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四川歷史

四川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00:48:55

A. 四川的歷史

建議抄你去 四川襲資料 貼吧,那裡可以找到你想要的東西
http://tieba..com/f?kw=%CB%C4%B4%A8%D7%CA%C1%CF

B. 四川在中國歷史上歷經朝代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戰國時期秦國吞並四川上的蜀國和巴國建立蜀郡把四川變成秦國的腹地和糧倉,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了經濟基礎,這是四川第一經歷中國歷史。秦代時大批中原人移民四川這是四川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大移民。三國時期大量北方人移民四川把北方先進技術帶到四川促進了四川生產力的發展。明代四川發生大飢荒大批人口移出四川使四川經濟發生大倒退,大批良田荒廢。清代兩廣地區發生水災有大批廣東廣西甚至山東人移民四川,抗日戰爭時期四川成為抗戰大後方一大批學校和工廠遷移到此四川經濟得到大發展,直到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以前四川都是全國第一人口大國

C. 四川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四川省,簡稱川、蜀,省會成都市,位於我國的西南地區、長江上游,東邊是重慶市,南邊是雲南省、貴州省,西邊是西藏自治區,北邊是青海省、陝西省、甘肅省。全省面積48.6萬平方公里,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古和青海,居全國第五位。

四川自古以來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關於四川的名稱來歷,一般認為因四川境內有四條大江。具體哪四江,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大渡河、青衣江、烏江等,說法不一。其實,四川得名緣於北宋時建制沿革,與江河無關。

宋朝時在今四川地區置川峽路。北宋真宗咸平年間,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西漢時期,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轄范圍大致相當於整個四川盆地和漢中地區。

新莽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占據益州並在成都稱帝,取起於成都之意,國號成家。

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焉、劉璋父子割據四川,後為劉備所滅。曹丕篡漢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國號為漢,史稱蜀漢。蜀漢滅亡後,蜀漢故地為益州、梁州,各領八郡。

西晉後期,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後來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

成漢滅亡後,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譙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一益二”之說。唐朝時期,四川地區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西道。今涼山地區,則屬南詔割據政權。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入蜀避難,之後唐德宗避朱泚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都是入蜀避難。

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

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劃分為四路,即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南宋後期,宋蒙雙方圍繞四川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1227年—1279年)的爭奪。

四川形成一個整體的行政區劃始於元代,元朝時期,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

為加強對四川地區的控制,元朝在漢中設興元路,劃歸陝西管轄。元朝為漢中隸屬陝西之始。

明朝時期,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在成都建蜀王府。明朝末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政權,國號大西。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

清朝時期,置四川省。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

1929年,劉湘擊敗楊森,占據楊森全部防地。劉文輝因援助劉湘得到劉湘永川以西防地,又兼並賴心輝的地盤。至此,四川成為“二劉”的天下。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

1954年,重慶市再次並入四川省建制。1955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省。

1997年,組建重慶直轄市,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區域。

截至2019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8375萬人,下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

分別為成都市、綿陽市、自貢市、攀枝花市、瀘州市、德陽市、廣元市、遂寧市、內江市、樂山市、資陽市、宜賓市、南充市、達州市、雅安市、廣安市、巴中市、眉山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

D. 四川的歷史故事

1、梁山伯與祝英台:

陵台在封丘縣東北25里之青堆。戰國時期,宋康王駕車出遊,見到一位採桑女天生麗質,欲納為妾,使人探知該女為門下舍人韓憑之妻息氏。為見息氏,宋康王令築青陵台以觀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韓憑也自盡。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後兩墓各長出一棵梓樹(又名相思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有鴛鴦雌雄各一隻恆棲樹上悲鳴,後化為蝴蝶飛去,據考梁祝化蝶的情節源於此。

2、二郎記:

早在秦昭王時期 ,李冰任蜀郡守,他與兒子一同組織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福澤著川西地區的人民。 《二郎記》即以李冰兒子二郎戰勝引發水災的孽龍的傳說,來記載其歷史功績的。戰國時為 巴國將軍的巴曼子,曾以自刎的方式用頭保住了巴國的土地,得到了川東百姓的傳頌。إ

