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歷史人教版
㈠ 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期中考試幾到幾課
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的期中考試范圍通常涵蓋了前四到六課的內容。具體而言,考試范圍可能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1課至第4課:這部分內容主要涉及了中國現代史的基礎知識,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改革開放等重要歷史事件。其中,第1課和第2課可能涵蓋了新中國成立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設;第3課和第4課則重點介紹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
需要注意的是,具體的考試范圍可能會根據不同地區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有所調整,以上僅供參考。此外,為了更好地准備期中考試,建議學生們在復習時不僅要注重記憶知識點,還要注重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和相互關聯,以便更好地應對考試中的各種問題。
總之,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的期中考試需要學生全面掌握知識點,注重理解和分析歷史事件,同時加強綜合復習和練習,以便取得好成績。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的期中考試,除了涵蓋課本中的知識點外,還可能包括一些綜合性的題目,考察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㈡ 人教版8年級歷史上下冊哪些是重點課
八年級上冊
第1課 鴉片戰爭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第6課 洋務內運動
第7課 戊戌變法
第8課 辛亥容革命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八年級下冊
第1課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第2課 最可愛的人
第4課 工業化起步
第5課 三大改造
第6課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第8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第9課 改革開放
第10課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2課 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㈢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年代表
八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提綱
1. 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
2. 中國的禁煙,使英國決定發動侵華戰爭來維護鴉片貿易,在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
3. 1842年8月,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意義見下表)
4.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5.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6.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及稍後時期,沙俄侵佔了我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沙俄是近代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7. 1860年,太平軍在寧波、上海等地抗擊洋槍隊。
8. 1875年,左宗棠帶領清兵在新疆人民的支持下,收復了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881年,中俄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
9.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甲午中日戰爭。
10. 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中,「志遠」號管帶鄧世昌壯烈殉國。
11. 1894年10年,日本攻陷威海衛海軍基地,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12.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對中國危害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標志著列強對中國的殖民掠奪進一步升級,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3. 甲午戰爭後,日本獨占遼東半島,引起德、法、沙俄的不滿。三國強力干涉,日本被迫「還遼」,中國則付出3000萬兩白銀「贖款」。
14. 19世紀末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國 別 租 借 地 勢 力 范 圍
德 膠州灣 山東
俄 旅順 大連 長城以北 新疆
法 廣州灣 廣東 廣西 雲南
英 威海衛 香港新界 長江流域 雲南 廣東
日 福建
15. 義和團在山東、河南、直隸、京津興起。
16. 1900年6月,英、法、俄、美、德、日、意、奧等八國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8月,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英、法、俄、美、德、日、意、奧、西、荷、比等11國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是一個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條約。表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本封建社會。
《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比較簡表
戰爭 鴉片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條約 《南京條約》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
主要內容 清政府賠款2100萬銀元;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應該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中英協定關稅等(附約:英國又取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以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 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兵費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等 清政府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嚴禁中國民眾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質的組織;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線炮台一律拆毀,允許各國在此沿線的戰略要地駐兵;劃定東交民巷為「使館區」,並由各國派兵常駐;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響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7. 洋務運動興起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在鎮壓農民起義和與西方列強打交道的過程中,清政府中一些握有實權的官僚,耳聞目睹西洋堅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
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技,興辦近代工業。 目的:為了維持清朝的統治。
主要內容:外交——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軍工——曾國藩創建 安慶內軍械所 (第一個兵工廠)
李鴻章創辦 江南製造總局 (最大軍工企業)
民企——李鴻章創辦 輪船招商局 (最早民用企業)
作用: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抵制外國資本主義擴張
18. 1895年5月,康有為、梁啟超與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史稱:「公車上書」。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主要內容有:政治上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改訂律法,澄清吏治;經濟上獎勵實業,改革財政;軍事上編練新軍,改習洋操;文化方面,設立學堂和譯書局,准許創辦報館、學會等。
作用: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有利於資本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事,有利於革除社會弊端。
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捕殺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及康廣仁,史稱「戊戌六君子」,政變後,除京師大學堂外,其餘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戊戌變法歷時103天,歷史上又稱「百日維新」。
19. 1894年秋,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分地權」為綱領,後來把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當時中國最完整、最進步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也是孫中山領導階級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
20.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次日攻克總督衙門,佔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接著控制武漢三鎮,起義取得勝利,史稱「辛亥革命」。
21.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在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
22.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結束了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並頒布了《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23. 新文化運動興起 背景:封建復古思潮泛濫。
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來改名為《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主要代表人物:陳獨秀——《新青年》(《青年雜志》)、《文學革命論》
胡適 ——《文學改良芻議》 魯迅 ——《狂人日記》
李大釗——《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主要內容:提倡民主科學,掀起文學革命,傳播馬克思主義
地位作用: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推動民族民主革命的進程。
24.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巴黎和會拒絕中國人民收回山東的正義要求,這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後來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向上海,主力由學生發展為工人。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運動中,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奠定基礎。
25. 1920年夏,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不久,各地也建立起多個共產黨早期組織。
