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初中物理實驗論文

初中物理實驗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1-18 18:08:50

『壹』 初中物理實驗論文

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研究,在中學物理教學研究中早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了.許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對於這一定律的教學發表了自己頗有見地的教學見解,並且得到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當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這些教學策略時,我們發現,確實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獻中所述的預期效果.然而,當我們設計一些新的情境讓學生運用牛頓第一定律去解決問題時,令我們十分吃驚的是:學生對於牛頓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卻又非常之差.這使得我們困惑不解.為何對同一教學策略教學的結果的評價出現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師教的原因,還是學生學的原因,抑或兩者兼而有之.這促使我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進一步,我們從學生的認知心理上,對這一規律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一般是按教材編排順序,先進行演示實驗引出課題,然後通過講解伽利略與亞里士多德的爭論,消除「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錯誤觀念,進一步通過做斜面小車實驗證明牛頓第一定律的正確性,最後讓學生運用牛頓第一定律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從而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為了檢驗學生學習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情況,我們曾用這樣一道題目來檢測學生.題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里,將手中的鑰匙豎直上拋,問當鑰匙落下來時是落在手裡,還是落在手後面.全班56名同學在試卷上皆答:落在手後面.問其原因,皆曰:汽車在走,而鑰匙拋出後不再向前走了.

2 怎樣更好地改進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效果,使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效果真正是實實在在意義上的令人滿足.我們認為,囿於一般形式上的教學方法的改進已是隔靴搔癢,而必須深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考察學生產生錯誤認識的根源.

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學習物理概念、規律時所形成的錯誤,常常是由於其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

所謂前科學概念,是指兒童在學習物理課程以前的生活實際中,對各種物理現象和過程在頭腦中反復建構所形成的系統的但並非科學的觀念.比如牛頓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學中,那種認為只需要「正面」傳授知識,學生就能接受,如果他們仍不理解,可以多講幾遍就能達到目的的想法,實踐證明是過於天真了.因為在有些學生的經驗中,早已有了與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理論類似的觀念.這樣,當他們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之後,就可能把定律納入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牛頓第一定律實際上成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代名詞.讓他們解釋用手推車、用腳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錯誤觀念的生活實例時,他們也能解釋得頭頭是道.但當解釋用手拋鑰匙、飛機扔炸彈的例子時,他們卻又運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去解釋,其錯誤觀念暴露無遺.這正是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效果不佳的症結之所在.

3 研究和改進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應當了解學生頭腦中前科學概念的特點.

第一,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是自發形成的.

過去,我們在教學中,常常誤認為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前其頭腦如同一張「白紙」,教師可以在上面任意塗畫,事實並非如此.學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當中,逐漸形成了自己對客觀世界物質運動規律的看法.他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運動,而在力停止作用時物體靜止,於是主觀地斷言:有力,則物體運動;無力,則物體靜止.這正是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理論.

第二,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具有隱蔽性.

由於學生頭腦中前科學概念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潛在的形式存在.這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學生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因為學生並沒有有意識地思考並形成「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學概念平時並不表現出來,但往往在學生運用物理概念解決問題時表現出來.比如前述測驗表明,許多有10多年教齡的初中物理教師頭腦中也存在著牛頓第一定律的前科學概念,然而他們自己卻並不知道.

第三,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具有頑固性.

由於前科學概念是兒童頭腦中業已形成的概念,且長期的日常生活經驗與觀察又加強了這些概念.因此,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慨念是非常頑固的.

國內外物理教育界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學生對某些物理現象形成了前科學概念,要想加以轉變是極其困難的.尤其那些在人類科學認識史上經歷了曲折歷程的前科學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亞傑的理論,學生認識什麼如何行動,主要決定於他們所具有的認知圖式(思維模式),而不完全取決於教師所講述的內容.他們按照自己已有的圖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錯誤認識存在的情形下,就會在頭腦中形成和正確信息極不相同的東西.

