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經濟
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
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1)地理經濟擴展閱讀:
經濟地理環境的研究目的:
經濟地理學研究任何一個地區,不論其地域范圍的大小,都要考察它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與周圍地區的相互聯系,和在總體中的位置。重點是結合這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來研究它與周圍地區在原材料供應、生產協作、產品市場、金融信貸、客貨運輸、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的聯系,具體地闡明它在地區經濟聯系中的地位。
與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緊密相關的經濟聯系是研究經濟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據。以外,該地區在政治、軍事、文化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對經濟地理位置的影響,也是研究經濟地理位置需要考慮的內容。
研究經濟地理位置的目的不同,所涉及的內容和地區范圍亦將有所不同。例如,中國沈陽市可以作為省會來研究它在遼寧省的經濟地理位置,也可以作為地區經濟中心來研究它在東北地區的經濟地理位置。同一個研究對象放在不同的地域范圍之內,闡明其經濟地理位置時所包含的內容則不相同。
經濟地理位置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要和地區經濟發展歷史聯系起來進行考察。上海的經濟地理位置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幾百年前只是長江口附近的一個漁村,現在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
此外,自然資源的重大發現、生產力分布的變革、新的交通干線的建成、國際形勢的演變等,都會使一些地區的經濟地理位置相應地發生變化。
『貳』 自然地理、經濟概況
一、位置、交通
廊坊市是河北省中北部一座新興的中等城市,位於河北平原北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距京、津兩市各約50km,區位優勢明顯。有京山鐵路斜貫市區,有京津塘高速公路從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北部通過,有104國道連接京津兩市,廊霸線與津保高速相接,廊固線與京深高速相連,城鄉公路密集成網,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6°33』24」~116°48』12」,北緯39°27』12」~39°37』00」,包括市區、開發區、南尖塔鎮、萬庄鎮、北史家務和北旺鄉。規劃區總人口4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萬人,農業人口14萬人;總面積約354km2,其建成區面積44.63km2(圖1-1)。
圖1-1 廊坊市交通位置圖
二、地形、地貌與水文
廊坊市城市規劃區位於河北平原北部。區內地形總的趨勢是北西高,南東略低,海拔高度13~23m。北西為永定河洪沖積扇平原區,東部及南部為沖湖積平原。基本地貌形態較為復雜,除天然形成的沙崗、沙攏、沙丘、波狀沙地和河流外,還有人類活動形成的大小水渠及坑塘和取土坑等。全區屬海河流域,區內有龍河、鳳河等兩條排洪河道,為季節性河流,分別位於市區的南西緣、中部和北東部,均呈北西——南東向注入海河。另有大皮營引渠、八乾渠、九乾渠為本區灌溉和排澇主要渠道。次級渠道遍布全區。
三、氣候
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屬北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具有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少雨、涼爽宜人,冬季寒冷、乾燥、少雪等特點。
四、經濟
