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考
❶ 歷史的的中考重點
2016中考歷史復習資料初中歷史知識點大全
人教版初中歷史全冊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上冊)
★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保留猿的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課華夏之祖
一、華夏之祖——黃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黃帝 二、堯舜禹的「禪讓」
1.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建立。
★第四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的興衰
1.禹死後,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
.目的:為了
鞏固統治
,西周實行
分封制
。
2
.內容:周天子把
土地
和平民、奴隸,分給
親屬、功臣
等,封他們為
諸侯
。諸侯必須
服從
周天子的命令
,
向天子交納貢品
,平時
鎮守疆土
,戰時
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
3
.作用:
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
★第五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1
.在
原始社會末期
,我國已經出現了青銅器。
商朝
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
銅器有
司母戊鼎
(
造型雄偉
)
和
四羊方尊
(
造型精美
)
。
2
.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
成都平原
,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
的「
三星堆
」文化。
那裡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
青銅神樹等,
引起中外人士的
矚目。
★第六課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
.
公元前
770
年,
周平王
東遷洛邑,史稱「
東周
」。
東周
分為
春秋
和
戰國
兩個時期。
2
.齊桓公任用
管仲
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
「
尊王攘夷
」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3
.公元前
7
世紀後期,晉楚雙方
城濮
大戰後
晉文公
成為中原霸主。百年後,楚莊王做了中
原霸主。
二、戰國七雄
1
.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
齊、楚、秦、燕、趙、魏、韓
。
2
.發生於
公元前
260
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使
東方六國再也無
力抵擋秦國。
❷ 初中歷史中考知識點
一、歷史區分:
古代史:夏商周到1840年鴉片戰爭。
中國近代史:1840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
中國現代史:1949年至今。
二、古代史知識點:
1、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生產力提高、民族、地域之間聯系加強、戰亂帶來災難,人民渴望統一、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國富兵強,實力超群。
2、西周:時間: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建立:楚漢之爭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漢,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即漢高祖。漢武帝大一統:背景:休養生息 國力強盛。措施:改革官制 大量選才 削弱王國勢力強化法制。影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西漢統治達到鼎盛。
3、唐朝:618年建立統一。貞觀之治原因:吸取隋忘教訓,強調「存百姓」。措施:革新制度,倡節儉,興科舉。開元盛世措施:選賢,重農,限佛,募兵制,興文治。作用:政治清明、國力強盛、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三、近代史知識點:
1、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2、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3、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4、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5、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
6、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7、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
8、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四、現代史知識點:
1、中共歷史上召開了多次重要的會議,歷次會議的時間經常容易混淆,例如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七大」、「八大」、「九大」召開的時間分別是1921、1922、1923、1945、1956、1969。
2、1953年,中央確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讓你記住工業化和進行三大社會主義改造是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主要任務。
3、1984年,中央開放了沿海14個沿海開放城市:口訣「一天兩連通三州,煙波江上北兩島」。
❸ 歷史中考平均分
歷史中考平均分:71.89。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版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權、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
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❹ 中考的由來已經歷史
中考 1980年開始的。(應該是)
中考的全稱叫做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簡稱中考(也就是初中升高中的考試)。中考前有兩次模擬考試(部分地市為三次),各市(區)各自出題。中考以省(直轄市)為單位出題。中考屬於選拔性考試,但是中考的選拔是建立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選拔;中考要考慮考生升入高中後繼續學習的潛在能力,但高中教育還是屬於基礎教育范圍,因此中考仍要堅持既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又要堅持考查考生的學科能力的原則。除個別區縣或個別學科單獨命題外,全市絕大多數區縣的三科考試由市裡統一命題,全市命題將嚴格遵循現行中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充分考慮各區縣的教學情況、教改情況、教材使用情況和考生的實際水平,最大限度地求同避異,充分體現統一命題的「平穩過度,循序漸進」的原則。
❺ 歷史中考考什麼內容啊!
考點1 侵略與反抗知識清單——明確考什麼一、外國列強的侵略1、鴉片戰爭(1)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根本);清政府閉關鎖國、經濟落後、政治腐敗;林則徐虎門銷煙是英國發動戰爭的借口。 (2)結果: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內容: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3)影響: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第二次鴉片戰爭(1)原因: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2)罪行:英法聯軍於1860年10月佔領了北京,並放火燒毀圓明園;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侵佔了我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3)影響:外國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內地,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3、甲午中日戰爭 (1)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同時,開始了對外侵略擴張。 (2)結果: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內容:①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3)影響:刺激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原因: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義和團運動)。(2)結果: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內容:①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③從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一律拆毀,允許列強各國在北京到山海關沿線要地駐兵;④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參加任何反帝活動。(3)影響::①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②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知識聯想: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進一步加深:第二次鴉片戰爭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二、中國人民的抗爭1、林則徐虎門銷煙(1839年) (1)原因:鴉片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 2)經過:欽差大臣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把收繳的鴉片在虎門海灘銷毀。(3)意義: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2、太平天國運動 (1)興起: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2)太平軍抗擊洋槍隊:太平軍抗擊洋槍隊A、1860、8,青浦戰役,太平軍大敗洋槍隊華爾B、1862年,慈溪戰役,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3、左宗棠收復新疆 (1)背景:阿古柏率軍侵入新疆;俄英對新疆虎視眈眈,俄國出兵佔領伊犁。(2)經過:1875年,左宗棠進軍新疆討伐阿古柏。1881年中俄雙方簽約,中國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4、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 在黃海大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殉國。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太多了,這里版面有限;你可以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ff0120100btfb.html 看看 答案補充 http://www.zxls.com/Article/czpd/Class189/200903/20090317083013_73477.html 的資料更新、更全面
麻煩採納,謝謝!
