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嶽麓版歷史必修二

嶽麓版歷史必修二

發布時間: 2020-11-18 17:43:31

A. 跪求嶽麓版歷史必修二和必修三的目錄!

必修二 經濟成長歷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課 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第4課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第5課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第6課 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第二單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第7課 新航路的開辟
第8課 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第10課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
第11課 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
第13課 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第三單元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第16課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第17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

第四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課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19課 經濟體制改革
第20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課 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

第五單元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第23課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第24課 歐洲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第25課 亞洲和美洲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第26課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必修三 文化發展歷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第4課 宋明理學
第5課 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

第二單元 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第7課 漢字與書法
第8課 筆墨丹青
第9課 詩歌與小說
第10課 梨園春秋

第三單元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
第11課 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
第12課 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
第13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
第14課 理性之光
第15課 近代科學技術革命

第四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
第17課 詩歌,小說與戲劇
第18課 音樂與美術
第19課 電影與電視

第五單元 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第20課 西學東學
第21課 新文化運動
第22課 孫中山的民主追求
第23課 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第24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

第六單元 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
第25課 現代科學革命
第26課 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7課 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第28課 國運興衰,系於教育
第29課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B. 歷史必修二嶽麓版知識點

下面是網路文庫的資料,可以直接下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一歷史嶽麓版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http://wenku..com/view/d407d53383c4bb4cf7ecd1ac.html

C. 高二歷史(嶽麓版必修二)課後練習答案

算了,我替你要了。
別浪費吖..
第18課
解析與探究
赫魯曉夫嘗試推行「物質利益原則」,通過一定程度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調動生產積極性;經濟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魯曉夫經濟改革在力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的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貫的戰略方針和思路,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魯曉夫個人作風急躁,反復無常,造成混亂,也阻礙改革的進行。
自我測評
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反對蘇聯的控制,因而改革時受到蘇聯的影響較少。改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反對搞階級斗爭擴大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能背離馬克思主義方向。
第四單元課後練習參考答案
第19課
解析與探究
動因:土地改革完成後,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業生產無力進行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難以為經濟建設積累資金、為工業生產提供大量的原材料。
評價: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進行,把小農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鞏固了工農聯盟和社會主義制度;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保證了城鄉人民的生活需要,也改善了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在農業合作化的過程中,出現了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程過快,形式過於簡單劃一等問題,以致遺留了一些問題。
自我測評
1、 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中,國家實行的政策是②。
2、我國從1951年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漸把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
3、經驗教訓:①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加以堅持,妥善處理好經濟建設與階級斗爭的關系;②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不可照搬別國模式;③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
第20課
閱讀與思考
1978年以來,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從總體上看,城鄉生活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區別。今後,農村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
解析與探究
1、 材料一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材料二認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2、美國羅斯福新政採用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方法解決經濟危機,即計劃,取得很大的成效,二戰後被西方國家廣泛採用。而蘇聯則採用實行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機制發展經濟,並取得成功。因而,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3、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商品經濟,它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發展到相當程度的產物,與所有制、社會制度和社會形態無關,其本身不存在姓「資」姓「社」的區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的市場經濟,它的特徵不在於是否有計劃、有宏觀調控、有政府指導,這些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都有,而是在於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並存。
自我測評
1、以包產到戶為主要特徵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實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資產大幅度增加,有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活動建議
①作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②確保企業離休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工作;③作好下崗職工思想觀念工作、樹立自強自立、勇於創業意識;④各地區、各部門以及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積極為下崗職工提供服務,為他們排憂解難。

