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識結構
A. 高中物理 知識結構
第一章 力、力矩、平衡
重力大小: G=mg
胡克定律: F=kX
滑動摩擦力: f=μN
互相垂直二個力的合成: F=(F12+F22)1/2
力的正交分解: Fx=Fcosβ Fy=Fsinβ
共點力的平衡條件:F合=0 即 FX=0 Fy=0
力矩: M=FL
轉動平衡條件: M順時針= M逆時針
1. 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 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把其中的一個物體稱作施力物體,另外一個物體稱作受力物體。有時雖然不特別指明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但是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是存在的。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4. 力的測量工具:測力計(彈簧秤)
5. 力的單位:牛頓(N)
6. 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都表示出來的方法。
7. 力的示意圖:在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時,只需要在圖中畫出力的方向,不畫大小,表示物體在這個方向上受到了力。
8. 力的作用效果(1)使受力物體發生形變(形狀和體積的變化)(2)使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變化)
9. 力名稱的分類:(1)按力的性質分 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2)按效果分 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回復力、向心力等, (3) 按研究對象可分為 內力、外力。
10. 重力的產生原因: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但它不是引力,不能說重力是地球的吸引力。
11. 重力大小: G=mg g=9.8m/s2 ≈10 m/s2 g值在地球不同緯度處不同。
12. 在月球上,物體由於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應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樣.
13. 重力方向:豎直向下而非垂直向下(並非嚴格指向地心).
14. 重力作用點:在重心
15. 重心:一個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在一點,這一點叫作物體的重心。
16. 重心位置: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也可能在物體的外部。對質量分布均勻是物體,重心位置只與物體形狀有關,在物體的幾何中心上。重心不是物體上最重的地方,也不是只有重心處才受重力作用。
17. 多質點的重心公式: X = m1 x1 + m2 x2 + m3 x3 /m1 + m2 + m3
Y= m1 y1 + m2 y2 + m3 y3 /m1 + m2 + m3
18. 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19. 形變種類:形變有拉伸、壓縮、彎曲、扭轉等不同形式。
20. 彈性形變:物體受力發生形變,如果外力停止作用,物體可恢復原狀的形變。
21. 彈力的產生: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並阻礙它恢復原狀的物體而產生的力的作用。
22. 彈力產生條件:(1)要直接接觸,(2)要有彈性形變
23. 彈力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對於線(繩),指向線(繩)的收縮方向。對於面,垂直於面並且指向被壓或被支持的物體.對於物體與平面接觸時,彈力的方向垂直於平面,對於物體與曲面接觸時,彈力的方向垂直於曲面的切面.
24. 胡克定律:在彈性限度內,彈簧伸長的長度與彈簧的形變數成正比。
25. 胡克定律表達式: F=kX K為勁度系數(N/m),由彈簧自身決定 X為形變數
26. 胡克定律另外一種表達式: △F=k△X
27. 補充:一根滑繩若無重,繩中彈力處處同。
28. 摩擦力的產生: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受到一個阻礙它相對運動的力。
29. 摩擦力分類:分為滑動摩擦力、靜摩擦力和最大靜摩擦力。
30. 產生條件: (1) 接觸面粗糙,(2)接觸面上要有擠壓的力,(3)相互接觸的物體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
31. 最大靜摩擦力: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靜摩擦力。
32. 滑動摩擦力大小: f=μN μ:摩擦因數 N:正壓力(N)
33. 最大靜摩擦力大小: fm略大於μN 一般視為fm≈μN
34. 靜摩擦力大小: 0≤f靜≤fm fm為最大靜摩擦力
35. 摩擦力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或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36. 動摩擦因數有關因素:μ與壓力大小及接觸面積大小無關,由接觸面材料特性與表面狀況等決定。
37. 合力:一個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如果可以求出一個力,這個力所產生的效果根原來幾個力所產生的效果相同,則這個力就叫作那幾個力的合力。
38. 力的合成:求幾個力的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
39. 合力與分力的關系:等效替代關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40. 共點力:幾個力如果都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於一點,這幾個力叫作共點力。
41.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用表示兩個共點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那麼,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表示出來。
42. 三角形法則:是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簡化形式。
43.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遵守平行四邊形法則。
44. 力(矢量)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45. 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
46. 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線取正方向,用正負號表示力的方向,化成代數運算。(1)同向 F=F1+F2 (2) 反向 F=F1-F2 (F1>F2)
47. 互相垂直二個力的合成: F1⊥F2時: F=(F12+F22)1/2
48. 互成任意角度二個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
49. 合力大小范圍: |F1-F2|≤F≤|F1+F2|
50. 合力隨夾角(α角)的變化:F1與F2的值一定時,F1與F2的夾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1. 合力大小的求法: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圖法求解,作圖時要嚴格選擇標度。
52. 多力的合成:採用依次合成法。
53. 分力: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在力的作用效果上,如果可以被幾個力所代替,則這幾個力就都是這個力的分力。
54. 力的合成:求幾個力的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
