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地理
A. 朝鮮半島問題的由來
日本於1910年8月與韓國(大韓帝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冊立純宗。從此時至1945年,日本統治朝鮮半島。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蘇聯的支持下於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半島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三八線)為界,朝鮮半島的被俘日軍分別由蘇聯紅軍和美國陸軍接收。
1948年8月15日,在美國的支持下,大韓民國宣布成立。1948年9月9日,在蘇聯的支持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1950年6月,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部隊發動了針對大韓民國政府的朝鮮戰爭,朝鮮人民軍剛開始一路勝利,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
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聯軍」與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朝鮮地理擴展閱讀
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也就朝鮮再次核試驗這一最新形勢深入交換了意見。在朝鮮新一輪核試驗又一次攪動國際局勢之際,各大國領導人均對這一新動向表示嚴重關切,願意加強溝通、協調與合作,盡早找到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辦法。
在上述互動中,中方傳遞的強烈信息是「三個堅持」:堅持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堅持維護東北亞和平穩定,堅持朝鮮半島問題最終只能通過包括對話協商在內的和平方式解決。頭兩個「堅持」是目標,後一個「堅持」是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手段。
從各國領導人的表態來看,在實現半島無核化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這兩大目標方面,大家的立場基本一致,但在如何實現這兩大目標的問題上,存在一些微妙差別。解決半島問題的辦法有很多,但出路只有對話。誠然,朝鮮新核試嚴重違反安理會有關決議,沖擊國際核不擴散體系。
惡化東北亞地區局勢,理應受到國際社會的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也給朝鮮帶來更多的國際制裁和孤立。越是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社會越應清醒地認識到,對朝制裁、施壓、孤立並沒有也不會從根本上解決朝核問題。半島局勢惡性循環只會加重各方特別是朝鮮和美韓的安全困境。
B. 朝鮮的地理
主詞條:朝鮮行政區劃
朝鮮劃分為3個直轄市(即特別市)和9個道,分別為平壤市、開城市、羅先市和平安南道、平安北道、慈江道、兩江道、咸鏡南道、咸鏡北道、江原道、黃海南道、黃海北道。朝鮮於1991年底設立了第一個經濟特區——羅津先鋒自由經濟貿易區(後改稱羅先經濟貿易區), 地域 道/直轄市 首府 面積 人口 平安(關西)地方 平壤特別市 平壤 1600平方公里 2700000人 平安北道 新義州市 12191平方公里 2410000人 平安南道 平城市 12330平方公里 3597557人 慈江道 江界市 16613平方公里 1147946人 新義州特別行政區 新義州市 132平方公里 349500人 咸鏡(關南)地方 咸鏡北道 清津市 咸鏡南道 咸興市 兩江道 惠山市 14000平方公里 630000人 羅先直轄市 羅先市 黃海(海西)地方 黃海北道 沙里院市 黃海南道 海州市 開城特級市 開城特級市 開城工業地區 開城特級市 江原(嶺西/嶺東)地方 江原道 (北) 元山市 10600平方公里 1477582人 金剛山觀光地區 金剛郡
C. 朝鮮的地理特徵
北緯34——43
東經125——131
位於朝鮮半島北部
氣候,沿海以溫帶季風性氣候為主
地形以山地為主
河流較短,但水能資源較豐富
資源:森林、煤炭等
工業較為落後、農業自給度低、交通較為落後
答得不是很全面,見諒
D. 朝鮮的自然地理環境比韓國差的多嗎
