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小麥的歷史

小麥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5-03-30 13:39:02

Ⅰ 小麥在我國有多少年種植歷史

小麥在我國有多少年種植歷史的答案是:至少已有5000年。

小麥在我國有5000年種植歷史。小麥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我國開始廣泛栽培,經過1985年和1986年先後兩次的遺址調查中,發現了碳化小麥和大麥粒。從漢朝以後,小麥開始慢慢向南方推廣,北方也在持續發展。1996年起,我國開始對小麥實行配額管理,成為重要口糧之一。

小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產物中亞的廣大地區,曾在史前原始社會居民點上發掘出許多殘留的實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麥小穗、籽粒,炭化麥粒、麥穗和麥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1985年和1986年先後兩次於東灰山新時期時代遺址中,發現距今5000±159年的碳化小麥和大麥粒;1955年在安徽省亳縣釣魚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發現有炭化小麥種子。以上從植物學和考古學上給麥為中國起源論提供了證據。

小麥種植條件

1、溫度

冬型品種的生長適宜溫度在16到18度,萌芽溫度在8度到16度之間;半冬型適宜溫度在14到16度之間,發芽溫度在5度到14度;春型品種長適溫在12到14度左右,發芽溫度要達到3度以上。溫度越低播種越早。一般溫度高於25度生長不良

2、水分

小麥植株生長結實都需要量的水分,而且,地面會蒸發掉灌溉的40%左右,表示灌溉時除了要灌溉到小麥需水量,還要再多灌溉掉蒸發水分才足夠生長需求。灌溉除了降雨量以外就要大量多次灌溉。

3、施肥

生長播種前需要供應充足的農家肥做基肥,一般廄肥,溫和家畜糞肥加秸稈漚制的肥較合適,一畝要施用1000斤的樣子。追肥主要是化肥,除大量元素氮磷鉀以外,小麥干物質主要形成元素碳、氫、氧,必須要充足,不然容易形成空殼。

4、光照

小麥是長日照植物,對光敏感型,一般生長需要在每天12個小時的光照,12個小時以下光照無法抽穗。遲鈍型的小麥在8到12個小時光照可以開花抽穗。總之光照充足,分櫱增多,開花、抽穗、結實就更好。

5、土壤

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強,然後在中性的酸鹼性土壤中生長較好。需要保肥保水性好的土壤。要求土壤的結果層要完善,結構比較好,排水通氣性能才好。需要種植在肥沃的土壤,結實需要大量的肥料營養成分。

小麥生長需要肥沃的土壤,中性酸鹼度土壤,需要低溫種植、要滿足長日照、灌溉營養要跟上,這就是小麥生長較好的種植環境。這樣會生長的更加良好,有條件就要盡可能創造條件種植。

Ⅱ 麥子種植的歷史

小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產物,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中亞的廣大地區,曾在史前原始社會居民點上發掘出許多殘留的實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麥小穗、籽粒,炭化麥粒、麥穗和麥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敘利亞、以色列就已廣泛栽培小麥;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歐洲的希臘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蘇聯的外高加索和土庫曼、

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159年在中國(詳情見下),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都已先後種植小麥。中國的小麥是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並傳入朝鮮、日本。公元15世紀至17世紀間,歐洲殖民者將小麥傳播至南、北美洲;18世紀,小麥傳播到大洋洲。

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地區,是栽培一粒小麥和提莫菲維小麥最早被馴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敘利亞西南部和黎巴嫩東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麥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麥的起源地。普通小麥的出現晚於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一般認為約在8000年前,起源於裏海的西南部。

據考證,歷史上某一時期,當伊朗西部某地栽培二粒小麥被帶到粗山羊草分布地區後,發生了自然雜交,其雜種經染色體自然加倍後產生了普通小麥。

其演化的過程,按傳統的觀點是:具AA染色體組的野生一粒小麥與具BB染色體組的擬斯卑爾脫山羊草自然雜交,產生了野生二粒小麥(染色體組AABB);野生二粒小麥馴化為栽培二粒小麥,再與具DD染色體組的粗山羊草自然雜交,才產生了普通小麥(染色體組AABBDD)。

在黃河流域兩岸的三門峽、洛陽、盧氏以及西安、寶雞等地大量存在植物學特徵與普通小麥栽培種親緣最接近的小麥草,這種小麥草很可能早已為我國先民採集和栽培。

中國繼雲南小麥亞種發現之後,在西藏高原又發現有麥穗自行斷節的普通小麥原始類型(稱西藏半野生小麥);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國通稱節節麥)原生群落,而黃河中游麥田早就有混生節節麥,這些事實對研究中國小麥的起源、演化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1985年和1986年先後兩次於東灰山新時期時代遺址中,發現距今5000±159年的碳化小麥和大麥粒;1955年在安徽省亳縣釣魚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發現有炭化小麥種子。以上從植物學和考古學上給麥為中國起源論提供了證據。

(2)小麥的歷史擴展閱讀

以播種期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我國以冬小麥為主。

冬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抗寒的能力極強,其幼苗能夠過冬,在春天來臨時,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長大,冬小麥磨出的粉很好吃。

春小麥的抗旱能力極強,株矮穗大,生長期短,適於春天播種,但不如冬小麥粉好吃。

春小麥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種的,因為冬季太冷,不能播種,所以在開春後才種,稱為春小麥;冬小麥是稍暖的地方種的,冬季播種夏季收,比如我國東北就是春小麥,華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麥。

冬小麥應是秋播春末收獲的。在我國一般以長城為界,以北大體為春小麥,以南則為冬小麥。

熱點內容
小麥的歷史 發布:2025-03-30 13:39:02 瀏覽:410
美術類介紹 發布:2025-03-30 13:35:51 瀏覽:955
北京化學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2025-03-30 13:13:11 瀏覽:779
廣州美術學院教務處 發布:2025-03-30 13:12:27 瀏覽:292
文言文大學的翻譯 發布:2025-03-30 10:12:01 瀏覽:613
什麼是evdo 發布:2025-03-30 10:12:00 瀏覽:356
教師個人自查整改措施 發布:2025-03-30 09:40:07 瀏覽:75
大道的英語 發布:2025-03-30 09:30:16 瀏覽:849
牛車水歷史 發布:2025-03-30 09:30:15 瀏覽:963
日漫教學 發布:2025-03-30 09:11:54 瀏覽: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