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建設

歷史建設

發布時間: 2020-11-18 23:13:30

A. 建築材料的發展歷史

建築材料在建築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築材料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提高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人類最早穴居巢處,幾乎沒有建築材料的概念,後進入到石器鐵器時代,開始掘土鑿石為洞,伐木搭竹為棚,利用最原始的材料建造最簡陋的房屋。後來,用黏土燒制磚瓦,用岩石制石灰,石膏,建築材料從天然進入了人工階段,為建造教大的房屋創造了條件。

(1)歷史建設擴展閱讀

建築材料可分為 結構材料、裝飾材料和某些專用材料。結構材料包括 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屬、磚瓦、陶瓷、 玻璃、工程塑料、復合材料等;裝飾材料包括各種塗料、油漆、鍍層、貼面、各色瓷磚、具有特殊效果的玻璃等;專用材料指用於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熱、保溫、密封等。

上一世紀的50年代,中國學習前蘇聯在原清華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武漢建材學院等高等學校開設了類似以混凝土材料為主的專業,1977年恢復高考後除清華大學外其他高校仍繼續招生。

隨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對土木建築材料專門人才的需求,全國大約有20多所高校開始招收類似專業的學生,相比於其他專業,相對於如此廣闊的土木工程建設,此專業畢業的學生是供不應求。

B. 中國建築發展歷史

中國建築發展歷史:

創立時期:

周至春秋戰國(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埃及、希臘、西要)

成熟時期:

秦漢(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希臘、羅馬)

溶匯時期:

魏晉南北朝(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早期基督教時期、拜占庭時期)

全盛時期:

隋唐時代(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拜占庭時期、早期歌德時期)

延續時期:

宋遼金元(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歌德時期)

停滯時期:

明清(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文藝復興之後)


(2)歷史建設擴展閱讀

中國建築的結構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築外觀上看,每個建築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塊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又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

C. 建築的發展歷史

中西方 的發展是有區別的 可以看看 中國建築史 和世界建築史(16世紀以前)回
這兩本書答

簡單說說中國的

過去人先住山洞 後來找不到山洞 就在地上挖坑 坑裡積水 就在坑上 支上樹枝子 後來 人的力量強了 不怕野獸了 就不挖坑了
用樹枝一搭(人字形) 就睡了
慢慢的閑矮 就先里幾根柱子 再搭上頂子 怕柱子倒了 就在地上埋一段 (建築雛形就誕生了)
埋入地下的一段 時間長了就壞了 於是 就先壘個高台 慢慢的 台明 地基 基礎等等的 就誕生了
房子越蓋越大 柱子太多 為了加大使用空間 就把柱子立在樑上
而為了排水而設置的 最外面一圈柱子 就斜支在 第二圈柱子上
並最終演變而成中國建築 最偉大的斗拱

中國建築體系就這樣誕生了!!!!!!!!!