第21課
知識鏈接
世貿組織的一項基本原則是非歧視待遇,充分體現了世貿組織締約方之間平等的原則精神。它主要體現在「外外無別」和「內外無別」兩個方面。分別體現了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精神。由於發展中國家締約方同發達國家締約方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存在明顯差別,世貿組織還專門擬定一些條款處理「欠發達締約方」的發展和貿易問題,這是非歧視待遇的一種特例。
閱讀與思考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積極發揮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
解析與探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決定實行改革開放,對外開放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對外開放的實行有利於中外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加以鼓勵和肯定。但同時還應該注意,隨著對外開放的實行,中國必將面臨新的挑戰和問題,中國應勇於面對挑戰,迎接挑戰。
自我測評
1、 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是③。
2、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實體全面接軌的一個契機,標志著世界大市場對中國的開放,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長遠利益。同時,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必將有力地推進全球機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第22課
閱讀與思考
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是城市化的前奏,是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的前提。一方面,能夠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有效解決;同時,意味著國民經濟增長模式、國民生活形態和國民意識的重大轉變;另外,暫緩了人口流向大城市的步伐,減輕了大城市的人口、就業壓力,同時還把素質較高的群體保留在農村,保證了現代農業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也帶動了運輸、餐飲等第三產業的迅速崛起。
解析與探究
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時代里,中國青少年不應一味地崇尚西方的一切事物,而應當認清西方先進的方面,也應當看到其消極的一面。應辨證地分析。
自我測評
1、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發生巨大的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變化更明顯,年均增長率遠遠超過同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超過同期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其原因有:中國的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國社會環境的安定和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等。
2、互聯網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電子商務帶給人們一種全新的貿易方式,足不出戶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做生意;互聯網的快捷性對於習慣於規律性和節奏感的人類帶來巨大的心理挑戰;另外,互聯網在縮短世界距離,增強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時,也引起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人們的獨立意識、個人意識不斷增強。
第四單元課後練習參考答案
第24課
閱讀與思考
1997年,韓國爆發金融危機,韓元一落千丈,貶值一半以上,外匯儲備急劇下降。在此危急情況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韓國政府要求,向其提供了195億美元的巨額貸款,從而使韓元升值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趨向穩定,在此基礎上韓國經濟迅速恢復。
解析與探究
(1) 1929年經濟危機程度的加深,使世界經濟秩序更加混亂,並由此促使德、日、意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挑起二戰。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2) 羅斯福沒有出說美國的全部目的。美國的目的還有通過建立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確立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權地位,從而為美國世界霸權政策的推行奠定基礎。
自我測評:
1、 二戰後初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經過了如下步驟:
(1) 1944年夏,美、英、中等戰時盟國的代表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美國憑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確定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其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竟毛關系的兩大支柱。
