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明朝

歷史明朝

發布時間: 2020-11-18 15:06:02

A. 明朝歷史簡介

明朝的歷史進程可以分為四期:
明朝的前身——西吳時期(1364年-1368年)
建立全國統治——明朝時期(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
江南半壁——南明時期(1644年-1661年8月22日)
最後的餘波——明鄭時期(1662年-1683年)
由於元朝的統治日益殘暴黑暗,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他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為吳王,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不久他又命徐達、常遇春等大將北伐元朝,攻佔大都,元順帝北逃。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明朝的領土曾囊括所謂內地十八省之范圍,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烏地河流域,後改為遼河流域;西達西喇木倫河——哈密,後改為嘉峪關;並曾在今東北地區、新疆東部、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成祖時期甚至短暫征服並統治安南。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南京應天府改為留都。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北進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明初太祖至宣宗期間,是明朝國內主要最安定繁榮的時期(如永樂盛世及仁宣之治),亦是中國歷史其中一個盛世(黃金時代)。至正統七年,誠孝昭皇後張氏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永樂以來的軍事優勢遭到破壞,並使國力大損,但景泰皇帝任用於謙擊敗瓦剌。弘治時期是明中期政治作為清明的時期,歷史上稱為「弘治中興」。正德、嘉靖朝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隆慶年間,開放海禁。明神宗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代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至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主階級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關外滿族作亂,財政惡化的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明熹宗事事信賴宦官魏忠賢,加快了明朝腐敗的進程。至崇禎年間,臣子黨爭激烈,皇帝決策失准,殺袁崇煥,清朝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又遇連年災荒,各地爆發民變,叛降數易,官兵疲於奔命。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1644年4月23日),陝西榆林人李自成率軍攻佔北京,十九日早上,崇禎帝自縊,明朝在全國統治宣告結束,同年清軍入關。之後明朝宗室相繼在江南建立明朝政府,史稱南明,永曆十六年(1662年),降清明將吳三桂將永曆帝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但台灣鄭氏集團繼續沿用永曆年號,建立明鄭政府,直到明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降清明將施琅進攻台灣,鄭氏投降,明朝監國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明祚告終。
明朝的經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屬於較發達的階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但是在宣德以後,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內閣與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末年滿清初年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開始與東方平起平坐,並逐漸超越中國。同時,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辟了窗口與機會。

B. 明代的歷史背景

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殘暴無道。1351年,元廷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治河」和「變鈔」導致紅巾軍起義爆發。

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響應,聚眾起義,攻佔濠州。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備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

不久,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宋,年號龍鳳,稱小明王,以亳州為都城。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統率郭部,小明王任其為左副元帥。

1356年,朱元璋佔領集慶路,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戰略要地,獲取一塊立足之地。朱元璋採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

1360年,鄱陽湖水戰使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1363年,陳友諒敗亡。1364年,朱元璋稱王,史稱「西吳」,與占平江府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

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2)歷史明朝擴展閱讀:

明朝經過:

1368年初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南京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清兵入關,陸續擊敗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C. 歷史,明朝

瓦剌是蒙古的一個分支,明初元朝的殘余勢力被朱元璋趕出了中原,進而分裂,已經對中原形不成威脅,後期瓦剌的崛起,才真正的對明朝形成一定的威脅,再加上正統皇帝盲目的御駕親征,以及在親征中聽信大太監王震的話,犯了好多軍家大忌,導致全軍潰敗,瓦剌順勢攻到北京,但當時的瓦剌沒有滅亡大明的能力,所以才能雙方達成協議,歸還被俘的皇帝,撤回大漠。

D. 歷史明朝

正確的標抄准答案!給分喔
答:變化:明襲朝中期以來,中國走向閉關鎖國,逐漸與世界隔離;而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後,殖民者開始對外侵略。
取勝原因:當時中國的國家綜合實力還比較強,東西方的差距還剛剛被拉開;康熙、鄭成功等傑出人物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率領軍隊和民眾對侵略者進行堅決抵抗。
領悟: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維護民族利益的關鍵;面對侵略,要敢於抗爭。

