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
1. 地理問題2
第一題,先解題。黑龍江跨中溫帶和寒溫帶,跨半濕潤區和濕潤區。遼寧跨中溫帶和暖溫帶,半濕潤區和濕潤區。河北跨中溫帶和暖溫帶,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A正確。
台灣跨亞熱帶和熱帶,但只在濕潤區內。廣東只在亞熱帶和濕潤區。海南只在熱帶,跨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島西面為雨影效應,降水少,溫度高),所以B不符
山東只在暖溫帶,跨濕潤和半濕潤區。山西跨中溫暖溫,跨半濕潤和半乾旱。雲南跨熱帶和亞熱帶,但只在濕潤區。所以不選C
江蘇跨亞熱帶和暖溫帶,跨濕潤和半濕潤區。安徽、河南同江蘇。所以選D
第一題選AD
第二題,解題。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再看熱帶和亞熱帶確實全部位於此線以南,選A
非季風區內,有四個溫度帶,分別為中溫、暖溫、寒溫以及青藏高原區,所以B不符
季風區內包括濕潤和半濕潤區兩種,所以C錯
非季風區內有乾旱區和半乾旱區還有半濕潤區三種(東北地區的濕潤區屬於季風區,海洋來的季風)D錯只選A
第三題,解題,寒潮是秋冬季節影響我國除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及南方沿海地帶的強冷空氣(是一種快型冷鋒)所以A錯,范圍有問題
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梅雨季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梅雨形成和江淮准靜止鋒有密切關系。B錯,時間不對
C、D對,台風多發生在夏秋,是一種熱帶氣旋。台風到來時可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伏旱是由於盛夏時此地區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氣候乾燥)
第四題,解題,A中我國東部較世界同緯地區冬夏氣溫應該都偏低,因為如非洲同緯度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又受紅海內的暖性灣流影響,溫度較我們高。同緯度還有北美洲東岸,這里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世界最強暖流之一)溫度也較我們高,所以A錯
B對,我國是世界上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我國的溫帶季風、亞熱帶季風世界典型
C對,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差異明顯,氣候復雜多樣。我國幅員遼闊,跨經度緯度大,當然自然條件差異明顯,氣候復雜多樣。
D錯,雖然我國可受太平洋、印度洋水汽影響,但我國大部分地區深居內陸,又有高大山脈阻擋水汽,所以大陸性強,選BC
先歇一會,寫了這么多,一會打
接上,第五題,解題,乾旱區及半乾旱區除了發展畜牧業還能因地制宜發展灌溉農業、河谷農業以及綠洲農業,A錯
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由於光熱水配合好,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水源充足宜發展以水田為主的農業,B對
除熱帶亞熱帶可一年兩熟外,其他地區均一年一熟,這不一定。溫帶地區也可以一年兩熟,我們西安就是。也可以兩年三熟,華北平原,這種說法太絕對,況且現在科技發達,溫室大棚怎麼說呢?!C錯
溫暖帶宜種植亞麻甜菜,這兩種經濟作物適種這里的,牢記吧,D對
選BD
第六題,解題A地勢西高東低,有利於海洋水汽升入大陸,形成降水條件,這是對的,這沒啥解釋吧,水汽在進入的過程中隨著地形升高凝結降雨。(在高大山脈迎風坡多地形雨)A正確。但是題中說關於我國地形對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A是對自然的影響(忽悠題,注意了)所以A不選
B地形多種多樣,不利於多種作物生長。大部分作物生長在地勢平坦的地方,我國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你說吧。B錯
C山區面積廣大,有利於發展林業生產,這是對的(我國三大林區都在山區,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是我國最大的森林區。西南林區主要包括四川、雲南和西藏三省區交界處的橫斷山區,以及西藏東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南坡等地區。秦嶺、淮河以南,雲貴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屬於我國第三個大林區,南方林區(東南林區)。
D地勢階梯分界線附近的河流落差大,水能豐富,這是對的,相對高度達,落差大,勢能大,誰能也就大(看長江中上游的幾個水電站)
選CD
第七題,解題
A我國丘陵很多,在東部分布廣泛,正確,我國的東南丘陵擺在那裡呢。
B丘陵起伏,不能發展農業。這不對了丘陵地區農業最典型的就是梯田,種茶樹、馬尾松作經濟作物也行,要不這么大的地方豈不廢了。B錯
C丘陵地區多森林、礦產和水能資源,這句話正確。多森林是氣候原因,不同地方不同,礦產豐富是地質時期海洋變大陸後生物殘骸等N年化學物理變化成的,水能上面說過了吧。C對
D我國西部地區沒有丘陵地形分布,騙人的。黃土高原不說,那麼大個差大木盆地裡面丘陵是啥?D錯選AC
第八題,解題
A大興安嶺是2、3階梯交界,也是黑龍江和內蒙古的交界。武夷山只是江西和福建的交界,A不對
B祁連山是青海和甘肅的交界,也是1、2階梯的交界。太行山
是河北和山西的交界,也是2、3階梯的交界。B正確。
C昆侖山是新疆和西藏的分解,也是1、2階梯分界線。巫山是湖北和重慶的分界,也是2、3階梯分界線C對
D阿爾金山跨新疆和青海、甘肅,是1、2階梯分界線,橫斷山跨雲南、四川和西藏,是1、2階梯分界線。D錯選BC
第九題,解題先
我國東西相距5200公里不是2.2萬公里,與15個國家相鄰,按逆時針從朝鮮開始: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其中與新疆接壤的國家有俄羅斯(東亞)、蒙古(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阿富汗(這四個是中亞)、巴基斯坦、印度(這倆是南亞)新疆接壤最多。與西藏接壤有巴基斯坦(克什米爾一部分他控制)、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都是南亞的。與俄羅斯接壤的省及行政區有6個,分別是新疆、甘肅、內蒙、黑龍江、吉林、遼寧。印度與新疆與西藏接壤。
綜上,A、D錯,選BC
第十題,解題
我國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南到北侖河口,全長18000多千米。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3.5′N)。所以其的起止點不是是陸上疆界的起止點。山東隔黃海與韓國相望,江蘇也隔黃海海與日本相望(這種題看地圖一目瞭然,不多說)我國沿海有5000多個島嶼,主要分布在南海中,這是對的。在南海多珊瑚礁(小小島,佔領海,東南亞跟咱就搶這個)。我國鄰海寬度為12海里,渤海和瓊州海峽全部為我國的內海,這是正確的,沒啥解釋,有地理位置決定的。
