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山東的歷史

山東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8 23:26:08

① 在山東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長勺之戰

長勺(sháo)之戰,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

此次戰役,是繼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斗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斗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此次戰役是繼前685年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2、九合諸侯

九合諸侯,指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會盟諸侯,成為霸主的盟會。齊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3、墮三都

墮三都,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執政,墮毀三桓(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的私邑事件。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為了加強君權,派子路墮毀三都。三都即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孟孫氏的郕邑(今山東寧陽)、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

起初,季孫斯和叔孫州仇、仲孫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勢力,也支持墮三都。叔孫氏先墮毀郈邑。

費邑宰公山弗擾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孫斯(季桓子)、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叔孫州仇(叔孫武叔)躲在季氏之宮,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弗擾,弗擾逃到齊國。

之後,郕邑宰公斂處父反對墮毀郕邑,使三桓開始反對墮三都。墮三都最終失敗,孔子不久之後,也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4、田單復國

中國戰國後期,齊將田單憑借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由堅守防禦轉入反攻,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

首先是齊宣王趁著燕國內亂,借口替燕國平亂,派兵攻佔薊丘(北平附近),逼死了燕王噲。噲的兒子燕昭王即位,為了報仇雪恥,於是招賢養士,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聯軍攻伐齊國,由於齊愍王驕傲殘暴,失去人心,樂毅在短短的六個月內,竟然攻佔了齊國七十幾座城池。

齊王不得已退守莒城,不久又被部將所殺,整個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地方。眼看齊國就要滅亡了,在這最緊要的關頭,出現了一位反攻復國的英雄,他以這兩座城池為根據地,善用各種謀略與戰術,一舉打敗燕兵,光復了故土。

5、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跡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

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征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合諸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墮三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田單復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江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勺之戰

② 山東歷史上有哪些名將

1、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縣)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西華侯冉良之子。果斷敏銳,以勇猛著稱。出仕後趙,授游擊將軍,封修成侯。數從征伐,屢立戰功。石虎死後,擁立石鑒,然後屠胡滅石。永興元年(350年),即位稱帝,建立冉魏。

2、吳起: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輔佐楚悼王主持變法。因變法得罪守舊貴族,慘遭殺害。

3、黃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在唐朝將領李克用、王重榮等人的猛烈進攻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黃巢敗死狼虎谷(在今山東萊蕪西南)。

4、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5、孫臏: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是孫武的後代。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③ 山東歷史名人有誰

1、馬鈺

鈺(1123年-1183年),道教支派全真道二代掌教,原名從義,字宜甫,入道後更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世稱馬丹陽。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道教全真道道士。

在出家前,馬鈺與孫不二是夫婦。馬鈺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在山東收下的首位弟子。大定十年王重陽逝世後,馬鈺成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他與王重陽另外六位弟子合稱為「北七真」。著有《洞玄金玉集》十卷。

2、劉徽

劉徽(約225年—約295年),漢族,山東濱州鄒平市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3、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4、王處一

王處一(公元1142--1217)號玉陽子,寧海(今山東乳山)人。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師事王重陽,長期隱居昆嵛山煙霞洞。王處一繼承王重陽思想,以道教本門為本位,以無為主教,主張全拋世事,內煉心性,名之為「齊修萬行,聚神一氣」。修行講求「真實」,即真性、真功、真行。

5、杜受田

杜受田(1788-1852年),字錫之,號芝農,山東濱州(今濱州市濱城區)人。為咸豐皇帝之師。杜受田死了,咸豐帝將他不盡的思念轉化為對杜氏家人的隆恩。

杜受田的父親身前任禮部侍郎,賞禮部尚書銜,賞食全俸;長子杜翰,時以翰林檢討放湖北學政,15個月就由從五品提升至正二品的侍郎,並進為軍機大臣。

④ 山東省有名的歷史人物

孔子、孟子、魯班、劉勰、東方朔等。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2、孟子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3、魯班

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4、劉勰

劉勰(約465年—約520年),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於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東莞鎮大沈庄(大沈劉庄)。

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今山東省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

5、東方朔

東方朔(約前161年—前93年?) ,字曼倩,西漢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 人。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當時的皇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以重用。

⑤ 山東歷史概述

山東省簡稱魯,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東魯。在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

山東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歷史悠久,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軍事家吳起等,均出生於魯國。

以姜太公在臨淄建立齊國為發端的齊文化,孕育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5)山東的歷史擴展閱讀

山東地域文化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後,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齊魯文化的淵源,應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齊魯之地的古老民族——東夷族的發展。這個在傳說中曾以後羿和大舜為榮的民族。自20世紀以來,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數千遺址證明這是一個文化發達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

在齊魯之地上,不僅存在著從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龍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在文化傳統演變上一脈相承又相對獨立的文化譜系。

