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
❶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識點和要點。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試知識點復習提綱專題一:運動的描述1.質點(A)(1)沒有形狀、大小,而具有質量的點。(2)質點是一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實際並不存在。(3)一個物體能否看成質點,並不取決於這個物體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問題中物體的形狀、大小和物體上各部分運動情況的差異是否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2.參考系(A)(1)物體相對於其他物體的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2)在描述一個物體運動時,選來作為標準的(即假定為不動的)另外的物體,叫做參考系。對參考系應明確以下幾點:①對同一運動物體,選取不同的物體作參考系時,對物體的觀察結果往往不同的。②在研究實際問題時,選取參考系的基本原則是能對研究對象的運動情況的描述得到盡量的簡化,能夠使解題顯得簡捷。③因為今後我們主要討論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所以通常取地面作為參照系3.路程和位移(A)(1)位移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條有向線段來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於物體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線距離。路程是標量,它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因此其大小與運動路徑有關。(3)一般情況下,運動物體的路程與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當質點做單一方向的直線運動時,路程與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圖1-1中質點軌跡ACB的長度是路程,AB是位移S。(4)在研究機械運動時,位移才是能用來描述位置變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來表達物體的確切位置。比如說某人從O點起走了50m路,我們就說不出終了位置在何處。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A)(1)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等於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m/s)米/秒。(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變速運動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一個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如果在一段時間t內的位移為s, 則我們定義v=s/t為物體在這段時間(或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體在這段時間內的位移的方向。(3)瞬時速度是指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從物理含義上看,瞬時速度指某一時刻附近極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速率5、勻速直線運動(A)(1) 定義: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相等,這種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質點在相等時間內通過的位移相等,質點在相等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質點的運動方向相同,質點在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2) 勻速直線運動的x—t圖象和v-t圖象(A)(1)位移圖象(s-t圖象)就是以縱軸表示位移,以橫軸表示時間而作出的反映物體運動規律的數學圖象,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線是通過坐標原點的一條直線。(2)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平行於橫軸(時間軸)的直線,如圖2-4-1所示。由圖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一個質點沿正方向以20m/s的速度運動,另一個反方向以10m/s速度運動。6、加速度(A)(1)加速度的定義: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它等於速度的改變數跟發生這一改變數所用時間的比值,定義式:a=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變化的方向(3)在變速直線運動中,若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則質點做加速運動; 若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則則質點做減速運動.7、用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A)1、實驗步驟:(1)把附有滑輪的長木板平放在實驗桌上,將打點計時器固定在平板上,並接好電路(2)把一條細繩拴在小車上,細繩跨過定滑輪,下面吊著重量適當的鉤碼.(3)將紙帶固定在小車尾部,並穿過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4)拉住紙帶,將小車移動至靠近打點計時器處,先接通電源,後放開紙帶.(5)斷開電源,取下紙帶(6)換上新的紙帶,再重復做三次2、常見計算:(1) , (2) 8、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A)(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vt=vo+at(減速:vt=vo-at)(2). 此式只適用於勻變速直線運動.(3).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s=vot+at2/2(減速:s=vot-at2/2)(4)位移推論公式
❷ 人教版高一物理書必修1答案
1 問題與練習
1.解答子彈長約幾厘米,槍口到靶心的距離大於幾十米,兩者相差千倍以上。研究子彈從槍口擊中靶心的時間一般都可忽略子彈的長度,把子彈看做質點,這樣帶來的時間誤差不到10-4 s。
子彈穿過一張薄紙的時間是從子彈頭與紙接觸算起到子彈尾離開紙的一段時間。若把子彈看做質點,則子彈穿過一張薄紙就不需要時間,所以,研究子彈穿過一張薄紙的時間,不能把子彈看做質點。
說明 能否把物體看做質點是由問題的性質決定的,而不是由物體的大小決定。選用本題是為了說明一顆小子彈,在前一種情況可看成質點,而在後一種情況就不能看成質點。
2.解答「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水相對地面(岸)的運動,「地球的公轉」是說地球相對太陽的運動,「鍾表時、分、秒針都在運動」是說時、分、秒針相對鍾表表面的運動,「太陽東升西落」是太陽相對地面的運動。
說明 要求學生聯系一些常見的運動指認參考系,可加深學生對參考系的理解。這類問題有時也需要仔細、深入地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如我們說通信衛星是靜止衛星、說靜止衛星相對地球靜止是模糊的。說靜止衛星相對地面(某點)靜止是正確的,靜止衛星相對地球中心是運動的。
3.解答詩中描寫船的運動,前兩句詩寫景,詩人在船上,卧看雲動是以船為參考系。雲與我俱東是說以兩岸為參考系,雲與船均向東運動,可認為雲相對船不動。
說明 古詩文和現代文學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內容與自然科學有關,表明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是相關的。教材選用本詩是為了凸現教材的人文因素。
4.解答xA=-0.44 m,xB=0.36 m
2 問題與練習
1.解答A.8點42分指時刻,8分鍾指一段時間。
B.「早」指時刻,「等了很久」指一段時間。
C.「前3秒鍾」、「最後3秒鍾」、「第3秒鍾」指一段時間,「3秒末」指時刻。
2.解答公里指的是路程,汽車的行駛路線一般不是直線。
3.解答(1)路程是100 m,位移大小是100 m。
(2)路程是800 m,對起跑點和終點相同的運動員,位移大小為0;其他運動員起跑點各不相同而終點相同,他們的位移大小、方向也不同。
4.解答
3 m
8 m
0
5 m
-8 m
-3 m
0
5 m
-3 m
5 m
-8 m
-3 m
3 問題與練習
1.解答(1)1光年=365×24×3600×3.0×108 m=9.5×1015 m。
(2)需要時間為 =4.2年
2.解答
(1)前1 s平均速度v1=9 m/s
前2 s平均速度v2=8 m/s
前3 s平均速度v3=7 m/s
前4 s平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 v5=5 m/s
v1最接近汽車關閉油門時的瞬時速度, v1小於關閉油門時的瞬時速度。
(2)1 m/s,0
說明 本題要求學生理解平均速度與所選取的一段時間有關,還要求學生聯系實際區別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3.解答
(1)24.9 m/s,(2)36.6 m/s,(3)0
說明 本題說的是平均速度是路程與時間的比,這不是教材說的平均速度,實際是平均速率。應該讓學生明確教材說的平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平均速率是標量,日常用語中把平均速率說成平均速度。
4 問題與練習
1.解答電磁打點記時器引起的誤差較大。因為電磁打點記時器打點瞬時要阻礙紙帶的運動。
2.解答(1)紙帶左端與重物相連。(2)A點和右方鄰近一點的距離Δx=7.0×10-3 m,時間Δt=0.02 s,Δt很小,可以認為A點速度v==0.35 m/s
3.解答
(1)甲物體有一定的初速度,乙物體初速度為0。
(2)甲物體速度大小不變,乙物體先勻加速、勻速、最後勻減速運動。
(3)甲、乙物體運動方向都不改變。
4.解答 紙帶速度越大,相鄰兩點的距離也越大。紙帶速度與相鄰兩點時間無關。
5.解答 由題意知音叉振動周期為1300s,測量紙上相鄰兩波峰的距離(或一個完整波形沿紙運動方向的距離)Δx,紙帶運動這段距離的時間Δt=1300s,可以認為該處紙與音叉沿紙帶方向的相對速度 。
5 問題與練習
1.解答100 km/h=27.8 m/s
2.解答
A.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
B.列車啟動慢慢到達最大速度50 m/s,速度變化量較大,但加速時間較長,如經過2 min,則加速度為0.42 m/s2,比汽車啟動時的加速度小。
C、汽車向西行駛,汽車減速時加速度方向向東。
D.汽車啟動加速到達最大速度的過程中,後一階段加速度比前一階段小,但速度卻比前一階段大。
3.解答A的斜率最大,加速度最大。
aA=0.63 m/s2,aB=0.083 m/s2,aC=-0.25 m/s2
aA、aB與速度方向相同,aC與速度方向相反。
4.解答滑塊通過第一個光電門的速度
滑塊通過第二個光電門的速度
滑塊加速度
❸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識點系統總結
物理(必修一)——知識考點歸納
第一章.運動的描述
考點一:時刻與時間間隔的關系
時間間隔能展示運動的一個過程,時刻只能顯示運動的一個瞬間。對一些關於時間間隔和時刻的表述,能夠正確理解。如:
第4s末、4s時、第5s初……均為時刻;4s內、第4s、第2s至第4s內……均為時間間隔。
區別: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考點二:路程與位移的關系
位移表示位置變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等於路程。一般情況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點三:速度與速率的關系
速度 速率
物理意義 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
量 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是
標量
分類 平均速度、瞬時速度 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時間)
決定因素 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時間決定 由瞬時速度的大小決定
方向 平均速度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瞬時速度
方向為該質點的運動方向 無方向