D. 人民大街的建設歷史

這條街道的建設,先後歷時百年,經過了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遠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從俄國人手中奪取了南滿鐵路(長春至大連間)。為了對其進行經營管理,開始有規劃的市區建設。在長春頭道溝(現長春火車站一帶)購置土地,修建了長春火車站,並在車站前修建了直徑175米的街心廣場,初建時命名為「大廣場」,後按當時長春內所有廣場的方位改名為「北廣場」,由廣場向南修建了一條長約900米的大街,也就是現在人民大街北段(站前至勝利公園東北角,頭道溝北沿的一段),這一段僅占整條大街的十三分之一,這就是人民大街的最初雛形。按當時日本人的規劃,將長春站前至七馬路規劃為「滿鐵附屬地」。
規劃設計的當時,在道路寬度上有過多次反復。當初的設計主持人是滿鐵土木課課長、工程師加藤與之吉。他根據當時日本東京的標准,設計這條街道寬度只有幾十米,遭到首任滿鐵總裁後藤新平的批駁。加藤再次提出展寬到28.8米,又遭到後藤的斥責,並被後藤派往歐美考察去了。最後確定路寬36米。客貨運輸都處在以馬車為主的時代,按當時日本東京的標准,也是最寬的。路型修成以後,對於只有幾千人口的長春「滿地附屬地」來說,顯得過分的空曠,當時很不為人們所理解。
東北淪陷以後,長春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中心,日本人進行了大范圍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為接續已經建成的「中央通」,作為市區的縱向中央幹道,決定向南延伸,並且命名為「大同大街」。從勝利公園門前往南,路寬擴展到54米,分成快慢車道,有4條行道樹組成的綠化帶(也是分車帶)。因為日本人在規劃上採用了環狀平面交叉的體制,所以在這條大街上共有6座圓形廣場,既是回車島,也是綠地。
淪陷時期工程的施工,是由北向南推進的。開始是跨越頭道溝,,工程量大,所以在30年代使用過鐵路翻斗車,鏟運機等先進的施工機械,這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
工程大體是:1932年開工,1933年修到人民廣場附近;1935年至1936年到達解放大路口;1937年至1938年到南端的衛星路口;1939年以後,無大變化。工農廣場以南的路段,只完成了快車道,沒有綠化,人民廣場以南的人行道,沒有鋪裝路面。車道全部採用灌注式的瀝青路面。大部分是碎石基礎,局部採用無筋混凝土基礎。1941年以後,日本人因經費短缺,只能維持原狀了。盡管這條大街最先採用了電力、電訊線路地下化的新技術,但直到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為止,還是一條沒建成的街道。人民廣場以南建築物稀少,以北地段,除了三中百貨店(今百貨大樓)和日本毛織株式會社(今省建築設計院)兩處商店外,基本上都是官衙和企業的辦公樓,所以日本人稱這條街為「辦公室街」;又因為這條街集中了銀行和日本的金融企業,日本人又自詡為「滿洲的華爾街」。
當修築這條大街時,沿途有新發屯、城後堡、義和屯、福安屯等多座村落,日本殖民當局急於修路和建築,就不顧中國人的死活,強制驅逐村民強拆民房,強占農田,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修建「大同廣場」和偽司法部辦公樓(今市公安局辦公樓)時,就曾有村民被逼上吊自殺。
日本人原打算讓這條大街直通南環城路,但南端要跨越小北溝等幾條深溝,無論高填方還是架橋,工程費用都很大。因此,只好改修一條折向西南的小路,以連結通往南部市郊的道路。

