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張家口歷史

張家口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8 19:37:07

1. 河北張家口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

要看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算了。
遠古時期,泥河灣有人類居住。
上古時期,黃帝和蚩尤戰於逐鹿縣。
明朝,土木堡之變。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張家口,張家口做為察哈爾省會。還做過內蒙的臨時省會。

其實,張家口壩上的幾個縣的歷史,比張家口市區還悠久。
比如金庸小說里,郭靖和黃蓉在萬全相遇(現在的老萬全城,即萬全鎮)。當時是萬全管張家口。明朝時期,是宣化管張家口。據說李自城想打宣化,結果宣化的一個總兵用了法力,把宣化城升空了。然後李自成就繞道打北京了。

2. 張家口近現代史上發生的歷史事件

重要歷史事件

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是中國第一條自主建設鐵路,總設計師詹天佑,於1905年9月4日開工,1909年8月11日建成,10月2日通車,施工時間比原定縮短了兩年;而建造成本亦比原來預算(729萬兩白銀)節省了三十五萬兩白銀(也有一說是節約了二十八萬兩白銀)。民國時期,孫中山專程視察京張鐵路,並在終點站張家口下車,對張家口進行視察。
新中國的第一座水庫.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召開各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做出了修建官廳水庫的決定,1951年開始籌備,1952年正式動工,1954年全年竣工.水庫建成後,偉大領袖毛主席親筆題詞:「慶祝官廳水庫工程勝利完成」,並於1954年4月12日親臨視察,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朱德等同志先後視察了官廳水庫。
朱德副主席到張家口視察
1955年6月6日,朱德副主席到張家口視察,並於7日同地、市委領導同志合影留念。
張家口對外開放
1995年5月9日,國務院國批准張家口正式對外開放。對張家口開放發展而言,這一政策的獲得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此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過了十五年的歷史。

3. 張家口的名勝古跡

黃帝城、大境門、萬里長城、壩上草原、小五台山。

1、黃帝城

黃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服炎帝後,「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建一都城。

2、大境門

大境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建於崇禎17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年歷史。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中四大關口之一,在歷史上曾有重要地位。

3、萬里長城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4、壩上草原

壩上草原又稱京北第一草原,位於河北省境內,特指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帶,又因氣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承德以北100公里處,被稱為壩上草原地區。

5、小五台山

小五台山(xiǎo wǔ tái shān ),河北省蔚縣與涿鹿縣交界處小五台山是太行山的主峰,也是主脈之上的最高峰。小五台山有5處制高點,分別為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處台頂的海拔高度均超過2500米,其中以海拔2882米的東台最為著名。

4. 張家口在歷史上有何低位

張家口所在的區域,其實歷史是很久的,現在的萬全縣、宣化縣和懷來縣,以前都做過州志或者郡所,現在張家口市轄境內的文物分布密度也還是很高的,從新石器時代,到之後歷朝歷代,都有。
在中原王朝收縮的朝代,張家口處在邊境地帶,都會有較高的地位,不細說。
但是張家口市區的歷史,真正意義上是明代開始的。樓主提到的老區,是張家口的下堡,建於明代,也是張家口最早的市區,那個時候這個地方還隸屬於萬全縣。
張家口的歷史地位不容易評價,我們自己覺得是很高的,但是和現在的地位相比,相差過大,這種落差其實不利於比較客觀地評價歷史地位。
高中歷史課本里有一句話是,1946年蔣介石收復了北方大城市張家口,高興之下,召開了「偽國大」。當時的地位,可見一斑。民國期間的很多文獻也對這個地位,有過很多支持性論述,在當時,張家口的國際化程度、商貿規模,應該說在國內是排名很高的,有過一個日本的文章,介紹侵略中國時的戰績,把張家口排到中國當時最大的七個城市。。。。。

5. 張家口名字的由來

張家口名字的由來與明洪武年間的移民有著直接的關系。

從明初到宣德四年這六十年中,能夠使地名發生變化的因素莫過於洪武移民。據《宣府鎮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余丁充之」。

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這一點可以從《宣府鎮志》關於此處有「張家莊」記載中得到印證),這就使「口」與,「張家」發生了聯系,而賦之以新的社會人文內涵。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們冠以張姓,稱做「張家隘口」後來又簡化為「張家口」。

