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湯歷史
Ⅰ 羊肉湯的歷史故事
牛羊是最早馴養的動物,早期的羊肉湯是頂級美食,主要用於祭祀和皇宮御宴,版一般人吃不權到。正史里很多羊肉湯的故事,顯示著羊肉湯在當時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戰國策》記載有中山國君,一次分賜大臣吃羊肉湯,不小心漏掉了司馬子期,就此得罪了。這傢伙一怒之下,跑去更強大的楚國,硬是說服楚國出兵,滅了中山國。這是一杯羊湯招致亡國的事例。
《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宋武帝一次打勝仗,抓的俘虜里有個叫做毛修之的,這人是個奇才,逮住機會給宋武帝露了一手煮羊肉湯的絕活。宋皇帝喝了高興的不得了,不讓他當俘虜了,直接提拔當了「太官史」,後來又連連提拔到尚書光祿大夫,位列公卿。也是沒誰了。
及至隋唐以後,羊肉湯開始走向平民百姓家,成了中國飲食文化里最有色彩的組成部分,中國四大羊湯就是後來發展的結果。
Ⅱ 歷史上羊肉湯的故事
羊湯以色白如乳、水脂交融、鮮而不膻、老少皆宜等特點廣受大眾的喜愛。但大家只知羊湯的味美濃香,殊不知它竟然能夠改變歷史走向,左右朝政。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就因為一碗羊湯,導致了不同的歷史結局。
曹操饗湯
「三國時期,曹操行軍打仗,多遭遇惡劣環境。又值冬季,眼見士氣萎靡,曹操心中大急,勒令伙食營必須為將士開葷。可炎寒酷地,食材有限,伙食營絞盡腦汁,只好把兩只小羊羔剔骨煮湯,呈給曹操。曹操開鍋,聞之香氣四溢,不禁虎顏大悅,下令把羊湯分發給將士,有了熱氣、濃香、鮮美的羊湯墊底,魏國軍隊士氣大振,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一路大獲全勝。」
沒想到一碗羊湯竟有這樣強大的力量,幫助曹操的軍隊大獲全勝,真是應了那句俏皮話「別拿豆包不當干糧」。
中山亡國
《戰國策-中山策》里記載著中山君饗都士大夫的故事。
中山君設宴款待國都的士人,大夫司馬子期在座,羊羹沒有分給司馬子期,他一氣之下,說服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逃跑了,有兩個人提著戈隨在中山君的後面,中山君回頭對二人說:「你們是干什麼的?」二人回答說:「我家老父,餓得快死了,君王曾經賜了一壺熟食給我們父親吃。
父親臨死時說:『中山一旦有難,你們一定要為中山效死。』所以我們來為君王效死報恩。』中山君感慨地仰天長嘆說:「施與不在多少,而在於處在他遭受困厄的時候;怨恨不在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人的心。我以一杯羊羹亡國,而以一壺熟食得到兩位為國效死的義士。」
由此可見香醇的羊湯司馬子期心目中的地位,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就是一位十足的吃貨。
湯之魔力
無論是曹操還是中山君都是因為一碗羊湯改變了歷史走向,那麼小小的羊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魔力呢?
曹操帶兵打仗時,正值嚴寒冬季,將士們飢腸轆轆,此刻喝上一碗羊肉湯,定能心生愉悅,畢竟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而根據中醫的說法,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適宜冬天食用,既能抵禦風寒,又可滋補身體。
羊湯還對於腎虛所致陽痿、早泄、婦人陰冷等對於心脾氣虛所致的心悸、氣短、乏力、失眠,血虛寒凝所致的脈管炎等都有輔助治療作用。還能增強肌體的抵抗力,對病後體弱、貧血、產後氣血兩虛、腎虧陽痿者都大有好處。
民間也流傳著「夏天喝羊湯溫胃去瀉止肚漲,冬天喝羊湯健脾生津好保養」的民謠。不僅如此,對於老人來說,喝羊湯也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促進睡眠。
而對於司馬子期來說,那便是羊肉湯的味美。羊肉湯「湯鮮而不膻,肉嫩而不綿」在古代是一道上等的佳餚,從「鮮」字的組成結構來看,就不難理解當時的人們對羊肉的無比鍾愛。清朝詩人楊靜亭在《都門雜詠》中以「煨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膻味膩喉嚨」來贊美羊肉湯。
豫膳傳奇
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來說,如果在寒冷的冬季里,喝上一碗乳白濃香、熱氣騰騰的羊湯,在配上一個小餅,真是令人頓覺周身溫暖。在約上三五好友,桌前攀談嬉笑、一品滋味,不僅是暖心暖胃,更是平凡生活里幸福至極的時刻。
此外羊湯的做法不只一種,可與多種食材搭配,例如黨參、枸杞、胡蘿卜、乾地黃等,做出口感更為豐富的「羊湯+」版,給喜歡嘗鮮的人們帶來新奇的體驗。
天下羊湯,俯首洛陽。洛陽乃十五朝古都,更有美食之府的華贊。其膳食代表,正是羊肉湯。
當年曹操受過羊肉湯的「恩惠」,不久之後羊肉湯便升為國宴,又稱御膳,或豫膳。因此所有的羊肉湯之中,以豫膳羊湯最為正宗,豫膳羊肉湯自此名聞天下。
如今,隨著美食品味的提升,豫膳羊肉湯幾度改良,淡其香,少其脂,突其鮮,以嶄新手藝迎接大眾之品味。而拼搏、創新的豫膳人秉承著「源於古法成於新派」的品牌理念,正在時代前沿大步前進,豫膳羊肉湯已成為美食界一張靚麗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