55. 力的分解: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就叫做力的分解。是力合成的逆運算。
56. 力的正交分解: Fx=Fcosβ Fy=Fsinβ β為合力與x軸之間的夾角tgβ=Fy/Fx
57. 共點力的平衡狀態:物體在共點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
58. 共點力的平衡條件:F合=0 即 FX=0 Fy=0
59. 力的平衡:作用在物體上的幾個力的合力為零的情形。
60. 轉動平衡:一個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靜止,我們稱這個物體處於轉動平衡狀態。
61. 力臂:指力的作用線到轉動軸(點)的垂直距離。
62. 力矩:力於力臂的之積。 M=FL
63. 轉動平衡條件: M順時針= M逆時針 M的單位為N·m 此處N·m≠J
64. 力矩的平衡:作用在物體上的幾個力的合力矩為零的情形。
65. 處理平衡問題基本方法:(1)正交分解法;(2)矢量作圖法;(3)力矩平衡法
第二章 直線運動
平均速度: V平=S/t
加速度:a=(Vt-Vo)/t
末速度公式: Vt=Vo+at
位移公式: S= V平t=Vot + at2/2=Vt/2t
有用推論: Vt2 -Vo2=2as
實驗用推論: ΔS=aT2
1. 機械運動:物體相對於其他物體位置的變化。
2. 參考系:在描述一個物體運動時選來作為標準的另外物體。選不同的物體來觀察同一個運動,觀察的結果會有不同。
3. 質點:在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在所研究的問題中可以不予考慮的時候,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整個物體。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質點。
4. 軌跡:運動質點所通過的路線。
5. 直線運動:運動軌跡是直線的運動。
6. 曲線運動: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
7. 時間和時刻認識:4秒初與4秒末的區別;4秒末與第5秒初的關系;第4秒內,前4 秒內的區別。
8. 時間的單位:秒 分 時。測量工具:鍾、表、打點計時器等。
9. 位移:用以表示物體位置的變動,是矢量。是質點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用字母 S表示。
10. 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短,是標量。
11. 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一條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相等,這種運動就叫作勻速直線運動。
12. 位移---時間圖象:縱軸表示位移S ,橫軸表示時間 t 的圖象(s---t圖象)。
13. 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一條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不相等,這種運動就叫作變速直線運動。
14.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等於位移S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是矢量。
15. 速度單位及其換算: m/s Km/h 等 1m/s=3.6Km/h 。
16. 平均速度:是矢量。定義式 V平=S/t 。計算時必須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17. 瞬時速度: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是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測量 用速度計。
18. 瞬時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
19. 速度—時間圖象:縱軸表示速度,橫軸表示時間(v--t圖)。圖線下面的「面積」表示的是位移。
20. 勻變速直線運動:在變速直線運動中,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改變相等,這種運動就叫作勻變速直線運動。可分為勻加速直線運動和勻減速直線運動。
21. 勻加速直線運動:速度隨時間均勻增加的運動。
22. 勻減速直線運動:速度隨時間均勻減小的運動。
23.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它等於速度的改變跟發生這一改變所用時間的比值,加速度的大小在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速度的改變。
24. 加速度定義式子:a=(Vt-Vo)/t
25. 加速度方向:加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改變數Δv的方向相同.
26. 在變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始終在一條直線上,取初速度v0的方向為正方向.(1)若vt>v0,速度增大,a為正值,表示a的方向與v0的方向相同;(2)若vt<v0,速度減少,a為負值,表示a的方向與v0的方向相反.
27. 加速度單位: m/s2
28. 勻變速直線運動:是加速度不變的的運動。物體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速度變化都相同即速度變化是均勻的。
29. 速度與加速度關系: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體速度為零,加速度不不一定為零。
30. 根據加速度對運動的分類: 根據加速度是否為零,分勻速、變速。在變速中,根據加速度是否為常數分為勻變速、變加速。在勻變速中,根據加速度方向是否與速度方向一致分為勻加速、勻減速。
31. 末速度公式: Vt=Vo+at 注意公式意義
32. 位移公式: S= V平t=Vot + at2/2=Vt/2t 注意公式意義
33. 有用推論: Vt2 -Vo2=2as
34. 中間時刻速度公式: Vt/2=V平=(Vt+Vo)/2
35. 中間位置速度公式: Vs/2=[(Vo2 +Vt2)/2]1/2
36. 實驗用推論: ΔS=aT2 ΔS為相鄰連續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37. 實驗數據處理:逐差法、大逐差法。
38.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度直線運動規律。
39. 重力加速度: g=9.8≈10m/s2 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40. 自由落體運動末速度:Vt=gt
41. 自由落體運動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2. 自由落體運動推論:Vt2=2gh
43. 豎直上拋運動位移:S=Vot- gt2/2
44. 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45. 有用推論:Vt2 -Vo2=-2gS
46. 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拋出點算起)
47. 往返時間:t=2Vo/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48. 豎直上拋特點: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49. 豎直上拋過程處理: (1)全過程處理 看作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2)分段處理 看作向上為勻減速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
50. 補充1:追趕問題中,兩物等速,是能否相撞、追到、相距極值(極大、極小)的臨界條件。
51. 補充2:直線運動公式中的物理量,計算時,可以將所有的物理量同時以地面作為參照取值,也可以將所有的物理量同時以任何一個勻速運動或加速運動的物體作為參照取值。
52. 補充3:對一個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問題計算。
補充4:運動量A相對於C = A相對於B + B相對於C.