(2) ]1947年,美、中等國家簽署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又一大支柱。
(3)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礎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2、 關貿總協定的宗旨是使各締約國通過談判削減關稅,消除貿易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它客觀上為資本主義世界創造了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從而推動了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
世界銀行的宗旨是穩定國際匯兌;協助建立多邊支付制度;加強國際貨幣合作,通過提供短期貸款緩解成員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第25課
閱讀與思考
歐元圖案的設計特點在於:每種面值的紙幣正面都有窗戶和走廊的圖案,象徵著歐盟成員國開放、團結與協作的精神;每種面值的反面則是歐洲不同發展時代的建築造型,這反映出歐洲歷史上曾經有過的燦爛輝煌,激勵歐洲人為創造更好的未來而努力。
解析與探究
歐共體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特點是:1951—1967年,歐洲共同體出現;1968—1993年,歐共體實現關稅同盟、共同的農業政策、歐洲統一大市場正式啟動;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使歐盟成為一個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性質的組織。
自我測評
1、 歐洲一體化的餓主要內容是建立關稅同盟;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建立經濟與貨幣聯盟;由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即歐盟成立。
2、 從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來看,其合作內容雖然達到經濟政治一體化的趁度,是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程度最高的。但是其成績主要是表現在經濟領域方面的合作。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標志著歐洲一體化的內容已設計到政治領域,但是政治一體化需要歐盟各國轉讓國家主權,這種權利讓渡的實施難度較大,不可能一帆風順,由此影響到歐洲經濟一體化向更高層次發展。可見,歐洲經濟一體化不可能直線發展。
第26課
閱讀與思考指導
這些數據說明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趨勢日趨明顯,自8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其速度大大加快。
解析與探究摘要
從亞太經合組織的組成來看,其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在經濟結構上互補性很強,經貿關系十分密切;從其組織原則來看,提倡互相尊重和平等、開放的地區主義、協商一致和自願,以及以漸進的方式實施目標等原則;從合作方式來看,是基於自主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從結果看,是亞太地區在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大大提高。以上幾方面體現出亞太經合組織七個關鍵詞的精神。
自我評測解答
根據本課和上課所學的內容填表
名稱 歐盟 北美自由貿易區 東盟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建立時間 1993年 1994年 1967年 1989年
參與成員之間的差異性 大都有發達國家組成 有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組成 主要由發展中國家組成 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
合作領域 經濟、政治、軍事 經濟 經濟、政治、軍事 經濟
有無超越國家的權力機構 有 無 無 無
第27課
閱讀與思考
全球化使不同種類、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價值觀念的國家之間距離拉近,因而全球意識加強。但由於各民族國家之間的國情迥異,因而我們在推進全球化上午同時必須做到全球化和多樣化的協調統一,這樣 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
解析與探究
材料一反映了19世紀中葉的世界貿易狀況,材料二、三則反映了現代世界貿易的狀況。綜合比較三則材料可以看出,19世紀世界貿易的特點是資本主義國家對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進行殘酷的掠奪和剝削,即建立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之上;世界貿易的發展和經濟聯系的加強是靠發達國家傾銷商品來實現的。而現代世界貿易的特點在於生產的國際化程度加深;世界貿易范圍不斷擴大;世界貿易把各國的經濟有機的聯系起來。
自我評測
經濟全球化在20世紀迅速發展的原因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迅速提高為其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動力;層出不窮的新型交通和通訊方式為其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手段;兩極格局的結束為起發展消除了障礙;絕大多數國家實行了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全球化在20世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向前推進,主要表現為: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世界市場不斷擴大;大型跨國公司迅猛增加。