而且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眾多的城堡遺址和標志著文明發展程度很高的圖像文字、陶文以及生產的大量精妙絕倫的蛋殼黑陶及各種手工飾品。

在戰國時期,儒學實際上已經占據了魯國、齊國兩個國家,實現了儒學齊魯化。秦漢時期,董仲舒吸收了齊國和魯國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得到統治階級認可,儒學從此由「齊魯之學」發展到「獨尊儒術」。

⑥ 歷史上的山東省,是什麼樣子的

編者按:我們知道,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有曲阜的孔子、鄒城的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滕州的墨子、軍事家孫子等,均出生於今山東。可以說,歷史上的山東風光無限,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歷史上的山東省。

一:先秦時期

話說夏禹分九州時,山東屬於青州。在商朝建立之前,商的始祖契都於蕃,相土東都在泰山下。山東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商初有八次遷都,其中前兩次在山東境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於齊;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於曹;武王之弟周公則封於魯。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境內有許多的諸侯國,著名的齊國和魯國就是這個時候的強國。

二:秦漢到隋唐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分天下為36郡,其中在山東地區設置了臨淄郡、齊郡、東郡、薛郡、琅邪郡、膠東郡、濟北郡。西漢初年,山東大部分為齊悼惠王劉肥的封地。漢武帝元封五年(106年),劃分天下為十三州,其中在山東地區設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兗州。一直延續到西晉時期。

隋朝實行郡縣兩級制,山東省分屬15個郡,共166個縣。唐朝全國設置10個道,以黃河為界,山東省分屬河南道和河北道。

三:宋元明清時期

宋初,山東隸屬於京東路和河北路,後又增置京東西路,元代,在山東地區設立了東平行省、濟南行省、山東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東行省等。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明朝鼓勵人民墾荒。清初設置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文史研究員/凌志強)

親愛的讀者朋友

關於咱山東省的歷史,你還知道哪些?

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也歡迎訂閱我們的頭條號!

⑦ 山東歷史故事

山東民間傳說中的秦瓊

回馬泉
在濟南,還有一個關於秦瓊的古老傳說:話說當年秦瓊在歷城縣衙當捕快的時候,有一次手持雙鐧騎著高頭大馬追趕賊人,在與賊人交戰中,秦瓊所騎的戰馬猛一回頭,由於蹄力過猛,馬蹄落處出現了泉眼,一泓清泉從地下汩汩冒出。濟南人為了紀念他,就將這處泉池取名為「回馬泉」。也許是源於這一神奇的傳說,人們在2004年4月重新評定濟南新「七十二泉」時,將位於五龍潭東南20米處的回馬泉列為第37泉。老濟南們說,現在泉底長滿了綠苔,而想當年秦瓊坐騎留下的蹄印之處,則呈現出淺黃色沙土,沙礫深處會溢出串串泉珠來呢。

大禹伏龍

傳說在大禹治水的時候,歷山腳下是一片汪洋。水底有條惡龍作怪,禹將濟、濼二水疏通,洪水排盡,孽龍無處藏身,躍身向東竄去。大禹緊追不舍,惡龍鑽進城東山上的石洞,禹上前擒捉,那龍長嘯一聲,破山而出。大禹追至山澗(即今日回龍洞,在漿水泉風景區),終於制服孽龍。那龍穿越時出現的洞,後人便稱為龍洞。那座山也因此得名龍洞山,又叫禹登山。山下那條幽深的澗溝,被稱為「藏龍澗」。

寺沉成湖

古代,濟南有個大明國寺。寺內殿宇飛閣,雄峙亭立;經聲佛號,暮鼓晨鍾。然而寺內和尚卻不守教規,經常姦淫良家女子。傳說有一姑娘,很有孝心,她母親有病,她便天天向大明國寺方向燒香祈禱。一月之後,母親病癒。姑娘便去大明國寺還願。寺內和尚見她姿色甚美,便於夜晚把她搶入寺內。姑娘的哥哥聞知躍馬挺刀,追蹤而去,突然,一聲炸雷,天塌地陷,大明國寺沉入地下,此處成了湖泊,就是現在的大明湖。哥哥救出妹妹,在湖邊種藕捕魚,侍養老母。那些和尚便成了湖裡的蛤蟆,只會鼓肚皮,卻永遠叫不出聲來……

井中鎖蛟

濟南城內有一舜泉和一口舜井。舜泉在原南門里偏西舜廟里;舜井在原南門里向北「舜井街」路西牆下邊。據古老傳說,濟南發大水後,不知是哪位仙人(大禹或呂洞賓),把發水的蛟拿住,鎖到舜井裡,並在井上豎了一根粗粗的鐵柱子,把粗如人手腕的鎖蛟的鐵鏈子從井中引上來鎖在鐵柱子上,讓蛟在井裡好好「修身養性」。蛟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出去?」仙人回答:「到鐵樹開花的時候,你就可以出去了。」那就是說,井中被鎖的蛟將永遠不能重見天日。井上的鐵柱子和鐵鏈子一直到民國時代還有。多少年來,大家去舜井裡提水,井上的鐵柱子、鐵鏈子都已生銹,鐵鏈子照樣垂在井裡,可是從來沒有人敢動。

