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理亞洲
㈠ 區域地理亞洲知識點
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ία;拉丁語:Asia),曾譯作“亞細亞洲”和“亞西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7%(或言總陸地面積的29.4%)。下面我給你分享區域地理亞洲知識點,歡迎閱讀。
區域地理亞洲知識點一、東亞
1、概述
(1)位置范圍
位置: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范圍: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漢城)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2)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半島、島嶼河流短促
(3)氣候: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界線、區別;西部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 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陸溫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 → 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4)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2、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徵
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
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2)發達的經濟
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經濟發展迅速。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最大貿易對象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工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小地區,東京、大孤、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業區。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築波 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平原地區產稻米,並能自給,丘陵地區栽培果樹和蔬菜,但仍大量進口人口遷移:向領土南北兩端
區域地理亞洲知識點二、東南亞
1、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1)范圍
中南半島:有6個國家,寮國是惟一內陸國
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群島(我國習慣稱南洋群島)6個國家和地區,印尼在東南亞面積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首都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東帝汶2002年5月獨立
(2)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於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在馬亞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本區的咽喉,載重通過能力25萬噸
(3)地形
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上海河段切割作用顯著,下遊河段泥沙沉積,形成平原,湄公河平原本區最大平原
馬來群島:多山、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國家
(4)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馬亞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類型為對流雨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分旱雨兩季
2、居民和經濟
(1)人口稠密華人眾多
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黃色人種,印尼人口最多,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島,島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達
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緬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吳哥窟著名佛教建築、泰國作為國教。印尼、馬來西亞把伊斯蘭教作為國教,菲律賓居民多信仰天主教
華人、華僑最集中分布區,原籍主要為廣東、福建
(2)主要農產和礦產
農產:世界最大天然橡膠、油棕(馬來西亞最多),椰子、蕉麻產地(菲律賓最多)。稻米主要食糧(泰國出口最多)
礦產;世界最大錫礦帶,馬來西亞最多,印尼、汶萊主要石油出口國
(3)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初級產品為主,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利用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發展工業,旅遊業迅速發展
3、新加坡
(1)城市島國
馬來半島南面的城市島國,地狹人稠,華人很多,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港口條件好,糧食進口、淡水靠鄰國供給
(2)利用有利條件迅速發展經濟
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發展對外貿易和海上航運;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進口原料,發展煉油、造船、海上鑽井平台製造、電子電器等工業;利用風光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迅速發展旅遊業
(2)工業布局
重工業集中在西部工業區,有污染的工業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市區以商業、金融業、旅遊業為主,有少量輕工業,同時合理安排綠地面積。
4、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
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島,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