D. 嶽麓版歷史必修二課後練習答案

一.中國早期工業處境艱難:既要受外商企業的排擠,又要受封建政府的重稅盤剝,處於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夾縫中,導致其發展緩慢。
主要困難有
(1)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先天不足
(2)工業布局不合理:主要分布在沿海及通商口岸附近
(3)工業比例不平衡,以輕工業為主以重工業為輔,棉紡織業發展迅速
(4)內外壓制,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夾縫中艱難存發展。——後天畸形 二 如果就間接作用來說,新式交通的引入和發展對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起到了促進作用;就直接的作用來說,對於政治文化的交流,對於貿易的往來,對於郵政業務的發展,對於旅遊事業的發展作用相對來說要更大些。(可再具體說一下)三 「斯大林模式」(1924-1953)1、 形成標志:1936年,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它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斯大林創建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形成。2、 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和戰爭的威脅;國內受到相對落後經濟文化和歷史傳統制度制約,斯大林個人因素。3、 歷史功績:① 通過兩個五年計劃,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蘇聯成為工業強國,蘇聯經濟實力迅速增長,為後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物質基礎;② 國民素質得到提高,不僅掃除了文盲,而且培養了一大批各方面的專家。4、 弊端:(1) 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破壞民主集中制,導致社會缺乏民主,造成個人的高度專權;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監督,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盛行。(2) 經濟方面:① 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內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② 通過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實施的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價值規律的作用,造成企業生產消耗大、經濟效益低,阻礙勞動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③ 為了給工業化提供資金,犧牲廣大農民的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5、 評價:斯大林模式開辟了不同於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興的工業化模式,是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創新。在初期和戰爭時期發揮積極作用,但不是建設社會主義唯一模式,不適用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二戰後蘇聯發展不利。6、 斯大林時期經濟政策與列寧經濟政策最大區別:對市場和商品貨幣的認識斯大林經濟政策:在計劃經濟下,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起決定作用,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列寧的經濟政策:改變國家壟斷做法,恢復市場和貨幣關系。四 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機制是在不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市場機制經濟運行方式的前提下,為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維護資產階級統治而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其局限是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五 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自然進程中的一次巨大的歷史性飛躍。20世紀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導體、合成化學等技術接踵誕生並得到初步發展;80年代後半期,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宇航技術、新材料技術、計算機和網路技術迅速發展。所有這一切,彷彿巨大的羽翼,把人類從機器大生產時代提升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自動化生產時代。 2、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就業結構的調整。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第一、第二產業大大下降,第三產業迅速上升,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目前已達到2/3左右。第三產業的領頭雁是高科技產業,而雁頭就是信息產業,它們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3和1/6左右。與此相隨,藍領工人減少,白領工人增多;非知識型工人減少,從事信息處理的知識型工人增多。近年來,在美國數百萬新的就業者中,知識型工人約佔90%左右。工人階級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企業組織形式發生變化。戰後,銀行信用體系膨脹,金融組織不再僅有商業銀行,而且還有大量的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金融資本與工商資本進一步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金融資本,擴大和加深了金融資本的統治。股份公司進一步發展,吸收的社會資本更多,企業組織管理更加嚴密,壟斷資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個公司,進而壟斷市場,榨取更多的利潤。從事高新技術行業的新型公司異軍突起。公司兼並之風此起彼伏,資本日益集中和壟斷,跨部門跨行業的超級企業集團和巨型跨國公司聯翩涌現。從某個方面來看,企業組織形式的這些變化,增強了壟斷資本抵禦風險、增殖自身的能力。 4、國家從市場經濟的「守夜人」,轉變為經濟發展的干預者。國家或者利用各種財政和貨幣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或者在資本主義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實行一定的發展計劃,直接投資某些產業特別是公共設施,交替實行國有和私有,以提高國民經濟的總體效益;或者實施一定的稅收政策和社會再分配政策,限制過高收入和過度壟斷,建立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這些自我調節、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私人佔有對生產力發展的制約。 5、加速推進經濟全球化,為資本的擴張和增殖開辟了新的天地。在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繼續存在、新的國際經濟秩序還沒有建立的情況下,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經濟、科技甚至軍事優勢,擴大資本輸出,進行不等價交換,甚至操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和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鞏固它們在經濟全球化以至整個世界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把廣大第三世界變成它們的廉價資源供應地、獲取高額利潤的投資對象和推銷剩餘產品的市場,從而造成了西方財富的不斷增加。無償利用巨額世界資本,是國際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別忘了獎勵啊~!