朝鮮和韓國地理都是東北亞 已°線劃分 一南一北 所以也有南北朝鮮 或者南北韓一稱
朝鮮境內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勢北和東部高,西南沿海低。北部蓋馬高原為主幹,由結晶岩和片麻岩組成。海拔約1,000-1,500米,北部邊境的將軍峰海拔2,749米,為全國第一高峰。東南沿海有太白山脈。西南部多丘陵,沿海平原為主要的農業地帶。溫帶季風氣候,夏濕熱,冬乾冷。年降水量1,500毫米,內陸高原在500毫米以下,60%集中6-8月。河網稠密,多數流程較短,水力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森林面積佔73%。特產人參。礦產有煤、鐵、銅、鎢、鉛、鋅、金、石墨等。沿海盛產魚、鹽。
韓國多丘陵和平原,約70%是山區,地勢比半島北部低。丘陵大多位於南部和西部。西部和南部大陸坡平緩,東部大陸坡很陡,沿西海岸河流沿岸有遼闊的平原。韓國屬溫帶的東亞季風氣候。六月到九月的降雨量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約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減少。冬季平均氣溫為零度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熱,氣溫為25攝氏度。三、四月份和夏初時易受台風侵襲。
從上述材料的對比可以看出,韓國的發展農業所需要的自然條件遠好於朝鮮(這也是為什麼朝鮮老是餓死那麼多人);而由於朝鮮半島的資源總量少,兩國在工業發展所需自然條件差別也很小。
另一方面,朝鮮的港口條件遠比韓國差,除了元山外,其他港口的自然條件均不是很好;而且元山被封閉在日本海內,其良港優勢難以發揮,這使得朝鮮發展水運的先天條件比較差。
因此總體上,就國家發展所需的方面而言,朝鮮的自然地理環境比韓國差的多。
E. 古代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分別是什麼
1.新羅 2.百濟 3高句麗
商朝末期,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因政見不合,帶領5000餘人出走,成為了繼微子啟後的一大反對派勢力,其勢力范圍在現在的長白山一帶。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就在現在的朝鮮境內,向西與燕國接壤。史書上把它叫做「箕氏朝鮮」。此後的八百年裡,箕氏朝鮮一直是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的。
秦末漢初,一支起義軍兵敗在燕人衛滿率領向東退卻,乘機滅掉了箕氏朝鮮,並重新建國,並以平攘為都城。史書上把它叫做「衛氏朝鮮」,其勢力范圍擴張到了現在的漢城一帶。在現在的無論朝鮮還是韓國的史學界,這兩個時期都被稱做是殖民時代。
漢武帝時,發兵滅掉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衛氏朝鮮遺民南遷,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史稱「三韓」時代(現在的韓國國名出處)。漢末,由於漢朝的解體,辰國也發生分裂,一分為三,是為新羅,百濟和高句麗,史稱三國時代。
唐高宗時,新羅在唐朝協助下,相繼滅掉百濟和高句麗,第一次統一了朝鮮半島,定都慶州,史稱新羅時代。
9世紀,農民起義,在朝鮮半島上相繼又建立了後百濟和高麗王朝,史稱後三國時代。926年,高麗統一朝鮮半島。此後,高麗相繼被契丹和女真人擊敗,成為了遼和金的屬國。1280年,高麗被元所滅,成為元的一個省。
1387年,作為蒙古勢力的附屬,高麗王派大將李成桂帥兵攻打明朝。李成桂拒絕出兵,發動兵變,1392年自立為王,定國號「朝鮮」,史稱李氏朝鮮(李姓也由此成為朝鮮和韓國一個大姓)。1591年,曰本入侵朝鮮,明出兵援助,擊敗曰軍。從此,朝鮮和明朝進入蜜月時期。
1618年,朝鮮出兵援助明朝同後金作戰,由此得罪了後金,1636年,清軍滅掉朝鮮,朝鮮成為了清朝的屬國。
清朝末年,曰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成為了朝鮮新的保護國。1897年,朝鮮皇帝高宗在俄羅斯支持下宣布獨立,脫離曰本控制,改國號為「韓國」,從此,朝鮮變成了韓國。
1905年,曰本重新取得對韓國的控制權,並於1910年正式吞並韓國,史稱「曰韓合並」。在此期間,曰本對韓國實行了殘酷的殖民統治,方方面面都全部曰化,包括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等(我們在韓劇中可以看出來,即便到了現在,韓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曰本都差不多,睡塌塌米、跪坐、極端的男權主義等等)。
