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德令哈歷史

德令哈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5-23 08:37:55

『壹』 請大概介紹下德令哈

德令哈簡介

德令哈歷史悠久,古老文明。「德令哈」是蒙古語,意為「金色的世界」。德令哈市建政於1988年,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海西東部經濟區中心。轄三鎮一鄉三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2.77萬平方公里, 市區海拔2980米,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漢等19個民族,近10萬人口,蒙古族為主體少數民族。十三世紀,蒙古族蹶起,滅金亡宋,建立了元帝國,德令哈亦被置於元朝統治之下,為宣政院所屬「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之後,明正德五年(公元1512年)和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蒙古族兩度進入柴達木地區。現居住在德令哈地區的蒙古族為厄魯特蒙古禾碩特部(西蒙古)首領顧始汗之後裔。現在的德令哈,多民族聚居,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團結進步,形成了獨特的多民族交相輝映的燦爛文化。每逢夏秋黃金季節,德令哈到處都可以看到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那達慕大會、「六月六」歌會、夏日篝火晚會、湖蟹節、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廣場文藝演出、軍地共同聯歡等活動不斷豐富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德令哈美麗神奇,資源富集。德令哈市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山、川、盆、湖、泊、綠洲、戈壁、荒漠兼有,資源富集,土地肥沃,光熱充足。這里是青海省生態綠洲農牧業的重點地區,是柴達木優質絨山羊的繁育基地。境內發現的礦產資源有16個品種、 65個礦床,其中已探明的石灰石儲量在7億噸以上,可利用價值較高。境內還有豐富的野氂牛、野驢、雪豹、麝、岩羊、黃羊、雪雞和沙棘、枸杞、鎖陽等馳名中外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河湖面積2067平方公里,市區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蘊藏有豐富的天然鹵蟲資源。距市區以西40公里的可魯克湖,盛產草魚、鯉魚、鯽魚、閘蟹、蝦等水產。德令哈還有多處奇特的旅遊景點,古柏蓊翳的柏樹山,碧波粼粼的黑石山水庫,神秘的「外星人遺址」,古老的懷頭他拉岩畫,一咸一淡、生態各異、遙相連接、神韻悠長的「褡褳湖」—— 托素湖和可魯克湖特色旅遊區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德令哈生機勃勃,發展迅速。「十五」期間,德令哈市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市各族幹部群眾,認真貫徹執行中央、省、州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及決策部署,牢牢把握西部大開發及省、州重視我市發展的大好機遇,不斷深化對市情的認識,全市上下按照「扎扎實實打基礎,堅持不懈攻生態,以工興市強實力,繁榮商貿活市場,調整結構創特色,改革開放促發展」及「穩定第一產業,壯大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總體工作思路,始終突出「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這一主題,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工業化進程,統籌城鄉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全市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綜合實力進一步壯大,結構調整和工業發展有了重大突破;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特色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取得新的成果;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到「十五」末,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5億元,比「九五」末增長1.59倍,年均增長18.7%,人均GDP達到16104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32.2億元,是「九五」末的7.6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928萬元,比「九五」末增長1.25倍,年均增長1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159元,年均增長8.2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95元,年均增長6.4%。2006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39億元,較上年增長27.54 %,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0.79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2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7.4億元。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1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可達到4140萬元,較上年增長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到8975元,較上年增長10%。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2609元,較上年增長13.7%。
德令哈區位突出,特色鮮明。德令哈市地處青海省的中部,青藏鐵路、國道315線穿城而過,德都公路與109國道相連,是南進西藏、北連甘肅、西通新疆、東接省會的交通樞紐。蘭西拉光纜、「110」輸變電線路、 澀寧蘭天然氣管道橫貫全境,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通迅、能源網路。近年來,隨著基礎條件的不斷改善和青藏鐵路復線、德令哈至鹽湖快速通道、110KV雙迴路和330KV西進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即將建成,將極大地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德令哈按照省、州的定位和要求,以建設青海園林城市為目標,以工業園區為依託,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和周邊地區的稟賦資源,利用區位優勢和交通、能源網路,優化資源組合,加快發展區域特色工業,重點發展鹽鹼化工、建材、中藏葯三大產業,著力培育和構築六大特色產業鏈,努力將德令哈市建成全省重要的鹼業基地、全州重要的建材基地、生物製品加工基地、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使德令哈的地位更加突出,區位優勢更加明顯,綜合實力更加強大。
德令哈開放開發,環境優良。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關心、幫助、支持德令哈發展的良好機遇,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爭取和引進資金,努力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農牧業基礎不斷鞏固,結構日趨合理,工業經濟初具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功能逐步完善,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全市呈現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近幾年,德令哈市分別被命名為「全省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市」。良好的信譽、優惠的政策、寬松的投資環境、優良的社會環境以及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吸引著眾多客商紛紛來德令哈投資發展,為加快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德令哈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是一片投資的熱土,是創業者的樂園。
展望未來,德令哈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我們將牢牢把握十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緊緊圍繞「加快發展、提升綜合實力」這一目標,堅持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堅持突出特色,發展優勢產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現又快又好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努力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堅持統籌兼顧,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改革開放,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加快發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證。「十一五」期間,力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在提升綜合經濟實力上實現新突破、在特色經濟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在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實現新突破、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實現新突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在「十五」的基礎上翻兩番,達到4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00億元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翻兩番,突破1億元大關,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均保持10%的增速,分別達到13080元和3710元。使德令哈市成為工業水平較高、特色經濟發展、商貿流通繁榮、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齊全、生態環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穩定的青海西部園林城市。

