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歷史
據了解,檔案系指機關、機構、組織或個人在業務處理過程所產生、持有並保存的紀錄、文件或資料。
我國古代的檔案,在各個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商代稱為「冊」,周代叫做「中」,秦漢稱作「典籍」,漢魏以後謂之「文書」、「文案」、「案牘」、「案卷」、「簿書」,清代以後多用「檔案」,今統一稱作「檔案」。
簡要介紹
檔案是直接形成的歷史紀錄。「直接形成」說明檔案繼承了文件的原始性,「歷史紀錄」說明檔案在繼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時,也繼承了文件的記錄性,是再現歷史真實面貌的原始文獻。正因為檔案繼承了文件原始記錄性,具有歷史再現性,所以檔案才具有憑證價值的重要屬性,並以此區別於圖書情報資料和文物。
1、檔案的形成者。檔案是由官方機構、半官方機構、非官方機構以及一定的個人、家庭和家族形成的。
2、檔案來源於文件。檔案是由文件有條件地轉化而來的,這里的「文件」是指廣義文件,即一切由文字、圖表、聲像等形式形成的各種材料。檔案和文件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價值階段的不同形態,兩者具有同源性和階段性的共性,也具有實效、功用、離合等個性差異。從文件到檔案是一個批判繼承的辯證運動過程。從信息的內容和形式來說,兩者完全相同的,但從時效、價值和系統性上來說,檔案是對文件的不斷揚棄。首先是時效性批判,檔案是已經辦理完畢的文件;其次是價值評判,檔案是辦理完畢的文件中具有保存價值的部分;最後是系統性批判,檔案是把分散狀態的文件按一定邏輯規律整理而成的信息單元。因此,文件是檔案的前身,檔案是文件的歸宿;文件是檔案的基礎,檔案是文件的精華;文件是檔案的素材,檔案是文件的組合。
3、檔案的形式多種多樣。檔案的形式包括載體、製作手段、表現方式等。從載體來看,有甲骨、金石、縑帛、簡冊、紙質、膠磁等;從製作手段來看,有刀刻、筆寫、印刷、復制、攝影、錄音、攝像等;從表現方式來看,有文字、圖表、聲像等。
4、檔案的本質屬性。檔案具有歷史再現性、知識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會性、教育性、價值性等特點,其中歷史再現性為其本質屬性,其他特點為其一般屬性。因此,可將檔案的定義簡要地表述為:檔案是再現歷史真實面貌的原始文獻。
Ⅱ 求10個歷史名人檔案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2、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劉徹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擊潰匈奴、東並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劉徹下罪己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3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4、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生於神都洛陽,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於泰陵。
5、武則天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 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謚號為則天皇後,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後。
6、漢高祖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 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豐邑中陽里 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 不事生產。歷任沛縣泗水亭長、沛公、漢王。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集合縣中約3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 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 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 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 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 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 。毛澤東對劉邦的評價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
7、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後從征南唐,多有功績。
