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
⑴ 誰知道近10年諾貝爾生物獎的具體內容
1991德國生理學家Erwin Neher&Bert Sakmann:發明了「單離子通道記錄法」
1992艾德蒙費雪&柯瑞伯:研究肝醣代謝
⑵ 近幾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及成就
據諾貝爾基金會提供的資料,以下是最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名單及研究領域:
2003年:美國的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表彰他們在細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2002年:美國的約翰·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瑞士的庫爾特·維特里希,表彰他們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確認和分 析的方法。
2001年:美國的威廉·諾爾斯、巴里·夏普萊斯、日本的野 依良治,表彰他們在更好地控制化學反應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這為發明治療心臟疾病和帕金森病的葯物鋪平了道路。
2000年:美國的阿蘭·黑格和阿蘭·麥克迪爾米德、日本的 白川秀樹,表彰他們發現了導電的塑料和研發具有傳導性能 的聚合體。
1999年:美國的阿米德·澤維爾,表彰他在基本化學反應領 域所作出的先驅性研究。他將毫微微秒光譜學應用於化學反 應的轉變狀態研究
1998年:美國的沃爾特·科恩,表彰他在60年代提出密度泛 函理論。英國的約翰·波普,表彰他發明了測驗化學結構和 物質特性的計算機技術。
1997年:美國的保羅·博耶、英國的約翰·沃克、丹麥的詹 斯·斯科,表彰他們在研究身體細胞是如何儲存和傳遞能量 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996年:英國的哈諾德·克奧托、美國的小羅伯特·荷爾、 理查德·斯莫利,表彰他們發現了布基球,這是一種球型的 碳分子。
1995年:荷蘭的保羅·克魯特恩、美國的馬里奧·莫利納、 F·羅蘭,表彰他們在研究臭氧層形成和破壞方面所取得的 成果。
1994年:美國的喬治·A·歐拉,表彰他在碳氫化合物即烴 類研究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⑶ 近十年來生物學領域獲諾貝爾獎人員名單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美國科學家科恩伯格獲獎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4日17:51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10月4日當地時間上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科恩伯格,以表彰他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所作的研究。
美法三位科學家獲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
www.XINHUANET.com 2005年10月05日 18:16:28 來源:新華網
【字體:大 中 小】 【列印本稿】 【讀後感言】 【進入論壇】 【推薦 】
【關閉】
新聞背景:近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及主要成就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5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宣布,將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一名法國科學家和兩名美國科學家。
三位獲獎者分別是法國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萬、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施羅克。他們獲獎的原因是在有機化學的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烯烴復分解反應廣泛用於生產葯品和先進塑料等材料,使得生產效率更高,產品更穩定,而且產生的有害廢物較少。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這是重要基礎科學造福於人類、社會和環境的例證。(完)
新華網快訊: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宣布,將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法三位科學家。
詳訊:三名蛋白質專家獲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
IT.SOHU.COM 2004-10-08 12:34 轉自: 新華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科博會驚艷發明看花眼(組圖)
微軟拋出更多長角代碼 卓越向左走 當當向右走
IT評論:掘墓人Skype 探尋魔鬼海域龍三角(圖)
男嬰體內活寄生胎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
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貢諾·厄奎斯特帶著兩名化學獎評委代表笑容可掬地出席了宣布儀式。由於此前揭曉的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物理學獎得主全是美國科學家,因此當厄奎斯特宣布兩名以
色列人和1名美國人獲得今年的化學獎時,全場不約而同地鬆了口氣。
評審委員會說,蛋白質是構成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的基礎,近幾十年來生物學家在解釋細胞如何製造蛋白質方面取得了很多進展,卻很少有研究人員對蛋白質的降解問題感興趣。但今年獲得化學獎的3位科學家卻獨辟蹊徑,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發現了被調節的蛋白質降解。人的很多疾病就是這一降解過程不正常導致的。
評委們指出,「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方面的知識將有助於攻克子宮頸癌等疑難疾病。據介紹,目前已有建立在這一研究成果基礎上的葯物問世,正在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進行檢測。