區域地理亞洲知識點三、南亞
1、概述
(1)悠久的歷史
位置范圍: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區,大部分位於10°N~30°N之間
國家:
內陸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2)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河流: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恆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氣候:熱帶季風:全年高溫,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
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南亞地區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
2、印度
(1)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2)農業
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
水旱災害多發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3)發展中的工業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工業: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
城市:新德里:首教,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區域地理亞洲知識點四、中亞
概述
(1)自然環境
位置:亞歐大陸中部,距海遠。重要的陸上交通要道(古、今)。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通過這里,在阿拉山口與我國北疆線相接。
地形:丘陵、平原(圖蘭平原和裏海沿岸平原)為主,天山山脈由我國新疆中部橫跨中亞東部地區。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氣候乾旱,植被為草原、荒漠。卡拉庫姆世界著名大沙漠
河流:多為內流河(阿姆河、錫爾河等)外流河有額爾齊斯河
湖泊:多為內流湖,西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內流湖裡海,中部有鹹海
(2)居民與經濟
民族:多民族地區,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
農業:耕地面積廣大,牧場遼闊。依靠灌溉種植小麥、棉花。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棉花產區,烏茲別克被物為“白金之國”,牲畜以細毛羊和羔皮羊為主
鹹海不斷縮小的原因:人們大量引用阿姆河、錫爾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種植棉花。棉花產量成倍增長,流入鹹海的水量卻日趨減少。加上氣候乾旱,蒸發強烈,水面逐漸縮小,水中鹽度越來越高。它已喪失了調節氣候的功能。
資源:煤、鐵、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豐富
工業:采礦、冶金、軍事工業發達,木材缺乏,機械、輕工製品進口
主要城市:塔什干——烏茲別克首都、中亞最大城市。
阿斯塔納——哈薩克首都、重要鐵路樞紐。
區域地理亞洲知識點五、西亞
西亞、北非位置——“一運兩洋三洲四峽五海之地”
一運:蘇伊士運河兩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亞洲、非洲、歐洲四峽:土耳其海峽、曼德~、直布羅陀~、霍爾木茲~ 五海: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
2.(1)從緯度、溫度帶和海水深淺三個方面簡要概括珊瑚礁的分布規律。
(2)分析同緯度的美洲和非洲西海岸珊瑚礁分布很少甚至沒有的原因。
(3)推測巴西東北海岸和孟加拉國沿岸缺少珊瑚礁的原因。
(1)大部分布在南北緯 30°之間;熱帶和亞熱帶;淺水海域。
(2)這地附近都是寒流,寒冷的上升洋流大大降低了當地的海水溫度。
(3)亞馬孫河和恆河向這里的海域注入了大量的淡水,降低了海水的鹽度。
3. 死海的源頭主要是約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礦物質。河水流入死海,不斷蒸發,礦物質沉澱下來,經年累月,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鹹的鹹水湖。
4. 甲乙兩地區附近均分布有大片沙漠。試分析兩地沙漠的類型及形成差異。甲地的沙漠為溫帶沙漠,主要是因為遠離海洋深入大陸內部,降水較少,形成大片沙漠,乙地的沙漠為熱溫帶沙漠,主要是因為常年受到熱帶高壓的控制,海洋面積小,深入大陸內部,降水較少,形成大片熱帶沙漠。
5. 撒哈拉大沙漠面積廣大的原因:①終年被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
②北非與西亞相連,東北季風來自亞洲大陸,性質乾燥;③大陸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起到了降溫降濕的作用;④非洲大陸海岸線平直,少半島、島嶼及海灣,海洋影響范圍小;⑤非洲地勢為和緩的高原,缺少高大山脈。
6西亞儲量佔世界的一半以上,石油帶是以波斯灣為中心,向南北延伸。主要產油國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聯酋.石油特點:儲量大、埋藏淺、出油多、油質好
90%輸出,主要對象:西歐、美國、日本
7. 分析阿斯旺大壩的利與弊?
利:防洪、發電、灌溉、養殖、航運、旅遊,
擴大的耕地面積,綜合效益高
弊:
1. 下游泥沙淤積減弱,土壤肥力下降
2. 三角洲海水倒灌嚴重,受海浪侵蝕海岸線後退
3.尼羅河流域生態環境破壞
4.漁業減產,多樣性減少5.嚴重土壤鹽鹼化
8. 近年來尼羅河三角洲面積不斷縮小的原因?A、河流上游修築大壩,使入海泥沙減少 B、受海浪侵蝕加劇
9. 有人曾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為什麼?①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水源
②6-10月定期泛濫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形成了尼羅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
10. 尼羅河6—10月定期泛濫,原因:上游地處熱帶草原氣候,6—10月為雨季,特別是青尼羅河的水量異常增多造成澇災。
11. 開羅為熱帶沙漠氣候 亞歷山大是地中海氣候
㈡ 亞洲地區內關島的地理位置怎樣確定
關島位於亞洲東部,是馬里亞納群島最南端的島嶼,其地理位置可從以下方面確定:
•經緯度定位:關島大致位於北緯 13°26′、東經 144°43′。憑借這一經緯度坐標,能在地球儀或電子地圖上精準找到它的位置。
•相對大洲大洋位置:從相對位置看,關島地處太平洋西部,位於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之間廣闊的海域中。它距離菲律賓以東約 2200 公里,這一位置使其處於西太平洋的關鍵地帶。
