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學計劃
高三的歷史在文綜試卷中,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但是想取得高分也是非常的難的,那麼高三歷史應該怎樣制定備考計劃呢,小旭整理了相關信息,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歷史系統復習應該怎麼制定計劃
歷史要進行筆記,這是必不可少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筆記。筆記要記兩次,上課時,對老師的講解和板書進行筆記,課後要整理筆記,在整理的過程中,又是一次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復習。
高三學生如何制定歷史學科復習計劃
一、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
時間是學好歷史的必要保證。要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於50分鍾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宜安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而且應在50分鍾的時間內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三本教材的復習時間進行合理再分配。記憶是歷史學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復習周期越短、記憶效果越佳。有些同學每天雖有固定的時間復習歷史,但往往是想看什麼就看什麼,今天中國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現代史,或者連續一段時間或復習中國古代史、或復習中國近現代史、或復習世界近現代史,周期相對較長,結果看了後面忘了前面、復習到前面又忘了後面。因此無序或周期很長的復習效率很低,談不上對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來說,在每天固定的復習時間里,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都要有明確的量的規定,
二、每一遍復習都要有側重點
教學中我們常聽到有些學生反映:我已經將教材看了好幾遍,但還是記不住;有些同學認為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內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時間是記憶的保證,但記憶效果的高低與投入的時間量並不完全成正比。就記憶而言,以理解為前提的記憶效果比單純的記憶要好;為此,要掌握知識應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復習不能簡單地循環往復,要有側重點、針對性;這樣可使復習以及對知識的了解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最終達到理解並記住的效果。
三、要有一定的練習時間
運用掌握的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是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檢驗復習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選擇地做一些相關練習是復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必須同樣要有明確的練習時間與練習量。很多高三學生的練習是被動或盲目的(即教師發什麼便做什麼、發多少做多少);自主練習時只做選擇題、很少甚至不做材料分析與問答題,即使做選擇題也只求量不求質,至於主觀題因平時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學生則邊看書邊做練習。這些方法既不科學,效果也不高。筆者認為學生做練習應主動並有明確目的,即做什麼練習、何時做,根據自己的復習進度進行
高三歷史的學習方法
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❷ 如何進行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學習計劃
2015屆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計劃
二中高三歷史備課組
一、指導思想
運用「三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依據「三綱」(課程標准、考試說明和教學要求),准確把握「三情」(教情、學情、考情),著眼「三立足」(立足基礎,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識;立足概念,突出主幹),在繼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創新,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有效的第一輪復習計劃策略,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應試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復習質量,以備戰高考。
注意六忌:
忌好高騖遠,以基礎知識為主;忌死記硬背,重在思維、能力的提高;忌答非所問,做到解題詳略得當,結論完整;忌題海無邊,要以一當十;忌胸中無目標,計劃要周密,時間要合理;忌猜題押寶,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為根本。
二、目標要求:
1、以教材和復慣用書為依託,以新高考試題為參照,充分研讀「三綱」,建立全面、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構建科學、系統的知識結構,從整體上使學生掌握理解基本的歷史概念、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發展脈絡。
2、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從「三維」出發,夯實基礎,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綜合、遷移應用等基本的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3、以史學新範式為復習理念,解讀歷史。高考命題越來越重視史學新範式,尤其「三史觀」的思想應用得較多。把握「三史觀」,既是新課程課堂教學復習的前提,也是備考新高考的基礎。故在平時的復習中,盡量運用不同的史觀進行教學,從多角度多方位分析問題,使歷史變得豐富豐滿,從而提高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三、復習安排
1、時間安排: 2014年6月—2015年3月上旬(一輪復習)
2、復習思路:夯實基礎知識,理清基本線索,培養基本技能。
3、主要任務:以教材為主,進行單元內小專題復習,夯實基礎,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並在此基礎上向深、廣度擴展,結合現實,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要搞好單元過關,精選習題,精講精練,及時講評,並且每節課力爭留出時間讓學生記憶一些重點知識,做到當堂知識當堂鞏固。
4、方法:以課時為主要學習方式,單元內小專題式進行,一個單元結束後要進行單元總結與測試,每個模塊結束後要進行模塊過關測試。
採用讀、講(聽)、練、評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讀書:利用正課時間,明確目的和要求,按照學案,由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讀書,在此基礎之上理清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系,構建相對嚴謹的教學知識結構,使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
第二環節——講(析):在熟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基本史實,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歷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知識並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同時,要針對考點進行知識擴展,教師最好做到精講多練,講重點,要突破每個考點的核心問題
第三環節——訓練:在課時復習結束後,要選取典型試題及時進行測試、反饋,可採取一課一小練(當堂訓練)的形式,以便及時鞏固落實,練習後,必須核對答案,分析總結。通過典型題目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
第四環節——講評:包括教師的講評與學生的自評。每一單元測試及模塊測試後教師要重點講評,教師在講評練習和試卷過程中,要特別留心解題方法的講評,從而減少解題錯誤,提高應試能力。
一輪復習側重點在於理解歷史概念,掌握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既包括具體史實,也包括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線索和階段特徵也屬於這一范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貫徹「全、准、新、細」的原則。「全」即復習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試大綱的任何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強化重點;「准」即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闡釋要准確;「深」即對歷史現象、內在聯系和規律的理解認識要深刻;「新」即對歷史知識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和鞏固;「細」即注重細節,近幾年文科綜合試題啟發我們必須抓好細節,很多問題並不難,但考察很細致,於細微處方顯精神,細節決定成敗。
四、具體要求
(一)瞄準高考,落實課程新理念,轉變課堂模式。
1、改一講到底,不訓練學生能力。
調動學生參與,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老師重在幫助學生整理思維層次和指導思維方法;邊講邊練,這樣才能做到訓練及時、訓練充分
2、改只有知識教學,沒有材料教學。
高考無題不材料,如果課堂不進行材料教學,學生就不能形成材料處理能力。
3、改只有純知識的梳理、分析,沒有解讀高考考點及其要求。
