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進化的歷程
① 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怎樣的
生命的起源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那時候地球的溫度很高,地面上的環境與現在
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岩橫溢。從火山噴出的氣體,如水蒸
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與現在的大氣成分明顯不同的是:當時的大氣中沒有游離
的氧。這些氣體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下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
後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
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
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所以,可以說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
生物進化的歷程原始的生命,又經過極其漫長的歷程,才逐漸進化成為現在這樣豐富多採的
生物界。概括地說,原始生命由於營養方式的不同,一部分進化成為具有葉綠素(能自養)的原始
藻類,另一部分進化成為沒有葉綠素(不能自養)的原始單細胞運動。這些藻類和原始單細胞動物
就分別進化成為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下圖)。
動植物進化的歷程示意圖
植物進化的歷程大致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類,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逐漸進化成為適應
陸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使原來的不毛之地開始披上了綠裝。但是,它們的生殖還
都需要有水的環境,後來,一部分原始的蕨類植物進化成為原始的種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
和被子植物,它們的生殖完全脫離了水的限制,更加適應陸地生活。
動物進化的歷程大致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單細胞動物,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逐漸進化成
為種類繁多的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包括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軟體動物和環節動物等,
這幾類動物的結構越來越復雜,但是,它們大都需要生活在有水的環境中。後來發展到了原始的節
肢動物,它們有外骨胳和分節的足,比如昆蟲等,對陸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脫離了水生環境。
地球上最早出來的脊堆動物是古代的魚類。以後,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某些魚類進化成為原
始的兩棲類,某些兩棲類進化成原始的爬行類,某些爬行類又進化成為原始的鳥類和哺乳類。各類
動物的結構逐漸變得復雜,生活環境逐漸由水中到陸地,最終完全適應了陸上生活。
總之,生物的進化歷程可以概括為: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人類的出現人類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人體具有體溫恆定、胎生、哺乳等哺乳動物的基
本特徵,這說明人類與哺乳運動有著較近的親緣關系。而在哺乳動物中,類人猿與人類的親緣關系
要算是最近的了。例如,類人猿中的黑猩猩,無論是在血型、骨胳(下圖)、內臟器官的結構和功
人和黑猩猩的骨骼
能上,還是在面部表情和行為上,都與人類很相似。此外,人類學家的研究也充分證明了人類和類
人猿是近親,二者有著共同的原始祖先。
原來,人類和類人猿都起源於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裡過著樹上生活(圖)。
後來,地球上的一些地區,氣候變得乾燥了,森林減少了。在這些地區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
地面上來尋找食物,經過漫長的年代,它們就逐漸進化成現代的人類。那麼,其他地區的森林古猿
呢?他們仍然生活在森林裡,經過漫長的年代,有的絕滅了,有的就逐漸進化成了現在的類人猿。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逐漸能夠直立行
走,而前肢則能夠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禦敵害