趵突泉涌

很久以前,濟南城裡有個名叫鮑全的青年樵夫,天天手不離斧砍柴,仍養活不了年邁的雙親。雙親突然得了重病,沒錢請醫生,鮑全只好眼看著父母相繼去世。從此他向一和尚學醫,幾年中救活了許多老百姓。那時濟南沒有泉水,遇上旱年,連煎葯的水也沒有,鮑全每天早起去擔水,為那些買不起水的窮人煎葯。一天,鮑全在擔水的路上救了一位老者,並拜這位長者為乾爹。乾爹看鮑全一天到晚為窮人治病,忙得連飯也沒空吃,就說:「泰山上有個黑龍潭,潭裡的水,專治瘟疫,你要能挑一擔潭水回來,每個病人只要滴到鼻里一滴,就能消除百病。」鮑全拿著乾爹給的拐杖,歷盡艱辛,來到泰山黑龍潭,卻發現這里原來是龍宮,乾爹是龍王的哥哥。鮑全挑了一件龍王的禮物白玉壺,裡面的水永遠也喝不完。鮑全回到泉城後,為很多病人治好了病,州官聽說後派人來搶奪,鮑全把壺埋在了院子里。公差在院中挖到了白玉壺,卻怎麼也搬不動,他們一起用力,只聽「咕咚」一聲,突然從平地下「呼」地竄出一股大水,濺起的水花撒滿全城,水珠落在哪裡,哪裡便出現一眼泉水,從此濟南變成了有名的泉城。人們為了紀念鮑全,把這泉叫寶泉,年深日久,人們根據泉水咕嘟咕嘟向外冒的樣子,又把它叫成「趵突泉」了。

馬刨泉涌

相傳北宋時候,鎮守濟南的知府劉豫手下有員大將,姓關名勝,人稱「大刀關勝」。金人入侵時,劉豫降金,關勝拒降死戰,兵士們口渴難耐,無力交戰。正危急時,關勝的戰馬用蹄刨地,泉水湧出,兵士們飲足,又殺入亂陣。另有傳說,關勝與金兵激戰於濟南西南門,不幸戰死,戰馬見此,仰天長嘯,用前蹄刨出一泓清泉。故得名「刨泉」,泉址現在趵突泉李清照紀念堂東側。

金牛化山

古時候,濟南華山腳下有個給財主放牛的苦孩子。財主心黑,每天只給孩子帶一個餅子去放牛。這天,苦孩子正想吃飯,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向他要餅子吃。孩子見老人可憐,就把餅子全給了老人,自己卻忍飢挨餓。老人要報答小孩,便把他領進一座山洞中,只見一頭金牛拉著金磨在軋金豆子,老人捧了一把金豆子給孩子。這事被財主知道後,便拿著袋子去山洞裝金豆,還想把金牛和金磨弄回家。不料,金牛怒吼一聲跑出山洞,洞口坍塌,財主葬身洞中。那牛跑至濼水邊飲水,雞叫了,金牛化成山,人稱金牛山。華山腳下有個山洞,那就是傳說中的金牛洞。

二郎擔山

傳說很早以前,濟南北郊原是一馬平川。二郎神趕太陽,挑著兩座山走到這里,放下擔子歇腳小憩。不料兩座山竟生了根,再也挑不起來。就連他從鞋裡倒出來的兩堆土,也變成了後來的粟山和馬鞍山。二郎神挑來的兩座山天天增長,驚動了太上老君,他怕這山會把山明水秀的濟南壓起來,就圍著兩山撒了圈丹葯,山從此不再長了。後來,人們便把這兩座山稱為南葯山、北葯山。

玉函青鳥

玉函山,在濟南市南郊。傳說王母娘娘曾在此山居住。山上有一種鳥,青足,赤黃嘴,白翅膀,紫腦門,名叫「青鳥」。王母把盛放仙葯的玉匣留在山上,命青鳥守護,故此鳥又名為「王母使者」。後來,漢武帝登此山,揀到王母留下的玉匣,非常高興。可是,當他下山時,玉匣忽然變作一隻青鳥飛走了……望採納!!!