每堂課都應有高考的考點解讀、考題回顧、考情預測和模擬訓練。以高考的感覺和要求去指導教與學。否則這是嚴重的教學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高考考的許多是老師講不到的,需要學生具有獨立的思維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單憑老師講授是培養不出來的,需要在訓練中參與和培養)
(二)落實常規
1、認真備課。
認真編寫教學案,優化整合,既有專詳,又有高考鏈接、材料教學與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
2、分層教學。
知識的深淺是有層次的,思維的發展是按層遞進的,學生的素質也是有層次差異的,因此實行分層教學,梯度推進,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發展,全體學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業檢查。每天應布置一定量的作業,並進行批改或檢查,關鍵在於督促學生在課後練,鞏固和深化知識,這是落實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
4、周考月考。知識鞏固和思維深化,除課堂教學和課後作業外,還須通過周考、月考去強化。周考、月考也是我們教學時段要檢查的內容。要強調的是,周考有的改為周練,練不如考,考對學生的壓力感、速度訓練和答題規范養成遠遠超過練。其次,不管練習、周考、月考,有練有考就必須講評。只有講評,學生才能明確自己的錯誤,思路才能得到升華。
5、自習輔導。晚自習讀歷史是歷史學習鞏固一個重要的時間保證,但要學生讀歷史,就必需歷史老師能下班輔導。歷史老師晚自習下班輔導,有利於學生釋疑解難和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還會對學生學習歷史產生感情壓力和督促作用,這自然有利於歷史知識的鞏固。
6、加強學法指導,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指導歷史知識的消化。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要找出規律特點;課堂要適宜提出問題,要使學生做好筆記,會用筆記;課後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指導審題能力的培養。選擇題要審清主題、題乾和選項;非選擇題要審清限制語、求答項和相關背景材料。
(3)指導訓練過程中書寫的規范化。答題做到要點化、段落化、序號化、層次化以及語言的術語化等,思路清晰,邏輯嚴密,保證不因規范化問題而失分。
7、重視訓練與講練評結合,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1)精心選題。選題的基本依據是「三綱」、「三情」、「三立足」;選題應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視角)題型為主;選題類型多樣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訓練應做到逢練必改,逢改必批,適當指出學生易錯易混的題目。
(3)精心講評。講評課的一般模式為「矯正反思——精評新練——自我完善(查缺補漏)——典題記錄」。教師要高度重視講評課,既要講知識,又要點方法,問題可以分門別類的講,也可以就題論題或借題發揮,達到一題多練的效果。
8、關注「三生」(尖子生、邊緣生、學困生),共同進步
(1)及時幫扶輔導,提優補差。
(2)做好跟蹤記錄,對每一階段暴露出的問題分析解決。
(3)加強人文關懷,心靈溝通。
五、第一輪專題復習的大致安排表
周次
5、26——30
必修一
第一、二單元
6、3 —— 6
必修一
英國的制度創新和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6、9—6、13
必修一
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6、16 — 20
必修一
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運動與五四愛國運動、第五單元
6、23 — 27
必修一
第六單元
6、30 — 7、4
必修一
單元測試、第七單元
7、7 — 7、11
必修一
第七單元
9、1——5
必修二
第一單元
9、8——12
必修二
第一單元及單元測試
9、15——19
必修二
第二單元7——10課
9、22——26
必修二
第二單元11——13課及練習
9、29——10、3
必修二
第三單元14——17課
10、6——10
必修二
第一階段考試 第四單元18、19課
10、13——17
必修二
第四、第五單元
10、20——24
必修三
第一單元1——4課
10、27——31
必修三
第一單元5、6課 、第二單元7——10課
11、3——14
必修三
第三單元1——15課
11、17——21
必修三
第二階段考試
11、24——28
必修三
第四單元17——19課;第五單元20課
12、1——5
必修三
第五單元21——24課
12、8——12
必修三
第六單元25——28課
12、15——19
必修三
第六單元29、30課及考試
12、22——26
選修一
九大改革1、2、3
12、29——1、2
選修一
九大改革4、5、6
1、5——1、9
選修一
九大改革7、8、9
1、11——1、12
第三階段考試
3、1——5
選修四
3、8——12
綜合訓練
❸ 如何發揮高三歷史教師在復習備考中的引領作用