E. 工程建設的歷史

土木工程的發展史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它既指所應用的材料、設備和所進行的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技術活動;也指工程建設的對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陸上或水中 ,直接或間接為人類生活、生產、軍事、科研服務的各種工程設施,例如房屋、道路、鐵路、運輸管道、隧道、橋梁、運河、堤壩、港口、電站、飛機場、海洋平台、給水和排水以及防護工程等。 建造工程設施的物質基礎是土地、建築材料、建築設備和施工機具。藉助於這些物質條件,經濟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滿足人們使用要求和審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種荷載的工程設施,是土木工程學科的出發點和歸宿。 土木工程歷史上的三次飛躍 對土木工程的發展起關鍵作用的,首先是作為工程物質基礎的土木建築材料,其次是隨之發展起來的設計理論和施工技術。每當出現新的優良的建築材料時,土木工程就 會有飛躍式的發展。 人們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從事營造活動,後來出現了磚和瓦這種人工建築材料,使人類第一次沖破了天然建築材料的束縛。中國在公元前十一世紀 的西周初期製造出瓦。最早的磚出現在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的墓室中。磚和瓦具有比土更優越的力學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於加工製作。 磚和瓦的出現使人們開始廣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直至18~19世紀,在長達兩千多年時間里,磚和瓦一直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建築材料,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甚至在目前還被廣泛採用。 鋼材的大量應用是土木工程的第二次飛躍。 十七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生鐵、十九世紀初開始使用熟鐵建造橋梁和房屋,這是鋼結構出現的前奏。 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冶金業冶煉並軋制出抗拉和抗壓強度都很高、延性好、質量均勻的建築鋼材,隨後又生產出高強度鋼絲、鋼索 。於是適應發展需要的鋼結構得到蓬勃發展。除應用原有的梁、拱結構外,新興的桁架、框架、網架結構、懸索結構逐漸推廣,出現了結構形式百花爭艷的局面。 建築物跨徑從磚結構、石結構、木結構的幾米、幾十米發展到鋼結構的百米、幾百米,直到現代的千米以上。於是在大江、海峽上架起大橋,在地面上建造起摩天大樓和高聳鐵塔,甚至在地面下鋪設鐵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跡。 為適應鋼結構工程發展的需要,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工程結構設計理論等就應運而生。施工機械、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設計的理論也隨之發展,土木工程從經驗上升成為科學,在工程實踐和基礎理論方面都面貌一新,從而促成了土木工程更迅速的發展。 十九世紀20年代,波特蘭水泥製成後,混凝土問世了。混凝土骨料可以就地取材,混凝土構件易於成型,但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很小,用途受到限制。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鋼鐵產量激增,隨之出現了鋼筋混凝土這種新型的復合建築材料,其中鋼筋承擔拉力,混凝土承擔壓力,發揮了各自的優點。 二十世紀初以來,鋼筋混凝土廣泛應用於土木工程的各個領域。 從三十年代開始,出現了預應力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能、剛度和承載能力,大大高於鋼筋混凝土結構,因而用途更為廣闊。土木工程進入了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時期。混凝土的出現給建築物帶來了新的經濟、美觀的工程結構形式,使土木工程產生了新的施工技術和工程結構設計理論。這是土木工程的又一次飛躍發展。 土木工程的特點 建造一項工程設施一般要經過勘察、設計和施工三個階段,需要運用工程地質勘察、水文地質勘察、工程測量、土力學、工程力學、工程設計、建築材料、建築設備、工程機械、建築經濟等學科和施工技術、施工組織等領域的知識 ,以及電子計算機和力學測試等技術。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門范圍廣闊的綜合性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程實踐的發展,土木工程這個學科也已發展成為內涵廣泛、門類眾多、結構復雜的綜合體系。 土木工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設施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之一。 