聯系 它們的單位相同(m/s),瞬時速度的大小等於速率
考點四:速度、加速度與速度變化量的關系
速度 加速度 速度變化量
意義 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
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大
小程度的物理量,是
一過程量
定義式
單位 m/s m/s2 m/s
決定因素 v的大小由v0、a、t
決定 a不是由v、△v、△t
決定的,而是由F和
m決定。 由v與v0決定,
而且 ,也
由a與△t決定
方向 與位移x或△x同向,
即物體運動的方向 與△v方向一致 由 或
決定方向
大小 ① 位移與時間的比值
② 位移對時間的變化
率
③ x-t圖象中圖線
上點的切線斜率的大
小值 ① 速度對時間的變
化率
② 速度改變數與所
用時間的比值
③ v—t圖象中圖線
上點的切線斜率的大
小值
考點五:運動圖象的理解及應用
由於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解題的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在運動學中,經常用到的有x-t圖象和v—t圖象。
1. 理解圖象的含義
(1) x-t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2) v—t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2. 明確圖象斜率的含義
(1) x-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
考點一: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時間關系式:
(2) 位移—時間關系式:
(3) 位移—速度關系式:
三個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個,就可求出其餘兩個。
利用公式解題時注意:x、v、a為矢量及正、負號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題時要有正方向的規定。
2. 常用推論
(1) 平均速度公式:
(2) 一段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於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 一段位移的中間位置的瞬時速度:
(4) 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間隔(T)內位移之差為常數(逐差相等):
考點二:對運動圖象的理解及應用
1. 研究運動圖象
(1) 從圖象識別物體的運動性質
(2) 能認識圖象的截距(即圖象與縱軸或橫軸的交點坐標)的意義
(3) 能認識圖象的斜率(即圖象與橫軸夾角的正切值)的意義
(4) 能認識圖象與坐標軸所圍面積的物理意義
(5) 能說明圖象上任一點的物理意義
2. x-t圖象和v—t圖象的比較
如圖所示是形狀一樣的圖線在x-t圖象和v—t圖象中,
x-t圖象 v—t圖象
①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速度) ①表示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加速度)
②表示物體靜止 ②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③表示物體靜止 ③表示物體靜止
④ 表示物體向反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初
位移為x0 ④ 表示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初速度為
v0
⑤ 交點的縱坐標表示三個運動的支點相遇時
的位移 ⑤ 交點的縱坐標表示三個運動質點的共同速度
⑥t1時間內物體位移為x1 ⑥ t1時刻物體速度為v1(圖中陰影部分面積表
示質點在0~t1時間內的位移)
考點三:追及和相遇問題
1.「追及」、「相遇」的特徵
「追及」的主要條件是:兩個物體在追趕過程中處在同一位置。
兩物體恰能「相遇」的臨界條件是兩物體處在同一位置時,兩物體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問題的思路
(1)根據對兩物體的運動過程分析,畫出物體運動示意圖
(2)根據兩物體的運動性質,分別列出兩個物體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將兩物體的運動時間的關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運動示意圖找出兩物體位移間的關聯方程
(4)聯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問題時應注意的問題
(1) 抓住一個條件:是兩物體的速度滿足的臨界條件。如兩物體距離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兩個關系:是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
(2) 若被追趕的物體做勻減速運動,注意在追上前,該物體是否已經停止運動
4. 解決「追及」、「相遇」問題的方法
(1) 數學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數求極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過對物理情景和物理過程的分析,找到臨界狀態和臨界條件,然後列出方程求解
考點四:紙帶問題的分析
1. 判斷物體的運動性質
(1) 根據勻速直線運動特點x=vt,若紙帶上各相鄰的點的間隔相等,則可判斷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2) 由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 ,若所打的紙帶上在任意兩個相鄰且相等的時間內物體的位移之差相等,則說明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v—t圖象法
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的推論,求出各點的瞬時速度,建立直角坐標系(v—t圖象),然後進行描點連線,求出圖線的斜率k=a.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考點一:關於彈力的問題
1. 彈力的產出
條件:(1)物體間是否直接接觸
(2) 接觸處是否有相互擠壓或拉伸
2.彈力方向的判斷
彈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方向相反,指向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並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指向被壓的物體(受力物體)。
(2) 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受力物體)。
(3) 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沿繩背離受力物體)。
補充:物體間點面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於面,點線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於線,兩物體球面接觸時其彈力的方向沿兩球心的連線指向受力物體。
3. 彈力的大小
(1) 彈簧的彈力滿足胡克定律: 。其中k代表彈簧的勁度系數,僅與彈簧的材料有關,x代表形變數。
(2) 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考點二:關於摩擦力的問題
1. 對摩擦力認識的四個「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靜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動摩擦力小
(3) 靜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與運動方向共線,但一定沿接觸面的切線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動力
2. 靜摩擦力用二力平衡來求解,滑動摩擦力用公式 來求解
3. 靜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斷
存在判斷:假設接觸面光滑,看物體是否發生相當運動,若發生相對運動,則說明物體間有相對運動趨勢,物體間存在靜摩擦力;若不發生相對運動,則不存在靜摩擦力。
方向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考點三:物體的受力分析
1.物體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
(2) 選擇
2.受力分析的順序
先重力,再接觸力,最後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1) 分析物體受力時,只分析周圍物體對研究對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時,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確定每個力的實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實際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當做是物體受到的力
(3) 如果一個力的方向難以確定,可用假設法分析
(4) 物體的受力情況會隨運動狀態的改變而改變,必要時根據學過的知識通過計算確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體,互相作用要隔離
考點四: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與分解中的應用
1. 正交分解時建立坐標軸的原則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為原則,一般情況下應使盡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標軸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標軸上
第四章 牛頓運動定律
考點一:對牛頓運動定律的理解
1. 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
(2) 牛頓第一定律是慣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只與質量有關
(3) 肯定了力和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4) 牛頓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實驗總結出來的一條獨立的規律,並非牛頓第二定律的特例
(5) 當物體所受合力為零時,從運動效果上說,相當於物體不受力,此時可以應用牛頓第一定律
2.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a與F、m的定量關系,特別是a與F的幾種特殊的對應關系:同時性、同向性、同體性、相對性、獨立性
(2) 牛頓第二定律進一步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決定於物體的受力情況和初始狀態
(3) 加速度是聯系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的橋梁,無論是由受力情況確定運動情況,還是由運動情況確定受力情況,都需求出加速度
3.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總是成對出現於同一對物體之間,物體間的這對力一個是作用力,另一個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特點:「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質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同時出現、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不同,效果不同
考點二:應用牛頓運動定律時常用的方法、技巧
1. 理想實驗法
2. 控制變數法
3. 整體與隔離法
4. 圖解法
5. 正交分解法
6. 關於臨界問題
處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據條件變化或過程的發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況的變化和狀態的變化,找到臨界點或臨界條件(更多類型見錯題本)
考點三: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的幾個典型問題
1. 力、加速度、速度的關系