(5)張家口歷史擴展閱讀

宣德四年,張文修築城堡,以「張家口」做為堡之專稱,命名為「張家口堡」。據此,可以認定,張家口的得名當在洪武末年到永樂年間,而宣德四年則可看做是官方正式命名之始。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張家口」名稱的內涵也發生了幾次大的演變。當「張家口」一名被移植為城堡的專稱之後,它便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向社會聚落名稱轉化。

及至清朝辟大境門,人們對東、西太平山之間的山口的稱謂漸被「大境口」所代,至此,「張家口」也就徹底完成了其做為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的歷史使命。

經過幾代人口繁衍,居民以張家口堡為中心,不斷向周圍廣闊地區散布,形成日益增多的居民區和村落,「張家口」又被人們用來泛指這一帶地區,而張家口堡的稱謂則被「堡子里」所代替。「張家口」名稱內涵的延伸、擴大,促使其由聚落地名進一步演變為區域地名。

到了1939年,日偽設置張家口特別市,「張家口」又開始成為行政市的名稱。1945年8月,張家口首次解放,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宣告誕生。從此,雖然張家口市名稱的內涵隨著其管轄范圍及隸屬關系的變更而有所變化,但是,它做為行政市的名稱則一直穩定下來。

6. 張家口有關近代史的遺址或遺跡

大境門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並稱為萬里長城「四大名關」(2005年新編初中歷史教科書)。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徵召塞外八旗兵於張家口,大批驍勇的八旗兵從大境門源源不斷進入中原,趕赴南方。張家口大境門為平「三藩之亂」起了重要作用。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三次北征噶爾丹,其主力部隊就是從張家口大境門誓師出發的。
平定噶爾丹後不久,張家口晉籍文人張自成被長城內外祥和繁榮的景象所感動,於康熙五十二年(1709年)揮筆寫下「內外一統」四個大字,鐫刻在大境門外的石壁上,表達了長城內外廣大民眾對祖國統一的要求和對和平的熱愛。在「內外一統」的摩崖石刻下有滿、漢、蒙、藏、梵等六種語言文字。自此,張家口二百多年來無戰事,終於發展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陸路商埠,出現了著名的張庫商道,這條商道的集散點就是大境門。張庫商道南承京津,輻射湖廣,北面一直延伸至俄國恰克圖和毛斯科窪(今莫斯科),影響直達歐洲和西亞。在鴉片戰爭前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張庫商道是中俄貿易的唯一通道,張家口成為中國最大的茶葉出口基地和皮毛集散地,被譽為「陸路商埠」、「皮都」。當時,在長城腳下,在大境門內外,店鋪林立,牛馬駝成群,各類貨物堆積如山。甚至到19世紀末,張家口依然十分繁華,貿易額曾達到1.5億兩白銀。
由於張庫大道的繁榮,清廷把第一條國有實用鐵路修到張家口,1909年由詹天佑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通車。
1927年,最後一任察哈爾都統高維岳被大境門內外的高山大川所感動,寫下了「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更為大境門增添了氣勢。
長城大境門區域不但是歷史上的軍事要塞和陸路商埠,而且在中國近代史有重要地位。

7. 張家口的歷史

張家口地處華北平原、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北京的西部屏障。這里山河壯美,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細細品讀她的廣袤神秘,可以探尋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這里孕育發祥的足跡,綿延起伏的長城古堡,也會使我們聯想到這里曾經「大漠孤煙」下的不羈豪情。

散落在張垣大地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構成一部敞開的歷史畫卷,為我們揭示出遠古至今的滄桑變遷,它的博大、深邃和雋永,都不覺使人怦然心動,悠然神往。

泥河灣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根。在這里留下的200萬年前人類與自然抗爭的歷史痕跡所衍生出的泥河灣文化,開創了東方人類從這里走向文明的先河。

涿鹿三祖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魂。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三祖黃帝、炎帝、蚩尤共同生息戰斗在張家口的涿鹿大地,逐步形成並最終確立了中華文明「和諧、統一、團結」的核心價值。

(7)張家口歷史擴展閱讀

著名人物

1、蔡澤,秦國丞相,戰國時燕國綱成(張家口懷安縣)人。

2、秦開,戰國時人,燕國名將。

3、魏象樞(1617年~1687年),字環溪,號庸齋,晚稱寒松老人,蔚縣人。順治三年進士,歷任刑科給事中、工科右給事中、刑科左給事中、吏科都給事中、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順天府尹、大理寺卿、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等職。