綜上,選CD
LZ你說你是個新手,我建議你先不要做這么難的綜合題,別小看這10道題,裡麵包含的相關知識一般要學一年多才能積累出來。我建議你從基本開始,LS也說過了,地理讀圖才是王道,所以平常多看圖多積累,你要端正心態,不要怕苦,先從看圖入手。看圖必掌握的基礎知識(緯線經線等),等看圖積累多了,在接觸一些文字知識,最好對著圖看方便記憶。如地球地理知識、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人文地理。這些知識記憶的時候要先從大的點入手,從宏觀上建立知識體系,再從細點出發分析每個事物的特殊性。如要了解中國地理,首先要從中國地形、區域劃分等概況出發,然後在細分,記憶如氣候類型,河流,礦產分布,鐵路樞紐等,再細分到各個區域的狀況。先抓住整體,再兼顧部分,久而久之知識量就上去了。最後一定要多做題,掌握做題技巧,再與知識相結合,你想不得高分都不行。
我當初地理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上去的,其竅門就是貴在堅持。時間長了,地理自然就有感覺。祝你地理步步攀升。
還有推薦你一本書,我學地理它幫忙不少(見插圖)
打了這么多累死我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 地理概念如何講(2)
影響地理概念教學的主要因素1.直觀材料的運用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語言(書面的和口頭的)的作用越來越大,直觀材料的應用會越來越少。直觀材料數量的減少,並不意味著它的重要性的降低。特別是那些學生平時難以接觸到的地理事物。有些地理概念講起來很抽象,找來直觀材料一看,就一清二楚了,如地球自轉、公轉的概念,褶皺、斷層的概念等。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在講解地理概念時及時補充直觀材料。2.學生過去經驗的作用
學生之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學習地理概念時減少對直觀材料的依賴,是因為他們頭腦中的概念在不斷積累,這種已有的概念和經驗對當前的學習有很大影響,即,產生學習遷移。
如何使學生原有的經驗對以後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呢?(1)初次學習的概念一定要准確。國家教育部反復強調要減輕中學生的學習負擔,從地理課的角度看,減輕負擔可以從減少學生記憶的內容入手,包括降低對地理概念學習的要求,因為學生年齡小,對許多地理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如果讓他們都掌握,只能是死記硬背。另外,還從學生的實際應用出發,著重所學地理知識的應用,而不太多看重相應概念的准確描述。但是,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地理概念,不等於在講述這些概念時可以模稜兩可,含糊不清,或對學生的正確理解不做要求。例如,在講中國地形特點時,給出山區的概念會不會造成學生概念上的混亂?學生會不會認為山區也是幾種基本地形中的一種?這鍾可能是存在的,怎樣避免這種混亂的出現?那就是在初一講五種基本地形和初二出現山區的概念時,一定要讓學生准確理解,即使不需要他們背下來。再如,地形、地勢的概念,如果在第一次接觸時不讓學生真的理解,准確掌握,在以後學區域地理用到這些概念時,就容易出現把兩個概念弄混的情況。(2)適當地組織學習材料。概念學習的程序應該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普通而專門,由具體而抽象,由基本而派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可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3)提高概括能力。已有學習經驗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同類新事物的本質,進而建立起相關的概念。這和上一條有關。因為概念越基本,概括水平就越高,遷移就會越順利。(4)防止定勢的消極影響。定勢是指先於一定活動而指向一定活動的一種動力准備狀態。實際上,定勢是關於活動方向選擇方面的一種傾向性,容易使學生按照已有的思維方向和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防止定勢的消極影響,關鍵是在每一步概念的形成中,都要做到概念准確、變式(不同的實例)充分,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熟練應用。
過去的經驗會產生負遷移,干擾正在進行的學習。例如,在中國地理學習中,學生學習了我國東南沿海降水多,西北內陸降水少的概念(廣義概念)。但若講授不當,會使學生形成離海越近,降水越多的定勢,這對於世界其它地區沿海出現沙漠現象的學習起著阻礙作用。
此外,還有概念的學習方法等,也會影響地理概念的形成。
3. 地理三個2一個3和一個6所包含的全部內容是什麼
歐洲位於北半球,除了西北部的冰島有面積很小的部分位於西半球以外,絕大部分位於東半球。
由於緯度比較高,歐洲的氣候以溫帶氣候為主。
4. 關於地理二分二至
其實很好區分的,從地球公轉的方向看,因為二分日晝夜參半,故而說明在二分日專晨昏線是要經過地軸的極點的屬,並且極點也是晝夜參半:而二至日更好解釋了,因為我們知道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太陽在橢圓軌道的長軸與短軸的交點處(交點並不是橢圓的幾何中心),而離太陽很近的地方則是冬至,相反則是夏至,南北極有極晝和極夜現象發生。
5. 地理必修二
一、人口與城市
1、人口增長模式
(1)知道人口增長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
(2)結合實例,說明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主要特點。
人口增長的階段對比
階段 原始低增長階(A) 加速增長階段(B) 增長減緩階段(C) 低速增長階段(D)
人口增長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過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特
點 出生率 高 較高 開始下降,較低 進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高 迅速下降,較低 繼續下降,低 低
自然增長率 低,波動大 提高,高 逐漸降低 低
人口增長 相對靜止或低速增長 急劇增長 開始減緩 零增長或負增長
社會發展階段 農業社會 工業化初期 發達國家20世紀50年代前後,發展中國家目前 歐洲發達國家現在
典型地區 熱帶原始森林深處的土著居民 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肯亞等國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德國、英國、法國等國
2、人口遷移
⑴結合實例,說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遷移:指人口在地區之間遷入或遷出,而發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的人口移動現象。