落實每一道習題,選題要精當。訓練題要注意:典型性、目的性、針對性,靈活性和綜合性。因而資料不是全而難就好,不是怪而新就好,不是名校的名牌的就好,關鍵在「適合」自己的學生,適合學生的基礎,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要做到不把滿天飛的資料隨意交給學生,資料要經過學科教師的嚴格把關精選。方法上,立足學情對資料添、選、改、換。核心理念是:在選用的資料中,應當依據個人經驗和學生實際,有所取捨,決不全盤照搬照用,絕不被成套的資料牽著走,要樹立資源開發意識,能動地使用所有資料。
落實每一次評講,評講精當。評講試卷是高三教學非常關鍵的環節,切不可等閑視之,要注意練習評講的重點性、規律性、針對性、拓展性和主體性原則,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試題評講應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1.本題考查了考綱中的哪個考點,考查了哪些方面的知識?2.怎樣審題,怎樣打開解題的思路?3.解答本題主要運用哪些方法和技巧,關鍵步驟在哪裡?4.學生答題中有哪些典型錯誤?是屬於知識、邏輯、心理、習慣,還是策略的原因?只有通過這些,才能培養學生解題能力。
落實每一次糾錯。要了解學生錯在何處,為何錯,哪些學生錯,有針對性地改進復習教學工作。對於學生而言,要求答錯的學生要找出答錯的原因,並改正,掌握避免差錯、改正錯誤的規律。
對重要考點、問題集中的考點,教師可以採用「找分式練習六步講評」,其流程為:展示答案(把學生原始答案投影出來或請學生板書在黑板上)→討論給分(教師亮出本試題的分值和評分標准,請學生分別給呈現出來的答案給分)→扣分分析(該答案沒有獲得滿分,請大家分析扣分原因,扣分點是在哪裡,可以討論,分析要准確,切合呈現出來的答案)→錯點修改(請大家根據扣分點在原始答案的基礎上修改答案,修改的答案要完全符合本題的評分標准,把丟了的分數重新找回來)→再次評分(請大家對修改後的答案,再根據本題評分標准再次給分)→反思小結(啟發大家討論:原始答案出錯的原因,後來大家是怎樣改正的,有什麼教訓要吸取,從中可以尋找出什麼規律。最後,可以公布標准答案。啟發大家根據試題題乾和試題材料,對應分析出標准答案的對應來路,從中梳理出答題要領,補充前面找分式評講得出的答題規律)。
❹ 你們在高三的時候是怎麼安排課程學習的
1、制定目標
高三學生在這個階段要學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適用於自己的學習計劃。這份學習計劃中高三學生需要明確自己通過這一段學習要掌握哪些知識,有哪些目標等。計劃制定的越詳細越好,另外,計劃制定完後要嚴格的按照計劃實行。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自己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注意,高三學生制定的計劃不能和老師的教學計劃起沖突,而是應該和老師的計劃相協調,這樣才能最大化的利用時間。
2、合理分配時間
對於高三學生各科學習的時間,學生們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合理分配。自己比較擅長的學科,可以少分配一些時間,而自己比較薄弱的學科則可以多分配一些時間。要分清主次,不要隨著心情胡亂分配,這樣可能會降低學習效率,浪費寶貴的時間哦!
3、定時寫完作業
高三學生的學習任務很重,絕對不能只寫完作業就了事。每天留的作業,如果有晚自習就盡量在晚自習中完成,如果沒有晚自習也最好規定一個時間,在時間內完成,這樣有不會的可以及時請教老師或同學。另外也可以節省出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
高三學生應該如何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4、隨身攜帶紙筆
高三學生要養成隨身攜帶紙筆的習慣,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好詞好句記錄下來,也可以在紙上記錄一些知識點,利用空閑時間,隨時背誦,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❺ 淺談新課改下如何上好高三歷史復習課
一、教學理念的更新
新課程改革是全方位的,對教材的內容,教學教法,考試的要求,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要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其中教師的作用是重要的,關繫到改革的成敗。這就需要教師在深刻理解新課程理念的前提下,在實際教學中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過去的復習課主要是傳授知識,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然後讓學生識記。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主導與主體地位的關系沒有體現出來,甚至本末倒置。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為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扮演好指揮家的較色,而不是保姆式的教學,只有轉變教學理念,才能真正實施新的課程標准。
二、對教材知識體系的重新構建
新的《歷史課程標准》是歷史課程實施的基本依據,也是新歷史高考的命題依據。新的課程標准與原來歷史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結構上作出了重大變化。新課程的教材編寫是以專題形式呈現的,內容跨度大、概念多,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在直觀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給學生的記憶與理解造成了混亂和困難,不利於學生掌握。同時, 3個必修模塊的教學內容被分別以不同的側面出現,教學內容上出現重復和割裂。因此,復習備考時我們可以首先對教材的學習內容重新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可以按照時間順序或者是通史體列和中外順序對政治、經濟、文化的模塊內容加以構建,這是一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知識體系。