4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提出如下教學建議

『貳』 初中物理小論文

這個....我給你編一個吧..我是剛畢業的。 關於燈泡的問題 燈泡這個東西,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回照明工具。答是愛迪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1897年)發明的。是通過兩個高壓電極,使其中的空氣電離產生電弧,然後電弧再使燈泡內的稀有惰性氣體(也有延緩電極的氧化的作用)變成激發態(當原子從激發態向基態遷躍,電子所受庫侖力做正功減小電勢能,原子的能量減少要輻射能量,這一能量由光子的形式放出形成光),而不同軌道的電子的躍遷就會產生各種不同波長的輻射光,其中就有可見光。 燈泡的結構非常簡單。在它的底部有兩個金屬接觸點,是用來連接電的。金屬接觸點有兩條接觸到一個薄金屬燈絲的線。燈絲坐落在燈泡的中央,由一個玻璃支撐住的。線和燈絲都包在充滿惰性氣體的玻璃燈泡的裡面。 燈泡的電功率大小由電阻決定的,電阻越大電功率越小。再燈泡燈絲斷了時,搭接後電阻絲變短,電阻變小。由P=U

『叄』 初中物理論文

優化物理課堂 培養創新能力

王小寧

摘 要:創新是時代的要求,是當代中學生必備的素質,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本文將結合物理課堂教學,闡述如何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
關鍵詞:優化課堂 培養能力
由於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迅速深化,對課堂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精心組織課堂,講究教學策略,激發學生興趣,誘導學生探究,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搞好物理教學的關鍵。由此,優化課堂極為重要。
一、巧用實驗激趣,培養創新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實驗綜合了實驗原理、設計思想和方法、實驗操作和觀察、數據分析處理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實驗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最好設計一些探究性、開放性的實驗,在教師的適度引導下,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構建了知識,提高了實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1.為了學生有更多的動手機會,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細致的觀察能力,把部分教師演示實驗和課外小實驗改為學生課堂實驗,增加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把課本中一些原理和方法比較簡單、儀器易取易讀的演示實驗改為堂上實驗是比較有效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獨立操作,通過認真觀察和思考得出結論,實踐證明,這樣一方面使學生由被動手獨立操作,通過認真觀察和思考得出結論。實踐證明,這樣一方面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索,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細致的觀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單純由教師演示實驗的效果好得多。
2.把部分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敢物實踐和善於創新的精神,既探求科學的精神。驗證性實驗一般是在對研究對象有了一定認識之後,根據已知的理論,對一些現象過程的存在、原因或規律檢驗其是否正確而設計的實驗,它在實驗目的、方法、原理方面起到了示範性作用,但不利於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我在物理教學中嘗試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在實驗思想上進行創新設計,讓學生充分動腦、動手,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意識。
二、引導自行探究,培養創新能力
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設疑激趣、指導探究、啟發思維、評價總結、應用遷移"的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在引導學生自行探究科學的活動過程中培養其創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嘗試。
1. 設疑激趣,提出假說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情境,製造"懸念",放手讓學生觀察、實驗、思考,讓具體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現象緊緊吸引學生,激活學生思維,多而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比如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教學中,課伊始,我便對學生說:"咱們用塑料瓶和硬幣做一個游戲,"講清游戲規則後,學生們懷著好奇心開始玩,不大功夫,只聽學生驚喜地叫道:"呀,硬幣跳起來了!""還『撲撲』地發出聲音呢!""硬幣為什麼會跳起來呢?"我不失時機地問:"你認為是怎麼回事呢?"提出一個開放的發散思維的問題,學生的情緒一下子活躍起來,對這個問題作出了種種假設:可能是水槽中的熱氣將它頂起來了;可能是塑料瓶受熱膨脹將硬幣頂起來了;可能是瓶內的空氣將它頂起來了;可能是硬幣上的水變成水蒸氣要往外跑,所以把硬幣頂起來了……。發散思維是創造活動的起點,這一學習活動,既促進了學生積極思維,又能形成下面探究學習的動機。
2. 指導探究,豐富感知.
實踐、探索的過程是創新的過程。要讓學生去創新,就必須放手讓他們自己實踐,勇於探索。如何保證學生能夠圍繞中心問題進行實踐、探索呢?在於教師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所謂有結構的材料,是指這些材料在使用時能揭示自然現象間的某種關系。
如《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這些實驗材料:燒杯、帶直(彎)玻璃管的膠塞,紅墨水、漏斗、乒乓球。讓學生熟悉這些材料後,根據思考提綱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由於准備的這些材料緊緊圍繞揭示"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一主題,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各個組都設計出了比較理想的方案."行雖微而旨趣遠",是學生創造精神的表現。
3. 啟發思維,討論探究
學生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後,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加工事實,進行思維加工。
(1) 整理事實,以說促思
學生獲得的感性事實是比較混亂的,缺乏條理性。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把各自收集到的事實以及對事實的看法進行相互交流,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
(2) 研究事實,發展思維
在學生整理事實時,教師見機提出問題,挑起矛盾,巧妙地促使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將討論的中心置於學生之中,使學生結合自己和別人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歸納、甚至爭論,從而找出其中的規律。如在《彈力》一課教學中,學生對收集到的事實進行整理後,一個學生答:"我發現皮筋、彈簧……橡皮泥有彈性,木塊……沒有彈性。"三個同學同時反駁:"不對,橡皮泥沒有彈性"我適時引導:"說說你們的理由。"學生立刻說:"橡皮泥雖然能捏扁、搓長,但鬆手後它還是扁的、長的,不能再變成原樣。"……這樣,學生在不同意見的發表與爭論中,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科學結論,這符合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同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4. 評價總結,歸納達標
通過前三個環節的活動,學生得到了信息與思維的結果,教師對小組和個體的整個學習活動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將假說上升到結論、規律。
5.應用遷移,釋疑解難
用科學的過程也是進行創新教育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中,以達到擴展所學知識,發展創造能力的目的。如《內能》教學中這樣設計:(1) 解釋:(A)游戲中硬幣跳舞現象。(B)為什麼夏季自行車胎不能打太足的氣?(C)鐵軌這間為什麼要留有空隙?(D)兩根電線桿之間的電線,為什麼冬季綳得比較緊,夏季比較松? (2)處理:(A)踩癟的乒乓球怎麼能鼓起來?(B)怎樣將塑料管迅速套在鐵棒上?
總的來看,在探究式五環節教學中,通過教師的精心指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康城中學
2011、1