評委們在現場解釋整個理論時,特意用碎紙機將兩張完整的彩紙瞬間絞碎,以此比喻細胞好比一個高效的「控制站」,製造蛋白質但又能在瞬間把某些特定蛋白質「降解」為碎片。
在宣布大廳,工作人員當場把電話接到了獲獎者之一阿龍·切哈諾沃在以色列海法的家中。盡管切哈諾沃語速極快的以色列英語讓很多人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豎起耳朵,但現場所有人還是從他一些顫抖的語音中感受到了一種興奮。
切哈諾沃笑言,還沒來得及把消息告訴親朋好友,也沒想以後怎麼用這筆獎金,「在此刻,我覺得我已經不是我自己了!」當記者問到,作為一名非美國人贏得科學類的諾貝爾獎有什麼感受,他激動地說:「我深深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切哈諾沃還說,他相信他們的發現對攻克癌症以及多種疾病會有很大幫助。
這是以色列人第一次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此前,以色列人曾獲得過和平獎和文學獎。評委代表拉爾斯·特蘭德在現場就評選人的國籍問題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他們在評獎時不考慮研究人員的民族和國籍,「我們只選擇那些有最突出成就、對人類貢獻最大的、最優秀的科學家」。
阿龍·切哈諾沃今年57歲,阿夫拉姆·赫什科今年67歲,都是以色列工學院的教授。今年78歲的歐文·羅斯目前任職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
兩位美國科學家獲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
新華網 (2003-10-08 21:52:22) 來源:新華網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分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這是47歲的化學獎得主羅德里克·麥金農。 新華社/路透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分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這是54歲的化學獎得主彼得·阿格雷。 新華社/路透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記者王潔明 吳平)瑞典皇家科學院8日宣布,將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以表彰他們在細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本特·努丁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阿格雷得獎是由於發現了細胞膜水通道,而麥金農的貢獻主要是在細胞膜離子通道的結構和機理研究方面。他們的發現闡明了鹽分和水如何進出組成活體的細胞。比如,腎臟怎麼從原尿中重新吸收水分,以及電信號怎麼在細胞中產生並傳遞等等,這對人類探索腎臟、心臟、肌肉和神經系統等方面的諸多疾病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諾貝爾科學獎通常頒發給年齡較大的科學家,獲獎成果都經過幾十年的檢驗。但阿格雷只有54歲,而麥金農才47歲。他們的成果也比較新:麥金農的發現產生於5年前;阿格雷的工作於1988年完成。瑞典媒體評論說,這在諾貝爾科學獎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及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結果都顯示出了當代科學跨領域研究的趨勢。
早在100多年前,人們就猜測細胞中存在特殊的輸送水分子的通道。但直到1988年,阿格雷才成功分離出了一種膜蛋白質,之後他意識到它就是科學家孜孜以求的水通道。評選委員會說,這是個重大發現,開啟了細菌、植物和哺乳動物水通道的生物化學、生理學和遺傳學研究之門。
離子通道是另一種類型的細胞膜通道,神經系統和肌肉等方面的疾病與之有關,它還能產生電信號,在神經系統中傳遞信息。但由於科學家一直不能弄清楚它的結構,進一步的研究無法展開。而麥金農在1998年測出了鉀通道的立體結構,「震驚了所有的研究團體」。評選委員會說,由於他的發現,人們可以「看見」離子如何通過由不同細胞信號控制開關的通道。
阿格雷1949年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小城諾斯菲爾德,1974年在巴爾的摩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現為該學院生物化學教授和醫學教授。麥金農1956年出生,在美國波士頓附近的小鎮伯靈頓長大,1982年在塔夫茨醫學院獲醫學博士,現為洛克菲勒大學分子神經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教授。兩人將分享總額為1000萬克朗(約合130萬美元)的獎金。(完)
詳訊:美、日、瑞士科學家獲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
2002年10月9日18:55 搜狐科技
庫爾特.伍斯里奇
日本科學家Koichi Tanaka
斯德格爾摩時間10月9日,北京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02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B.芬、日本科學家Koichi Tanaka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伍斯里奇。其中約翰.B.芬和Koichi Tanaka將各自獲得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獎金的1/4,其餘的1/2將由庫爾特.伍斯里奇一人獲得。
瑞典皇家科學院稱贊約翰.B.芬和Koichi Tanaka的研究工作「發展了生物宏觀形態的鑒別和結構分析方法」。
瑞典皇家科學院對庫爾特.伍斯里奇的褒獎辭中則稱「他在測定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的三維結構中,引入了核磁共振光譜學」。
約翰.B.芬來自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Koichi Tanaka來自日本東京Shimadzu公司,而庫爾特。伍斯里奇則是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和美國斯里普斯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田章)
⑷ 急切需要:近十年諾貝爾獎涉及生物類的相關內容,獲獎人名\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等!!!!!!!!