廊坊市是環渤海經濟圈、大北京戰略中的重要城市之一,京津走廊上的明珠。自1996年以來,城市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已由1996年的27.6314億元猛增到2003年的41.5274億元,增長13.896億元。在200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加12.1%,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704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053元,比上年增長4.6%,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8404元,比上年增長8.2%。
『叄』 自然地理與經濟社會概況
黑河流域是我國西北地區較大的內陸河流之一,位於祁連山和河西走廊的中段,東、西分別以山丹縣境內的大黃山和嘉峪關境內的黑山為界,與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接壤,南起祁連山分水嶺,北至終端居延海,地理坐標:東經96°04'~102°04',北緯37°45'~42°40',東西寬390km,南北長510km,總面積約12.8×104km2。該流域行政區分屬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張掖市、酒泉市和嘉峪關市,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包括三個省(自治區)的五地(州、市、盟)、11縣(區、市、旗)和東風場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區內交通較為方便,蘭—新鐵路、甘—新公路橫穿流域平原東西部,為區內主要交通干線,而各縣、鄉之間均有公路相通(圖1.1)。
1.1.1氣象與水文
1.1.1.1氣象
黑河流域深居內陸,屬中緯度高海拔地區,氣候垂直和水平差異明顯。上游南部山區屬高寒半乾旱區,其特點是氣候寒冷而濕潤,四季變化不明顯,冬季長而冷,春、秋季相連,夏季短暫;多年平均氣溫0.5℃,最高氣溫30.5℃,最低氣溫-31℃,最大凍土深度達2.5m,多年均降水量400~500mm/a,蒸發量小於1000mm/a。中、下游的走廊平原和額濟納平原屬於河西冷溫帶—暖溫帶乾旱區,區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日照長,晝夜溫差大,盛行西北風,屬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中游盆地降水量100~150mm/a,蒸發量1400~1600mm/a,下游盆地降水量減少至50mm/a以下,蒸發量增至2200mm/a以上,沙漠地區蒸發量在3000mm/a以上。流域內多西北風,盛行沙塵暴,8級以上大風多年平均出現15~19天,下游荒漠區40~50天,最多年份走廊平原區35~40天,下游荒漠區達75天;沙塵暴日數大部分地區超過13天,金塔和額濟納旗高達20天以上(表1.1)。
表1.1 黑河流域多年平均主要氣象要素統計表
圖1.1 黑河流域交通與水系圖
黑河流域氣溫、降水量、蒸發量等氣象要素的時空變化明顯。流域內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隨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多年平均氣溫與蒸發量隨海拔的升高而減少。降水量、蒸發量、氣溫的年際變化較大,但沒有明顯的升降趨勢,具有周期性變化,一般4~6年為一個循環小周期,10年左右為一個循環大周期;降水量、蒸發量、氣溫的年內變化均呈單峰形態,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三個月的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圖1.2)。
圖1.2 張掖氣象站氣象要素圖
1.1.1.2水文
(1)河流
黑河流域水系由35條獨立的河流(溝道)組成,除個別小河流發源於流域東部的大黃山外,其他河流均發源於南部的祁連山區。依據區域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水力聯系及其歸屬,可分為東、中、西三個子水系(圖1.1)。東部子水系由黑河幹流和梨園河及其左右20條小河組成,除梨園河外,其餘各河水量很小,出山後即被引灌或滲失於山前沖積扇,沒有地表水注入黑河;中部子水系為酒泉馬營河-豐樂河諸小河流水系,為淺山短流,歸宿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明花區-高台鹽池;西部子水系為酒泉洪水河-北大河水系,亦為淺溝短流,只有洪水河和北大河可貫穿酒泉盆地,北大河經鴛鴦池水庫進入北部金塔盆地。黑河流域各河流匯水面積大於100km2的有19條,全流域多年平均出山徑流量37.69×108m3/a。