『肆』 初中物理論文的參考文獻

廖伯琴,張大昌《物理課程標准解讀》
鍾啟泉,崔允郭,張華《為了中華民族復興,為版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權》
《課堂教學論》 袁金華 江蘇教育出版社
《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學習導引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邢紅軍:《論科學技術發展與中學物理課程改革》《中學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李榮明 張雲生:《用原型啟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物理教學探討》2000年第8期

[美] L.愛波斯坦 [美]P.哈威特 《趣味物理尋答集》

『伍』 初中物理小論文

慣性是物體本身具有的屬性,同質量一樣,不隨物體外圍的環境改變而改版變。在運動中權的物體突然停止,由於慣性上部將繼續運動,於是出現了剎車時向前傾現象。
重力由於物體的質量而產生,只有質量影響重力大小,並不隨物體外界的改變而改變。但重力勢能將隨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愈高,能量愈大。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種特殊情況,即任意兩個具有質量的物體都會產生引力。當地球失去重力,物體都不會貼在地表。同時在地球上將再看不到長型物體,現有生命將無法生存,最終進化成另一個地球。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宇宙中的行星都具有質量,即使是能量形態的恆星,也具有質量。由此可證明,萬有引力定律是宇宙第一定律。
======================================================
自己組織一下,就可以了。。。

『陸』 初中物理實驗論文如何寫

二、實踐過程:

第一次實踐: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體驗和認識

第二次實踐: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次實踐: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探究意識增強

第一次實踐: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體驗和認識

教學設想:

在平時教學中,測小燈泡功率的實驗學生都做過,測出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小燈泡的電流,根據電功率的數學關系式: ,就能得到小燈泡的功率。教學中教師提出三個探究問題。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通過小組討論,設計出測定小燈泡功率的實驗方案是否可行,讓學生在計算機模擬電學實驗中進行連接。演示操作過程,特別是平時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是學生的弱項,此時,在模擬電學實驗中,可以很直觀地解決連接以及動態變化情況。另外,對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接線柱的連接,量程的選擇都可以有正確的操作過程。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採集有用數據,並通過計算,測出了小燈泡的功率。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實驗操作得到了有效的訓練,但在實際教學中也碰到許多問題。例如,學生如何進行數據處理,電功率與這些數據之間的聯系是什麼等等有待解決。

教學反思:

第一次實踐後,教研組開展了教研活動,在區教研員指導下進行反思,認為三個問題同時進行設計、連接、採集數據、經過運算解決探究內容容量大,坡度不夠,探究不深,學生的印象不深。另外,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操作時間不足,在實踐操作中反映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

第二次實踐: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提高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想:

對第一次實踐課所反映出的問題,在實踐反思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新的教學方案,新方案針對學生實驗的不足,調整了教學策略,增加了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討論,包括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的採集、學生面對方案的可操作性的互助討論和質疑,尤其是增加了知識的遷移內容,強調了各種設計方案中數學關系式的引入及處理,讓學生通過深入討論、評價,切實提高在探究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問一:某一小燈泡標有「 , 」 字樣、電源電壓為6V、電鍵、電流表、標有「50Ω,1.5A」字樣的滑動變阻器,現一電壓表15V一檔被壞(0—3V一檔可用),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定小燈泡功率。

〔教學片段1〕

師:在小燈泡額定電壓為3.8伏中,電壓表15伏一檔被損壞,怎樣測定小燈泡功率。

生:把電壓表並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

師:方法很好,一開始就把電壓表並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點行嗎?

生:不行。

師:為什麼?

生:電路連接正確後,閉合電鍵時,滑動變阻應放在最大,此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超過3V,不能直接並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

師:怎麼辦?

(思考討論後)

生:能否把電壓表先接在小燈泡兩端,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為3V,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也為3V。這時,可以移動電壓表,把電壓表並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調節滑片,使電壓為2.2V時,小燈泡兩端電壓為3.8V,觀察電流表的示數為0.3A,就能測定小燈泡的功率。

……

提問二:某一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為 、電源電壓為6V、電鍵、電壓表、標有「50Ω,1.5A」字樣的滑動變阻器、但手中沒有電流表,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定小燈泡功率。

〔教學片斷2〕

師: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為3.8伏,此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為2.2伏,怎樣知道接有電路中電阻絲的電阻大小。

生:能否測出電阻絲的長度?

師:為什麼要測出電阻絲長度,才能知道阻值大小? 共3頁,當前第1頁123 #p#

生:因為滑動變阻器電阻絲總電阻為50歐,總長度為定值,只要測出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長度,用比例的辦法,就能得到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阻值。

師:你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生:由電阻定律可知: 。在 (材料性質)、S(橫截面積)一定時,R與L(長度)成正比。

師:能否寫出關系式?

生:可以。

師:用什麼工具進行測量?

生:(思考後)用刻度尺。

……

學生在不斷探究思考後,想出了解決辦法。通過解決測量接在電路中的電阻絲長度從而求出接在電路中的電阻。

提問三:某一小燈泡的額定電流為 ,電源電壓為6V、標有「50Ω,1.5A」字樣的滑動變阻器、二個電鍵、電流表、但手中沒有電壓表,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定小燈泡功率。

〔教學片斷3〕

師:怎樣用電流表測通過滑動變阻器的電流?

生:是否能讓電路發生局部短路。

師:怎樣發生局部短路?

生:把電鍵並聯接在小燈泡兩端,第一次讓電流表示數到達小燈泡0.3A時,閉合並聯的電鍵,使小燈泡發生短路,測出電路中的電流。

師:接下來怎麼得到小燈泡兩端的電壓?