(1) 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決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與加速度的關系 ,合力只要不為零,無論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為零
(2) 合力與速度無必然聯系,只有速度變化才與合力有必然聯系
(3) 速度大小如何變化,取決於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方向之間的關系,當二者夾角為銳角或方向相同時,速度增加,否則速度減小
2. 關於輕繩、輕桿、輕彈簧的問題
(1) 輕繩
① 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② 同一根繩上各處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 認為受力形變極微,看做不可伸長
④ 彈力可做瞬時變化
(2) 輕桿
① 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桿的方向
② 各處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 輕桿不能伸長或壓縮
④ 輕桿受到的彈力方式有:拉力、壓力
⑤ 彈力變化所需時間極短,可忽略不計
(3) 輕彈簧
① 各處的彈力大小相等,方向與彈簧形變的方向相反
② 彈力的大小遵循 的關系
③ 彈簧的彈力不能發生突變
3. 關於超重和失重的問題
(1) 物體超重或失重是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或對懸掛物體的拉力大於或小於物體的實際重力
(2) 物體超重或失重與速度方向和大小無關。根據加速度的方向判斷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則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則失重
(3) 物體出於完全失重狀態時,物體與重力有關的現象全部消失:
① 與重力有關的一些儀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 豎直上拋的物體再也回不到地面
③ 杯口向下時,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❹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計算題
1 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1.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長木板一定要水平擺放,不能一端高一端低
B.使小車速度的變化盡可能快一些
C.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時,要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D.作v-t圖時,所描曲線必須經過每一個點
2.在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中,我們採用的正確方法是( )
A.舍掉開頭過於緊密的點,找一個適當的點當作計時起點。
B.為了實驗精確,選取紙帶上第一個點作計時起點
C.每相鄰計數點的時間間隔只能取0.1s。
D.每相鄰計數點的時間間隔可視打點密度而定,可取0.02s 、0.04s 、…、n×0.02s均可。
3.用打點計時器拉動通過計時器的紙帶來分析物體運動速度和加速度的實驗中,可以分析的運動應該是()
A.速度恆為正值,加速度亦為正值的運動
B.速度恆為負值,加速度亦為負值的運動
C.速度由正值變負值,加速度為負值的運動
D.速度由負值變正值,加速度為正值的運動
5.科學探究活動通常包括以下環節: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搜集證據,評估交流等.一組同學研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探究過程如下:
A.有同學認為:小車在重物拉力的作用下速度隨時間的變化可能存在簡單的比例關系.
B.他們計劃利用小車作為研究對象,用打點計時器測量小車在同一重物作用下,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以驗證假設.
C.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同學們測量了三次小車的運動,從中選取了一條點跡清晰的紙帶進行了研究,並將得到的數據填入事先設計好的表格之中,且作出了它們的v-t圖線.
D.同學們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後,證實了他們的假設.
請你結合自己對科學探究活動的理解回答:上述過程中A、C步驟相應的科學探究環節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
6.在用打點計時器研究小車在重物牽引下運動的實驗中,某同學有如下操作步驟,其中錯誤的步驟是,遺漏的步驟是。
A.拉住紙帶,將小車移至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松開紙帶後再接通電源
B.將打點計時器固定在平板上,並接好電路
C.把一條細繩拴在小車上,細繩跨過定滑輪,下面懸掛適當的鉤碼
D.取下紙帶
E.放手,使小車在平板上做加速運動
F.將紙帶固定在小車尾部,並穿過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
將以上步驟完善後按合理序號排列。
2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1.關於勻變速直線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做勻變速運動的物體相等時間內速度變化相等
B.加速運動一定是勻變速運動
C.減速運動一定不是勻變速運動
D.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相同時,一定是做加速運動
2.若汽車的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一致,當加速度減小時,則( )
A.汽車的速度也減小
B.汽車的速度仍增大
C.當加速度減小零時,汽車靜止
D.當加速度減小零時,汽車的速度達到最大
3.關於直線運動的下述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的恆定的,不隨時間而改變
B.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瞬時速度隨時間而改變
C.速度隨時間不斷增加的運動,叫勻加速直線運動
D.速度隨著時間均勻減小的運動,通常叫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4.對於公式vt=v0+at,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適用於任何變速運動 B.只適用於勻加速運動
C.適用於任何運動 D.適用於任何勻變速直線運動
5.關於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加速度的方向和正負值問題,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在勻加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和初速度方向相同
B.勻減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一定是負值
C.勻加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也有可能取負值
D.只有在規定了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的前提下,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才取正值
8.以6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小車,如果獲得2m/s2的與運動方向同向的加速度, s後它的速度將增加到10m/s。
9.一個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速度和時間的關系為:vt=10-0.5t(m/s),那麼物體運動的初速度為__________(初速度方向規定為正方向),加速度大小為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當t=__________時物體速度為零。
10.汽車以40km/h的速度勻速行駛,現以0.6m/ s2的加速度加速,求10s後速度能達到多大?
11.汽車在水平路面上以15m/s的速度沿直線行駛,當遇到情況汽車緊急剎車,剎車加速度大小為2m/s2。那麼
(1)剎車後3秒汽車的速度多大?
(2)剎車後8秒汽車的速度多大?
1.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質點,運動了ts,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它的初速度越大,通過的位移一定越大
B.它的加速度越大,通過的位移一定越大
C.它的末速度越大,通過的位移一定越大
D.它的平均速度越大,通過的位移一定越大
2.關於勻變速直線運動質點在相同時間內的位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初速度越大的質點,位移越大
B.末速度越大的質點,位移越大
C.平均速度越大的質點,位移越大
D.加速度越大的質點,位移越大
3.在公式vt= v0+at和 中涉及五個物理量,除t是標量外,其他四個量vt、v0、a、s都是矢量。在直線運動中這四個矢量的方向都在一條直線上,當取其中一個量的方向為正方向時,其他三個量的方向與此相同的取正值,與此相反的取負值。若取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勻加速直線運動中a取負值
B.勻加速直線運動中a取正值
C.勻減速直線運動中a取正值
D.無論勻加速還是勻減速a都正值
4.一個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在t秒內經過的位移是s,它的初速度為v0,t秒末的速度為vt,則物體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為( )
A. B. C. D.
5.某質點的位移隨時間而變化的關系為s=4t-2t2,式中s與t的單位分別是米與秒。則質點速度為零的時刻是( )
A.0 B.1s C.2s D.4s
6.汽車以5 m/s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勻速前進,緊急制動時以-2 m/s2的加速度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則在4 s內汽車通過的路程為( )
A.4 m B.36 m C.6.25 m D.以上答案都不對
1.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a、初速度v0、末速度vt、時間t、位移x之間關系正確的是( )
A. B.
C. D.x=(v0+ vt)t/2
2.若某物體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則
A.第4 s內的平均速度大於4 s內的平均速度
B.4 s內的平均速度等於2 s末的瞬時速度
C.第4 s內的速度變化量大於第3 s內的速度變化量
D.第4 s內與前4 s內的位移之比是7∶16
3.一物體由靜止沿光滑斜面勻加速下滑距離為l時,速度為v,當它的速度是v/2時,它沿斜面下滑的距離是
A.l/2 B. l C. l D. l
4.A、B、C三點在同一直線上,某物體自A點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經過B點的速度為v,到C點的速度為2v,則AB與BC兩段距離大小之比是
A.1∶4 B.1∶3 C.1∶2 D.1∶1
5.物體在直線上做加速運動,從開始計時起,第1s內的位移是1m,第2s內的位移是2m,……第ns內的位移是 n m,由此可知( )
A.物體肯定是作勻加速直線運動
B.物體的初速度為0
C.物體的加速度是 1m/s2
D.物體在前5s內的平均速度是3m/s
6.汽車甲沿著平直的公路以速度v0做勻速直線運動,當它通過某處時,該處恰有汽車乙正開始做初速為0的加速運動去追甲車,根據上述已知條件( )
A.可求出乙車追上甲車時乙車的速度
B.可求出乙車追上甲車時乙車所走的路程
C.可求出乙車從起動到追上甲車所用的時間
D.不能求出上述三者的任何一個
7.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質點,速度由v增大到2v,這段時間內的位移為s,則速度由4v增大到8v,這段時間內的位移為( )
A.64s B.16s C.4s D.s
8.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它的初速度是1 m/s,在第1 s內的平均速度是15 m/s,它在第6 s內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
9.一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在第3 s內的位移是15 m,第8 s內的位移是5 m,則物體的初速度為______,加速度為______.