1945年,曰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光復。在美蘇支持下,以三八線為界成立了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權,南部仍以韓國為名,北部則以古代的朝鮮為名。1950年6月25曰,朝鮮向韓國開戰,朝鮮戰爭爆發。由於韓國軍隊瞬間崩潰,美軍介入,最終也導致了中國的介入。1953年7月23曰,雙方停戰,以三八線為界,由聯合國委派瑞士和瑞典駐軍設立軍事警備區,監督雙方的動向。從此,朝鮮半島一分為二,由原來的統一國家人為的分成了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由於戰爭,許多家庭也四分五裂。朝鮮電影《金姬和銀姬》就是反映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金姬和銀姬是一對孿生姐妹,戰爭使得她們各居南北,數十年來不得相見。
1969年,韓國的經濟首次超過朝鮮,最終成為亞洲強國。
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中國一直不承認韓國的存在,在以前的書上都是以南朝鮮來稱呼韓國的。1992年,中韓建交,中國正式承認韓國。
多年以來,朝鮮和韓國這對難兄難弟一直在互相對掐,特別是1995年,由於朝鮮核危機,第二次朝鮮戰爭一觸激發,雙方在三八線附近集結數百萬軍隊,漢城宣布軍事戒嚴和燈火管制。後來在第三國的斡旋下得以和平解決。進入2000年,雙方的關系得到緩解,在經濟、文化上多有來往。2002年曰韓世界盃上,朝鮮第一次以國家名義派出拉拉隊前往韓國為韓國隊助威,那位青春美麗的朝鮮女領隊也出盡風頭,成為了萬眾注目的風景。在近幾年的數次國際性的體育賽事上,朝韓雙方都是以共同組隊的形式出場的,他們所打的旗號是半島旗。有一次在觀看乒乓球比賽時,還出現了有趣的畫面,當朝鮮隊員在場上比賽時,一隊韓國球員就在觀眾席上歡呼;而有韓國隊員比賽,則一定有朝鮮隊員在吶喊:「老鄉加油!」
真的希望他們能和好,最好是統一,不管統一後的是叫朝鮮還是韓國,都希望能穩定和平,這樣老百姓才能幸福。
F. 朝鮮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朝鮮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北半部。北部與中國為鄰,東北與俄羅斯接壤,南部以軍事分界線三八線與韓國相鄰。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為日本海(包括東朝鮮灣),西南為黃海(包括西朝鮮灣)。山地約占國土面積80%。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300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
朝鮮劃分為3個直轄市(即特別市)和9個道,分別為平壤市、開城市、羅先市和平安南道、平安北道、慈江道、兩江道、咸鏡南道、咸鏡北道、江原道、黃海南道、黃海北道。朝鮮於1991年底設立了第一個經濟特區——羅津先鋒自由經濟貿易區(後改稱羅先經濟貿易區)。
G. 朝鮮地理位置 和中國是鄰國嗎
朝鮮和中國是鄰國,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北半部。北部與中國為鄰,東北與俄羅斯接壤,南部以軍事分界線三八線與韓國相鄰。
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為日本海(包括東朝鮮灣),西南為黃海(包括西朝鮮灣)。山地約占國土面積80%。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300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
(7)朝鮮地理擴展閱讀
朝鮮地形
平壤地區在地質構造上屬於形成於中生代侏羅紀的花崗岩和石灰岩地系,朝鮮稱之為「大同系」。平壤地勢較為平坦,地形主要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氣候特徵
朝鮮屬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8~12°C,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六月到九月的降雨量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約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減少。