E. 嶽麓版歷史必修二復習提綱

提 綱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課程標准: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耕作方式演變過程:刀耕火種 石器鋤耕 鐵犁牛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的小農經濟;以鐵犁牛耕為主要方式的精耕細作
知識要點歸納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斷進步
1.原始農業採用「刀耕火種」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志著我國農業進入「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
3.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和中耕農具,掌握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制綠肥、治蟲滅害技術。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4.春秋時期,鐵器農具、牛耕出現,戰國時期推廣,此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2.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1)發展過程: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2)瓦解及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私田出現;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並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國家的剝削和壓迫,生活貧困。
(3)屯田制(三國)
原因:東漢末年,曹操為籌措軍糧,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農耕種田地;在軍事頻繁地區,讓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國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農民,使流民有田耕種,有利於穩定了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保證了軍糧供應;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主要內容:北魏時,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百姓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稅,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遲了服役的年齡,甚至可輸絹代役。
意義:中國古代一項比較完備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北方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促進農業的發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並嚴重和土地買賣的頻繁。
(5)明代後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會矛盾,明末農民起義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表達了廣大農民獲得土地的願望,說明封建土地制度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桎梏。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四、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1.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壟作法、《氾勝之書》、耬車、犁壁、耦犁、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開始出現兩年三熟制。(例5)
2.魏晉南北朝:《齊民要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農書、輪作和綠肥種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農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水稻種植普遍採用育秧移栽等技術;曲轅犁,中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4.宋元時期: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耬鋤;水旱輪作的稻麥復種制,標志著我國精耕細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東北、西北地區得到發展。(例7)
5.明清時期:多熟種植;培育大量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農政全書》
2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課程標准: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①歷史悠久,素稱發達。②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③部門不斷增加,分工越來越細。④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手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⑤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布局成相應變化。
知識要點歸納
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 :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 ,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 :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二、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夏:鑄造比較講究→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漢: 廣泛採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
西周:已有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漢代:鐵農具取代木、石和青銅農具,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煉鋼技術
春秋晚期:已能製造鋼劍魏晉南北朝:灌鋼法16世紀以前中國煉鋼技術領先世界
三、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制出了原始瓷器
3.東漢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後來又燒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我國制瓷技藝大放異彩,涌現出一批名窯。
6.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
7.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的高速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明中後期又燒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為有名,到了清代,還發明了琺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琅瓷
四、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4.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後,漢唐時期絲綢外銷數量激增
5.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中心。
明中期以後,民營絲織業日益興盛,開始使用花樓機,專門織造精細的絲織品;絲織品工藝精巧,如「妝花緞」,後又增加了新品種金寶地
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課程標准: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中國古代商業有哪些特點?
1.與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相聯,相輔相成
2.受重農抑商政策制約,發展艱難而曲折;
3.階段性特徵明顯,各個時期發展極不平衡;
4.貨幣問題始終摻雜其間。
知識要點歸納
一、先秦商業產生
商朝時期:「商人」(商朝人善於經商)出現、貨幣為貝殼、商業由官府控制;
春秋戰國: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後世商人尊為祖師。
二、秦漢商業初步發展
A、原因: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 漢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是商業繁榮的主要原因; 漢文帝下令「開關梁,弛山澤之禁」,兩漢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B、表現:西漢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對外貿易發展,出現了許多商業中心:長安、洛陽、邯鄲等,每個城市都有專供貿易的「市」,它與住宅區嚴格分開。
三、隋唐商業進一步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商業發展相對緩慢)
原因:農業發展、手工業進步,運河開通
表現:金融方面:櫃坊(銀行雛形)和飛錢出現
城市繁榮:長安、洛陽、益州、揚州
市場發展:城市中「市」「坊」分開,農村集市發展
對外貿易: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唐設市舶使
四、宋元商業繁榮
1.宋朝商業繁榮的表現:
①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開封和臨安是當時著名的城市。
②商業交換品種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轉向市場
③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出現並推廣
④各族政權之間的邊境貿易(榷場)發達
⑤海外貿易發達
2.宋朝商業繁榮的原因
①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③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時間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⑤紙幣的出現和應用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3.元代商業繁榮的表現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會。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貿易之巨,無人能言其數」。
③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經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國旅行家譽之為世界第一大港。
4.元代商業繁榮的原因
元朝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重新疏浚了大運河,開辟了海運,
五、明清商業緩慢發展
明清時期,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城鎮經濟空前繁榮,國各地涌現出許多地域性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富室之全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徽商的活動范圍遍及全國各地,有「遍地徽商」說;乾隆年間,晉商開始興辦票號。
第4課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課程標准: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不僅阻礙工商業的發展,而且強化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
★海禁、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與世隔絕,落後於世界潮流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縛,如「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
知識要點歸納
一、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明朝產生
(1)出現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出現地點:江南地區
(3)出現部門:紡織部門
(4)出現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出現(僱傭關系)
2.清朝發展
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的表現
(1)手工工場規模擴大
(2)分工更細
(3)僱工數量增多
(4)部門和地區增廣
3.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
(1)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
(2)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少數地區的少數行業當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
二、「重農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變法,為後來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
(2)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3.明清兩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具體表現
(1)明清兩代繼承傳統的專賣制度。
(2)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
(3)歧視商人,限制商人的社會地位
(4)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
4.關於對明清「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1)積極作用: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2)消極作用: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妨礙了國內市場的擴大,違背了歷史潮流。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海禁」的直接原因: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2.「海禁」的表現
民間貿易:明初實行「海禁」,禁止民間貿易;明中後期重開「海禁」允許民間貿易
官方貿易:積極開展官方貿易,官方貿易一直不斷
3.「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4.「閉關鎖國」的直接原因: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
5.「閉關鎖國」的表現:清代初年,厲行海禁、遷界,海外貿易陷入停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貿易;乾隆開廣州通商,特許「十三行」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實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自然經濟

