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生物期中
① 初二上期中生物的復習資料
1.目前,已知的動物約有150萬種。
2.據體內有無脊柱,動物可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3.我們學過的動植物類群中,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屬於無脊椎動物;而魚類、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動物屬於脊椎動物。
4.節肢動物包括甲殼動物(eg:蝦類、蟹類)、昆蟲(eg:蝗蟲、蜜蜂)、還有 蜘蛛、蜈蚣等。
5.魚類體表常被有鱗片,用鰓呼吸,呼吸時,水從口進入魚鰓,又從鰓蓋後緣 流出,進入鰓和流出鰓的水相比,O2減少,而CO2增多。
魚鰓的特點:
1顏色鮮紅,內含豐富的血管;
2每片鰓由既多又細的鰓絲構成,為鰓在水中時,鰓絲展開,擴大與水的接觸面積。
6.魚類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動力為軀乾和尾部的左右擺動,魚鰭分五種,分別為胸鰭、腹鰭、臀鰭、背鰭、尾鰭。其中,起到平衡作用的有胸鰭、腹鰭、背鰭,決定運動方向的是尾鰭。
7.模擬實驗.eg.試驗:觀察魚鰭在游泳的作用。
8.腔腸動物,食物進入消化腔內被消化,有口無肛門。
9.軟體動物,一般靠貝殼保護身體,eg.鮑魚。但烏賊、章魚貝殼退化,也是軟體動物。
10.海豚、鯨、海豹為哺乳動物,用肺呼吸
11.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⑴ 一般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
⑵ 一般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
⑶ 有在陸地上呼吸器官。eg.肺、蝗蟲的氣管。
⑷ 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
12.各種動物的呼吸器官如下:魚~鰓 蚯蚓~體壁 蝗蟲~氣管 蝌蚪~鰓 兔~肺 家鴿~肺+氣囊 青蛙~肺+皮膚
13.蚯蚓,屬環節動物,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運動。靠能分泌黏液的保持濕潤的體壁呼吸。不能保持恆溫的體溫。所以,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14.環節動物,除蚯蚓外,還有水蛭、沙蠶等。
15.牙齒的圖
牙齒的類型與動物的食性有關。
16.哺乳動物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徵。eg.兔。
17.哺乳類和鳥類可以通過自身調節維持體溫的恆定,是恆溫動物。
兔身體結構中有利於維持體溫恆定的有:
⑴ 體毛~保溫。
⑵ 心臟四腔,血循兩種途徑,輸送O2能力強,有利於有機物分解。
⑶ 用肺呼吸,有利於獲得O2。
⑷ 消化功能強,有門齒、臼齒之分。有發達的盲腸,有利於呼吸有機物。
⑸ 神經系統發達,對體溫的調節作用。
18.對於陸地上生活的動物來說,足夠的食物、水分、隱蔽地是基本的環境條件。
19.飛行使鳥類擴大了活動范圍,有利於覓食和繁殖後代。
20.鳥類適於飛行的特點:
⑴流線型身體,減少飛行時空氣對它的阻力。
⑵胸部的骨很突出,使於肌肉附著。
⑶胸肌發達,能夠產生飛行的動力。
⑷前肢化成翼,是鳥類的飛行器官。
⑸體內有氣囊,可以減輕身體比重,並且輔助呼吸。
⑹具雙重呼吸。
⑺口內無牙齒、無膀胱,直腸短,糞便和要及時排泄,有利於飛行。
⑻骨薄中輕,長骨中空,減輕體重。
⑼食量大,消化快,可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和質量。
(10)心臟四腔,血液輸送氧氣能力強。
21.鳥類氣囊的圖。
22.鳥類飛翔扇動的翼的動力來自胸肌。
23.鳥類區別與其他動物的特徵:
⑴ 前肢變為翼。
⑵ 體表有羽毛。
⑶ 肺呼吸,用氣囊輔助呼吸。
24.昆蟲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昆蟲有三對足,兩對翅。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25.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有翅和足,均著生在胸部。身體表面有堅硬的外骨骼。作用:⑴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⑵防止體內水分散失。
26.昆蟲屬於節肢動物。節肢動物的特點: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27.兩棲動物,eg.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青蛙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使用皮膚輔助呼吸。
第三章
1.動物的運動系統包括骨、肌肉和關節。它們在運動中的作用可以這樣描述:骨骼肌收縮,牽引骨,圍繞關節運動。
2.一組肌肉的兩端分別附著在不同的骨上。
3.骨骼肌肉由肌腹和肌腱構成。肌腱可繞過關節連在不同的骨上。
4.關節的結構圖(見P書)。
5.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
6.哺乳動物發達的運動能力,有利於覓食和避敵,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7.先天性行為,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生來就有的行為。
8.學習行為,在遺傳物質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以適應復雜的環境。
9.社會行為的特徵:⑴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⑵成員之間由明確的分工。⑶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eg.蜜蜂、螞蟻、羊、雞等。
10.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到傳播信息的作用。
11.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這種現象叫做通訊。
12.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生物於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第三章
1.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多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里一個動態平衡。
2.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⑴ 維持生態平衡。
⑵ 促進生態的物質平衡。
⑶ 幫助植物傳播花粉。
3.利用生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某種物質,就是「生物反應器」,目前,人們認為最理想的是乳房生物反應器,即人類通過對某種動物的遺傳基因進行改造,使這些動物的乳房可以產生和分泌出某些物質。
優點:⑴節省建廠房和購買設備的費用。
⑵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4、仿生——模擬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eg.人腦和智能機器人。eg.蛙泳(不是)
② 八年級生物上冊期中復習資料
八年級上冊生物復習提綱
2007-12-09 13:24
生物8年級上
魚:魚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擺動和鰭協調作用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能用鰓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動物:
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事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
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烏賊、章魚貝殼退化,也是軟體動物)
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
蚯蚓的生長環境,家兔的內部結構 8上P16
空中飛行的動物:自然界中空中飛行的動物早在幾億年前就出現了。先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後來是有脊椎動物中的鳥,以及哺乳動物中的蝙蝠。他們既是陸生動物,又適於飛行。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100萬種以上的昆蟲
鳥適於飛行的特點: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鳥類的身體結構和生理特點是與它的飛行生活相適應的。
昆蟲的特徵: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裡面的堅韌的外殼,有保護和支持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昆蟲的分類:昆蟲的分類屬於節肢動物(身體由很多體節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的是節肢動物)
兩棲動物: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動物的運動:家兔的骨骼,關節模式圖,肌肉與骨和關節的關系8上P29
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骨的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
運動需要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動物的行為: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也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社會行為的特徵: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這是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徵。
群體中的信息交流:8上P39
生態平衡: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做生態平衡。
