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歷史
南海諸島即南海海域上的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四組島群及中沙群島以東的黃岩島的總稱。公元1500年以前,南海被稱為「漲海」,南海諸島的暗礁、暗灘被稱為「磁石」。
東沙群島的名稱最早見於清代陳倫《海國聞見錄》,稱為「南澳氣」、「落」。
西沙群島的名稱首次見於北宋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中載「王師出戍」,至「九乳螺州」。「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群島。南宋周去菲《嶺外代答》稱之為「長沙」。明宋濂《元史·史弼傳》則稱之為「七洲洋」,元將史弼曾率師巡視「七洲洋,萬里石塘」。
中沙群島的名稱見於1430年成圖的《鄭和航海圖》,稱為「石星石塘嶼」。
南沙群島,最早記載的是《宋會要輯稿》「占城國」條載:「十月過洋,傍東南有石塘,名曰萬里。」其中的「石塘」即指現在的南沙群島。
⑵ 南海的歷史稱謂有哪些,古代的南洋等於南海嗎
南海的歷史稱謂有「長沙」、「石塘」、石星石塘」、「朱崖海渚」、「漲海」、「漲海崎頭」等等。古代的南洋說的就是現在的南海和東南亞地區。
明朝時期,人們將南海稱為萬里長堤、鬼哭,顧玠所寫的《海槎余錄》可以佐證。明朝官員茅元儀所寫的《武備志》和《鄭和航海圖》里也將中沙群島稱為「石星石塘」、將西沙群島稱為「石塘」、將南沙群島稱為「萬生石塘嶼」。
清朝時期,也有將南海稱為「漈」、「東沙」、「西沙」、「沙坦」、「紅毛淺」。
⑶ 中國南海紛爭的歷史由來
南海,亦稱南中國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東邊是菲律賓群島,西邊是中南半島,南邊為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等。在這遼闊的海域中,分布著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般統稱為南海諸島。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對此我們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國際社會也長期予以承認。
油氣資源引發的領土爭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南沙群島。《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1946年12月,當時的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
戰後相當長時期內,並不存在所謂的南海問題。南海周邊的地區也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
目前,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西沙群島在我國政府管轄之下,南沙群島雖然主權屬我,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南、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先後對南沙群島的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並非法佔據了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在南沙群島189個已有命名的島、礁和暗灘、暗沙中,有43個島、礁分別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占據,其中越南占據29個島礁,菲律賓占據9個島礁,馬來西亞占據5個島礁。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些國家開始分別在所佔據的島礁上修建飛機跑道,建漁港、燈塔和旅遊觀光點,並紛紛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開采南沙地區的油氣資源。一些國家自從涉足這一海域後,短短十幾年時間,已從南海獲取了重大經濟利益,有的甚至從貧油國變成了油氣資源出口國。到90年代末期,這些國家已經在南沙海域鑽井1000多口,發現含油氣構造200餘個和油氣田180個(其中油田101個、氣田79個),僅1999年年產石油4043萬噸、天然氣310億立方米,分別是我國1999年整個近海石油年產量和天然氣產量的2.5倍和7倍。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主張的提出
1984年,鄧小平最先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設想。他說:「南沙群島,歷來世界地圖是劃到中國的,屬中國,現在除台灣佔了一個島以外,菲律賓佔了幾個島,越南佔了幾個島,馬來西亞佔了幾個島。將來怎麼辦?一個辦法是我們用武力統統把這些島收回來;一個辦法是把主權問題擱置起來,共同開發,這就可以消除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1990年,我國對外正式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南海的主張,期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共同開發的方式,與東盟涉及南海爭端的這些國家解決問題。
2002年,中國同東盟國家發表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表達了有關各方促進和深化中國與東盟戰略夥伴關系和共同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意願。
目前,南海的形勢是,越南基本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賓基本控制了南沙東北部海域,馬來西亞基本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印度尼西亞和汶萊兩國雖沒有直接占據南沙群島島礁,但印尼單方面宣布的專屬經濟區深入我國傳統海疆線5萬平方公里;汶萊則對我南沙群島的南通礁提出領土要求,企圖劃分我3萬平方公里的海域。
這些國家通過建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制度,將其主張的海域范圍覆蓋了南海大部分海域且彼此重疊,同時也與中國主張的管轄海域范圍形成重疊。因此,南海問題,不光是南沙群島的主權和領土爭端,還有著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海洋管轄區域的劃分問題。
⑷ 中國古代史上「南海」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是什麼
中國古代史上南海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史:
南海(South China Sea)是中國以南的邊緣海。南海是中國古代人的一個地理海域概念,不同歷史年代南海這個地理海域概念和范圍是不同的,遠在古代,中國古代人就知道了西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等海域。但是,在中國古代對各海區的名稱使用混亂。
在先秦時代,中國古代人的地理知識有限,但是,已經認識到中國是天下的一部分,天下雖大,不如海洋大,海洋環抱著陸地。那時的中國古代人已有了「南海」概念,即指中國南方海洋及附近洋面。隨著航海活動增加,對中國周圍的海洋有了進一步認識。「南海」這一地理概念覆蓋的地理范圍更為廣闊,除了指中國南方海洋外,也指東南亞和印度洋東部海域。