11.一滑塊由靜止從斜面頂端勻加速下滑,第5 s末的速度是6 m/s,求:
(1)第4 s末的速度;
(2)前7 s內的位移;
(3)第3 s內的位移。
❺ 誰知道關於高中物理必修一上的關於第一章的公式
^建議你把這些 / 寫成 分式 在紙上看:
S = v初 t + (at^2)/2 ------①(t^2 表示 t 的平方),
v末 = v初 + at ------②,
S平 = v平/t = (v末 - v初)/t ------③(最後一個只適用於勻速直線),
由公式①②聯立求解得 v末^2 -v初^2 = 2aS ------④,
以下初速度均為0,
在同等時間大小 t 下,發生第 t 秒末位移 S1 ,第 2t 秒末位移 S2 ,第 3t 秒末位移S3, ... ,第 nt秒末位移 Sn 的比值為:
S1:S2:S3: ... :Sn=1:4:9: ... : n^2 ------⑤,(根據公式①推算出比值與 t^2 有關)
由上知,在同等時間大小 t 下,發生第 t 秒內移 SⅠ ,第 2t 秒內位移 SⅡ ,第 3t 秒內位移 SⅢ, ... ,第 nt秒內位移 Sn 的比值為:
SⅠ:SⅡ:SⅢ: ... :Sn=1:3:5: ... : (n^2 - 1) ------⑥,
在同等位移大小 S 下,發生第 S 個位移末 用時 t1 ,第 2S 個位移末 用時 t2 ,第 3S 位移末 用時 t3, ... ,第 nt秒內位移 tn 的比值為:
t1:t2:t3: ... tn=1:√2:√3: ... :√n ------⑦,(根據公式①推算出比值與 √S 有關,√ 表示 根號)
由上知,在同等位移大小 S 下,發生第 S 個位移內 用時 tⅠ ,第 2S 個位移內 用時 tⅡ ,第 3S 位移內 用時 tⅢ ,... ,第 nS 位移內 用時 tn 的比值為:
tⅠ:tⅡ:tⅢ: ... tn=1:√2 - 1 :√3 - √2 : ... :√n - √(n-1) ------⑧.
❻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帶知識點總結的。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運動的描述
第一節 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
質點
定義:有質量而不計形狀和大小的物質。
參考系
定義:用來作參考的物體。
坐標系
定義:在某一問題中確定坐標的方法,就是該問題所用的坐標系。
第二節 時間和位移
時刻和時間間隔
在表示時間的數軸上,時刻用點表示,時間間隔用線段表示。
路程和位移
路程
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位移
表示物體(質點)的位置變化。
從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條有向線段表示位移。
矢量和標量
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標量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
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
公式:Δx=x1-x2
第三節 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
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
公式:Δt=t2-t1
速度
定義:用位移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公式:v=Δx/Δt
單位:米每秒(m/s)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速度的大小在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物體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也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平均速度
物體在時間間隔內的平均快慢程度。
瞬時速度
時間間隔非常非常小,在這個時間間隔內的平均速度。
速率
瞬時速度的大小。
第四節 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
電磁打點計時器
電火花計時器
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
用打點計時器測量瞬時速度
用圖象表示速度
速度—時間圖像(v-t圖象):描述速度v與時間t關系的圖象。
第五節 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加速度
定義:速度的變化量與發生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
公式:a=Δv/Δt
單位:米每二次方秒(m/s2)
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
在直線運動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減小,加速度的大方向與速度的方向相反。
從v-t圖象看加速度
從曲線的傾斜程度就餓能判斷加速度的大小。
第二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
第一節 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進行實驗
處理數據
作出速度—時間圖象
第二節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勻變速直線運動
沿著一條直線,且加速度不變的運動。
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
速度公式:v=v0+at
第三節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
位移公式:x=v0t+at2/2
第四節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速度的關系
公式:v2-v02=2ax
第五節 自由落體運動
自由落體運動
定義: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自由落體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定義: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用g表示。
一般的計算中,可以取g=9.8m/s2或g=10m/s2
公式:
v=gt
h=gt2/2
v2=2gh
Δh=gT2
第六節 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綿延兩千年的錯誤
邏輯的力量
猜想與假說
實驗驗證
伽利略的科學方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一節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力和力的圖示
力
定義: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單位:牛頓,簡稱牛(N)。
力的圖示
定義:可以用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它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頭)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所在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
重力
重力
定義: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公式:G=mg
重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重心
定義:一個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的一點。
質量均勻分布的物體,常稱均勻物體,中心的位置只跟物體的形狀有關。
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中心的位置除了跟物體的形狀有關,還跟物體內質量的分布有關。
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萬有引力
強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電磁相互作用
第二節 彈力
彈性形變和彈力
形變
定義: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彈性形變:物體在形變後能恢復原狀的形變。
彈力
定義: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的力的作用。
彈性限度: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在內部所產生的抵抗外力的相互作用力不超過某一極限值時,若外力作用停止,其形變可全部消失而恢復原狀,這個極限值稱為「彈性限度」。
產生彈力的物體是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
方向:垂直於接觸面,指向形變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
幾種彈力
壓力和支持力
拉力
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系,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形變消失,彈力隨之消失。
公式:F=kx
k——彈簧的勁度系數,單位是牛頓每米(N/m)。
第三節 摩擦力
摩擦力:連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
滾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
靜摩擦力
定義:兩個物體之間只有相對運動趨勢,而沒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摩擦力。
方向:沿著接觸面,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靜摩擦力的增大有個限度,最大值在數值上等於物體剛剛開始運動時的拉力。
只要一個物體與另一物體間沒有產生相對於運動,靜摩擦力的大小就隨著前者所受的力的增大而增大,並與這個力保持大小。
滑動摩擦力
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滑動的時候,所受到的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
方向:沿著接觸面,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的方向相反。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μ——動摩擦因數,它的數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
第四節 力的合成
合力:一個力,如果它產生的效果與幾個力共同作用時產生效果相同,那麼這個力就叫做幾個力的合力。
分力:如果一個力作用於某一物體,對物體運動產生的效果相當於另外的幾個力同時作用於該物體時產生的效果,則這幾個力就是原先那個作用力的分力。
力的合成
定義: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
平行四邊形定則:兩個力合成時,以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為鄰邊做平行四邊形,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餘弦定理:F2=F12+F22+2F1F2cosθ
共點力
共點力
一個物體受到幾個外力的作用,如果這幾個力有共同的作用點或者這幾個力的作用線交於一點,這幾個外力稱為共點力。
非共點力
既不作用在同一點上,延長線也不交於一點的一組力。
第五節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
定義:求一個力的分力的過程。
矢量相加的法則
三角形定則
把兩個矢量首尾相接從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時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的物理量。
標量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求和時按照算術法則相加的物理量。
第四章 牛頓運動定律
第一節 牛頓第一定律
理想實驗的魅力
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
定義: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變這種狀態。
慣性
定義:物體所具有的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慣性與質量
描述物體慣性的物理量是它們的質量。