•區域地理定位:在西太平洋島群中,關島是馬里亞納群島的重要組成部分。馬里亞納群島呈南北走向,關島處於南端,北距日本東京約 2500 公里,南距澳大利亞悉尼約 5800 公里。這種獨特的位置,讓關島成為連接東北亞和東南亞與大洋洲的重要海上和空中交通樞紐 。
㈢ 關於亞洲,歐洲,美洲區域地理總結
歐洲: 1.歐洲西部: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以平原和山地為主,山地多東西走向;歐洲東部: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高原為主,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2.氣候:海洋特徵顯著,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形成原因:①海陸位置:西臨大西洋;②大氣環流:終年西風;③地形因素:海拔低,缺乏高大的南北向的山脈,對氣流的東進跡沖阻擋作用小;④大陸輪廓破碎,利於西風深入;⑤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強烈的增濕增溫作用。 3.西歐經濟發達,人口密集,是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區之一。 北美洲: 1.北美洲三大地形區:縱列分布,山脈與海岸平行。東部:高原、山地區;中部:平原區(冬冷夏暖);西部:高山區,山脈、盆地和高原相間分布,地殼不穩定,火山地震活動頻繁。 2.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西部:太平洋沿岸狹窄的溫帶海洋性氣候(40°N~60°N),西部廣大高原區形成半乾旱區,南部狹窄的地中海氣候(30°N-40°N);東部:降水自沿海向內陸遞減,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35°N以南的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3.美國:分析美國東北部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美國電子工業中心「矽谷」高速發展的原因,美國農業帶分布,農業專業化生產的好處。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地形區:北部以高原為主;西部以安第斯山為主;東部平原、高原相間分布。 2.氣候:以濕熱為主,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也有面積廣闊的熱帶草原氣候區;氣候受地形的影響比較顯著,熱帶平原地區氣候濕熱,圓侍高原地區氣候比較溫和;高山地區氣候和植被都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安第斯山脈南段,西側盛行西風,迎風坡多雨,而東側背風坡地區則乾燥少雨;南美西海岸受山脈的屏障,氣候呈狹長分布於沿海地帶。 3.巴西的位置;著名物產。 亞洲面積巨大、地形復雜、氣候多樣、人口眾多、地位重要,以其為對象出題,可以考查的知識點很多,因此在應考復習中要特別重視。 1.位置 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面積(包括所屬島嶼)4400萬平方千米,佔世界陸地面積的29.4%。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面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及高加索山脈與歐洲大陸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西南面隔紅海、蘇伊士運河與非洲毗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2.地形 ⑴亞洲的地形多種多樣,以山地和高原為主,它們約佔全洲面積的四分之三。亞洲平均海拔約950米,僅次於南極洲,居世界第二。亞洲地勢起伏大,既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又有全球最低的窪地──死海(湖面低於海平面400米)。 ⑵亞洲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出一系列高大山脈,這些山脈間分布著若干高原和盆地,在山地和高原的外側,分布有大平原。 ⑶大陸東緣有姿腔殲島弧帶,外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亞洲的島嶼呈弧形分布在大陸東面和東南面海洋上。
㈣ 關於亞洲,歐洲,美洲區域地理總結
歐洲:
1. 歐洲西部擁有曲折的海岸線,多半島、島嶼和內海。地形以平原和山地為主,山地多東西走向。東部地形相對平坦,以平原、高原為主,整體呈現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徵。
2. 歐洲氣候具有顯著的海洋特徵,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其形成原因包括:海陸位置(西臨大西洋)、大氣環流(終年西風)、地形因素(海拔低,缺乏高大的南北向山脈)、大陸輪廓破碎以及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濕增溫作用)。
3. 西歐經濟發達,人口密集,是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區之一。
北美洲:
1. 北美洲三大地形區呈縱列分布,山脈與海岸平行。東部為高原、山地區;中部為平原區(冬冷夏暖);西部為高山區,地殼不穩定,火山地震活動頻繁。
2. 北美洲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西部有太平洋沿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東部降水遞減,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3. 美國有東北部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矽谷的高速發展,農業帶分布和農業專業化生產的好處。
南美洲:
1. 南美洲主要地形區包括北部高原、西部安第斯山和東部平原、高原相間分布。
2. 南美洲氣候以濕熱為主,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和熱帶草原氣候區。氣候受地形影響顯著,熱帶平原地區濕熱,高原地區溫和,安第斯山脈南段西側多雨,東側背風坡地區乾燥少雨。
3. 巴西的位置和著名物產。
亞洲:
1.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面積達4400萬平方千米,佔世界陸地面積的29.4%。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面與歐洲相連,西南面與非洲毗鄰,東北面與北美洲相望。
2. 亞洲地形多樣,以山地和高原為主,約佔全洲面積的四分之三。平均海拔約950米,僅次於南極洲。地勢起伏大,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和全球最低窪地死海。
3. 亞洲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出一系列高大山脈,山脈間分布著高原和盆地,山地和高原的外側是大平原。東緣有島弧帶和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亞洲的島嶼弧形分布在大陸東面和東南面海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