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歷史
⑴ 泗陽是哪個朝代的國家
泗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233年的建縣史。境內已發現龍山文化,青蓮崗文化和漢代遺
泗陽出土的「天下第一弩」及其他珍貴文物址多處。
泗陽為古泗水王國都城所在地。因境內多次出土了大量的古泗水國王珍貴文物,而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其中,出土的「弩機」為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之一,有「天下第一弩」之稱。
公元1194年,黃河在陽武決口,泗陽大地廣袤災難,其文化古跡也大量淹沒破壞。但是泗陽仍是全國多古跡、多文物的縣份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境內有新石器時代遺址2處,商周遺址4處,大型漢遺址9處,漢代墓葬7處,宋明清代墓葬多處。此外,還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留下的革命紀念地4處。
泗陽歷史悠久,變制紛繁,建制始於周而定於秦,從西周建厹猶國開始,至今已三千餘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設置凌縣,屬東海郡;西漢改稱厹猶。
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建泗陽縣;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在泗陽、凌縣等地設置泗水國,國都設在凌城(今眾興鎮凌城村)。漢後戰亂頻仍,泗陽建置名稱多變,三國時期稱魏陽,晉置宿豫。
唐改宿遷,金置淮濱縣;105年後改稱泗陽縣。
元朝(1277年)改稱桃源縣,沿用637年,有「夭桃千頃、翠柳萬行」之美景;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稱桃源縣,至明清相沿七百餘年。
明屬南直隸,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明南直隸為江南省,屬淮安府。
康熙六年(1667年)改屬江蘇省,為淮安府桃源縣。
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國民黨元老宋教仁故鄉湖南省桃源縣名相重,復改稱泗陽縣,屬江蘇省淮揚道;國民政府成立,廢道,直轄於江蘇省政府。縣境東界淮陰,南臨洪澤湖,西臨宿遷及安徽省之泗縣,北接沭陽;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日軍陷泗,縣城被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泗陽縣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適應戰爭形勢,泗陽與鄰縣部分地區分設泗沭、淮泗、泗陽、運河特區4個縣級民主政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運河特區撤,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裁淮泗入泗陽,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五月泗沭與泗陽合,基本恢復原泗陽建置,縣政府設於眾興鎮,隸屬淮陰專區(今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