下面是生理醫學獎自1901年頒獎以來的歷年得主及其獲獎理由:
1、1901年,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德國)。利用血清療法治療白喉。
2、1902年,Ronald Ross(英國)。關於瘧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麥)。利用光輻射治療狼瘡。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國)。在神經生理學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條件反射和信號學說。
5、1905年,R.柯赫(德國)。關於結核方面的研究和發現。
6、1906年,C.高爾基(義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關於神經系統結構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國),發現原生動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國),Paul Ehrlich(德國)。關於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關於甲狀腺生理學,病理學和外科學方面的研究
10、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爾(Albrecht Kossel,德國)。關於細胞化學尤其是蛋白質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1、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關於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lexis Carrel(法國。關於血管縫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國)。關於過敏反應的研究。
14、1914年,Robert Bárány(奧地利。關於內耳前庭裝置生理學及病理學方面的研究。
15、1915年-1918年,未頒獎,獎金劃撥到生理醫學獎專門的基金上。
16、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時)。關於免疫方面的研究。
17、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麥)。發現毛細血管運動的調節機制。
18、1921年未頒獎,獎金劃撥到生理醫學獎專門的基金上。
19、1922年,Archibald Vivian Hill(英國),關於肌肉發熱方面的研究 ;Otto Fritz Meyerhof(德國),發現肌肉中耗氧與乳酸代謝之間相關性。
20、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蘭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加拿大)、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加拿大)。發現胰島素。
21、1924年,Willem Einthoven(荷蘭),發現心電圖的機理。
22、1925年,未頒獎,獎金劃撥到生理醫學獎專門的基金上。
23、1926年,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丹麥) ,發現鼠癌(Spiroptera carcinoma) 。
24、1927年, Julius Wagner-Jauregg(奧地利),發現利用接種瘧疾原蟲治療麻痹性痴呆症 。
25、1928年, 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法國),關於斑疹傷寒的研究 。
26、1929年,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蘭),發現抗神經炎維生素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英國), 發現促進生長的維生素 。
27、1930年,Karl Landsteiner(奧地利),發現人類血型 。
28、1931年,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國),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
29、1932年,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英國)、Edgar Douglas Adrian(英國),關於神經功能方面的發現 。
30、1933年,托馬斯·摩爾根(美國),發現染色體在遺傳中的作用。
31、1934年, George Hoyt Whipple(美國),George Richards Minot(美國),William Parry Murphy(美國),發現治療貧血的肝臟療法 。
32、1935年, Hans Spemann(德國), 發現胚胎發育中的organizer effect 。
33、1936年, Henry Hallett Dale(英國),Otto Loewi(奧地利),發現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
34、1937年, Albert Szent-Györgyi von Nagyrapolt(匈牙利),關於生物氧化過程方面的發現,尤其是維生素C和丁烯二酸的催化作用 。
35、1938年 ,海門斯(Corneille Jean François Heymans)(比利時),發現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在呼吸調節中的機理。
36、1939年,Gerhard Domagk(德國),發現磺胺類葯物Prontosil的抗菌作用。
37、1940年-1942年,未頒獎,獎金中的三分之一劃撥到主基金,另外三分之二劃撥到生理醫學獎的專門基金 。
38、1943年 ,Henrik Carl Peter Dam(丹麥),發現維生素K ;Edward Adelbert Doisy(美國) ,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39、1944年, Joseph Erlanger(美國),Herbert Spencer Gasser(美國),發現單一的神經纖維具有高度分化的功能。
40、1945年,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英國),E.B.錢恩(英國), Howard Walter Florey(澳大利亞)發現青黴素及其在治療各種傳染病中效果。
41、1946年,赫爾曼·約瑟夫·繆勒(Hermann Joseph Muller,美國),發現X射線誘導突變。
42、1947年,Carl Ferdinand Cori(美國),吉蒂·黛麗莎·柯里(Gerty Theresa Cori,美國),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Bernardo Alberto Houssay(阿根廷),發現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在糖代謝中的部分作用。
43、1948年, 保羅·赫爾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瑞士),發現高效殺蟲劑DDT 。
44、1949年, Walter Rudolf Hess(瑞士), 發現間腦的對內臟的調節功能; 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葡萄牙), 發現腦白質切除手術對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療效果。