3、巴蜀神話:

巴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廩君。據說巴人有五個姓氏,居住在武落鍾離山(又名難留山,在今湖北長陽縣境)。山上有赤、黑二穴,巴氏住赤穴,其餘四姓住黑穴。他們決定選出一個首領,把五姓人統一起來,便於生存。怎麼選法呢?先比賽投劍,誰能中穴,誰為首領。結果,巴人務相投中,其餘不中;又比賽乘船,船是泥土做的,那四姓人坐上去都沉沒了,唯獨務相的船漂浮水面。大家決議立巴人之子務相為首領,號曰「廩君」。

4、蜀王劉備:

214年,於雒城被劉循擋攻勢,戰事長達一年,幸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援助,最終劉璋投降,劉備成為蜀主。

5、都江堰:

早在秦昭王時期 ,李冰任蜀郡守,他與兒子一同組織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福澤著川西地區的人民。 《二郎記》即以李冰兒子二郎戰勝引發水災的孽龍的傳說,來記載其歷史功績的。

大約1萬年以前,四川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如磨光石器、陶器、家畜遺骸等,在東起長江三峽,西至甘孜、阿壩的全川范圍內廣泛分布,迄今發現遺址200處以上,表明新石器革命的種子已經撒遍了四川大地,四川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遺址有巫山大溪遺址、綿陽邊堆山遺址、岷江上游遺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遺址、西昌禮州遺址、成都金沙遺址、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第一期。

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漢三星堆遺址。這里發現了密集的居址,大量磨光石質生產工具、陶器、動物遺骸,以及工藝品,表明已經達到新石器的全盛時期。由於新石器文化的高度發展,引起了川西平原腹地文明要素的逐漸產生。大約4000年前,在廣漢三星故地出現了早期城市,原始形態的刻劃文字和青銅器,一個古文明中心於那時在四川誕生。

而這一時期,正與史籍所載「三代蜀王」角逐爭雄局面的結束和川西平原政治的一體化相一致,表明一個植根於社會而又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國家政權產生出來。這個政權,便是早期的蜀王國。

四川在中國古史傳說里佔有重要地位。據中國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30世紀,華夏始祖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陽,便是名揚中華、跡遍海內的帝顓頊。

古文獻還記載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區和川東重慶治水。也有文獻說大禹生於西川石紐,地在今北川縣。這些都是遠古四川與中國各地存在頻繁的經濟文化往來的證據。

E. 四川有多久的歷史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在今川西地區,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的蜀國;另一個是在今川東地區(包括今重慶市),由古巴族為中心建立的巴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巴蜀」。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置巴蜀二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宋置川陝路,後分置益、梓、利、夔四路,總稱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元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轄區內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清為四川省,並對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基本確定了現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民國時期,今四川西部分治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劃歸四川。1997年將四川分為今重慶直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轄18個市,3個民族自治州。

自古以來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使四川成為中國經濟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據考古證明,舊石器時期今四川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在距今4000~5000年時期,成都平原地區是長江上游區域文化的起源中心。其中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是古蜀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農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很早興起,使歷史上四川的農業、冶金、絲織、建築等都得到一定發展。 遂寧市歷史、人文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恆溫平蜀後,罷德陽郡,並於德陽縣東南置遂寧郡,取息亂安寧之意,遂寧由此得名。遂寧歷來是川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之稱。東晉以來,曾為郡、州、府、縣、地區和地級市治所。建國初期,即為遂寧專署所在地,轄遂寧、蓬溪、射洪、三台、鹽亭、中江、安岳、樂至 和潼南九縣。1958年10月並入綿陽專區。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至於有關 觀音姐妹的就不太清楚了