生:用電源電壓除以電路局部短路時的電流,得到滑動變阻器接在電路中的電阻,乘以電流0.3A就是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電源電壓減去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就是小燈泡兩端電壓。

師:還有其他方法得到滑動變阻器接在電路中的電阻?

生:能否還可以用刻度尺來測量?

師:可以,二種方法你們都可以試一試。

……

教學反思:

第二次實踐,重點放在學生討論和進一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並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尋找理論依據,讓學生懂得要解決問題必須有理論基礎。可用最簡單的工具(刻度尺)解決較難的電學問題。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會採集數據並能用數學表達式進行運算,但不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表格是實驗數據處理所常用的一種方法,教師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學會這樣一種科學的歸納方法。

第三次實踐: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探究意識得到了增強

教學設想:

在前兩次實踐基礎上,我和組內教師就第二次實踐課中存在的不足,又展開了分析及反思。大家提出,是否能就上過的問題再設置一些問題,設置些學生認知上的障礙,擴大些積極思考的范圍,是否讓學生在不知道電源電壓的情況下來設計實驗的方案,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增強探究意識,初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思考題:某同學手上有一小燈泡標有「0.3A」字樣清晰可見,滑動變阻器上標有「50Ω、1.5A」,電壓表一檔 壞了,知道電源電壓為6V左右,經思考後,想出一個方法測定小燈泡的功率。此題在實驗操作時有許多探究的地方,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先討論,設計出方案再在課內大家交流,共同參與實驗,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討論,最後得到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把電壓表接在小燈泡兩端,閉合電鍵,滑動變阻器處在最大值,記錄此時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把電流表的示數乘以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得到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加上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就能知道電源電壓的正確值,隨後可以用解決問題(2)中的方法,也可以用解決問題(3)中的方法,測定出小燈泡的功率。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學生通過教師給出的表格或問題設計表格,通過數據的記錄、整理,學生能從表格中看出這些數據之間的關系,並能從表格中歸納出應有的結論,也學會了正確的語言表述。

三、總結反思:

第三次實踐課是全區公開課。學生通過計算機模擬電學實驗,進行分析討論,觀察現象,解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實驗方法中沒有想到的問題,通過學生實際的操作及教師的演示,大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並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聽課的教師對這種邊討論邊實驗的教學方法,影響深刻,都認為值得借鑒。

通過三次實踐和二次反思,我認識到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設置的探究性問題(或稱為問題情景)、探究活動能否積極有效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下面這些要素:

1、選擇探究內容,要切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基礎。問題的提出要有思維的層次感及一定的認知坡度。

2、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多渠道、多方位讓學生進行探究,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度。

3、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及時地解疑導撥,互動合作探究。

教師必須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利用生活中的現象,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並不斷地遞進探究內容的層次,設置學生思維的坡度,通過質疑、討論、交流等形式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多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實踐操作,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還會發現各種儀器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並不斷地反思,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嘗試、發現、創新」地過程中來。 共3頁,當前第2頁123 #p#

通過「三實踐二反思」的教研活動,深深體會到專業研究人員引領所起的作用和教研組全體教師合作互助的教研活動的重要性,給我的教學帶來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只有不斷地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完善我們的教學策略,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使學生「樂學、會學」,在不斷地探究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柒』 初中物理小論文600字左右