E. 明朝在歷史上存在多少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版國祚二百權七十六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 ,而在應天府設立南直隸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興等盛世,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中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和天災導致國力下降,爆發大規模民變。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權,隨後滿清趁亂入關,擊敗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南明覆亡。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明鄭結束。

F. 歷史年表 明朝

太祖 │ 1368 │ 1398 │

│ 惠帝 │ 1398 │ 1402 │

│ 成祖 │ 1402 │ 1424 │

│ 仁宗 │ 1424 │ 1425 │

│ 宣宗 │ 1425 │ 1435 │

│ 英宗 │ 1435 │ 1449 │

│ 景帝 │ 1449 │ 1457 │

│ 英宗 │ 1457 │ 1464 │

│ 憲宗 │ 1464 │ 1487 │

│ 孝宗 │ 1487 │ 1505 │

│ 武宗 │ 1505 │ 1521 │

│ 世宗 │ 1521 │ 1566 │

│ 穆宗 │ 1566 │ 1572 │

│ 神宗 │ 1572 │ 1620 │

│ 光宗 │ 1620 │ 1620 │

│ 熹宗 │ 1620 │ 1627 │

│ 思宗 │ 1627 │ 1644 │

G. 明朝的歷史

明朝(1368年-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元朝政治腐敗,元順帝統治時期,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他南征北戰。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共傳十九位皇帝。明朝的領土曾囊括今日內地十八省之范圍,並曾在今東北地區、新疆東部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初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明成祖朱棣在位時以順天府(今北京)為京師,應天府改為留都。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北進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至正統七年,宦官王振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永樂以來的軍事優勢遭到破壞,但景泰皇帝任用於謙擊敗瓦剌,保衛了國土。弘治時期是明朝政治作為清明的時期,歷史上稱為"弘治中興"。正德、嘉靖朝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代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閹黨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多處爆發民變,後金軍隊也突破長城,五入關內。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但由明朝宗室在華南建立的若干個南明政權又延續了數十年,直到明永曆末年(1680年代)。
明朝的經濟文化在歷史上屬於較發達的階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但是在明宣宗以後,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內閣與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逐漸與東方平起平坐。同時,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辟了窗口與機會。

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朝政腐敗,災害頻繁。國庫也日漸空虛。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賦稅以外,還發行新鈔「至正寶鈔」並大量印製,致使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順帝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苛扣口糧,非常憤怒。於是,「治河」和「變鈔」就成為民變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聚眾起義,攻佔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貧苦農民出身的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為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佔領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此時的朱元璋「地狹糧少」「孤軍獨守」,遠不及其他起義軍勢力,處境十分艱難。朱元璋採納了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經過幾年努力,朱元璋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1360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363年,陳友諒勢力被完全消滅,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今蘇州),張士誠自盡。之後朱元璋又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了明朝。之後趁蒙元內斗之際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佔大都(今北京),元朝撤出中原。之後朱元璋繼續消滅位於四川的明玉珍勢力和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沙漠,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初年的強盛(1368-1436)
洪武時期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
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朱元璋殺其的原因名為超越禮制,實為其當年是朱元璋謀殺小明王韓林兒的執行者(有一說法小明王死於意外,事實如何已不可考)。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加上空印、郭桓兩案,開國功臣除了湯和外幾乎全部被殺。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特務監視和文字獄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打擊貴族階層,造成了明初期思想控制的強化,為明中期以後新興思潮與舊勢力的斗爭埋下伏筆。

靖難之役與永樂時期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以加強邊防、保衛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勢力較強,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朱元璋規定藩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朱元璋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立刻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准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的名義,打著「靖難」的旗號起兵南下,最終佔領了南京,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勝利,靖難之役告終。朱棣稱帝,他就是明成祖,明成祖廢除建文年號,改年號永樂。
朱棣即位之後,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在內政上,朱棣下令編寫《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永樂三年始,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永樂三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後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
但是永樂帝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

