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新經濟地理學

新經濟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0-11-18 15:24:38

㈠ 新經濟地理學核心內容

新經濟地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中文名
新經濟地理學
外文名
New Economic Geography
定義
地理學發展中的一門邊緣性分支學科
學科
地理學
快速
導航
產生背景興起原因研究傳統理論背景理論基礎研究內容模型類別理論含義學科局限學科創新學科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全面介紹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的理論、思想及其巨大影響。
克魯格曼通過建立各種模型將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引入國際貿易,指出規模經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從而成功解釋了戰後國際貿易發展變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國際貿易新理論。同時,克魯格曼考慮了運輸費用問題,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運輸成本為零的假定,提出了經濟活動的區位問題。克魯格曼以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為出發點,將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區位分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開創了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新時代,被譽為「新經濟地理學之父」。
本書把高深的理論進行通俗解釋,使讀者能輕松領略經濟學大師的思想理論,同時學會用大師的智慧來觀察和指導生活,藉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1]
產生背景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科學進入了一個相互交叉與互動的新時期,各學科在理論互動中對區域與空間產生了濃厚興趣。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交織更加明顯,以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主流派經濟學家重新審視了空間因素,以全新的視角,把以空間經濟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等傳統經濟學科統一起來,構建了「新經濟地理學」。
新經濟地理學
主流經濟學以往常常對空間置之不理,除了城市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以外,其研究基本上是非空間的,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經濟學家們知道無法把空間因素模型化,所以不去研究經濟的空間問題。然而,在現實中,如果忽視空間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很多經濟問題的研究就難以得到理想的答案。因此,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為經濟學家研究區位提供了一種新方

㈡ 新經濟地理學的興起原因

新經濟地理學的興起也與經濟學理論的局限性有關。為了強化分析的嚴謹性,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一般都採用數學抵抗性最小的簡單方法,藉助於抽象和簡化的模型來解決問題。經濟學許多經濟理論建立的前提條件是假設完全競爭和報酬穩定。然而在全球經濟發展的現實中,尤其是在當今的新經濟背景下,知識信息的可共享性、外溢性和擴散性,使得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領域邊際收入遞增取代了邊際收入遞減,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假設更加復雜和現實。按照新經濟地理學理念,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對決定貿易、集聚和專業化比完全競爭和報酬穩定更加重要。由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經濟學本身的局限性、經濟學與相關學科理論方法的突破性進展以及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需要是新經濟地理學得以興起的主要原因。 已有的關於空間經濟的研究為新經濟地理學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雖然前面所介紹的空間經濟研究的傳統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它們對於空間因素研究的思想都存在許多可取之處的,這為進一步展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平台,並促使一些學者開始嘗試如何將它們進行有機地結合,以推動將空間因素納入到主流經濟學的范疇中。在新經濟地理學出現以前,至少有兩次對空間經濟學的重大嘗試,但是由於沒有考慮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最終都失敗了。
綜上所述,復雜科學的興起、報酬遞增思想的漸人人心以及相應模型處理手段的建立和發展、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都為經濟學探索「經濟空間」的含義提供了理論上和技術上的支持,「新經濟地理學」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㈢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

和採用報酬不變與完全競爭假設的傳統經濟理論和經濟地理研究不同,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以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理論假設為基礎。按照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假設,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預測,在區域之間不存在基本差異的情況下,經濟活動最終將沿空間均勻分布。產品和市場的競爭為廠商舍近求遠的區位抉擇提供了解釋。但是,不同層次的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高度集聚,在現實世界卻屢見不鮮,甚至連20世紀初的馬歇爾也不曾迴避這廠現象。由於規模報酬不變是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說的基本假設之一,他只好用「外部經濟」一詞來籠統地解釋各種生產活動的集聚。這種外部經濟表現為公司水平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性的報酬遞增。在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下,用外部經濟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產業集聚,但是,人們卻仍不清楚這種外部經濟來源於何方。而且,問題並不僅僅在於用外部經濟解釋產業集聚本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感到,對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假設的有效性其實大有進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對經濟學家們來說都是難以駕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和斯蒂格利茨將張伯倫的壟斷競爭概念用數學模型形式化之後,關於報酬遞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經濟學界掀起一場實質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設,消費種類和生產分工程度內生於市場規模。一方面,一個經濟中的消費者喜好多樣化消費,因而,消費品種類越多,效用水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費品的生產具有廠商層次上的規模經濟,而資源的有限性導致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之間的兩難沖突。如果人口規模或可用資源增加,則有更大酌市場空間來平衡上述沖突,廠商為滿足消費需求實行進一步分工既能實現規模經濟,消費者又能有更多的品種選擇,效用亦隨之上升。D—S模型也為解決復雜的經濟地理問題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在一個引入了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世界,經濟活動的演化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由非線性動態所支配的。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所呈現出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線性的蛛網圖嗎?假定存在足夠強的規模經濟,任何廠商都會選擇一個單個的區位來為一國的市場提供服務。為使運輸成本最小,他無疑會選擇一個有大的當地需求的區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數廠商都在那兒選址經營的某個區位才會有大的當地需求。因此,一個產業帶一旦建立,在沒有外部擾動的情況下,這一循環將會長期持續下去,這就是布賴恩·亞瑟所謂的集聚的路徑依賴(path—dependent)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產業集聚很可能始於一種歷史偶然。如果專業化生產和貿易是由報酬遞增而非比較利益所驅動,則什麼樣的產業在什麼樣的區位形成集聚一般來說是不確定的,而是「歷史依賴(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屬於什麼樣的原因,某種專業化生產與貿易格局一旦建立,從貿易獲得的好處將累積循環,從而使得這一格局因進一步強化而被鎖定(locked—in)。因此,在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中採用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假設乃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熱點內容
水是什麼 發布:2024-11-22 05:12:44 瀏覽:845
如何安慰女朋友 發布:2024-11-22 02:03:11 瀏覽:268
老師強奸女 發布:2024-11-22 01:38:59 瀏覽:31
通俗歌曲教學視頻 發布:2024-11-22 00:42:54 瀏覽:588
人體生物曲線 發布:2024-11-22 00:13:34 瀏覽:408
吳江教師招聘 發布:2024-11-21 23:20:58 瀏覽:344
怪盜舞蹈教學 發布:2024-11-21 23:13:05 瀏覽:905
暴力女教師 發布:2024-11-21 22:02:42 瀏覽:479
師德師風教育實施方案 發布:2024-11-21 21:20:02 瀏覽:755
生物除臭液 發布:2024-11-21 18:33:51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