質量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
質量單位:千克(kg)
第二節 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
加速度與力的關系
基本思路:保持物體質量不變,測量物體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與力的關系。
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
基本思路:保持物體所受的力相同,測量不同質量的物體在該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
制定實驗方案時的兩個問題
怎樣由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a∝F,a∝1/m
第三節 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
定義: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kma
k是比例系數,F指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力。
力的單位
牛頓年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F=ma
力的單位:千克米每二次方秒。
第四節 力學單位制
基本量:被選定的、可以利用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推導出其他物理量的物理量。
基本單位:基本量的單位。
導出單位:由基本量根據物理關系推導出來的其它物理量的單位。
單位制: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組成。
國際單位制(SI):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制訂的一種國際通用的、包括一切計量領域的單位制。
第五節 牛頓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定義: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互相依存、同時存在的。
牛頓第三定律
定義: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第六節 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一)
從受力確定運動情況
從運動情況確定受力
第七節 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二)
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平衡狀態: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所處的狀態。
在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是合力為0。
超重和失重
超重
定義: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於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
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上。
失重
定義: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於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
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下。
從動力學看自由落體運動
第一, 物體時從靜止開始下落的,即運動的初速度是0。
第二, 運動過程中它只受重力的作用。
補充:直線運動的圖象
運動種類
位移—時間圖象(S—t圖象)
速度—時間圖象(V—t圖象
勻速直線運動
t
S
t
V
勻變速直線
運動
V
t
1、從S—t圖象中可求:
⑴、任一時刻物體運動的位移
⑵、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直線或切線的斜率大小)
⑴、圖線向上傾斜表示物體沿正向作直線運動,圖線向下傾斜表示物體沿反向作直線運動。
⑵、兩圖線相交表示兩物體在這一時刻相遇
⑶、比較兩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的關系(看兩物體S—t圖象中直線或切線的斜率大小)
2、從V—t圖象中可求:
⑴、任一時刻物體運動的速度
⑵、物體運動的加速度(a>0表示加速,a<0表示減速)
⑴、圖線縱坐標的截距表示t=0時刻的速度(即初速度 )
⑵、圖線與橫坐標所圍的面積表示相應時間內的位移。在t軸上方的位移為正,在t軸下方的位移為負。某段時間內的總位移等於各段時間位移的代數和。
⑶、兩圖線相交表示兩物體在這一時刻速度相同
⑷、比較兩物體運動加速度大小的關系
補充:勻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比較
種類
聯系
區別(特點)
勻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
2、當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為零時,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V=恆量
a=0
勻變速直線
運動
a=恆量
=
=
a與V0同向為加速
a與V0反向為減速
補充:速度與加速度的關系
1、速度與加速度沒有必然的關系,即:
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為零; ⑷加速度為零,速度不一定也為零。
2、當加速度a與速度V方向的關系確定時,則有:
⑴若a 與V方向相同時,不管a如何變化,V都增大。
⑵若a 與V方向相反時,不管a如何變化,V都減小。
★思維拓展: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嗎?如:電流強度
❼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試題,謝謝,急需。
類型一:對質點概念的理解
例1. 下列關於質點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質點是非常小的點;
B.研究一輛汽車過某一路標所需時間時,可以把汽車看成質點;
C.研究自行車運動時,由於車輪在轉動,所以無論研究哪方面,自行車都不能視為質點;
D.地球雖大,且有自轉,但有時仍可被視為質點
類型二:參考系與物體的運動
例2. 某遊艇勻速滑直線河流逆水航行,在某處丟失了一個救生圈,丟失後經t秒才發現,於是遊艇立即返航去追趕,結果在丟失點下游距丟失點s米處追上,求水速.(水流速恆定,遊艇往返的劃行速率不變)。
類型三:位移和路程
例5一質點沿直線ox方向作加速運動,它離開o點的距離x隨時間變化的關系為x=5+2t3(m),它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為v=6t2(m/s),求該質點在t=0到t=2s間的平均速度大小和t=2s到t=3s間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6.某物體沿直線向一個方向運動,先以速度v1發生了位移s,再以速度v2發生了位移s.它在2s的位移中的平均速度為 ;若先以速度v1運動了時間t,又以速度v2運動了時間t,則它在全部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為 .
類型五:速度、速度的變化和加速度
例7.一質點做直線運動,t=t0時,s>0,v>0,a>0,此後a逐漸減小,則( A、C、D )
A.速度的變化越來越慢 B.速度逐漸減小
C.位移繼續增大 D.位移、速度始終為正值
類型六:勻速直線運動的應用
例8.如圖所示為高速公路上用超聲測速儀測車速的示意圖,測速儀發出並接收超聲波脈沖信號,根據發出和接收到信號間的時間差,測出被測物體速度,圖中P1、P2是測速儀發出的超聲波信號,n1、n2分別是P1、P2被汽車反射回來的信號,設測速儀勻速掃描,P1,P2之間的時間間隔Δt=1.0s,超聲波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40m/s,若汽車是勻速行駛的,則根據圖B可知汽車在接收P1、P2兩個信號之間的時間內前進的距離是___m,汽車的速度是_____m/s.
【問題反思】
類型一:勻變速直線運動基本規律的綜合應用:
例1.一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某時刻速度大小為4m/s,1s後速度的大小變為10m/s,在這1s內該物體的( )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於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於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於4m/s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於10m/s
例2.以18m/s的速度行駛的汽車,緊急剎車後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其加速度大小為6m/s2.求:(1)汽車在2s內通過的距離;(2)汽車在6s內通過的距離.
例3.一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開始連續的兩個5s內通過的位移分別為0.3m和0.8m,這個物體的初速度為 ,加速度為 .
例4.物體沿一直線運動,在時間t內通過的位移為S,它在中點位置S/2處的速度為v1,在中間時刻t/2時的速度為v2,則v1和v2的關系是 ( )
A.當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時v1> v2 B.當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時v1> v2
C.當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v1= v2 D.當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時v1< v2
類型二: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比」的應用
例6.一礦井深125m,在井口每隔一段時間落下一個小球,當第11個小球剛從井口開始下落時,第一個小球恰好落到井底,則:相鄰兩個小球下落的時間間隔是 s ,這時第3個小球與第5個小球間距為 m.
例1.甲、乙、丙三物體同時同地開始做直線運動,其s—t圖象如圖所示,則在t0時間內,甲、乙、丙位移大小關系是 ,(填「>」、「=」或「<") ,路程關系是 ,平均速度的大小關系分別是:v甲____v乙____v丙,
平均速率關系為v 』甲____v 』乙____v 』丙.
類型二:v — t 圖象的應用
例2.如圖所示為一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圖線,根據圖線作出的以下幾個判斷中,正確的是()
A.物體始終沿正方向運動
B.物體先沿負方向運動,在t=2s後開始沿正方向運動
C.在t=2s前物體位於出發點負方向上,在t=2s後位於出發點正方向上
D.在t=2s時,物體距出發點最遠
例3.如圖所示為一物體運動的 圖象,物體的初速度為v0,末速度為vt,在時間t1內的平均速度為 ,則由圖可知 ( )
A.該物體做曲線運動 B.該物體做非勻變速直線運動
C. D.
類型三:利用v — t 圖象巧解問題
例4.甲、乙兩物體從同一位置同時開始朝同向做直線運動,甲做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a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經時間t1速度達到v,發生的位移為s;乙物體先做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a1(a1>a)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接著又做加速度為a2(a2< a)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待發生位移s時,速度也為v,所用的總時間為t2,則t1和t2的關系 ( )
t1> t2 B.t1< t2 C.t1= t2 D.無法確定
類型四:a — t 圖象的應用
例5.一物體在A、B兩點的正中間由靜止開始運動(設不會超越A、B),其加速度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設向A的加速度為為正方向,若從出發開始計時,則物體的運動情況是( )
A.先向A ,後向B,再向A,又向B,4秒末靜止在原處
B.先向A ,後向B,再向A,又向B,4秒末靜止在偏向A
的某點
C.先向A ,後向B,再向A,又向B,4秒末靜止在偏向B
的某點
D.一直向A運動,4秒末靜止在偏向A的某點
例7.一列火車從靜止開始作勻加速直線運動,某人站在第一節車廂旁的前端觀察,第一節車廂全部通過他歷時2s,全部車廂通過他歷時6s,設各節車廂的長度相等,且不計車廂間距離,求:(1)這列火車共有幾節車廂? (2)最後2s內通過他的車廂有幾節?