人類早期的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原因
原始社會 追逐生活資料
農業社會 土地開墾的吸引或逃避災荒、戰亂、宗教迫害
15-19世紀的世界人口遷移
遷移原因 流向
①地理大發現結束了「舊大陸」和「新大陸」長期隔絕的局面
②新航線的開辟,便捷了新舊大陸之間的聯系
③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主義擴張 ①歐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國)移往美洲、大洋洲
②歐洲殖民者販賣黑奴到美洲
二戰後的人口遷移
遷移原因 具體表現
政治原因 ①東歐一些國家重新劃分國界,人口相互遷移
②印巴分治,形成亞洲最大的一次國際人口遷移
③取得獨立的非洲國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國
經濟原因 歐洲、北美洲成為人口主要遷入地
新興城市和新興產業的發展 美國人口從東北部向西部新興工業城市轉移
舉例:「我國80年代中後期務工經商流動人口示意圖」
20世紀年代末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快速推進,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湧向城市,形成了一種特殊大人口流動——「民工流」
3、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⑴區別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
環境承載力: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也就是能夠承受的人口數量的極限,是一個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指地球以及它的各個部分對人口的合理負載能力,是一個理想值。
比如:20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科學院研究估算出,中國的環境承載力是16億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億人。
4、城市空間結構
⑴結合實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區的分布特點,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
城市功能區:城市的各項活動都需要佔用一定土地,由於城市土地面積相對有限,不同地塊的交通可達性和地價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項活動之間必然發生競爭,並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區。
城市三大功能區的比較
城市功能區 分布特點
商業區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兩側
工業區 城市外圍,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住宅區 分布面積最廣,高級與低級住宅區有背向發展的趨勢
⑵了解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原因
城市功能分區的成因
① 歷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功能分區的現狀。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區成為行政區。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② 經濟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受地理位置和交通通達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商業、工業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業用地大於住宅用地大於工業用地)。
圖2-3城市土地利用與付租能力
讀上圖(城市土地利用與付租能力示意圖)
字母 距離 地租 功能區 對應地租線 成因
A 近 最高 商業區 陡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商業影響大,地租變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區 較平緩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住宅影響較小,地租變化較小
C 遠 較低 工業區 最平緩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工業影響最小
③ 社會因素:社會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在歷史、經濟、社會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區在空間的分布與組合上,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空間結構模式。如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來「田園城市」等模式。
5、城市服務功能
⑴知道城市服務功能的含義
城市作為區域的核心,是區域的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和經濟增長中心。城市活動一部分為城市本身服務,另一部分主要是為城市以外的地區服務,這是城市的基本活動,也是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
⑵理解城市規模與其服務功能的關系,比較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規模越大,等級越高,功能越強,服務范圍越大;城市規模越小,等級越低,功能越弱,服務范圍越小。
以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一級中心:上海,全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服務范圍不久覆蓋整個區域,其影響還輻射到全國甚至國外。
二級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務范圍主要是江蘇省及周圍省區的部分地區。
三級中心:蘇州、無錫、常州、寧波。
四級中心:揚州、鎮江等城市,服務范圍主要局限於是域內大多數城鎮和鄉村。
6、城市化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⑴結合實例,說明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城市化:一般指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區轉化為城市地區,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城市化不久包括物質形態上的變化,還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以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為例:一般經歷了三個階段