動物與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某些物質,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動物與仿生: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菌落: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乾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呈現紅、褐、綠、黑、黃等不同的顏色。
細菌的發現:荷蘭人列文•虎克製作了200~300倍的顯微鏡,觀察老人的牙垢,發現細菌。
巴斯德用鵝頸瓶證明了細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還發現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後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麼大。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細菌沒有細胞核8上P60
細菌的生殖:細菌是靠分裂來進行生殖的,有些細菌在生長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通過產生大量的孢子來繁殖後代的。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3.與動物植物共生。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8上P70
生物分類: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植物的分類:8上P81
生物分類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八年級上冊生物復習提綱
第15章 動物的運動
1、動物的運動:對動物的自身生存和種族繁衍都有重要意義。
動物的棲息環境大體上可分為:水中、陸地和空中三大類,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其運動方式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現象。
水中動物的介紹有:草履蟲,水母,烏賊,青蛙等。魚類的前進主要依靠尾部與軀幹部的作用。
水中: 動物的主要運動方式:游泳(游動)
陸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躍
爬行:如蝸牛、馬陸、蛇(特點:四肢不能將身體支撐起來)
行走:如貓、夠、大象、馬。 記住:行走不是人類所特有的運動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躍(特點:後肢較發達)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飛行動物的類別:鳥類,昆蟲與蝙蝠(藉助翼膜飛行)等
註: 飛行不是鳥類特有的運動方式。
鳥類飛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飛行與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對翅)
昆蟲一般是兩對翅(飛行)(三對足-爬行,有的後肢發達如蝗蟲、蟋蟀還可以跳躍;
有的幼蟲在水中時還可以游泳)
2、動物運動的形成:
▲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神經系統的調節與其他系統的配合)
▲ 運動系統起著支持、保護和運動的作用。
▲ 骨的結構:包括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
▲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經以及成骨細胞等,其中血管為骨提供營養,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骨的長粗與再生有關)
▲ 骨質包括骨密質與骨松質
骨密質:位於骨幹外周部分的骨組織,緻密堅硬,白色,有較強的抗壓能力;
骨松質:位於骨幹內側和骺端的骨組織,呈蜂窩狀(一生容納紅骨髓),紅色。
▲ 骨髓: 幼年時骨髓腔與骨松質內的骨髓都為紅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內的紅骨髓被脂肪取代,稱為黃骨髓,暫時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可恢復造血功能;
終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位於骨松質內。
▲ 骨的生長包括兩個方面:長長和長粗。
骨膜內層的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骺端軟骨層的細胞與骨的長長有關。
&人體內的鈣約有99%以骨鹽形式沉積在骨組織內,骨是人體最大的「鈣庫」。
▲ 骨的成分和特性
時期 有機物 無機物 骨的特性
兒童少年期 多於1/3 少於2/3 彈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變形
成年期 約佔1/3 約佔2/3 既堅硬又有彈性
老年期 少於1/3 多於2/3 彈性小,易骨折
骨質中的有機物主要是骨膠蛋白,它使骨具有韌性。
▲ 關節的結構:(結合圖形記憶)
關節頭
關節面 覆蓋著一層關節軟骨。
關節窩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
關節腔:內有滑液,能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 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點: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緩沖運動時的震動與減少運動時的摩擦。 關節腔內的滑液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 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點:關節頭、關節窩外有由結締組織組成的關節囊,還有韌帶加固。
▲每塊骨骼肌是一個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兩部分。
肌腱:由結締組織構成,分別附著於相鄰的骨上。
肌腹:屬於肌肉組織,是骨骼肌收縮的部分,內有血管和神經
▲ 骨骼:
人體有206塊骨,全身的骨由骨連結構成骨骼
▲ 軀體運動:
是以骨為杠桿、關節為支點、骨骼肌收縮為動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縮時,牽引骨繞著關節活動,從而產生運動,這一過程是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著於關節周圍,一個運動通常是由多塊骨骼肌協調完成的。
其中屈肘與伸肘都是在兩組以上肌群協調下完成。
記住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舒張; 手臂提重物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收縮;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 運動所需消耗的能量來自於肌細胞內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 動物的行為
1、動物的行為:動物體在內外刺激下所產生的活動表現。如動物的運動、鳴叫、身體姿態或顏色的變化
動物的行為:受神經系統與激素的調節,受遺傳物質的控制,這是在漫長的進化(自然選擇)中逐漸形成。
根據動物行為的發生,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
最簡單的學習行為是一種習慣化(烏鴉見到稻草人前後行為的變化)。
2、根據動物行為的功能,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取食行為、領域行為、攻擊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節律行為、社群行為等。(懂得舉例和分辨)
注意: 攻擊行為與防禦行為的本質區別為: 是否為同種動物。
記住: 動物行為有利於個體生存和種族的延續。
特別記住社群行為(判斷動物群體是否是一個社群:群體中是否有首領,群體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 判斷群體的行為是否是社群行為,就看它的行為是否為群體服務,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從個體上來說是一種防禦行為,從群體上來看,是一種社群行為,還有工蜂的覓食行為也是一樣的情形。
3、動物行為的研究:
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實驗法。(懂得分辨)
要明白做一些實驗驗證某一問題時的步驟:
提出問題(假設)------根據假設,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作記錄------通過分析實驗現象,經過推理總結作出結論。
那麼為了減少偶然性,一般要設置一個對照組。
▲ 動物行為研究案例:
法布爾對昆蟲的研究(觀察法為主)(法國昆蟲學家)
弗里施對蜜蜂色覺的研究(實驗法)(奧地利利動物學家,動物行為學的傑出學者)
-----通過顏色卡片來驗證蜜蜂的色覺。
廷伯根對銀鷗幼雛求食行為的研究(英國籍荷蘭動物學家)
勞倫斯對小野雁學習行為的研究(奧地利學者,「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
▲ 觀察法與實驗法的本質區別:是否對研究對象(動物)施加外界影響。
聯系:實驗法是以觀察法為基礎,離不開觀察法。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動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動物約有150多萬種。我國脊椎動物的種類有6300多種,佔世界脊椎動物種類的14%。
1、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A 促進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將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為食,所以被稱作為消費者)
B 對植物的積極作用:幫助植物傳播花粉,使植物順利受精,促進植物的生長與繁殖