冬季平均氣溫為零度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熱,氣溫為25攝氏度。三、四月份和夏初時易受台風侵襲。有結冰期。
行政區劃
朝鮮全國劃分為1個直轄市、2個特別市和9個道,分別為平壤市、南浦市、羅先市、平安南道、平安北道、慈江道、兩江道、咸鏡南道、咸鏡北道、江原道、黃海南道、黃海北道。
H. 朝鮮半島
(一)古近系-新近系
與其他時代的地層相比,朝鮮半島的古近紀-新近紀地層分布較少,主要沿東海岸發育,在西海岸有零星發育。古近系-新近系分布較廣的地區是圖們江下游地區、吉州-明川地區和朝鮮半島南部迎日灣地區(圖2—24)。
朝鮮半島東西海岸小盆地中的古近紀—新近紀地層有很大差異。西海岸(包括新義州、安州-博川、沙里院)的古近系—新近系沉積物主要由古近系的始新統和漸新統的湖相-沼澤相陸源沉積物組成。不僅在范圍上,而且在地層厚度上都比東海岸出露的地層要小。在東海岸吉州-明川和慶尚盆地,古近系—新近系海相沉積物厚度很大,特別是吉州-明川盆地的新近系幾乎完全是海相沉積,因此,被作為地層劃分和動植物群化石鑒定的標准。在慶尚盆地,海相古近系—新近系沉積物分布相對較廣,盆地的Yangbuk群和Yon-il群為中新世地層,僅在濟州島的西歸浦組是上新世沉積物。
圖2—24 朝鮮半島新生界分布圖
(據Geological institute Academy of Sciences DPR.of Korea,1993)
1—上新統;2—中新統;3—始新統-漸新統;4—第四紀火山岩;5—新生代前緣盆地;6—斷裂;7—前緣盆地邊界
疊加構造盆地、始新世—中新世構造盆地:①Sangdan,②Oesori,③安州,④鳳山;中新世構造盆地:⑤穩城Saeppyol,⑥Undok,⑦新興,⑧咸州,⑨Kumya,⑩安邊,
1.吉州-明川地區
在吉州-明川盆地中部發育一個NE向的斷裂帶。以斷裂帶為界,西邊主要出露漸新世沉積物和一部分基底,東邊廣泛分布上新世晚期火山岩和侵入岩。該區發育陸源和海源不同岩相的古近紀-新近紀沉積物,含許多動植物化石,因此,研究得很詳細。
分布於吉州-明川地區的古近系—新近系沉積物稱為咸鏡群,自下而上分為龍洞組(E3)、明川組(N1)和七寶山組(N2)。
龍洞組不整合在中生代花崗岩之上,被上覆明川組Phyongryuk段不整合覆蓋,地層平均厚度約1300m,分為Puhwa 段和Namsok段。
Puhwa 段主要是陸緣碎屑岩沉積,由雜砂岩、粉砂岩、厚層泥岩和礫岩組成。底部為花崗岩風化產物(高嶺土),上部含有褐煤層。厚度一般為100~150m,最厚處達300m。產植物化石:Metasequoia disticha(Cheer)Miki,Sequoia langsdorfii(Brongn.)Heer,Taxites ussuriensis Krysht,Glyptostrobus europaeus(Brongn.)Heer,Salix cf.longa A.Br.,Juglans nigella Heer,Betula Brongniartii Ett.,Alnus Kefersteinii Goepp,Carpinus grandis Ung.,Fagus antipovii Heer,Quercus olafsenii Heer,Castanea kubinyii Kov.,Ulmus braunii Heer,Zelkova Ungeri Kov.。
Namsok 段主要由火山岩組成,岩性主要為玄武岩、玄武質凝灰岩夾凝灰質角礫岩、雜砂岩、礫岩等,緩緩地向E傾斜。與下伏Puhwa段整合接觸,被上覆Phyongryuk段不整合覆蓋。在一些地區與下伏中生代花崗岩或Puhwa段的剝蝕面不整合接觸。一般下部由玄武岩、礫岩組成,中部主要為鹼性橄欖玄武岩和凝灰質砂岩。地層厚度變化較大,盆地西緣Namsok地區大於1000m,北部和南部厚度減到250~300m。
明川組不整合在Namsok段之上,被上覆上新世的七寶山組不整合覆蓋。與龍洞組陸源沉積物不同,明川組由海相和陸源沉積物組成,並且分布面積最廣。呈NNE向延伸,向E緩傾。自下而上分為Phyongryuk,Hamjin,Kunso,Kocham和Kidong段。上部三個段為海相沉積,其餘均為陸源沉積。含有豐富的軟體動物化石,如瓣鰓類、腹足類、有孔蟲、硅藻類、放射蟲、broyozoa、魚類、海百合、腔腸類等。