26. 1921年7月23日,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和實現共產主義,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就此誕生。決定每年的7月1日為黨的生日。
27.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確定最高綱領為建立共產主義,最低綱領為反帝反封建。
28.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的斗爭方向。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29.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決定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產黨員可以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持獨立性。
30.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並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由此中國進入國民革命運動時期。
31. 1924年5月,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共產黨的幫助下,在廣州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孫中山任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是一所國共合作的軍事學校,為國民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骨幹。
32. 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1926年正式出師,兵分三路,主戰場是湖南、湖北,葉挺獨立團英勇善戰,贏得「鐵軍」的美譽。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威震全國,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33.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製造「四一二」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同共產黨決裂,製造「七一五」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國民革命失敗。不久,武漢國民政府遷至南京,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並,史稱「寧漢合流」。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與「寧漢合流」,標志著國民黨專制統治的建立。
34. 共產黨認識到獨立領導武裝力量的重要性,決定以武裝起義反對共產黨反動派的統治,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南昌起義的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兩到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所以定8月1日為建軍節。
35.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秋收起義。這就是「八七會議」。
36. 1927年秋,毛澤東在湖南領導秋收起義。10月,毛澤東領導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37.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革命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隊伍會師。壯大了紅軍的力量,井岡山根據地很快進入了全盛時期。
38. 1927年到1930年,共產黨發動了100多次武裝起義,開辟10多個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正確道路。
39. 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以瑞金為首都。這是中國第一個紅色中央政權。
40. 1930年底起,蔣介石調集重兵「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的指揮下,紅軍4次粉碎了敵人的「圍剿」。1933年9月,,以博古為首的中共中央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機關與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長征。
41. 1935年1月,長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結束「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了他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2.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標志著紅軍完成戰略轉移的任務,長征勝利結束。
43. 1931年9月18日,駐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製造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次日攻佔沈陽城。不到半年時間完全侵佔了中國東北。
44. 日本挾持前清廢帝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45. 楊靖宇等中共黨員領導抗日武裝力量吸收人民抗日義勇軍,組成東北抗日聯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46.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要求他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立即召開救國會議等八項主張。這就是西安事變。
47. 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兩黨停止內戰,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歷史作用,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戰爭的歷史轉折點。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48. 1937年7月7日,日軍炮擊北平西南的宛平城盧溝橋,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抵抗。史稱 「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
49. 1937年8月,日軍進攻上海,威脅首都南京。國民政府投入70多個師的兵力,同日軍展開了「凇滬會戰」。11月上海失守。
50. 凇滬會戰後不久,國共兩黨協議,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的紅軍游擊隊改變為新編第四軍。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51.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進入南京城進行大屠殺,屠殺軍民30萬人,慘絕人寰,激起中國和世界人民的極大憤概。
52. 1938年春,日軍向徐州進攻,國民黨將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艱苦戰斗,取得了抗戰以來最大一次戰役性勝利。
53. 1940年8月,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出動100多個團,取得「百團大戰」的勝利。牽制了日軍對西北、西南的進攻;遏止了國民黨內的投降妥協傾向,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高了中共和八路軍的威望,展現了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54.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日戰爭處於最後勝利的前夜,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七大」。大會上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報告,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總結歷史經驗、統一全黨認識,選擇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方針。使全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5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八年抗戰最終贏得偉大的勝利。勝利的意義:抗日戰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稱霸的野心,雪洗了百餘年來的民族恥辱,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成為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轉折點,為國家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戰勝和消滅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尊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
56. 抗戰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假和平、真備戰,以和平談判作掩護,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毛澤東為了爭和平,揭騙局,與周恩來等人到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定「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國民黨應迅速結束「訓政」,實行「憲政」;迅速召開由各黨派代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保證人民享有人身、信仰、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
57. 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根據民主原則改組國民政府,整編全國軍隊,指定憲法等。
58. 1946年,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59. 1947年3月,蔣介石調集大量軍隊進攻陝甘寧邊區。敵我力量懸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機關解放軍主動撤除延安,轉戰陝北。粉碎了敵人對陝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
60. 1947年6月底,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標志著人民解放軍轉入全國規模的戰略反攻。
61. 1948年秋,解放軍先後開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進行戰略大決戰。
名稱 時間 領導軍隊 結果、意義
遼沈戰役 1948.9---11 東北野戰軍 解放了東北全鏡
淮海戰役 1948.11----1949.1 中原、華東野戰軍 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基本解放。國民黨統治瀕臨崩潰
平津戰役 1948.12----1949.1 東北、華北野戰軍 華北全境至此基本解放
62.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的勝利已成定局。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戰線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摧毀國民黨的長江防線。
63.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5月27日,上海解放。
64. 1866年,方舉贊和孫英德在上海設立發昌機器廠。1872年,陳啟沅在廣東南海創辦繼昌隆繅絲廠。
65. 張謇,近代中國最著名的民族企業家之一,1899年,創建大生紗廠,踏上 「實業救國」的道路。
66.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延續到1923年前後,是中國民族工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67. 《申報》——「近代史的網路全書」 商務印書局——近代中國最大的出版機構。
68.