45、1950年, Edward Calvin Kendall(美國),Tadeus Reichstein(瑞士),Philip Showalter Hench(美國),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理效應。
46、1951年, Max Theiler(南非),發現黃熱病疫苗 。
47、1952年, Selman Abraham Waksman(美國), 發現鏈黴素,第一種有效的結核病菌抗生素 。
48、1953年, Hans Adolf Krebs(英國), 發現檸檬酸循環; Fritz Albert Lipmann(英國),發現輔酶A及其作為中間體在代謝中的重要作用。
49、1954年, John Franklin Enders(美國),Thomas Huckle Weller(美國),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美國),發現脊髓灰質炎病毒的能夠在各種組織培養基上生長。
50、1955年,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瑞典),關於氧化酶性質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
51、1956年,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國),沃納·福斯曼(德國),迪肯森·威廉·理查茲(美國),發明心臟導管術以及循環系統的病理學研究。
52、1957年,Daniel Bovet(義大利),發現並合成抗組胺,尤其是其對血管和骨骼肌的作用。
53、1958年,George Wells Beadle(美國),Edward Lawrie Tatum(美國),發現基因受到特定化學過程的調控;Joshua Lederberg(美國),發現細菌遺傳物質及基因重組現象。
54、1959年,Severo Ochoa(美國),Arthur Kornberg(美國),發現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機制。
55、1960年, Frank Macfarlane Burnet(澳大利亞),Peter Brian Medawar(英國),發現獲得性免疫耐受性。
56、1961年,Georg von Békésy(美國),發現耳蝸刺激的物理機制。
57、1962年,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頓·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國),詹姆斯·D.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美國),M.H.F.威爾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英國)發現核酸結構及其對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58、1963年,John Carew Eccles(澳大利亞),Alan Lloyd Hodgkin(英國),Andrew Fielding Huxley(英國),發現與神經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構。
59、1964年,Konrad Bloch(美國),Feodor Lynen(德國),發現膽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謝調控機制。
60、1965年,François Jacob(法國),André Lwoff(法國),Jacques Monod(法國),發現酶和病毒合成的基因調節。
61、1966年,Peyton Rous(美國),發現腫瘤誘導病毒;Charles Brenton Huggins(美國),發現前列腺癌的激素療法。
62、1967年,Ragnar Granit(瑞典),Haldan Keffer Hartline(美國),George Wald(美國),關於眼睛視覺過程中的生理和化學機制研究。
63、1968年, Robert W. Holley(美國),Har Gobind Khorana(美國),Marshall W. Nirenberg(美國),闡明遺傳密碼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64、1969年,Max Delbrück(美國),Alfred D. Hershey(美國),Salvador E. Luria(美國),發現病毒的復制機制和遺傳結構。
65、1970年,Bernard Katz(英國),Ulf von Euler(瑞典),Julius Axelrod(美國),發現神經末梢的體液傳遞物質及其貯藏、釋放、失活機理。
66、1971年,Earl W. Sutherland, Jr.(美國), 發現激素的作用機制。
67、1972年,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Gerald Edelman)(美國),Rodney R. Porter(英國),發現抗體的化學結構。
68、1973年,Karl von Frisch(奧地利),Konrad Lorenz(奧地利),Nikolaas Tinbergen(英國),發現動物個體及群體的行為模式。
69、1974年,Albert Claude(比利時),Christian de Duve(比利時),George E. Palade(美國),關於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相關發現。
70、1975年,David Baltimore(美國),Renato Dulbecco(美國),Howard Martin Temin(美國), 發現腫瘤病毒與細胞遺傳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71、1976年,Baruch S. Blumberg(美國), D. Carleton Gajsek(美國),發現傳染病產生和傳播的新機制。
72、1977年,Roger Guillemin(美國),Andrew V. Schally(美國)發現大腦分泌的多肽類激素;羅莎琳·蘇斯曼·雅洛(Rosalyn Yalow,美國),開發多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73、1978年,Werner Arber(瑞士),Daniel Nathans(美國),Hamilton O. Smith(美國),發現限制酶及其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應用。
74、1979年,Allan M. Cormack(美國),Godfrey N. Hounsfield(英國)開發計算機輔助的X射線斷層成像儀
75、1980年,Baruj Benacerraf(美國),Jean Dausset(法國),George D. Snell(美國),發現細胞表面調節免疫反應的遺傳基礎。
76、1981年,Roger W. Sperry(美國),發現大腦左右半球的功能差異; David H. Hubel(美國),Torsten N. Wiesel(瑞典),關於視覺系統的信息處理研究。
77、1982年,Sune K. Bergström(瑞典),Bengt I. Samuelsson(瑞典人),John R. Vane(英國),發現前列腺素及相關的生物活性物質。
78、1983年,Barbara McClintock(美國),發現可移動的基因。
79、1984年,Niels K. Jerne(丹麥),Georges J.F. Köhler(德國),César Milstein(英國),關於免疫控制機制理論的研究以及開發制備單克隆抗體。
80、1985年,Michael S. Brown(美國),Joseph L. Goldstein(美國),關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研究。
81、1986年,Stanley Cohen(美國),Rita Levi-Montalcini(義大利),發現生長因子。