4、李直夫,元代戲劇家,作品有《便宜行事虎頭牌》。

5、胡以溫,字公嶠,宣化人,清代著作家。著有《辨學編》、《洙泗言仁錄補》、《道因集》等。

6、孫世芳,字克承,宣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分校、國子監司業。著有《宣府鎮志》。

8. 張家口的歷史

張家口的發源地是現位於橋西區的堡子里一帶,這里的發展是整個張家口逐步繁榮的歷史見證。而張家口名稱的由來也和這里有密切的關系。 堡子里(亦稱下堡),明代時屬京師宣府鎮,為萬全右衛地。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指揮使張文始築城堡,名張家堡。張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東南各開一門,東曰「永鎮門」,南曰「承恩門」。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 歷史文化 春秋時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秦時南部改屬代郡、 上谷郡。漢時分屬烏桓、匈奴、鮮卑。隋時東為涿郡,西屬雁門郡。唐時 多屬河北道媯州、新州,少屬河東道蔚州。北宋時為武州、蔚州、奉聖州、 歸化州、儒州、媯州地。南宋時皆屬遼。元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 部置興和路(治今張北)。明為延慶州、保安州、雲州、蔚州及萬全都指揮 使司十二衛、所地。清時北屬口北三廳(多倫諾爾廳、獨石口廳、張家口 廳),南屬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察哈爾特別區口 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民國二十八年(19 39年)初設立張家口特別市。
1952年12月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察南、察北兩專區合並後稱張家口專區,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市為河北省直轄,並為專 區治所。1958年5月張家口市改屬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撤銷張家口專區, 所轄各縣劃歸張家口市。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及所屬各縣 隸屬之。1967年12月,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轄張家口市,縣屬不變。1983年11月,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1993年7月1日,張家口地、 市合並,稱張家口市。張家口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所在地。 1995年5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張家口市正式對外開放。
張家口商貿
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1570年,韃靼首領俺答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1676年,清軍擊垮葛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本部貿易的場所。到1906年各店鋪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來張家口經商者日眾。1860年,俄國商人已開始在張家口出現。1884年,英、美、法等過商人紛紛到張家口收購皮張和羊毛,張家口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年進出口平均銀高達15000萬兩。張家口的皮毛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天下皮裘,經此輸入海內,四方皮市經此定價而後交易」,成了譽滿中外的「皮都」。由於貨優物美,享有盛譽,「口羔」,「口皮」馳名國際市場。