Phyongryuk段不整合在Namsok段剝蝕面之上,主要沿著盆地的邊緣分布,厚度和岩性各地不一。在Phyongryuk地區,厚度較大,沉積序列較好,底部為玄武質礫岩,礫石非常大,向上逐漸減少。下部含牡蠣屬化石帶,指示海浸早期。在盆地東部Hwangchon和Yangchon地區,礫岩的礫石由花崗岩和不到10%的玄武岩組成。在包括Toksin地區的盆地西南部,為陸相含煤地層,岩性為砂礫岩、砂岩、粉砂岩互層。通常,下部主要為礫岩,偶夾砂岩。砂礫的成分各地不一,在西部和北部主要為玄武岩,東部為花崗質礫石;中部為砂岩和粉砂岩互層,夾砂礫岩和薄煤層;上部為中-細粒砂岩,產軟體動物化石。本段上部和下部均夾礫岩層。厚約800m。產軟體動物化石:Anadra abdita mak.,Anadara daidokudoensis Mak.,Acila mirabilis(Adams et Reove),Batilaria tateiwai Mak.,Cancellaria kobayashii(Yok),Cyclina lunulata Mak.,Lucina meisensis Mak.,Osterea gravitestaYok.,Searlesis Kurodai Mak.,Euspira Meisensis Mak.,Cerithidea kampokuensis Mak.,Cerithium meisense Mak.,Natica(Euspira)meisensis(Mak),Vicaria callosa Jenkins,Dentalium Complexum Dall;有孔蟲:Pseudoelphidiellasubcarinata(Volosh),Ammoniaex,gr,nipponica(Asano),Ammonia beccarii(Linne),Nonionella stella Cushman et Moyer,Discorbis brady(Cushman),Buliminella elegantissima(Orbigny),Glabratella nitida(Williamson),Siphogenerina transversa(Cushman)。許多有孔蟲化石屬於鈣質底棲的有孔蟲,浮游有孔蟲和砂質有孔蟲很少。
Hamjin段分布在盆地中部,呈SN向展布。與Phyongryuk段的濱海粗粒碎屑物不同,Hamjin段主要由粉砂岩、粉砂質泥岩、凝灰質粉砂岩等深海細粒沉積物組成。在Onsuphyong和吉州地區,Hamjin段深灰色粉砂岩覆蓋在Phyongryuk段最上部礫岩之上。Hamjin 組由灰色、淺灰色粉砂岩、凝灰質粉砂岩組成,夾砂岩、泥岩、礫岩,向上凝灰岩含量增加。
在Hwasong縣Hamjinri的標准剖面上,岩性主要為凝灰質泥岩、粉砂岩和硅藻土。下部產雙殼類、植物和硅藻類化石。向地塹南部,岩性變化劇烈。上部夾含粗面岩礫石的凝灰質岩石,在Namyangri附近,變為含礫凝灰岩,隨後由角礫粗面岩變為層狀粗面岩。
Hamjin段產豐富的軟體動物化石和各種微古動物化石。既有浮游有孔蟲,也有底棲有孔蟲,底棲有孔蟲更豐富。分為兩個有孔蟲化石帶。下部為Ammonia takanabensis-Gyroidium soldanii化石帶,主要為粉砂岩、泥岩和粉砂質泥岩互層。上部為 Globobuliminaovata-Islandiella umbonata化石帶,岩性為凝灰岩、凝灰質碎屑岩和粉砂岩、粉砂質泥岩。硅藻類化石:Actinocyclus ingens Rettr.,Coscinodiscus lewisianus Grev.,Hyalodiscus raiatus(O.Meara)Grun;軟體動物化石:Macoma nasuta(Conr.),M.secta(Conr.),M.tokyoensis Mak.,Yoldia thraciaeformis(Stor.),Y.altaSlod.,Pitar itoi.Mak.,Myacuneiformis Bohm.,Tellinaoptiva Yok.,Lucina acutilineata Conr。
Kunso段整合在Hamjin段之上,被Kocham段覆蓋。岩性和岩相各地變化較大。通常由各種淺黃褐色粗粒砂岩組成,夾多層礫岩。砂岩顏色較雜,有淺黃褐色、黃色、灰色以及淺灰白色等,由長石砂岩組成。礫岩的礫石為花崗岩、粗面岩、玄武岩等,粒徑3~5cm。根據深部地質資料,盆地南部和東部地區沉積物由褐色泥岩、粉砂岩、炭質泥岩互層組成,僅在下部有少許海相沉積物。在本段頂面發育一個牡蠣層,構成 Kunso 段與Kocham段的界線。但是在南部地區,沒有牡蠣層,含煤泥岩和粉砂岩互層的Kunso段與Kocham段呈漸變關系。厚120~280m。產各種軟體動物、有孔蟲以及脊椎動物如魚等化石。