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
A. 10個以上的歷史典故(帶歷史人物的)
三顧茅廬 人物:劉備,諸葛亮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前後三次,終於感動了諸葛亮出山相助。
鴻門宴 人物:劉邦,項羽
秦末漢初,項羽率軍至函谷關。駐扎新豐鴻門,准備討伐劉邦。謀士范增勸說項羽立即攻擊劉邦。項羽不聽,第二天項羽在鴻門設宴,劉邦赴宴,席間,范增三次舉起所佩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猶豫不決。後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在樊噲等人的護衛人,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得以脫身。
完壁歸趙 人物:趙惠文王,秦昭王,藺相如
趙惠文王得到和氏壁,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派藺相如帶璧去秦國,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拿回了寶玉。並威脅秦王劃城齋戒,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在秦王齋戒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返回趙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指鹿為馬 人物:趙高
秦趙高自知權利大,想要檢驗朝官是否俯首聽命,便在朝會時獻上一隻鹿,並指著它說是馬。秦二世胡亥笑著說:「丞相搞錯了,指鹿為馬!」又問左右群臣是鹿是馬,有人沉默不語;有人害怕趙高而回答是馬;也有人則據實而言。事後趙高陰謀殺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從此,人人自危,沒有人再敢說趙高有錯
樂不思蜀 人物:劉禪,司馬昭
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卧薪嘗膽 人物:勾踐,夫差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攻伐越國。越敗吳勝,夫差將越王勾踐,王後以及越國大臣帶回吳國為奴。為奴三年後,夫差生病。勾踐為夫差嘗糞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隻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他苦心勵志,發憤強國,最終打敗吳國。
望梅止渴 人物: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行軍的速度很慢。曹操心裡很是著急。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士兵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B.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無數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裡的人物、事件大家耳熟能詳,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人們稱這樣的歷史故事為“歷史典故”。
口若懸河
晉朝有一位很有學問的大學問家,名叫郭象。他年紀還小的時候,就展現出很高的才華,十幾歲的時候,不但已經讀完《老子》、《莊子》等古書,而且還能一口氣背誦出來。
郭象的名聲愈來愈大,朝廷派人請他做官,他推辭不掉只好答應,於是就當上了黃門侍郎。因為他平時讀了很多書,知識非常豐富,而且他喜歡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里,所以提出的見解往往比別人深刻,而且能夠將各種道理說得很清楚,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推崇。郭象口才很好,講起話來滔滔不絕、有聲有色,大家都聽得很入神。其中有個太尉叫王衍,聽完他的議論後感慨地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看到瀑布流瀉下來的水,滔滔不絕,好像永遠不會停止。”
夜以繼日
周公旦是西周初傑出的政治家。他在哥哥姬發領導的攻伐殷商的事業中,起了很大作用。擔起輔助朝政的重任後,他忠於職守,為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嘔心瀝血。周武王死後,由周公旦輔助成王執政。有些貴族猜忌他,在成王面前造謠,說他有篡位的野心,有的兄弟還和紂王的兒子武庚勾結起來,發動武裝叛亂。此外,東方的夷族也乘機作亂。但周公堅韌不拔,遵照武王的遺志辦事,他消除了成王的誤解,擊敗了武庚的叛亂和夷族的反抗,制定了禮法和刑律,繼續分封諸侯,並建築洛邑(今河南洛陽),設立了東都成周。
由於為國操勞過度,周公在東都建立後不久就去世了。臨死前,他還諄諄告誡大臣們,一定要幫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後要葬在成周,以表示雖死不忘王命。
孟子贊揚他說:“周公想兼學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的賢德,來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適合於當時情況的,他就抬起頭來想,夜以繼日地想,等想出了好的辦法,便坐著等待天明,馬上去施行。”
歷史典故浩如煙海,舉不勝舉,我們只有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處處留心,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不斷進步,不斷掌握。
C. 40個歷史典故
1、大約四千七百年前,黃帝(軒轅)聯合炎帝戰勝了九黎族蚩(chī)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後來黃帝又擊敗炎帝族,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因此,後人被稱為「炎黃子孫」。
2、堯是黃帝以後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由於他的長子丹朱不肖,舜並未傳位於丹朱,而是讓位於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
