海豐歷史
❶ 海豐縣歷史沿革
海豐縣,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地理位置獨特,背靠山巒,面臨南海,與港澳相鄰,總面積1750平方公里。縣內行政劃分豐富,由16個鎮和236個村民委員會,以及4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組成,海豐縣人民政府設立在海城鎮。
海豐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們已在東南沿海繁衍生息。歷經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南蠻」領地,也是「百越族」一部分。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公元前214年設立南海郡,海豐地區歸博羅縣管轄。東晉時期,海豐縣經歷了多次行政區劃調整,最終在公元331年由東官郡劃出部分設立。縣名源於豐富的海產,寓意「南海物豐」。此後,海豐縣在歷代朝代中隸屬於不同的郡、道、州和府,如唐代的循州、宋代的惠州、元明清時期的惠州路和惠州府。
海豐縣的行政區劃多次變動,唐代時曾劃出部分地區設安陸縣,後並回。宋代時期,推行新法後,劃分為八個都。明朝嘉靖年間,再次細分8都30里,明正德十年(1516年)東部地區成立惠來縣,海豐縣剩下四個都。清朝時期,海豐縣內部分設陸豐縣,民國時期則歸屬於潮循道和省轄縣。新中國成立後,海豐縣經歷了多次調整,包括1949年成立海豐縣人民政府,1950年至1983年間歸屬不同的行政區域,最終在1988年歸屬汕尾市管轄。
在解放後的行政區劃變遷中,海豐縣范圍曾有增減,如土地改革後調整為10個區,1958年增設和調整多個鄉鎮,直至1999年有17個鎮和2個鄉。2005年後,部分鄉鎮進行了合並,最終形成了現在的16個鎮,以及232個村民委員會和4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格局。
(1)海豐歷史擴展閱讀
海豐縣地處廣東省東南部,西距廣州290km、距深圳197km,東距汕頭180km,水路由轄下聯安鎮西閘、三關媽「天然良好漁船避風塘」至香港83海里,水陸交通便捷,是粵東地區陸上交通要津。海豐取義於「南海物豐」。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縣。清雍下九年(1731年)劃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陸豐縣。
❷ 海豐縣的地方行政建制歷史與中國歷史上的地方行政建制有區別嗎區別在哪裡
【海豐縣】為嶺南所稱{{望邑}}。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們已在東南沿海聚居生息。歷夏、商、周至春秋戰國為「南蠻」之地,也是「百越族」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214年),秦平百越設郡縣,次年設南海郡,置龍川、博羅等縣,海豐地域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成帝元年,析南海郡之東為東官郡,海豐隸屬東官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從東官郡的博羅縣劃出部分地區設置海豐縣。據傳因海豐地臨南海,海產豐富,取意於「南海物豐」,稱海豐縣。海豐置縣後,至南北朝均隸屬東官郡。唐代屬循州,唐代天寶元年(公元724年),海豐縣擢升海豐郡。海豐郡管轄歸善(今惠陽、惠東)、博羅、海豐、河源、雷鄉(今龍川)、興寧六縣。唐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廢置海豐郡,仍為海豐縣。五代屬越州,宋代屬惠州,元代屬惠州路,沿至明、清均屬惠州府。
海豐置縣後,區域界限曾有變更。唐代武德五年(公元 625年),從海豐縣劃出部分地區設置安陸縣(即原陸豐縣的前身)。至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安陸縣又並回海豐縣。宋代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推行王安石「募兵制」新法,海豐縣設八個都,有興賢都、金錫都、楊安都、石塘都、石帆都、吉康都、坊廊都、龍溪都。當時的海豐縣區域包括現在的汕尾市全境和惠來、普寧、揭西等部分地區。明代嘉靖年間,全縣又分設 8都 30里,明代正德十年(公元1516年),從海豐縣劃出東部的龍溪都與普寧縣部分地區合起來設置惠來縣,海豐縣存 7個都。清雍正九年(公元 1731年)農歷四月五日,將海豐縣所屬的坊廓都、石帆都、吉康都等3個都劃出來,設置陸豐縣。海豐縣存興賢都、石塘都、楊安都、金錫都4個都,下設55約。
辛亥革命以後,全國行政區劃廢除府、州的設置。民國三年至民國九年(公元1914年至1920年),海豐隸屬於廣東省潮循道(潮循道包括汕頭地區和佛山地區一部分,共25個縣)。海豐縣設立 9個行政區:附城區(一區)、公平區(二區)、梅隴區(三區)、鮜門區(四區)、汕尾區(五區 海豐縣
)、赤坑區(六區)、田乾區(七區)、捷勝區(八區)、可塘區(九區)。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廣東省劃分為15個行政視察區,海豐隸屬第10行政視察區(第10行政區包括海豐、陸豐、惠來、潮陽、普寧等縣)。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 1936年),廣東省改為九個行政督察區,海豐縣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海豐設立七個區:一區海城、二區公平、三區梅隴、四區青草、五區汕尾、六區赤坑、七區捷勝。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五月以前,全縣設立6個區,45個鄉,11個鎮,794個保; 5月以後,又改設為4個大區,50個鄉,10個鎮。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後,全縣撤區分設為35個鄉鎮,轄582個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