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

發布時間: 2020-11-19 00:05:28

1. 文化地理學的理論體系

文化地理學,作為人文地理學范疇下的一個亞分支,是研究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以及文化滲透、轉變關系的一門學科。隨著中國對文化事業越來越重視,文化地理學也正到了用武之時,將在規劃、文化等多個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周尚意認為,文化地理學研究的是廣義文化,它分為三個層面,即生計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識形態文化。
生計文化主要研究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如衣食住行、生計類型等;制度文化則指組織生產、生活活動的機構、制度,如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家族制度等;意識形態文化則是與人們心理、信仰、價值觀相關的宗教、藝術等。

2. 文化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關系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社會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

除此之外,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也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例如乾旱、半乾旱地區不適合發展耕作業,因此就發展了牧業,進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會組織作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所以說,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狹義的文化地理學是指研究語言、信仰、風俗、文學藝術等精神文化的空間分布及特點的科學,屬於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義上的文化地理學,等同於人文地理學。即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活動所創造的各種文化事象的分布與變化規律,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廣義的文化地理學將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都視為文化地理學的研究范疇。其中政治地理學包括政治地理、軍事地理;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工業地理、交通運輸地理、商業地理、旅遊地理;社會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會地理、(狹義)文化地理。

社會地理學是研究各種社會集團的區域分布、空間利用類型及其地域類型形成過程的學科。社會集團具有不同的類型,起源於特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會集團對不同自然環境的反應,具有一定的空間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們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們的民族祖先、文化習俗、宗教信仰、語言、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可以劃分成不同的社會集團。而社會集團不論大小都佔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形成不同的空間布局。

3. 什麼是文化地理上的「馬

馬賽
克本是指一種建築用的棉磚,是一種裝飾藝術,如今用它來泛指所有五彩斑斕的視覺效果。此外,馬賽克也被引申為一種圖像處理手段,它可以將圖像上的某個區域處理成色塊打亂的效果,使人看不清原有的圖像。無論是原義還是引申義,似乎都與文化地理沒什麼關系,那麼,文化地理上的「馬賽克」現象又是指什麼呢?
在古代,國與國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疆界,邊疆地帶的變遷是漸進式的,而不是驟然分開的。在這種情況下,同一文化的持續是不可能的,而一組存在差異的文化源頭拼湊在一起則成為了必然。這就是說,任何文化與其鄰居之間都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疆界,而隨著疆界的變遷,文化的改變也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文化地理上的「馬賽克」現象。
以瑪雅文明為例。人們劃定的瑪雅文明區包括墨西哥南部、尤卡坦半島的幾個州、貝里斯、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有些人認為,瑪雅文明就是在瑪雅文明區萌生並發展起來的。既然如此,那麼是不是其他地區就不存在瑪雅文明,而瑪雅文明區也不存在其他文明呢?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1992年,在尼加拉瓜的中北部發現了6座隱藏在叢林之中的瑪雅金字塔,由此引來了學者們的一番熱議。如果這6座金字塔確實屬於瑪雅文明,那麼它的發現地聖拉斐爾地區就要被劃入瑪雅文明區了,而這個地區與原瑪雅文明區的東界差不多有400多公里的距離。如此一來,瑪雅文明區就一下子擴大了很多。可問題是新擴充進來的「瑪雅文明區」除了這一金字塔群外,並無其他瑪雅文明存在的痕跡。因此,這樣的擴充顯然是不合理的。
研究發現,瑪雅文化與墨西哥文化等多種文化都存在共享地帶,而共享地帶是不能單獨
屬於任何一種文明區的。實際上,整個中美洲的各文化區呈現出的是一種交錯的狀態,任何兩種文化之間都不存在明確的邊界。如此便驗證了文化地理上的「馬賽克」現象。

4. 什麼是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人類活動所創造的文化在起源、傳布方面與環境的關系的學科。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在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同時在地球上佔有一定的空間,是人類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它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5. 文化地理背景是什麼

自然地理背來景三級差異源
1. 一級差異——自然地帶-基調景觀差異
2. 二級差異——同一自然地帶內沿海與內陸的差異
三級差異——由於地區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觀
文化地理環境的三級差異
1.一級差異:文化圈:受同一文化影響的地區,同質文化圈、異質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歐洲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非洲文化圈、土著人文化圈
2.二級差異:文化區:世界文化區P15(十二個)
3.三級差異:民族小區:同一民族生活地區。

6. 中國文化地理賞析有感500字文章

地理環境對於人類的意義不言而喻。人類依靠地理環境進行生活和生產,也是以地理環境為依託,文化才能形成和發展起來。當然,中國文化也不例外。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形成了延續性、多樣性、封閉性和獨立性的特點。除此之外,它對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7. 文化地理學的中國文化地理學