『貳』 青海海西州的歷史沿革

東晉後期,今海西州西部為吐谷渾屬地,東部為鮮卑乙弗國地(後並於吐俗渾)。吐谷渾首領拾寅在位時(約公元452年),曾在白蘭(今都蘭縣諾木洪一帶)修建城廓,至吐谷渾伏連籌即位期間(公元491-529年)曾建都於今海西州境內,後移治於伏俟城今共和縣石乃亥鄉鐵卜洽古城)。
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軍擊敗吐谷渾,在其地設置四郡,今海西東部屬西海郡,西部屬鄯善郡。隋末,吐谷渾復據故地。
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吐谷渾成為唐屬國。
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國滅吐谷渾據有其地,今海西州曾隸吐蕃臘城節度使。
宋代,今海西西部為撒里畏兀爾(即黃頭回紇)地,東部為吐蕃地方政權一角廝羅勢力范圍。
元代,今海西州西北地區為甘肅行省沙州路轄區,其餘大部分地區為宣政院所屬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元順帝時,在今海西西部設曲先答林元帥府,封卜煙帖木兒為寧王鎮守今柴達木西部地區。
明初,今海西州地區為安全、阿端、曲先、罕東四衛地,由西寧衛兼管。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左右,東蒙古諸部開始進入青海,攻破塞外四衛,從此,今海西地區為東蒙古諸部統治地區。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居住在今新疆的衛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和碩特部,在其首領顧實汗的率領下進入青海,統治了今海西地區。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廷編定青海蒙古左右兩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劃定9個蒙古旗,統歸「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管轄。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班禪商上喇嘛移巴彥托輝、岳霍洛依(即今都蘭縣香日德一帶),為班禪香家旗。
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遷入今天峻縣境內駐牧,當地的蒙古北前旗北遷祁連。至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藏族溝里、日安兩個百戶部落遷入今都蘭縣境內落居。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7月,青海辦事大臣改為青海辦事長官,今海西地區隸屬青海辦事長官。次年增設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務。
民國4年(公元1915年),今海西地區由甘邊寧海鎮守使兼管。
民國6年(公元1917年),歸都蘭理事轄,上隸甘邊寧海鎮守使。
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改都蘭理事為都蘭縣,轄今海西州全境,直隸青海省。
民國27年(公元1938年),在今都蘭縣察汗烏蘇鎮設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0年(公元1941年)改稱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都蘭縣屬其管轄。此間,從民國24年至民國30年(公元1935-1941年),生活在新疆的部分哈薩克族,先後遷入今海西州境內落居。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蘭縣人民政府(駐地察汗烏蘇),轄今海西州全境,直隸青海省。
1952年9月26日,撤銷都蘭縣,設立縣級「都蘭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
1954年1月25日,改建為專區級「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駐察汗烏蘇)。
1955年12月12日,更名為「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州」。
為開發建設柴達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爾木設立了「柴達木工作委員會」,作為青海省人委派出機構,處理開發建設柴達木盆地的日常工作。
1956年2月更名為「柴達木盆地工作委員會」,同年3月將駐地由格爾木遷至大柴旦。
1957年4月撤銷「柴達木盆地工作委員會」,改設「柴達木盆地行政委員會」,1958年1月更改為「柴達木行政委員會」。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烏蘇遷駐大柴旦與「柴達木行政委員會」合署辦公,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1963年8月26日撤銷「柴達木行政委員會」,全部由海西州管理,全政區稱「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同年11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1966年4月州府由大柴旦遷駐德令哈。
1984年5月,全州的哈薩克族自願要求,並經中央及國務院同意,全部遷返新疆,1985年5月21日更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叄』 德令哈是什麼地方吖

