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論文
『壹』 歷史小論文800字
南昌,這個普普通通的城市,卻蘊涵著不平凡的歷史.文化和風情!
這2200年的悠久歷史,在這片紅色的故土上,塑造了南昌金色的田園,打造了南昌的古色風情,增添了南昌的特色魅力。賦予了南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稱,成就了南昌
「雄州霧列、俊彩星馳」的壯觀。
早在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定名南昌,取「南方昌盛」之意。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前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當時,南昌還上著名的造船之都。不知道有多少條裝載著我國富饒的產物歷經海上絲綢之路,暢游鄰國的船隻是出自南昌呢?
即使那些滄桑的影子早已慢慢褪卻,可仍然隱藏不了歲月的痕跡,湮沒不掉歷史的足跡..。在這片綠色的原野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逸事存墨。
1927年8月1日,就是在南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序幕。抒寫了南昌歷史的新篇章,開創了新紀元。雖然南昌起義失敗了,但是它標志著我們中國共產黨逐漸走向成熟,擦亮了新的曙光,點燃了星星之火。也正是南昌見證了這一歷史的時刻,感受了耀眼的光輝。
江河縱橫,湖泊星羅棋布,裊裊餘音,處處彌漫著歷史的香氣。屹立在廣場南端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高聳入雲,成為南昌革命歷史的豐碑。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更增添了南昌歷史的韻味。隆重得描繪了一幅「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動人景緻。古樹參天,清凈幽雅的青雲譜道院,真實的記錄了明末清初水墨寫意派大師在八大山人的隱居生活。還有崗巒疊翠,飛瀑流泉,景色清幽,氣候宜人,素有「小廬山」之稱的梅嶺,以及經歷三百多年風雨的洗禮,至今字跡依然清晰可見的洪崖丹井。如今,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各式各樣的景觀陸續誕生。各種風味,不同情調的風景區,為南昌刷亮了新的歷史!
縱使南昌沒有北京胡同的歷史綿情,也及不上那的古色古香。縱然南昌沒有上海大都市的繁華熱鬧,也沒有發達城市的熱情豪邁。但是它的特點,它的歷史,它的一切,都不是其他地方能比擬的。在這塊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和魚米之鄉上,交融了我們獨一無二的歷史傳情。
南昌,不僅僅是風景秀麗,古跡眾多;而且還凝聚了各路英雄好漢的點點滴滴,真不愧為「英雄城」
深呼吸,剎那間,感受到了南昌歷史的氣息,品味到南昌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風俗民情。
我愛南昌,我愛這山水之都,我愛這歷史名城!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另外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祝學習進步!
『貳』 歷史論文600字
仰望歷史
抬頭仰望歷史的天空,那無數顆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星辰如
寶石般鑲嵌在夜幕中。
1911年10月10日,這顆積蓄已久,迫不及待想要沖破
黑暗的太陽終於在這一天爆發了。它的升起,標志著兩千多年的專
制統治結束了;它的升起,也標志著一場席捲中國大地的變革開始
了;它的升起,標志著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開端。它,使中國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拯救了祖國母親,華夏子孫;它,在
世界的東方孕育出了一頭雄師——中國。
追溯舊中國的歷史,經濟落後,思想沉悶,閉關鎖國,軍事廢
弛,列強入侵,山河破碎,人民在苦難中無助地掙扎,人民在深淵
里痛苦的呻吟。一條條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熄滅了人們的希望
;一場場血腥殘忍的斗爭,沖擊著人民的心靈;一幅幅戰亂頻繁的
畫面,燃燒了心頭的怒火與悲憤……這一切的一切終於激發了中國
人的鬥志,終於使頹廢的中國人覺醒,於是,「世人未為我敢為,
天下未發我首發」的創新精神令人們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qiā
ng。於是,涌現出的一批批視死如歸,不畏艱險的革命志士給人
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功績。
在這顆太陽不斷成熟的過程中,無數有志之士追求真理,捨生
忘死。他們那種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精神使華夏從落後衰敗到繁
榮富強,從戰亂不斷到國泰民安。
歲月更迭,滄桑巨變。昔日的太陽如今已經長大。那些事,那
些人,那些物以及那種精神促使了一顆太陽的成長,它們伴隨著太
陽的光芒,給人溫暖,給人光明,射進每個人的心中。事已去,人
已走,可那種精神將永遠懸掛於藍天之上,將永遠照耀我們前進。
『叄』 歷史小論文 2000字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首先,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的封建統治,結束了2000年君主專制制度,在完全意義上的創造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其次,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府,制定了「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再次,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資本主義經濟的良好發展,資產階級民主法令創造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一定的條件。最後,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的斗爭中,對亞洲國家的一個顯著的影響,促進民族解放斗爭。總之,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20世紀的變化。