物理小論文

生活中有很多的物理現象,許多簡單的現象可以用所學知識去解答。
現象一:飛快的火車有一個安全距離,當我們在公路上步行時,不宜靠中太近,除了害怕離線的車會撞到之外。還有一個意料之外的原因,對此本文將作出解答。
現象二:取兩片很薄的紙,將他們貼近,用力的吹,我們並不能將紙吹開,反而出現被「吹攏」的情況。
現象三:,對於相同流量的水而言,口徑大的水龍頭,水的流速很慢,但是對於口徑小的水龍頭,可以明顯的看到流速加快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總結來看,空氣和水都是流體,在兩者之間有著一定的共同點,都遵循流體的基本性質,在流體的學習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方程叫:伯努利方程和連續性方程。用它們就可以很簡單的解釋上面三個現象。首先,伯努里方程的基本表達式為:P+1/2pv+pgh=恆量。P指流體周圍的壓強大小,p指流體本身的密度,v指流體的速度。在上述但現象中,可把水和空氣近似的看作理想流體,且它們作常流動。在以上前兩種情況中,都可以將pgh看作是不變的,所以我們很容易的就得到P+1/2pv=恆量。容易得出壓強和速度成反相關。下面將對三個
現象作出具體的解釋。
解釋現象一:其中提到一個意外的原因就是很有可能身邊的空氣將我們「推」向汽車而發生意外。為什麼這么說?當車飛快的從我們身邊開過的時候,對周圍的空氣造成了影響:使它們的速度加快,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上面的推倒易知:速度過快造成周圍空氣的壓強減小,在汽車周圍形成一個壓強差,在車周圍的事物就容易被「壓」到車下。這是相當危險的,所以步行要盡量的靠邊走。
解釋現象二:當兩片薄紙靠近,我們將它們看成和外面的空氣分開,當我們吹氣時,使得兩紙間少量的空氣流速加大,壓強減小,外圍的空氣使得紙片貼在一起。
解釋現象三:同流量即體積相同,所以易知SV=S V。這就是理想流體的連續性方程。它表示理想流體作定常流動時,流體的速率與流管截面積的乘積是一個恆量。由此可知,當我們將口徑邊小時,必然導致流速加快。根據個原理在科技上也有很大的運用,比如切割水槍,對於一樣的出水量,這種水槍的口徑很微小,使得出水的速度極快,所含動能極大,
在生產上有很大的運用。
最後,要介紹一個很實用的方法:取水。在家中,看到大人用一根管子插到水裡,用嘴在管口吸氣,水就會自己流出來,我也試過,但沒有成功,現在我目標了原因:必須保證吸氣的一端低於出水的一端,為什麼呢?這是利用了大氣壓的原理。當吸氣後管子里成為真空,水就被外界大氣壓壓倒了出水端。
物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我們可以借著生活來學習物理,再利用物理來服務生活。

『捌』 初中科學論文: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新課程物理課程標准把如何培養初中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提了出來,新課標著重強調「物理課程應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為此,筆者就在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的幾條經驗與同仁參考:
一、應當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斷培養學生的質疑提問能力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作為物理老師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實驗操作上,都要不斷努力培養學生敢於向老師提問的能力。
首先,由於科學探究的要素之一就是提出問題,不斷將問題作為探究的出發點。因此,在探究活動開始時,要不斷努力創設物理問題情境,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去發現新的物理情景與已有知識的沖突所在,從而提出一系列問題來,以激起廣大學生的探究興趣。
其次,現實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物理知識。因為在物理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已學過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並還要注意及時表揚。
二、爭取做好學生的實驗組織者,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踐是探究式學習的靈魂,我們應針對學生而言的「實踐能力」著重強調學生的實驗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正是我們培養學生總體素質的首要目標之一。
首先,實驗教學中,我們應採用多種形式的實驗探究以不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此,我們可以進行演示實驗讓師生共同探究,比如,實驗課上,碘的升華和凝華,可以採取對學生分組來完成探究。
其次,應不斷加強學生的實踐探究活動。且還要不斷利用身邊的物品開發、設計出各種物理實驗,以更豐富課內和課外的探究活動。
三、要時刻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合作的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三十多個學生探究實驗,但大部分都不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而著重讓學生分組進行。
首先,在實驗課探究中,應不斷抓住良機指導每個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如記錄實驗數據,自覺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比如:在「觀察水的沸騰」這一實驗中,要及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沸騰前和沸騰後的水中氣泡的現象,並將數據畫成圖表出來,再設法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實驗的精神。
其次,要不斷重視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盡量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對各種想法、觀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這樣對於多數探究活動課來說,探究的過程比探究的結果更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在探究活動中,就不能為了趕進度而在學生還沒進行足夠的思考時草率地下結論。
四、要不斷將物理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和自然現象的問題中,以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中學物理教學一直以來都重視物理知識在自然現象、科學技術和生活實踐中的運用,以此來體現其科學價值,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首先,要盡量讓學生搞一些家庭小製作,比如微型照相機、簡易指南針等等。同時還要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如掛衣鉤是如何貼在牆上的?這樣便可以拉進物理與生活的距離,且多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與社會、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
其次,要不斷重視物理知識的實際運用。比如,在學完簡單機械運動這一知識點後,應多組織學生親自通過對自行車進行實物觀察,盡量讓學生說出自行車究竟運用了哪些簡單的機械?只有如此,才至於讓學生感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這既激發了學生對物理課的學習興趣,又能鞏固了他們所學的知識,逐步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能力。
總之,作為一名物理老師,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應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動手,並通過多方面自主的探究活動,達到學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真正體驗到學習自然科學的樂趣,並以此更好地了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此刻,我們才算在教學上取得了真正成功。