(右圖)。在運用這些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它們逐漸學會
了製造簡單的工具。久而久之,人類祖先的雙手變得越來
越靈巧,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這個過程中,它們還產生
了語言和意識,逐漸形成了社會。就這樣,經過極其漫長
的歲月,古猿逐步進化成為人。
② 簡述地球上生物進化的歷程
生物進化實際上就是不斷創造,從生命早期的單細胞生物,到目前最復雜的人,這種天壤之別,只有創造才能將其實現。只要看看生物多樣性,這一生物進化的成果,就可以領略生物進化的啟示。根據今天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情況,我們同樣可以發現能量、多樣性、適應性這三個關鍵因子在起主要作用。
(1)能量。隨著緯度的降低,溫度越來越高,能量越來越充沛,生物多樣性也在增加,從寒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生物多樣性是逐漸增加的,其中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最高[19],這充分體現了能量是復雜系統創造力動力的作用、
(2)多樣性。多樣性是復雜系統創造力的條件。生物進化史,就是一幅生物圈這一復雜系統展示其非凡創造力的畫卷。縱觀生物進化歷程,可以發現有幾個趨勢值得關注。第一,生物個體結構復雜性和多樣性增長的趨勢。第二,從時間順序上看,生物圈的創造力不是勻速的,而是呈加速度方式發展,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復雜結構的生物類群在生命史上出現較晚,生物結構越復雜,進化出現的時間越晚;二是生物多樣性在生命史早期較為單調,越到晚期越豐富。
這說明生命簡單的時候,多樣性不高,創造力不強,而當多樣性逐漸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復雜性和多樣性會以爆發的形式出現,創造力極大增加。
(3)適應性。對於一個系統而言,適應則生存,不適應則消失或被改變。因此,達爾文將「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作為動物進化的動力。在人類社會中,民族也好,個體也好,越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生存同樣才越容易。可是,如果自然進化的動力真是「適者生存」的話,就不可能進化出人類。因為,人類在早期既沒有尖爪利齒攻擊獵物,又無厚皮硬殼防護自身,也不像馬和鹿那樣擅長奔跑,根本不是很多猛獸的對手。而真正適應環境的是細菌和一些低等植物,它們才應該是自然選擇的對象,因為它們具有適應各種難以想像惡劣環境的能力,這是人類所無法相比擬的。可是進化的結果卻恰恰選擇了人,人成為地球的主宰。
可見,當一個物種完全適應某一個環境,或者說不管環境如何變化,這個物種都能完全適應的時候,那麼,這個物種就沒有必要產生重大變異來適應環境,這就是變形蟲幾十億年來,不管地球環境如何變化,其形狀基本不變的原因。但是人則不行,因為人很不適應環境,正是因為不適應,人類才加速改變,不斷創造。
從創造的角度來說,系統越適應,創造力越低。相反,系統對環境不適應,就能造成一種促進變化的壓力,系統變異會越多,創造力就越強,恰恰是不適應引發了創造。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啟示,一個復雜系統的創造力與其所具有的能量和多樣性成正比,與其適應性成反比。
③ 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怎樣的
原因是,可能需要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時間!不怎麼明顯的例子是雞變異,而是騾子,眾多的普通雞在裡面與變異雞互相繁育後代,不然就又是一個新物種,現在的雞被人一代一代挑選形成了肉食雞和蛋雞,才能達到這點,而這僅僅用了幾十年,自然條件需要普通雞變異成這種的話。如果在自然條件下,而減弱了變異雞的優勢,最明顯的例子來講就像驢和馬生出來的不會是驢也不會是馬!不過騾子不能生育後代
④ 生物進化過程
最早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其出現年代少於400萬~300萬年, 這個物種腦容量很小, 雄性明顯遠比雌性為大, 被稱為"露西"(Lucy)的年輕雌性南方古猿骸骨於1974年在依索比亞出土, 由於骨骼較為完整, 使人能確立古猿的行走形式: 以足直立, 步履蹣跚, 科學家從肩胛骨及臂骨分析發現: 南方古猿仍保持靈長類遠祖的攀援的特徵 。之後發現非洲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 據推測: 身高為145厘米, 雄性平均體重為65千克, 雌性35千克 , 腦容量為現代人的三分之一。
粗壯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 已有臼齒的產生, 它們開始以硬質及多且纖維的植物為食。它們已經有明顯的社會關系, 能製造及使用簡單工具, 最早的石器出現於250萬年前, 工具亦有明顯的分化, 如砍伐器、刮削器和多邊器, 此外, 還在古猿遺址中發現獸骨與角器等。在屏障東部成功進化的大量粗壯型南方古猿最終不敵天然的災害: 300萬年前突然爆發的火山把南方古猿葬身在東非大裂谷的火場中, 這是人類進代歷史上一場大浩劫。 鮑氏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boisei)為稱東非人, 被認為是粗壯南方古猿的地理變異種。
