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必修一知識總結
『壹』 高中化學必修一鋁知識點總結
鋁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僅次於氧和硅,居第三位,是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金屬元素。那麼關於高中化學鋁的知識點,你掌握了多少了呢?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高中化學必修一鋁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化學必修一鋁知識點
(一)、鋁
1. 鋁與NaOH溶液的反應:啟羨因它是唯一能與鹼反應的金屬。
2. 鋁箔的燃燒:現象是鋁箔熔化,失去光澤,但不滴落。原因是鋁表面的氧化膜保護了鋁,氧化鋁的熔點(2050℃)遠遠高悄宏拍於鋁(660℃)的絕差熔點。
3. 鋁、鐵鈍化:常溫下,與濃硫酸、濃硝酸發生鈍化,發生化學反應(不是不反應),因生成了緻密的氧化膜。但在加熱條件下,則能繼續反應、溶解。
4. 鋁熱反應:實驗現象:劇烈反應,發出耀眼的光芒,放出大量的熱,有大量的熔化物落下來。引燃劑:鎂條、氯酸鉀;鋁熱劑:鋁粉和金屬氧化物組成的混合物。
5.離子共存:加入鋁能產生氫氣的溶液,說明此溶液含有大量的H+或OH-,酸溶液中不能含有NO3-、AlO2-,溶液中一旦有了NO3-,溶液就成了HNO3,它與鋁將不再產生氫氣;鹼溶液中不能含有Al3+、NH4+,但可含有AlO2-。
(二)、氧化鋁
1.熔點高:作耐火坩堝,耐火管和耐高溫的實驗驗儀器等。
2.兩性氧化物:因它是化學中唯一的兩性氧化物,特別與鹼的反應,更應引起重視。 3.工業制備鋁:2Al2O3(熔融)=4Al+3O2↑
(三)、氫氧化鋁
1.制備原理:命題角度為是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強調用氨水,而不能用強鹼。
2.兩性氫氧化物:因它是化學中唯一的兩性氫氧化物,特別與鹼反應,更應引起重視。
3.治療胃酸過多:因其鹼性不強,不會對胃壁產生強剌激作用,但可與胃酸(鹽酸)反應,不能用強鹼如NaOH。
4.明礬凈水原理:因溶液中的鋁離子發生水解,生成Al(OH)3膠體,它可以和懸浮水中的泥沙形成不溶物沉降下來,故明礬可用作凈水劑。
高中化學必修一鋁方程式
1、鋁和氫氧化鈉溶液2Al+2NaOH+2H2o=2NaAlO2+3H2↑
2、鋁熱反應4Al+3MnO2=3Mn+2Al2O3(高溫)
3、氧化鋁和鹽酸Al2O3+6HCl=2AlCl3+3H2O
4、氧化鋁和氫氧化鈉溶液Al2O3+2NaOH=2NaAlO2+H2O
5、氫氧化鋁受熱分解2Al(OH)3=Al2O3+3H2O
6、氫氧化鋁和鹽酸Al(OH)3+3HCl=AlCl3+3H2O
7、氫氧化鋁和氫氧化鈉溶液Al(OH)3+NaOH=NaAlO2+2H2O
8、三氯化鋁和過量氨水AlCl3+3NH3+3H2O=Al(OH)3↓+3NH4Cl
9、三氯化鋁和過量氫氧化AlCl3+4NaOH=NaAlO2+3NaCl+2H2o
鋁的毒理性質
研究發現,鋁元素能損害人的腦細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規定鋁的每日攝入量為0~0.6mg/kg,這里的kg是指人的體重,即一個60kg的人允許攝入量為36mg。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准GB2760-2011》中規定,鋁的殘留量要小於等於100mg/kg。以此計算,一個體重60kg的人每天吃油條不多於360g就不必擔心。
鋁在人體內是慢慢蓄積起來的,其引起的毒性緩慢、且不易察覺,然而,一旦發生代謝紊亂的毒性反應,則後果非常嚴重。因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鋁的吸收,減少鋁製品的使用。鋁及其化合物對人類的危害與其貢獻相比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只要人們切實注意,揚長避短,它對人類社會將發揮出更為重要的作用。
避免 方法 :
避免使用鋁製成的炊具
少吃炸油條、由鋁包裝的糖果等食品,少喝易拉罐裝的軟飲料
『貳』 高中化學必修一知識點
高中化學必修一
全球好貨,蘇寧易購一站購齊
廣告
第一章 從實驗學化學
第一節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
一、熟悉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危險化學品標志,如酒精、汽油——易燃液體;
濃H2SO4、NaOH(酸鹼)——腐蝕品
二、混合物的分離和提純:
1、分離的方法:
①過濾:固體(不溶)和液體的分離。
②蒸發:固體(可溶)和液體分離。
③蒸餾: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的分離。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種溶質在互不相溶的溶劑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種溶劑把溶質從它與另一種溶劑所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來。
2、粗鹽的提純:
(1)粗鹽的成分:主要是NaCl,還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雜質
(2)步驟:
①將粗鹽溶解後過濾;
②在過濾後得到粗鹽溶液中加過量試劑BaCl2(除SO42-)、Na2CO3(除Ca2+、過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後過濾;
③得到濾液加鹽酸(除過量的CO32-、OH-)調pH=7得到NaCl溶液;
④蒸發、結晶得到精鹽。
加試劑順序關鍵:
(1)Na2CO3在BaCl2之後;
(2)鹽酸放最後。
3、蒸餾裝置注意事項:
①加熱燒瓶要墊上石棉網;
②溫度計的水銀球應位於蒸餾燒瓶的支管口處;
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④冷凝水由下口進,上口出。
4、從碘水中提取碘的實驗時,選用萃取劑應符合原則:
①被萃取的物質在萃取劑溶解度比在原溶劑中的大得多;
②萃取劑與原溶液溶劑互不相溶;
③萃取劑不能與被萃取的物質反應。
『叄』 關於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中化學分為必修和選修, 高一化學 有許多需要記憶的知識,例如化學方程式、化學實驗、化學元素等等。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 總結 ,供大家閱讀參考。
