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紫石生物集團

紫石生物集團

發布時間: 2025-04-06 05:39:25

『壹』 海安鎮的歷史沿革

海安縣治歷史上幾度廢立,且置縣時間不長,有關海安縣歷史上的境域情況散見一些古籍和清代、民國時期海安留下的幾部殘編斷簡之中。我們在編纂《海安縣志》時,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尋得一些蛛絲馬跡。
一、西晉以前海安屬海陵縣
1973~1978年,海安境內西部(原沙崗公社青墩大隊)青墩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海安縣中西部已經成陸,並有人類聚居活動。夏、商、西周時期,海安一帶屬九夷(淮夷)之地。禹分天下為九州,海安為「禹貢揚州之域」。從周武王至周元王時,海安一帶屬吳國地域。春秋、戰國時期,海安與周圍數縣均稱「海陽」,今如皋、海安、泰州一帶屬吳國,地名為鄖,在今海安立發橋一帶。《海安縣志》大事記根據立發橋清時的碑文,記載為「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魯哀公會衛侯於鄖」。這可能與事實有誤,因為據新版《如皋縣志》稱,《左傳》記載:「魯哀公十二年,衛侯會吳於鄖」。根據《左傳》魯哀公十二年經與傳的記載,筆者認為應是吳、魯、衛、宋在此相會。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海安一帶遂屬越。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又滅越,海安又為楚地。秦統一中國後,海安屬東海郡廣陵縣。漢初屬東陽郡,初屬東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屬楚國,次年屬荊國,高祖十二年屬吳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屬江都國。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轄29縣,海安屬海陵縣(見《漢書》1589頁)。漢元封五年(前106年),臨淮郡上屬徐州刺史部。東漢時,海安仍為海陵縣地。漢獻帝十八年,曹操廢海陵縣。三國時期,吳國呂岱復置海陵縣。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仍置有海陵縣,屬徐州廣陵郡。
二、東晉至唐海安數度置縣
據南朝《宋書》(1055頁)、《方輿紀要》、咸豐《海安縣志》記載: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置海陵郡,下屬建陵、臨江、如皋、寧海、蒲濤五縣。民國《如皋縣志》、《方輿紀要》記載寧海縣在如皋縣北。「咸豐海安縣志」認為寧海縣即今海安縣,《海安縣志》(1997年版)亦採用此說。其縣治所在地不祥,縣域難以詳考。實際上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集東晉疆域圖判斷,寧海縣比今海安范圍大,不僅今海安部分地區在其境內,而且今東台、如皋、靖江及泰興一部均在境內,呈西南東北走向。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置新平郡,轄江陰、海安二縣(據《宋書》1058頁)。1999年版《辭海》縮印本1121頁記述為「南朝宋置海安縣,唐廢。」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新平郡廢,置齊昌、海安二縣(「咸豐海安縣志」)。此時海安縣縣城在今海安鎮,此時寧海縣境域圖上標在今如皋西部、靖江、泰興一帶,可能有些不準確。不久海安縣廢(時間未詳),其境仍屬寧海縣。從東晉至隋,寧海縣一直存續未斷,其轄境也有變化,北朝周宣政元年(578年),蒲濤(今如皋白蒲)縣廢,臨江縣(今如皋石庄)並入寧海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如皋縣也並入寧海縣。此時寧海縣包括今海安、如皋及如皋東南、西南以外地區。唐朝武德元年(617年),寧海縣更名為吳陵縣。不久寧海縣並入海陵縣。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分海陵縣東境置海安縣,縣治設在今海安鎮,是時如皋縣屬海安縣。因海水侵襲,海安縣東部被海水所淹,故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海安縣再度並入海陵縣,上屬揚州。數十年後,公元766年(唐大歷元年),淮南節度使李承實,憂海潮漲漫,築堰以捍海,自楚州(今淮安)之鹽城,入揚州之海陵,延袤142里,名為常豐堰。常豐堰後世曾屢圮屢築,對確保蘇北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三、唐中期至民國千餘年間海安隸屬多變