德令哈位於柴達木盆地的東北邊緣,是青海省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柴達木盆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研中心。

「德令哈」是蒙古語,意為「廣闊的金色原野」。奔流不息的巴音河象一條美麗的銀色飄帶穿城而過,使這里成為柴達木盆地一塊富饒的綠洲。

解放前,這里僅有40多戶人家,300多人,到處都是荒涼的土地。經過40多年的發展,德令哈已建成為一座新興的高原城市。現在全市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有19個民族,人口約有6萬。

德令哈地域遼闊。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43種,其中煤碳儲量大,煤質好,種類多,這里最大的資源優勢是鹽湖資源,位於德令哈東南約100公里處的柯柯鹽湖。為德令哈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鹽湖資源。

德令哈依靠祁連雪水灌溉萬傾良田。這里因輥肘強、日照長、晝夜溫差大,所以糧食、蔬菜單產均很高。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勢乎坦,耕作歷史悠久。從五十年代中期開發時起,大面積的土地就按照田、林、路統一的網格式規劃,青海省最大的國有農場——德令哈農場,就位子市西南部。這里的農牧業條件優越,興旺發達。

德令哈的面貌發生著巨大變化.當年的戈壁荒灘,如今已經樓房林立,綠樹成蔭,市中心隆起的小山上,建有一座具有高原風格的小亭——海西第一亭。登上此亭,舉目遠眺,全市風光盡收眼底。這里也是柴達木盆地的游覽勝地,如位干市北的柏樹山,市西南約40多公里處的柯魯湖和托素湖等,每年都吸引著很多的遊客。

自從青藏鐵路通車以後,德令哈市與省會酉寧和格爾木聯系更加方便,與內地的距離也大大縮短了。在「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發展綱要的規劃下,德令哈市吏會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德令哈歷史悠久,古老文明。「德令哈」是蒙古語,意為「金色的世界」。德令哈市建政於1988年,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海西東部經濟區中心。轄三鎮一鄉三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2.77萬平方公里, 市區海拔2980米,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漢等19個民族,近10萬人口,蒙古族為主體少數民族。十三世紀,蒙古族蹶起,滅金亡宋,建立了元帝國,德令哈亦被置於元朝統治之下,為宣政院所屬「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之後,明正德五年(公元1512年)和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蒙古族兩度進入柴達木地區。現居住在德令哈地區的蒙古族為厄魯特蒙古禾碩特部(西蒙古)首領顧始汗之後裔。現在的德令哈,多民族聚居,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團結進步,形成了獨特的多民族交相輝映的燦爛文化。每逢夏秋黃金季節,德令哈到處都可以看到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那達慕大會、「六月六」歌會、夏日篝火晚會、湖蟹節、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廣場文藝演出、軍地共同聯歡等活動不斷豐富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肆』 德令哈的氣候特點屬於什麼類型

德令哈的氣候特點

德令哈年平均氣溫:4.5℃ ; 年平均最高氣溫:11℃ ;年平均最低氣溫:-2℃

歷史最高氣溫:35℃ 出現在2000年 ;歷史最高氣溫:-37℃ 出現在1956年

年平均降雨量:169毫米

德令哈市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區,具有高寒缺氧、空氣乾燥、少雨多風、年內四季不分的特點。德令哈市地處青藏高原,日照充足,陽光充沛,日光輻射量為160-175大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為3554小時,

德令哈的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德令哈市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地理位置處於東經96°15′~98°15′,北緯36°55′~38°22′之間,平均海拔2980米,總面積2.77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5平方公里。