所產有孔蟲均屬於底棲的有孔蟲,如:Elphidiella mutovoensis(Borovl.),E.momiyamensis Uchio,Ammonia tochigiensis(Uchio),A.beccarii,Perfectononion obscurus(Volosh.),Buccella niggatensis(Husezima et Maruhasi),B.subconica(Budasheva),Bolivina cf.Seminuda Cushman;瓣鰓類和腹足類化石:Taras(Felaniella)Parilis(Conr.),Diplodontaferuginata Mak.,D.usuta Gould.,Macoma turncatoides Khom.Dosinia Sirakii Mak.,D.Kanehara,Yok.,Cardium shiobarense Yok.,Venerupsis(Prototheca)tateiwai(Mak.),Glyeimeris sissuensis Mak.,Natica(Neverita)coticazae Mak.,Phos(Coraeophos)meisensis Mak。
Kocham段整合在Kumso 段之上,被上覆Kidong段整合覆蓋。主要由粉砂岩層組成,夾多層砂岩、薄層褐煤、炭質泥岩、玄武岩和凝灰岩。岩性組合變化較大,在Hamjin北部地區,下部為粉砂岩和泥岩互層,產軟體動物化石;中部為砂岩和含煤粉砂岩互層;上部主要為粉砂岩。在盆地西南部Namyang 嶺城地區,厚度變薄,岩性為長石砂岩、玄武岩和凝灰質碎屑岩互層,下部產軟體動物化石。本段夾12~20個褐煤層。本段是明川組最大的產煤層。在Kocham煤礦,砂岩和粉砂岩層中產下列植物化石:Matasequoia disticha(Heer)Miki,Salix varians Goepp,Junglansacuminata A.Br.,Pterocaryacastaneifolia(Goepp),Fagus japolica Max.,Carpinus grandis Ung.,Zelkova ungeri Kovats.,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et L.。
Kidong段整合在Kocham段之上,出露在盆地中心東部地區。岩性主要為黃色和淺黃褐色粗粒長石砂岩和礫岩。通常,上部礫岩更發育,下部以砂岩為主,夾粉砂岩。在本段沉積以後,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剝蝕過程。特別在盆地南部地區,剝蝕較大,上部礫岩已被剝蝕,下部砂岩保存較好。在下部砂岩中產哺乳動物的牙化石。
七寶山組廣泛出露在吉州-明川盆地的東南部。主要由鹼性火山岩、凝灰岩、火山碎屑岩和碎屑岩組成。依據岩性組合和噴發期次分為以下幾個段。
Jaedoksan鹼性玄武岩段:玄武岩段不整合在Kidong段砂岩之上,被上覆Musudan鹼性粗面岩整合覆蓋。由五個玄武岩層組成,厚85~100m。
Musudan鹼性粗面岩和凝灰岩段:岩性主要為鹼性粗面岩、粗面岩、流紋-粗面岩,以及它們的凝灰岩。厚170~350m。
Haphyongdong玄武岩段:岩性主要為深灰色塊狀玄武岩、黑色玄武岩、細粒玄武岩以及多孔玄武岩等。厚約300m。
白色霏細岩段:由霏細岩和淺灰色、白色、淺灰綠色、淺黃白色等各種顏色的流紋岩組成。厚200m。
鈉長流紋岩段:流紋岩為灰色、淺灰色、淺黃灰色細粒結構、流紋構造。厚400m。
七寶山流紋岩段:由單層厚15~30m的流紋岩組成,厚50~150m,偶爾厚達600m。
本組厚度在1000~2000m,角度不整合在明川組不同層位之上,被上覆第四系玄武岩組或者砂屑礫岩層角度不整合覆蓋。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齡為上新世。
2.圖們江下游地區
在朝鮮半島北部圖們江下游地區,古近系—新近系分為龍洞組、Onsong組、Jungsan組和七寶山組。
龍洞組不整合在上古生界圖們群和中生代地層之上,被上覆Onsong組不整合覆蓋。分為Puhwa段和Namsok段。Puhwa段在會寧附近,由長石粉砂岩、砂岩和礫岩、凝灰質碎屑岩組成,中部夾含煤粉砂岩和薄煤層。厚約20m。凝灰質粉砂岩中產植物化石:Metasequoiadisticha(Heer)Miki.,Sequoialangsdorfii(Brongn.)Heer,Glyptostrobus europaeus(Brongn)Heer,Ulmus drepanodonta Grauboy,Quercus gumsengensis Kuwon,Rhamnus eoce-nica Bors.。Namsok段角度不整合在圖們群之上,被上覆Hamyon段不整合覆蓋。主要由集塊岩、凝灰質玄武岩組成。厚80m。