82、1987年,利根川進(日本),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
83、1988年,James W. Black(英國),Gertrude B. Elion(美國),George H. Hitchings(美國),關於葯物研發相關原理的研究。
84、1989年,畢曉普(J. Michael Bishop,美國),瓦慕斯(Harold E. Varmus,美國),發現逆轉錄病毒原癌基因(oncogene)在細胞中的產生。
85、1990年,默里(Joseph E. Murray,美國),托馬斯(E. Donnall Thomas,美國),關於人體器官和細胞移植的研究。
86、1991年,埃爾溫·內爾(Erwin Neher,德國),薩克曼(Bert Sakmann,德國),發現細胞膜上離子通道的功能。
87、1992年,費希爾(Edmond H. Fischer,美國),克雷布斯(Edwin G. Krebs,美國)關於蛋白質可逆磷酸化作為一種生物調節機制的研究。
88、1993年,羅伯茨(Richard J. Roberts,美國),夏普(Phillip A. Sharp,美國),發現split genes 。
89、1994年,吉爾曼(Alfred G. Gilman,美國),羅德貝爾(Martin Rodbell,美國),發現G蛋白(一種運送GTP的蛋白質)在細胞信號傳導中的作用。
90、1995年,Edward B. Lewis(美國),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德國),Eric F. Wieschaus(美國),發現早期胚胎發育中的遺傳調控機理 。
91、1996年,杜赫提(Peter C. Doherty,澳大利亞),辛克納吉(Rolf M. Zinkernagel,瑞士),發現細胞中介的免疫保護特性。
92、1997年,史坦利·布魯希納(Stanley B. Prusiner,美國),發現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
93、1998年,羅伯·佛契哥特(Robert F. Furchgott,美國),路伊格納洛(Louis J. Ignarro,美國),費瑞·慕拉德(Ferid Murad,美國),發現一氧化氮在心臟血管中的信號傳遞功能。
94、1999年,布洛伯爾(Günter Blobel,美國),發現蛋白質具有內在信號物質控制其運送到細胞內的特定位置。
95、2000年,阿爾維德·卡爾森(Arvid Carlsson,瑞典),保羅·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美國),Eric R. Kandel(美國),關於神經系統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
96、2001年,勒蘭德·哈特韋爾(Leland H. Hartwell,美國),蒂莫希·亨特(R. Timothy Hunt,英國),保羅·諾斯(Paul M. Nurse,英國),發現細胞周期中的關鍵調節因子。
97、2002年,悉尼·布倫納(Sydney Brenner,英國),羅伯特·霍維茨(H. Robert Horvitz,美國),約翰·蘇爾斯頓(John E. Sulston,英國),發現器官發育和細胞程序性細胞死亡(細胞程序化凋亡)的遺傳調控機理 。
98、2003年,保羅·勞特伯(Paul Lauterbur,美國),曼斯菲爾德(Peter Mansfield,英國),關於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99、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爾 (美國)和琳達·巴克 (美國), 關於嗅覺的研究。
100、2005年,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澳大利亞),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澳大利亞), 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以及該細菌對消化性潰瘍病的致病機理。
101、2006年,安德魯·法爾(美國)和克雷格·梅洛(美國),發現了RNA(核糖核酸)干擾機制。
102、2007年,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奇和奧利弗·史密西斯、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這三位科學家是因為「在涉及胚胎幹細胞和哺乳動物DNA重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發現」而獲得這一殊榮的。這些發現導致了一種通常被人們稱為「基因打靶」的強大技術。這一國際小組通過使用胚胎幹細胞在老鼠身上實現了基因變化。
2009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103、2008年,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因發現人乳突淋瘤病毒引發子宮頸癌獲此殊榮,兩名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因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獲此殊榮。
104、200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美國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傑克•紹斯塔克(Jack W.Szostak)因發現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而獲此殊榮。伊麗莎白•布蘭克波恩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於1948年出生於澳大利亞。來自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出生於1961年。另外,傑克•紹斯塔克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他於1952年出生於英國倫敦。
⑸ 近十年來與生物化學有關的諾貝爾獎
和生物化學有關的 不是nobel化學獎,就是醫學獎。
去官方網站(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
查了下:
化學獎里與生化相關的:
1.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9 was awarded jointly to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Thomas A. Steitz and Ada E. Yonath "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
有關。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研究。
2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 was awarded jointly to 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 and Roger Y. Tsien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有關,綠色熒光蛋白的發現及開發。
3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6 was awarded to Roger D. Kornberg "for his studies of the molecular basis of eukaryotic transcription".