地質

德令哈市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在地貌單元上分屬祁連山地和柴達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在大地構造上屬秦嶺昆侖祁連地槽褶皺系的一部分,為中新代凹陷盆地。盆地中心大致沿37°20′(即宗務隆山前地帶)的緯向基底斷裂控制了盆地新生構造運動的性質,該斷裂線以北的盆地西部和盆地東北部,自第三紀以來,一直緩慢上升,形成主要有第三系和中下更新統砂岩組成的丘陵帶。盆地南部劇烈下沉,是第四系的主要堆積場所,厚達1200米,形成由上更新統的近代洪積、沖積及湖積層組成的山前傾斜平原。

水文

德令哈地區主要河流:巴音河、白水河、巴勒更河。德令哈市面積較大的湖泊有四個:哈拉湖、柯魯可湖、托素湖、尕海湖。面積分別為617平方公里、57.96平方公里、140平方公里、32.5平方公里。 巴音河:內陸河,屬克魯克湖水系,總長全長326公里,流域面積7462平方公里,上游有9條支流,年平均流量10.4立方米/秒;白水河:全長15公里,比降1/25,集水面積5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6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205億立方米;巴勒更河:全長66.5公里,比降1/66,集水面積88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7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237億立方米。

德令哈的景點

托素湖

托素湖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北部,位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境內,托素湖為鹹水湖,面積為16 700hm2。在距湖西北岸約4.6和6.1km處的水面上有兩個面積為13和370hm2的島嶼。區內氣候屬荒漠、半荒漠大陸性氣候,其特點乾旱。風蝕嚴重,蒸發強烈,水源補給日漸減少,年平均氣溫3℃左右,極端最高氣溫33.l;日照時間長,全年日照時數可達3353.5h,年降水量100mm,蒸發量多2233.2mm。

托素是蒙古語「酥油」的意思。托素湖是典型的內陸鹹水湖,湖的周圍全是茫茫的戈壁灘,氣溫較高,湖水的蒸發量很大,水中的含鹽量增高,水生動植物和浮游動植物也很少。托素湖湖面遼闊、沿岸開闊,無遮無攔。風平浪靜時,湖面煙波浩淼,水天一色,蔚為壯觀;天氣變幻時,湖水浪濤洶涌,浪花飛濺,拍岸有聲,動人心魄。

阿力騰德令哈寺

阿力騰寺院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塔爾寺賽多活佛創建,法名「丹巴培吉林」,意為「佛法興旺洲」。寺院總佔地面積2383.2平方米,經堂一座(165平方米),寺內藏有珍貴的文物、琳琅的法器、千姿百態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獻藏書,是一座佛教藝術的寶庫。經歷了重重劫難後,現遷於德令哈市河東幸福路北側,座向朝東,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地處幽靜,是德令哈市的人文景觀之一,也是各族信教群眾拜佛燒香進行各項宗教活動的聖地。

懷頭他拉岩畫

位於懷頭他拉鄉西北約40公里處的哈其切布切溝內。初步測定,岩畫的創作時間是北朝後期和隋唐時代。岩畫製作技法精緻,繪制風格獨特,表現內容廣泛,包括動物、人物、狩獵、放牧、植物、舞蹈以及性愛等方面的內容。岩畫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有極高的學術意義,彌補了游牧民族居無定所而造成的文物、文獻史料不足的缺憾。