『玖』 初中物理小論文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 在兩個物體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運動的力叫摩擦力。例如:日常生活中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是靠汽車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向前行進的。摩擦通常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幾種。
我們知道踢出去的足球會慢慢停下來,是由於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木匠在把木板磨光滑的工作中,是用砂紙在木板上靠砂紙和木板產生的摩擦力將木板打磨平滑的; 汽車發動機靠與皮帶的摩擦力將動能傳給發電機發電;人們洗手時雙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塵洗掉;洗衣機洗衣時轉動使衣服和水產生摩擦;吃東西時牙齒和食物發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布擦桌子;用板擦擦黑板都會產生摩擦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物體相互接觸且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都會產生摩擦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
1.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常識,當自行車車胎氣不足的時候,騎起來更費力一些。
2.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如何增大摩擦力和減少摩擦力
1. 物體的接解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比如鞋底和輪胎的花紋。汽車在路面行駛時,輪胎與粗糙的柏油路面接觸,這樣摩擦力就能增大。汽車行駛在雪、水的路面,摩擦力就會減小。所以雨、雪天就要注意安全。
2. 減小接觸面間的粗糙程度; 風扇轉軸要做得很光滑。鍾表加油可以減少摩擦力,使走時更准確。滑冰場上,工作人員經常打掃冰面使它平整,可減少摩擦,加快滑冰的速度。
拔河比賽比的是什麼?很多人會說:當然是比哪一隊的力氣大嘍!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對拔河的兩隊進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於與地面的最大靜摩擦力,就不會被拉動。因此,增大與地面的摩擦力就成了勝負的關鍵。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紋的鞋子,能夠增大摩擦系數,使摩擦力增大;還有就是隊員的體重越重,對地面的壓力越大,摩擦力也會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時,大人很容易獲勝,關鍵就是由於大人的體重比小孩大。
另外,在拔河比賽中,勝負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人們的技巧。比如,腳使勁蹬地,在短時間內可以對地面產生超過自己體重的壓力。再如,人向後仰,藉助對方的拉力來增大對地面的壓力,等等。其目的都是盡量增大地面對腳底的摩擦力,以奪取比賽的勝利。
通過以上的學習觀察總結出,摩擦力的大小取決兩物體壓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

熱點內容
王志芳老師 發布:2025-01-13 11:00:17 瀏覽:907
蠟筆的英語怎麼讀 發布:2025-01-13 10:34:23 瀏覽:275
地理智慧 發布:2025-01-13 10:24:17 瀏覽:89
花什麼 發布:2025-01-13 10:09:32 瀏覽:501
寫字教學指導 發布:2025-01-13 09:16:37 瀏覽:11
扭扭機教學視頻 發布:2025-01-13 09:08:14 瀏覽:759
鬼伐舞教學 發布:2025-01-13 08:34:31 瀏覽:662
教師課程資源 發布:2025-01-13 08:19:41 瀏覽:126
肉絲絲教師生活照 發布:2025-01-13 07:16:55 瀏覽:126
童年吉他彈唱視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1-13 07:09:04 瀏覽: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