有關: 真核轉錄的分子機制研究
4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4 was awarded jointly to Aaron Ciechanover, Avram Hershko and Irwin Rose "for the discovery of ubiquitin-med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
有關:遍在蛋白(或泛素蛋白)介導的蛋白質降解
5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3 was awarded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channels in cell membranes" jointly with one half to Peter Agre "for the discovery of water channels" and with one half to Roderick MacKinnon "for 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studies of ion channels".
有關:細胞膜通道相關研究
6: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2 was awar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with one half jointly to John B. Fenn and Koichi Tanaka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soft desorption ionisation methods for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and the other half to Kurt Wüthrich "for hi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 for determ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solution".
有關:主要是技術方面,生物大分子鑒定及結構分析的方法
以上是化學獎2009-1999十年間,授予和生物化學有關的獎。
醫學方面,也是1999-2009十年間,和生物化學有關的,列舉如下:
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99 was awarded to Günter Blobel "for the discovery that proteins have intrinsic signals that govern their transport and localization in the cell".
有關:
蛋白質內源信號(相當與信號肽或導肽)決定其在細胞內的運輸和定位。
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4 was awarded jointly to Richard Axel and Linda B. Buck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odorant receptor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olfactory system"
有關:嗅覺受體發現及嗅覺系統研究
3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6 was awarded jointly to Andrew Z. Fire and Craig C. Mello "for their discovery of RNA interference - gene silencing by double-stranded RNA"
有關:RNA 干涉的發現--雙鏈RNA介導的基因沉默。
4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9 was awarded jointly to Elizabeth H. Blackburn, Carol W. Greider and Jack W. Szostak "for the discovery of how chromosomes are protected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
有關:染色體如何受端粒及端粒酶的保護研究
我仔細看了近十年間nobel醫學獎和化學獎,發現醫學獎主要授予重大生物分子事件的發現及機理研究;而化學獎多授予生物化學領域,即生物大分子的機構和功能以及改造等研究。
⑹ 回顧近十年的諾獎,科學領域都有哪些巨大成就
2011年,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因發現准晶體而獲獎。准晶體是一種介於晶體和非晶體之間的固體,准晶體的發現不僅改變了人們對固體物質結構的原有認識,由此帶來的相關研究成果也廣泛應用於材料學、生物學等多種有助於人類生產、生活的領域。
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肖萬、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羅克因在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領域作出貢獻而獲獎。
2004年,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因發現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而獲獎。
2003年,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因在細胞膜通道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而獲獎。
2002年,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因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識別和結構分析的方法而獲獎。
⑺ 近10年諾貝爾獎及代表作
截止2019年1月,近十年的獲獎情況如下:
1、2008年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戰爭》、《逃之書》、《墨西哥之夢》、《非洲人》、《訴訟筆錄》
2、2009年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河水奔流》、《行走界線》、《狐狸那時已是獵人》、《呼吸鞦韆》、《心獸》
3、2010年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城市與狗》、《酒吧長談》、《誰是殺人犯》
4、2011年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omas Gösta Tranströmer)《17首詩》、《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為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
5、2012年莫言(Mo Yan)《紅高粱》、《酒國》、《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
6、2013年愛麗絲·門羅(Alice Ann Munro)《逃離》、《快樂影子之舞》、《愛的進程》、《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
7、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亞諾(Jean Patrick Modiano)《星形廣場》、《暗店街》、《青春咖啡館》