革命失敗的原因:一方面,客觀原因是太強大了反動勢力在國內和國外。在另一方面,主觀原因是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軟弱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首先,缺乏反帝反封完全的勇氣和力量,其次,沒有提出一個明確而完整的反帝革命計劃;再次,未能調動農民革命,最後,還有一個強大和有效的革命政黨。
革命歷史的教訓:不要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第一顯示了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舊時代的第二次民主革命,資產階級領導的宣告結束;第一第三,從舊的歷史必然性的新民主轉型的中國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歷史評價一直是一個不同的討論。筆者認為,過去的估計往往過低。革命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侵略和中國封建勢力的問題,但它是在歷史條件下,君主專制一舉統治中國幾千年來關閉系統,經過這場革命打開了通道。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就革命。清朝反動政府,是革命性的拋頭顱灑熱血,推翻它,還是以保持它作為立憲?這是道路的一個基本問題。此時的立憲派的方向是錯誤的,但它起到一些積極的作用,但不能否認的。 通過強烈興奮人的革命的一代,從現在已經整整七年。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各種文物的就成了。然而,對案情和這場革命的缺點在國內乃至國外已經有一個不同的討論。本文不準備充分發掘革命的歷史評價只是想談談自己對兩個更重要的問題的想法。
四十年前的歷史的地方
林伯渠同志的革命在很感慨地說:「對於許多年輕人沒有去過帝國統治,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往往被低估,而這種奇怪的和不充分的,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幾千年專制被推翻繼承下來多麼困難的事情。「(」蒼蠅三十年「)林老的人參加了革命。這語重心長的他的話,把什麼公平!
革命的成就包括很多的歷史。其中突出的一個統治中國幾千年來推翻君主專制制度。這的確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事件。我們不能從絕對君主制採取共和制,只有在政府的形式一個微不足道的變化,甚至只是看到一個新的名稱,以取代的跡象。
根據中國的君主專制經過幾千年漫長歲月消失的規則。這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繼承是可怕的!多年來,君主制的最高象徵一直是封建主義的一個重點。從小時候起人,將繼續以「三綱」這是一個封建禮教的思想被灌輸,把它看作永恆不變的天經地義。 「國家不能一日無王」。君主成為神的代表,站在最高代表英國頂級封建等級制度。大家在這樣一個系統的前端必須符合誠惶誠恐「名分」,不容許有絲毫超越。這就是所謂的「定理君主和他的兒子的世界裡,沒有什麼天地間逃跑。」 (「河南誠遺書」卷五)誰膽敢有一點點的犯罪嫌疑人,包括被稱為「離經叛道」,「非聖無法」減肥已經成為「亂臣賊子,人人是相當聲樂。」在王熙鳳「紅樓夢」有句名言:。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可以看出,在那個時候,那些誰想要「把皇帝拉下馬」,那就得有「捨得一身剮」的大無畏精神,大多數人連想都不敢想。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迅速階級矛盾激化,中國社會劇烈動盪和變化。反抗的群眾斗爭。但是,直到孫中山作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登上歷史舞台之前登上,沒有人提出一個命題,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大力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最高的老農民革命。洪秀全做國王,但它仍然是皇帝。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是更多的只是「幫助清理過的海洋。」愛國救亡主張資產階級改良派,引進了許多西方資產階級社會學說,政治制度到中國,在啟蒙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他們被看作是忠誠和愛國是一回事。康有為那些淚水到處忘了「我的祖先和滋潤大漢天子徐澤深深體恤生育世紀恩典」,那麼,是最吸引一般學者心臟。然後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上,美國和兩個海外事業部,英國,日本,德國,義大利,奧地利,匈牙利,俄羅斯等都是保留了君主制。因此,康供Peter俄羅斯的大和日本的明治天皇作為中國改革和借鑒,很多人似乎是很有道理的。
為首的孫中山資產階級革命派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中國的歷史上,第一次提出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國命題。孫中山在幾個講話明確指出:「中國數千年之久,是君主專制,政府,不是平等自由的Kanshou的公民。」 (見「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與世界憲政,無疑是為了得到血,被稱為真正的憲政秩序。流淌著同樣的,為什麼共和黨簡單,這幾乎是無止境的憲法不準備了嗎?「(見」中國民主革命的重要「)1905成立於八月的中國聯盟明確」創造中國的共和國「作為其目標之一。它是在冬天的第二年頒布的「革命戰略」的大肆渲染:! 「這人從平民革命建立國民政府」,「誰還敢有一個君主制以來,命中的世界」這的確是一個開創性的理論!比較,並從「亂臣賊子,人人是相當聲樂」到「不敢有,因為演員君主制,佔世界總罷工」,因為它是在多麼偉大的一個根本性的變化!