C 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與各自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食物鏈與食物網: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各種生物之間的復雜的捕食與被食的營養聯系形成食物鏈與食物網。生物之間這種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各種生物種群的數量趨於平衡,從而促進生物之間的協調發展。
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種動物,與它棲息的環境都是相互作用的。動物不僅適應環境,從環境中獲得生活必須的物質與能量,而且能夠影響和改變環境
2、我國的動物資源:
我國許多的特有珍稀動物: 哺乳類——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鰭豚。鳥類——褐馬雞、黑頸鶴。爬行類——揚子鱷。兩棲類——大鯢。魚類——白鱘、中華鱘。
大熊貓---哺乳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只見於我國四川、甘肅、陝西等省。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龍自然保護區;
扭角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只見於四川、甘肅、陝西、西藏等。
褐馬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山西呂梁山脈與河北西北部等山地。
揚子鱷---古老的爬行類,被譽為「活化石」。
& 動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其中,遺傳多樣性是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為生物的生存提供棲息環境。
保護動物的多樣性要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制定保護戰略和採取保護措施。最根本的是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
& 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包括:就地保護、易地保護、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護是主要措施;易地保護是補充措施;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自然保護綱要》
▲ 就地保護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產者——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
消費者——動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為食)
分解者——腐生性的細菌、真菌 (把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回歸自然)
▲ 微生物:
單細胞:如細菌、藍藻(體內無成形細胞核),酵母菌(體內有真正的細胞核);
無細胞結構:如病毒。 細菌包括:球形菌、桿形菌、弧形菌和螺旋形菌。
一些微生物以腐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細菌、真菌),在生物圈中屬於分解者;
一些微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細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屬於消費者;
一些微生物能自己製造有機物<自養>(如藍藻、硫細菌、硝化細菌),屬於生產者;
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共生>(如根瘤菌、黏球菌)。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酵母菌:釀酒(無氧產生酒精)、製作麵包(有氧產生二氧化碳)
乳酸菌:制酸奶(無氧產生乳酸)、製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乳酸菌進行發酵(無氧條件下)。
抗生素:由真菌和放絲菌產生的,能殺死細菌的物質。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 人的生殖和發育:
生殖: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產生後代,繁衍種族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生殖系統來完成的。
1、男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結構圖)
主要性器官(性腺):睾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屬性器官:附睾(貯存精子)、輸精管(輸送精子)、陰莖(排出精液的尿液)。
2、女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結構圖)
主要性器官(性腺):卵巢,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屬性器官: 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場所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陰道:精子進入女性體內、嬰兒產出(分娩)、月經排出的通道。
3、胚胎發育的過程: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胎兒 成熟胎兒
卵細胞 第二個月末
& 卵細胞呈球形,細胞質內含豐富的卵黃,是胚胎發育初期所需的營養物質。
& 胚胎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內獲得養料和氧氣,並排出廢物。
4、發育:人的發育是從受精卵分裂開始的,分為胚胎發育和出生後的發育,通常所說的發育,是指從嬰兒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階段(出生後的發育)。注意分期
& 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身高和體重突增,腦和內臟功能趨於完善,性發育和性成熟。
& 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 昆蟲的變態發育包括不完全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
& 不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即:
受精卵—→若蟲—→成蟲。(如蝗蟲、蟋蟀、椿象、蜻蜓和螻蛄等的發育過程。)
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一生中要經歷5次蛻皮,幼蟲期蛻皮4次。
& 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即:
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如家蠶、蜜蜂、蝴蝶、蚊子和蒼蠅等的發育過程。)
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一生經歷4次蛻皮,均在幼蟲期。
& 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相比多了一個什麼階段?(答:多了一個蛹)
▲ 青蛙和其他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特點是:卵生,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變態發育(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上有很大的差異)。
& 雌雄蛙抱對行為的意義:刺激雌蛙釋放卵細胞,雄蛙釋放精子。
& 在青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中,下列事件必須在水中進行:雌雄蛙抱對;雌蛙釋放卵細胞;雄蛙釋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發育。
▲ 鳥類的生殖發育特點:卵生,體內受精,體外發育(主要)。
& 鳥卵(已受精)的結構中,胚盤發育成雛雞;卵黃為胚胎的發育提供營養(胚盤和卵黃是主要結構);卵白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和水分,另有保護作用;系帶固定卵黃,氣室提供氧氣,卵殼保護卵。(結合結構圖)
▲ 有性生殖: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稱之。
特點:後代具有較強的生活力和變異性。
▲ 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稱之。
特點:速度快、後代能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但後代生活力會下降。
▲ 植物的無性生殖:
1、營養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壓條三種。
①扦插:如馬鈴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蘋果等果樹。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條)。
& 嫁接成活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要緊密結合。
嫁接法常用於改良果樹的品質和培育優良品種。
③壓條:如夾竹桃、桂花等。
2、組織培養:
& 原理: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 低等動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無性生殖:
①分裂生殖:如細菌、藍藻、變形蟲、眼蟲等。
②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
③孢子生殖:如根霉、青黴、麴黴等黴菌。
第20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徵總稱為性狀。如:人的膚色、眼色、身高、血型等。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稱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遺傳:性狀由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現象稱之(性狀傳遞)。如:狗生狗,貓生貓。
變異:親代與子代或子代個體間存在性狀差異的現象稱之(性狀差異)。如: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