三、夯實基礎,滲透能力培養
首先,通過對新課改後歷史高考題的分析,新高考仍然強調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學生對基礎知識把握如何,是決定高考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基礎知識是活水,源泉,如果連基礎知識都不能掌握,談何運用?所以,進行高三復習,先從基礎抓起,一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評價以及與前後知識的聯系,讓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去掌握。另外,學習過程中涉及到概念性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理解透徹,否則,不便於對基礎知識的消化。
其次,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既要注意歷史事物之間的縱向聯系,也要注意歷史事物之間的橫向聯系。在縱橫聯系中加深對歷史事物的整體把握。
再次,高三歷史復習除了夯實基礎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我認為是能力的培養。就自己個人對高考試卷的分析及標准答案的理解,題目的設置往往有三處著眼點,一是根據材料回答問題,答案往往在所提供的材料中;二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答案往往在教材所學中;三是結合材料並根據所學知識,其答案往往是二者結合。而要准確答題需要學生有很高的應用知識的能力。比如,2009年高考第22題三個問題的設計:(1)據材料一、二,人們的婚姻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作為婚俗背景的經濟基礎和家庭關系,從傳統到近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態度發生變化的社會條件是什麼?(3)據材料一、三,不同學者在婚姻自由度問題上的視角分別是什麼?我們應如何全面認識這一問題?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快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及其闡釋能力。這也是新課標要求考察學生兩大能力。這就要經常地講,經常地練。才能讓學生熟練掌握提升對新材料新情景的運用與理解能力
總之,新課標、新高考下如何形成科學、系統、具有針對性的復習方法,只是剛剛一個開端和探索階段。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以便更好的服務於教學,服務於高考和學生。
❻ 高考如何復習歷史
理論上一般按照這三步:
1.跟隨老師計劃,老師講什麼你就記什麼,上課告訴做筆記,(我上高三一個月就寫了3個筆記本)把老師說的一字不啦的記下來。這樣做的好處有一點就是能夠專心致志的抓住課堂。
2.做一個以時間為線索的歷史大事記,從古代一直到現在,世界歷史單獨做一個。然後再以熱門地域(比如北京)做一個分支的大事記。
3.抽出時間努力背背,分專題,有條理的。把書一字不啦的念一遍首先,然後簡單理解,重點記憶,。但不要佔用背英語的時間。
歷史太簡單了,地理也可以這樣,但是地理要重點放在理解上,歷史重點放在記憶上,還有多做題也是一個號方法。
每天下了晚自習(10.30——1.00)可以做兩套卷子,一個語數英一個政史地,一個星期就可以做過來兩邊,等你到過年的時候就發現你提高很多。
步驟可以總結為:
一 聽好課, 熟讀課本,要到滾瓜爛熟的地步,念起來朗朗上口,和讀繞口令似的
二, 把薄薄的課本讀後、
三、注意課本的框架結構
四。 注意歷史的時間先後,可以把書本上有出現的時間按先後順序排出來,自己隨意抽個時間,考考自己
五、 看看平時的錯題集
六。 注意書本的邊邊角角,抓住細節
七。注重答題的方法及方式。像問在歷史進程中的影響只類的很平常的問題,你要熟悉從哪些地方著手。
❼ 高三歷史學科最後階段如何復習
關於復習方法,可以給你一些思路:
1、教材為本,整體復習。課本是復習的階梯,學習須有「本」可依。復習時以課本為主線,進行系統的復習,使所學過的知識由零散過渡到完整,構架起較為完整的知識系統,訓練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制定看書計劃、繪出知識結構網路圖,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歸納過程中,要有序地多角度概括思考問題,找出內在聯系。然後根據知識結構網路圖去發散、聯想基礎知識點和每個知識點的基礎題,首先學會自我檢測。
3、你可以通過開發大腦潛能來提高學習效率,高效率使用大腦的你,是提高學習成績最關鍵的一步。之前我下載過一套開發大腦的課程《特斯拉潛能訓練課程》,經過學習,我掌握了各種高效率使用大腦的技巧,輕松自學各科知識,最終考上了復旦大學,希望我的分享能幫到你,祝你好運!
❽ 高三歷史復習備考計劃 如何進行高三歷史復習
歷史是文綜中的一部分,知識點比較散,也比較雜。因為所有的知識點都有可能考,所以復習備考不能存在僥幸心理,必須養成踏踏實實的學風,以夯實基礎為根本。那麼,高三歷史要如何復習呢?
