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小吃的歷史

小吃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5-04-22 20:16:30

1. 閩南傳統小吃的歷史

1. 閩南小吃的歷史故事
早在2500年之前,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中就已存在常饌(即吃飯)和小食(即吃點心)之分了。唐代,人們用點心一詞來表示稍許吃些食物的意思。唐代後期,粉食已經十分普及,點心也流行了起來。寧代時,稱早晨的小食為點心。中國人傳統的飲食思想造就了幾千年吃點心的飲食習慣。
隨著時代的發展,點心和小食日益多樣化。同時,各地域的點心也反映了各地的商業環境、主要物產及飲食習慣。比如:北方的點心朴實無華,十分實惠,南方的點心受海外飲食肆宴的影響,做工十分考究。
泉州位於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山海資源。歷史上兩次中原漢民大量南下入閩,帶來了北方漢族古老的飲食文化。唐代,泉州港是中國四大商港之一,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宋元時期,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港」,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對外開放的國際城市。物資人員的大交流,促進了中外文化的大交匯。歷代廚師利用豐富的物產,兼容中外烹飪特長,逐漸形成了風味獨特的閩南菜流派。作為其一翼的泉州風味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遺風,又有創新的內容。
2. 充滿文化底蘊的漳州小吃
漳州風味小吃以其獨特的風味、傳統的製作工藝,深受人們的喜愛。漳州小吃用料精緻、品種繁多,風味獨特、鮮香淡美,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再加上深入民間,價廉物美,因此深受歡迎,美名遠揚。
3. 福建小吃的發展歷史和做法
福建小吃是中國著名小吃的一種,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一些有特色的福建小吃包括:拌面、扁肉等。著名的福建小吃有:閩南糍團、魚丸、扁肉燕(肉燕、扁食)、炒麵、拌面、扁肉、撈化、白粿、糯米粿、蠣餅、春卷、福清光餅、米豆腐、酒釀、年糕、米糕、鼎邊糊、手抓面、土筍凍、馬耳、包糍、福州名點等。
4. 閩南小吃的故事
馬蹄酥是廈門同安傳統特產,盛行於同安。用麵粉制皮加香油作為進香的供品,所以俗稱香餅。將豬肉(前腿肉)切成方塊,約二斤左右,用方形紗布包紮,放在干凈的鐵鍋,倒上熟豬油,加熱,把整塊豬肉放到鍋內熱炒,加上醬油、白糖、味精、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栗、蝦仁、壕乾等佐料,放在鍋里燜上兩個半小時即可。
5. 閩南的歷史
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到河南,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部分跨越海峽,到了台灣,故稱河洛語。閩南、台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正是我們現在習稱的「閩南語」。
6. 閩南的特色小吃
1. 海蠣煎:俗稱「蚝煎」、「蚝仔煎」,風行全閩南,以廈門地區的最為有名。它選用海蠣中上品「珠蠣」為主料,將鴨蛋、地瓜粉和切碎的蒜苗調勻,再用適量的豬油在平底鍋里煎至兩面酥黃,吃時佐以蒜絨、沙茶醬等調料,香脆細膩,味美可口。冬、春兩季「蚝煎」為當令食品。
2. 土筍凍:又稱「土鑽凍」,是廈門及晉江安海一帶著名小吃,尤以安海鎮西安村的成品質優味佳;龍海的「浮宮土筍凍」知名度也甚高。它是用生長在海灘泥中俗名「土筍」(長約2寸的星蟲,狀如蚯蚓,故又稱「海蚯蚓」)為主料,壓破洗凈熬煮,烹製冷卻後盛入小杯盞中,凝成膠體,再用醬油、香醋、辣醬、花生醬、芥辣、蒜絨等佐料蘸食。它明若瓊脂,狀如琥珀。