近代中國物質文明之最 名 稱 類 別 意 義
第一艘實用性蒸汽輪船 「黃鵠號」 水
路
交
通
運
輸 改變了人民的生活,發展了城市經濟,改變了人民的觀念。
第一家輪船運輸公司 輪船招商局
第一條中國自建的鐵路 唐胥鐵路
陸
路
第一個成立出租汽車公司的城市 上 海
第一個開通有軌和無軌電車的城市 天津和上海
第一個使用煤氣燈的城市 上 海 照明 方便了人民生活
第一條敷設的水路電報線 香港——上海的電報線 通
訊 加快了信息的傳播
第一個設立電話交換所的城市 上 海
第一家設立營業性的照相館的城市 上 海
影
像
豐富了市民的生活
第一部無聲電影 《定軍山》
第一部故事短片 《難夫難妻》
第一部有聲片 《歌女紅牡丹》
發 式 服 飾 稱 謂 禮 節 腳 形 義 務
辛亥革命前 剃發留辮 頂戴花翎
長袍馬褂 大人、老太爺
老爺 少爺 跪拜、作揖、
請安、拱手 女子纏足 女主內
男主外
辛亥革命後 強令剪辮、發型多姿多彩 西裝 中山裝
長衫 旗袍 官職相稱
先生 某君
同志 鞠躬
脫帽
握手 女子天足 女子
走向
社會
69. 社會習俗的變化:
70. 科舉制從隋朝創立,但了近代,隨著社會的進步,已完全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宣布自次年起停止科舉廢除。至此歷時1300多年的科舉制終結。
71. 1898年7月,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下令開辦京師大學堂,1912年改稱北京大學。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實行教育改革,提出兼容並包的精神。
72. 科學技術的發展
姓 名 內 容 意 義
詹天佑 京張鐵路(「之」字形路軌) 中國人自行設計的第一條鐵路
侯德榜 「紅三角」牌純鹼
「侯氏制鹼法」 榮獲萬國博覽會金質獎
為中國及世界化學工業作出貢獻
李四光 地質力學理論
松遼、華北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為研究地殼運動開辟新途徑
摘掉中國貧油國的帽子
華羅庚 「華氏定理」與「華氏不等式」
領導學生進行數論研究 為世界數學發展作出貢獻
形成中國數論研究學派
73. 思想文化的成就:
姓 名 內 容 意 義
魏 源 《海國圖志》
「師夷長技以制夷」 對洋務運動產生重大影響
嚴 復 《天演論》 為戊戌變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魯 迅 《狂人日記》
《阿Q正傳》
雜文 中國新文學的第一篇小說
近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
「匕首與投槍」
徐悲鴻 《田橫五百士》、《九方皋》、《群馬》 近代畫壇的傑出代表
聶 耳 《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鐵蹄下的歌女》 優秀群眾、抒情歌曲
冼星海 《黃河大合唱》 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史詩
㈣ 八年級歷史上冊人教版每個單元重點有哪些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第1課 鴉片戰爭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第3課 收復新疆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活動課一 模擬時事報道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第7課 戊戌變法
第8課 辛亥革命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第11課 北伐戰爭
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活動課二 模擬導游——重走長征路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14課 難忘九一八
第15課 「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第16課 血肉築長城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17課 內戰烽火
第18課 戰略大決戰
第六單元 經濟和社會生活
第19課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第七單元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第21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
第22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近代部分)
附錄
後記
㈤ 列舉出八年級上冊歷史(人教版)有影響的人物及成就
1、第一課 鴉片戰爭
林則徐: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進行暗訪密查,緝拿煙販,收繳鴉片.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2、第二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洪秀全:領導天平天國運動
3、第三課 收復新疆
左宗棠: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新疆.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4、第六課 洋務運動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從 70-80年代籌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5、第7課 戊戌變法
1.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
2.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內容( P33):要求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思想五個方面掌握.
第8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他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當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2.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1.1915年,陳獨秀等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以四提倡四反對為主要內容,向尊孔復古逆流進行攻擊,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1918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進行宣傳馬克思主義.
3.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第11課 北伐戰爭
1.1924年創辦的黃埔軍校由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
2.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主要戰場:湖南,湖北;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3.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
2.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進攻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第13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毛澤東等
第14課 難忘九一八
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張,為了逼蔣抗日,1936月12月12日,發動"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15課 「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佟麟閣,趙登禹:1937年日軍向盧溝橋中國守軍發動進攻,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的全國性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在事變中,佟麟閣,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平津相繼陷落,這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之後抗日戰爭里一系列的歷史人物就太多了,就不一一例舉了
在後面的第六單元里,張謇、詹天佑、侯德榜等人也有這重要歷史地位,具體的可參見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