⑸ 中國古代史上南海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
南海名稱很早就出現於古籍。謝承《後漢書》說「交趾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鐵錮之,至此關,以磁石不得過。」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志》稱:「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引三國吳康泰《扶南傳》:「漲海中到珊瑚洲」。
「漲海」之稱一直延續到南北朝,而《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干陁國在南海洲上」(干陁國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已開始使用「南海」名稱,至唐宋時期「南海」之稱漸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詩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詩句(《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以上引述說明,遠在1500年前中國人民已經認識南海和南海諸島,把南海稱為「漲海」、「南海」;南海諸島泛稱「漲海崎頭」、「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稱暗礁暗灘,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灘多,來往船隻擱淺難脫,象被磁石吸住一樣。[5]
《瓊州府志》在解釋「漲海」的含義時說:「南溟者天池也,地極燠,故曰炎海;水恆溢,故曰漲海。」 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也有類似解釋:「炎海善溢,故曰『漲海』。」反映中國古人對南海潮汐現象的認識。
明朝時期
南海在古代除了稱為「漲海」、「南海」、「炎海」之外,還有「朱崖海」(晉郭璞注《山海經》:「(離耳國)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對晉左思《吳都賦》註:「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瓊洋」(《崖州志》:「州東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為瓊洋最險之處」,《瓊州府志》同此)、「瓊海」(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至瓊海萬州,曰萬里長沙……」;《瓊州府志》:「則瓊之海,其漲海乎」)等。對南海諸島的稱呼,除了上述「漲海崎頭」、「珊瑚洲」之外,還有「木飲州」(前引唐李善對《吳都賦》「飲木」一詞的註:「朱崖海中有渚,東西五百里,南北千里,無水泉,有木斬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飲之」,按「飲木」當指飲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飲州,珠崖一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傳》關於「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對南海諸島珊瑚島礁成因作出的科學說明。
⑹ 南海歷史
國在漢代就對南海諸島有過記載。元代史料更是將「千里長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島)劃入海南島的管轄范圍。明代鄭和下西洋曾途經西沙和南沙,並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圖。
到了現代,我國在南海主權的最主要依據是傳統疆域線,即「九段線」。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接收了南海諸島。1946年,國民黨當局有感於南海海域地圖混亂,展開了南海劃界工作。當時負責劃界的一艘軍艦名為「永興」——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永興島就因此得名。
1947年,當時的「內政部」完成了南海劃界,即「九段線」。這條線最南到北緯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國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黃岩島也在「九段線」中國領海范圍內。
另據有關專家介紹,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另一個佐證是,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時,以北緯118°劃界,以北為菲律賓領海;但是黃岩島的位置約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賓國土以外。
現在的菲律賓相關法律將一些遠離海岸超過200海里的地方都劃到了其領土范圍內,這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
「在1947年劃界之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周邊國家一直沒有提出異議。這就在國際法意義上產生了歷史性主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張植榮介紹,「南海爭端,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近海油氣資源的發現。」
同時南海爭端的起源與當時的歷史因素也有關。當時,聯合國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長期對劃界原則定義模糊不清。模糊的劃界原則給了一些國家可乘之機。
⑺ 南海一號的歷史
南海一號(又作南海Ⅰ號),是一艘中國南宋初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而失事沉沒於中國廣東省陽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它於1987年最初被發現,但因技術及資金問題而延遲研究,由於其上裝載有八萬余件 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生活用具等文物而極具價值。
南海一號沉沒於水下僅23米深處,船身覆蓋了近2米的淤泥,船長30.4米,寬9.8米,高3.5米(不包括桅桿),發現時,甲板已經腐爛,而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全木質結構(馬尾松木,杉木),其是迄今發現最大的宋代船隻沉船。
1987年,廣州救撈局和英國海洋探測公司聯合在廣東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無意間從一艘沉船中找到200多件宋代瓷器,該沉船隨後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中國政府直到2000年得到香港水下考古協會會長陳來發贊助並提供技術協助下,才開始有計劃的調查發掘活動。期間,為了保守沉船秘密,南海邊防軍一直以「水底有炸彈」為借口「欺騙」來往的漁民.