他們的毅力通過報紙鼓吹秘密宣傳,使這一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當革命爆發,推倒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已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任何反動勢力都無法把它再扭轉這種局面。
真的把革命「皇帝拉下馬」,而統治中國幾千年下來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真的「天捅了個大洞。」它帶來的直接後果,至少兩個。
首先,中國的政治混亂的反動統治者。中國封建社會本來高大的,它是皇帝。它是在反動統治秩序賴以保持重心穩定的中心位於掌舵的絕對權威。革命突然斷了這個頭,就混淆了整個反動統治。在此之後,從元到蔣介石的燈籠形的舞台上一個接一個,但不能總是建立有序和穩定的一個統一的規則。不用說,一浪高過人民革命浪高過一浪,這是反動陣營裡面再也不能保持統一。它有很多的原因,以及革命在這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能否認的是,它為中國人民的革命開辟了道路。
二,中國人一直在思考一個大解放。皇帝,如果這是至高無上的,它的神聖性。今天可以被打倒,那麼還有什麼不能被懷疑的陳腐的東西不能打破?陳寫在五四運動「偶像破壞論」前夕,說:「王子也是他自己的偶像並沒有什麼神聖出奇的作用;感謝所有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夠命令全國各地,被稱為國家元首,一旦該國的亡,就像清朝皇帝溥儀,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但也是普通人比這更悲慘的,如君主的征服這個時候,作為如果一個泥塑木雕的偶像投糞缸,看他到底有什麼神奇的過人之處它,但這個和其他的偶像面前,未受污染的,很有些惡作劇;?看外國史書,這等偶像邪惡的東西是相當小的,「一旦思想打開門,這股思想解放?洪流奔騰向前,不可阻擋。雖然革命後,有時似乎政治局勢仍然很危險,但人們尋求一種新的,大膽的方式來拯救中國,再加上十月革命炮聲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聲音很快發展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
中國封建統治勢力,實在是太根深蒂固!推翻它,消滅它,絕不是一個革命運動或兩者的影響可以完成。革命當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它總是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估計),但它是在歷史條件下,君主專制統治中國幾千年來關閉系統一舉,為以後革命打開了通道。這座具有紀念意義的表現,不值得我們熱烈好評一天嗎?
這是一個漫長的時間中的革命史上的地位,林伯渠同志今年的確如前所述,往往被低估。除了了解原因,也有這里的原因時代。雖然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但並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從根本上,「革命尚未成功」。這是事實,因此,我們黨領導階段的民主革命,許多同志強調的是經常的革命並沒有解決問題的這個根,激勵人們不斷進取無產階級的領導下,開拓,走向勝利。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也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這在當時是正確的。但在革命史上的偉大成就未來,它往往是來不及做出充分的估計,甚至是無意的忽視或貶低。林彪,橫沖直撞期間「四人幫」,左翼思想的傳播,肯定革命歷史功績,彷彿這將是資產階級粉飾了大罪。在這種情況下,革命的性質,更不用說做出公正的評價。
現在是時候了!從我們的革命已經有七年之久。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的中國,中國人已經被拆掉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也應該完全按照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歷史的真相,使一個更現實的評估!