後周顯德六年(959),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往御。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嘩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致力於統一全國。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其胞弟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復滅亡吳越、漳泉及北漢後,方才完成中原與江南的統一。趙匡胤於961年及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期能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歲,在位十六年。
8、永樂大帝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早起被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 。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交趾),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 ,在西南貴州等地區建立行省行政區劃,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明長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明史·成祖本紀》曰「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9、康熙
清朝年號(1662年-1722年)。
在位帝王為:愛新覺羅·玄燁(滿語發音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親政後,在他的努力下,迎來了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次盛世—康乾盛世。從此,大清王朝開始走上繁榮。
10、乾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弘歷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漢學在此期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弘歷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弘歷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弘歷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並拓廣了領土,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佔領了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弘歷在位期間,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在位後期奢靡,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並且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統治出現了危機。文字獄之風比康熙、雍正時期更加嚴酷。
卒於嘉慶四年(1799年),享年89歲。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Ⅲ 請教.各朝記錄檔案或者歷史事件的官員名稱是什麼
你說的是專門寫起居注的史官
在中國,傳說最早的起居注是漢朝漢武帝時的《禁中起居注》。其後,在漢明帝時,起居注
也有《明帝起居注》,但這些起居注多為中國宮廷內部自行編撰,並未設有專職與專人來負責編撰。
直到晉朝時,開始設立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官員來編寫起居注,其後一直到清朝,各朝代都曾有起居注的撰寫;但是,由於動亂與本身未成為一個持續性的制度,在清朝以前的起居注,大部份均已不存。 在清朝,最早在清太宗和清世祖順治年間即有撰寫,但斷斷續續,直到清聖祖時才開始設立起居注館,由經筵日講官來專職編修起居注,其職位多由翰林院的官員兼任,起居注的制度,曾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因為黨爭而被清聖祖下令廢止,但又於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開始恢復編撰,此後,此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Ⅳ 檔案學與歷史學之間的關系
檔案與歷史不可分割的關系決定了檔案學與歷史學的密切關系。檔案是歷史文化財富,如何收藏、整理、編輯和利用檔案史料,是檔案學者和歷史學者共同關心的問題。不僅檔案學者需要掌握歷史科學的知識,歷史學者也需要了解檔案學的知識。研究歷史離不開歷史資料,檔案是歷史的原始記錄,對研究歷史尤為重要。
Ⅳ 為什麼歷史檔案到一定的年代才可以解密
《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明確了國家秘密的保密期限,絕密級不超過三十年,機密級不超過二十年,秘密極不超過十年,保密期限屆滿的,應當自行解密。——但是也有另外的保留:在保密期限范圍內,如果保密期限范圍因為調整變化不再作為國家秘密事項,或者公開後不會損害國家安全和利益,不需要保密的,也可以提前解密。需要繼續保密的,應當延長保密期限。
Ⅵ 清代歷史檔案保存在何處