『伍』 德令哈的氣象資料

2006年冬季(2005年12月~2006年2月)青海省氣候特點是:氣溫偏高,是有氣象資料以來最暖的冬季,也是連續出現的第9個暖冬;降水除東部農業區、海北東部、柴達木盆地中西部偏多外,其餘地區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較1971~2000年氣候平均值偏少18.2%;日照時數除青南高原大部偏多以外,其餘地區偏少,冬季平均日照時數較1971~2000年氣候平均值偏少了4%。主要的天氣氣候事件是玉樹稱多等地、都蘭、門源的雪災,2005年12月我省北部地區持續低溫、乾燥等天氣,2006年1、2月我省的異常高溫天氣,2006年1月3~5日我省出現的大范圍寒潮強降溫天氣等。
1 基本氣候概況
1.1 氣溫
2005年12月,全省月平均氣溫南部偏高,北部以偏低為主。與歷年同期相比,青南地區的清水河、柴達木盆地的西北部和東南部、祁連山區以及我省東部農業區偏低0.1℃~1.7℃,其中都蘭、祁連、西寧、民和、大通、化隆、清水河等地偏低1℃以上,西寧偏低1.7℃,是全省氣溫偏低幅度最大的地區;剛察、貴德接近常年;省內其餘地區氣溫偏高,其中玉樹大部、果洛、黃南南部及沱沱河等地偏高1℃以上,玉樹、雜多、瑪多三站則偏高2℃以上,是全省氣溫偏高幅度最大的地區。月平均氣溫全省平均值-9.6℃,較1971~2000年氣候平均值偏高0.2℃,是2000年以來同期氣溫最低的一年。
2006年1月,月平均氣溫南部地區偏高幅度大於北部。與歷年同期相比,青海南部地區及門源、托勒、大柴旦、德令哈偏高4.4~7.5℃,其中,貴南偏高幅度最小,為4.4℃,雜多偏高幅度為7.5℃,最大;北部地區均偏高1.9~4.3℃,其中諾木洪偏高幅度最大,為4.3℃。全省月平均氣溫為-6.8℃,較歷年平均值偏高4.2℃,偏高幅度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同期第1位。
2006年2月,我省氣溫普遍偏高,偏高幅度在0.4~5.3℃之間,偏高幅度基本上呈西高東低,其中茫崖、沱沱河偏高幅度>5℃;西寧偏高幅度最小,偏高0.4℃。2006年2月氣溫全省平均值-4.5℃,高出1971~2000年氣候平均值3.0℃,與1999年2月一起居我省有氣象資料以來同期氣溫最高值。
2006年冬季氣溫除西寧、尖扎分別偏低0.7℃、0.6℃外,其餘地區偏高,偏高幅度在0.5~4.5℃之間,偏高幅度基本上呈西高東低,南高北低的分布,其中沱沱河偏高幅度最大,達4.5℃。全省平均氣溫-6.9℃,高出1971~2000年氣候平均值2.5℃,冬季氣溫繼去年冬季又一次突破歷史同期平均氣溫最高值。今冬是我省有氣象資料以來最暖的一個冬季,也是自1998年以來連續出現的第9個暖冬。
1.2 降水
2005年12月,降水量與歷年同期相比,沱沱河偏多6成;玉樹東北部、果洛的瑪多和甘德、黃南的澤庫、柴達木盆地東部、青海湖北部的剛察和東部的海晏、海東的互助和湟中等地偏少3~9成;省內其餘地區月內無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0.3mm,較1971~2000年氣候平均值偏少1.3mm,是1997年以來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
2006年1月,全省大部月降水量偏少。與歷年同期相比,環青海湖地區、海西西部、湟源、互助、門源、德令哈等地的降水量為1.0~5.0mm,偏多1成~3.3倍,其中柴達木盆地西沿及剛察偏多最多,為1.4~3.3倍;湟中、大通、烏蘭等地接近常年值;省內其餘地區偏少2成以上,其中海南大部、黃南大部、瑪沁、達日、囊謙、曲麻萊、沱沱河、循化等12站整月無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1mm,比多年平均值少1.2mm,處在歷史同期降水量偏少第10位,比2005年同期少0.9mm。