F. 四川有哪些歷史名人

1.大禹(約公元前21世紀)
夏代建立者,出生於今四川阿壩州境內。他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即位。劃定天下九州,鑄造九鼎,第一次確立了君主世襲的政治制度。
2.李冰(約公元前3世紀)
戰國時代卓越的水利工程專家。秦昭王時期(前276—前251年)為蜀郡太守,主持設計和興建都江堰,鑿離堆(玉壘山),鑿溷崖(今夾江),治洛水(今什邡),導汶井江(今邛崍),開廣都鹽井等全蜀重大工程。
3.落下閎(約公元前2世紀)
西漢民間天文學家。復姓落下,名閎,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屬四川)人。元封年間受武帝徵聘,官居太史待詔。曾與鄧平、唐都創制《太初歷》。測定過二十八宿赤道距離(赤經差)。首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個月為「朔望之會」。
4.揚雄(公元前53年-後18年)
字子雲,蜀郡成都人。西漢末年經學家、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文學家。揚雄的漢賦與司馬相如齊名,位列漢賦四大家之一。他著述的《太玄》構建了以天文歷法為基礎,以「玄」為最高范疇,以陰陽五行為骨架的獨特哲學體系。
5.諸葛亮(181年-234年)
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東漢琅邪陽都(山東沂南)人。自公元213年入川,到234年病逝,治蜀施政達二十一年之久。他勵精圖治,革除弊政,廣任賢才,注重法治;多次出兵北伐曹魏,力圖興復漢室,一統天下。
6.武則天(624年-705年)
唐高宗皇後、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後,她臨朝稱制。載初元年(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她重視農桑,輕徭薄賦;廣開言路,注意納諫;發展科舉,開創殿試制度,開啟了「開元之治」的唐朝盛世。
7.李白(701年—762年)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年即顯露才華,出入蜀中名山,晚年漂泊困苦,卒於當塗。李白是一個站在時代頂峰的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屈原以來最具個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詩人。

G. 四川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最好是歷史學過的。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也就有了萇弘化碧的傳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隨後清軍八旗屠川,康熙二十四年湖廣填四川。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並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區(後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後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彝族自治縣、茂汶羌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共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佔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廣東之後,列第4位。

H. 四川的歷史(越少越好)

四川在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並成為中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川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四川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萬年以前。在四川東部的巫山縣( 現屬重慶市),科學家發現了距今202-204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在川中的資陽縣,出土了著名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在川東的銅梁縣(現屬重慶市)、川中的資陽鯉魚橋、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漢源縣,發現了大量古人遺留下來的生產工具和獸類遺骨,時代大致在幾十萬年到一二萬年前。

I. 四川歷史

現在的四川為四個路組成,分別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在秦以前為蜀國及巴國,秦惠文王時由司馬錯取得,並入秦國版圖,然後秦國對四川進行水利建設,著名的「都江堰」就是在那時由李冰主持修建完成,將蜀中由水患變為水利,進而成為糧食主產區,加上四周為山,底部為平原的盆地地形,氣候怡人,物產豐富,被稱為天府之國,蜀錦尤為出名。蜀並入秦國後成為秦的大後方,且是兩大糧倉之一。在秦以後的歷史中,四川因為交通的不便,說是自成一國也不為過,自古就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大治蜀未治」的說法。四川在秦以後的歷史中,戰爭減員嚴重,人口不足,特別是經歷明末清初的大屠殺後,人口才是不足,現有的四川人口很多都是外省移民,且祖籍江西的佔大多數,「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J. 四川社會歷史簡況

http://ke..com/view/7627.htm
這個是四川省的網路,包含你所希望知道的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一年級語文課堂作業本 發布:2025-05-02 18:43:32 瀏覽:187
怎麼水晶 發布:2025-05-02 18:30:45 瀏覽:440
數學書八年級下 發布:2025-05-02 18:29:54 瀏覽:161
八年級上冊語文書生字 發布:2025-05-02 18:29:45 瀏覽:854
賣弄文言文 發布:2025-05-02 18:21:05 瀏覽:814
2015師德體會 發布:2025-05-02 18:20:08 瀏覽:176
餐飲的歷史 發布:2025-05-02 18:01:11 瀏覽:461
生物治療作用 發布:2025-05-02 17:59:39 瀏覽:249
2017高考歷史考綱 發布:2025-05-02 17:58:06 瀏覽:538
廈門學英語 發布:2025-05-02 17:44:41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