一、行雲流水過知識的基礎關
按照教材的順序經濟成長歷程、政治文明歷程、文化發展歷程和歷史上重大改革與回眸、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幾個部分,知識包羅萬象,共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段,共三百六十多個知識點,形成通史體例,逐個復習,講練結合,通過周小考、月大考,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查缺補漏,針學生對出現的問題的知識進行強化訓練,使學生夯實基礎知識。
二、重點突出過知識的專題關
高中歷史教材可分古代中外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歐美資本主義文明的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文明沖擊下的歷史走向,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交流中共存,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等五個專題包括九十八講:專題復習教學目標是掌握專題知識結構,著重培養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能力和系統化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提高運用這種觀點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縱橫聯系過知識的網路關
高中歷史共分五個專題,九十八講共三百六十多個知識點,復習時從宏觀入手,打破教材原有體系,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需求,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中的相關知識有序地加以類化、聚合、整理。
四、綜合運用過知識的強化關
選取了「考點」後,首先應對其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分析。例如,古代西方的民主制度、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以及現代中國的民主制度比較異同,認識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中的進步性以及世界政治制度的多元化。既要對考點進行宏觀分析,又要進行微觀考查。從宏觀上看,可分為把握其產生、發展的歷程。但從微觀考查,會發現側重點不同時它的作用也不同,要進行認真分析,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為學生將來參與經濟建設打好堅實基礎。再次,要發掘「考點」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或隱性知識。深度挖掘,在聯系比較中闡釋知識,言之成理,說明問題,解決問題。
五、考前模擬過知識的檢驗關
高考前我校與聯誼校,互通有無,針對考試大綱的變化,具體模擬出題,進行實戰演練,重點訓練審題立意、思維能力、適應新情境下創設新問題的解題能力,使學生能力水平全面提高。考前無疑問,使學生信心滿滿,沖刺高考並取得優異成績。
❾ 如何在新課標理念下實施歷史教學
在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教學
為改變中學歷史新課程教學效益不高的現狀,實施有效教學是一種最佳策略。在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本人以為: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提供實踐、實驗、討論等多樣的學習機會,特別是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高級思維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親歷活動,參與實踐,獲得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鼓勵創造實踐活動,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會、歷史短劇、小品等方法讓學生的創造思維活躍起來,激活學生主動操作的潛質,使學生真正成為駕馭歷史學科的主人,這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渠道。
第一,讓學生充當教師角色,品嘗傳道、授業、解惑的創造勞動之滋味。
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採取「人人都上,課課到位」的上課責任制,教學內容分配到人,全班共成立4個「歷史教研組」。「教研組」職責是課前互相商討教法、操作程序、反饋群眾學生的意見;課後評價上課效果,及時總結。每個主持教學的學生在任務完成後,要寫一篇500~1000字的教學札記。教師在全過程充當資料員,提供材料、教參,適時參與指導一定的教法。如果學生選擇的教法優於教師的指導教法,教師應充分讓學生施展自己的創造才華。在教學中,對於一些疑難復雜問題,教師應作專題補充。這種讓學生充當教師的「小先生制」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掘了他們自身的特徵。在知識的重組和交流中,學生改造著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同時學會了對材料進行整理和重組,提高了對知識的概括能力,構建了一個有序、開放、靈活的認知結構,促進了學習能力的發展。
第二,讓學生充當教材中的歷史人物角色,體驗歷史情境,形成歷史表象,掌握歷史知識,並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激起積極的情感,進而達到培養歷史思維和科學創新能力的目的。
角色決定著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的活動,因此利用角色效應,讓學生扮演、擔當特定的又與教材相關的角色,是很有意義的。讓學生以特定的角色去學習教材內容或扮演角色新鮮感與情感體驗使學生興奮不已。學生在情感驅動下,主動注入的那種「力」,幾乎是無法遏制的。如我執教的活動課——歷史短劇《文成公主入藏》,我讓學生分別扮演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等人,使學生彷彿回到一千多年的歷史情境,整堂課教學分成三幕:第一幕——吐蓄使者求婚;第二幕——文成公主西行入吐蕃;第三幕——文成公主在吐蕃。三大幕對比鮮明,重點突出。每一幕都有學生唱主角,既有小組代表的介紹發言,也有各小組之間不同觀點的辯論,最後還有學生評委當堂評分和點評,並評出一、二、三等獎和最佳表演獎以及團體獎。角色活動為學生開拓了寬闊的創造空間,隨著活動的日趨增多,學生的整體素質也日趨完善和健全。