『肆』 歷史論文
論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指在北魏統治面臨危機的情況下,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進行的改革,包括文明太後執政和孝文帝執政兩個時期的改革,其性質是馮太後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變北魏社會面貌的封建化改革運動。改革的目的在於緩和民族對立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使北魏政權擺脫危機。
從公元471-499年為改革前期。前期主要以建新制為重點。內容主要是:
一、制定官吏俸祿制以班俸制代替斷祿制,整頓吏治。這就使得北魏吏治得到改善,農民賦役負擔減輕,北方農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推行均田制。此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同時大片荒地被開墾,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推動著鮮卑族經濟的轉型,加強了民族大融合。
三、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鄰長、里長、黨長合稱三長,直屬州郡,負責清理戶口和田畝,征發徭役和兵役。使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政治體製得以完善,並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鞏固。
從公元490-499年主要是在孝文帝主持下的以漢化為重點的後期改革。其主要措施有:
一、遷都洛陽。為了便於接受漢族文化,消除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隔閡,以便進一步拉攏漢族地主士大夫,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鞏固北魏政權,孝文帝決心把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
二、移風易俗,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是:第一,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穿漢族服裝;第二,禁止用鮮卑語,改說漢話;第三,改鮮卑復姓為漢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為元姓,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同漢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鮮卑中建立門閥制度,把漢族地主的門閥制度推廣到鮮卑族當中去。第五,改鮮卑官制、法律、禮儀、典章為漢制,革除鮮卑舊制。
不僅如此,在改革中,他還以身作則,將皇族改為元姓,自己改名為元宏,帶頭娶漢族大臣的女兒做皇妃,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漢族人為妻。
孝文帝這些漢化措施,使北方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與漢族逐漸趨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少數民族的食物、服飾、藝術、生活用具等,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促進了民族融合。
也正是由於改革順應了民族融合的歷史潮流,孝文帝個人的膽略和卓識再加上措施得當,從整頓吏治入手,並且不僅進行經濟改革,而且重視文化習俗上的改革,全面配套,從實際出發,切實可行,並且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支持使得改革可以順利推進並且較為成功,影響深遠。
總之,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鮮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漢化)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得以鞏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對於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鮮卑祖作為一個民族雖然不存在了,但是已經和漢族融為一體,共同為偉大祖國的繁榮與復興作貢獻。
『伍』 歷史論文800字
屈原,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後的兩千多年裡,仍然受到人們的敬仰和懷念,他所創造的楚辭體經久不衰,永垂史冊。但是對於他投江而死卻存在著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屈原之死重於泰山;有人則認為屈原之死輕如鴻毛。其實這恰恰反映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該怎樣正確理解和認識人的價值。在我認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於愛國。屈原面對楚國上下昏庸,郢都破滅,沒有賣國求榮,而是憑著一顆「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忠肝義膽,與楚國共存亡。他將國家興衰置於自己得失之上,這種精神永遠激勵著愛國志士,鞭撻著賣國之人,有如此深遠之影響,有如此深遠之意義,怎能說死得「輕如鴻毛」呢?郭沫若同志說過:「屈原的死是為民殉國難,是一種為國捐軀精神的再現,他是為正義而死,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於一種熱忱,死於一種抗爭。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後一站,將生命與信念的光輝和偉大展現給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靈魂:他用他的死告訴世人,追求信念與自由是永恆的主題;他給芸芸眾生以震撼;他在「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郁悶空氣中注入了一股熱浪。這種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傳家,思想家陳天華或許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頭》、《警世鍾》成為刺向清政府的兩刃利劍,而他為了抗議日本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的迫害,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惡勢力的迫害,憤然投湖自殺,這是對文革動亂的抗爭,是對『文革」的控訴,他們和屈原—樣,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們要奮發,要覺醒。他們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死的價值所在。