類型三:多過程綜合應用:
例8.礦井裡的升降機由靜止開始勻加速上升,經過5s速度達到v=4m/s,又以這個速度勻速上升20s,然後勻減速上升,再經4s停在井口.求礦井的深度.
例9.一物體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為a1,經時間t後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為a2.若再經時間t恰能回到出發點,則a1與 a2的比值為多少?
例10 質點以加速度a從靜止出發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在時刻t加速度變為2a,時刻2t加速度變為3a……,求質點在開始的nt 時間內通過的總位移。
例11 一質點從A點開始運動,沿直線運動到B點停止,在運動過程中,物體能以的加速度加速,也能以的加速度減速,也可以作勻速運動。若AB間的距離為1.6km,質點應該怎樣運動,才能使它的運動時間最短,最短時間為多少?
【問題反思】
類型一:自由落體
例1.一個物體從H高處自由下落,經過最後196m所用的時間是4s,求H及物體下落H所用的總時間T。(空氣阻力不計,g取9.8m/s2)
例2.一隻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 s內通過高為 m的窗口,問窗口的頂端距屋檐多高?(g=10m/s2)
.O
例4.房檐滴水,每隔相等時間積成一滴水下落,當第1滴水落地時,第5滴剛好形成,觀察到第4滴、第5滴距離約1m,則房檐高為(g取10m/s2) ( )
❽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識點和要點在哪裡找
1、運動的描述1.質點沒有形狀、大小,而具有質量的點。
2、質點是一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實際並不存在。
3、一個物體能否看成質點,並不取決於這個物體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問題中物體的形
狀、大小和物體上各部分運動情況的差異是否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參考系物體相對於其他物體的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❾ 高一物理知識點梳理(必修1)
第一章運動的描述
第一節認識運動
機械運動:物體在空間中所處位置發生變化,這樣的運動叫做機械運動。
運動的特性:普遍性,永恆性,多樣性
參考系
1.任何運動都是相對於某個參照物而言的,這個參照物稱為參考系。
2.參考系的選取是自由的。
1)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必須選用同一參考系。
2)參照物不一定靜止,但被認為是靜止的。
質點
1.在研究物體運動的過程中,如果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在所研究問題中可以忽略是,把物體簡化為一個點,認為物體的質量都集中在這個點上,這個點稱為質點。
2.質點條件:
1)物體中各點的運動情況完全相同(物體做平動)
2)物體的大小(線度)<<它通過的距離
3.質點具有相對性,而不具有絕對性。
4.理想化模型:根據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需要,抓住問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使復雜的問題得到簡化。(為便於研究而建立的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想客體)
第二節時間位移
時間與時刻
1.鍾表指示的一個讀數對應著某一個瞬間,就是時刻,時刻在時間軸上對應某一點。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稱為時間,時間在時間軸上對應一段。
△t=t2 t1
2.時間和時刻的單位都是秒,符號為s,常見單位還有min,h。
3.通常以問題中的初始時刻為零點。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但不能完全確定物體位置的變化,是標量。
2.從物體運動的起點指向運動的重點的有向線段稱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學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稱為標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稱為矢量。
4.只有在質點做單向直線運動是,位移的大小等於路程。兩者運演算法則不同。
第三節記錄物體的運動信息
打點記時器:通過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的點來記錄物體運動信息的儀器。(電火花打點記時器 火花打點,電磁打點記時器 電磁打點);一般打出兩個相鄰的點的時間間隔是0.02s。
第四節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與位移、時間間隔相對應)
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v是物體的位移s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其方向與物體的位移方向相同。單位是m/s。
v=s/t
瞬時速度(與位置時刻相對應)
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後無窮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體在運動軌跡上過該點的切線方向。瞬時速率(簡稱速率)即瞬時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第五節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體的加速度等於物體速度變化(vt v0)與完成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
a=(vt v0)/t
2.a不由△v、t決定,而是由F、m決定。
3.變化量=末態量值 初態量值……表示變化的大小或多少
4.變化率=變化量/時間……表示變化快慢
5.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且其速度均勻變化,該物體的運動就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不隨時間改變)。
6.速度是狀態量,加速度是性質量,速度改變數(速度改變大小程度)是過程量。
第六節用圖象描述直線運動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象
1.s-t圖象是描述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的曲線。(不反映物體運動的軌跡)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標軸單位、物理意義不同)
3.圖象中兩圖線的交點表示兩物體在這一時刻相遇。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
1.v-t圖象是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歲時間變化關系的圖線。(不反映物體運動軌跡)
2.圖象與時間軸的面積表示物體運動的位移,在t軸上方位移為正,下方為負,整個過程中位移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積的代數和。
第二章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第一、二節探究自由落體運動/自由落體運動規律
記錄自由落體運動軌跡
1.物體僅在中立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理想化模型)。在空氣中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過程中空氣阻力的影響,與物體重量無關。
2.伽利略的科學方法:觀察→提出假設→運用邏輯得出結論→通過實驗對推論進行檢驗→對假說進行修正和推廣
自由落體運動規律
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初速度為0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常量,稱為重力加速度(g)。g=9.8m/s2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其大小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加,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少。
vt2=2gs
豎直上拋運動
1.處理方法:分段法(上升過程a=-g,下降過程為自由落體),整體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v0 gt位移公式:h=v0t gt2/2
2.上升到最高點時間t=v0/g,上升到最高點所用時間與回落到拋出點所用時間相等
3.上升的最大高度:s=v02/2g
第三節勻變速直線運動
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1.基本公式:s=v0t+at2/2
2.平均速度:vt=v0+at
3.推論:1)v=vt/2
2)S2 S1=S3 S2=S4 S3=……=△S=aT2
3)初速度為0的n個連續相等的時間內S之比:
S1:S2:S3:……:Sn=1:3:5:……:(2n 1)
4)初速度為0的n個連續相等的位移內t之比:
t1:t2:t3:……:tn=1:(√2 1):(√3 √2):……:(√n √n 1)
5)a=(Sm Sn)/(m n)T2(利用上各段位移,減少誤差→逐差法)
6)vt2 v02=2as
第四節汽車行駛安全
1.停車距離=反應距離(車速 反應時間)+剎車距離(勻減速)
2.安全距離≥停車距離
3.剎車距離的大小取決於車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
4.追及/相遇問題:抓住兩物體速度相等時滿足的臨界條件,時間及位移關系,臨界狀態(勻減速至靜止)。可用圖象法解題。
第三章研究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第一節探究形變與彈力的關系
認識形變
1.物體形狀回體積發生變化簡稱形變。
2.分類:按形式分:壓縮形變、拉伸形變、彎曲形變、扭曲形變。
按效果分:彈性形變、塑性形變
3.彈力有無的判斷:1)定義法(產生條件)
2)搬移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不存在,然後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3)假設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存在,然後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彈性與彈性限度
1.物體具有恢復原狀的性質稱為彈性。
2.撤去外力後,物體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
3.如果外力過大,撤去外力後,物體的形狀不能完全恢復,這種現象為超過了物體的彈性限度,發生了塑性形變。
探究彈力
1.產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稱為彈力。
2.彈力方向垂直於兩物體的接觸面,與引起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與恢復方向相同。
繩子彈力沿繩的收縮方向;鉸鏈彈力沿桿方向;硬桿彈力可不沿桿方向。
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並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倔強系數),反映了彈簧發生形變的難易程度。
5.彈簧的串、並聯:串聯:1/k=1/k1+1/k2並聯:k=k1+k2
第二節研究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
1.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有相對滑動時,物體之間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動摩擦。
2.在滑動摩擦中,物體間產生的阻礙物體相對滑動的作用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3.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壓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稱為動摩擦因數,與相接觸的物體材料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0<μ<1。
5.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與其接觸面相切。
6.條件:直接接觸、相互擠壓(彈力),相對運動/趨勢。
7.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與相對運動速度無關。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9.計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靜摩擦力
1.當物體具有相對滑動趨勢時,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做靜摩擦,這時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2.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有一個最大限度,這個最大值叫最大靜摩擦力。