9. 介紹一下河北張家口市的歷史!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保定市,東鄰北京市,東北與承德市相連,西與山西省接壤。張家口市是河北省轄市,現轄4區(橋東、橋西、宣化、下花園)13縣(萬全、懷安、宣化、陽原、蔚縣、涿鹿、康保、沽源、張北、崇禮、赤城、尚義、懷來)。張家口人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宣化縣王家窯遺址可將其追溯到原始社會。歷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就發生在張家口的涿鹿和懷來一帶。 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陝西的北部,後來向東遷徙,沿著北洛水南下,到現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邊,向東北走,最後定居在涿鹿附近。炎帝部落的發祥地約在今陝西的渭水上游一帶。其東遷路線是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向東,到達今山東一帶。蚩尤部落,史書上又稱九黎族,是原來居住在我國東部的夷人部落。他的活動范圍大致是北自山東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東達海邊。炎帝部落東遷的結果,在山東、河南一帶與原居住在這一地區的蚩尤部落發生了沖突。經過長期的斗爭,炎帝部落被打敗,逃往涿鹿投靠黃帝部落。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部落在涿鹿進行了戰爭,結果蚩尤被打敗後逃到冀州一帶,被殺死。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不久,因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於是炎、黃部落又發生沖突,大戰於阪泉(今懷來一帶)。結果炎帝被打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戰後,炎帝部落歸順了皇帝部落,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員,進一步結合。以後,又向南發展,進展到黃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春秋以來,這些中原地區的居民自稱「華夏族」和「炎黃子孫」。張家口之名始於明代。由於連年戰爭,河北人口銳減。明朱棣遷都北京後,為充實京畿人口,鞏固邊防,增加兵源,與永樂二年(1404年),有計劃地從山西人煙稠密的縣、區,移民到張家口、宣化一帶,由官方築起土堡,以居新遷之民。為防禦北方游牧部族騷擾,於各地築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並可攜眷久居耕種。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多。城鎮屬縣各隘口均築磚城,分設參將、守備、千總、指揮、游擊等武官駐防。由於「大境門」地形險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張文指揮負責在口南五里許建張家口堡,屯住重兵,守衛邊塞,有「武城」之稱,即今武城街名之由來。《萬全縣志·張家口概況》記載:「張家口在明代原屬萬全右衛,宣德四年(1429年)始築堡城,為與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鎮。」相傳因其北五里有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兩山相距數百步,對峙如門;又因該堡城為指揮張文所築,故名張家口堡,後改稱張家口。請順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門邊牆開豁建門,曰「大境門」。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1570年,韃靼首領俺答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1676年,清軍擊垮葛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本部貿易的場所。到1906年各店鋪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來張家口經商者日眾。1860年,俄國商人已開始在張家口出現。1884年,英、美、法等過商人紛紛到張家口收購皮張和羊毛,張家口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年進出口平均銀高達15000萬兩。張家口的皮毛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天下皮裘,經此輸入海內,四方皮市經此定價而後交易」,成了譽滿中外的「皮都」。由於貨優物美,享有盛譽,「口羔」,「口皮」馳名國際市場。京張鐵路的通車和張家口火車站的建立,是張家口近代經濟發展的起點,對其城市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築京張鐵路,委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會辦。1906年1月6日,京張鐵路開始從豐台鋪軌,詹天佑在路軌上釘下第一個道釘。1980年5月,京張全線關鍵工程,長1091米的八達嶺隧道竣工。1909年7月,京張全路鋪軌完成。9月20日,張家口站為京張鐵路全線正式通車舉行慶祝茶會,招待官商各界。24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全長201.1公里。同年,又自張家口向西展築張家口至歸綏(今呼和浩特)鐵路,即京綏鐵路。京張、京綏鐵路的通車,大大促進了張家口工商業的發展。 1982年9月17日,國民黨政府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區改建為省,張家口為察哈爾省會。1037年8月27日,日軍佔領張家口,爾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39年初,肇建張家口特別市,成立偽市公署,張家口始設市。同年9月,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成立,首府駐張家口市。 1945年8月23日,張家口第一次解放,隨之成立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屬晉察冀邊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晉察冀邊區委員會均設於張家口市。同年11月改屬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1946年10月,我軍戰略轉移,撤離張家口。1948年12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張家口,復建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15日,察哈爾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張家口市。1952年11月7日,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張家口市劃歸河北省,為省轄市。