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物質的化學變化
1、物質之間可以發生各種各樣的化學變化,依據一定的標准可以對化學變化進行分類。
(1)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後物質種類的多少可以分為:
A、化合反應(A+B=AB)B、分解反應(AB=A+B)
C、置換反應(A+BC=AC+B)
D、復分解反應(AB+CD=AD+CB)
(2)根據反應中是否有離子參加可將反應分為:
A、離子反應:有離子參加的一類反應。主要包括復分解反應和有離子參加的氧化還原反應。
B、分子反應(非離子反應)
(3)根據反應中是否有電子轉移可將反應分為:
A、氧化還原反應:反應中有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的反應
實質:有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
特徵:反應前後元素的化合價有變化
B、非氧化還原反應
2、離子反應
(1)、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酸、鹼、鹽都是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非電解質。
注意:①電解質、非電解質都是化合物,不同之處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狀態下能否導電。②電解質的導電是有條件的:電解質必須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才能導電。③能導電的物質並不全部是電解質:如銅、鋁、石墨等。④非金屬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機物為非電解質。
(2)、離子方程式: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示反應的式子。它不僅表示一個具體的化學反應,而且表示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復分解反應這類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是:生成沉澱、氣體或水。書寫 方法 :
寫: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拆:把易溶於水、易電離的物質拆寫成離子形式
刪:將不參加反應的離子從方程式兩端刪去
查:查方程式兩端原子個數和電荷數是否相等
(3)、離子共存問題
所謂離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離子之間不發生任何反應;若離子之間能發生反應,則不能大量共存。
A、結合生成難溶物質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結合生成氣體或易揮發性物質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結合生成難電離物質(水)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水解反應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學)
注意:題干中的條件:如無色溶液應排除有色離子:Fe2+、Fe3+、Cu2+、MnO4-等離子,酸性(或鹼性)則應考慮所給離子組外,還有大量的H+(或OH-)。(4)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六看)
一、看反應是否符合事實:主要看反應能否進行或反應產物是否正確
二、看能否寫出離子方程式:純固體之間的反應不能寫離子方程式
三、看化學用語是否正確:化學式、離子符號、沉澱、氣體符號、等號等的書寫是否符合事實
四、看離子配比是否正確
五、看原子個數、電荷數是否守恆
六、看與量有關的反應表達式是否正確(過量、適量)
3、氧化還原反應中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如下:
失去電子——化合價升高——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是還原劑(有還原性)
得到電子——化合價降低——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是氧化劑(有氧化性)
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
金屬+酸→鹽+H2↑中:
①等質量金屬跟足量酸反應,放出氫氣由多至少的順序:Al>Mg>Fe>Zn。②等質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屬反應,酸的相對分子質量越小放出氫氣越多。③等質量的同種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屬反應,放出的氫氣一樣多。
3、物質的檢驗
(1)酸(H+)檢驗。
方法1將紫色石蕊試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盪,如果石蕊試液變紅,則證明H+存在。
方法2用乾燥清潔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藍色石蕊試紙上,如果藍色試紙變紅,則證明H+的存在。
方法3用乾燥清潔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試紙上,然後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跟標准比色卡對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於7,則證明H+的存在。
(2)銀鹽(Ag+)檢驗。
將少量鹽酸或少量可溶性的鹽酸鹽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盪,如果有白色沉澱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澱不消失,則證明Ag+的存在。
(3)鹼(OH-)的檢驗。
方法1將紫色石蕊試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盪,如果石蕊試液變藍,則證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乾燥清潔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紅色石蕊試紙上,如果紅色石蕊試紙變藍,則證明OH-的存在。