纖細型南方古猿最接近人屬(Homo)的古猿, 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以採集植物的塊莖和野果為食, 它們可能還會拾取死獸分吃屍肉, 為了保障足夠的食物來源, 開始出現了狩獵, 草原中的羚羊、野鹿及毛驢成為了獵殺的對象, 同時為了防止大型肉食動物的侵襲, 它們會有守望相助的義務, 它們經過一系列的自然適應,成功演變向人的發展方向 。距今350萬~150萬年前, 這種南方古猿以雙足行走的穩健演化, 使它們成功地晉身為人類的原形。
能人意即能製造工具的人種, 它為人屬的最原始的成員, 腦容量為男: 700~800毫升,; 女500~600毫升, 可能已具語言能力。從他們的遺址中發現大量的石器, 可以聯想人類的祖先已經學會敲打石塊製造石器及用石器迪敲擊獸骨或宰割獸肉。從發掘場地得知: 能人曾與幾種不同種類的南方古猿、甚至人屬共存於同一場所中, 由於他們有各自的生活習性, 沒有戰斗的考古被發現, 甚至發現有能人與後代直立人共存的紀錄。經過數十萬年的演進, 能人最終全為直立人所取代, 成為人類的主流。
當直立人出現時, 人類史己經有漫長的歲月, 他們承繼了其先驅的技能, 並加以改良, 那時候人類懂得用火, 也能象現代人般進行奔跑, 依照自己的心思製作石器, 從腦髗骨的結構可以確定他們有語言的能力, 從最豐富的北京直立人遺址中發現近10萬件石器製品和用火痕跡, 以及百多種動物化石, 從燒骨而知他們已有熟食的習慣, 狩獵的結果使人類有肉食的傾向, 肉食對人體的影響可分為: 大腦能攝取更多營養, 從而促進咦韉男
⑤ 從生物進化的歷程來看,生物進化的總的趨勢是:由______到______,由______ 到______,由______到______
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證據,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低等、水生生物較多.越晚近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復雜、高等、陸生生物較多,因此證明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
故答案為:簡答,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
⑥ 生物進化歷程的依據.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怎樣的
您好!地球誕生初始表面產生了酸性的海洋,它是單細胞生物的搖籃.單細胞生物進化出原生生物和藻類,原生生物經過環環進化,最後衍生出魚類,魚類向陸地進化,衍生出兩棲類,兩棲類進化出爬行類,爬行類進化出哺乳類和鳥類.當初的藻類,進化成現在的各種植物.恐龍也屬爬行類,哺乳動物是在恐龍滅絕的末期出現的,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當時除了氣候影響了恐龍的滅絕,還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哺乳動物的出現.而最早出現的哺乳動物是嚙齒類小型動物,靠偷吃恐龍蛋為生,所以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恐龍的繁衍.而人類是最最後來才進化出來的類別.鴨嘴獸是典型的爬行類進化為哺乳類的範例.節肢動物甚至早於魚類出現.
⑦ 生物進化的過程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哦,設計太廣了,隨便說說吧
從幾十億年前地球形成開始是沒有生命的,但是地球特定的地理環境有大氣層和水,在大氣層中有閃電產生,由於閃電的作用,地球中最原始的無機物質在閃電的作用下形成氨基酸等最基本的生命體的單體(這個是米勒實驗驗證的)。然後經過漫長的化學反應,氨基酸逐漸形成肽鏈的高分子的物質,然後再經過漫長的演化而與其他大分子物質形成單細胞生物。單細胞生物比較簡單,在演化的過程中,單細胞生物組建聚集起來,形成團聚的多細胞團,多細胞團的功能相同,形狀相同。細胞內部功能出現分化,向著專門化的方向發展。這是多細胞生物產生的基礎。
從多細胞生物開始進一步演化,從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等單細胞動物到線形動物等高級一點的多細胞動物。這些可以說事無脊椎動物的鼻祖。
從無脊椎動物進一步演化到脊索動物,就逐漸出現脊椎動物的雛形了。
脊椎動物從魚類開始進化,整個進化的思路是要擺脫水環境的影響。魚類向著兩棲類發展,可以離開水而相對獨立生活,呼吸系統進化很大,從鰓到肺和皮膚呼吸。兩棲類再到爬行類,表皮能夠防止水分蒸發,呼吸系統進一步進化。然後到了鳥類,最終演化成哺乳類。
整個進化過程是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是細胞內分工的結果,是自然選擇和生物對環境適應的過程。
⑧ 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一切生命形態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進化」一詞來源於拉丁文evolutio,原義為「展開」,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漸變化、發展,由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1762年,瑞士學者邦尼特最先將此詞應用於生物學中。