第二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1課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課程標准:簡述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鴉片戰爭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三種形態——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依次產生。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原因):自然經濟的解體;外商企業的刺激;洋務派創辦企業的誘導。
知識要點歸納:
一、自然經濟的解體——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封建的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占統治地位。
2.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的入侵
3.影響: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二、洋務運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面臨內憂外患
2.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3.時期:19世紀60-90年代
4.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5.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6.活動:①前期興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旗號)②後期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旗號)③籌劃海防④創辦新式學堂
7.失敗標志:甲午中日戰爭
8.積極作用:①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②在客觀上既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一定抵製作用.③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分布地區:東南沿海地區
3.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2課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課程標准:(1)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③後天畸形;④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盪。
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作用:
①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於社會進步。
②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是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的重要經濟基礎;同時也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知識要點歸納:
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展階段表
階段 時間 原因 表現 影響 認識
產生 19世紀六七十
年代 1.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2.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3.洋務派的誘導 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 1.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要實現近代化,必須實現民族獨立
初步發展 甲午戰爭以後(19世紀末) 1.列強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
2.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短暫春天 民國初期(一戰期間)
(1912-1919) 1.辛亥革命掃除了一些障礙
2.「實業救國」的影響
3.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4.一戰期間列強放鬆了經濟侵略 輕工業發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 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曲折
發展 較快發展 國民統治前十年(1927-1936) 1.全國的基本統一
2.國民政府推出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沉重打擊 抗戰
爆發後 1.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企業為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並
2.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壟斷壓制 官僚資本的膨脹;民族資本的萎縮
萎縮 抗戰
勝利後 1.蔣介石出賣國家主權△
2.美國商品的排擠
3.官僚資本的排擠
4.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 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紛紛倒閉
△ 蔣介石為取得美國援助出賣國家主權,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讓美國攫取在華的政治、經濟特權。
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課標要求:概述20世紀50—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經驗教訓——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經濟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國民經濟建設要有計劃、按比例進行;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基礎知識:
1、 全國解放前夕,國統區經濟趨於崩潰的原因有: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戰爭的破壞。
2、 「一五計劃」的目的: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3、 「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特點是:同時並舉。
4、 「一五計劃」中工礦業建設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製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製造廠等。
5、 「一五計劃」的意義: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6、 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7、 三大改造的意義是: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以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8、 1956年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9、 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總路線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1、面對三年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其中核心為調整。調整的含義是: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
12、1966年國民經濟呈上升趨勢的原因有: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經濟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文革」動亂海沒有擴展到經濟領域。
13、1967、1968年國民經濟呈下降趨勢的原因:「文革」動亂擴展到經濟領域。
14、1973年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是:復甦。原因是: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
15、1975年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
第2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課標要求: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
(1)改革開放的政策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
(2)對內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
新中國建立後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弊病是:權利過於集中。
新中國建立後政治體制的一個嚴重弊病是:黨政企不分
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提是:堅持黨的一元化領導。
(3)對外開放的基礎是:自力更生;原則是:平等互利。
★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見教科書45頁
基礎知識:
1、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思想基礎是: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2、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指導思想是: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3、 為反對「兩個凡是」的方針,1978年在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結果是: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打破長 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這次討論的性質是:思想解放運動。意義是: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4.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決策有:
(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拋棄了「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2)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確定今後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3)決定實施改革開放。其中最能體現會議轉折性的決策是: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5改革的根本原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第3課 經濟體制改革
課標要求: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一、 含義:
二、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 時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78年)
2、 原因:人民公社體制,經營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義,農民經營沒有自主權,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十分緩慢。
3、內容:(1)、經營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2)、管理體制:廢除人民公社制度,1983年撤消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撤消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3)、購銷制度:改革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允許農產品進入市場、自由買賣。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創辦鄉鎮企業。
4、意義:(1)意義:使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的弊端,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全國農業得到大發展;(4)意義:使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方向發展鄉鎮企業的創辦,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F. 最新嶽麓版歷史必修二的目錄