遠古時代,人們就開始修築簡陋的房舍、道路、橋梁和溝澶,以滿足簡單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後來,人們為了適應戰爭、生產和生活以及宗教傳播的需要,興建了城池、運河、宮殿、寺廟以及其他各種建築物。 許多著名的工程設施顯示出人類在這個歷史時期的創造力。例如,中國的長城、都江堰、大運河、趙州橋、應縣木塔,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巴台農神廟,羅馬的給水工程、科洛西姆圓形競技場(羅馬大斗獸場),以及其他許多著名的教堂、宮殿等。 產業革命以後,特別是到了20世紀,一方面社會向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社會各個領域為土木工程的前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而這個時期的土木工程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世界各地出現了現代化規模宏大的工業廠房、摩天大廈,核電站、高速公路和鐵路、大跨橋梁、大直徑運輸管道長隧道、大運河、大堤壩、大飛機場、大海港以及海洋工程等等。現代土木工程不斷地為人類社會創造嶄新的物質環境,成為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學科。在早期,土木工程是通過工程實踐,總結成功的經驗,尤其是吸取失敗的教訓發展起來的。從17世紀開始,以伽利略和牛頓為先導的近代力學同土木工程實踐結合起來,逐漸形成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岩體力學,作為土木工程的基礎理論的學科。這樣土木工程才逐漸從經驗發展成為科學。 在土木工程的發展過程中,工程實踐經驗常先行於理論,工程事故常顯示出未能預見的新因素,觸發新理論的研究和發展。至今不少工程問題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實踐經驗。 土木工程技術的發展之所以主要憑借工程實踐而不是憑借科學試驗和理論研究,有兩個原因:一是有些客觀情況過於復雜,難以如實地進行室內實驗或現場測試和理論分析。例如,地基基礎、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受力和變形的狀態及其隨時間的變化,至今還需要參考工程經驗進行分析判斷。二是只有進行新的工程實踐,才能揭示新的問題。例如,建造了高層建築、高聳塔桅和大跨橋梁等,工程的抗風和抗震問題突出了,才能發展出這方面的新理論和技術。 在土木工程的長期實踐中,人們不僅對房屋建築藝術給予很大注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對其他工程設施,也通過選用不同的建築材料,例如採用石料、鋼材和鋼筋混凝土,配合自然環境建造了許多在藝術上十分優美、功能上又十分良好的工程。古代中國的萬里長城,現代世界上的許多電視塔和斜張橋,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土木工程的發展趨勢 現代土木工程的特點是:適應各類工程建設高速發展的要求,人們需要建造大規模、大跨度、高聳、輕型、大型、精密、設備現代化的建築物。既要求高質量和快速施工,又要求高經濟效益。這就向土木工程提出新的課題,並推動土木工程這門學科前進。 高強輕質的新材料不斷出現。比鋼輕的鋁合金、鎂合金和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玻璃鋼)已開始應用。對提高鋼材和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已取得顯著成果 ,而且還仍繼續進展。 建設地區的工程地質和地基的構造 ,及其在天然狀態下的應力情況和力學性能,不僅直接決定基礎的設計和施工,還常常關繫到工程設施的選址、結構體系和建築材料的選擇,對於地下工程影響就更大了。工程地質和地基的勘察技術,目前主要仍然是現場鑽探取樣,室內分析試驗,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為適應現代化大型建築的需要,急待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創造新的勘察方法。 以往的總體規劃常是憑借工程經驗提出若干方案,從中選優。由於土木工程設施的規模日益擴大,現在已有必要也有可能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以提高規劃水平。特大的土木工程,例如高大水壩會引起自然環境的改變,影響生態平衡和農業生產等,這類工程的社會效果是有利也有弊。在規劃中,對於趨利避害要作全面的考慮。 隨著土木工程規模的擴大和由此產生的施工工具、設備、機械向多品種、自動化、大型化發展,施工日益走向機械化和自動化。同時組織管理開始應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日益走向科學化;有些工程設施的建設繼續趨向結構和構件標准化和生產工業化。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造價、縮短工期、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可以解決特殊條件下的施工作業問題,以建造過去難以施工的工程。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運用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信息科學等基礎科學知識,力學、材料等技術科學知識以及相應的工程技術知識來研究、設計和建造工業與民用建築、隧道與地下建築、公路與城市道路以及橋梁等工程設施的學科。