唐代中後期,海安仍隸屬於海陵縣。五代十國時期,海陵縣東境設靜海制院。南唐升海陵為泰州。後周顯德五年(958年)泰州等地為後周管轄,海陵縣屬揚州大都督府泰州團練。宋元時期,海安地區大部分屬海陵縣,海安鎮是海陵縣重鎮之一。海陵縣隸屬關系有所變化,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屬淮南道(至道三年改為淮南路)泰州軍。宋天寶二年(1024年),范仲淹出任西溪(今東台)鹽官,他率兵夫4萬餘人,歷時四載,修築了捍海堰(廟灣至栟茶),海安、東台沿海農田免遭海水侵漫。宋神宗熙寧五年(1022年),改屬淮南東路。南宋仍屬泰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泰州路總管府,海陵、如皋二縣屬之。海陵縣轄海安鎮、角斜場,上屬江淮行中書省。至元二十一年,泰州路總管府改為泰州,上屬江淮等處行中書省揚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江淮等處行中書省改為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陵縣省入泰州,上屬直隸中書省揚州府,明永樂二年(1404年),隸屬南京揚州府,海安鎮、西場場等屬泰州。清世祖順治三年(1645年),泰州隸屬江南布政使司揚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隸屬江蘇布政使司。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隸屬江寧布政使司。朝隆三十三年,析泰州東北境置東台縣。至此,今海安縣地域東南部在如皋縣境內,北部在東台縣境,中部、西部及西南部仍屬泰州。民國元年(1912年),改泰州為泰縣,海安地域分屬泰縣、如皋、東台,三縣均屬江蘇省。民國3年,屬江蘇省淮揚道。民國16年,道廢,海安鎮屬泰縣第八區。今海安縣南莫鎮南部、墩頭鎮原吉慶鎮部分、胡集鎮、大公鎮原古賁鄉大部、海安鎮、曲塘鎮、雅周鎮、孫庄鎮大部、城東鎮北部,乃至西場鎮以西均屬泰縣;海安鎮南部,城東鎮南部、西場鎮、李堡鎮南部隸屬如皋縣;南莫鎮北部、白甸鎮、墩頭鎮、大公鎮大部、李堡鎮北部、角斜鎮、老壩港鎮隸屬東台縣。
四、民主政府海安置縣及其後來的區域變化
1940年,新四軍東進抗日,蘇中地區先後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同年10月,泰縣民主政府在海安鎮成立,1941年2月遷往農村。其轄區有雅周、海安、立發、李堡和蔣垛(今屬泰縣)、栟茶(今屬如東縣)6區。不久又增設海南、角斜、曲南3個區,屬蘇中、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1940年11月建立,1941年改為蘇中行政公署)。1941年2月,泰縣通榆河以東地區建立泰東行署(始稱泰東辦事處),3月改建泰東縣,轄立發、李堡、角斜、栟茶等區。同年7月,泰縣所屬海安、曲塘、白米一帶的通揚運河以北地區,建立「海曲白河北辦事處」(簡稱泰北辦事處)。10月,泰北辦事處從泰縣析出,建成獨立行政區,直屬蘇中行政公署。1942年11月,泰東縣並入東台縣,隸屬蘇中第二行政區。
1943年1月,泰北辦事處撤銷,建立紫石縣(即海安縣),所轄范圍南以栟茶河、通揚運河為界,北至富安,東抵李堡,西達白米。此後隨著戰爭形勢變化,縣境與東台、如皋、泰縣之間變動頻繁。1941年3月,新增仇湖、時堰兩區,縣境北延。1944年10月,紫石縣新增白米、姜北、沙崗、城東4區,縣境西延。同年12月,李堡、海富兩區劃給東台縣。至此,紫石縣境南止海泰公路,北境在富安至時堰一線,東以串場河、通榆河為界,西近泰州城。1945年8月,新增蘇陳區。9月,白米、姜北、蘇陳、城東4個區劃歸泰縣,泰縣海南、曲南、雅周3個區劃歸紫石縣。11月,東台縣李堡區劃給紫石縣,時堰區劃給東台縣。1946年6月,紫石縣下轄角斜、李堡、西場、噇口、海安、海南、曲南、雅周、曲塘、鄧高、沙崗、仇湖12個區,縣界狀況與今海安縣大略相同,上屬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1946年8月,如皋柴灣區劃給紫石縣。10月,雅周、曲南、海南區劃給泰縣,泰縣城東、姜北、白米區和東台時堰、城南區劃給紫石縣。11月,紫石縣噇口、西場、李堡、角斜、柴灣和東台之栟茶區劃出,建立泰東縣。12月,泰東縣各區劃給東台縣。此時,紫石縣境大致是一個以泰州、東台、海安三城為頂點的三角形地域,南境以海泰公路為界,東境以串場河、通榆河為界,西北以泰東河為界。1948年3月,紫石縣更名為海安縣,境域無變化。1949年,海安與泰縣、東台縣境域又有變化。2月,泰縣雅周、曲南、海南3個區劃給海安縣,海安縣城東、姜北、白米區劃給泰縣。5月,東台縣西場、噇口2區劃歸海安縣,海安台南、時堰、溱東3區劃歸東台。6月,東台李堡區劃給海安縣,是時海安境域與1946年6月相同,下轄李堡、西場、噇口、海安、海南、雅周、曲南、曲塘、胡集、沙崗、仇湖11個區,172個鄉,6個鎮,1個行政辦事處。其時縣境東端為角斜鎮,與如東縣交界;西端為沙崗金楊村,與東台、泰縣交界;西南端為雅周鴨灣村,與泰興交界;南端金庄村(今屬雅周鎮),與如皋縣交界;北端為鳳凰村(今屬墩頭鎮),與東台縣交界。