10. 張家口屬歷史上的塞北嗎

在明王朝存在的二百七十六年裡,宣府鎮(今張家口市宣化區、宣化縣)以北疆「九邊」之首聞名於世。明太祖封其十九皇子為谷王,曾就藩宣府;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三次駕巡宣府鎮城;建於明代的清遠樓、拱極樓、鎮朔樓號稱「塞北三樓」,而清遠樓以其造型別致玲瓏,素有「小黃鶴」之譽。
作為軍事重鎮,宣府的教場那時與「大同的婆娘」、「薊鎮的城牆」一起贏得了塞上「三絕」的美譽。
「宣府的教場」是說長城中段防線御敵練兵為全國之冠的狀況。教場是古代操練和檢閱軍隊的場地。宣化在元代為宣德府,明洪武三年改為宣府,洪武二十六年設前、左、右三衛,次年明太祖發動北平軍士築宣府城,第二年又封皇子朱*為谷王,就藩宣府,展築城垣,從此這里就成了明朝最為重要的邊防重鎮之一了。但由於北元各部侵擾多從這一帶進入,故歷來戰事和屯兵最多。據《宣府鎮志》記載,從洪武元年(1368年)起至崇禎二年(1629年)的261年裡,共發生過重大戰斗92次,其中敵方入侵81次。屯兵最多時達十五萬之眾。宣德五年(1430年)置宣府鎮,設萬全都指揮使司,成為全國十七個「省軍區」之一,管轄兩個州、十五個衛、兩個千戶所、五個堡、七座城。這一段的長城從成化年間總督餘子俊開始,經嘉靖時總督翁萬達、楊博等數十年的修建,較為堅固,軍事設施可謂齊備。特別是景泰年間,昌平侯楊洪鎮守宣府時,御軍嚴肅,軍士操練過硬,「騎座善馳射,步兵善弓弩」,「士兵精壯,為一時邊將冠」。到了隆慶、萬曆年間,王崇古、方逢時任宣大山西總督期間,堅持「謹烽火、遠斥侯,繕甲兵、勤操練」,經過多年歷任官員的嚴格整飭和訓練,在當時可謂兵強馬壯、器械犀利,特別是其教場之盛與戚繼光治下的「薊鎮的城牆」同為世人所稱道。
據《宣府鎮志》記載,當時宣府鎮所轄各州、衛、所、堡、城均有教場、演武廳、軍器局、火葯局、神機庫、神槍庫等設施。其中宣府鎮城的教場規模最大,最為壯觀。建在昌平門外一里多地,建於洪熙初年,房屋、牆垣全用磚石砌成,時名「將台」,內有演武廳。嘉靖八年(1529年)都御史劉源清增築高台於前,名曰閱軍台。東西兩邊建有各營將領的「官廳」。可惜以後毀於戰亂。
那時軍士的操練,自下而上定期選拔赴上一級驗試,獎優罰劣。「軍士步騎皆善,將領各以其能受賞,否則罰。軍士給錢六百為道里費。將領自指揮使以下,所統軍士三分至六分不中者,次第奪俸;七分以上,次第降官至為軍止。都指揮軍士四分以上不中,奪俸一年;六分以上罷職」。
至於「大同的婆娘」之所以受人稱道,一種解釋是因為其多出美女,不但在遼代養育了漂亮聰慧、頗有作為的肖太後,而且在明朝正德年間引得紈絝皇帝武宗朱厚照慕名而來微服巡幸。大同婦女舊日受世人津津樂道的另一個原因,是她們的腳裹得特別小,且有「賽腳」之風。還有一種解釋見於明朝人沈德符的《野獲編》:「所謂『大同的婆娘』,大同代筒王所封,樂戶較他藩多數倍,今在花籍者尚二千人。京師城內外,不隸三院者,大抵皆大同籍中溢出流寓,古所謂『路歧散樂』者是也。」這里指的就是妓女了。明代大同的「婆娘」與揚州的「瘦馬」均為世所艷稱。現在看來,這並非大同歷史上的光榮。假如你到大同,初識當地婦女,想誇獎人家幾句,你可以對她稱道肖太後、鐵鏡公主,可千萬別引用「大同的婆娘」一說。因為這不同於「陝北的婆姨」,那是褒義,這卻是鄙稱。當地人知道是罵人、揭祖宗老底的話,自然不愛聽。細考起來,《辭海》引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四「婦女曰娘」:「謂婦人之卑賤者,曰幾娘、曰某娘,鄙之曰婆娘。」《水滸》寫西門慶與潘金蓮眉目傳情:「西門慶這廝一雙眼只看著那婦人;這婆娘一雙眼也把來偷睃西門慶。」
張家口的馬市
有人說張家口的商業源於對蒙貿易,發展於清代旅蒙商,這無疑是對的。如要刨根問底,張家口的對蒙貿易則始於明朝的馬市。
何謂馬市?馬市是古代封建政府以金帛或茶鹽等物在指定的地點同少數民族換馬的互市。早在西漢初,劉漢王朝允許南匈奴在塞內北邊諸郡包括代、上谷郡居住,後來北匈奴也與漢朝「和親」。漢武帝便遷烏桓人入居今張家口、萬全一帶,設西部校尉和護烏桓校尉,管理邊防和民族貿易事宜。下令在邊境開辟專門的地點,接受匈奴使者進來的貢品,並給予一定數量的金帛或茶鹽等物作為答禮,同時也允許隨使者同來的人出售牛羊馬匹,與內地商人自由買賣,時稱貢市。以後逐漸發展成邊境各民族間的貿易和對外國的通商,又稱互市。唐玄宗時,突厥族每年到西受降城用馬匹換金帛,為馬市之始。在宋、明朝時,官府和軍隊所需馬匹多是從馬市購來的。宋朝時用茶葉、食鹽同邊疆少數民族換馬。明代永樂初年,在甘肅設有同回族易馬的互市,後又在遼東的開原南關、開原城和廣寧設立三處馬市,以米、布、絹同滿、蒙等民族換馬。永樂七年(1409年)朝廷在宣府置鎮守總兵官,佩鎮朔將軍印。宣德五年(1430年)置萬全都指揮使,統領宣府各衛,轄周圍近十萬平方公里地區的防務,其中萬全右衛的張家口堡就是今張家口市橋西區的母體。正統三年(1438年)在大同開馬市,後因戰事而停。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世宗批准大同總兵仇鸞所奏,下詔以白金十萬兩於宣府、大同開馬市,命待郎史道總理此事。當時便選定張家口堡北今上堡正、西溝街為馬市地點,「張家口本荒繳,初立市場,每年緞布買自江南,皮張易自湖廣」。這年官辦的貢市,「三口共易馬一萬余匹」。這是史載張家口最早開設的馬市。可惜開市不到兩年,因戰事又起,大同、張家口便相繼罷了市。