屈原之死給時空注釋新的含義。這一道閃光的利劍劃破了千年長空,給生與死賦予新的內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個中華赤子的熱血里,融入炎黃子孫的靈魂中。死已不是一種結束,而是一個偉大的起點。文天祥雖死猶生,丹心照漢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鑒;更有於謙,千錘萬鑿,清白人間。選擇死亡,並不是平淡的沉淪,更不是無能的表現。屈原之死是一種力量,一種發奮的力量,它如長夜中劃空而過的流星,閃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輝。我說,屈原之死,價值永恆,價值無限。雖然人生的意義在於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為了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在某種條件下,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續生命的音響和光彩。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峰,絕妙的音樂、多是悲壯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卻在壯烈的犧牲中。人生留跡於大地之間,本應該有驚人之舉。卓爾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長江嘯傲百川,佰劍於長城的秦皇漢武,在史冊中群視千秋。
生命的長短無關緊要,緊要的是生命的意義。屈原不隨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國,生命之光與日月爭輝,長與短,因之失去意義。古往今來,多少生命在歷史的星河中默默產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幾顆能夠像屈原這樣2000多年後的今天仍熠熠閃爍。他的死,有力地維護了他那不隨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嚴;他的死,充分顯示了他的忠貞愛國,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體現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犧牲生命的人生價值。魯迅曾經說過,人的生命是可貴的,但真理更可貴。屈原雖死,而真理傳於四方,這樣的死,死得其所。生與死,是一對矛盾。孟子說過:「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也就是說,為了真理,自由,正義,犧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時,我們要珍惜生命。羅曼•曼蘭說過:「以死來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錯過。」
屈原投江是一曲壯烈的悲歌,一捶擊破昏暗的響鼓,一聲震撼歷史長河的驚雷,屈原是矗立於人類心中的永遠豐碑。
『陸』 關於歷史論文
我的意見是,你寫「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我這有一篇「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的起點」,你可以參考。
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的起點
摘 要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場內容廣泛而且影響深的社會政治運動。內容包括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它為中國的經濟、軍事近代化創造了條件,開創了近代文化教育事業的先河,客觀上促進了中國人現代民族意識的增長。它雖然沒能救中國, 卻為中國的進步、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是中國近代化鏈條上的第一環。因此,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起點。
關鍵詞:洋務運動、近代化、起點
洋務,最初稱作夷務,「泛指與西方資本主義有關的一切事物,諸如外交、通商、傳教以及輸入西方資本主義的武器、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等等,幾乎是無所不包」。[1](p31)「但是,洋務運動中所興辦的洋務,狹義的說,主要是指清朝政府為強化中國軍事力量和工業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場以引進西方的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強國運動」。[2](p477)然而,就是這場運動,史學界對其的評價一直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牟安世、祁龍威等認為洋務運動「促進中國社會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3]但以李時岳、孔令仁、胡濱為代表的史家們卻認為洋務運動「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3]也有人認為洋務運動只不過是「清王朝投靠資本主義列強,並與之結合,以謀求穩定其反動統治的產物」,「運動的進程和後果並無積極意義」。[4](p29)但筆者認為,自從19世紀60年代初洋務運動的發軔,一直到90年代結束,持續了30多年。在這期間,洋務派引進了西方的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發展了以機器生產為標志的近代生產力,造就了舊制度的掘墓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因此洋務運動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大門,可視為中國近代化的起點。本文將從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中體西用」的思想、洋務運動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嘗試等方面來闡述。
一 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
洋務運動發生在19 世紀60 年代決非偶然,是和當時世界近代化運動的蓬勃發展密切相關的。其時,歐美各國都在進行近代化運動。所謂近代化,就是「在歐美各國就是資產階級通過反對封建勢力的斗爭,使社會擺脫中世紀的封建形態而資本主義化」。[5]近代化的主要標志是發展科學技術,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科技的產生和發展是由生產決定的,同時科學的進步又促進生產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科學的力量也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另一種生產力。」[5]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引發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應用到生產中,又推動了各國工業革命的發展,加速了各國近代化運動的進程。世界近代化運動是隨著各國工業革命的勝利而開始的。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開始,即從手工工場到大機器工廠的飛躍,這也是社會關系的一大變革。在各國當中,英國是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廣泛而深遠。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成為當時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繼英國之後,法國和美國從19 世紀初開始了工業革命,隨之,各國的近代化運動也迅速開展起來。它表明西方近代文明已經產生,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巨大飛躍。它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強力,不僅從整體上改變了世界歷史的格局,而且向人們昭示了近代社會發展的趨向。