Onsong組不整合在圖們群、圖們江花崗雜岩、中生界和龍洞組之上,被上覆Jungsan組覆蓋。分為Hamyon段和saeppyol段。Hamyon段岩性主要為砂礫岩、粉砂岩,夾幾個煤層。分為下部和上部煤層兩部分,中部泥岩作為上下的分界線。下部煤層由砂岩、礫岩組成。中部泥岩層由黑色、淺褐色—黑色泥岩和細層狀泥質粉砂岩組成。上部煤層和下部煤層成分相像。厚約500m,產植物化石:Seqoia langdorfii(Brongn.)Heer.,Metasequoia disticha(heer),Miki.,Glyptostrobus europaeus(Brongn.)Heer,Taxodium bium(Sternb.)Heer,Platanus aceroides Goepp.,Fagus antipovii Heer,Populus balsamoides Goepp。Saeppyol段整合在Hamyon段之上,被上覆Jungsan組火山岩和七寶山組覆蓋。主要由泥岩和粉砂岩組成,頂部偶夾砂岩層。厚度變化較大,厚200~900m。產有豐富的植物化石:Sequoia langsdorfii(Brongn.)Heer,Metasequoia disticha(Heer)Miki.,Glyptostrobus europaeus(Brongn.)Heer,Taxodium bium(Sternb.)Heer,ZelkovaUngeri Kov.,Fagus crenata Bl,Castanealongifolia Bors.,Quereus intermedia Friedr,Betula brongniartii Ett.,Carpinus cordata Bl.Juglans acuminata A.Br.Engelhardtia Koreanica Oishi等。
Jungsan組不整合在Saeppyol段碎屑岩層之上,被上覆七寶山組玄武岩不整合覆蓋。厚300~600m。分為Soksu段和Jungsan段。Soksu段主要由安山凝灰岩、集塊岩以及玄武岩組成;Jungsan 段由砂礫岩、砂質凝灰質粉砂岩組成,夾煤層。
3.迎日(浦項)地區
Yong-il盆地僅發育新近系,可以與吉州-明川盆地的古近系-新近系對比,不整合於白堊系或者中生代的侵入岩之上,上被第四紀玄武岩覆蓋。分為Yangbuk組和Yon-il組。
Yangbuk組自下而上分為Janggi礫岩段、Nuldaeri凝灰岩段、Kumgwangdong頁岩段、Sogyedong段和Pomgonri段。Janggi礫岩段由礫岩和砂岩互層組成,夾凝灰岩和泥煤;Nul-daeri凝灰岩段由粗面岩和粗面凝灰岩組成,夾砂岩和泥岩,在砂岩中產植物化石;Kumgwangdong頁岩段為含植物化石的淺紅褐色頁岩;Sogyedong段分為下部煤層、下部玄武凝灰岩,上部煤層、安山凝灰岩和上部玄武凝灰岩層;Pomgonri段不整合於Sogyedong段之上,由安山岩、安山凝灰岩、砂岩、頁岩、礫岩組成,砂岩和頁岩中產植物化石。總厚2320m。產下列植物化石:Zelkova ungeri Kovats,Acer pabaeodiabodicum Endo,Parrotiasp.,Acer subpictum Saporta,Sequoia lansdorfii(Brongn.)Picea,kaneharai Heer,Alnus usyuenisis Huzioka,Ostrea uttoensis Huzioka,Dodonaea japonica Tanai。根據以上植物化石,本組時代為早中新世。
Yon-il組主要為海相泥質岩、粉砂岩、砂岩,底部含有礫岩層。產有大量的有孔蟲、硅藻類、放射蟲以及軟體動物等化石。自下而上分為:Soam,Songhakdong,Taegok,Yu-dong和浦項段。Soam段主要為礫岩,夾砂岩和泥質岩,在泥質岩中產軟體動物和有孔蟲化石。有孔蟲化石特別豐富,在下部的有孔蟲為 Vicariella,Anadara(Hataiarca),Cras-sostrea,Megaxinus(s,s),Trapezidium(Neotrapezidium),Cyclina(s,s),上部的有孔蟲為:Pilluci-na(Sydlorina),Felaniella(s,s),除此之外還有:Anadara(s,s),Chlamys(s,s),Dosinia(Paeo-soma),Siratoria,Batillaria(Tateiwaia),Crepila等。根據以上化石資料,本段時代為中中新世早期。Songhakdong段通常由砂岩、砂屑泥質岩、泥質岩和礫岩組成,含以下軟體動物化石:Propeamussium(s,s),Acila(s,s),Solemya(Acharax),Chlamis(s,s),Acesta(s,s),Lucino-ma,Conchocele,Dentalium,Euspira等。此外,還發現微型浮游生物:Discoaster druggi,Dis-coaster variabilis,Dictyococcites abisectus。本段還含有豐富的放射蟲化石帶,但沒有發現有孔蟲化石。根據化石資料,本段時代被置於中中新世中期。Taegok段主要由泥質岩、粉砂質泥質岩組成,下部含有少量砂岩和礫岩。產雙殼類:Propeamussium(s,s)tateiwai以及有孔蟲等化石。Yudong段主要產豐富的有孔蟲化石,下部主要是浮游有孔蟲,上部主要是底棲有孔蟲。Phohang段主要由泥岩、粉砂質頁岩,下部有少量砂岩和礫岩。以產動物化石而著名,尤其是有孔蟲。時代被置於中新世晚期。Omokdong段由泥岩、粉砂岩和薄層砂岩組成。時代為上新世。