3.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4.靜摩擦力的大小由物體的運動狀態以及外部受力情況決定,與正壓力無關,平衡時總與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fm=μ0 N(μ≤μ0)
6.靜摩擦有無的判斷:概念法(相對運動趨勢);二力平衡法;牛頓運動定律法;假設法(假設沒有靜摩擦)。
第三節力的等效和替代
力的圖示
1.力的圖示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圖示畫法:選定標度(同一物體上標度應當統一),沿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開始按比例畫一線段,在線段末端標上箭頭。
3.力的示意圖: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麼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稱為這個力的分力。
2.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力的替代,稱為力的合成與分解。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關系。
3.實驗:平行四邊形定則:P58
第四節力的合成與分解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如果用表示兩個共點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兩個鄰邊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合力的計算
1.方法:公式法,圖解法(平行四邊形/多邊形/△)
2.三角形定則:將兩個分力首尾相接連接始末端的有向線段即表示它們的合力。
3.設F為F1、F2的合力,θ為F1、F2的夾角,則:
F=√F12+F22+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
當兩分力垂直時,F=F12+F22,當兩分力大小相等時,F=2F1cos(θ/2)
4.1)|F1 F2|≤F≤|F1+F2|
2)隨F1、F2夾角的增大,合力F逐漸減小。
3)當兩個分力同向時θ=0,合力最大:F=F1+F2
4)當兩個分力反向時θ=180 ,合力最小:F=|F1 F2|
5)當兩個分力垂直時θ=90 ,F2=F12+F22
分力的計算
1.分解原則:力的實際效果/解題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順序:G→N→F→電磁力
第五節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共點力
如果幾個力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於同一點(該點不一定在物體上),這幾個力叫做共點力。
尋找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1.物體保持靜止或者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叫平衡狀態。
2.物體如果受到共點力的作用且處於平衡狀態,就叫做共點力的平衡。
3.二力平衡是指物體在兩個共點力的作用下處於平衡狀態,其平衡條件是這兩個離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力亦是如此。
4.正交分解法:把一個矢量分解在兩個相互垂直的坐標軸上,利於處理多個不在同一直線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第六節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
1.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作用力時,同時也受到另一物體對它的作用力,這種相互作用力稱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質:物質性(必有施/手力物體),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
同:等大,反向,共線
異: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時性(產生、變化、小時),異體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質。平衡力不具備同時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質可不同。
牛頓第三定律
1.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頓第三定律適用於任何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與物體的質量、運動狀態無關。二力的產生和消失同時,無先後之分。二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各自分別產生作用效果。
第四章力與運動
第一節伽利略理想實驗與牛頓第一定律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見P76、77,以及單擺實驗)
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物體的運動並不需要力來維持。
2.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
3.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與物體受力、運動狀態無關,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體不受力時,慣性表現為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受外力時,慣性表現為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不同。
第二、三節影響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體運動與受力的關系
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合力、物體質量的關系(實驗設計見B書P93)
第四節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
1.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 F/m(k=1)→F=ma
3.k的數值等於使單位質量的物體產生單位加速度時力的大小。國際單位制中k=1。
4.當物體從某種特徵到另一種特徵時,發生質的飛躍的轉折狀態叫做臨界狀態。
5.極限分析法(預測和處理臨界問題):通過恰當地選取某個變化的物理量將其推向極端,從而把臨界現象暴露出來。
6.牛頓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與合外力任意時刻方向相同
2)瞬時性:加速度與合外力同時產生/變化/消失,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對性:a是相對於慣性系的,牛頓第二定律只在慣性系中成立。
4)獨立性:力的獨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產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對方影響。
5)同體性:研究對象的統一性。
第五節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解題思路:物體的受力情況?牛頓第二定律?a?運動學公式?物體的運動情況
第六節超重與失重
超重和失重
1.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於物體所受重力的情況稱為超重現象(視重>物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於物體所受重力的情況稱為失重現象(物重)。
❿ 高一物理課本必修1的知識框架
第一章..定義: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點:
(1) 力具有物質性: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說明:①對某一物體而言,可能有一個或多個施力物體。
②並非先有施力物體,後有受力物體
(2)力具有相互性:一個力總是關聯著兩個物體,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說明:①相互作用的物體可以直接接觸,也可以不接觸。
②力的大小用測力計測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
(5)力的種類:
①根據力的性質命名: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核力等。
②根據效果命名:如壓力、拉力、動力、阻力、向心力、回復力等。
說明:根據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稱的力,性質可以相同;同一名稱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重力
定義:由於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
說明:①地球附近的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④在兩極時重力等於物體所受的萬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時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說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體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緯度越高,同一物體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體在兩極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個物體的重力不受運動狀態的影響,與是否還受其它力也無關系。
③在處理物理問題時,一般認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變。
(2) 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即垂直於水平面)
說明:①在兩極與在赤道上的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響,與運動狀態也沒有關系。
(3)重心: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
重心的確定:①質量分布均勻。物體的重心只與物體的形狀有關。形狀規則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就在幾何中心上。
②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的重心與物體的形狀、質量分布有關。
③薄板形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說明:①物體的重心可在物體上,也可在物體外。
②重心的位置與物體所處的位置及放置狀態和運動狀態無關。
③引入重心概念後,研究具體物體時,就可以把整個物體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於重心的一個力來表示,於是原來的物體就可以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
彈力
(1) 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說明:①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不過有的形變比較明顯,有的形變及其微小。
②彈性形變:撤去外力後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簡稱形變。
(2)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說明:①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觸;彈性形變。
②彈力是一種接觸力,必存在於接觸的物體間,作用點為接觸點。
③彈力必須產生在同時形變的兩物體間。
④彈力與彈性形變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3)彈力的方向:與作用在物體上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
幾種典型的產生彈力的理想模型:
① 輕繩的拉力(張力)方向沿繩收縮的方向。注意桿的不同。
② 點與平面接觸,彈力方向垂直於平面;點與曲面接觸,彈力方向垂直於曲面接觸點所在切面。
③ 平面與平面接觸,彈力方向垂直於平面,且指向受力物體;球面與球面接觸,彈力方向沿兩球球心連線方向,且指向受力物體。
(4)大小:彈簧在彈性限度內遵循胡克定律F=kx,k是勁度系數,表示彈簧本身的一種屬性,k僅與彈簧的材料、粗細、長度有關,而與運動狀態、所處位置無關。其他物體的彈力應根據運動情況,利用平衡條件或運動學規律計算。
摩擦力
(1) 滑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當於另一個物體滑動的時候,要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說明:①摩擦力的產生是由於物體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A.兩個物體相互接觸;B.兩物體發生形變;C.兩物體發生了相對滑動;D.接觸面不光滑。