面對西方文明的挑戰,東方各國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反應。日本對西方文明的沖擊反應強烈。19世紀中期,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和近代工業文明之間作出歷史性的選擇,是日本社會面臨的難題,最終日本選擇了近代工業文明,他們先是推翻幕府統治,廢除幕藩體制。繼之,在1868 年實行明治維新,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最後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實現了近代化,避免了亡國的厄運。日本近代化運動的實踐充分證明馬克思的論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5]
面對這股近代化運動潮流的不斷沖擊,中國各階級各階層對西方文明的認識也不斷深化,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力都開始接受。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林則徐認識到了解西方之重要,同時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見識的士大夫們,他們沉痛地檢討了中國貧弱失敗的原因,並大聲疾呼要睜眼看世界。例如林則徐在廣東主持禁煙過程中,就組織人「采訪夷情」,翻譯外國報紙和書籍。戰後,中國出現了第一次學習西方的熱潮。在這方面,林則徐、魏源、姚瑩、徐繼畲最具建樹,如魏源完成了《海國圖志》一書,初版50卷,後增為100卷。1848年徐繼畲撰成《瀛環志略》10卷,「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世界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和風土人情」。[6](p26)雖由於頑固守舊勢力的極力阻撓,這股學西方的熱潮慢慢冷卻,但通過學習西方,一些有志之士認識到:「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治之」。[7](p1)這種意識到要救國就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可貴的。而且這種思想影響深遠。1860年前後中國社會出現的一股變革思潮就是對這種主張的繼承與發展。[5]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和推行者們第一次把這種主張付諸了實踐。可見,洋務運動是世界資本主義近代化運動的潮流沖擊古老天朝的必然結果,它順應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是世界近代化運動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二 關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19世紀中葉,清王朝遇到了嚴重的統治危機: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蓬勃發展;英、法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們憑借洋槍洋炮打敗了「天朝」軍隊。日趨衰落的清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政治統治的危機,促使統治集團發生了分化,出現了新的組合——洋務派。他們面對這一危機,提出了應變的思想,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的思想,最早出現於19世紀60年代之初,那是1861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6](p61)這可以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最初框架。後來直到1898年張之洞發表《勸學篇》,他在《設學》篇中寫道:「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新學為用」。[4](p317)才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加以理論概括和系統闡發。在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中體西用」的思想成為洋務派的基本政治綱領。
在這一理論中,洋務派把中學和西學的關系稱之為「體」與「用」的關系,即中學具有精神價值,西學具有物質價值。這就顯示了中學和西學的地位的高低之分,其實就是他們企圖要以「西」的軍火武器和科學技術,來達到維護維護古老封建王朝這個「體」的目的。
然而,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也有它科學的一面。從理論上看,他們以這種思想模式將西學內容合法化,肯定其具有傳統倫理價值所不能替代的實際功用。這就等於承認中學還有所不足,還有待於西學補充,西學確有超越於中學的地方,從而動搖了「禮義至上」的傳統倫理價值觀的絕對、唯一的權威地位。這是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界的一大進步。從實踐上看,這一思想不再像經世派提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那樣停留在書本上和口頭上,而是付諸於實踐,這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有效的影響,具有沖破傳統思想的禁錮,開闊人們視野,引導人們追求新知的積極作用。毫無疑問,「中體西用」思想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化理論,[8](p144)它使中國人邁出了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腳步。
三 洋務運動的近代化嘗試
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們在洋務運動期間進行的各項改革,使中國向近代化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此前的中國社會,從未出現過近代化運動的實踐活動。因此,洋務運動在近代化運動史上的意義是不可抹殺的。
(一) 經濟的近代化
1、洋務運動在中國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幼苗