進化思想的發展 古代人們在栽培植物和馴養動物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關於生物的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知識,注意到生物機體的變化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逐步形成了樸素的生物進化思想。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通過對他那個時代有關動物的知識的系統整理,把540種動物按性狀的異同分為有血的和無血的兩大群,每群之下又分為若干類。他進一步提出生物等級即生物階梯的觀念,認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個連續的系列,即從植物一直到人逐漸變得完善起來的直線系列。中國戰國時期匯集的《爾雅》一書記載了生物類型的變化;漢初的《淮南子》一書,不僅對動植物作了初步分類,而且提出各類生物是由其原始類型發展而來的。
近代科學誕生以前,進化思想發展緩慢,當時廣為流行的是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這種觀點直到18世紀仍在生物學中占統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是瑞典植物學家C.von 林耐(1707~1778)。他所提出的分類系統雖然有助於揭示生物物種之間的歷史聯系,但他卻把物種看作是上帝創造的不可改變的產物。隨著生產和科學的發展,積累了許多新的與物種不變相矛盾的事實。在大量事實的影響下,甚至象林耐這樣堅定的神創論者,在晚年也不得不承認由於雜交的結果能產生新種。和林耐的觀點相反,法國學者G.L.L.布豐(1707~1788)相信物種是變化的,現代的動物是少數原始類型的後代。他把有機體與居住環境聯系起來,認為氣候、食物和人的馴養等因素可引起動物性狀的變異。1809年,另一位法國學者J.-B.de拉馬克(1744~1829)在其《動物學哲學》中,用環境作用的影響、器官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的遺傳等原理解釋生物進化過程,創立了第一個比較嚴整的進化理論。1859年C.R.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一書,論證了地球上現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發展而來,它們之間有親緣關系,並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以說明進化的原因,從而創立了科學的進化理論,揭示了生物發展的歷史規律。
19世紀80年代以來,以A.魏斯曼(1834~1914)為代表的新達爾文主義,把種質論和自然選擇學說相結合,豐富了達爾文的進化理論。20世紀30年代以來,以T.杜布尚斯基(1906~1975)等人為代表的綜合進化論綜合了細胞遺傳學、群體遺傳學以及古生物學等學科的成就,進一步發展了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理論。60年代末,日本學者木村資生等人提出中性學說,又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進化的某些特徵,補充、豐富了進化論。
進化的進步性 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生物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後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植物界從藻類到裸蕨植物再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最後出現了被子植物。動物界從原始鞭毛蟲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
生物界的歷史發展表明,生物進化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從中呈現出一種進步性發展的趨勢。一般說來,進化過程的進步具有如下特徵:①在生物界的前進運動中,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形態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和完善化;與此相應,生理功能也愈益專門化,效能亦逐步增高。②從總體上看,遺傳信息量隨著生物的進化而逐步增加。③內環境調控的不斷完善及對環境分析能力和反應方式的發展,加強了機體對外界環境的自主性,擴大了活動范圍。