B. 物理必修2 知識結構框架圖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包括3章
曲線運動 萬有引力與航天 機械能守恆定律
曲線運動
平拋運動 勻速圓周運動
萬有引力與航天
開普勒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 人造衛星
機械能守恆定律
功和功率 動能定理 機械能守恆定律
C. 求高中物理知識結構
第一章 力、力矩、平衡
重力大小: G=mg
胡克定律: F=kX
滑動摩擦力: f=μN
互相垂直二個力的合成: F=(F12+F22)1/2
力的正交分解: Fx=Fcosβ Fy=Fsinβ
共點力的平衡條件:F合=0 即 FX=0 Fy=0
力矩: M=FL
轉動平衡條件: M順時針= M逆時針
1. 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 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把其中的一個物體稱作施力物體,另外一個物體稱作受力物體。有時雖然不特別指明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但是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是存在的。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4. 力的測量工具:測力計(彈簧秤)
5. 力的單位:牛頓(N)
6. 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都表示出來的方法。
7. 力的示意圖:在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時,只需要在圖中畫出力的方向,不畫大小,表示物體在這個方向上受到了力。
8. 力的作用效果(1)使受力物體發生形變(形狀和體積的變化)(2)使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變化)
9. 力名稱的分類:(1)按力的性質分 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2)按效果分 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回復力、向心力等, (3) 按研究對象可分為 內力、外力。
10. 重力的產生原因: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但它不是引力,不能說重力是地球的吸引力。
11. 重力大小: G=mg g=9.8m/s2 ≈10 m/s2 g值在地球不同緯度處不同。
12. 在月球上,物體由於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應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樣.
13. 重力方向:豎直向下而非垂直向下(並非嚴格指向地心).
14. 重力作用點:在重心
15. 重心:一個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在一點,這一點叫作物體的重心。
16. 重心位置: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也可能在物體的外部。對質量分布均勻是物體,重心位置只與物體形狀有關,在物體的幾何中心上。重心不是物體上最重的地方,也不是只有重心處才受重力作用。
17. 多質點的重心公式: X = m1 x1 + m2 x2 + m3 x3 /m1 + m2 + m3
Y= m1 y1 + m2 y2 + m3 y3 /m1 + m2 + m3
18. 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19. 形變種類:形變有拉伸、壓縮、彎曲、扭轉等不同形式。
20. 彈性形變:物體受力發生形變,如果外力停止作用,物體可恢復原狀的形變。
21. 彈力的產生: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並阻礙它恢復原狀的物體而產生的力的作用。
22. 彈力產生條件:(1)要直接接觸,(2)要有彈性形變
23. 彈力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對於線(繩),指向線(繩)的收縮方向。對於面,垂直於面並且指向被壓或被支持的物體.對於物體與平面接觸時,彈力的方向垂直於平面,對於物體與曲面接觸時,彈力的方向垂直於曲面的切面.