4.安州地區
在安州地區分布著始新世—漸新世地層,自下而上分為:新里、龍林和倉洞組。
新里組不整合於侏羅系Pongsu組、博川組以及Ryongban組之上,上被龍林組不整合覆蓋。分為Chilli和Oesori段。Chilli段下部主要由黑色泥質岩組成,上部為中-粗粒砂岩、含礫砂岩、細砂岩、粉砂岩以及泥岩互層,最頂部為薄層淺紫紅色、淺灰綠色粉砂岩層。厚5~150m。Oesori段主要由幾層玄武岩、凝灰岩組成,玄武岩層中夾煤線、黑或深灰色泥岩、可燃泥岩以及少量的淺紫紅色凝灰岩和凝灰質粉砂岩等。厚30~200m。含植物化石:Cephalotaxopsis heterophylla Hollick,Glyptostrobus europaeus(Brongn.)Heer,Taxodium bium(Sternb.)Heer,Cercidiphyllum arctium Brown。時代為始新世。
龍林組不整合於新里組之上,上被倉洞組整合覆蓋。主要由陸源碎屑岩組成,如礫岩、砂屑礫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質泥岩、泥岩以及含煤泥質岩。是當地主要的古近紀—新近紀煤層,含30多層煤。分下、中、上三部分。厚800~2000m。產漸新世植物群化石:Metasequoia,Seuoia,Taxodium,Taxites,Ulmus,Quercus,Alnus,Carpinus,Populus,Salix,Acer,Alangium。
倉洞組整合於龍林組之上,上被第四系角度不整合覆蓋。下部由雜色粉砂岩、細砂岩組成,夾煤層和含煤泥質岩;上部主要為砂岩、砂礫岩,夾淺灰綠色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厚度超過1000m。時代為漸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
(二)第四系
在朝鮮半島東部沿海和西部沿海地區,第四系沉積物分布相對較廣,且厚度大,在大江的出口有薄層第四系零星分布。第四紀地層可分為碎屑岩和火山岩兩大類。
第四紀碎屑岩沉積物在朝鮮半島東部和西部海灣以及江河入海口分布較廣,沉積類型包括殘積、沖積、海相、湖相、沼澤相、河流相和重力堆積等。
第四紀火山岩分布在Mt.Paektu,Orang江盆地,Singye-Koksan,Sepho-Cholwon地區,以及Ullung和濟州島,分布面積達5400km2。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粗面岩、粗面英安岩、粗面流紋岩組成。
I. 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的東北部,它與中國的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銜接,瀕臨渤海、黃海。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水資源充沛,宜於人類居住。
J. 請詳細講講朝鮮半島的地理知識。
位置: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海岸線長而復雜,多半島,多海灣,多良港,多島嶼。陸上與我國遼寧、吉林兩省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海上鄰國有日本、俄羅斯等。
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東部。多低山丘陵,東部太白山脈是主要山脈。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帶。
氣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東江、漢江、錦江等。多自東向西注入黃海和朝鮮海峽。
資源:森林、水力較豐富。
經濟:韓國是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其二戰後積極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加工業,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近些年針對國際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