第三,讓學生充當歷史與當今社會密切聯系的「新聞記者」角色,使學生明白歷史課堂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創造慾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將課本知識和學生所在地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讓學生扮演社會生活的「新聞記者」角色,不但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還能激發學生創造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講述高三歷史隋唐文化,介紹著名唐朝大詩人李白時,設計了「李太白與馬鞍山、當塗」的活動課。讓學生扮演社會生活的「新聞記者」角色自己去收集一些與李白有關的資料,並進一步設計問題:「李白詩人的遺跡對馬鞍山、當塗現今的發展有什麼影響?我們現今該如何進一步開發我市的旅遊資源?」通過這些扮演社會生活「新聞記者」角色的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把課堂延伸到了社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❿ 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適應高考歷史問答題的能力要求
一、打好基礎,著力構架立體的歷史知識之樹 歷史基礎知識,包括微觀和宏觀兩部分,即具體的知識點和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高考歷史問答題對歷史知識的考查要求,主要的是概括性條理化的宏觀知識。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學應打好基礎,強化整理、歸納、概括知識能力的訓練,著力構架立體的知識之樹,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只有掌握了概括而又系統化、條理化的歷史知識,在考場上才能運用自如,有的放矢,適應問答題對再現史實能力的考查要求。 那麼,如何指導學生從宏觀上整理知識,構架立體的歷史知識之樹呢?①利用課本目錄,大事年表,熟記歷史分期和篇、章、節要目,把握歷史演進過程中前後知識的內在聯系,建立整體的知識框架。②圍繞各歷史階段的基本特徵,組織知識、展開論證,突破重點難點。如圍繞中國封建社會史(從戰國開始到鴉片戰爭前)五個發展時期的各自特徵,逐一組織史實,展開論證。③理清基本歷史線索,帶動知識的演繹串聯。如,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史有中國人民的屈辱史、抗爭史和探索史三條基本線索,它們貫穿著資本帝國主義國家發動的五次侵華戰爭、中國人民的三次革命高潮和大批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歷史的全過程。三條主線及其聯系的知識體系構成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史的基本內容。④抓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理解各種社會政治力理合乎邏輯的分化組全。如抓住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四個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理解中國共產黨在各革命歷史階段基本政策的相應變化,以及中國社會各種政治力量伴隨主要矛盾變化的分化組合。⑤從歷史基本結論出發,反思歷史進程,加強史論結合。如從中國百餘年的民主革命中得出的幾條基本歷史經驗出發,反思中國近代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加深對四項立國之本的理解。⑥專題歸類,縱橫聯系,形成主體的知識體系。如:中國古代史可按政治、經濟、民族關系,中外關系,科技文化五個專題縱向整理知識,同時闡明五個方面的橫向相互關系。世界史可按地區、國別整理知識,並注意比較不同地區、不同國家歷史發展的同一性和差異性。 二、重視唯物史觀教學,培養學生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分析 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近幾年高考歷史問答題對理論思維能力的考查要求較高(如92年的第48題、93年的第42題、94年的第43題等),能否初步掌握並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已成為影響考生答題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學師生應高度重視唯物史觀教學,歷史學科具有這方面的得天獨厚條件,關鍵在於要有自覺的教學意識,要善於挖掘教材的相關內容,努力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觀點。如原因和結果(包括互為因果)共性和個性,形式和內容,現象和本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繼承和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階級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及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等;並在此基礎上強化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訓練,學會找准史論的結合點。 例如,在講授春秋時期奴隸制瓦解和戰國時期封建制的確立時,引導學生分析教材如下內容的內在關系: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力)→「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剝削方式產生(生產關系)→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變法運動、封建制度確立(上層建築)→戰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明確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奴隸制解體,封建生產關系產生,經過新興地主階級領導的變法運動,確立了封建制,而新興的封建制度的確立,反過來又促進了戰國封建經濟的發展。通過上述分析,使學生初步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對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關系及其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辯證運動。