與遺傳有關的幾個概念:細胞核 染色體 DNA 基因
▲ 染色體:細胞核中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原核生物<無細胞核>無染色體)。
& 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兩種重要的有機化合物——DNA和蛋白質。其中,起遺傳作用的是DNA分子。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
&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的染色體。 常染色體:與決定性別無關的染色體。
人體細胞的染色體由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組成:男性,22對+XY;女性,22對+XX
& 男性精子的染色體組成:22+X或22+Y;女性卵細胞的染色體組成:22+X。
& 生男生女取決於卵細胞同哪種精子結合,卵細胞與X精子結合則生女,卵細胞與Y精子結合則生男。
▲ 基因: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最小單位(基本遺傳單位)。
在體細胞中,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稱為等位基因,包括顯性基因(起主導地位,會掩蓋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顯性性狀,用大寫字母表示)和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用小寫字母表示)。
& 基因型:生物個體的基因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兩個隱性基因組成的基因型才會表現出隱性性狀)
& 表現型:生物個體的某一具體的性狀表現,如單眼皮、雙眼皮等。
▲ 性狀表現是遺傳物質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 生物體的性狀表現是遺傳物質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一對黃種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內工作而膚色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膚色較黑。
& 生物變異是生物界的一種普遍現象(性狀的差異),包括:
① 可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的改變,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應用)
注意:對於動物來說,只有生殖細胞(系統)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才有可能遺傳給後代。
②不可遺傳的變異——環境條件的影響(環境條件直接作用於新陳代謝過程的結果),遺傳物質沒有改變。如上例的變異。
▲ 遺傳病: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疾病。遺傳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質。
近親結婚會大大提高遺傳病的發病率,要禁止近親結婚(近親結婚是指三代之內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婚姻法的規定>
遺傳咨詢又叫遺傳商談,與有效的產前診斷、選擇性流產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遺傳病發病率,改善遺傳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提高人口素質。
後面一部分全一些
③ 初二上冊生物期中測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共50分,每題2分)
1、水生動物的運動方式形形色色,其主要的運動方式是 ( )
A、游泳 B、爬行 C、行走 D、飛行
2、無論對兒童、青少年還是老年,鈣對人體的作用都是重要的。人體中最大的「鈣庫」是( )
A、小腸 B、骨 C、皮膚 D、肌肉
3、醫生在給骨折病人做手術時,需要特別注意保護的結構是: ( )
A、骨髓 B、骨松質 C、骨密質 D、骨膜
4、在推鉛球的過程中,上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活動狀態是: ( )
A、同時收縮 B、舒張、收縮
C、同時舒張 D、收縮、舒張
5、下列行為屬於先天性行為的是 ( )
A、狗拉雪撬 B、蠶吐絲 C、馬拉車 D、猴子剝花生
6、兩只雄性織布鳥在繁殖季節為爭奪築巢的樹枝,發生激烈打鬥行為,該行為屬於: ( )
A、取食行為 B、攻擊行為 C、防禦行為 D、繁殖行為
7、動物具有「學習」能力,這有利於 ( )
A、適應復雜的生活環境 B、找到配偶
C、逃避敵害 D、找到食物
8、下列動物種群中,不具有社群行為的是 ( )
A、密蜂群體 B、綿羊群體
C、白蟻群體 D、螞蟻群體
9、下列有關骨髓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幼年時,全是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
B、成年人的骨松質內,始終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
C、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髓腔骨的紅骨髓逐漸變為黃骨髓
D、人的骨髓腔和骨松質內終生具有紅骨髓
10、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是採取 ( )
A、觀察法和文獻法 B、統計法和推理法
C、觀察法和實驗法 D、所有方法綜合使用
11、下列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中,屬於實驗法的 ( )
A、 用攝影機拍攝獵豹的動物,研究獵豹追擊獵物的方法
B、 用望遠鏡觀察大猩猩的活動
C、 大熊貓繁殖基地用閉路電視研究大熊貓的生產過程
D、 用聲波干擾水中活動的海豚,觀察到海豚對聲波反應敏感
12、動物在生物圈中充當的是: ( )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ABC都對
13、人體的運動系統由( )組成。
A、骨膜、骨質和骨骼肌 B、骨、骨連結和骨骼肌
C、骨、骨連結和肌肉 D、骨、關節和骨骼肌
14、在「植物—蝗蟲—大山雀」這條食物鏈的分析中,描述正確的是: ( )
A、只有大山雀是消費者 B、只有蝗蟲是消費者
C、只有植物是生產者 D、它們都是消費者
15、在自然界中,動植物的遺體不會記載保留著,主要原因是 ( )
A、綠色植物能夠分解植物遺體 B、細菌分布十分廣泛
C、腐生細菌能夠分解動植物遺體 D、動植物的遺體自身會分解
16、夏天,食品和衣物上會發霉長毛,這是由什麼引起的 ( )
A、細菌 B、黴菌 C、病毒 D、酵母菌
17、有些細菌靠分解動植物的遺體或糞便等得以獲取養料維持生存,這種方式屬於( )
A、異養 腐生 B、自養 腐生
C、自養 寄生 D、異養 寄生
18、以下不屬於保護動物多樣性基本措施的是 ( )
A、廣泛布放動物食物 B、加強法制教育和管理
C、進行就地保護 D、採取易地保護
19、「蜻蜓點水」實際上是蜻蜓的產卵過程,對蜻蜓該行為的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
A、是一種先天性行為 B、是一種學習行為
C、是一種繁殖行為 D、該行為由蜻蜓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
20、酸奶是一種有益的酸性乳品,泡菜也是特色小吃,這是人們利用( )的發酵作用。
A、大腸桿菌 B、酵母菌 C、麴黴 D、乳酸菌
21、微生物的營養方式有 ( )
A、腐生 B、寄生 C、自養 D、三種都有
22、一塊骨骼肌可以看成是 ( )
A、一個細胞 B、一種組織
C、一種器官 D、一個系統
23、實驗人員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鳥類是怎樣獲得母親的情感的。他們選擇了六隻剛孵化的小鴨,平均分成甲、乙兩組。甲組小鴨剛孵化出來就被從它們的出生地移走,使它們不能見到自己的母親;乙組小鴨還和它們的母親在一起。
(1)甲組小鴨跟隨氣球走的行為屬於 ( )
A、先天性行為 B、偶然行為 C、取食行為 D、學習行為
(2)乙組小鴨在實驗中的作用是 ( )
A、實驗模型 B、對照組 C、實驗組 D、一個變數
(3)如果不是把甲組小鴨放在氣球周圍並放母鴨叫的錄音,而是將它們放在一隻貓的周圍並放母鴨的錄音,則甲組小鴨可能會 ( )
A、它們可能嚇唬其它鴨了 B、它們將失去繁殖能力
C、它們將會發出類似貓的聲音 D、它們將會認為貓它們的母親
二.填空題(共50分,每空1分)
1、動物的運動,既能使其找到________和________,又有利於躲避________。
其運動方式總是與其________________相適應。
2、老年人的骨中________大於2/3,骨的彈性________,容易________,所以我們要特別關愛老年人,防止他們跌倒骨折。而我們青少年骨的彈性________,容易________,所以我們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姿勢。
3、軀體運動的形成是由________為杠桿、________為支點、_______________為動力形成的。
4、人體骨的生長包括:骨的長長與骨的長粗兩個方面,骨的長長是由於骨骺端的 _______________產生新的細胞,使骨長長;骨的長粗是由於骨膜內 分裂產生新的細胞使骨加粗。
5、 幼年時,人的骨髓呈________,具有________功能。
6、 在生物圈中,凡是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統稱為 。它既有單細胞的,如_______________;也有多細胞的,如____________;還有無細胞結構的,如______________。
7、 鑒定骨的成分時,把骨煅燒時利用有機物易燃,無機物不易燃的原理;骨的脫鈣是利用無機物與酸反應被分離出來。據此知煅燒後的能剩下的是__________,它使骨具有_______特性;骨脫鈣後,剩下的是______________,它使骨具有_________特性。
8、 下圖是關節的模式圖,請回答:
(1)關節的基本結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
(2)這樣的關節即靈活又牢固。其中,使關節具有靈活性的是__________和中的滑液,它們能減少運動時兩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具有牢固性的是_________,它使兩骨緊密地聯系起來,經常體育鍛煉時它還能增厚,使關節更加牢固。
(3)我們通常所說的脫臼是指_______從_______________中脫落的現象。