仁宣之治
明成祖死後,太子朱高熾即位,他就是明仁宗。並且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更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明仁宗死後,長子朱瞻基即位,他就是明宣宗。宣宗基本繼承了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國家進一步強大。在這一時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監不得干政的規矩,一些太監開始干政,為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

中期的興衰(1436-1573)
土木之變與英宗復辟
1435年,9歲的明英宗繼位,寵信宦官王振。自此開始明朝的宦官嚴重專權行為。王振原為教官,後凈身入宮,服侍英宗左右。英宗即位後,對其寵信有加。在太皇太後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王振更加專橫跋扈,更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瓦剌首領也先在正統十四年的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大軍離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兵士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打死,此即為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的消息來到京師後,朝中混亂。一些大臣要求遷都南京,被兵部侍郎於謙駁斥。繼而大臣擁戴英宗弟朱祁鈺吁即位,是為代宗(景泰帝)。同時於謙積極備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瓦剌軍隊的進攻未果,大敗逃走。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於1450年八月釋放英宗。但之後,皇室內斗。景帝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今南池子)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英宗之子,後來的憲宗),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之後,朱見濟病死,景帝也遲遲不恢復朱見深為太子(景帝無他子)。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又殺害於謙及大學士王文,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

憲宗時期
英宗死後,兒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初年為於謙冤昭雪,恢復代宗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是憲宗在位末年,好方術,終日沉溺於後宮與比他大19歲的宮女萬貴妃享樂,並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是為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憲宗的寵信,張狂跋扈,透過西廠大肆冤殺普通民眾與官員。不久後由於民憤四起,西廠被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權。成化十八年,汪直才因言官彈劾而被貶。

弘治中興
憲宗死後,孝宗朱佑樘(chēng)即位。由於孝宗自幼生於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孝宗的勵精圖治,被稱為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 孝宗在位期間,先是將憲宗期間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特務部門也只能謹慎行事,用刑寬松。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並餞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張皇後外沒有任何妃嬪。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為明朝中期以來的最好形勢,明史也稱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

武宗亂政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歲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武宗,以次年為正德元年。武宗本性貪圖享樂,整日與內臣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丘聚、高鳳、羅祥等八位過去的東宮宦官相互勾結,是為「八虎」。八虎想盡辦法奉迎阿上,導引皇帝逸樂,殘害忠良,朝政為其所害。八虎之中的劉瑾獨攬大權,將自己的黨羽延攬入閣,還想方設法滿足武宗的玩樂需求,建造豹房供其淫亂。但是劉瑾的專權也引發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滿。最終劉瑾被判凌遲3357刀處死。但是,武宗依然不思朝政,又開始信用佞臣江彬。
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變亂頻生,先後發生陝西安化王朱寘鐇謀反、山東劉六、劉七民變、江西寧王朱宸濠謀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在征討朱宸濠班師回京途中,於南直隸清江浦(江蘇淮安)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去世。不久之後江彬就被抄家處死。

嘉靖隆慶二朝
武宗無子嗣無兄弟。死後由孝宗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位,是為世宗。世宗在位期間,罷黜各地鎮守太監。但是大禮儀事件嚴重損害了朝政:世宗要求尊父為興獻皇帝,母為興獻皇後。但內閣首輔楊延和、禮部尚書毛澄等堅持以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紛紛迎合帝意。世宗在這些人的助長下蔑視禮法,不僅尊其父母為皇帝和皇太後,又為父親在太廟旁專立一廟祭祀,成為獻皇帝廟。又稱父親為睿宗,在武宗之上,還為父親修皇帝實錄。此為大禮儀事件。大禮儀引起軒然大波,朝臣中反對者均受打擊,或被罷官,或被入獄。受杖者一百八十餘人,杖死者十七人。同時,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自嘉靖十三年後世宗即不視朝。
嘉靖去世後,唯一存活的皇子朱載垕即位,是為穆宗,號隆慶。穆宗本人無能,但他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階、張居正等,內政形勢總體較佳。也為萬曆初年的中興奠定基礎。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北面韃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據河套。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進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之後西去,明軍在追擊中大敗,此為庚戌之變。但之後,明朝與蒙古通好,俺答被封為順義王。在南部海疆, 倭寇橫行,後為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剿滅。