24. 胡克定律:在彈性限度內,彈簧伸長的長度與彈簧的形變數成正比。
25. 胡克定律表達式: F=kX K為勁度系數(N/m),由彈簧自身決定 X為形變數
26. 胡克定律另外一種表達式: △F=k△X
27. 補充:一根滑繩若無重,繩中彈力處處同。
28. 摩擦力的產生: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受到一個阻礙它相對運動的力。
29. 摩擦力分類:分為滑動摩擦力、靜摩擦力和最大靜摩擦力。
30. 產生條件: (1) 接觸面粗糙,(2)接觸面上要有擠壓的力,(3)相互接觸的物體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
31. 最大靜摩擦力: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靜摩擦力。
32. 滑動摩擦力大小: f=μN μ:摩擦因數 N:正壓力(N)
33. 最大靜摩擦力大小: fm略大於μN 一般視為fm≈μN
34. 靜摩擦力大小: 0≤f靜≤fm fm為最大靜摩擦力
35. 摩擦力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或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36. 動摩擦因數有關因素:μ與壓力大小及接觸面積大小無關,由接觸面材料特性與表面狀況等決定。
37. 合力:一個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如果可以求出一個力,這個力所產生的效果根原來幾個力所產生的效果相同,則這個力就叫作那幾個力的合力。
38. 力的合成:求幾個力的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
39. 合力與分力的關系:等效替代關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40. 共點力:幾個力如果都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於一點,這幾個力叫作共點力。
41.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用表示兩個共點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那麼,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表示出來。
42. 三角形法則:是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簡化形式。
43.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遵守平行四邊形法則。
44. 力(矢量)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45. 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
46. 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線取正方向,用正負號表示力的方向,化成代數運算。(1)同向 F=F1+F2 (2) 反向 F=F1-F2 (F1>F2)
47. 互相垂直二個力的合成: F1⊥F2時: F=(F12+F22)1/2
48. 互成任意角度二個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
49. 合力大小范圍: |F1-F2|≤F≤|F1+F2|
50. 合力隨夾角(α角)的變化:F1與F2的值一定時,F1與F2的夾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1. 合力大小的求法: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圖法求解,作圖時要嚴格選擇標度。
52. 多力的合成:採用依次合成法。
53. 分力: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在力的作用效果上,如果可以被幾個力所代替,則這幾個力就都是這個力的分力。
54. 力的合成:求幾個力的合力就叫作力的合成。
55. 力的分解: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就叫做力的分解。是力合成的逆運算。
56. 力的正交分解: Fx=Fcosβ Fy=Fsinβ β為合力與x軸之間的夾角tgβ=Fy/Fx
57. 共點力的平衡狀態:物體在共點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
58. 共點力的平衡條件:F合=0 即 FX=0 Fy=0
59. 力的平衡:作用在物體上的幾個力的合力為零的情形。
60. 轉動平衡:一個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靜止,我們稱這個物體處於轉動平衡狀態。
61. 力臂:指力的作用線到轉動軸(點)的垂直距離。
62. 力矩:力於力臂的之積。 M=FL
63. 轉動平衡條件: M順時針= M逆時針 M的單位為N·m 此處N·m≠J
64. 力矩的平衡:作用在物體上的幾個力的合力矩為零的情形。
65. 處理平衡問題基本方法:(1)正交分解法;(2)矢量作圖法;(3)力矩平衡法
第二章 直線運動
平均速度: V平=S/t
加速度:a=(Vt-Vo)/t
末速度公式: Vt=Vo+at
位移公式: S= V平t=Vot + at2/2=Vt/2t
有用推論: Vt2 -Vo2=2as
實驗用推論: ΔS=aT2
1. 機械運動:物體相對於其他物體位置的變化。
2. 參考系:在描述一個物體運動時選來作為標準的另外物體。選不同的物體來觀察同一個運動,觀察的結果會有不同。
3. 質點:在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在所研究的問題中可以不予考慮的時候,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整個物體。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質點。
4. 軌跡:運動質點所通過的路線。
5. 直線運動:運動軌跡是直線的運動。
6. 曲線運動: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
7. 時間和時刻認識:4秒初與4秒末的區別;4秒末與第5秒初的關系;第4秒內,前4 秒內的區別。
8. 時間的單位:秒 分 時。測量工具:鍾、表、打點計時器等。
9. 位移:用以表示物體位置的變動,是矢量。是質點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用字母 S表示。
10. 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短,是標量。
11. 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一條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相等,這種運動就叫作勻速直線運動。
12. 位移---時間圖象:縱軸表示位移S ,橫軸表示時間 t 的圖象(s---t圖象)。
13. 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一條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不相等,這種運動就叫作變速直線運動。
14.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等於位移S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是矢量。
15. 速度單位及其換算: m/s Km/h 等 1m/s=3.6Km/h 。
16. 平均速度:是矢量。定義式 V平=S/t 。計算時必須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17. 瞬時速度: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是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測量 用速度計。
18. 瞬時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
19. 速度—時間圖象:縱軸表示速度,橫軸表示時間(v--t圖)。圖線下面的「面積」表示的是位移。
20. 勻變速直線運動:在變速直線運動中,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改變相等,這種運動就叫作勻變速直線運動。可分為勻加速直線運動和勻減速直線運動。
21. 勻加速直線運動:速度隨時間均勻增加的運動。
22. 勻減速直線運動:速度隨時間均勻減小的運動。
23.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它等於速度的改變跟發生這一改變所用時間的比值,加速度的大小在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速度的改變。
24. 加速度定義式子:a=(Vt-Vo)/t
25. 加速度方向:加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改變數Δv的方向相同.
26. 在變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始終在一條直線上,取初速度v0的方向為正方向.(1)若vt>v0,速度增大,a為正值,表示a的方向與v0的方向相同;(2)若vt<v0,速度減少,a為負值,表示a的方向與v0的方向相反.