短短幾年間,在李鴻章等洋務派領導人的主持下,中國的近代軍事工業體系基本建成,自1865年在上海創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一直到1890年代,洋務派在全國各地創辦的軍事工業共有20多個局廠,其中規模較大的還有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等。[6](p63)從此火槍、大炮、彈葯、蒸汽戰艦都已能夠在國內建造,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次大飛躍,從此中國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資本主義工業。這就自覺或不自覺地揭開了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序幕,在客觀上順應了中國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歷史趨勢。19 世紀60 年代,洋務派普遍認識到中國必須謀求富強之道,且需從「練兵」「制器」開始。李鴻章曾說:「鴻章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9](p243)為此曾國藩設安慶軍械所,李鴻章先後設上海洋炮局、江南製造總局與金陵製造局。洋務運動由此進入以發展軍用工業為主要內容的「求強」階段。隨著軍用工業的發展和洋務派認識的深化,他們懂得了「夫欲自強,必先裕餉,欲浚餉源,莫如振興商務」。[1](p66)由此洋務運動進入「求強」與「求富」並重時期,即在繼續舉辦軍事工業的同時大力興辦民用工業。為了興辦並發展近代的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洋務派不僅大力引進西方科技與人才,購置西方先進的機器與設備,而且著意培養本國的科技人才,獨立自主地製造各種機器設備。這標志著新的生產力在中國的誕生,從而奏響了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一新樂章的序曲。
2、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已孕育著微弱的資本主義萌芽,但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遭到了摧殘和破壞,從而使中國不可能從封建社會的母體內產生出資本主義的胎兒。[5]外國的入侵首先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洋務運動的興起、洋務企業的興辦以及商品性產品的生產,進一步破壞了自然經濟,促使商品經濟發展,使傳統的剝削方式開始改變。洋務企業的利潤刺激了一些已經積累起了貨幣財富的地主、官僚和富商,他們開始投資於近代工礦企業,將貨幣轉化為資本,使民族資本主義開始在中國產生。「洋務派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採取西方股份公司的組織形式招集私人資本(商股),由官方借墊部分資金籌建企業,並由官方委派總辦(督辦)、會辦代表官方經營管理,這種經營管理形式的企業,稱作『官督商辦』企業。」[1](p98)洋務派是官督商辦企業的創辦者和保護者。「他們對這些企業的舉辦起了倡導作用,使這些企業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並能夠吸收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把資金投放進來。他們對官督商辦企業提供墊款或借款,給於減免稅厘以及專利等權。」[6](p69)輪船招商局於1872 - 1877 年間向清政府借款達1928 萬兩,電報局於1889 年向清政府借款達62 萬兩。此外,開平煤礦、漠河金礦、上海機器織布局等也有類似情況。這種企業有兩種前途:或轉化為官僚資本,如漢陽鐵廠等;或由開始的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發展為單純的商辦,如輪船招商局等。這些企業的轉化,擴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陣容。可見,洋務運動的興起,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道路。
3、洋務運動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化的進程
洋務派已認識到外國的經濟侵略對中國的危害,並提出發展本國的工礦交通電訊業以「分洋商之利」。如李鴻章曾說:「機器製造一事,為今日禦侮之資,自強之本」。[10](p349)又說:「與其以中國之銀易外洋之貨而銀日少;熟若以中國自有之物產,斟酌變通,可漸收外洋侵奪之利?」[1](p81)洋務派通過興辦近代民用企業,確也收到了一些實際的效果。輪船招商局於1872年開辦後,到1881年「長江生意,華商已佔十之六,南北洋亦居其半」。[4](p33)開平煤礦經營較好,從19世紀80年代起,產量迅速增長,顯著的抵制了天津市場上的洋煤入口,在1889年後的數年間,「洋煤幾乎在天津絕跡」。[4](p33)這表明洋務運動使中國市場不再是外國商品的一統天下,為中國經濟逐漸近代化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二) 政治的近代化
經濟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近代化是經濟近代化的反映和保證。近代企業的建立以及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使中國社會產生深刻的變化。
1、經濟近代化使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
首先表現在這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產生和成長。中國近代產業工人,最早的一批是通商口岸的碼頭工人和外國輪船公司的船員。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中國的產業工人增多,據統計,「在19 世紀70 年代,全國產業工人大約不到1 萬人,80 年代增加到4.5萬人」。[6](p72)同時洋務運動中形成了中國資產階級。新的生產力的產生、新的階級力量的形成,不僅是對封建社會產生沖擊和破壞,也為向新的世界邁進奠定了初步的物質基礎,客觀上為後來的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准備了一些條件。
2、洋務派開始對傳統的對外關系進行反思,建立起近代外交。
中國傳統的對外關系,立足於從「夷夏之辯」出發的中國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觀念上,又都是中國傳統的人倫秩序思想和封建等級制度在對外交往中的延伸和膨脹,其中心內容是:世界各個地區盡管文化發展程度不同,但都以中國為中心並臣服於中國的。在這種對外觀念影響下,中國傳統的外交思想不可能具有以國際社會的存在為前提,以國家間的相互平等關系為原則的近代因素。洋務派基於對中外關系現實的切實觀察和對傳統對外關系的深刻反思,已經開始沖出封建外交思想的樊籬,逐步萌生出近代的國際意識,並開始產生較為明確的國家主權觀念和維護主權爭取平等的思想,已具有某種程度的近代意識。在外交實踐中,第一,1861年1月,咸豐皇帝接受恭親王奕
『柒』 2000字歷史小論文。。。
論文就沒時間幫你寫,我幫你取點題目吧
西域的:論西域與中華本源的聯系發展歷程
這個裡面你可以討論從西漢至唐,宋時斷層,元明清的聯系,最後到新中國的建立的關系,應該很好寫的!裡面歷史典故比較多!提出點自己的看法!
山東:山東在中國地位的興衰史
並不是說山東不行,就是說從春秋齊國,至漢,確立孔聖故鄉,三國的青州兵,等等,直至清時,山東,經常性的大旱,要求賑災,背井離鄉的創關東!最後新中國成立,山東的崛起,如今山東的生產總值,等等!可以輕松完成2000,8000都可以寫的
埃及:埃及艷後對埃及的影響
埃及艷後我沒研究過,但這么出名,那麼關於她的典故可能很多,你可以網路!嘿嘿
瑪雅:瑪雅文化對當今世界的影響
你可以從為什麼瑪雅文化這么多去研究說起,發展歷程講一講,再對比下跟我們華夏文化,歐洲的白人文化有什麼不同,相同之處!