1950年,故宮文獻館改為檔案館,成為專門保管清歷史檔案的專業機構,1955年故宮檔案館劃歸國家檔案局領導,改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並從各地藏有清檔案的單位和個人手中徵集和接收了清檔案近四千箱(約400餘萬件),使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檔案數量增加了近一倍,檔案全宗也由原來的十幾個達到了70幾個。但是,目前國內一些機關、團體、學校及個人手中,甚至外國的一些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私人手中還收藏有不少清代檔案。此外,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宮中檔、軍機處檔、清史館檔、實錄、起居注、詔書、國書、本紀、滿文老檔及雜檔等,共計三十九萬二千多件;從中選編出版了《海防檔》、《中法越南交涉檔》、《中俄關系史料》、《礦務檔》、《宮中檔》、《舊滿洲檔》、《清太祖武皇帝實錄》、《道咸同光四朝奏議》、《袁世凱奏摺專輯》、《年羹堯奏摺專輯》等檔案史料匯編。
目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是保存清代檔案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它收藏有清朝中央機構及地方官衙、個人、王府的檔案,共約九百多萬件。在時間上起於清入關前1607年,止於宣統三年(1911)。此外,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住在紫禁城及寄居天津時期的檔案亦包括在內。這些檔案的所屬全宗分別為:內閣、軍機處、內務府、宗人府、宮中各處、吏部、戶部——度支部、禮部、兵部——陸軍部、刑部——法部、工部、外務部、學部、農工商部、民政部、巡警部、郵傳部、理藩部、樂部、責任內閣、弼德院、都察院、資政院、翰林院、大理院、會議政務處、督辦鹽政處、總理練兵處、清理財政處、管理前鋒護軍等營事務大臣處、侍衛處、禁衛軍訓練處、尚虞備用處、京城巡防處、京防營務處、京城善後協巡總局、禁煙總局、順天府、會考府、軍諮府、醇親王府、憲政編查館、修訂法律館、國史館、方略館、太僕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神機營、健銳營、火器營、欽天監、國子監、大清銀行、近畿陸軍各鎮督練公所、京師高等審判廳檢查廳、長蘆鹽運使司、鑾儀衛、八旗都統衙門、步軍統領衙門、山東巡撫衙門、黑龍江將軍衙門、寧古塔副都統衙門、琿春副都統衙門、阿拉楚喀副都統衙門,以及溥儀、端方、趙爾巽等。檔案的種類和名稱不下百餘種,包括有皇帝發布的命令文書,如制、詔、誥、敕、諭、旨等;有官員向皇帝的奏報文書,如題本、奏摺、賀表、箋文等;有記載皇帝言行和政務活動的檔案,如起居注、實錄、聖訓、本紀、方略等;有記載皇室和皇族事務的檔案,如玉牒、星源吉慶、皇冊等;有各衙門之間的來往文書,如咨文、移會、札、稟、呈、函等;有外交文書——照會等;此外還有電報、輿圖、史書、清冊、各種檔冊、人物傳記等。這些檔案,絕大部分使用漢文或滿漢文合璧書寫,有一部分專用滿文的,也有少數使用蒙、藏等少數民族文字書寫。此外還有英、法、俄、日等外文檔案。這些檔案史料內容豐富,幾乎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藝術、天文、地理、氣象、民族、外國侵略、人民革命運動以至宮廷生活、典章制度等各個方面。這些清檔案數量之巨、種類之多、內容之廣,在全國絕無僅有,是中國目前歷史檔案中保留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部分,也是中國歷史上稀有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社會財富。
Ⅶ 在哪裡可以查閱史料或是檔案
如果是公開的檔案可以去檔案館或檔案局查詢,如果是未公開的檔案按許可權去開介紹信去查閱。近現代的檔案可以去第二歷史檔案館,古代檔案可以去國家檔案館。
Ⅷ 檔案的歷史價值是什麼
檔案是國家的財富,是人類記憶的重要載體。一個國家保存的檔案年代是否久遠、數量是否浩瀚,是這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研究和探索檔案價值的本質和特性以及實現檔案價值的規律性,是檔案學理論的重要課題。檔案價值論的建設,不僅對檔案學理論發展和檔案工作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而且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也將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檔案價值論,以檔案價值現象、本質及其運動規律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本文主要由三個理論部分組成:
一、檔案價值本體論
檔案價值本體論是檔案價值理論體系的基石,是研究檔案價值本身的存在及其方式和狀態、特點、性質等的理論。該部分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內容:
(一)檔案價值概念及其內涵
檔案價值是檔案這一客體對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所具有的憑證和參考意義。檔案價值概念具有以下內涵:第一,檔案價值概念明確了檔案價值的主體、客體以及檔案價值的根本來源、連接檔案價值客體與主體的中介物——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檔案價值是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中介的檔案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它是通過檔案與人們主體需要的關系得到體現的。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產生對檔案的利用需要,另一方面又聯結檔案客體和主體及其需要,使兩者相互作用,從而把潛在的價值關系轉變為現實的價值關系。