27. 加速度單位: m/s2
28. 勻變速直線運動:是加速度不變的的運動。物體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速度變化都相同即速度變化是均勻的。
29. 速度與加速度關系: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體速度為零,加速度不不一定為零。
30. 根據加速度對運動的分類: 根據加速度是否為零,分勻速、變速。在變速中,根據加速度是否為常數分為勻變速、變加速。在勻變速中,根據加速度方向是否與速度方向一致分為勻加速、勻減速。
31. 末速度公式: Vt=Vo+at 注意公式意義
32. 位移公式: S= V平t=Vot + at2/2=Vt/2t 注意公式意義
33. 有用推論: Vt2 -Vo2=2as
34. 中間時刻速度公式: Vt/2=V平=(Vt+Vo)/2
35. 中間位置速度公式: Vs/2=[(Vo2 +Vt2)/2]1/2
36. 實驗用推論: ΔS=aT2 ΔS為相鄰連續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37. 實驗數據處理:逐差法、大逐差法。
38.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度直線運動規律。
39. 重力加速度: g=9.8≈10m/s2 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40. 自由落體運動末速度:Vt=gt
41. 自由落體運動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2. 自由落體運動推論:Vt2=2gh
43. 豎直上拋運動位移:S=Vot- gt2/2
44. 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45. 有用推論:Vt2 -Vo2=-2gS
46. 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拋出點算起)
47. 往返時間:t=2Vo/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48. 豎直上拋特點: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49. 豎直上拋過程處理: (1)全過程處理 看作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2)分段處理 看作向上為勻減速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
50. 補充1:追趕問題中,兩物等速,是能否相撞、追到、相距極值(極大、極小)的臨界條件。
51. 補充2:直線運動公式中的物理量,計算時,可以將所有的物理量同時以地面作為參照取值,也可以將所有的物理量同時以任何一個勻速運動或加速運動的物體作為參照取值。
52. 補充3:對一個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問題計算。
補充4:運動量A相對於C = A相對於B + B相對於C.
D. 高一物理知識結構圖!急!!!
運動學:
一、運動的描述
1.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
2.時間和位移
3.速度
4.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
5.加速版度
二、勻變速直線運權動的研究
1.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3.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4.自由落體運動
5.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力學:
一、相互作用
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2.彈力
3.摩擦力
4.力的合成
5.力的分解
二、牛頓運動定律
牛頓一、二、三定律及其應用
E. 高中物理知識點結構框圖歸納
新華書店有賣的!網上的都是要錢的!分文理綜合!你可以去買!
估計10元左右!
F. 高一物理知識結構圖
你那種我有,我是用錢買的當然不會免費給你,你就看看下面好了高一物理公式總結
一、質點的運動(1)------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 (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2 –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相鄰連續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時間(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註:(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
2) 自由落體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注:(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度直線運動規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 豎直上拋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論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o/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質點的運動(2)----曲線運動 萬有引力
1)平拋運動
1.水平方向速度Vx= Vo 2.豎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 Vot 4.豎直方向位移(Sy)=gt^2/2
5.運動時間t=(2Sy/g)1/2 (通常又表示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與水平夾角β: 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與水平夾角α: tgα=Sy/Sx=gt/2Vo
註:(1)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加速度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成。(2)運動時間由下落高度h(Sy)決定與水平拋出速度無關。(3)θ與β的關系為tgβ=2tgα 。(4)在平拋運動中時間t是解題關鍵。(5)曲線運動的物體必有加速度,當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勻速圓周運動
1.線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5.周期與頻率T=1/f 6.角速度與線速度的關系V=ωR
7.角速度與轉速的關系ω=2πn (此處頻率與轉速意義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單位: 弧長(S):米(m) 角度(Φ):弧度(rad) 頻率(f):赫(Hz)
周期(T):秒(s) 轉速(n):r/s 半徑(R):米(m) 線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 向心加速度:m/s2
註:(1)向心力可以由具體某個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還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垂直。(2)做勻速度圓周運動的物體,其向心力等於合力,並且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因此物體的動能保持不變,但動量不斷改變。
3)萬有引力
1.開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 R:軌道半徑 T :周期 K:常量(與行星質量無關)
2.萬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3.天體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體半徑(m)
4.衛星繞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衛星GMm/(R+h)^2=m*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體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F心=F萬。(2)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體的質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衛星只能運行於赤道上空,運行周期和地球自轉周期相同。(4)衛星軌道半徑變小時,勢能變小、動能變大、速度變大、周期變小。(5)地球衛星的最大環繞速度和最小發射速度均為7.9Km/S。
機械能
1.功
(1)做功的兩個條件: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物體在里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功的大小: W=Fscosa 功是標量 功的單位:焦耳(J)
1J=1N*m
當 0<= a <派/2 w>0 F做正功 F是動力
當 a=派/2 w=0 (cos派/2=0) F不作功
當 派/2<= a <派 W<0 F做負功 F是阻力
(3)總功的求法:
W總=W1+W2+W3……Wn
W總=F合Scosa
2.功率
(1) 定義:功跟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的比值.