8、2015年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最後的見證:失去童年的孩子們》、《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
9、2016年鮑勃·迪倫(Bob Dylan)《隨風飄盪》
10、2017年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群山淡景》、《浮世畫家》和《長日將盡》
⑻ 近十年諾貝爾獎得主(年份+獎項+姓名+作品或貢獻)
這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展示3位科學家的照片。 新華社記者吳平攝 2009年,英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的貢獻而獲獎。2 2 2008年,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在發現和研究綠色熒光蛋白方面作出貢獻而獲獎。 3 3 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左)在慶祝活動上舉杯
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因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作出開拓性貢獻而獲獎。 4 4 羅傑·科恩伯格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作出貢獻而獲獎。 5 5 法美三位科學家分享2005諾貝爾化學獎
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肖萬、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羅克因在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領域作出貢獻而獲獎。 6 6 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從左至右)
2004年,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因發現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而獲獎。 7 7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分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這是47歲的化學獎得主羅德里克·麥金農。 新華社/路透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分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這是54歲的化學獎得主彼得·阿格雷。 新華社/路透 2003年,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因在細胞膜通道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而獲獎。8 8 John B. Fenn
Koichi Tanaka
Kurt Wüthrich
2002年,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識別和結構分析的方法。 9 9 William S. Knowles
Ryoji Noyori
K. Barry Sharpless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與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們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另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萊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10 10
⑼ 近五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研究結果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美國科學家科恩伯格獲獎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4日17:51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10月4日當地時間上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科恩伯格,以表彰他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所作的研究。
美法三位科學家獲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
www.XINHUANET.com 2005年10月05日 18:16:28 來源:新華網
【字體:大 中 小】 【列印本稿】 【讀後感言】 【進入論壇】 【推薦 】
【關閉】
新聞背景:近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及主要成就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5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宣布,將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一名法國科學家和兩名美國科學家。
三位獲獎者分別是法國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萬、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施羅克。他們獲獎的原因是在有機化學的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烯烴復分解反應廣泛用於生產葯品和先進塑料等材料,使得生產效率更高,產品更穩定,而且產生的有害廢物較少。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這是重要基礎科學造福於人類、社會和環境的例證。(完)
新華網快訊: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宣布,將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法三位科學家。
詳訊:三名蛋白質專家獲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
IT.SOHU.COM 2004-10-08 12:34 轉自: 新華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科博會驚艷發明看花眼(組圖)
微軟拋出更多長角代碼 卓越向左走 當當向右走
IT評論:掘墓人Skype 探尋魔鬼海域龍三角(圖)
男嬰體內活寄生胎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
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貢諾·厄奎斯特帶著兩名化學獎評委代表笑容可掬地出席了宣布儀式。由於此前揭曉的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物理學獎得主全是美國科學家,因此當厄奎斯特宣布兩名以
色列人和1名美國人獲得今年的化學獎時,全場不約而同地鬆了口氣。
評審委員會說,蛋白質是構成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的基礎,近幾十年來生物學家在解釋細胞如何製造蛋白質方面取得了很多進展,卻很少有研究人員對蛋白質的降解問題感興趣。但今年獲得化學獎的3位科學家卻獨辟蹊徑,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發現了被調節的蛋白質降解。人的很多疾病就是這一降解過程不正常導致的。