2006年2月,我省降水分布不均,柴達木中西部、海北東部和東部農業區、果洛部分地區降水偏多,偏多幅度在6%~400%,其中樂都、冷湖偏多幅度最大,達400%。其餘地區偏少,其中興海全月無降水。我省2月平均降水量4.5mm, 較1971~2000年氣候平均值偏多1.2mm。
2006年冬季,我省降水除東部農業區、海北東部、柴達木盆地中西部偏多外,其餘地區偏少。門源、冷湖偏多幅度最大,分別偏多168.2%,141.7%,興海整個冬季無降水。我省平均降水量11.5mm, 較1971~2000年氣候平均值偏少18.2%。
1.3日照
2005年12月,日照時數在192~263h之間,其中雜多、循化、諾木洪等地略少,西寧、烏蘭、沱沱河、玉樹、囊謙等地特多,日照距平百分率在10%~13%之間;省內其餘地區略多或偏多。日照時數全省平均值234h,較1971~2000年氣候平均值偏多10h,是2000年以來同期日照時數最多的一年。
2006年1月,全省日照時數在140.0~249.0h之間,較多年平均值偏少21.7h。與歷年同期相比,除五道梁、清水河、玉樹、瑪多、達日、曲麻萊、沱沱河偏多2%~14%外,其餘地區偏少2%~32%,其中西寧、湟源、民和、樂都、門源等地偏少22%以上。全省日照時數平均值為195.2h,處在歷史同期最少第3位。
2006年2月,全省日照時數在139~239h之間,平均日照時數192.2h,較1971~2000年氣候平均值偏少13.3h。與歷年同期相比,青海西南部、海北北部、果洛部分地區日照時數較歷年偏多,沱沱河偏多最多,達43%,其餘地區偏少,偏少幅度在2%~40%之間,其中都蘭偏少幅度最大,達40%。
2006年冬季,我省日照時數在534.0~701.0h之間,除青南高原大部偏多以外,其餘地區偏少,其中海西東部,海南部分地區,東部農業區大部偏少幅度較大,湟中偏少幅度最大,偏少15.6%。玉樹偏多幅度最大,偏多8.2%(附圖3)。我省冬季平均日照時數為620.1h,較1971~2000年氣候平均值偏少25.9h,偏少了4%。
2 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影響
2006年冬季的主要的天氣氣候事件是玉樹稱多等地、都蘭、門源的雪災,2005年12月我省北部地區持續低溫、乾燥等天氣,2006年1、2月我省的異常高溫天氣,2006年1月3~5日我省出現的大范圍寒潮強降溫天氣。
2.1 雪災
稱多雪災、都蘭雪災、門源雪災
2.2 2005年12月我省北部地區持續低溫、乾燥等天氣
2.3 2006年1、2月我省的異常高溫天氣
2.4 2006年1月3~5日我省出現的大范圍寒潮強降溫天氣
3.氣候條件對農牧業的影響評價
3.1 氣候條件對農業的影響評價
2006年冬季又是一個明顯的暖冬,氣溫較歷年偏高,降水偏少,有利於害蟲越冬。
3.2 氣候條件對畜牧業的影響評價
自10月下旬清水河地區形成特大雪災以來,由於氣溫較低,積雪融化緩慢,積雪深度長期維持在12~16cm之間,積雪深度到2006年1月24日才降到1cm左右。此次雪災給當地牧業造成較大損失。
2006年2月13~23日,都蘭發生後冬輕雪災,據調查都蘭縣溝里鄉和熱水鄉發生中度雪災,局部地方達到重災。4.氣候預評估和對策建議
據青海省氣象台預測:春季降水總量海西東部不足13mm,青南大部在80~140mm之間,東部農業區及省內其餘地區在30~100mm之間,與歷年同期比較,海西西部及農業區大部偏少1~2成,果洛、黃南南部及清水河偏多1~2成,省內其餘各地接近常年。氣溫較歷年同期略偏高。
根據今年春季我省東部農業區的黃河河谷和湟水河谷的大部地區春季降水總量較歷史同期偏少1~2成,透雨、雨季開始日期基本接近常年等預測結果,預計春季農業區的湟中、貴德、化隆將出現中度旱情,大通、湟源、平安、樂都、互助、循化、民和、尖扎將出現階段性的輕度旱情,請有關部門及早做好防旱、抗旱工作。
春季牧區大部降水仍將繼續偏多,部分地區仍將出現短時積雪,有關部門應繼續加強防災、減災工作。