F. 建築業的建築歷史

現代建築業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工業和城市的發展,要求大量興建房屋,促使原來分散的手工藝人為包工頭所僱用而產生了專業的建築承包商。在股份公司產生和信用制度發展後,又出現了為市場建築整排房屋或建築整個市區的商品化生產經營方式。
在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及其經濟勢力的侵入,通商口岸出現了外商經營的營造公司,帶來了資本主義建築業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一些與外商接觸較早的包工頭逐步變成建築業的廠商。上海出現最早的建築承包商是1880年前後創辦的「楊瑞泰」營造廠,它在1891年承包了上海的江海關大樓工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民族工業有所發展,建築業也漸漸興盛起來,並有能力承包高層建築(如上海的17層中國銀行大樓工程)。但總的說來,中國建築業還很薄弱,1934年是抗日戰爭前中國建築業發展水平最高的一年,據估算,其凈產值在國民收入中也僅佔1.4%。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和國民黨發動的內戰更使建築業日趨凋敝。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滿足經濟恢復和建設的需要,逐步組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施工單位。1956年5月國務院通過《關於加強和發展建築工業的決定》和《關於加強設計工作的決定》後,建築設計和施工在技術上得到發展,組織上得到加強,建立了各類專業設計與施工機構,工廠化和機械化施工也取得了進展。到1985年,全國共有綜合性和專業性的勘察設計機構3000多個,勘察設計人員達30多萬人;全民所有制建築施工企業平均每個職工技術裝備達2494元,平均每個工人的動力裝備為 6.2千瓦。繁重的體力勞動大都已為機械所代替,大中城市的大型建築工程,也已採用工業化的施工方法。(見中國建築業概況)