隆慶五年農歷六月十三日,張家口馬市又在原址(正、西溝街)正式開市了。這次馬市仍為官市,首先有進貢使者攜貢品入市。按朝廷規定:「通計歲貢馬不得超五百匹,使者不得過百五十人。馬分三等:上駟三十進御,余給價有差,老瘠者不入。」剛開市時,「日來者以三百人駐邊外,我兵五百駐市場,期盡一月」。後來由於王崇古「廣招商販,聽令貿易布帛、菽粟、皮革。遠自江淮湖廣,輻輳塞下」,山西來的商賈尤多,逐漸發展成「歲以為常,市各二日,每月又有小市」。貿易方式是以物換物,蒙民以馬、牛、羊、駝、皮張等換取內地的綢、布、米、茶、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上熙熙攘攘,十分熱鬧,成交量不斷上升,超過了嘉靖年間,成為聞名塞北的萬全市集。據《明代宣大山西馬市考》記載:僅張家口、大同、水泉營三市「官市易馬七千匹、羊達二萬二千多匹(頭)」。到了萬曆三年,朝廷將易馬數量限定在三萬五千匹以內,可年年突破。萬曆六至七年僅張家口一市年易馬就超過三萬五千匹。那時,天南地北的商人雲集張家口,很多人在此定居設店,長期從事對蒙貿易。
萬曆四十一年宣府鎮決定在今東、西太平山間築一專門的馬市,並取名來遠堡。因與張家口堡南北呼應,後來人們俗稱上下堡,從而成為扼守宣府的大門。來遠堡馬市是怎樣的繁榮景象呢?萬曆年間有人專門繪了一幅《馬市圖》,可惜沒有流傳到今天。
到了明朝末年,北元蒙古族背離明廷而臣服於努爾哈赤,馬市中斷。清軍入關定鼎北京不久,於順治二年(1645年)在張家口和古北口等處設馬市,用茶換馬,來遠堡馬市得以恢復。雍正年間,朝廷僅在四川邊境開設互市用鹽換馬,而張家口蒙漢交易市場也由來遠堡移至大境門外,改稱「外管市場」。咸豐年間朝廷規定各地軍隊所需馬匹統歸自購,官設馬市全廢。張家口的馬市也由朝廷特批的「皇商」所代替。他們依靠朝廷賦予的政治經濟特權,打著大清國的商旗,拉著駱駝,滿載著內地的貨物,走出大境門,進入蒙古大草原,開始了歷時三百年的旅蒙貿易歷程。
壩下黃土地的神韻
地處燕南趙北的壩下黃土地上,流傳著許多優美而古老的神話,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曾活躍在桑乾河畔的涿鹿之野,使得張家口地域文化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有著不解之緣。古代國的興起和北魏孝文帝加速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創舉成為張家口歷史上光彩奪目的篇章。同時,作為北方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主要區域,幾千年來傳承揚棄,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燕趙文化中都佔有一席重要之地,有著獨特的神韻。
今天,那些遍布張家口大地的遠古遺址、碑銘墓地、古代建築、宗教寺院和歷代戰場,還有那獨具豪放質朴風格的文化藝術以及像群星閃爍在歷史天空中的傑出人物,都無不昭示著張家口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陽原縣泥河灣盆地以其動植物群和文化遺址聞名於世,從這里發掘的泥河灣、馬圈溝、小長梁、許家窯、東谷坨等數十處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這一帶是中國早期人類的腳踏地。涿鹿縣礬山鎮的軒轅黃帝城、蚩尤墳、蚩尤泉曾是中華三祖黃帝、炎帝和蚩尤生息戰斗過的地方。正如有人所說,從上海能了解中國近代的百年史,在北京可以看到五百年的歲月滄桑,西安能夠使人目睹兩千年前中國社會的模樣,而張家口的涿鹿則告訴人們,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在這里發祥。蔚縣城南西側的南安寺塔,始建於北魏,重修於遼,如今成了蔚縣的象徵性建築。連同始建於五代、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築的蔚州城、玉皇閣以及暖泉書院,還有那元代大書法家書寫的碑銘——蔚州楊氏先塋碑都向人們顯示著蔚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綿長的人文歷史。