方法3將無色的酚酞試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盪,如果酚酞試液變紅,則證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乾燥清潔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試紙上,然後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跟標准比色卡對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於7,則證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鹽酸鹽或鹽酸(Cl-)的檢驗。
將少量的硝酸銀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盪,如果有白色沉澱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澱不消失,則證明Cl-的存在。
(5)硫酸鹽或硫酸(SO42-)的檢驗。
將少量氯化鋇溶液或硝酸鋇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盪,如果有白色沉澱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澱不消失,則證明SO42-的存在。
高一化學知識點
1、常溫常壓下為氣態的有機物:1~4個碳原子的烴,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於水;液態烴(如苯、汽油)、鹵代烴(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難溶於水;苯酚在常溫微溶與水,但高於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烴、酯、一氯烷烴的密度都小於水;一溴烷烴、多鹵代烴、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於水。
4、能使溴水反應褪色的有機物有:烯烴、炔烴、苯酚、醛、含不飽和碳碳鍵(碳碳雙鍵、碳碳叄鍵)的有機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態烷烴等。
5、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的有機物:烯烴、炔烴、苯的同系物、醇類、醛類、含不飽和碳碳鍵的有機物、酚類(苯酚)。
有機化學基礎知識
6、碳原子個數相同時互為同分異構體的不同類物質:烯烴和環烷烴、炔烴和二烯烴、飽和一元醇和醚、飽和一元醛和酮、飽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無同分異構體的有機物是:烷烴:ch4、c2h6、c3h8;烯烴:c2h4;炔烴:c2h2;氯代烴: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屬於取代反應范疇的有:鹵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間脫水(如:乙醇分子間脫水)等。
9、能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的物質:烯烴、炔烴、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飽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發生水解的物質:金屬碳化物(cac2)、鹵代烴(ch3ch2br)、醇鈉(ch3ch2ona)、酚鈉(c6h5ona)、羧酸鹽(ch3coona)、酯類(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麥芽糖、纖維二糖、乳糖)、多糖(澱粉、纖維素)((c6h10o5)n)、蛋白質(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怎麼快速有效提高化學成績
背好化學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化學是一門基礎的學科,很多知識點其實都是很基礎的,如果你能夠把一些基礎知識全部背下來,你的化學成績即使不是很好,但也不會太差,化學的知識點其實是比較零散的,有些知識點是不能夠理解記憶的,這部分的知識點就要死記硬背了,死記硬背的知識內容,當然是需要我們去下功夫努力去背的。
多做精題。刷題刷好題是必不可少的,平時老師給我們發的卷子和習題我們都要做好,老師發的卷子或者是習題,老師一般都會講解的,這樣你就能夠哪些是化學的重要知識點,自己不會的題,老師也能夠講解到,如果你能夠跟住老師的發的題並且很好的利用,起到的效果是非常大的,US哦一對老師發的題一定要認真的對待,只要你肯下功夫,不怕化學學不好。
如何記憶化學方程式
記生成物。如果把化學生成物記住了,可以自己去配平,因為每個化學元素都有自己的化合價,而且也有特定的公式口訣可背,雖然有的化學元素化合價不確定,但是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有了,配平也並不麻煩,熟悉以後就會很快,甚至能直接看出來。
直接背方程式。如果自己感覺配平比較困難,那麼也可以直接背化學方程式,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需要背的方程式特別多,容易記混,而且當遇到需要自己配平的方程式時,就會很浪費時間,很難搞定。
只記反應物。自己直接根據反應物去推測生成物,這個難度是有所提升的,但是也不會太大,兩種反應物時還是比較簡單的,而且生成沉澱和氣體的物質也比較固定,只要把那些常見的物質記熟就可以了。
關於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一必修一化學知識點歸納
★ 高一學年化學必修一重要知識點
★ 高中化學必修一基礎知識點總結
★ 化學學習方法指導: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中高一化學必背必考知識點必修一
★ 高一化學必修一第一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一化學必修一第四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一化學必修一重點知識點2022
★ 高一化學必修一離子反應知識點
★ 高中化學必修一知識點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