G. 中國建築歷史的發展

建議你看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研究中國建築可以說是逆時代的工作。近年來中國生活在劇烈的變化中趨向西化,社會對於中國固有的建築及其附藝多加以普遍的摧殘。雖然對於新輸入之西方工藝的鑒別還沒有標准,對於本國的舊工藝,已懷鄙棄厭惡心理。自「西式樓房」盛行於通商大埠以來,豪富商賈及中產之家無不深愛新異,以中國原有建築為陳腐。他們雖不是蓄意將中國建築完全毀滅,而在事實上,國內原有很精美的建築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謂西式樓房,或門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蕪雜可哂,充滿非藝術之建築。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或破壞無遺,或僅余大略,市民毫不覺可惜。雄峙已數百年的古建築(Historical landmark),充沛藝術特殊趣味的街市(Local colar),為一民族文化之顯著表現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之下完全犧牲。近如去年甘肅某縣為擴寬街道,「整頓」市容,本不需拆除無數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門樓,而負責者竟悉數加以摧毀,便是一例。這與在戰爭炮火下被毀者同樣令人傷心,國人多熟視無睹。蓋這種破壞,三十餘年來已成為習慣也。
市政上的發展,建築物之新陳代謝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在抗戰之前,中國舊有建築荒頓破壞之范圍及速率,亦有甚於正常的趨勢。這現象有三個明顯的原因:一、在經濟力量之凋敝,許多寺觀衙署,已歸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傾圮,無力保護;二、在藝術標准之一時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園館街樓,自西藝浸入後忽被輕視,拆毀劇烈;三、缺乏視建築為文物遺產之認識,官民均少愛護舊建的熱心。
在此時期中,也許沒有力量能及時阻擋這破壞舊建的狂潮。在新建設方面,藝術的進步也還有培養知識及技術的時間問題。一切時代趨勢是歷史因果,似乎含著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這時代中,我國也產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代的治學精神,在傳統的血流中另求新的發展,也成為今日應有的努力。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燦爛文化,如果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築的研究。以客觀的學術調查與研究喚醒社會,助長保存趨勢,即使破壞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漸減殺。這工作即使為逆時代的力量,它卻與在大火之中搶救寶器名畫同樣有急不容緩的性質。這是珍護我國可貴文物的一種神聖義務。中國金石書畫素得士大夫之重視。各朝代對它們的愛護欣賞,並不在於文章詩詞之下,實為吾國文化精神悠久不斷之原因。獨是建築,數千年來,完全在技工匠師之手。其藝術表現大多數是不自覺的師承及演變之結果。這個同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的建築情形相似。這些無名匠師,雖在實物上為世界留下許多偉大奇跡,在理論上卻未為自己或其創造留下解析或誇耀。因此一個時代過去,另一時代繼起,多因主觀上失掉興趣,便將前代偉創加以摧毀,或同於摧毀之改造。亦因此,我國各代素無客觀鑒賞前人建築的習慣。在隋唐建設之際,沒有對秦漢舊物加以重視或保護。北宋之對唐建,明清之對宋元遺構,亦並未知愛惜。重修古建,均以本時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內容,不為古物原來面目著想。寺觀均在名義上,保留其創始時代,其中殿宇實物,則多任意改觀。這傾向與書畫仿古之風大不相同,實足注意。自清末以後突來西式建築之風,不但古物壽命更無保障,連整個城市,都受打擊了。
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標准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後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向之時,毀損無余。在歐美,古建實行的保存是比較晚近的進步。十九世紀以前,古代藝術的破壞,也是常事。倖存的多賴偶然的命運或工料之堅固。十九世紀中,藝術考古之風大熾,對任何時代及民族的藝術才有客觀價值的研討。保存古物之覺悟即由此而生。即如此次大戰,盟國前線部隊多附有專家,隨軍擔任保護淪陷區或敵國古建築之責。我國現時尚在毀棄舊物動態中,自然還未到他們冷靜回顧的階段。保護國內建築及其附藝,如雕刻壁畫均須萌芽於社會人士客觀的鑒賞,所以藝術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今日中國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將來復興建築的創造問題。欣賞鑒別以往的藝術,與發展將來創造之間,關系若何我們尤不宜忽視。西洋各國在文藝復興以後,對於建築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覺的創造階段。他們研究建築歷史及理論,作為建築藝術的基礎。各國創立實地調查學院,他們頒發研究建築的旅行獎金,他們有美術館博物院的設備,又保護歷史性的建築物任人參觀,派專家負責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築創造,同他們其它藝術,如雕刻,繪畫,音樂,或文學,並無二致,都是合理解與經驗,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現的。
我國今後新表現的趨勢又若何呢?
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這在注重畫學的中國應該用不著解釋。能發揮新創都是受過傳統薰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種嶄新的形式,根據外來思想的影響,也仍然能表現本國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於印度,非中國本有的觀念,但結果仍以中國風格造成成熟的中國特有藝術,馳名世界。藝術的進境是基於豐富的遺產上,今後的中國建築自亦不能例外。