(4)請寫出你所熟悉的兩個人體關節的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圖是草原生態示意圖,請回答:
(1)從圖中可以看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____________關系,這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
(2)此圖中共有______條食物鏈,最長的一條食物鏈可表示為__________。
(3)如果大量捕獵狐,那麼鷹的數量在一定時間內將先___________。
(4)人們為了保護牧草而大量捕殺老鼠,這項舉措給這個生態系統造成怎樣影響(8分)
瀘水縣民族中學八年級(上)生物期中測試試卷參考答案
選擇題:
1---5: A B D B B 6-----10 B A B D C
11—15 D B B C C 16—20 B A A B D
21---23 D C A B D
填空題:
食物、配偶、敵害、生存環境
無機物、小、骨折、大、變形、坐、立、行
骨骼、 關節、骨骼肌收縮
軟骨層、成骨細胞
紅色、造血
微生物、細菌、黴菌等、病毒
無機物、硬脆、有機物、彈性
(1)關節面 、關節腔 、 關節囊
(2)關節軟骨 關節囊
(3)關節頭 、 關節窩
(4)肘關節 、 肩關節等
9、捕食與被食 、食物鏈
(2) 5 、草----鼠------蛇-----鷹
(3)增加
(4)破壞生態系統(平衡)
④ 初二人教版上學期生物期中考試復習提綱
1、 目前己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有脊柱;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樣性:1、種類的多樣性;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3、00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 魚之所以能在水裡生活,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魚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形(梭子形)身體;身體表面分泌粘液。
5、 魚在游泳時,靠軀幹部有尾部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臀鰭來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6、 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製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 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到輔助協調的作用。
8、 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9、 鰓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10、 鰓絲又多又細,是為了擴大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於充分進行氣體交換。鰓不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氧,魚離開水後,鰓絲相互覆蓋,減小了與空氣接觸面積,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因此缺氧而死。
11、 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豐富毛細血管;鰓絲又多又細。
12、 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後緣流出。
13、 流出魚鰓的水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氣體交換 水中O2——鰓絲的毛細血管中
鰓絲中Co2—水中
15、 魚的主要特徵:體表常常有鱗,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6、 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7、 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
18、 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的動物,叫做甲殼動物。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 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 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21、 與水域環境相比,陸地環境要復雜得多。(1)比較乾燥;(2)晝夜溫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氣態的氧;(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22、 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於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2、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4、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
23、 環節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 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因為蚯蚓是冷血動物,溫度變化不大,適合蚯蚓生活。
26、 身體分節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和固定運動。
28、 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完成。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後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30、 恆溫動物比不恆溫動物較高等,更能適應環境,有利於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31、 兔的體溫恆定,不僅靠體表的毛,還需發達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共同協調。
32、 兔的後肢較長,前肢較短,後肢肌肉發達,適於跳躍。
33、 門齒——切斷食物 犬齒——撕裂食物 臼齒——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這說明了人與兔的分類很接近,同屬哺乳動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雜食性(如人)
36、 盲腸主要用於消化纖維,草食性動物盲腸發達。
37、 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適於切斷植物纖維,臼齒適於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發達的盲腸,這些都是與它們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38、 兔有發達的大腦及遍布全身的神經,有發達的四肢,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
39、 哺乳動物是最高等的動物,是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4000多種,除極個別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徵(其他特徵: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恆定,屬恆溫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40、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41、 鳥的外形呈流線形,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
42、 鳥的羽毛分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翼呈扇形,可增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便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3、 鳥的胸肌發達,附於龍骨突,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4、 鳥的骨骼中空,輕而堅固,胸骨突出,有龍骨突的結構,便於發達的胸肌附於胸骨(龍骨突),減輕重量,利於飛行。
45、 鳥類消化特點:1、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能量的消化;2、糞便不貯存,減輕體重,利於飛行;3、直腸短,排便頻繁。
46、 鳥的心臟發達,工作能力強,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於飛行。
47、 鳥的身體里有發達的氣囊(不是呼吸器官),輔助肺進行呼吸,滿足飛行時氧氣的需要。
48、 鳥的全身都是為飛行而設計。
49、 恆溫動物 哺乳動物
鳥類
50、 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呼吸,體溫高而恆定。
51、 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占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52、 昆蟲的翅與鳥翼結構不同,但就適於飛行來看都有這些共同點:都有利於飛行的扇形結構,這些結構的運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氣中產生向上的升力和前進的動力,相對身體來說,都有輕、面積大的特點,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53、 翅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義:有利於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和分布范圍,有利於尋偶交配,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