1949年4月,蘇皖邊區政府撤銷,成立蘇南、蘇中(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海安屬蘇中泰州行政區。1950年1月,劃歸蘇南南通行政區。1953年1月,撤銷蘇南、蘇中(蘇北)兩個行署區,建立江蘇省,海安屬江蘇省南通專區(1971年改為南通地區)。1956年5月,如東縣陳庄鄉劃給海安縣。1959年4月,如東縣舊場人民公社劃給海安縣,縣境延伸至黃海,有海岸線6公里多。1959年冬到1960年春,圍墾建海安鹽場,1962年開挖北凌河,穿過鹽場,致使鹽場報廢。1965年11月,如東、海安兩縣達成協議,從四十總到納潮閘以西部分6454畝土地劃歸海安縣,以東7000畝土地劃給如東縣。1979年底至1980年初,海安圍墾建北凌閘。1983年2月,江蘇省撤銷地區行署,海安隸屬南通市。1984年11月至12月,北凌閘下游灘塗圍墾,累計圍墾總面積3.4萬畝,海岸線延長至8.55公里。至此,海安縣形成今日之地域:當時轄42個鄉鎮5個場,東臨黃海,西界姜堰區(原泰縣),南與如東縣、如皋市、泰興縣接壤,北與東台市毗鄰,總面積1108平方公里。1995年12月,海安縣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將原42個鄉鎮調整為34個鄉鎮,舊場鄉並入老壩港鄉,曹園鄉並入李堡鎮,海北鄉、海南鄉、田莊鄉並入海安鎮,花庄鄉並入曲塘鎮,鄧庄鄉並入南莫鎮,雙溪鄉並入墩頭鎮。2000年,海安縣再次合並部分鄉鎮,將原來18個鄉、16個鎮調整為14個鄉、15個鎮。1月青萍鄉並入胡集鎮,北凌鄉並入大公鎮;4月,沿口鎮並入角斜鎮,丁所鄉並入李堡鎮,壯志鄉並入西場鎮。2001年1月,海安縣第三次合並鄉鎮,將29個鄉鎮整合為22個鄉鎮,新生鄉與韓洋鄉合並為洋蠻河鎮,立發鄉與南屏鄉、開發區合並為城東鎮,王垛鄉、張垛鄉、雅周鎮合並為雅周鎮,李庄鄉並入曲塘鎮,沙崗鄉並入南莫鎮,白甸鄉與瓦甸鄉合並為白甸鎮。是年,老壩港鄉改為老壩港鎮,全縣542個村調整為217個村。2004年7月,海安縣第四次撤並鄉鎮,由22個鄉鎮調整合並為14個建制鎮,隆政鎮並入海安鎮,洋蠻河鎮並入城東鎮,古賁鄉並入大公鎮,章郭鄉、雙樓鎮並入曲塘鎮,吉慶鎮、仇湖鎮並入墩頭鎮,營溪鄉、仁橋鎮合並為孫庄鎮。全縣轄14個鎮,212個行政村,5個國營場圃,總面積1112平方公里。?title]海安榮譽從青墩走來的海安文化多姿多彩,「海安花鼓」北上京城,南下杭州,參加首都國慶晚會,獲中國文聯全國民間廣場舞蹈最高獎「山花獎」;蒼龍舞展演呈現海安人奔放熱烈的豪情,「中國民間藝術(龍舞)之鄉」蜚聲全國。多部文藝作品奪得國家級、省級榮譽。北凌農民運動會名播四方。
海安產業基礎雄厚。海安工業體系門類齊全。機械、電子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規模、加工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等在全省名列前茅。絲綢、紡織工業配套成龍,紡織產品暢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國的紡織服裝生產加工和絲綢出口基地之一,產品遠銷歐美、日本等國。海安農業極具特色,為全國有名的「中國禽蛋之鄉」、「中國繭絲綢之鄉」、國家大東海農業產業化示範縣、全國畜牧科技示範縣、江蘇省生態農業先進示範縣。全縣桑園面積18萬畝,年產鮮繭1.8萬噸,連續二十多年列江蘇省之冠;家禽年飼養量4500萬羽,年產鮮蛋14萬噸,居全國農區之首。
海安是全國知名的「建築之鄉」,江蘇蘇中建設集團擁有國家級特級施工資質和對外簽約權,在全國建築行業100家最大經營規模企業中排名20位左右,是全國知名的「建築鐵軍」、江蘇省著名施工企業,工程合格率100%,獲部、省優工程82項,魯班獎16項。
海安投資環境優良。人力資源豐富。是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教育工作先進縣、廣播電視工作先進縣、科技工作先進縣、「二五」、「三五」普法工作先進縣。海安教育事業發達,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培養出不少尖端人才。王慶根、盧立捧回國際奧林匹克競賽化學生物金牌,一大批教師、學生在國家和省市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高考高分人數、總達線率均居全省前列。
海安人居環境優美。海安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自然環境優美怡人。是全國最長壽的地區之一。是江蘇省文明城市、江蘇省衛生城市。