無疑的將來中國將大量採用西洋現代建築材料與技術。如何發揚光大我民族建築技藝之特點,在以往都是無名匠師不自覺的貢獻,今後卻要成近代建築師的責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學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現中國特有的作風及意義,老樹上發出新技,則真是問題了。
歐美建築以前有「古典」及「派別」的約束,現在因科學結構,又成新的姿態,但它們都是西洋系統的嫡裔。這種種建築同各國多數城市環境毫不抵觸。大量移植到中國來,在舊式城市中本來是過分唐突,今後又是否讓其喧賓奪主,使所有中國城市都不留舊觀?這問題可以設法解決,亦可以逃避。到現在為止,中國城市多在無知匠人手中改觀。故一向的趨勢是不顧歷史及藝術的價值,捨去固有風格及固有建築,成了不中不西乃至於滑稽的局面。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著我們文化衰落,至於消滅的現象。四十年來,幾個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廣州漢口等,曾不斷的模仿歐美次等商業城市,實在是反映著外國人經濟侵略時期。大部分建設本是屬於租界里外國人的,中國市民只隨聲附和而已。這種建築當然不含有絲毫中國復興精神之跡象。
今後為適應科學動向,我們在建築上雖仍同樣的必需採用西洋方法,但一切為自覺的建設。由有學識,有專門技術的建築師,擔任指導,則在科學結構上有若干屬於藝術范圍的處置必有一種特殊的表現。為著中國精神的復興,他們會作美感同智力參合的努力。這種創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戰前燃起,所謂「宮殿式」新建築就是一例。
但因為最近建築工程的進步,在最清醒的建築理論立場上看來,「宮殿式」的結構已不合於近代科學及藝術的理想。「宮殿式」的產生是由於欣賞中國建築的外貌。建築師想保留壯麗的琉璃屋瓦,更以新材料及技術將中國大殿輪廓約略模仿出來。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宮衙,在結構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組織。在細項上窗子的比例多半屬於西洋系統,大門欄桿又多模仿國粹。它是東西制度勉強的湊合,這兩制度又大都屬於過去的時代。它最像歐美所曾盛行的「仿古」建築(Period architecture)。因為糜費侈大,它不常適用於中國一般經濟情形,所以也不能普遍。有一些「宮殿式」的嘗試,在藝術上的失敗可拿文章作比喻。它們犯的是堆砌文字,抄襲章句,整篇結構不出於自然,辭藻也欠雅馴。但這種努力是中國精神的抬頭,實有無窮意義。
世界建築工程對於鋼鐵及化學材料之結構愈有徹底的了解,近來應用愈趨簡潔。形式為部署邏輯,部署又為實際問題最美最善的答案,已為建築藝術的抽象理想。今後我們自不能同這理想背道而馳。我們還要進一步重新檢討過去建築結構上的邏輯;如同致力於新文學的人還要明了文言的結構文法一樣。表現中國精神的途徑尚有許多,「宮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煉舊建築中所包含的中國質素,我們需增加對舊建築結構系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構架的縱橫承托或聯絡,常是有機的組織,附帶著才是輪廓的鈍銳,彩畫雕飾,及門窗細項的分配諸點。這些工程上及美術上措施常表現著中國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們研究。許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園,都是我們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們重新剖視。我們有傳統習慣和趣味:家庭組織,生活程度,工作,遊憩,以及烹飪,縫紉,室內的書畫陳設,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與西人相同。這一切表現的總表現曾是我們的建築。現在我們不必削足就履,將生活來將就歐美的部署,或張冠李戴,顛倒歐美建築的作用。我們要創造適合於自己的建築。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樓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比較用洋灰建造卑小簡陋的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得多。且那些仿製的洋式點綴,同歐美大理石富於「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較起來,太像東施效顰,有傷尊嚴。因為一切有傳統的精神,歐美街心偉大石造的紀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臘而羅馬而文藝復興延續下來的血統,魄力極為雄厚,造詣極高,不是我們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項背的。我們的建築師在這方面所需要的是參考我們自己藝術藏庫中的遺寶。我們應該研究漢闕,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的應用。
藝術研究可以培養美感,用此駕馭材料,不論是木材,石塊,化學混合物,或鋼鐵,都同樣的可能創造有特殊富於風格趣味的建築。世界各國在最新法結構原則下造成所謂「國際式」建築;但每個國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現。英,美,蘇,法,荷,比,北歐或日本都曾造成他們本國特殊作風,適宜於他們個別的環境及意趣。以我國藝術背景的豐富,當然有更多可以發展的方面。新中國建築及城市設計不但可能產生,且當有驚人的成績。
在這樣的期待中,我們所應作的准備當然是盡量搜集及整理值得參考的資料。
以測量繪圖攝影各法將各種典型建築實物作有系統秩序的紀錄是必須速做的。因為古物的命運在危險中,調查同破壞力量正好像在競賽。多多采訪實例,一方面可以作學術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會保護。研究中還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了傳統營造技術上的法則。這好比是在欣賞一國的文學之前,先學會那一國的文字及其文法結構一樣需要。所以中國現存僅有的幾部術書,如宋李誡營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乃至坊間通行的魯班經等等,都必須有人能明晰的用現代圖解譯釋內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稱,給許多研究者以方便。研究實物的主要目的則是分析及比較冷靜的探討其工程藝術的價值,與歷代作風手法的演變。知己知彼,溫故知新,已有科學技術的建築師增加了本國的學識及趣味,他們的創造力量自然會在不自覺中雄厚起來。這便是研究中國建築的最大意義。