緩慢發展階段:城市化水平低於30%,城鎮人口增長緩慢,區域經濟中第一產業佔比重較大。
加速發展階段: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城鎮集聚,城市數量增加,用地規模拓展。在這個階段,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
成熟階段:城市化水平超過70%,第三產業逐步成為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
⑵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市是人類對環境影響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變化最大的地區。由於部分地區城市發展不合理,出現了①土地被占,耕地減少②地面下沉,水質惡化③環境污染④就業困難,秩序混亂⑤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所以要積極引導和推動合理有序的城市化。
7、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⑴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美國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樓
發展歷史不同導致城市景觀差異 歐洲城市中心多廣場和教堂
地域文化 北京市中心為皇宮建築群
與城市 統治權力不同導致城市格局不同 華盛頓以國會大廈和白宮的東西向和
南北向兩軸線及其交會處為城市中心
地域文化與人口:在不同地區,人們對人口問題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我國農村傳統上願意多生孩子,並且願意要男孩,這是受當地傳統農業文化的影響。當今大城市裡的年青人有不少不願意要孩子或不願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現代大城市文化的影響。
二、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1、農業區位因素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結合實例,說明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土地價格、資金、管理
技術條件:冷藏、保鮮技術、良種、化肥、機械
舉例:對農業活動主導區位因素的判斷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因素)
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形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2)結合實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形成條件。
類型 案例 主要分布地區 主要作物 主要特點 區位條件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水稻種植業 亞洲季風區(圖2-2)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水稻 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和科學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全年或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適宜水稻生長;地勢低平,適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人多地少,糧食需求量大
商品穀物農業 美國中部平原(圖2-3)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 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國。
我國東北和新疆的國營農場。
小麥玉米等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氣候溫和、降水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適宜進行大規模生產;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科技先進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圖2-4) 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牛、羊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質優良;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進了商品經營。
乳畜業 西歐 北美五大湖周圍、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牛奶及其製品等 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地形平坦,氣候溫涼、潮濕,適宜多汁牧草生長;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混合農業 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圖2-5) 歐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主要是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 小麥羊 農場內土地交替種植小麥、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兩種生產方式在時間上做到忙、閑錯開,便於合理、有效地安排農業生產活動;可以根據國家政策和市場情況,農戶及時調整種植與放牧的規模,保證穩定的收入。 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地廣人稀;市場廣闊(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機械化水平高;交通發達;政府扶持。
熱帶遷移
農業 亞馬孫河流域 亞馬孫河流域和非洲剛果盆地等地廣人稀的熱帶森林及其邊緣地區 ∕ 生產原始粗放不固定;燒荒、掘穴播種;不翻耕也不施肥就等收獲 氣候極濕熱;
生產力水平極低下
將正確選項的代號填在圖2-11中的空白框內,使系統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
A.秸桿 B.牧草 C.羊糞 D.羊毛、羊肉