2005年7月,曾經有報道稱,南海一號的價值超過兵馬俑,而在2007年初,又有類似的報道說船的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此後不久,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長孫福喜、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季崇建等紛紛出面澄清事實,批評了這一炒作行為,認為南海一號價值雖然高,但不能這樣去誇大。
圍繞南海一號,主要有以下謎團,其一是沉船之謎,有人考察國外一些沉船事件後,懷疑南海一號是否也是因為超載而沉沒。其二是出發地之謎,歷史學家根據出水的瓷器主要產自景德鎮、浙江以及福建,認為船並不是從廣州出發,而是更北的福建泉州地區。其三是船所攜帶的歷史信息之謎,南海一號的考古,很可能找回一段失落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其四是船沉沒的確切時間,因為船上發現了來自不同時期的錢幣,時間跨越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竟然還有漢初的錢幣。第五是沉船不腐的秘密,雖然不清楚沉沒的具體時間,專家還是大致推斷船沉沒於距今840年前,一艘木質的貨船在水下浸泡800多年而不腐爛。對於此,猜測可能是由於船體上的淤泥提供了隔絕氧氣的環境所致。
⑻ 中國人最早在南海活動的歷史根源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對此我們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國際社會也長期予以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南沙群島。《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1946年12月,當時的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並立碑紀念,派兵駐守。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對於這一段歷史經緯。各國都是十分清楚的。事實上,在此後的一系列國際會議和國際實踐中,美國一直承認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
⑼ 南海在歷史上的歸屬
南海歷史歸屬 南海,亦稱南中國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東邊是菲律賓群 島,西邊是中南半島,南邊為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等。在這遼闊的海域中,分布著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般統稱為南海諸島。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 1、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 中國古代政府對西沙群島的管理始於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全國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轄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粵之亂後,在海南島設儋耳、朱崖兩郡,轄南海諸島,並派水師巡視西沙。東漢楊孚《異物志》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這里的「漲海」是當時中國人民對南海的稱呼,「崎頭」則是當時對包括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的島、礁、沙、灘的稱呼。 三國東吳將領康泰所著《扶南傳》不僅提到了南沙群島,而且對其形態描述道:「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古,珊瑚生其上也。」 南朝時,朝廷仍派出舟師巡視南海。《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振州(今海南三亞)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島包括在內。 唐宋年間,許多歷史地理著作將西沙和南沙群島相繼命名為「九乳螺洲」、「石塘」、「長沙」、「千里石塘」、「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萬里長沙」等。 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長沙」為名記述南海諸島的書籍多達上百種。唐穆宗時明令嶺南節度使管轄的范圍包括南海諸島。《瓊州府志》記載,宋仁宗慶歷(1041-1048)年間,將西沙群島列為廣南水軍的巡海范圍之內。 元代,對南海諸島地理位置的記載更為詳細。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中有「萬里石塘,由潮洲而生,迤邐如長蛇,橫亘海中......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渤泥及古里地悶,一脈至西洋遐昆侖之地」。其中「萬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內的南海諸島。 明代《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中標有石塘、長沙和石塘。從圖
中標繪的位置看,後一個石塘是今南沙群島。 清代《更路簿》記載了中國海南島漁民所慣用的南沙群島各個島、礁、灘、洲的地名具體方位,其中南沙計73個地名。 2、中國最早開發經營南沙群島 中國人民至遲明初就到南沙群島從事開發漁業生產了。 早在明代,有海口港、鋪前港和清瀾港漁民及文昌縣漁民到南沙群島去捕撈海參等物。 1868年《中國海指南》記載了我國漁民在南沙群島活動情況,鄭和群礁有「海南漁民,以捕取海參,貝殼為活,各島都有其足跡,亦有久居礁間者,海南每歲有小船駛往島上。攜米糧及其他必需品,與漁民交換參貝。船於每年十二月或一月離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風起時返」。 清末以來,我國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各地漁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島去捕魚,其中以文昌、瓊海兩縣最多,每年僅從此二地去的漁船就各有十幾條到二十多條。 《更路簿》是中國人民明清以來開發南海諸島的又一有力證明。