⑧ 山東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山東省位於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黃河下游,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於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與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接壤。


西晉初山東分屬青、徐、兗、豫(統魯郡)、冀(統平原、樂陵)五州。西晉滅亡後,山東地區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所據有。

隋朝時期,山東分屬青、徐、兗、豫四州。唐代,河、濟以南屬河南道,以北屬河北道。

北宋時山東分屬京東東路、京西西路及河北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路、山東西路,設山東東路統軍司,治益都。北宋末年發生了宋江領導的梁山起義。

元朝,在山東地區設立了東平行省、濟南行省、山東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東行省等。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北京、天津及河北)。

清朝時期設置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佔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

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在百年間有為數上千萬的山東農民闖關東謀生,成為東北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歸還中國。1930年,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


中華民國初期,劃分為濟南、濟寧、膠東、東臨4道,屬縣107個。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1937年10月,日軍侵佔山東,國民黨省政府流亡。

1948年9月24日,陳毅的部隊攻佔濟南,1949年6月2日,美軍從青島撤退後,解放軍進駐青島,1949年8月18日,長山列島解放,山東省至此全部解放。

至2019年12月底,山東省共轄16個地級市,分別是濟南市、青島市、淄博市、棗庄市、東營市、煙台市、濰坊市、濟寧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濱州市、德州市、聊城市、臨沂市、菏澤市。

⑨ 山東的歷史,高密的歷史

山東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發祥地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山東人——「沂源人」,可以把山東的歷史上推到四五十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北辛文化,距今有8000年左右。舉世聞名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是在山東首先發現的。

自夏朝開始,山東進入奴隸制社會。商朝建立以前,山東是商族活動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遷都,有三次在山東境內。商朝建立後,山東仍是其統治的中心地區。西周實行「封邦建國」之策,封呂尚於齊,封周公旦於魯,另外尚有曹、滕、衛諸國。

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魯國融合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為「禮儀之邦」。齊、魯作為周王朝的兩大支柱,經濟、文化取得更快發展,對以後山東地方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據考古發掘資料證明,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高密境域繁衍生息。秦置高密縣後,治城陰城(今井溝鎮前田莊東),屬膠東郡(治即墨,今平度市東南)。西漢,高密縣先屬膠西國,改高密國(俱都城陰城)。新莽天鳳元年,改高密曰章牟。東漢復稱高密,屬高密國(都城陰城)。

三國時,高密縣歸魏,屬城陽郡(治東武,今諸城市)。西晉懷帝永嘉之亂後,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高密縣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其上屬皆相因襲。南燕亡後,又歸東晉,屬高密國(都黔陬,今膠州市黔陬村東)。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高密縣屬高密郡(治桑犢,今濰坊市坊子區泉河頭附近)。北朝元魏、北齊、北周時,高密縣仍屬高密郡(元魏治高密,即城陰城;北齊移治東武,今諸城市)。隋文帝統一全國,高密縣移治今柏城鎮故獻。初屬密州,復改稱高密郡(俱治東武,今諸城市)。

唐建國,高密縣治移今市區(戰國前夷維國都城,漢為夷安縣治)。初屬高密郡,改稱密州,又改州為高密郡,後又改稱密州(俱治今諸城市)。五代時,高密縣上屬仍為密州。北宋與金,高密縣屬密州(仍治今諸城市)。元代,高密縣屬膠州(治今膠州市)。

明代,高密縣改屬萊州府(治掖縣,今萊州市)。清,初沿明制,光緒三十年,膠州升為直隸州,高密縣改屬膠州(治今膠州市)。新中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高密縣初仍屬濱北專區。1950年5月改屬膠州專區。

1956年3月劃歸昌濰專區。1967年2月昌濰專區改稱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高密縣均順次屬之。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立高密市(縣級),以高密縣的行政區域為高密市的行政區域。高密市歸濰坊市代管。

(9)山東的歷史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東省土地調查面積總計15.7965萬平方公里。2017年山東省年末總人口10005.83萬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東省轄濟南、青島、淄博、棗庄、東營、煙台、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縣級單位137個(市轄區55個、縣級市26個、縣56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824個 。

高密地處山東半島腹地,秦代置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上屬幾經改變。撤縣設市後,作為縣級市,歸濰坊市代管。行政區劃及其稱謂因社會發展變化而多次發生變更。

熱點內容
陽光校園演講稿300字 發布:2025-01-17 02:27:44 瀏覽:856
add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7 01:38:05 瀏覽:247
評價女班主任 發布:2025-01-17 01:18:22 瀏覽:52
鹿鼎記葯師怎麼加點 發布:2025-01-17 00:34:09 瀏覽:947
汴師生 發布:2025-01-16 23:04:55 瀏覽:868
四年級上冊語文試卷題 發布:2025-01-16 22:22:51 瀏覽:221
三家訪蜜事 發布:2025-01-16 22:01:23 瀏覽:709
南煉中學 發布:2025-01-16 22:00:01 瀏覽:929
英語文化差異 發布:2025-01-16 21:14:15 瀏覽:720
成都美術高考培訓班 發布:2025-01-16 20:37:24 瀏覽: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