黑河幹流是黑河流域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青海省祁連縣,其上游分東、西兩支,東支俄博河又名八寶河,發源於俄博河灘的錦陽嶺,自東向西流,河長80km;西支野牛溝,源於「五河之源」的團結峰,自西向東流,河長190km。東、西兩支流在黃藏寺匯合後折向北流,黑河流至張掖城西北10km處由山丹河折向西北流,經高台匯梨園河等河流,於正義峽穿越北山,流經金塔鼎新盆地,改稱額濟納河(古弱水),在「狼心山」附近,額濟納河分為東、西兩河,東河稱為「達西敖包河」,西河稱「穆林河」,兩河向下又分成19條支叉,向北分別注入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的東居延海(索果淖爾)和西居延海(嘎順淖爾),全長約821km。
黑河屬於降水補給型河流,多年徑流組成降水佔52.4%,地下水佔37.8%,冰川融水佔9.8%。受降水及產流條件影響,汛期6~9月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80%(梨園堡)~55%(冰溝)。最大徑流出現在7~8月,最枯徑流出現在1~2月,流域面積越小,徑流集中的程度越高(圖1.3)。
黑河徑流量多年動態相對穩定,年際水量變化Cv值小於2.0,頻率分析顯示徑流量年際動態存在19年的長周期和8年的短周期變化,目前處於相對平水的時段(圖1.4)。
圖1.3 流域主要水文測站徑流量年內分配圖
圖1.4 黑河(鶯落峽)徑流量多年變化曲線
(2)湖泊
黑河流域天然湖泊較少,僅在額濟納旗境內存有東居延海和西居延海,為黑河幹流的尾閭湖泊。歷史上,兩湖均為淡水湖,20世紀50年代以前,額濟納河是一條常年流水的河,隨著黑河下泄水量的減少,到60年代每年只有春汛和秋汛兩次泄水,春汛一般只持續1個月,秋汛一般也不超過2個月,其餘時間河道斷流。到80年代,一般只有秋汛供水。90年代以來秋季供水期一般只有7~10天,幾乎變成全年斷流的沙河。東、西居延海在60年代以前一直是黑河下游最大的終端湖,西居延海在1960年尚有水面213km2,於1961年秋全部乾涸至今,已成龜裂鹽殼地和礫漠覆蓋區,東居延海在70年代時有水域32.3km2,到1982年時,水域面積縮減為23.6km2,且在1973年和1980年出現幾次乾枯現象,進入90年代後則基本乾涸(表1.2)。
表1.2 黑河流域主要湖泊水域面積變化情況表單位:km2
1.1.2地形地貌
黑河流域南部為青藏高原,北部為甘肅北山,根據構造、地形條件,東、中、西三水繫上游為地勢高峻的祁連山區,向北進入河西走廊-額濟納平原區,區域上主要可劃分為四個地貌類型。
1.1.2.1構造侵蝕地貌
分布於南部的祁連山,山勢西高東低,大部分海拔3000~3500m以上,主峰「團結峰」最高達5808m。山體由中新生代斷裂隆起的一系列沿北西西—南東東方向展布的高大山系與縱谷、盆地組成。主要山脈有陶萊南山、走廊南山、冷龍嶺等;主要谷地有八寶河谷地等黑河上游谷地。主要受構造和冰川地質作用塑造,山陡峰峻,切割強烈,相對高差一般在1000m以上,溝谷呈「V」形和「U」形。主要次級地貌類型有極高山、中高山。
1.1.2.2構造剝蝕地貌
分布於祁連山走廊過渡帶及北山山地和阿拉善高原,由於構造隆升作用相對較弱,山地岩層抗風化能力較差,山體高程小於3000m,相對高差小於500m。河西走廊北側的高台以北的大小黑山、合黎山、龍首山,系長期侵蝕的中山、低山和丘陵,呈東西向斷續分布。山體渾圓,切割不強烈,相對高差50~200m;馬鬃山為準平原化的乾燥剝蝕山地,主峰海拔2583m。次級地貌類型有低山丘陵和準平原台地。
1.1.2.3堆積地貌
位於祁連山與北山之間的平原區,走廊山脈將其分為南、北兩列盆地平原,南部為沖洪積成因的傾斜平原,北部為沖湖積平原。南部張掖—酒泉盆地其東西長350km,南北寬20~50km,海拔1400~1700m,地形由南向北傾斜,坡降25‰~40‰,南部為戈壁傾斜平原,北部為細土平原。下游為黑河沖湖積平原,地勢開闊平坦,微向北東傾斜,海拔900~1200m,坡降1‰~3‰,北端居延海一帶為最低區,海拔940m左右。
1.1.2.4風積地貌
主要由東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走廊內部沙丘、平沙地、沙蓋、叢草沙丘組成。
1.1.3區域地質條件
1.1.3.1地質構造