❻ 歷史中考主要考哪幾方面的內容
基礎知識會考時間地點人物文獻事件等,這些東西都要知道了解還能簡述,還有識圖題,主要是秦始皇,開國大典,中英香港交接儀式,馬克思恩格斯,蒙娜麗莎這些常考,三大戰役,戰國七雄,三國協約這三副圖的位置要記、綜合題的話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會運用所學的知識,還會出現一些符合當前國際形勢的題目,我預測今年可能會考和新疆有關的知識,我們這邊還有十分的地方文化常識,不知道你那裡有沒有,不過話說回來,老師沒有給你們發考標嗎
❼ 中考歷史故事
1、識記:元謀人、北京人的文化遺存。
1)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是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保留猿的體質特徵,直立行走,能夠用手製造和使用工具從事勞動,會使用天然火,過群居生活。
2、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1)炎帝:傳說中,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號稱神農氏,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葯學的創始人。2)黃帝:傳說中,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創始人。3)炎帝和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4)堯、舜、禹先後成為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堯、舜通過「禪讓制」推舉繼承人;禹是治水英雄。
3、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實: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後,兒子啟繼承父位,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4、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史實: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2)獎勵生產;3)獎勵軍工;4)承認土地私有;5)推行縣制;6)統一度量衡。
作用: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知道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夏,陳勝和吳廣率眾在大澤鄉起義。起義失敗,但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6、張騫通西域的史實。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作用: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7、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穿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作用: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有力地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作用。
8、了解秦兼並六國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史實: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國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順應了歷史潮流,有利於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對歷史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秦的統一,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統一的趨勢則成為此後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9、了解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和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❽ 歷史中考重點。
1、我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階段(重點)
秦統一的時間
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
秦朝鞏固統治措施的歷史作用:這些措施奠定了兩千多年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於國家的統一,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我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階段(重點)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61年,鄭成功率領將士,從金門橫渡台灣海峽,向佔領台灣的荷蘭殖民軍發動進攻。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台灣回歸祖國。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朝設立台灣府: 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冊封「達賴」、「班禪」和設置駐藏大臣:清朝順治帝正式賜予西藏佛教首領達賴五世「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此後,歷世達賴和班禪,都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後來,清朝明確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和設置伊犁將軍: 清朝乾隆帝出兵平定了回部上層貴族小和卓和大和卓發動的反清叛亂。清朝為此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從而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專題二 科舉制的發展歷程(重要)
1、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
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撥官員; 隋煬帝:正式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撥;武則天:開始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把詩賦作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內容。
2、科舉制的演變
明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
明太祖:思想文化上,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3、科舉制的廢除
科舉制度的廢除: 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在1905年(清朝末年)被廢除。
專題三 我國古代對外關系(重點)
1、主動。開放
張騫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地區和西域地區經濟文化的聯系。
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它溝通了中西交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是貿易之路、友誼之路、和平之路、文明之路。
評價唐太宗:
對外關繫上——採取了比較開明的政策,鼓勵外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對外關系呈現出和睦、開明、開放的景象。
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唐朝貞觀年間開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學習唐朝的制度和文化。遣唐使回國後,以唐朝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唐太宗貞觀年間,高僧玄奘從長安前往天竺,學習佛法。後攜帶大量佛經回國並翻譯,還寫成《大唐西域記》。該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唐玄宗時,高僧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才成功,他設計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
作用:遣唐使的到來、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密切了唐朝和日本、印度等國的文化交流。表明唐朝對外交往的開明、開放政策。
鄭和下西洋: 1405年,明成祖派遣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
意義:鄭和七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主動外交、和平外交。
2、閉關鎖國
原因:①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具有封閉性和保守性,清朝統治者認為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②(現實的原因)清朝統治者擔心開放會使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影響:「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經起過一定的作用。但是,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
專題七 新中國的建立、鞏固與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重要)
1、新中國的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北京為首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100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內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國際意義)。
2、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達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標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3、抗美援朝
黃繼光、邱少雲: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捨身堵槍眼的黃繼光;為嚴守紀律,紋絲不動,最終被大火吞噬的邱少雲。
4、土地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意義:
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5、工業化的起步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6、三大改造: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7、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
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大慶石油工人,有「鐵人」之稱的王進喜;科學家,被譽為「兩彈元勛」的鄧稼先;被稱為「黨的好乾部」的縣委書記焦裕祿等。他們成為全國人民的楷模。
8、文化大革命
全國大動亂局面的出現: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全國出現大動亂的局面。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內亂。
專題八 走向輝煌的現代中國(重點)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基礎。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經濟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特區的建立: 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國有企業改革: 從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1992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
鄧小平理論: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是鄧小平。鄧小平關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1997年,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2、新中國偉大成就
(1)民族團結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全國已建立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
(2)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一個中國的原則是「一國兩制」的根本前提。「一國兩制」是新時期祖國統一的指導思想。
香港、澳門回歸: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海峽兩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二十多年來,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人員往來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海峽兩岸經濟上互相促進、互補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3)外交成果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此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中美關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
世界格局的演變經歷了四個
工業革命的影響: 19840年前後革命。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革世界的統治,、東
序。華盛頓體系、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凡爾賽——
3、兩極格局的形成
杜魯門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蘇冷戰和兩極格局的結束。主義民主,健全法制,穩定政治局勢。在經濟上,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