它是中國海南島漁民在西沙和南沙群島進行生產活動的航海指南,積累了許多人航行實踐經驗的集體創作,它孕育於明代,後不斷完善,記載了漁民從海南島文昌縣的清瀾或瓊海縣的潭門港起,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島各島礁的航海航向和航程。 民國以來我國漁民開發經營南沙群島的史實,中外史料均有記載。日本小倉卯之助《暴風之島》記載1918年他組織的探險隊到達北子島時發現三位「文昌縣海口人」。 1933年日本三好和松尾到南沙調查時看到北子島有中國人2名、南子島有中國人3名住在那裡。日本《新南群島概況》記載,中業島有漁民「栽種之甘薯」,「昔時有中華民國漁民居住於此島,並種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 3、中國最早對南沙群島行使管轄 從秦代開始,我國政府正式對西沙群島行使管轄權。 漢代,南沙群島已歸我國管轄。唐、宋、元、明、清,南海諸島一直歸我國政府管轄。 元代,我國人民已經大規模開發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了。《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圖敘》記載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
群島。其中《元史》記載了元朝海軍巡轄了南沙群島。《元史》記載,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派同知太史院士郭守敬到南海進行測量,在繪制的《廣輿圖》中,把南海諸島的西沙群島標為「千里長沙」,南沙群島標為「萬里石塘」。 明代《海南衛指揮僉事柴公墓誌鉻》記載:「廣東瀕大海,海外諸國皆內屬」,「公統兵萬余,巨艦五十艘」,「巡邏海道幾萬里」。表明南沙群島屬於明代版圖,明代海南衛巡轄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 在清代,中國政府將南沙群島標繪在權威性地圖上,對南沙群島行使行政管轄。1724年的《清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67年《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10年《大清萬年一統地量全圖》和1817年《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許多地圖均將南沙群島列入中國版圖。 1842年清鄭光祖《醒世一斑錄》中的《中國外夷總圖》,以「落漈」標注東沙群島、「東沙」標注中沙群島,「西沙」標注西沙群島,「石塘」標注南沙群島。 1887年徐家干《洋防說略》載廣東海道,萬里長沙「自萬州迤東直至南澳」,千里石塘「自萬州迤南至七洲洋」。此處「萬里長沙」似指東沙、中沙和西沙群島。「千里石塘」則指南沙群島。 1909年5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廣東水師提督李准率領官兵170餘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3艘軍艦到西沙巡視,查勘島嶼15座,並逐一命名。現仍沿用的島名有3個,即甘泉島、珊瑚島、琛航島。 1933年,法國侵佔我國南沙群島的太平、中業等九個島嶼,立即遭到我在南沙群島生活和從事生產活動的漁民強烈反抗,中國政府也向法國政府提出抗議。 1935年,中國政府內政部、外交部、海軍部、教育部等派人組成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專門審定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名稱共132個,分屬西沙、中沙、東沙和南沙群島管轄。當時群島名有東沙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南沙群島)等。 1935年5月,廣東省政府指令建設廳准在東沙島批商承辦設處管理,「建字第1703號」文明確將東沙島名稱改正為東沙群島。中國政府的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編印《中國南海各島嶼圖》詳細標明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具體名稱。 1939年,日本侵佔了南海諸島。
1946年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國內政部會同海軍部和廣東省政府委派肖次尹和麥蘊瑜分別為西沙群島和南 沙群島專員,前往接管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並在島上立主權碑。 1947年12月1日,中國政府內政部公布南海諸島地名172個。群體名稱有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總稱)、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且大群體下又分小群體,層次較多。中國內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全部島礁沙灘名稱共159個,並公布施行,公布11段海洋斷續國界線。 1952年,日本政府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對於這一段歷史經緯,各國都是十分清楚的。比如,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確承認中國對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在70年代以前沒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領導人講話提及本國領土范圍包括南沙群島;美國與西班牙1898年簽訂的巴黎條約和1900年簽訂的華盛頓條約曾明確規定了菲律賓的領土范圍,但並未包括南沙群島;1953年菲律賓憲法、1951年菲美軍事同盟條約等也對此作了進一步確認;而馬西亞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陸架地圖上將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和海域標在馬來西亞境內等等。 1983年4月24日,中國地名委員會受權公布《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准地名》,共287個。這次比1947年增加地名115個,其中,東沙群島地名由4個(1947年)增至7個,西沙群島由33個增至52個,中沙群島由30個增至34個,南沙群島由97個增至193個。此次命名,除對島、沙洲、礁、暗沙、灘和石命名外,首次為「水道」(漁民稱為「門」)正式命名。 綜上所述,大量翔實的史實證明,南沙群島是中國人民最早發現和開發經營的,中國政府早已對其行使管轄和主權。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