『陸』 德令哈的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資源主要有「南絲綢之路」輔道文化和吐蕃吐谷渾文化。人文資源文化主要有蒙古族「那達幕」及豐富獨特的民間民俗風情,如英雄史詩「汗青格樂」等口傳文學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還有藏族六月歌會、民間曲藝和農家樂風情園等。
吐谷(yù)渾(285―663),亦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谷地的一個古代國家。
吐谷渾王城──伏俟城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以北、菜濟河南,東距青海湖約7.5公里的地方,又稱鐵卜加古城。
就當時的高原而言,吐谷渾的文明程度較高,已進入封建化時代。早期的吐谷渾人信薩滿教,到後來佛教傳入吐谷渾;誇呂可汗時曾遣使至梁,求釋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經論,獲得佛像,及《涅盤經》、《般若》、《金光明講疏》等佛經,因而青藏高原上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是吐谷渾,佛教也有可能從吐谷渾向臨近地區滲透。 20世紀詩人海子寫於1988年的詩作《日記》中,有「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一句,是關於德令哈這座城市的最著名的文學反映之一。
為紀念這位詩人,德令哈市內建有海子詩歌陳列館和海子詩歌碑林。

『柒』 德令哈機場的歷史沿革

2010年12月21日,青海德令哈民用機場奠基儀式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舉行。
新建的德令哈機場位於巴音河南側約3公里處的豐樂,距德令哈市中心直線距離約29公里,海拔約2860米,是繼西寧、格爾木、玉樹機場之後,第四個可供民航飛機起降的省內支線機場。按照規劃,德令哈機場主要建設內容為:一條長3000米、寬45米的跑道,4000平方米的航站樓,以及空管、供油等相關配套設施,初步估算機場建設用地約2690畝。德令哈機場的性質為國內支線機場,是民航局機場分類中的小型機場,飛行區指標為4C。德令哈機場以A319、波音737-700和ARJ21等為設計機型,計劃主要開通至西寧(432公里)、敦煌(418公里)、格爾木(249公里)、蘭州(564公里)、玉樹(540公里)等地的航線。機場飛行區設計等級為4C,可起降B737-700、A319及 ARJ21等型飛機,跑道長度3000米;航站區按照滿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20萬人次的目標設計,航站樓面積4000平方米,站坪按停放4架(1B3C)類飛機自滑進出設計;同時建設相關配套設施。項目估算總投資6.3億元。根據工期安排,計劃2011年完成土方平整、航站樓主體、航站區配套用房的土建工程,2012年完成飛行區跑道施工、航站樓安裝裝修、總圖工程、導航台等工程,2013年6月竣工投運。機場建設成,德令哈飛西寧僅需約45 分鍾。
2012年7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審批通過了德令哈機場建設項目。德令哈民用機場是繼西寧機場、格爾木機場、玉樹機場之後第四座可供民航飛機起降的省內支線機場,機場位於德令哈市西南部,巴音河南側,距市中心直線距離約二十九公里,機場海拔約2860米。德令哈機場地處柴達木盆地中,由於地勢高風沙大,德令哈機場採用了更高標準的密封系統和綠化裝置。
2014年6月16日 6月16日8點30分,一架銀白色飛機劃過金色世界德令哈的上空,在新落成的德令哈機場停機坪安全停靠,這標志德令哈機場將於今日正式竣工通航。

『捌』 《德令哈之戀》評價怎麼

《德令哈之戀》評價一般。

《南極之戀》票房剛剛超過9700萬,豆瓣評分為6.9分,算是一部合格之作,很多網友贊賞趙又廷的毀容式演技, 本片改編自吳有音創作的長篇小說《南極絕戀》,講述了一對本該「絕緣」的男女,在一次意外事故後被迫滯留南極的故事。

克魯克公主的愛是瘋狂的。她想起了《天龍八部》中不情願的趙敏。可惜阿扎姆...我認為這是一個快樂的結局,但我不認為這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另一個版本。然而,歷史是這樣的(有「克魯克湖」和「托蘇湖」),不能有一個幸福的結局。

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央新影集團、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文化廳、雲南省廣播電視局、臨滄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六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獎」頒獎盛典近日圓滿落下帷幕。導演張璐憑借電影《德令哈之戀》斬獲「優秀導演獎」「優秀作品獎」兩項大獎成為本屆頒獎盛典贏家,實力不容小覷,再獲贊許。

『玖』 真有外星人來過青海德令哈,為何會被人認為是外星人遺址呢

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知道在地球之外依舊有著廣闊的宇宙,宇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從人類意識到宇宙的存在開始,「宇宙之外有什麼」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我們。其中深受廣大民眾關注的就是外星人的問題。

從20世紀開始,關於外星人的傳說就層出不窮。不僅僅是經常報道的UFO,還有很多與外星人直接接觸的事件,一些地球上難以用如今的科學解釋的遺跡,也常常被與外星人聯繫到一起,如埃及金字塔、巨石陣等。