流域自南向北跨越祁連山復雜褶皺系、酒泉—民樂坳陷、走廊山脈隆起、居延海坳陷、馬鬃山復背斜等構造單元,中新生代斷塊分異,將流域中下游沉降帶分為南北兩列大型構造盆地。南盆地內部的永固隆起、元山子隆起、嘉峪關大斷裂及河流地質作用分異,將其進一步分解為張掖盆地、鹽池盆地、酒泉東盆地、酒泉西盆地,北盆地受哨馬營隆起和河流沉積相變異,分為金塔盆地、鼎新河谷盆地、額濟納盆地,各盆地之間多為低矮的構造山樑或基底隆起分隔,構成相對獨立的沉積盆地(圖1.5、圖1.6)。
圖1.5 黑河流域構造示意圖
圖1.6 黑河流域構造盆地分布圖
1.1.3.2地層岩性
流域內地層從前震旦系—第四系均有出露。前第四紀及花崗岩主要出露於南北山地,第四系主要分布於盆地平原。
(1)前古生界地層
前震旦系分布於北山山地,為一套混合岩化的變質花崗岩、片麻岩及片岩,厚度5000m左右。
震旦系出現於祁連山西段及北山地區,主要為厚層的石英岩、結晶灰岩、黑灰色千枚岩、鈣質千枚岩、大理岩等,總厚2000~3000m。
下古生界地層為海相沉積的碎屑岩、大理岩、灰岩及火山岩,厚20000~38000m。上古生界為海相及海陸交互相地層,岩性為砂岩、灰岩等,石炭系夾煤層及石膏。古生界地層構成祁連山的主體,北山地區分布范圍及沉積厚度相對有限。
(2)中生代地層
除三疊系中下統為海陸交互相的碎屑岩外,全為陸相沉積的含礫砂岩、泥岩、頁岩、砂岩夾灰岩。侏羅系為重要的含煤地層,白堊系夾石膏及煤線。這些地層出露於祁連山地海拔相對低的地帶,地貌上呈低山丘陵,在祁連山前與新生代地層構成「走廊過渡帶」。北山地區一些相對大的構造盆地如後紅泉盆地、梧桐樹盆地內部由白堊系地層分布,地表基本無出露。
(3)新生代地層
古近、新近系地層廣泛分布於構造盆地的山麓地帶和盆地底部,山麓帶岩性以褐紅色、棕紅色、灰白色砂岩、砂礫岩為主,受沉積環境影響,岩層厚度變化也比較大,從幾十米到上千米。盆地內部的岩性主要為紅色粘土岩。
流域中下游盆地第四紀以來為一個強烈的沉積帶,堆積了巨厚的鬆散物質,成為平原區地下水賦存的主要場所。第四系沉積特點,受流水地質作用,由南向北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具體變化敘述如下:
下更新統玉門組(Q1pl-fgl)出露於祁連山北麓、北山的南緣,廣泛分布於各盆地中,屬冰水—洪積相沉積。本組地層由南向北岩相變化明顯,岩性較單一,以黃褐色、灰黃色礫岩為主,偶夾砂岩透鏡體,鈣質膠結或半膠結,礫石磨圓度較差,多為次圓形和半稜角狀,分選性差,最大厚度650m以上。八格楞組(Q1al-l)分布於合黎山隆起的兩側及額濟納盆地,為一套厚達200餘米的砂泥岩系。下部為淺黃色與灰白色砂岩、泥岩及礫岩互層;上部以淺黃色泥質粉砂岩及砂質泥岩、泥岩為主。下游地區主要以泥岩為主。
中更新統(Q2pl-l)岩性隨地域而變化,南盆地及南北山麓兩側附近,岩性以卵礫石、砂礫石為主,到細土平原過渡為砂礫石層和亞粘土互層,下游的金塔鼎新和額濟納盆地,地層主要為較細的砂類和粘土類互層,厚度在不同地區變化較大,張掖和酒泉盆地南部厚度達150~200m,向下游逐漸變薄到30~50m左右,北盆地從哨馬營到青頭山岩性以砂礫石為主,厚度50m以上,青頭山以下以沖湖積為主的細砂、粉細砂及亞粘土互層,厚度30~40m不等。
上更新統(Q3pl-l)廣泛分布於流域的各大盆地,該地層鬆散物質顆粒粗大,分選性良好,分布范圍廣、厚度大。山前地帶為沖洪積相漂礫卵石層,張掖盆地一般50~100m,酒泉盆地30~60m,北盆地10~20m左右;北盆地岩性主要以礫石層、砂礫石及砂為主,額濟納盆地北部以互層狀的砂及粘土層為主。
全新統地層成因復雜。主要為沖積層(Q4al),分布於河流兩岸河漫灘及一級階地上,厚約10~30m,分布於盆地的細土平原地區,岩性為亞砂土、亞粘土、砂礫石,厚度一般5~10m,個別地方達20m左右。泉水溢出帶及下游古日乃、東西居延海地區分布湖沼相沉積層(Q4l-h),岩性為一套灰黑色、棕灰色淤泥質的亞砂土、淤泥、泥炭等,厚度3~5m,個別地方達到20m。風積層(Q4eol)主要分布於額濟納平原東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岩性為淡黃色的中細砂,多形成高達20~30m的沙壟及沙丘,最厚達100m以上。
1.1.4流域經濟社會概況
1.1.4.1經濟社會概況
黑河流域是以農業、畜牧業、林業、工礦業、交通運輸業等多行業綜合發展的一個區域,而青海、甘肅、內蒙古各省(自治區)的經濟重心則有明顯的區別。青海省祁連縣大部分位於流域的上游山區,以牧業為主。甘肅省則是典型的以農業經濟為基礎,林業、畜牧業、工業能源、交通及農產品加工等綜合發展的經濟區,其地域包括山丹縣、民樂縣、高台縣、臨澤縣、張掖市、酒泉市、嘉峪關市等地,這是黑河流域水資源的主要消耗區,區內各業的發展,均依賴於農業的高效開發。位於下游的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是傳統的牧業區,是牧民和牲畜群賴以生存之地。