3、鯀(gǔn)的兒子禹採取「開、通、疏、鑿、引」的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禪讓。成為新的部落聯盟首領。
4、禹禪讓帝位給伯益,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自此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
5、我國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是從商朝開始的。
6、姬昌,後人尊稱周文王,實施仁政,有太顛、辛甲大夫、閎(hóng)夭、散宜生等賢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輔佐下奠定了滅商的基礎,相傳《周易》為其所著,將八卦演為64卦,並做卦辭、辭。
7、周武王興兵伐紂,奴隸倒戈,紂王鹿台自焚,奸臣惡來、費忠被斬首,殷商滅亡,周王朝誕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齊、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後有周公輔成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
8、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與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起,在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9、「秦晉之好」指春秋時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出現過多次通婚聯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幫助流亡秦國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並將自己的女兒文嬴(yíng)嫁給了重耳,成就了「秦晉之好」。
32、三顧茅廬:袁紹敗北,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小縣,訪襄陽水鏡先生司馬徽(huī)知: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龍」諸葛亮,字孔明,劉備三訪襄陽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並按照《隆中對》「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33、建安七子:在曹操統治集團里,有七位文學家,合稱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càn)、徐幹(gàn)、阮瑀(yǔ)、應瑒(yáng)、劉楨(zhēn)主導文壇發展。
34、公元220年一月,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在洛陽病逝,十月,曹丕稱帝,建魏,東漢滅亡。
35、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36、自蜀漢建興5年起,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後主劉禪(shàn),六次出兵北伐,史稱「六齣祁山」。在最後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終因心力交瘁,病逝,年僅54歲。雖然沒有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萬古流芳,他為蜀漢的鞏固和發展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7、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遷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38、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áo),曹丕之孫,公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帝位,聲稱司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衛士、僮僕討伐司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huàn)為帝,即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
39、三國歸晉:司馬昭立了魏元帝後舉兵進攻蜀漢,蜀漢後主劉禪昏庸透頂,在奸佞(nìng)宦官黃皓的唆使下負荊而降,劉備、諸葛亮千辛萬苦開創的蜀漢政權從此滅亡。蜀漢滅亡不久,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為晉武帝,建立了晉朝,公元279年,起兵滅吳,三國歸晉,全國統一。
40、公元290年,晉武帝病重,太子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晉惠帝皇後賈南風(賈後)陰險毒辣,先後除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wěi),廢太子(後毒殺),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囧(jiǒng)廢除賈後,司馬倫稱帝,之後各諸侯為爭奪皇位展開了廝殺,有: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yóng)、長沙王司馬乂(yì)、東海王司馬越,加上被賈後所殺的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史上稱「八王之亂」,持續16年,獨剩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司馬熾(chì)為帝,即晉懷帝,西晉王朝從此衰落。
D. 經典的歷史典故
三英戰呂布-包磊大作
整幅畫簡潔但不簡陋,充分表現出作者對空間的把握已經遠遠超越了達芬奇、畢加索之流。
再看作者對馬的表現力,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而作者卻從簡簡單單的幾筆就牢牢抓住馬的神韻,刻畫出駿馬奔騰的氣勢,縱觀古今中外,能與之比肩的唯有徐悲鴻!