E.增加土壤肥力 F.調節小麥、綿羊的生產規模
2、工業區位因素和工業地域
(1)結合實例,說明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動力、水源、交通運輸、勞動力、市場和政府政策等
增強因素: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的素質、技術因素(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強競
爭力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強有力措施)、環境
減弱因素:原料(與交通運輸的發展有關)、勞動力的數量(與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有關)
主導因素的變化:(鋼鐵工業為例)原料—交通—市場
舉例:工業區位選擇
①經濟效益: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②社會效益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的大發展,到21世紀初我
國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國防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在內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業基地,主要是重工
業和軍事工業。
個人偏好的影響:大批華僑和海外華人在家鄉投資辦廠。
工業慣性的影響:可能由於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
等,常常可以看到,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裡,這稱為工業慣性。
③環境效益: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2-6)
工業部門 污染類型 區位選擇
水泥廠,釀造廠 污染空氣 工廠設置在居民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或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向,季風區的垂直郊外
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廠,煉油廠 污染大氣,污染水源 綜合以上兩條
發電廠,鋼鐵廠 污染空氣,固體廢棄物污染 污染空氣綜合以上的,固體廢棄物污染要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圖2-6 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
從工業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角度考慮,請將下列工廠的代號填在圖2-12中相應的空格中:
①皮革廠 ②火力發電廠 ③化工廠 ④印染廠 ⑤造紙廠 ⑥煉油廠 ⑦鋼鐵廠 ⑧電鍍廠 ⑨釀造廠 ⑩水泥廠
(2)結合實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和發展特點。
著名工業區 形成條件 發展特點
傳統工業區 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豐富的煤炭;離鐵礦區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廣闊的市場(圖2-8) 衰落的原因:生產結構單一,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綜合整治:①調整工業結構,改造傳統產業,扶持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減少煤炭、鋼鐵企業數量,擴大單個廠礦的生產規模,新建技術水平高的電子、石化、汽車等部門的中小企業);②調整工業布局(工業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鋼鐵工業向沿海轉移);③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科技和教育,開展工業旅遊,發展金融服務業);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⑤治理環境污染,加強環境管理,植樹造林,營造綠色空間,優化美化環境
新興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圖2-7) 大批廉價勞力;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經濟高度開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價勞動力;小城鎮用地用水方便;交通運輸方便。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 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美國「矽谷」(高技術工業) 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發展特點:
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以中小企業為主 以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生產
資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集中布局
遼中南工業基地的形成條件:
自然條件:礦產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煤、鐵和石油資源,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
本區地處平原,地勢開闊,水資源豐富;
社會經濟條件:區內有發達的水陸運輸條件,陸上公路、鐵路網密集,臨海地區有眾多港口,有利於原料燃料和產品的運輸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農業基礎好;人口密集,勞動力資源豐富,工業發展歷史悠久,工業基礎好。
3、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有利影響:合理的農業生產,使土地等資源為人類持續利用,並且為我們提供衣食來源。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大大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
不利影響:不合理的農業生產,可能導致自然環境被破壞,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濫砍亂伐導致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過度放牧導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導致土地鹽鹼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土壤板結;農葯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農產品和土壤污染)