評委們指出,「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方面的知識將有助於攻克子宮頸癌等疑難疾病。據介紹,目前已有建立在這一研究成果基礎上的葯物問世,正在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進行檢測。
評委們在現場解釋整個理論時,特意用碎紙機將兩張完整的彩紙瞬間絞碎,以此比喻細胞好比一個高效的「控制站」,製造蛋白質但又能在瞬間把某些特定蛋白質「降解」為碎片。
在宣布大廳,工作人員當場把電話接到了獲獎者之一阿龍·切哈諾沃在以色列海法的家中。盡管切哈諾沃語速極快的以色列英語讓很多人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豎起耳朵,但現場所有人還是從他一些顫抖的語音中感受到了一種興奮。
切哈諾沃笑言,還沒來得及把消息告訴親朋好友,也沒想以後怎麼用這筆獎金,「在此刻,我覺得我已經不是我自己了!」當記者問到,作為一名非美國人贏得科學類的諾貝爾獎有什麼感受,他激動地說:「我深深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切哈諾沃還說,他相信他們的發現對攻克癌症以及多種疾病會有很大幫助。
這是以色列人第一次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此前,以色列人曾獲得過和平獎和文學獎。評委代表拉爾斯·特蘭德在現場就評選人的國籍問題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他們在評獎時不考慮研究人員的民族和國籍,「我們只選擇那些有最突出成就、對人類貢獻最大的、最優秀的科學家」。
阿龍·切哈諾沃今年57歲,阿夫拉姆·赫什科今年67歲,都是以色列工學院的教授。今年78歲的歐文·羅斯目前任職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
兩位美國科學家獲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
新華網 (2003-10-08 21:52:22) 來源:新華網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分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這是47歲的化學獎得主羅德里克·麥金農。 新華社/路透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分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這是54歲的化學獎得主彼得·阿格雷。 新華社/路透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記者王潔明 吳平)瑞典皇家科學院8日宣布,將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以表彰他們在細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本特·努丁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阿格雷得獎是由於發現了細胞膜水通道,而麥金農的貢獻主要是在細胞膜離子通道的結構和機理研究方面。他們的發現闡明了鹽分和水如何進出組成活體的細胞。比如,腎臟怎麼從原尿中重新吸收水分,以及電信號怎麼在細胞中產生並傳遞等等,這對人類探索腎臟、心臟、肌肉和神經系統等方面的諸多疾病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諾貝爾科學獎通常頒發給年齡較大的科學家,獲獎成果都經過幾十年的檢驗。但阿格雷只有54歲,而麥金農才47歲。他們的成果也比較新:麥金農的發現產生於5年前;阿格雷的工作於1988年完成。瑞典媒體評論說,這在諾貝爾科學獎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及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結果都顯示出了當代科學跨領域研究的趨勢。
早在100多年前,人們就猜測細胞中存在特殊的輸送水分子的通道。但直到1988年,阿格雷才成功分離出了一種膜蛋白質,之後他意識到它就是科學家孜孜以求的水通道。評選委員會說,這是個重大發現,開啟了細菌、植物和哺乳動物水通道的生物化學、生理學和遺傳學研究之門。
離子通道是另一種類型的細胞膜通道,神經系統和肌肉等方面的疾病與之有關,它還能產生電信號,在神經系統中傳遞信息。但由於科學家一直不能弄清楚它的結構,進一步的研究無法展開。而麥金農在1998年測出了鉀通道的立體結構,「震驚了所有的研究團體」。評選委員會說,由於他的發現,人們可以「看見」離子如何通過由不同細胞信號控制開關的通道。
阿格雷1949年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小城諾斯菲爾德,1974年在巴爾的摩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現為該學院生物化學教授和醫學教授。麥金農1956年出生,在美國波士頓附近的小鎮伯靈頓長大,1982年在塔夫茨醫學院獲醫學博士,現為洛克菲勒大學分子神經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教授。兩人將分享總額為1000萬克朗(約合130萬美元)的獎金。(完)
詳訊:美、日、瑞士科學家獲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
2002年10月9日18:55 搜狐科技
庫爾特.伍斯里奇
日本科學家Koichi Tanaka
斯德格爾摩時間10月9日,北京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02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B.芬、日本科學家Koichi Tanaka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伍斯里奇。其中約翰.B.芬和Koichi Tanaka將各自獲得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獎金的1/4,其餘的1/2將由庫爾特.伍斯里奇一人獲得。
瑞典皇家科學院稱贊約翰.B.芬和Koichi Tanaka的研究工作「發展了生物宏觀形態的鑒別和結構分析方法」。
瑞典皇家科學院對庫爾特.伍斯里奇的褒獎辭中則稱「他在測定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的三維結構中,引入了核磁共振光譜學」。
約翰.B.芬來自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Koichi Tanaka來自日本東京Shimadzu公司,而庫爾特。伍斯里奇則是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和美國斯里普斯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田章)
⑽ 關於近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經歷與故事
對中國來說,100多年來一直沒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是一種遺憾,很多人就此發表過各種看法和意見,展開過激烈的討論。中國人何時圓夢諾貝爾獎讓人期待,但同樣值得慶賀的是,已經有一些華裔科學家摘得了諾貝爾獎。
·楊振寧、李政道:榮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榮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遠哲:榮獲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朱棣文:榮獲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榮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