54、 昆蟲的外部特徵: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發達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韌的外殼(會發生蛻皮),有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55、 昆蟲在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節肢動物除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6、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過變態發育,此後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57、 動物的行為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
58、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運動肌肉)、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如關節))組成的。
59、 運動系統由骨、骨骼肌和骨連接(如關節)組成。
60、 人有206塊骨 顱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動)
軀干骨(半活動)
四肢骨(能活動) 能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61、 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結)
62、 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活動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
關節囊
關節頭
關節腔
關節軟骨
關節窩
63、 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是骨繞著轉動的點。
64、 人體主要的關節:上肢 肩關節 下肢 髖關節
肘關節 膝關節
腕關節 踝關節
指關節 趾關節
65、 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6、 運動時,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容易受傷。
67、 如何在運動中保護關節:一、運動前做好充分的准備運動;二、運動強度應適當;三、佩戴護腕和護膝。
68、 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70、 為什麼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71、 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
72、 人全身有六百多塊骨骼肌,雙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
73、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74、 當然,運動並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5、 一句話概括骨、關節、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著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運動。
76、 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另一類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77、 有很多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二者結合的結果,如鳥的遷徙。
78、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為使動物更能適應多變的環境,更好地生存。
79、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環境。同樣,環境越復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80、 先天性行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種生物只有先天性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就會被自然淘汰。
81、 對一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育階段相適應的,一旦錯過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2、 社會行為的特徵: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83、 群體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制度。
84、 「首領」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其他成員會對它做出表示順從的姿態,對它的攻擊不敢還擊,也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
85、 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
86、 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靠群體的力量往往更易獲得食物和戰勝天敵的侵襲,能有效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群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活。
87、 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正是由於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88、 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在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生態平衡。
89、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2、動物可以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90、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除以蟲治蟲外,還有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等。
91、 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供人們食用;在醫葯保健方面發揮作用;在觀賞、娛樂方面,文學藝術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們在生活中用來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點;動物傳播給人類一些疾病(害處)。
92、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93、 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動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94、 生物反應器的好處: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95、 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96.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97.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乾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能呈現紅、褐、綠、黑等不同的顏色。
98.從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可以大致區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種類。
99.菌落常用來作為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
100.培養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製含有營養物質的營養基。②培養基進行高溫滅菌冷卻。③將少量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基上(此過程叫接種)。④培養皿放在保持恆定溫度的培養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進行培養。
101.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廣泛分布的生物。
102.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還有有機物。
103.經過嚴格高溫黴菌的環境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
104.乳酸菌只有在無氧的條件下才能把有機物分解成乳酸。
105.所有的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
106.有些細菌互相連接成團或長鏈,但每個細菌也是獨立的生活的。
107.細胞結構示意圖:
108.營養方式分為自養和異養,細菌和真菌的營養方式都為異養,異養又分為腐生和寄生。
109.有些細菌生長發育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小而輕還可以隨風飄散各處,落在適當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細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們無處不在。(細菌分裂速度極快)
110.酵母菌為單細胞真菌。黴菌、食用菌、大型真菌為多細胞真菌。
111.