20世紀80年代,在與西方文化地理學的交流中,中國文化地理學逐漸復興。與之相較,中國歷史文化地理此時已步入學術正規。代表性的著作有兩部,其一是1986年出版的周振鶴先生與游汝傑先生合著的《方言與中國文化》;其二是盧雲先生在1988年寫就,1991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漢晉文化地理》。
在文化地理研究中,語言和宗教是兩個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但在中國,由於民眾宗教觀念淡漠,政治對宗教的強勢控制,無論佛教還是道教,區域差異並不顯著,故語言研究就顯得頗為重要。
正如薩皮爾—沃爾夫假設(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所論,世界是通過由語言產生的概念而得到過濾的,而且對於特殊語言慣常的、規則化的使用,產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習慣化的思維模式。所以選擇語言來研究中國文化地理,實際上是切中了中國文化研究的關鍵。《方言與中國文化》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漢語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所折射出來的文化現象。第一個問題是一個純粹的語言地理學問題,作者主要通過「移民與方言」、「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和「歷史方言地理的擬測及其文化背景」三個專題來論證。作者把移民史和歷史政區地理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研究中,解決了許多重要語言地理問題,例如我國七大方言的淵源關系和地理格局,正是藉助了移民史這一有力工具,才得以很好地解決。
進入20世紀90年代,學界開始著手以省區為范圍的區域性歷史文化地理研究。這樣做的意義在於:「一是,從現在還不很成熟的文化地理理論來看,一個行政區就是一個機能文化區,因為行政機能的作用,使得一個行政區有同一化的文化基礎,而且有的省區已經出現基能文化與形式文化區重合的現象。二是,行政區有明確的邊界,便於將研究限制在確定的范圍內。」這樣的研究取向也與東、西方史學界自20世紀70年代重視中國區域社會研究的學術理路相一致。 有司徒尚紀的《廣東文化地理》、張偉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振鶴的《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藍勇的《西南歷史文化地理》、張曉虹的《文化區域的分異與整合》、劉影的《皇權旁的山西》和朱海濱的《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浙江民間信仰研究》等。

8. 關於文化地理的小故事

樓上的答案很好,我再補充幾個,我這里有另外幾個地理小故事的PDF文檔,樓主要是想要可以追問我,或者留下您的郵箱,我傳給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毛澤東說過「坐地日行八萬里」,.是指地球自轉一周等於八萬里,地球的周長等於八萬里左右。
2、東太平洋漁民很早便發現每隔數年,該地的海水就會異常升溫導致大量魚群死亡,一帶的漁民以西班牙語「El Niño」(音譯:厄爾尼諾,意為「男嬰」或「厄爾尼諾」,因為此種氣候現象通常於聖誕節前後開始發生)稱呼此異常氣候。而相反的現象稱為「La Niña」意為「女嬰」,或譯作「拉尼娜」。海水變暖的范圍主要為太平洋東部與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pisode)。
3、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4、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9. 大學選修課 文化地理和人文地理概論主要學什麼 哪個

人文地理學簡而言之就是是研究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文化地理學簡而言之就是是研究文化現象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那麼其區別就在於「人文」與「文化」了。
而人文與自然相對應,是包括文化的,所以文化地理學屬於人文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人文地理學最主要的包括:人口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等。
文化地理學主要包括:民族地理學、宗教地理學、語言地理學、藝術地理學等。
當然,兩門學科是有交叉和重疊的,比如文化區、文化擴散、文化景觀等基礎內容都是會講的。
因此,
兩個都是大學地理學科類專業很重要的課程,選哪個還的看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想學全學范的話就選人文地理學,如果想學部分學精一點的話就選文化地理學。但如果兩個都能選的話,建議兩個都學。

10. 現代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區別

人文地理學
human geography
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按研究對象,可將人文地理學分為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社會文化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四部分.①經濟地理學.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並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②政治地理學.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政治疆界的變化以及政治區域的演變、結構和功能的分析,也是政治地理學的內容.軍事地理學研究與軍事行動有關的地理學問題,它的研究同政治地理學一樣,最終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③社會文化地理學.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④城市地理學.現代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越來越高,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地理學也隨之發展迅速.主要內容包括城市的形成和成長過程,城市的功能和特徵,城市的空間結構、社會組織及其影響范圍,城市人口構成,城市的類型和規劃等.地理學中的許多數量方法,也最先應用到城市地理的研究.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自然地理學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太陽輻射能被吸收、轉化和儲存,並出現了太陽輻射能與地球內能激發作用的相互影響.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主要有下列幾方面:①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界等)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③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進行部門和綜合自然區劃以及各種實用區劃.④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⑤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特點,分為綜合性和部門性兩組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學科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包括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沙漠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熱點內容
蚌埠四季教育 發布:2025-01-18 02:03:14 瀏覽:877
化學脫鹽 發布:2025-01-18 01:54:33 瀏覽:377
沒電了英語 發布:2025-01-18 00:51:23 瀏覽:55
誠星生物 發布:2025-01-18 00:49:33 瀏覽:933
楊公風水教學 發布:2025-01-18 00:13:11 瀏覽:135
貝瑪教育 發布:2025-01-17 23:25:21 瀏覽:450
教育培訓中心裝修 發布:2025-01-17 23:02:55 瀏覽:786
寇準傳文言文翻譯 發布:2025-01-17 22:14:28 瀏覽:758
生物處理技術 發布:2025-01-17 20:20:08 瀏覽:975
恆基數學 發布:2025-01-17 19:00:52 瀏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