『貳』 擔子島擔子島

擔子島,坐落於山東煙台芝罘區東北部海域,與大陸岸線最近點僅2.3海里,佔地面積8.1萬平方米,岸線總長2220米。島內環境得天獨厚,氣候宜人,是海洋生物的天堂。島周圍海域生活著100多種底棲生物,為島周的大面積海珍品增養殖區提供了豐富的生物資源。主要經濟生物包括刺參、鮑魚、紫石房蛤等,為當地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中國國務院批準的首批開發利用的無居民海島之一,其初步功能定位為旅遊與科學研究,旨在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探索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機會。

熱點內容
2017湖北省農村義務教師 發布:2025-04-06 07:01:38 瀏覽:352
漢普森教育 發布:2025-04-06 05:56:12 瀏覽:37
紫石生物集團 發布:2025-04-06 05:39:25 瀏覽:46
長城校園卡畢業後 發布:2025-04-06 03:58:15 瀏覽:371
什麼是環比和同比 發布:2025-04-06 03:55:05 瀏覽:783
博新語文 發布:2025-04-06 01:21:15 瀏覽:405
笑傲江湖ol什麼時候 發布:2025-04-06 01:11:22 瀏覽:27
河南教育咨詢 發布:2025-04-05 21:13:48 瀏覽:982
高中物理學沈克琦 發布:2025-04-05 20:21:04 瀏覽:574
學校學生師德學習活動紀實 發布:2025-04-05 20:06:49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