3. 手抓面:漳州民間傳統小吃,閩南人又稱「豆乾麵粉」或「五香麵粉」。以用手抓食而得名。主料為黃油麵粉,和面時加入適量樹鹼,擀成細面條,煮熟撈起,整成圓形備用,當地稱「黃油麵粉」,每片面條約一兩半重,稱為「一份」或「兩份」。配料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剛出油鍋的五香卷,另一種是用油炸豆腐乾;佐料有甜面醬、花生醬、芥辣醬、蒜醋醬。進食時,將油炸豆腐乾等放在黃油麵粉上,均勻拌入各種醬料,然後捲起呈筒狀送入口中,清香爽口,甜酸辣俱全,油而不膩。
4. 鹵面:是漳州一帶的風味名點。原為端午節食品,現演變為日常大眾小吃。它採用肉絲、筍絲、蛋絲、香菇、魷魚、黃花菜等配料,炒熟後,加豬骨湯煮開,放入適量味精、糖、鹽和薯粉調成濃湯為鹵料,再澆鹵料於沖去面鹼的面上,最後配上胡椒粉、油炸蒜丁、油炸扁魚絲、芫荽等佐料,為攤頭美味小吃。
5. 深滬水丸:是晉江深滬名吃,名揚泉州一帶。其形狀有圓形、塊狀、魚形幾種。系選用鰻魚、嘉臘魚等上等魚,將魚肉剁爛、和以薯粉製成,色澤雪白晶亮,具有下鍋膨脹力強、質地堅韌、入口清爽等特點。加工方法不同於福州魚丸(水丸個小實心,福州魚丸個大有餡),另得其妙。類似的小魚丸在閩南各地均可嘗到。
6. 粉漿翁仔:廈門名產。「粉漿」的方言為「米粞」。粉漿翁仔系用搗碎的米粉和水製成米粞,蒸熟後分成塊狀,調染民間傳統顏料,捏成一些民間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即翁仔)及動植物等。這些粉漿翁仔形象生動可愛,可玩可食,深受兒童歡迎。據說它是北方麥人在閩南的繼承和發展。
7. 五香卷:漳州地方名點。它採料精細,以半肥瘦豬肉條、蔥碎、荸薺碎、蝦皮等原料,配上五香粉、白糖、蝦油,加薯粉和水攪成漿糊狀,再用豆腐皮包捲成長4寸、直徑1寸左右的圓條狀,放入熱油鍋炸熟。成品外酥內潤,香味濃郁,鮮美可口。除小吃外,還可做宴席拼盤。
8. 榜舍龜:永春特產。用糯米、綠豆、白糖等精心製作,形如龜。中國人以龜為長壽的象徵,閩南語以「老龜粽」形容處事老練之人。故永春人遇家人或親朋50歲以上壽辰時,多以墊上竹葉蒸成的龜形米糕賀其長壽,並在糕面上鐫龜甲圖案或「壽」字,後衍用到婚喜、祭祖、敬神儀式上。據說這一傳統食品的創始人為孫榜,孫榜一好友及第取士後封他為貴人,閩南人稱貴人作「舍人」,因此將孫榜所制的龜糕稱為「榜舍龜」。
9. 嫩餅:也稱「潤餅菜」、煎餅,類似春卷。為晉江、南安等地名點。它用麵粉製成圓形薄皮,包上菜餚,捲成圓筒狀而食。餡用豆腐乾、豬肉、紅蘿卜、花菜或切成絲的包菜、豆芽、粉絲、蚵煎等,分別炒熟,混裝於盤內,食時在餅皮上塗上辣醬,撒上炒過的滸苔(一種海菜)、花生末等,包上各種菜餚即可食用。此餅來由有不同說法:一說為鄭成功夫人所創;一說是當年遭元人洗劫的南人,清明掃墓時為寄託哀思做成此餅,以手捧食。較為流行的說法是,明代金門人蔡復一夫人所創,蔡為官清廉,任雲貴、湖廣總督時,常忙得廢寢忘食,蔡夫人遂以面餅裹菜,讓丈夫一手執筆批閱公文,一手拿煎餅進食,工作、進食兩不誤。
10. 燒肉粽:粽子各地都有,但閩南燒肉粽風味獨特。它用糯米淘浸加上豬油、酒、囟汁、醬油燒透之後,夾囟肉塊、香菇、蓮子、蝦干,用竹葉包裹在豬骨湯中煨三小時,食時調蒜泥,囟汗、辣椒醬,入口不膩,甘美可口。
11.

熱點內容
ipa教師資格證 發布:2025-04-23 00:37:16 瀏覽:758
敏學教育 發布:2025-04-23 00:13:35 瀏覽:974
我與老師發生的事 發布:2025-04-22 23:23:26 瀏覽:930
2016年數學中考試卷 發布:2025-04-22 23:08:17 瀏覽:931
初中英語教育 發布:2025-04-22 23:02:47 瀏覽:854
數學方程解 發布:2025-04-22 22:58:21 瀏覽:917
小學作文教師 發布:2025-04-22 22:43:42 瀏覽:270
雞蛋的英語 發布:2025-04-22 20:45:41 瀏覽:97
6級英語 發布:2025-04-22 20:42:35 瀏覽:732
對外漢語教師英文簡歷 發布:2025-04-22 20:33:55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