後期的衰亡(1573-1683)
張居正變法
隆慶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風駕崩,子朱翊鈞繼位,是為神宗,元萬曆。由於神宗年幼,於是由太後攝政。重臣高拱由於與太後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相反張居正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
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洪武廿六年,全國耕種田地有八百五十萬零七千六百卅二頃。到了弘治十五年降低到四百廿二萬八千零五十八頃。而萬曆九年經過張居正的治理後達到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練兵,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
萬曆初年呈現出明代中葉以來最好形勢。 張居正逝世之後,中興之象消失,明朝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萬曆
張居正死後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不久就開始怠政。萬曆十四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萬曆十七年元旦後,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後每年的元旦神宗再也不視朝。自萬曆十六年後,常朝也經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還進行選美。神宗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在他廿一歲時就開始籌建陵園。萬曆十七年,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上疏,稱神宗沉湎於酒、色、財、氣。結果被貶為民。神宗還派礦監和稅監搜刮民間財產。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萬曆卅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廿五名。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神宗在位期間另外兩項嚴重敗壞朝綱的事件是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東林黨源於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一詞則起源於萬曆卅八年的一次人事變動事件。起因是內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摸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而起。東林黨興起後,朝中其它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後,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崇禎初年東林黨才重新被啟用。
另外一項政爭是國本之爭。主要是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鄭貴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兩個派別。直到萬曆廿九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
在對外軍事方面,包括在萬曆二十年援助李氏朝鮮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亂在內的萬曆三大征都取得了勝利,但損兵折將極大。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發動叛亂,次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女真從此轉為戰略防禦。

明末三大案

「明末三大案」指明朝末期宮廷中發生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總稱。這三起事件本身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卻標志著明末紛亂和衰亡的開始,故有「三大案」之稱。

1. 梃擊案
梃擊案發生於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一位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入皇太子居住的慈慶宮並打傷守門宦官李鑒,後被捕。後經審問,顯示鄭貴妃與此案有關。由於當時審案人員都是浙江籍人士,而當時的浙黨領袖方從哲與鄭貴妃關系良好,因此頗受人質疑。結果當時的陝西籍刑部主事秘密審訊了張差,結果招出鄭貴妃與此確有關系。鄭貴妃見東窗事發,哀求皇太子。皇太子也請求皇帝快速了結,加之神宗寵信鄭貴妃,除了張差被處決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張繼續追查的官員事後都受了輕重不等的處分。

2. 紅丸案
光宗是太子之時,就寵愛兩名李氏選侍,分別為「東李」和「西李」。其中西李最為得寵。鄭貴妃與西李暗中交結,鄭貴妃向光宗提請西李為皇後,西李提請鄭貴妃為皇太後,後因大臣反對而作罷。光宗因過度縱欲,即位五天後就得了腹瀉之疾。光宗服用了一位與鄭貴妃關系密切的太監崔文升所進的葯物,結果病情加劇。西李以侍奉為由入住光宗寢殿。八月廿九日,鴻臚寺丞李可灼獻上一顆紅丸,光宗服後獲得暫時的舒適。黃昏後再食一顆,到半夜去世。此即為紅丸案。結果,朝中謠言遍起。李可灼被罰回鄉養病。更有大量彈劾奏章要求罷免方從哲。天啟二年四月,朝中又發生了對於紅丸案的爭論。最後方從哲仍然沒有判罪,而崔文升被貶放南京。