H. 建築施工發展歷史

泛指近代西方文明決定性地影響中華文明之前,在中國古文化主導下產生的建築物、構築物、建築方法和相關體制。中國古建築的影響范圍遍及半個亞洲和眾多少數民族地區,在世界建築歷史中佔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中國古代建築的高超技藝大體上是工匠之間口傳身授,然而匠人社會地位低下,難以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每每暗於文字,雖然多有經典作品,可是作為一個群體,他們長期以來沒有得到社會的重視。人微自然言輕,幾千年來建

蘇州園林築學方面的專業著作屈指可數。現在我們對於中國古代那些輝煌一時的建築,除了考古的證據,更多的是從文學作品中來玩味體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既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充滿人性關懷的一個凄婉追求,也成為對於一代代建築工官、工匠默默奉獻的最嘹亮的贊歌。

中國歷史上與外界的文化交流也促成了古建築風格的流變,例如隨著佛教文化的引入和傳播,起源於印度的寶塔建築發展成為古建築中的一大門類;佛教建築中的石窟建築甚至成為中國古典藝術的「保鮮櫃」。

「凡是侵略我們的,最終都成了漢人」--中國古建築依託連綿不絕的傳統中國文化,在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得到了流傳和發展。蒙古人的元朝促進和發展了中國的古建築,滿人的清朝也發展了中國的古建築。近代隨著西方建築技術的傳入,留學美國歸來的年輕建築師呂彥直還設計出了南京中山陵這樣的精美古建築,堪稱古建築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科學研究的方法隨著西遊學子的歸來而逐漸深入人心,中國古建築的發展隨著建築學的整體發展而逐漸走向繁榮。梁思成老先生不但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還愛了絕代才女林徽因,學之精深,人之倜儻,讓多少文人雅士,建築學人,為之感嘆。

在系統介紹中國古建築的書籍當中,有兩本比較權威的。一是《中國古代建築史》,這本書的編委中有幾乎所有建國以來中國建築界的頂級學者,包括梁思成、劉敦楨等。另一個是教材性質的《中國建築史》,東南大學潘谷西教授主編,比較通俗,生動。

在城市規劃學科的看法中,中國的古代城市都可以稱為是「平面城市」,平面城市攤大餅的功能分布,造成許多問題,最突出的就是交通的效率低下。這樣的城市結構已經明顯不適於當今中國的實際需要。按照美國建築大師沙利文的觀點,「形式要追隨功能」,以單層為主的中國古建築難以跟上城市的功能要求,所以逐漸讓出了建築發展的主流地位。古建和仿古建大多見於公園和風景區,然而只要中國傳統文化在吸收西方的科學知識,在繼續發展,那麼也有理由相信中國古建築會在現代科學技術築就的更加廣闊的平台上大放異彩。

I. 中國建設銀行的歷史,沿革

建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4 年,成立時的名稱是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當時是財政部下屬的一家國有獨資銀行,負責管理和分配根據國家經濟計劃撥給建設項目和基礎建設相關項目的政府資金。1979 年,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成為一家國務院直屬的金融機構,並逐漸承擔了更多商業銀行的職能。
隨著國家開發銀行在1994 年成立,承接了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的政策性貸款職能,中國人民建設銀行逐漸成為一家綜合性的商業銀行。1996 年,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更名為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根據中國公司法規定的分立程序於2004 年9 月成立。在銀監會於2004 年9月14 日批准之後,建行、中國建投與匯金公司於2004 年9 月15 日簽署分立協議,根據此份協議,中國建設銀行分立為建行和中國建投。本行於2004年9月17日成立為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
2005年10月27日建行H股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2007年9月25建行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熱點內容
九年級物理補充習題答案 發布:2025-01-16 19:20:05 瀏覽:222
英國歷史學家馬考萊 發布:2025-01-16 18:55:54 瀏覽:131
怎麼在紙上 發布:2025-01-16 18:21:00 瀏覽:940
什麼是立國之本 發布:2025-01-16 18:13:45 瀏覽:176
健美操教學目標 發布:2025-01-16 17:02:53 瀏覽:991
學生進化錄專屬老師攻略 發布:2025-01-16 17:01:06 瀏覽:162
外國教育史試題 發布:2025-01-16 14:57:21 瀏覽:680
岳父班主任 發布:2025-01-16 14:23:11 瀏覽:752
蔥怎麼 發布:2025-01-16 13:19:20 瀏覽:227
高中物理大招 發布:2025-01-16 11:40:59 瀏覽: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