流域內民族眾多,除漢族外,有少數民族26個,總人口達188萬餘人(表1.3),漢族占總人口的98%,其次為藏、蒙古、裕固、回、滿族等。區內甘肅省人口為175.5萬人,佔96%;青海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人口分別只有3.37萬人和2.0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8%,從而表明流域中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結構。
流域總灌溉面積539.38×104畝,其中農灌面積406.72×104畝,林草灌溉面積132.66×104畝;牲畜427.68×104頭(只),糧食總產量144.66×104t,人均糧食766.6kg,國民生產總值89.22×108元,人均4727.9元。
上游地區包括青海省祁連縣大部分和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部分地區,以牧業為主,農牧人口2.63萬人,國民生產總值4.0×108元。
中游地區包括甘肅省張掖市的山丹、民樂、甘州、臨澤、高台縣(區),酒泉市的肅州區和嘉峪關市,屬於灌溉農業經濟區。農業人口125.27萬人,灌溉面積達411.3×104畝,糧食產量達131.52×104t,國民生產總值78.09×108元。
下游地區包括甘肅省的金塔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其中金塔縣為灌溉農業經濟區,農業人口13.52萬人,農田灌溉面積39.6×104畝,林草灌溉面積6.95×104畝,糧食產量11.13×104t,國民生產總值5.87×108元。額濟納旗以牧業為主,擁有2.55×104畝灌溉農田和67.45×104畝的灌溉草原,國民生產總值1.26×108元。
表1.3 2000年黑河流域社會經濟情況表
下游尚有國家重要的國防科研基地東風場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1.4.2土地資源分布狀況
黑河流域總土地面積12.8×104km2,其中上游土地面積2.7542×104km2,占總土地面積的21.52%;中游土地面積1.998×104km2,占總土地面積的15.61%;下游土地面積8.0478×104km2,占總土地面積的62.87%。上游地區以中高山地為主,占上游總土地的72%,其次河流谷地,佔27%,綠洲丘陵僅佔1%;中游土地依次為戈壁沙漠,佔31%,土質灘地,佔29%,綠洲,佔24%,低山丘陵,佔16%;下游地區主要為戈壁沙漠、剝蝕殘山等,其面積佔下游總土地面積的94%,綠洲灘地僅佔6%。流域內山地與平地之比為4∶6,山地、戈壁、沙漠及剝蝕殘山地等面積占近80%,其中戈壁、沙漠等難利用土地佔總土地面積的47%,人工綠洲佔3.81%,天然綠洲(低濕地)佔3.17%。
黑河流域耕地後備資源豐富,林牧業發展潛力巨大,水土資源分布不平衡,開發利用偏小,現有灌溉土地面積僅539.38×104畝,占流域總面積的20%左右。
本流域處於冷溫帶—暖溫帶荒漠地帶,降水少、蒸發大,地多水少,植被稀疏矮小,土壤含鹽量高,風大沙多,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勻,利用程度與可利用資源各地差異較大,水資源限制了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分類見表1.4。上游地區只有33%的土地宜農林牧,且以宜林牧為主;中游開發程度相對較高,也只有36%的土地用來發展林牧業;下游地區開發利用程度低,且以牧業為主,難利用土地面積佔到85.90%。土地生態系統脆弱,容易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目前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已存在局部植被退化、土壤遭受次生鹽漬化和風蝕沙害等。
表1.4 黑河流域土地資源分類現狀統計表