3. 移宮案
光宗去世後,西李據守乾清宮,與心腹太監魏忠賢要挾皇太子。李氏還要求官員要先將奏章給她看,再給朱由校看,導致強烈反彈。群臣也因此聯合要求西李移宮。在群臣催促下,西李不得不移出乾清宮。結果四年後,熹宗又封西李為康妃,次年更頒布《三朝要典》,顛倒三大案的黑白。

黨爭
熹宗由於幼年喪母,對乳母客氏有特殊感情,客氏也不知自己,與宦官魏忠賢狼狽為奸。魏忠賢因為在一次賭博中輸錢而自宮,改名為李進忠,入宮為宦官。後皇帝賜他恢復原姓,並恢復舊名忠賢。魏忠賢善於逢迎拍馬,加上與客氏互相勾結,一路快速升遷,還成為秉筆太監。
熹宗即位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結果導致東林黨與其它黨斗爭不斷,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藉此機會干預政治,將反對東林黨的勢力集結,號為閹黨。天啟四年後,閹黨控制了內閣。自此之後魏忠賢更加張狂,其爪牙遍布中央與地方。在其權勢最盛時,其養子竟能代替皇帝祭太廟。全國遍布他的生祠,並號為九千歲。更有國子監生提出魏忠賢配孔子,魏忠賢父配啟聖公。魏忠賢並大肆打擊東林黨,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由於閹黨水準低下,政理不修。國家內部飢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明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境地。