②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有利影響: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不利影響:工業生產對原材料的需求與自然界中有限的資源、能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人類對資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造成酸雨等嚴重的工業污染,並直接破壞環境。
4、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系
(1)結合實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
交通運輸的重要性:促進生產規模,原材料供應范圍和產品銷售市場的擴大;加速區域開發,使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強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的聯系;加強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證國家統一和安全。
(2)了解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商業貿易
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方式 優點 缺點 備注
鐵路 運量大、速度快、運費低、連續性好 佔地多、造價高、短途運輸成本高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
公路 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
水路 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水文和氣象條件影響大 歷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管道 連續性強、損耗小、安全方便、運量很大 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
5、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1)結合實例,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①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交通干線擴展,交通干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水運為主的時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慶、宜昌、武漢和南京);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的時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線(鐵路或公路)兩側不斷地延伸和擴展(如株洲、石家莊、鄭州);現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運輸時代和高速鐵路運輸時代,城市分布靈活多變。②交通線的發展變化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如浙江嘉興市聚落形態隨著水路和陸路運輸的發展,由團塊狀沿交通線而擴展成星狀;由於大運河的淤塞、海上運輸的發展和京滬鐵路的建成,揚州、濟寧等城市發展緩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間形態基本保持不變。
(2)結合實例,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①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的比較
山區因為地勢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運輸線路稀少,方式單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區際商品流通很難建立和發展),所以居民點、商店沿地勢低平的公路分布,商業網點密度小,規模小,形式大多是小商店或流動攤點;平原地區地勢平坦,人口密度較大,運輸的線路較多,運輸方式復雜,所以居民點、商店沿交通便捷的公路分布,商業網點密度大,形式大多是商業街、商業小區等固定形式。
②對商業網點位置的影響:很多商業網點以交通最優為原則,建立在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
③對商業中心形成的影響:優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條件,為商品流通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對商業中心的形成和發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
④對集鎮發展的影響:交通線路的改變常會引起集鎮的繁榮或衰落。陝西省勉縣的長林鎮,過去地處漢中經褒河去甘肅、四川的必經之路,來往客商眾多,商業十分繁榮。後來由於改線,集鎮逐漸衰落,至今連定期的集市貿易都沒有了,完全退化為單純的居民點。
6. 高一地理必修2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會帶來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會導致食物來源更加穩定且充足,抵禦災害的能力增強,所以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從死亡率下降開始
現代型後期由於出生率更低了,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總人口減少了,自然死亡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就大了,即死亡率上升。
7. 高中地理地球二分二至日判斷
你圖中那個直線就是地軸。
地球公轉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方向。
左右兩個地球:同一地球上,北極點離太陽近的是夏至,南極點離太陽近的是冬至。
如下圖:
圖一中A地球和圖三中C地球是北極點離太陽近,所以是夏至;圖一中C地球和圖三中A地球是南極點離太陽近,所以是冬至。
知道夏至和冬至後,再按逆時針方向就可知道春分和秋分。
8. 高2地理問題
這道題.很簡單!
全世界屬於5月1日和5月2日的范圍恰巧相等,說明東半球在5月2日,西半球在5月1日,本初子午線為日期分界線!
可以排除A,C和D
幫答案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