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1912到1949年的歷史

1912到1949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5-04-24 23:39:29

❶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發生什麼歷史事件(送1912年到1949年)

有五四運動、南昌起義、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西安事變等。

1、五四運動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五四運動的傑出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

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進了一步的地方。正是在五四運動中,中國的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對於這場斗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2、南昌起義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地屠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企圖用血腥的屠殺來消滅革命。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人並沒有被敵人的屠刀所嚇倒,而是積極地行動起來,拿起槍,用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

1927年7月12日,根據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指示,黨中央政治局進行了改組,成立了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中央委員會根據當時的形勢,作出了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的決定。

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起義總指揮部設在江西大旅社。

起義部隊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由賀龍兼代總指揮,葉挺兼代前敵總指揮,劉伯承任參謀長,郭沫若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軍。經過激戰,南昌守敵幾乎全部被殲滅,起義部隊佔領了南昌城。

南昌起義後,汪精衛命令張發奎、朱培德向南昌進攻,起義前委會按原計劃向南挺進。8月3日至5日,起義部隊先後撤離南昌。

但是起義沒有注意與當地農民運動相結合,到9月下旬,起義部隊在廣州潮汕地區遭強敵圍攻,起義宣告失敗。

保留下來的起義部隊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等率領下,轉戰到湖南南部,另一部分轉入海陸豐地區繼續斗爭。

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新階段。南昌起義的勝利大大地震動了敵人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鼓舞了革命人民的鬥志。

1933年7月1日,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作出決議,規定每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紀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規定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志。

3、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在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稱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

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日軍佔領北大營。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4、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5、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也叫「雙十二事變」。

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蔣介石堅持不抵抗政策,繼續進行內戰。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和以楊虎城為首的十七路軍被蔣調到陝甘一帶進攻中國工農紅軍。

因受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及人民抗日運動的影響,張、楊與紅軍實現了停戰,並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

蔣不僅拒絕了張、楊的要求,而且調集嫡系部隊至豫陝邊境,壓迫張、楊繼續進攻紅軍。12月4日,蔣介石飛往西安督戰。

7日,張學良到臨潼華清池向蔣「苦諫」,請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蔣拒絕,蔣堅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張向遊行示威的學生表示,一周內用事實答復他們的愛國要求。

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華清池武裝扣留了蔣介石,囚禁陳誠等十餘人;宣布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楊虎城任正副委員長,並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實行民主政治。

16日,南京政府下令討伐張、楊,並任何應欽為總司令。親日派汪精衛、何應欽企圖借機擴大事態,奪取蔣介石的統治權力,進一步和日本妥協。中共中央從民族利益出發,應張學良、楊虎城電請,派代表周恩來、葉劍英等到西安調停。

周恩來等於16日到達西安以後,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蔣答應抗日就釋放他。並於15、19日通電南京國民黨政府,促其接受張、楊主張,和平解決。

22日,宋美齡、宋子文與蔣介石顧問澳大利亞人端納飛往西安談判。經周恩來等的努力和全國人民的斗爭,24日,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戰議和、聯共抗日、釋放政治犯等條件。

25日蔣介石獲釋,由張學良陪返南京,「西安事變」到此和平解決。蔣介石飛回南京後,立即把張學良拘禁起來。

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以及中國共產黨促成的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日報——1936年12月12日 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的開端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九一八事變中,東北軍能否與關東軍一戰?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南昌起義(軍史鉤沉·建軍90年)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五四運動」紀念館

❷ 民國是哪一年被推翻的,以及推翻民國的意義。

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即1912年—1949年這段時間被稱為中華民國時期。
這段時期是一個政權相對比較混亂的時期。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後來經壓迫和妥協,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大總統(奪取勝利果實),開啟北洋軍閥政府統治(1912—1928),這一時期,孫中山開展「護法運動」,在南方建立軍政府企圖對抗北洋軍閥控制的中央政府,軍閥派系沖突、南方軍政府內部分裂;孫中山革命受挫,幸得共產國際和共產黨的幫助,隨後完成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啟北伐(1926年),革命勢如破竹推進到了長江流域;不料,國民黨內部分裂,蔣介石與汪精衛先後發動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破裂;1927年,寧漢合流(武漢汪精衛政府和南京蔣介石政府合流),隨後國民黨繼續推進所謂後期北伐,1928年進入北京結束北洋軍閥統治,同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完成全國形式上的統一,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28—1949)。
意義:標志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中國歷史新紀元;結束中國屈辱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壯大社會主義力量,鼓舞其他受壓迫地區爭取解放斗爭。

熱點內容
直擊中考物理 發布:2025-04-25 03:31:25 瀏覽:11
語文作業本 發布:2025-04-25 02:59:37 瀏覽:264
小學教師業務學習資料 發布:2025-04-25 02:53:40 瀏覽:44
沈陽田老師 發布:2025-04-25 02:38:14 瀏覽:925
小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04-25 02:26:40 瀏覽:158
用英語獅子 發布:2025-04-25 01:42:49 瀏覽:817
中考英語填空 發布:2025-04-25 01:41:15 瀏覽:670
May什麼意思 發布:2025-04-25 01:18:36 瀏覽:960
小學語文秋天 發布:2025-04-25 01:09:09 瀏覽:700
美麗的老師作文 發布:2025-04-25 00:46:03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