明朝滅亡
天啟六年,熹宗在西苑遊玩時不慎落水,一年後死去。接替熹宗的是信王朱由檢,是為思宗,年號崇禎。他即位後,銳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宮外。時機成熟後,思宗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在前去過程中得知被思宗已派錦衣衛來逮捕他,便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同時將客氏押到浣衣局處死。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閹黨專權雖然結束,但其後朝中又黨爭不斷,崇禎帝對朝政又開始失望。並加強集權,控制百官,信用宦官。
1629年(崇禎二年)10月,皇太極由蒙古人做向導親率大軍,通過喜峰口,從龍井關突破長城,攻陷遵化、灤州、永平、遷安四座城池。直逼北京,明王朝岌岌可危。袁崇煥聞訊本應將來犯之敵阻擋在薊州至通州一線,但他只是率兵跟躡,趕到河西務時,又不顧將領反對,率部前往北京。袁崇煥如此之舉,引起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園亭庄舍被敵騎蹂躪殆盡。 同年12月,崇禎皇帝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緊急詔令天下兵馬進京勤王。
1630年(崇禎三年),帝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將袁處死。同年,後金大軍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但勤王各鎮兵馬卻自保不前,無人敢帶頭出戰。見此狀況,重慶女總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領「白桿兵」主動向八旗軍發起進攻。在北京永定門外,皇太極派出最精銳的多爾袞鐵騎軍迎戰秦良玉部。這一仗,秦良玉率白桿兵在孫承宗等老將的配合下戰勝鐵蹄騎兵。之後,秦良玉又趁風雪之夜成功偷襲皇太極大本營。迫使雄心勃勃的皇太極不得不連棄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無功而返,退出關外。
1640年清軍攻打錦州,思宗派洪承疇帶八路總兵率十三萬大軍出關援錦州,在松山大戰清軍,是為「松錦大戰」。結果明軍敗,洪承疇投降。關外遼東地區至此基本全數淪陷。
1636年,李自成接替高迎祥成為新闖王。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關,十一月佔領西安。另一支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主要在南方發展,先是控制了湖廣地區,之後又改進攻四川,是為大西政權。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崇禎十七年三月,農民軍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十八日,農民軍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禎帝在北京煤山自縊。四月廿一日,李自成親率部隊與吳三桂在山海關外的一片石大戰,但由於清軍參戰,李自成大敗。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燒宮殿與九門城樓,向西撤退。之後,農民軍接連內訌,戰鬥力大損,與清軍交戰時也連連失敗。五月初二,清攝政王多爾袞進京。為安撫漢人籠絡民心,多爾袞下令禮葬崇禎,臣民服喪三日。八日,順治進北京。北京開始成為清朝的都城。而南京是明朝的留都,在南京明朝設有形式上的基本的政府機關。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禎皇帝的堂兄弟朱由菘被推為監國。十二天後,朱由菘即皇帝位,以次年為弘光元年。弘光政府內斗不斷,內部由閹黨餘孽專權,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在酒色。清軍一路南下,攻克中原。之後,清軍渡江,攻破南京。弘光皇帝押解到北京後被殺。清軍佔南京後,又接連攻克蘇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下令剃發。引發了漢族群眾的強烈反抗。弘光政府覆滅後,魯王朱以海即位監國於紹興,唐王朱聿鍵稱帝於福州,年號隆武。1646年二月(隆武元年二月),清軍開始征福建與浙江。六月,魯王兵敗,漂泊海上。八月,隆武帝被俘後絕食而死,十一月,鄭芝龍降清,隆武政府亡。之後,桂王朱由榔稱帝於廣東肇慶,改元永曆。永曆政權與已經被擊潰的張獻忠李自成殘部聯合抗清,一度收復湖南全境。但永曆三年後,清軍大兵壓境,湖南再度淪陷。永曆四年,清軍攻克廣州與桂林。永曆帝被迫退守南寧。永曆五年,孫可望迎永曆帝入貴州安隆所,並進攻四川,一度收復了四川大部。李定國也進攻廣西,攻克桂林,直搗長沙,還進軍廣東收復了兩廣失地。但是,李定國、孫可望兩名將領內部不和。永曆十一年,孫可望勾結清兵大規模進攻雲南。永曆十三年,清軍三路入滇,永曆帝逃往緬甸。永曆十五年,吳三桂逼迫緬甸政府交出永曆帝。1662年(永曆十六年),永曆帝在昆明被處死,同年,李定國病死於猛臘。永曆帝死後,鄭成功則堅持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抗清活動。一度攻克過漳泉二府。永曆九年清軍南下,鄭成功退守廈門金門兩地。永曆十一年,鄭成功被封為延平郡王。同時,鄭成功帶領水軍向舟山群島進發。永曆十三年,鄭成功進入長江,攻佔下瓜洲、鎮江、江浦等地,進逼南京。結果被清軍擊敗,不得不回到閩南大本營。1661年(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派兒子鄭經留守金廈,自己攻打台灣。永曆十六年,鄭成功逝世。鄭經從廈門來到台灣接手經營,並仍舊沿用永曆年號。1663年,鄭經放棄金廈兩島。1681年,康熙帝平三藩後開始著手佔領台灣。此時,鄭氏政權內部爆發內訌。明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水師提督進攻台灣。結果鄭克塽剃發投降,明祚告終。

H. 歷史明朝。

清朝不是中原正統,是少數民族。朝鮮是在中原民族統治下的一個附屬國。

熱點內容
新師德與教師教育心得 發布:2024-12-22 21:58:52 瀏覽:981
化學表面處理 發布:2024-12-22 21:51:56 瀏覽:428
生物考前指導 發布:2024-12-22 20:58:00 瀏覽:786
初一生物卷子 發布:2024-12-22 19:59:11 瀏覽:292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發布:2024-12-22 19:53:36 瀏覽:465
加滿一箱油多少錢 發布:2024-12-22 19:05:29 瀏覽:564
傷口發炎怎麼辦 發布:2024-12-22 17:22:51 瀏覽:517
金陽教師招聘 發布:2024-12-22 15:27:28 瀏覽:594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怎麼樣 發布:2024-12-22 15:07:01 瀏覽:996
cf掃射教學 發布:2024-12-22 14:16:50 瀏覽: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