而作者對人物的刻畫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首先,對關羽的刻畫可以說是入木三分,充分體現出關雲長臉紅脖子粗的特點,其次對猛張飛的刻畫簡直是栩栩如生。而其中呂布頭上的三叉束發紫金冠更是整幅畫的點睛之筆!作者對人物的表現力堪比世界名畫「蒙娜麗莎」
再看那幅對聯,其文筆之妙,縱然李白、杜甫復生,司馬相如再世亦不如矣!對聯深刻反映了:「酒能誤事」「酒壯熊人膽」的千古不變的至理名言,其深遠的教育意義足以令孔孟汗顏!!!再觀其書法:字字鋒芒畢露,時而劍拔弩張、時而溫柔婉約。雖顏真卿、柳公權、王羲之不如矣。
這幅畫充分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歷史知識、空前絕後的書法繪畫能力與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美妙絕倫的文采。讓人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此畫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還具有豐富的考古意義。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我對這幅畫以及作者的敬仰與贊美,只有一句話:
「此畫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E. 勵志歷史典故有哪些
吳承恩其實從小在家鄉就小有名氣,他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
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
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遊記》卻成書很晚。
他生於一個有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遊記》的創作。
一生窮困的吳承恩,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遊記》後,帶著悲喜交加的心情,約於萬曆十年(82歲)離開了人世。
據說吳承恩正式寫《西遊記》已經是72歲的高齡。各位年齡偏大,在學術、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慮來寫小說,說不定也寫成一代大師。
文天祥小的時候,父親教他讀書,而且總是喜歡在功課之外給他講一些做人的道理,這些道理讓小文天祥受益匪淺。
一天,父親和他在書房讀書,一陳涼風吹來,窗外的竹葉發出一陳細微的聲響。父親喜歡竹子,所以家裡種了好多。小文天祥看著窗外幾百棵翠竹,不禁問道:「您為什麼這樣喜歡竹子?」
父親拉著他走到窗前指著窗外的亭亭玉立、硬朗有節的綠竹對他說:「你想想看,竹子還在沒出土的竹筍時就已經有節了,就像人從小就要有節操;而竹子長到了凌雲的高度竹竿里還是空心的,就像很多人在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後依然很虛心一樣;竹葉也不像別的樹葉天氣寒冷就會凋落,現在即使是冬天依然是翠綠的,它有一種堅強不屈的性格。
竹子本身也是,你可以將它折斷,但卻不能讓它一直彎曲地存在著,就像人一樣寧折不變。
所以說,竹子本身的構造很有寓意,象徵著人的一些美好品質,做人也要這樣才行啊!」文天祥聽得入了神,也從心底萌發了對竹子的喜愛之情。
還將「像竹子一樣做人」的話寫成條幅,並當成座右銘貼在床頭,掛在書桌前,以警示自己。
文天祥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所以他暗下決心:「將來,我不但要為國家做事,成就一番事業,還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不屈不撓。」從此後讀書更用功了,他要像竹子一樣,做很優秀而對社會有用的人。
文天祥長大後果然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在元朝軍隊入侵宋朝時,他自己招募軍隊,反抗「侵略」。在不幸被俘後,面對高官厚祿的引誘不為所動,最後被殺,成為著名的民族英雄。而他的壯節高義,也鼓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
F. 上海的歷史典故
上海境內最早的人類文明遺跡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元朝以前,上海為沿海的一個漁港和商貿集鎮。宋代設有華亭縣,元代始有上海縣,明朝時已頗為繁榮。上海開埠後迅速成為全國經濟、外貿中心,1930年代是遠東最大的都會以及商業和金融中心。1949年以後,上海成為中國大陸地區最重要的工商業、製造業中心。藉助1990年起浦東開發開放,上海保持了持續繁榮並快速發展,現致力於建設國際金融與航運中心。
上海市簡稱滬,別稱申,是中國第一大城市和亞,洲第一大城市(不與東,京都市圈比較)。上海位於中國東部弧形海岸線的中間,地處長江三角洲最東部,東向東海,隔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西部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最北部為處於長江入海口中的崇明島。上海是移民城市,常住人口逾2300萬,其中流動人口近40%。江南的吳越傳統與移民帶入的各地文化融合,逐漸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先秦至元代,上海漸成為糧、鹽產地。明代起,上海發展為重要的棉紡織基地。1843年開埠後,移民從各地湧入,上海憑借獨特的地理和政,治環境迅速崛起,對中國近,現,代,科,技,文,化與工,商,業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為中外觀瞻之所系」。中,華,民,國時期,上海是中國和亞,洲最大的城市、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上海是中,國,大,陸,地,區最重要的工,商,業與制,造,業基地。1990年起施行的浦,東,開,發,開,放,政,策使得上,海,經,濟,快,速,發,展,並於2005年設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上海名稱的由來,常見說法認為最早始於宋朝,源於一條名為上海浦的吳淞江支流。浦,原為吳語中小河的意思。江東地區命名河流有一個習慣,通常將靠近源頭的支流謂之里或上,靠近下遊河口地區的稱為外或者下,吳淞江的南北岸的兩條支流因而被命名為上海浦與下海浦。後由於酒業發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設置酒務以徵收酒稅,稱為上海務,上海一詞因而逐漸擴大影響。