檔案價值,即檔案客體對主體的憑證和參考意義,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體現出來的,並且也最終是社會實踐活動促成了檔案價值的實現。第二,檔案價值是檔案客體和主體之間的特定關系,是檔案屬性與主體需要的統一。檔案價值作為「意義」或「作用」,不是一種實體概念,而是一種關系概念,表示客體與主體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客體——檔案及其屬性,是檔案價值的物質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就無所謂檔案價值;主體及其利用需要,則是檔案價值得以體現的必要條件。因此,檔案價值既不是單純的檔案客體的屬性,也不是片面的主體的屬性,而是檔案客體的屬性與主體需要的統一,體現為一種意義或作用。第三,檔案價值是檔案客體對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所具有的憑證和參考意義或作用。
(二)檔案價值的根源
檔案價值的根源就是社會實踐活動,這種人類社會的基本活動一方面形成了人類的歷史記錄——檔案文獻,另一方面又產生了主體對檔案文獻的需要,而正是這兩者產生了檔案價值。社會實踐活動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得以形成和實現的現實基礎和中介。社會實踐活動是決定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的基本方式,是檔案價值的根本來源。
(三)檔案價值的性質
檔案價值的客觀性。檔案價值的客觀性主要是由檔案及其屬性、主體及其需要以及聯結檔案價值客體和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客觀性決定的。
檔案價值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檔案價值的絕對性,主要是指檔案價值是無條件的、絕對存在的。檔案價值的相對性,主要是指檔案價值的條件性,即檔案價值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因客體、主體、時間、空間等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檔案價值的惟一性,是指檔案價值這一事物獨一無二的自我完整性和獨立性,是其他事物所無法替代的。
(四)檔案價值形態
檔案價值形態,就是指檔案價值的具體表現形式。也可以說,檔案價值形態實際上就是指檔案的具體價值或具體的檔案價值。
1.檔案的利用價值和保存價值
檔案的利用價值,是從檔案的具體有用性而言的,是指某一(或一部分)檔案對具體利用者的具體(特定)意義或作用。檔案的利用價值是檔案價值微觀化的表現形態。檔案的保存價值,是指檔案是否具有保存的意義。檔案的保存價值在檔案價值鑒定工作中的具體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時間長短體現出來的。
2.檔案的現實價值和長遠價值
檔案的現實價值又可以稱為現行價值,既包括檔案對其形成單位的社會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現實利用價值,也包括對其他單位的社會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現實利用價值。檔案的長遠價值,是指某些檔案的利用價值其時效性可以擴展到遙遠的未來,具有長遠的保存和利用價值。
Ⅸ 檔案學的發展史
檔案和檔案工作的歷史可上溯數千年,但檔案學則形成於18世紀末歐洲實行檔案改革之後,此前經歷了漫長的孕育過程。
檔案學的萌芽時期 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檔案工作不斷地發展,積累了許多經驗,但主要是整理與編目的經驗。
在歐洲,古羅馬人把檔案按發文和收文進行分類保管;公元5~11世紀,封建庄園檔案館和教會檔案館把檔案分為「開式」(一般性文件)和「閉式」(機密或人事任命文件)兩類;11~15世紀,一些檔案館把檔案按業務部門序列、時間序列、文件種類序列進行分類保管;16~17世紀出現了按君主、臣民、外交三大類別整理檔案的方法,按地區、事由、時間順序整理檔案的方法,以及按中央機關的分支機構劃分為教會統治、政治領導、司法事務、財政管理等類別的整理方法等。
檔案編目在檔案整理的基礎上也發展起來,如古代羅馬人按時間順序編制了發文謄錄簿,那不勒斯王國從1284年起編制了檔案目錄,法國憲典寶庫從1318年起編制了檔案目錄等。
16世紀中期,出現了早期的檔案工作著作,如拉明根著的《綜合報告—怎樣才算一個完美的登記室》和《登記室及其機構和管理》。
在中國,商代採用穿紮成冊的方法保管甲骨檔案;唐代實行「每三年一揀除」的檔案鑒定製度;宋代採用「置冊分門編錄」、按年月次序整理檔案的方法;元代將入庫的檔案進行編類、立號、封題;明代整理黃冊採用年代-地區分類標准;清代嘉慶年間,內閣典籍廳編制的《清理東大庫分類目錄》採用按文件名稱和問題進行分類的方法。中國古代學者很重視總結檔案文獻編纂的經驗,提出了「述而不作」(即尊重原文)和「多聞闕疑(即不妄加校改)的編纂原則。
古代社會出現的檔案學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斷的、經驗性的知識,尚未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但為檔案學的形成准備了條件。
歐美檔案學的形成和發展 18世紀末以後,歐洲一些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推動下,對檔案工作進行了改革,建立國家檔案館,頒布檔案館條例和其他規章制度,提出檔案「公開原則」,將檔案館的檔案向公眾開放,興辦檔案學校,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等等,發展成一項國家事業。這種檔案工作實踐的變化和發展以及檔案事業的興起,不僅對檔案學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且也為檔案學的創建提供了條件。