112.真菌的細胞中都沒有葉綠體,進行孢子生殖。
113.酵母菌為出芽生殖。
114.青黴:孢子青綠色,排列呈掃帚狀。營養方式為異養。
115.麴黴:孢子有多種顏色,排列呈放射狀。營養方式為異養。
116.引起食物發霉的真菌為黴菌。
細菌 真菌
相
同
點 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異養)。
不
同
點 單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分裂生殖。 既有單細胞種類也有多細胞種類,細胞內有真正的細胞核,多數為孢子生殖。
117.比較真菌與細菌:
118.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患病(3)與動物共生。
119.大多數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120.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細菌和真菌把動植物的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有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進而製造有機物。可見 細菌和真菌對於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
121.細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種類營寄生生活,它們從活的動植物體和人體吸收營養物質,導致動植物和人患不同疾病。
122.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不能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叫做共生。(一旦分開,可以獨立生活,叫做共棲)
123.寄生(往往有害);共生(互利)。
124.酵母菌發酵狀態:
有機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多用於做麵包]
有機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 [用於釀酒]
125.發酵:微生物的無氧呼吸(也稱作呼吸作用)
126.食物的腐敗主要是由細菌和真菌引起的,這些細菌和真菌可從食品中獲得有機物,並在食品中生長和繁殖,導致食品的腐爛,因此食品保存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防腐。防止食物腐敗所依據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內的新軍和真菌殺死或抑制它們生長和繁殖。
127.有些真菌可以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這些物質稱為抗生素(抗菌素)。
128.科學家還能用現代技術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種基因轉入一些細菌內部,只這些細菌能夠生產葯品(用細菌做生物反應器)。
129.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明抗生素。
130.生物分類的意義: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使每個物種在生物分類上的位置一目瞭然,同時也進一步明確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131.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態結構、內部構造、生理功能)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實和種子往往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133.每個界分為六個更小的等級,它們從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134.兩種生物之間共有的分類單位越多,它們的親緣關系越近。
135.綱 < 亞門 < 門
136.分類登記越高,射干內務體間的差異越大,共同特徵越少,所含生物數量越多。
137.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樣式,外在形式是種類的多樣性。
138.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
139.生物的各種特徵是由基因控制的
140.生態系統的多陽性受到破壞就會導致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的多樣性喪失。
141.自然條件下,平均2000年一種鳥類滅絕。平均8000年一種哺乳動物滅絕。
142.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有(1)生存環境改變和破壞;(2)掠奪式的開發利用;(3)環境污染;(4)生物入侵。
143.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護法》。(每個法律前要加「中華人民共和國」)
144.建立自然保護區分為:就地保護和圈地保護。
145.森林是全球50%~90%的陸生生物的家園。
146.珙桐是被子植物。銀杉是裸子植物。
另
http://wenku..com/view/392cdf85ec3a87c24028c427.html
也可參照此網址【兩個不同的提綱】
⑤ 八年級上學期生物期中考試前的全部知識點
1、 目前己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有脊柱;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 內沒有脊柱。
2、生物的多樣性:1)種類的多樣性;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3)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魚之所以能在水裡生活,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2)能在水中呼吸。
4、魚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形(梭子形)身體;身體表面分泌粘液。
5、魚在游泳時,靠軀幹部有尾部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臀鰭來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6、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製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到輔助協調的作用。
8、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9、鰓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11、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豐富毛細血管;鰓絲又多又細。
12、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後緣流出。
13、流出魚鰓的水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氣體交換:水中O2——鰓絲的毛細血管中
鰓絲中Co2—水中
15、魚的主要特徵:體表常常有鱗,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6、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7、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
18、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的動物,叫做甲殼動物。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21、與水域環境相比,陸地環境要復雜得多。1)比較乾燥;2)晝夜溫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氣態的氧;(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22、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於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3)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4)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
23、環節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26、身體分節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和固定運動。
28、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完成。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後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30、恆溫動物比不恆溫動物較高等,更能適應環境,有利於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31、兔的體溫恆定,不僅靠體表的毛,還需發達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共同協調。
32、兔的後肢較長,前肢較短,後肢肌肉發達,適於跳躍。
33、門齒——切斷食物 犬齒——撕裂食物 臼齒——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這說明了人與兔的分類很接近,同屬哺乳動物。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 雜食性(如人)
36、盲腸主要用於消化纖維,草食性動物盲腸發達。
37、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適於切斷植物纖維,臼齒適於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發達的盲腸,這些都是與它們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38、兔有發達的大腦及遍布全身的神經,有發達的四肢,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
39、哺乳動物是最高等的動物,是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4000多種,除極個別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徵(其他特徵: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恆定,屬恆溫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41、鳥的外形呈流線形,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
42、鳥的羽毛分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翼呈扇形,可增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便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3、鳥的胸肌發達,附於龍骨突,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4、鳥的骨骼中空,輕而堅固,胸骨突出,有龍骨突的結構,便於發達的胸肌附於胸骨(龍骨突),減輕重量,利於飛行。
45、鳥類消化特點:1)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能量的消化;2)糞便不貯存,減輕體重,利於飛行;3)直腸短,排便頻繁。
46、鳥的心臟發達,工作能力強,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於飛行。
47、鳥的身體里有發達的氣囊(不是呼吸器官),輔助肺進行呼吸,滿足飛行時氧氣的需要。
48、鳥的全身都是為飛行而設計。
49、恆溫動物 哺乳動物 鳥類
50、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呼吸,體溫高而恆定。
51、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占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52、昆蟲的翅與鳥翼結構不同,但就適於飛行來看都有這些共同點:都有利於飛行的扇形結構,這些結構的運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氣中產生向上的升力和前進的動力,相對身體來說,都有輕、面積大的特點,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53、 翅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義:有利於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和分布范圍,有利於尋偶交配,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
54、昆蟲的外部特徵: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發達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韌的外殼(會發生蛻皮),有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55、昆蟲在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節肢動物除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6、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過變態發育,此後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57、動物的行為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
58、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運動肌肉)、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如關節))組成的。
59、運動系統由骨、骨骼肌和骨連接(如關節)組成。
60、人有206塊骨 顱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動);軀干骨(半活動)
四肢骨(能活動);能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61、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結)
62、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活動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關節囊;關節頭;關節腔;關節軟骨;
關節窩
63、 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是骨繞著轉動的點。
64、 人體主要的關節:上肢;肩關節;下肢;髖關節;肘關節;膝關節;腕關節;踝關節;指關節;趾關節.