目錄
學法指津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第4課 宋明理學
第5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
教材課後習題解答
單元知識梳理與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題詮解
第一單元 知識與能力同步測控題
第二單元 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第7課 漢字與書法
第8課 筆墨丹青
第9課 詩言志歌詠言
第10課 從傳奇到小說
第11課 梨園春秋
教材課後習題解答
單元知識梳理與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題詮解
第二單元 知識與能力同步測控題
第三單元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
第12課 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
第13課 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
第14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
第15課 理性之光
第16課 近代科學技術革命
第17課 綜合探究:破解「李約瑟難題」
教材課後習題解答
單元知識梳理與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題詮解
第三單元 知識與能力同步測控題
第四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
第18課 詩歌、小說與戲劇
第19課 音樂與美術
第20課 電影與電視
教材課後習題解答
單元知識梳理與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題詮解
第四單元 知識與能力同步測控題
第五單元 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第21課 西學東漸
第22課 新文化運動
第23課 孫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4課 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第25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
教材課後習題解答
單元知識梳理與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題詮解
第五單元 知識與能力同步測控題
第六單元 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
第26課 現代科學革命
第27課 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8課 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第29課 國運興衰,系於教育
第3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31課 綜合探究:批判繼承與開拓創新——建設中主義新文化
教材課後習題解答
單元知識梳理與能力整合
最新5年高考名題詮解
第六單元 知識與能力同步測控題
答案與提示

G. 嶽麓版歷史必修二的目錄

必修二:經濟成長歷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課 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第4課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第5課 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第6課 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第二單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第7課 新航路的開辟
第8課 歐洲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第10課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
第11課 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
第13課 交通與通訊的變化

第三單元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
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第16課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第17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

第四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課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19課 經濟體制改革
第20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課 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
第22課 綜合探究:調查改革以來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變化

第五單元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第23課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第24課 歐洲的經濟區域一體化
第25課 亞洲與美洲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第26課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第27課 綜合探究: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H. 高中嶽麓版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下面是網路文庫的資料,可以直接下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一歷史嶽麓版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I.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四課課後題

看看是不是這個
第四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參考答案)
【學思之窗】
1.結合史實思考,這些重農抑商的具體措施,對秦國的發展起到什麼作用?
答:作用:保護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強秦國的國力,維護和鞏固了秦國的封建制度.
2.請你談談對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看法.
A:通過商鞅變法確立了封建制度 ; B:重農抑商有利於保障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有利於鞏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進封建經濟發展; C:保證賦役徵收和地租徵收,鞏固封建統治; D:限制富商大賈,有利於穩定封建經濟,維護國家統一.
本課測評:
封建統治者為什麼採取「重農抑商」政策?這一政策對中國社會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答:原因:A、農業是封建經濟的核心,戰國時期是封建制度的確立時期,商業發展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了農業的發展;B、富商大賈操縱市場物價等,都不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鞏固,影響社會進步.
影響:A、「重農抑商」政策保障了農業的發展,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B、封建社會晚期破壞正常的商業經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和經濟的發展,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在封建社會晚期造成中國的落後.

熱點內容
土貓教學 發布:2024-11-23 20:06:07 瀏覽:586
繼續教育考題 發布:2024-11-23 18:51:13 瀏覽:335
leaf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23 18:39:57 瀏覽:858
四年級語文上冊練習冊答案 發布:2024-11-23 17:57:47 瀏覽:818
西安古琴老師 發布:2024-11-23 17:57:04 瀏覽:749
金東區教師招聘 發布:2024-11-23 17:24:37 瀏覽:782
女教師嫖 發布:2024-11-23 17:17:33 瀏覽:882
中華響扇教學下 發布:2024-11-23 15:32:20 瀏覽:13
抱著老師 發布:2024-11-23 15:14:24 瀏覽:266
雙手倒立教學視頻 發布:2024-11-23 15:12:46 瀏覽: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