19世紀初葉,「檔案學」概念首先在德國出現。1804年奧格寫的《一種檔案學理論思想》和1834年創辦的《檔案學、古文書學、歷史》雜志,都使用了檔案學的概念。1885年法國學者朗格盧瓦在巴黎出版的《國際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雜志第一期發表了《關於檔案館的科學》一文,首次提出檔案學是一門科學的見解。
19世紀,歐洲許多檔案學者對檔案館性質、地位、作用以及檔案的整理、鑒定、編目、利用、公布等作了廣泛的探討,涉及到檔案工作各個環節的基本內容。檔案的整理理論是歐洲檔案學形成時期所探討的核心問題,檔案學家們先後提出了事由原則、尊重全宗原則和來源原則,並對這些原則的優缺點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進行了論證。
1898年出版的荷蘭檔案學家繆勒、斐斯和福羅英合著的《檔案整理和編目手冊》,總結了歐洲檔案工作經驗,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研究成果,系統地闡述了檔案整理與編目的理論、原則與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對全宗理論的深刻論述,提出檔案全宗的有機聯系和不可分散的原則。
進入20世紀,檔案學著作隨著檔案工作實踐發展而增多,代表作有英國詹金森著的《檔案管理手冊》、義大利卡薩諾瓦著的《檔案學》、和法國檔案工作者協會編寫的《檔案學手冊》、美國謝倫伯格著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和《檔案的管理》等。
中國檔案學的形成和發展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封建帝制,一向秘藏清宮的明清檔案不再為皇家所專有。20年代初,由於大內檔案流散到社會,引起學術界關注,並開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檔案的活動。30年代,史學界人士沈兼士、徐中舒、吳晗、鄭天挺等,撰寫了不少論文,對明清檔案的史料價值和檔案整理與編目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
國民黨政府機關為提高行政效率發起文書檔案改革運動,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檔案工作者,以現行機關檔案室為研究對象,對檔案管理進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檔案管理著作。
20世紀40年代中國開始興辦檔案專業教育,在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設立檔案管理專科,在重慶創辦私立崇實檔案學校,開設檔案管理課程,研究檔案學,並介紹歐洲一些國家的檔案學思想和管理經驗。
民國時期的檔案學研究,是由史學界、行政界和檔案教育界各自分別進行的,從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檔案管理問題,對建設和發展中國檔案學有一定的貢獻。但受當時檔案工作實踐發展水平的限制,檔案學研究還停留在對明清檔案管理和現行機關檔案管理的經驗總結方面,側重具體業務研究,缺乏理論概括。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具有國家規模的檔案事業,為檔案學研究開辟了廣闊道路。中國重視檔案學學科體系的建設,50~60年代中期,創建了文書學、中國檔案事業史、外國檔案事業史、等諸多學科。80年代,建立了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技術並重的檔案學學科體系,各門學科有了進一步提高和發展。
國際檔案理事會的學術活動 自1950年國際檔案理事會成立以來,在組織國際檔案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組織作用。為了便於在國際間交流業務經驗,出版有《檔案》(年刊)、《國際檔案理事會通報》(半年刊)、《國際檔案雜志》(半年刊)等多種刊物。1979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檔案理事會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計劃地開展檔案業務專題調查研究和專項試點工作。
Ⅹ 什麼是歷史檔案
歷史檔案,一般特指具有官方記錄北京的文件,檔案。。。
關於檔案的定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外已有上百種,如果根據其下定義的出發點和角度來劃分,可以歸納為五種類型:法規型、辭書型、教科書型、專著型、論文型。為什麼會有如此眾多的檔案定義呢?
其原因大概是:
1、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政治文化觀念,對檔案這一事物的認識也有所不同,例如法語國家認為文件(文書,下同)一旦形成就叫做檔案,包括文件的現行作用、半現行作用和非現行作用三個階段在內;我國認為文件向檔案部門歸檔後才叫做檔案,包括文件的半現行作用和非現行作用兩個階段在內;英語國家認為文件進入檔案館後才叫做檔案,僅指文件的非現行作用階段。
2、同一國家不同時期的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對檔案這一事物的認識也會產生差異,例如我國有人認為只有經過專門整理和鑒定的歸檔文件才能稱作檔案,有人認為只有檔案機關收藏的無現行作用的文件才能稱之為檔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