以上我的淺見,如果我要寫,我就這么寫!我論點已提出,你可以看那些論點,網路下,再加以自己的觀點!2000字的論文輕輕鬆鬆搞定啦!
『捌』 歷史論文(2000字)
漢文化,是取代秦文化而在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它是西漢皇朝的政治統治在全中國確立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然後又隨兩漢(前206—220)的歷史進程進一步發展起來的。漢文化固然不是秦文化,但也不是楚文化。漢文化是全新的綜合性的新文化並非直接來源於單一的文化,而是繼承多種文化而形成的。無論較之秦文化還是楚文化,它都更為開放,更具兼融性,內容更為豐富,氣魄更為宏大。
據說,北宋蘇軾官翰林學士時,其幕下士曾以「柳郎中詞只合十八七女郎,執紅牙板,歌『
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來概括柳永、
蘇軾詞作的不同風格。那麼,我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最能代表秦文化、楚文化和漢文化不同風格的事物來呢?
「文化」一詞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因此,對它的使用,必須十分嚴謹而慎重。
說到「秦文化」,必須認識,其意義是多重疊合的。它本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區域文化,其分布的腹地、范圍大致上是今中國西北部的陝西、甘肅一帶。它為秦人(秦族)
所有,存在於西部的諸侯國秦國的領地內。它又有一個很長的發展歷史,經過許多世紀,達到頂峰,有一個極短的歷史時期內成為以政治統一為背景的全國性的文化——這就是秦朝文化。
春秋、戰國期間秦國的佔領范圍不斷擴大(到公元前3世紀初,已拓取今四川大部、湖北西部等地)。隨著秦的軍事征服、勢力擴張、人員遷動,秦文化所影響和覆蓋的地區不斷擴大。
在這樣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中,秦文化對其他文化也有吸收,內容是越來越豐富的。
到秦朝完成統一,實現了對全中國的統治,進而又採取許多措施鞏固和發展統一,包括實行一系列的政策,有意識地統一思想、文化,以至於「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史記
·禮書》指出:「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2],這是說,秦朝對六國文化是加以吸收而能予以兼容
的。但是,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確定的原則是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推行這些政策的極致,就是實行「焚書坑儒」的野蠻舉措,予文化以嚴重的摧殘,對思想和學
術自由更是沉重的打擊。因此,秦文化對於中原傳統文化又並非主要是「依古以來典法行之
」。
由於秦朝統治的時間很短,其目的在於統一思想文化的政策並未來得及完全實施,亦未取得預期的成效。與此同時,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統一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其他文化予以充分
吸收和消化。因此,在秦朝統一的短時期內,秦文化並沒有和東方六國文化融為一體,其作為全中國的主導文化的地位,也沒有來得及完全得以確立。在原屬東方六國的廣大地區內,
各區域文化繼續表現著它們的特色和活力。
隨著秦政權的被推翻,秦文化所依倚的政治支柱倒折了,秦文化也由文化融合的主體變為客體,其作為全中國統治文化的短暫時期也就宣告結束。不過,在代之而起的漢代,秦文化的
要素繼續存在,而且還保持著強有力的影響。「自秦以後,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
」[3]。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基礎,也就是奠
定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基礎。秦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對後世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應當說是它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
『玖』 歷史論文1000字
貼春聯,我國年俗的文明符號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過春節、貼春聯是我國千百年來的民俗之一。貼春聯民俗的延續,生動體現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
一、春聯的由來
春聯,就是把喜慶、吉祥的詞語或對偶句寫在紅紙上,張貼在門口的兩邊,每副春聯還有橫批,多是喜慶、賀歲之類的詞語。每逢除夕之際,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都要貼上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望新的一年過得更好。
春聯,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年俗,源遠流長,也是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關於春聯的由來,有人說發端於宋、明代。其實,我國民俗中貼春聯過新年的風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有了貼春聯的習俗。不過,那時候由於沒有紙張,所以春聯往往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當然也有的富貴人家把春聯寫在絲帛稠帶上。後來,造紙術發明後,一些文人墨客便用把春聯寫在紙上懸掛,以後在發展到用紅紙書寫春聯,春聯也「飛入尋常百姓家」,掛在普通百姓的門口或者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