『肆』 中國地理對我國的社會經濟有什麼貢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的就是不同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徵影響了人文地理特徵。所以說中國地理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由於我國東西地形的差異所以形成了農業呈現東耕西牧,自然條件差異太大又大大豐富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我國氣候復雜多樣世界上幾乎所有動植物都可在我國找到生存場所,為中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我國絕大部分領土在北溫帶,南部一小部分在熱帶。這樣的緯度位置既適於人類生活,又使溫帶、亞熱帶的各種動植物在我國都能繁殖生長,給我國發展多種經濟提供了更有利條件。
『伍』 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
研究區位於東准噶爾地區,地形較為平坦,主要由丘陵和戈壁灘組成,屬中低山區,海拔一般在1000~1300m之間,相對高差一般在50~150m之間,戈壁及溝谷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該區為大陸性乾旱荒漠氣候,乾燥、多風、少雨,晝夜溫差大,日最高溫度達42℃,最低溫度-30℃以下,一般每年十月中旬開始降雪,次年四月中旬積雪基本全部融化。年平均降水量為186.4mm,雨量較多的七、八月份平均降水量為90.2mm,約為年降水量的一半。區內幾乎無常年性河流,局部地區有泉水,距雙泉金礦區約60km的北塔山牧場水資源較豐富,水質較好,可滿足工業及生活用水。區內四至九月間多風,風向多為北西向,風力一般在3~6級間,個別可達8級左右,風速一般在4~10m/s之間。研究區內交通較為便利,有青奇公路和區內平坦土路相連,交通位置示意圖見圖1-1。
研究區位於准噶爾盆地東北緣地區,區內人煙稀少,無固定的居民和耕地,僅有少量牧民從事游牧。研究區內基本無農業生產,生產、生活物資供應主要由奇台縣供應。區內無常年居住人口,植被稀少,只在雨後生長出針茅草,為青河、富蘊縣部分哈薩克牧民的冬季牧場。牧民留居3個月之後隨積雪融化而北遷。區內工農業極不發達,主要是牧業。區內煤炭資源豐富,煤儲量較大,煤質較好,此外還有貴金屬、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等礦產。牲畜有駱駝、山羊,野生動物有黃羊、野馬、狐狸、狼等。丘陵基岩多裸露,植被稀少。戈壁及溝谷大部分被第四系所覆蓋,多長紅柳、灌木、草叢。
圖1-1 研究區交通位置示意圖
准噶爾盆地北緣分布有已建成的准東彩南油田,位於五彩灣至火燒山一帶。還有正在快速籌建中的著名的准東大煤田,分布在五彩灣至金山溝一帶。准東大煤田儲量大,煤質好,現為自治區煤炭工業園規劃區,已通公路和鐵路。以神華等眾多煤炭國企為首的大企業投資規模大,建設進展迅速。研究區東側黃羊山花崗岩體,近年來建築石材開采蓬勃發展,採石場分布數十平方千米,被採下的巨石源源不斷地運至奇台縣城加工。
『陸』 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
一、工作區范圍與交通
淮河流域(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位於河南省中西部,介於E112°33′~113°37′和N34°31′~34°52′之間,東與滎陽為鄰,西與偃師、孟津接壤,北臨黃河,與孟州、溫縣隔河相望,南與登封、新密依嵩山為界。市區東西長43.0km,南北寬39.5km,市域面積1041km2(圖2-1)。
鞏義市以基岩山區、丘陵和黃土地區為主,是河南省煤、鋁、鐵、金、鉬等礦產資源的重要產地,是河南省礦業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圖2-1 淮河流域(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交通位置圖
鞏義市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東距鄭州市82km,西距洛陽76km,隴海鐵路、鄭西鐵路客運專線,國道310、省道314和連霍高速公路橫穿東西,省道237、焦(作)鞏(義)黃河大橋縱貫南北,有6條鐵路專線與國鐵相連。目前,鞏義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991.4km,初步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國道、省道為骨架,城鄉相連,村村相通,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交通十分便利,有力地推動了鞏義市經濟發展。