P=W/t 功率是標量 功率單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 1000w=1kw
(2) 功率的另一個表達式: P=Fvcosa
當F與v方向相同時, P=Fv. (此時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時功率
1)平均功率: 當v為平均速度時
2)瞬時功率: 當v為t時刻的瞬時速度
(3) 額定功率: 指機器正常工作時最大輸出功率
實際功率: 指機器在實際工作中的輸出功率
正常工作時: 實際功率≤額定功率
(4) 機車運動問題(前提:阻力f恆定)
P=Fv F=ma+f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汽車啟動有兩種模式
1) 汽車以恆定功率啟動 (a在減小,一直到0)
P恆定 v在增加 F在減小 尤F=ma+f
當F減小=f時 v此時有最大值
2) 汽車以恆定加速度前進(a開始恆定,在逐漸減小到0)
a恆定 F不變(F=ma+f) V在增加 P實逐漸增加最大
此時的P為額定功率 即P一定
P恆定 v在增加 F在減小 尤F=ma+f
當F減小=f時 v此時有最大值
3.功和能
(1) 功和能的關系: 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2) 功和能的區別: 能是物體運動狀態決定的物理量,即過程量
功是物體狀態變化過程有關的物理量,即狀態量
這是功和能的根本區別.
4.動能.動能定理
(1) 動能定義: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 用Ek表示
表達式 Ek=1/2mv^2 能是標量 也是過程量
單位:焦耳(J) 1kg*m^2/s^2 = 1J
(2) 動能定理內容:合外力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
表達式 W合=ΔEk=1/2mv^2-1/2mv0^2
適用范圍:恆力做功,變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勢能
(1) 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
表達式 Ep=mgh 是標量 單位:焦耳(J)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
W重=-ΔEp
重力勢能的變化由重力做功來量度
(3) 重力做功的特點:只和初末位置有關,跟物體運動路徑無關
重力勢能是相對性的,和參考平面有關,一般以地面為參考平面
重力勢能的變化是絕對的,和參考平面無關
(4) 彈性勢能:物體由於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彈性勢能存在於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中,跟形變的大小有關
彈性勢能的變化由彈力做功來量度
6.機械能守恆定律
(1) 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總稱
總機械能:E=Ek+Ep 是標量 也具有相對性
機械能的變化,等於非重力做功 (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機械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2) 機械能守恆定律: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
發生相互轉化,但機械能保持不變
表達式: Ek1+Ep1=Ek2+Ep2 成立條件:只有重力做功
G. 高中原子物理知識網路圖
原子和原子核
一、原子結構:
1、電子的發現和湯姆生的原子模型:
(1)電子的發現: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對陰極射線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從而發現了電子。
電子的發現表明:原子存在精細結構,從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觀念。
(2)湯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湯姆生設想原子是一個帶電小球,它的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而帶負電的電子鑲嵌在正電荷中。
2、 粒子散射實驗和原子核結構模型
(1) 粒子散射實驗:1909年,盧瑟福及助手蓋革完成
現象:
a. 絕大多數 粒子穿過金箔後,仍沿原來方向運動,不發生偏轉。
b. 有少數 粒子發生較大角度的偏轉
c. 有極少數 粒子的偏轉角超過了90度,有的幾乎達到180度,即被反向彈回。
(2)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由於粒子的質量是電子質量的七千多倍,所以電子不會使 粒子運動方向發生明顯的改變,只有原子中的正電荷才有可能對 粒子的運動產生明顯的影響。如果正電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湯姆生模型那模均勻分布,穿過金箔的 粒了所受正電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 粒了運動將不發生明顯改變。散射實驗現象證明,原子中正電荷不是均勻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盧瑟福通過對 粒子散射實驗的分析計算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個很小的核,稱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帶負電荷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旋轉。
原子核半徑小於10-14m,原子軌道半徑約10-10m。
3、玻爾的原子模型
(1)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與經典電磁理論的矛盾(兩方面)
a. 電子繞核作圓周運動是加速運動,按照經典理論,加速運動的電荷,要不斷地向周圍發射電磁波,電子的能量就要不斷減少,最後電子要落到原子核上,這與原子通常是穩定的事實相矛盾。
b.電子繞核旋轉時輻射電磁波的頻率應等於電子繞核旋轉的頻率,隨著旋轉軌道的連續變小,電子輻射的電磁波的頻率也應是連續變化,因此按照這種推理原子光譜應是連續光譜,這種原子光譜是線狀光譜事實相矛盾。
(2)玻爾理論
上述兩個矛盾說明,經典電磁理論已不適用原子系統,玻爾從光譜學成就得到啟發,利用普朗克的能量量了化的概念,提了三個假設:
①定態假設:原子只能處於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在這些狀態中原子是穩定的,電子雖然做加速運動,但並不向外在輻射能量,這些狀態叫定態。
②躍遷假設:原子從一個定態(設能量為E2)躍遷到另一定態(設能量為E1)時,它輻射成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這兩個定態的能量差決定,即 hv=E2-E1
③軌道量子化假設,原子的不同能量狀態,跟電子不同的運行軌道相對應。原子的能量不連續因而電子可能軌道的分布也是不連續的。即軌道半徑跟電子動量mv的乘積等於h/2 的整數倍,即:軌道半徑跟電了動量mv的乘積等於h/ 的整數倍,即
n為正整數,稱量數數
(3)玻爾的氫子模型:
①氫原子的能級公式和軌道半徑公式:玻爾在三條假設基礎上,利用經典電磁理論和牛頓力學,計算出氫原子核外電子的各條可能軌道的半徑,以及電子在各條軌道上運行時原子的能量,(包括電子的動能和原子的熱能。)
氫原子中電子在第幾條可能軌道上運動時,氫原子的能量En,和電子軌道半徑rn分別為: En=E1/n,rn=n²r1,n∈N.