宣化區下八里有遼代張世卿墓中保存著完好的壁畫,不但向人們展示了八百多年前張家口一帶契丹族遼國人們生活的場景,而且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繪畫史和天文科學及中外文化交流史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位於赤城縣境內的金閣山靈真觀是元朝時修建的道教聖地,而滴水崖的長春洞朝陽觀則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勝景所在。還有懷安的昭化寺、蔚縣的重泰寺、宣化縣的柏林寺等寺廟景觀都昭示著張家口地域內多民族、多種宗教相互交融的文化特色。
四季分明的塞北黃土地雖比不上終年帶綠的江南,但也不乏風景秀麗、引人入勝之處。華北最高峰小五台山山高林密、泉水淙淙、夏季涼爽好避暑,冬季嚴寒可登山。還有抗日同盟軍收復察東失地將士紀念塔、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察哈爾烈士陵園、董存瑞烈士紀念館等則是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它所昭示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崇高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張家口人。
在古老的燕趙文化中,張家口傳統文化有著屬於它自己的神韻。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張家口的傳統文化不僅具有華夏和游牧民族的雙重特徵,而且還具有多樣性和開放性並存的特點。張家口地域文化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既不斷積淀自成一色,又不斷與周邊其他特質的文化進行交融,以提升自己的品位,亮麗自己的色澤。這既是人民大眾精神生活的需要,又是傳統文化隨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使張家口文化成為整個中華文化特別是燕趙文化中一個充滿個性和生機的鮮活的區域文化。
注重教育是人才輩出的重要環節。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胡璦說過:「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學校。」張家口壩下地區與江南和中原地區比,雖為苦寒之地,學校教育興辦也較晚,但由於人口來自南北各地,相互影響,家庭教育基礎較好,治學風氣也淳厚,構成了壩下良好的教育框架,使壩下各縣區歷代人才能在較高的文化水準上成長,且促成英才的脫穎而出。同時,勤奮好學是人才成長的內在根據。大凡才識過人者皆勤奮好學。張家口一帶生活環境較為艱苦,面對困境,很多學子「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而獲得成功。日本侵佔時期,張家口一帶學校陷入停頓狀態,學生失學,教師失業。後來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為愛國民眾所抵制。抗戰勝利後,首次解放的張家口成為晉察冀邊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教育事業大發展。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張家口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到目前,已基本形成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出無數德才兼備的人才,其中不乏國家的棟梁和科技的英才。
滄桑不語看古城
歲月悠悠,滄桑不語。到如今,我們的這座城市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前四百年是一座典型的古代城市,作為塞外邊關、軍事重鎮,有宣化的鎮朔樓和橋西下堡「武城」為證;作為陸路碼頭、北方商埠,那上堡「圈裡」原來是與蒙古茶馬互市的地方。《管子"度地》中說:「內之為城,城外之為郭。」圍「城」的叫牆,圍「市」的是垣,故張家口的別名叫張垣,實際上是側重從商貿和經濟的意義上講的。那時候,城裡住著貴族官員、文人武將,還充斥著商賈工匠、販夫走卒。隨著社會的發展,「城」與「市」逐漸合為一體。