在講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的興起這段歷史時,啟發學生根據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分析理解中國共產黨基本政策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的轉變,體會社會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又如,在學習18世紀法國大革命有關「拿破崙的崛起」的內容時,應著重向學生指出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以保障大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是當時法國革命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而拿破崙的軍事政治才能適應了這一必然趨勢,為他建立資產階級軍事專政開辟了道路。說明正是由於當時的歷史需要才出現了拿破崙式的人物,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 [NextPage] 三、強化閱讀理解能力、論證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 隨著「大跨度、高概括」的評述題、「小切口、深分析」的材料論證題等新題型的出現,高考歷史問答題對閱讀理解能力、論證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進行長期堅持不懈的針對性訓練。 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閱讀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培養,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啟發性、概括性強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概括。如在學習南昌起義的意義時,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概括出「四個一」,即:「第一槍」、「一面旗幟」,「一個節日」,「一個標志」。在閱讀理解過渡時期總路線時,可把它概括為「一化三改」。在學習美國獨立戰爭時,要求理解概括獨立戰爭中的六件大事:爆發——萊剋星頓槍聲,建軍——第二屆大陸會議;建國——《獨立宣言》發表;轉折——薩拉托加大捷;勝利——約克鎮戰役;結束——英美和約簽訂。講述甘地制定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計劃的要點時,在學生閱讀理解非暴力不合作意義的基礎上,可把不合作綱領的六條內容概括為六個字,即:官、法、教、錢、義、貨。 二是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運用課本上總結性、概括性的結論或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學生進行啟發性設問,讓學生以史實加以論證,培養學生的論證能力。如:中國古代史《清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斗爭》一節,最後總結:「各族人民共同為祖國的締造作出了貢獻」。在復習封建社會各階段的內容時,都可以提出這一觀點,讓學生以史實論證。再如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上可利用一些總結性的話進行這樣的設問:①為什麼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②以本世紀20年代的史實證明「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③為什麼說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④為什麼說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⑤為什麼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養成習慣,對課本上講的一些歷史事件的性質、意義等,不能只是一味地去作逐條的死記硬背,而應自覺地用史實去論證,以鍛煉自己運用史實論證觀點的能力,並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要點。 三是以歷年高考問答題為範例,有針對性地強化審題能力和解題思路的訓練。歷史問答題的審題,首先要求讀懂題目,准確把握題目的范圍、內涵實質,明確題目對史實和觀點的考查;其次要求理清答題思路,選准答題的突破口;最後要求對題目涉及的史實進行針對性的概括、提煉、升華,作出文字准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的表述。如以93年高考第44題為例進行審題訓練。(該題目是:簡述工業革命的後果,並據此指出19世紀70年代以前在政治領域內世界上有哪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從中各舉出兩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該題的三個要求明確,界定的詞句有——「據此」、「19世紀70年代以前」、「政治領域」、「三股進步的」、「各舉出兩個」等,對這些詞句應加以仔細審清;本題的難點和關鍵在於認定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由於題目提示了「據此指出」,故應由工業革命的後果延伸聯想,突破解題難點,從中得出三股進步的潮流,這樣就找准了解題切口,化難為易了。又如以92年第49題、第50題、93年第43題、95年第42題等為例,進行文字表達能力訓練,使學生明確高考問答題對再現史實的要求是針對性、高度概括、標題式的,而非不著邊際、支離破碎和細枝末節的,努力克服敘述史實時貪多求細的不良習慣,敢於大膽概括、提煉,進而升華史實,養成規范凝煉答題的習慣。 四、聯系時事政治,結合歷史知識,加深對重大政治生活 問題和時事熱點的理解。 注重歷史與現實重大政治生活、時事熱點的聯系,考查史政滲透能力,是近幾年高考問答題能力要求的又一新變化。問答題對這方面能力的考查具有其他題型所無法替代的優勢。這種考查已屢見於近幾年的高考中,考查內容涉及了政治思想教育的諸多方面,很好地體現了歷史學科功能。有反映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紀念年內容的,如93年第43題考毛澤東,95年第43題考與「二戰」有關的內容;有反映重大政治熱點問題的,如93年第42題(「榷場題」)考民族關系問題,95年第42題考建國後農村生產關系變革問題;等等,不一而足。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學應密切聯系現實,加強歷史與時事政治的相互滲透,賦予歷史學科現實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時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