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中,認為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因為「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另一種則說「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為上海。
此外,上海的簡稱「滬」來源於古時當地人創造的一種名為「扈」的捕魚工具,別稱「申」則因相傳上海西部地區曾為楚國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約7000年前,上海西部已形成陸地,東部地區則為近2000年陸續形成,早期有馬家浜、嵩澤、良渚、馬橋文化的蹤跡。
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和濱海一帶即有漁民聚集。唐天寶十年,設立華亭縣,范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此為松江建城之始。
宋咸淳三年,華亭縣於上海浦(松江的一條支流)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十四年,華亭縣升格為府,並於翌年更名松江府,轄華亭縣。至元二十九年,元政府析華亭縣部分,設立上海縣,隸屬松江府,標志著上海有獨立行政建制之始。至 明嘉靖三十二年,築起上海城牆。至明代時,松江府大致相當於今日上海市全境(不包括寶山區、崇明縣),經濟已較為發達,時稱「松江稅賦甲天下」。清襲明制,上海縣歸屬江南省松江府。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體,根植於江南地區傳統的吳越文化,並且融入了開埠以後來自西方歐美地區的各國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種不同於中國其他地區的獨特文化。而海派的來源,有說法指於清末民初的海上畫派有關。海上畫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後隨著上海商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賣畫為生,海上畫派之名漸廣為人知。
魏晉時期,華亭人陸機、陸雲曾為當時一代文豪。而自1919年後,由於租界獨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眾多名人,上海很快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基地,聚集了左聯、新感覺派、鴛鴦蝴蝶派文學流派,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葉聖陶、郁達夫、王造時、丁玲、張愛玲等名家也在上海從事創作,並產生了《子夜》等以上海為背景的著名作品。
G. 求10篇簡短的歷史典故
1、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總結: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2、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總結:置之死地而後生,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3、三遷之教: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總結:環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4、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後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總結: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總結: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時機。
6、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 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總結:由此可見,一個集體起內訌,容易讓敵人有機可趁;惟有團結起來、同心協力對抗外敵。才會讓敵人無機可乘。就是說,團結好了,才能一致對外,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7、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總結: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東施效顰
美女西施因病而皺著眉頭,鄰居醜女見了覺得很美,就學西施也皺起眉頭,結果顯得更丑。後人稱這個醜女為東施。
總結: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會適得其反
9、守株待兔
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結果自然再無所獲!
總結: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於意外,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不能死守狹隘經驗、墨守成規。
10、濫竽充數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百人的口糧來供養他。齊宣王去世。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後便逃走了
總結:弄虛作假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矇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H. 中國古代歷史典故
中國古代時期的歷史典故很多,比如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圍魏救趙桂陵之戰。減灶計及馬陵之戰。馬陵之戰。負荊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