二、氣象和水文
鞏義市屬北溫帶大陸型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為585mm(表2-1),降水量分布不均,夏季多雨,汛期為6~9月,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季少雨雪;年平均蒸發量為2200mm,為降水量的近4倍,以春季蒸發量最大,約佔全年蒸發量的30.7%;年平均氣溫14.6℃,年極端最高氣溫43℃,最低氣溫為-15.4℃,月平均氣溫以7月最高,為27.3℃,1月最低,為0.4℃;多年平均初霜日在11月8日,終日為3月18日,平均無霜期234天;土壤凍土深度10~15cm;春夏多偏東風,秋冬季以西北風居多,常年風速為2~4m/s,最大風速為18~204m/s。
表2-1 2002~2010年河南省鞏義市年降水量
鞏義市主要屬黃河流域,南部小面積屬淮河流域潁河水系。黃河自西向東流經市域北部,境內流長約35km,上游小浪底水文站年徑流量為543億m3。伊洛河由西至東北在七里鋪附近流入黃河,境內長約37.8km,流域面積803km2。市域南部的塢羅河、洪河(後寺河)及東部的汜水河均為季節性河流。鞏義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292億m3(表2-2),年度地表水資源量變化大。
截至2009年底,鞏義市建成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13座,總庫容僅36863萬m3,有效庫容28680萬m3;引水工程主要有1處,即陸渾灌區引水工程。
表2-2 2002~2010年河南省鞏義市地表水資源量
三、社會和經濟概況
鞏義市隸屬鄭州市,下轄15個建制鎮、5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豫聯園區管委會,共有290個行政村。
鞏義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28種,其中分布廣、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的有21種。主要礦產有煤、鋁礬土、耐火粘土、高嶺土、硫鐵礦、石灰岩等,其中煤探明資源儲量81 703.4萬t,鋁土礦累計探明儲量7650.02萬t,耐火粘土資源保有基礎儲量3042.1萬t,熔劑灰岩、水泥用灰岩和建築石料用灰岩探明儲量分別為7291.3萬t、2206萬t和15 000多萬t。
鞏義市工業基礎較好,是全國鄉鎮企業發祥地之一,已逐步形成了以煤炭電力、金屬冶煉、耐火材料、水泥建材、化工化纖、機械設備、電線電纜、凈水材料等為支柱產業的工業格局,已經形成企業眾多、門類齊全、各種所有制結構並存、具有一定區域特色的地方工業體系。由於工業經濟的拉動,自1992年以來,綜合經濟實力連續14年位居河南省首位,連續九屆躋身全國百強縣(市),位次上升到第52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名列全國第39位。
鞏義市農業種植以小麥、玉米和紅薯等糧食作物為主,耕地面積51萬畝,人均耕地0.79畝,盛產小麥、玉米、小雜糧、棉花等。北部已建成邙山林果業基地和黃河灘區漁業基地,南部山區經濟林、畜牧業發展迅速,森林覆蓋率達22.79%,中部伊洛河兩岸高效農業成效顯著。土特產品主要有柿子、核桃、石榴、梨、食用菌等。
2011年鞏義市國內生產總值為481.3億元,比2010年增長1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59.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3.1億元。鞏義市現有人口80.51萬,其中農業人口66.58萬,占總人口的81.3%。
四、工作區缺水現狀
鞏義市目前普遍存在有資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問題。
資源型缺水區主要分布在邙山、山前傾斜平原及山前黃土丘陵地區以及中部和南部基岩山區;水質型缺水區主要有苦鹹水和污染水,苦鹹水主要分布在河洛鎮、芝田鎮、回郭鎮等部分地區,地下水污染主要分布在伊洛河沿岸500~2000m 范圍內及汜水河沿岸米河鎮等地。
根據鄭州市農村飲水安全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總體規劃 河南省水利科學研究院.2009.鄭州市農村飲水安全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總體規劃.