1908年,一個廣東人代表天津怡和洋行來到張家口尋找商機。他看中了清水河東岸的一片土地,那裡正在施工的張家口火車站(今北站)即將建成。便利的交通將使這一帶成為黃金地段。於是他創辦了張家口第一個經營房地產的企業——怡安有限股份公司。用二十萬兩白銀買下了這一帶的五百四十畝土地,幾年間便相繼興建了怡安街、橋東大街、東安大街、宣化路一帶的商號和住宅房屋六千多間,形成了一片嶄新的與西岸下堡武城遙遙相對的街區。在橋東新區中,有名的建築有慶豐茶園、東安市場和南市場,而怡安街成了橋東的商業中心和張家口最繁華的街道之一。
說到怡安街不能不說慶豐戲院,這是當時張家口輻射面最大的戲劇演出場所,位於怡安街最熱鬧的地段,1909年始建,三年後竣工,時稱慶豐茶園。磚木結構,坐南朝北,佔地1000平方米,建築造型仿照當時北京的慶樂、廣德戲園。1912年為慶賀茶園落成舉行典禮,特邀北京御戲名角「十三旦」侯俊山和「元元紅」郭寶臣,開唱「批台戲」《坐樓殺惜》,轟動了整個張家口。1945年張家口第一次解放後,郭蘭英、趙麗蓉曾是這里的主要演員。新中國成立後,這里先後接待過許多蜚聲國內外的著名演員和文藝團體。
「文化大革命」十年間,「紅山城」張家口的國民經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大批幹部和知識分子被下放到基層勞動,數以萬計的知識青年上壩下鄉,城市建設和管理處於無政府狀態。等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古城張垣進入了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1995年成為對外開放地區,20世紀的上半葉,張家口曾經以陸路商埠、察哈爾省會聞名於世。如今,作為冀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如何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陸路交通優勢,提升自己的城市品位,從京冀晉蒙之間的一般城市躍居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進而大大縮短與周邊地區的時空距離,壯大自己、重振雄風,這將是決策者和建設者們孜孜之求的戰略目標。
看看吧!城市建設的設計師們已為我們描繪出二十年後張家口的形象:
在京西塞北萬里長城的腳下,一市三城的張家口市區分布在長達60公里的條狀地帶上,這里在山川、平原和林地,有賜兒山、水母宮、八角台等自然景區,有大境門、宣府鎮朔樓,有老城堡子里、古街怡安街……這些景觀風貌被建設者做為現代化城市的基本素材,來塑造一個「山水中有城市,城市中有山水」、城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生態型環保城市。
下花園城區將藉助雞鳴山的地貌特徵,展現山奇、水秀、城美為特色的城市風貌。南新區也將以新型現代化的城市展現在人們面前。科學的規劃、合理的布局,集金融、商貿、信息、文化、會展及行政功能於一體的新市區,是21世紀城市建設水平的集中體現,有著開敞、有序、活潑、熱烈而濃厚的現代氣息。居住區的住宅布局富有個性,空間層次變化有序,在高新科技工業區內充盈著時代氣質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品質。在整個中心城市內將根據張家口的山川風貌、地域文化和社會經濟環境特徵,提煉本市藝術個性,展示塞北地域文化的豐盈和繁盛,設置「跨越雄關」、「時代牧歌」、「魚水情深」、「華夏之尊」、「沃野莜香」、「故里情懷」、「北國逢春」、「城河浸月」八景,以求激發人們熱愛故土、建設家鄉的壯志豪情,從而使張家口文化的精髓得以傳承和發揚,充分展示大自然的情趣和舒適宜人的現代文明城市的風采。

熱點內容
英語中考滿分作文 發布:2025-01-14 00:48:34 瀏覽:838
初二數學分式視頻 發布:2025-01-14 00:43:19 瀏覽:934
無線列印機如何連接 發布:2025-01-14 00:38:50 瀏覽:261
黃渤班主任 發布:2025-01-14 00:37:59 瀏覽:837
切開法雙眼皮多少錢 發布:2025-01-14 00:32:14 瀏覽:897
歷史高中必修二 發布:2025-01-14 00:23:34 瀏覽:736
高考語文真題卷 發布:2025-01-14 00:07:45 瀏覽:472
七年級音樂教學設計 發布:2025-01-13 22:19:01 瀏覽:987
魔獸世界牧師德魯伊搭配什麼 發布:2025-01-13 21:01:11 瀏覽:939
楊峰中學 發布:2025-01-13 19:25:31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