其中E1、r1為離核最近的第一條軌道(即n=1)的氫原子能量和軌道半徑。即:E1=-13.6ev, r1=0.53×10-10m(以電子距原子核無窮遠時電勢能為零計算)
②氫原子的能級圖:氫原子的各個定態的能量值,叫氫原子的能級。按能量的大小用圖開像的表示出來即能級圖。
n=∞ 0
n=4 -0.85ev
n=3 -1.5ev
n=2 -3.4ev
n=1 -13.6ev
其中n=1的定態稱為基態。n=2以上的定態,稱為激發態。
二、原子核
1、天然放射現象
(1)天然放射現象的發現:1896年法國物理學,貝克勒耳發現鈾或鈾礦石能放射出某種人眼看不見的射線。這種射線可穿透黑紙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放射性:物質能發射出上述射線的性質稱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稱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現象:某種元素白發地放射射線的現象,叫天然放射現象
天然放射現象:表明原子核存在精細結構,是可以再分的
(2)放射線的成份和性質:
成 份 組 成 電離作用 貫穿能力
α 射 線 氦核組成的粒子流 很 強 很 弱
β 射 線 高速電子流 較 強 較 強
γ射 線 高頻光子 很 弱 很 強
2、原子核的衰變:
(1)衰變:原子核由於放出某種粒子而轉變成新核的變化稱為衰變在原子核的衰變過程中,電荷數和質量數守恆
α衰變:電荷數減少2,質量數減少4
β衰變:電荷數增加1,質量數不變
γ射線是伴隨 衰變放射出來的高頻光子流
在 衰變中新核質子數多一個,而質量數不變是由於反映中有一個中子變為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的半數發生衰變所需要的時間,稱該元素的半衰期。
一放射性元素,測得質量為m,半衰期為T,經時間t後,剩餘未衰變的放射性元素的質量為m,m=mo(1/2)^(t/τ).
3、原子核的人工轉變:原子核的人工轉變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例如用高速粒子轟擊原子核)使原子核發生轉變。
(1)質子的發現:1919年,盧瑟福用 粒子轟擊氦原子核發現了質子。
(2)中子的發現:1932年,查德威克用 粒子轟擊鈹核,發現中子。
4、原子核的組成和放射性同位素
(1)原子核的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
在原子核中:
質子數等於電荷數
核子數等於質量數
中子數等於質量數減電荷數
(2)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質子和不同中子數的原子互稱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放射性同位素。
三、核能:
1、核能:核子結合成的子核或將原子核分解為核子時,都要放出或吸收能量,稱為核能。
2、質能方程:愛因斯坦提出物體的質量和能量的關系:
E=mc² ——質能方程
3、核能的計算:在核反應中,及應後的總質量,少於反應前的總質量即出現質量虧損,這樣的反就是放能反應,若反應後的總質量大於反應前的總質量,這樣的反應是吸能反應。
吸收或放出的能量,與質量變化的關系為: ΔE=Δm·c²
4、釋放核能的途徑——裂變和聚變
(1)裂變反應:
①裂變:重核在一定條件下轉變成兩個中等質量的核的反應,叫做原子核的裂變反應。
②鏈式反應:在裂變反應用產生的中子,再被其他鈾核浮獲使反應繼續下去。
鏈式反應的條件:
③ 裂變時平均每個核子放能約1Mev能量
1kg 全部裂變放出的能量相當於2500噸優質煤完全燃燒放出能量
(2)聚變反應:
①聚變反應: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的反應,稱為聚變反應。
②平均每個核子放出3Mev的能量
③聚變反應的條件;幾百萬攝氏度的高溫
H. 高中物理必修1知識結構圖怎麼畫
你好,具體什麼結構圖, 用關系為線索,用自上而下的連線表示調用關系並註明參數傳遞的方向和內容,從宏觀上反映軟體層次結構的圖形,結構圖分建築圖和組織結構圖。
中文名:結構圖
分類:建築結構圖,組織結構圖
英語結構圖:construction(al)drawing
宏觀上反映:軟體層次結構的圖形。
分享
概念
結構圖:指以模塊的調用關系為線索,用自上而下的連線表示調用關系並註明參數傳遞的方向和內容,從宏觀上反映軟體層次結構的圖形。
分類
分類: 結構圖又分為建築結構圖,組織結構圖,其它結構圖等。
用英語表達結構圖
construction(al)drawing
skeleton drawing
structure drawing