『柒』 經濟發展和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經濟發展和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經濟發展要看當地的政府是不是有能力,當地資源是否豐富。
『捌』 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概況
(1)交通位置
豐潤區位於河北省東部,唐山市中心區22.5km,西距北京120km,西南距天津130km,東距秦皇島120km,地處環渤海、環京津開放開發中心地帶,由東北到西南層次分明的分為低山、平原、窪地三類地區,海拔高度在1~648m。境內有水庫4座,4級以上河流有5條,還鄉河、陡河、泥河縱貫全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古就有「幽燕之門戶,遼海之咽喉,神京之肘腋」之稱。面積為1334km2,轄23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2010年總人口有92.11萬,約29.5萬戶,其中城鎮人口有26.63萬,農村人口有65.63萬,國內生產總值211.34億元。
研究區在豐潤區中北部,北部邊界為到七樹庄鎮,南部邊界為到三女河鄉,西部邊界為到燕子河鄉,東部邊界為到豐潤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7°52'~118°14',北緯39°43'~39°51',面積為429.1km2。研究區包括石各庄鎮、燕子河鄉及三女河鄉、新莊子鄉的北邊部分地區、豐潤鎮西部地區、七樹庄鎮及白官屯鎮大部分地區(圖10.1)。
研究區交通便利,其中京秦鐵路(北京至秦皇島)、張唐鐵路(張家口至唐山)穿越境內,京沈、唐山西環城高速公路與102國道形成貫穿東西南北的交通網路。
(2)氣象
研究區是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區,呈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冬季乾冷少雪,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潮濕、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1月份平均氣溫為-6.3℃,7月份平均氣溫為25.4℃,多年平均氣溫為10.8℃,極端最高氣溫為39.8℃,極端最低氣溫為-25.6℃,年無霜期有185d。
年際之間和年內不同季節,降水變化較大。根據唐山地區1956~2008年資料分析,最大年降水量為988mm(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為292mm(2002年)、僅為最大年降水量的29.5%,年際間降水量相差懸殊。20世紀50年代降水量偏多,60年代初降水量減少,除1964年、1967年為豐水年外,60年代其他年份均為平水或枯水年。70年代降水增多,除1972年為枯水年以外,其他年份均為平水或豐水年。80年代降水減少, 1980~1984年連續4年為枯水年。90年代初期降水增多,1990~1996年多為平水或豐水年。1997年以後降水明顯減少,除1998年為豐水年(降水量755mm)以外,其他年份多為枯水年(圖10.2)。
圖10.1 研究區地理位置圖
圖10.2 研究區降水量直方圖
蒸發量在年內變化也較大,冬季蒸發量最少,從1月起隨氣溫升高,蒸發量逐月增加,5月蒸發量達到最大(月均蒸發量為220~320mm),6~8月蒸發量逐漸減少,9月以後隨著氣溫下降,蒸發量銳減,來年1月蒸發量達到最小(月均蒸發量為30~50mm)(圖10.3)。
圖10.3 研究區月平均降水量及蒸發量直方圖
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10mm,平水年平均降水為746.1mm,豐水年平均降水為1012.2mm,枯水年平均降水為416mm,歷年最大達1050mm、最小至260mm,雨量多集中在6~9月份,佔全年降水量的63.1%;年平均濕度52%,歷年最高82%、最低33%;最大積雪深度達 130mm,最大凍土深度達 730mm,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704.2mm,最大達2007mm,最小至1424mm;冬季盛行風向北風,夏季南風,全年靜風頻率為9%,歷年平均風速為2.6m/s,最大達8.2m/s。
(3)水文
研究區所屬的豐潤區地下水總儲量為26億m3,歷年平均水位為32.7m,最高水位達38.5m,最低水位至28.7m。歷年平均流量平均含砂量為0.18kg/m3,最大含砂量達3.00kg/m3,最小含砂量至0.02kg/m3。第一層底界埋深為50~70m,總厚度為20~50m,富水性強;第二層底界埋深為80~120m,總厚度為20~50m,含水性差;第三層底界埋深在190m左右。
境內有還鄉河和陡河。還鄉河屬潮白薊運河水系,發源於河北遷西縣董莊子,上游修有邱庄水庫,河流流經豐潤區中西部,在寧河江匯薊運河入渤海,全長為160km,流域面積為200km2。還鄉河在豐潤區境內長3.6km,由於上游水庫控制,已成為季節性河流,其洪水期水面寬為200m,流速達3.08m/s,水深為2m,枯水期水面寬為10m,流速為0.01m/s,水深為0.2m,一般水面寬為50~100m,流速為2.0m/s,水深為1m左右,年平均徑流深為157.6mm,其上游的邱庄水庫匯水面積為525km2,庫容為1.56億m3。陡河屬灤河水系,發源於豐潤區東北部上水路的馬蹄泉,流域面積為1340km2,河道長度為120km,河床寬為20~30m,河底為砂質,直接由豐南區澗河注入渤海。陡河上游修有陡河水庫,總庫容為3.4億m3,水庫以上陡河段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793億m3/a,水庫以下陡河段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422億m3/a,是唐山市較大的地表水體。
『玖』 地理經濟學是個什麼樣的專業
經濟地理學,一般偏向研究中國或世界的產業布局,經濟宏觀的規劃和資源利用等.由於跟經濟學緊密聯系起來,所以該專業通過對地理的研究來為經濟服務.現在常用的是區域經濟學.就業方向非常廣.政府機關,城市規劃部門,設計研究院,社會科學院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經濟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