ⅱ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說明:①「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能等同於「與運動方向相反」
②滑動摩擦力可能起動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動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說明:①FN兩物體表面間的壓力,性質上屬於彈力,不是重力。應具體分析。
②μ與接觸面的材料、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無單位。
③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相對運動的速度大小無關。
ⅳ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但並不總是阻礙物體的運動。
ⅴ滾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要小得多。
(2)靜摩擦力:兩相對靜止的相接觸的物體間,由於存在相對運動的趨勢而產生的摩擦力。
說明:靜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A.兩物體相接觸;B.相接觸面不光滑;C.兩物體有形變;D.兩物體有相對運動趨勢。
ⅱ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總跟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說明:①運動的物體可以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
②靜摩擦力的方向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可以相反,還可以成任一夾角θ。
③靜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ⅲ靜摩擦力的大小:兩物體間的靜摩擦力的取值范圍0<F≤Fm,其中Fm為兩個物體間的最大靜摩擦力。靜摩擦力的大小應根據實際運動情況,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運動定律進行計算。
說明:①靜摩擦力是被動力,其作用是與使物體產生運動趨勢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圍內是根據物體的「需要」取值,所以與正壓力無關。
②最大靜摩擦力大小決定於正壓力與最大靜摩擦因數(選學)Fm=μsFN。
ⅳ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的趨勢。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是研究力學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 根據題意選取適當的研究對象,選取研究對象的原則是要使對物體的研究處理盡量簡便,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幾個物體組成的系統。
2. 把研究對象從周圍的環境中隔離出來,按照先場力,再接觸力的順序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並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這種方法常稱為隔離法。
3. 對物體受力分析時,應注意一下幾點:
(1)不要把研究對象所受的力與它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相混淆。
(2)對於作用在物體上的每一個力都必須明確它的來源,不能無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體受哪些「性質力」,不要把「效果力」與「性質力」重復分析。
力的合成
求幾個共點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 力是矢量,其合成與分解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 一條直線上兩力合成,在規定正方向後,可利用代數運算。
(3) 互成角度共點力互成的分析
①兩個力合力的取值范圍是|F1-F2|≤F≤F1+F2
②共點的三個力,如果任意兩個力的合力最小值小於或等於第三個力,那麼這三個共點力的合力可能等於零。
③同時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共點力才能合成(同時性和同體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於某一個分力。
力的分解
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 已知兩分力求合力有唯一解,而求一個力的兩個分力,如不限制條件有無數組解。
要得到唯一確定的解應附加一些條件:
①已知合力和兩分力的方向,可求得兩分力的大小。
②已知合力和一個分力的大小、方向,可求得另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③已知合力、一個分力F1的大小與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
若F1=Fsinθ或F1≥F有一組解
若F>F1>Fsinθ有兩組解
若F<Fsinθ無解
(3) 在實際問題中,一般根據力的作用效果或處理問題的方便需要進行分解。
(4) 力分解的解題思路
力分解問題的關鍵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畫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接著就轉化為一個根據已知邊角關系求解的幾何問題。因此其解題思路可表示為:
必須注意:把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力,僅是一種等效替代關系,不能認為在這兩個分力方向上有兩個施力物體。
矢量與標量
既要由大小,又要由方向來確定的物理量叫矢量;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標量
矢量由平行四邊形定則運算;標量用代數方法運算。
一條直線上的矢量在規定了正方向後,可用正負號表示其方向。
思維升華——規律•方法•思路
一、物體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物體的受力情況不同,物體可處於不同的運動狀態,要研究物體的運動,必須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是研究力學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主要是根據力的概念,從物體的運動狀態及其與周圍物體的接觸情況來考慮。具體的方法是:
1. 確定研究對象,找出所有施力物體
確定所研究的物體,找出周圍對它施力的物體,得出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
(1)如果所研究的物體為A,與A接觸的物體有B、C、D……就應該找出「B對A」、「C對A」、「D對A」、的作用力等,不能把「A對B」、「A對C」等的作用力也作為A的受力;
(2)不能把作用在其它物體上的力,錯誤的認為可通過「力的傳遞」而作用在研究的對象上;
(3) 物體受到的每個力的作用,都要找到施力物體;
(4) 分析出物體的受力情況後,要檢查能否使研究對象處於題目所給出的運動狀態(靜止或加速等),否則會發生多力或漏力現象。
2. 按步驟分析物體受力
為了防止出現多力或漏力現象,分析物體受力情況通常按如下步驟進行:
(1)先分析物體受重力。
(2)其研究對象與周圍物體有接觸,則分析彈力或摩擦力,依次對每個接觸面(點)分析,若有擠壓則有彈力,若還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則有摩擦力。
(3)其它外力,如是否有牽引力、電場力、磁場力等。
3. 畫出物體力的示意圖
(1)在作物體受力示意圖時,物體所受的某個力和這個力的分力,不能重復的列為物體的受力,力的合成與分解過程是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過程,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時認為是物體所受的力。
(2)作物體是力的示意圖時,要用字母代號標出物體所受的每一個力。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在處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復雜問題上的一種簡便的方法: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著兩個選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於運用普通代數運算公式來解決矢量的運算。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驟如下:
(1)正確選定直角坐標系。通常選共點力的作用點為坐標原點,坐標軸方向的選擇則應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原則是使坐標軸與盡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兩坐標軸分解的力盡可能少。
(2)分別將各個力投影到坐標軸上。分別求x軸和y軸上各力的投影合力Fx和Fy,其中:
Fx=F1x+F2x+F3x+…… ;Fy=F1y+F2y+F3y+……
注意:如果F合=0,可推出Fx=0,Fy=0,這是處理多個作用下物體平衡物體的好辦法,以後會常常用到。第2章的...高中物理『加速度』,一般都是指『勻加速度』,即,加速度是一個常量
1、加速度a與速度V的關系符合下式:V==at,t為時間變數,
我們有
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單位時間內的平均變化率。
2、V==at是一個直線方程,它相當於數學上的y=kx(V相當於y,t相當於x,a相當於k)
數學知識指出,k是特定直線y=kx的斜率,
直線斜率有如下性質:
(1)不同直線(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數值不等
(2)同一直線上斜率的數值,處處相等(與y和x的數值無關)
(3)直線斜率的數值,可以通過y和x的數值來求算:
k==y/x
(4)雖然k==y/x,但是,y==0,x==0,k不為零。
仿此,
(1)不同運動的加速度,數值不等
(2)同一運動的加速度數值,處處相等(與V和t的數值無關)
(3)運動的加速度數值,可以通過V和t的數值來求算:
==V/t
(4)雖然a==V/t,但是V==0(由靜止開始雲動),t==0,但a不為零。
.變加速運動中的物體加速度在減小而速度卻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為零的物體速度大小卻可能不變.(這兩句怎麼理解啊??舉幾個例子?
變加速運動中加速度減小速度當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一致那麼速度就是增加的,與加速度大小沒有關系,例如從一個半圓形軌道上滑下的一個木塊,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減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與速度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時才改變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麼速度就得改變,如果想讓速度大小不變,那麼就得讓它的方向改變,如勻速圓周運動,加速度的大小不變且不為0,速度方向不斷改變但大小不變。
剎車方面應用題:汽車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駛,司機發現前方有危險,在0.8s之後才能作出反應,馬上制動,這個時間稱為反應時間.若汽車剎車時能產生最大加速度為5米每二次方秒,從汽車司機發現前方有危險馬上制動剎車到汽車完全停下來,汽車所通過的距離叫剎車距離.問該汽車的剎車距離為多少?(最好附些過程,謝謝)
15米/秒 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 那麼停止需要3秒鍾
3秒通過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應時間是0.8秒 s=0.8*15=12
總的距離就是22.5+12=34.5
原先「直線運動」是放在「力」之後的,在力這一章先講矢量及其演算法,然後是利用矢量運演算法則學習力的計算。現在倒過來了。建議你還是先學一下這這章內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體運動前後位置的變化,即由開始位置指向結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體位移(物體位置的變化量)與物體運動所用時間的比值,如果物體不是勻速運動(叫變速運動),速度就又有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位移上),位移與時間的比值;瞬時速度就是物體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體速度的變化量與物體速度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如果物體不是勻加速運動(叫變加速運動),加速度就又有瞬時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位移上),速度變化量與時間的比值;瞬時加速度就是物體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加速度。
對比上面速度與加速度的概念,你就會容易理解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