construction plan
structural diagram
assumption diagram
建築結構圖
一、結 構
1 在施工圖設計階段,結構專業設計文件應包含圖紙目錄、設計說明、設計圖紙、計算書(內部歸檔)。
2 圖紙目錄 應按圖紙序號排列,先列新繪制圖紙,後列選用的重復利用圖和標准圖。
3 結構設計總說明 每一單項工程應編寫一份結構設計總說明,對多於項工程宜編寫統一的結構施工圖 設計總說明。如為簡單的小型單項工程,則設計總說明中的內容可分別寫在基礎平面圖和各層結構平面圖上。 結構設計總說明應包括以下內容:
1 本工程結構設計的主要依據;
2 設計0.000 標高所對應的絕對標高值;
3 圖紙中標高、尺寸的單位;
4 建築結構的安全等級和設計使用年限,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要求和砌體結構施工質量控制等級:
5 建築場地類別、地基的液化等級、建築抗震設防類別,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設計地震分組)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
6 人防工程的抗力等級;
7 扼要說明有關地基概況,對不良地基的處理措施及技術要求、抗液化措施及要求、地基土的冰凍深度,地基基礎的設計等級;
8 採用的設計菏載,包含風荷載、雪荷載、樓屋面允許使用荷載、特殊部位的最大使用荷載標准值;
9 所選用結構材料的品種、規格、性能及相應的產品標准,當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時,應說明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錨固長度、搭接長度、接長方法,預應力構件的錨具種類、預留孔道做法、施工要求及錨具防腐措施等,並對某些構件或部位的材料提出特殊要求;
10 對水池、地下室等有抗滲要求的建(構)築物的混凝土,說明抗滲等級,需作試漏的提出具體要求,在施工期間存有上浮可能時,應提出抗浮措施;
11 所採用的通用做法和標准構件圖集;如有特殊構件需作結構性能檢驗時,應指出檢驗的方法與要求;
12 施工中應遵循的施工規范和注意事項。
希望能幫到你。
I. 求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知識結構圖
怎樣才能學好高中物理
首先,反復看課本。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幾乎所有的尖子生都有如此的體會。課本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同學會說:「課本那麼簡單,而考試又那麼難,看它有用嗎?」這種想法很不對。其實據我了解,但凡物理成績不好或平庸者,都是基礎知識不牢。他們自以為學好了,但實際上卻沒有理解好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不信的話,你可以翻開課本目錄,一節一節地仔細回想相關的內容,這個時候你就會明白你的不懂之處在哪裡。
其次,做一些簡單的題目。這第二步和第一步一樣,被許多人瞧不起。他們可能認為做那些簡單的題目是降低了他們的身份,抑或他們忙著做難題,沒「功夫」去做簡單題。何謂「簡單的題目」?就是那些直接考察基本定義、定理的題目,比如課本上的習題和稍微復雜點的題目。做這些題目,目的並不是正確的答案,而是吃透這道題,從簡單題目中聯想出一些東西。一些所謂的難題,其實就是由幾個簡單題目組合而成。
學好高中物理的竅門
1.預習
學習的第一個環節是預習。有的同學不注重聽課前的這一環節,會說我在初中從來就沒有這個習慣。這里我們需要注意,高中物理與初中有所不同,無論是從課程要求的深度,還是課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們在上課之前對所學內容進行預習。
2.上課
上課是我們學習的中心環節。對此我准備強調三個問題:
(1)主動聽課。
我把聽課分成了三種類型:即主動型、自覺型和強制型。主動型就是能夠根據老師講課的程序主動自覺地思考,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難點和重點進行推理性的思維和接受;自覺型則是能對老師講課的程序進行思考,能基本接受講解的內容和基礎知識,對難點和重點一般不能進行自覺推理思維,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才能完成這一過程;而強制型則是指在課堂學習中,思維遲緩,推理滯留,必須在老師的不斷指導啟發下才能完成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