生物進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現出種種特殊的復雜情況。除進步性發展外,生物界中還存在特化和退化現象。特化不同於全面的生物學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對某種環境條件的特異適應。這種進化方向有利於一個方面的發展卻減少了其他方面的適應性,如馬由多趾演變為適於奔跑的單蹄。當環境條件變化時,高度特化的生物類型往往由於不能適應而滅絕,如愛爾蘭鹿,由於過分發達的角對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終於滅絕。對寄生或固著生活方式的適應,也可使機體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趨向退化。如有一種深海寄生魚,雄體寄生在雌體上,雄體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別膨大,以保證種族繁衍。
有些研究者對進化的進步性表示懷疑,認為進步性不是進化的基本特徵,也不是進化的本質。科學研究證明,進化不全都引起進步,進化過程中也有退化,但從有機界總的進化過程看,進步性發展是進化的主流和本質。
進化的方式 生物界各個物種和類群的進化,是通過不同方式進行的。物種形成(小進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漸進式形成,即由一個種逐漸演變為另一個或多個新種;另一種是爆發式形成,即多倍化種形成,這種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動物中很少發生,但在植物的進化中卻相當普遍,世界上約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種是通過染色體數目的突然改變而產生的多倍體。物類形成(大進化)常常表現為爆發式的進化過程,從而使舊的類型和類群被迅速發展起來的新生的類型和類群所替代。
漸進進化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基本概念。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由適應的變異逐漸積累就會發展為顯著的變異而導致新種的形成。因為「自然選擇只能通過累積輕微的、連續的、有益的變異而發生作用,所以不能產生巨大的或突然的變化,它只能通過短且慢的步驟發生作用」。與達爾文的主張相反,早期遺傳學家如荷蘭的H.de弗里斯等相信,新種可由大的不連續變異即突變直接產生,並把這種方式看作是進化變化的主要源泉,認為自然選擇對生物的進化不起積極作用。現代進化論堅持達爾文的漸變論思想和自然選擇的創造性作用,強調進化是群體在長時期的遺傳上的變化,認為通過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或遺傳重組、選擇、漂變、遷移和隔離等因素的作用,整個群體的基因組成就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殖隔離,演變為不同物種。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古生物學者根據化石記錄中顯示出的進化間隙,提出間斷平衡學說,代替傳統的漸進觀點。他們認為物種長期處於變化很小的靜態平衡狀態,由於某種原因,這種平衡會突然被打斷,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成為新種。
生物的進化既包含有緩慢的漸進,也包含有急劇的躍進;既是連續的,又是間斷的。整個進化過程表現為漸進與躍進、連續與間斷的辯證統一。
⑨ 生物的進化歷程
生物進化歷程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在進化過程中,有許多關鍵性的生物分化,配合地質時間與進化歷程,能夠歸納出進化時間表.目前已知的化石紀錄中,最早生命遺跡是出現在約38億年前,原核單細胞生物則出現在33億年前.到了22億年前,才出現最早的真核單細胞生物,如藍綠菌.6億年前藻類與軟體無脊椎動物出現.再此之前的年代稱為前寒武紀.
古生代是由5億4千3百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所發生的寒武紀大爆發開始,此時大多數現代動物在分類上的門已經出現.之後海中藻類大量出現,而且植物與節肢動物開始登上陸地.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在4億3千9百萬到4億9百萬年前出現.接著是硬骨魚類、兩棲類與昆蟲的出現.3億6千3百萬年前到2億9千萬年前,維管束植物開始發展成大型森林,同時最早的種子植物與爬蟲類出現,並由兩棲類支配地球.最後爬蟲類開始發展,並分化出類似哺乳類的爬蟲類,隨後發生二疊紀滅絕事件,古生代結束.
中生代開始於2億4千5百萬年前,這時以恐龍為主的爬蟲類與裸子植物逐漸支配地球.1億4千4百萬年前到6千5百萬年前,開花植物出現,最後中生代結束於白堊紀滅絕事件.
6千5百萬年前之後則稱為新生代,哺乳類、鳥類與能夠為開花植物授粉的昆蟲開始發展.開花植物與哺乳動物在這段時間取代了裸子植物與爬蟲類,成為支配地球的生物.可能是人類祖先的類人猿出現在360萬年前,直到10萬年前,現代人(學名:Homo sapiens)才誕生.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⑩ 生物進化的歷程
生物進化的歷程:由簡單到復雜;由 低等到 高等;
由 水生到陸生。
始祖鳥與現版代鳥的異同:相同點「權前肢變成翼,有羽毛,有龍骨突,卵生。」
不同點「始祖鳥有牙齒,現代鳥無牙齒;始祖鳥爪5趾,現代鳥4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