怪圈的出現,讓很多人想到了外星遺址,很多UFO愛好者認為,這也許就是外星人的傑作。

即便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也並非不可能。關於外星人的傳說由來已久,很多科學也都證明,在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還要許多星球有誕生生命的條件,所以存在外星人的可能性也非常高。

青海德令哈遺址是否為外星人遺址還有待考證,不過,直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山洞中的鐵管還是沙漠怪圈,還是無法用現代的科學解釋。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了一個旅遊景點,無數探險愛好者和旅行者來到德令哈,希望找到一些外星人的證據,但是無一例外大都無功而返,要想探究其中的真正謎團,也許要等到人類發現真正的外星人為止。

『拾』 柴達木盆地石炭系埋藏與熱演化歷史

與盆地周邊山脈隆升與冷卻歷史相對應,盆地內石炭系的沉降埋藏與熱演化歷史,對評價石炭系資源潛力更加重要。從盆地內僅有的幾口鑽遇石炭系鑽井的埋藏史曲線來看,柴達木盆地石炭系經歷了4次沉降、3次抬升。

從德參1井地區埋藏史圖中可以看出(圖9-20),早石炭紀末,下石炭統底界成熟度剛進入生烴門限,至二疊紀末—下石炭統底界進入成熟階段早期,Ro達到0.7%~1.0%,開始生成少量的液態烴,而上石炭統由於埋深較淺,僅1500m左右,未進入生烴門限。由於受印支運動的影響,晚三疊世,柴達木地塊整體抬升並遭受剝蝕,造成現今盆地范圍內無三疊系沉積,二疊系整體缺失,部分地區上石炭統扎布薩尕秀組、克魯克組也被剝蝕,下石炭統成熟作用停滯,生烴過程中斷。在該階段,下石炭統烴源岩成熟度始終未達到成熟階段晚期,即Ro未達到1.0%~1.3%,未發生大量生烴作用。

圖9-20 柴達木盆地東部德參1井埋藏史曲線圖

早侏羅世,在南北向弱伸展作用下,德令哈地區形成斷陷,沉積了下、中侏羅統,但石炭系未達到歷史上最大埋深,有機質熱演化處於停滯狀態;中侏羅世末期由於早燕山運動,使早、中侏羅世斷陷盆地發生構造反轉,斷陷隆升,中、下侏羅統普遍遭受剝蝕,石炭系埋藏較淺,未達到生油窗溫度;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再次沉降,連續沉積上侏羅統與下白堊統,晚白堊世—石炭紀達到生油窗,生成少量烴類;白堊紀末的晚燕山運動,使該區再次抬升,石炭系生烴過程再次中斷。新生代連續沉積了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喜馬拉雅運動對本區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在德參1井中表現並不明顯,新近紀石炭系埋深達到最大,接近5000m,成熟度達到成熟—高成熟階段,烴源岩開始大量生烴。

從德參1井的埋藏史可知,德令哈地區石炭系存在多期生排烴期,其中晚石炭世—早三疊世末與古近紀末—現今為最主要的兩期生排烴期。

綠梁山南側尕丘1井的埋藏史曲線圖顯示(圖9-21),綠梁山南側地區石炭系的烴源岩演化史與柴東地區基本相似,也經歷了4次沉降、3次抬升。石炭系烴源岩在早二疊世—晚二疊世末期達到生烴高峰期,晚二疊世末小部分烴源岩開始生氣。之後的沉降和抬升與柴東地區基本相同。

圖9-21 尕丘1井石炭系烴源岩成熟度史

熱點內容
六年級下冊數學手抄報 發布:2025-04-25 17:24:21 瀏覽:874
我的語文老師200 發布:2025-04-25 17:12:49 瀏覽:951
psv山脊賽車多少錢 發布:2025-04-25 16:41:36 瀏覽:826
去迪拜旅遊要多少錢 發布:2025-04-25 16:30:50 瀏覽:497
小籃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4-25 16:14:39 瀏覽:608
幼兒師德師風讀書心得 發布:2025-04-25 15:31:01 瀏覽:44
美澳英語 發布:2025-04-25 15:09:38 瀏覽:59
2011福州中考語文 發布:2025-04-25 14:57:19 瀏覽:496
合法的英語 發布:2025-04-25 14:19:48 瀏覽:589
教師兼職 發布:2025-04-25 13:11:46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