65、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6、運動時,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容易受傷。
67、如何在運動中保護關節:一、運動前做好充分的准備運動;二、運動強度應適當;三、佩戴護腕和護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70、為什麼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71、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塊骨骼肌,雙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
73、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74、當然,運動並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5、一句話概括骨、關節、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著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運動。
76、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另一類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77、有很多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二者結合的結果,如鳥的遷徙。
78、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為使動物更能適應多變的環境,更好地生存。
79、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環境。同樣,環境越復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80、先天性行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種生物只有先天性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就會被自然淘汰。
81、對一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育階段相適應的,一旦錯過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2、社會行為的特徵: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83、群體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制度。
84、「首領」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其他成員會對它做出表示順從的姿態,對它的攻擊不敢還擊,也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
85、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
86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靠群體的力量往往更易獲得食物和戰勝天敵的侵襲,能有效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群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活。
87、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正是由於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88、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在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生態平衡。
89、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2)動物可以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90、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除以蟲治蟲外,還有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等。
91、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供人們食用;在醫葯保健方面發揮作用;在觀賞、娛樂方面,文學藝術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們在生活中用來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點;動物傳播給人類一些疾病(害處)。
92、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93、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動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94、生物反應器的好處: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95、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⑥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期中考試試題(要附答案)
初二(上)生物試卷(A)
(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鍾)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40分,每小題1分。
請將答案填寫在試卷(B)上的表格中。
1、動物的運動方式多種多樣,表現出與________相適應的現象。
A、生活環境 B、呼吸頻率 C、皮膚的顏色 D、繁殖
2、對骨的生長和再生有重要作用的是: ________
A、骨膜 B、骨髓 C、骨質 D、軟骨層
3、終生保持造血功能的紅骨髓位於________
A、骨髓腔 B、骨松質 C、骨密質 D、骨膜內
4、關節在運動中起的作用是: ________
A、聯系 B、支點 C、支持 D、杠桿
5、將一根豬的腿骨縱剖開,觀察到骨端內和骨髓腔內的骨髓均為紅色,這是什麼豬的骨:________
A、老母豬 B、幼年豬 C、大公豬 D、成年豬
6、紅骨髓的主要功能是: ________
A、營養骨質 B、產生骨細胞 C、產生血細胞 D、貯存養分
7、鴕鳥的運動方式包括:________
A.飛行、行走 B.奔跑、跳躍 C.飛行、奔跑 D.行走、奔跑
8、隨著年齡的增長,骨含的有機物比例會:________
A.增加 B.減少 C.不變 D.最終為零
9、為了深入了解蜜蜂的行為,科學家對蜜蜂群體的活動進行跟蹤拍攝,以真實記錄蜜蜂群體的自然活動狀況。這種研究方法屬於:________
A、分類法 B、觀察法 C、文獻法 D、實驗法
10、為使大熊貓增加繁殖率和獲得足夠的食物,把大熊貓送進當地的繁育中心是:________
A、易地保護 B、就地保護 C、強制保護 D、人工馴化
11、幼年的雄孔雀不會開屏吸引雌孔雀,而成年的會,這種行為是:________
A.先天性行為 B.學習行為
C.炫耀行為 D.社群行為
12、一隻雄盤羊進入一對盤羊的領地,兩只雄盤羊為爭奪一隻雌盤羊,發生激烈的打鬥,最後「勝者為王敗者寇」。這種行為屬於:________
A.領域行為 B.繁殖行為 C.攻擊行為 D.防禦行為
13、貓頭鷹蝶因其翅上的圓斑酷似貓頭鷹而得名,這樣可以嚇唬鳥類,以保護自身免受傷害。對這種行為的敘述錯誤的是:________
A、防禦行為 B、本能行為
C、由遺傳物質所控制 D、學習行為
14、螞蟻的群體中,個體之間有分工合作,有等級現象,可見螞蟻具有:________
A、繁殖行為 B、節律行為 C、社群行為 D、取食行為
15.白居易詩曰:「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這描繪的是母燕的________
A.貯食行為 B.繁殖行為 C.攻擊行為 D.防禦行為
16、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保護以下動物中的:________
A、大熊貓 B、斑頭雁 C、 朱䴉 D、金絲猴
17、你認為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應包括下列哪一項:________
A、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 B、促進了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C、能幫助植物傳粉,傳播果實的種子 D、能夠凈化空氣
18、在生態系統中,能把有機物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無機環境中的是:________
A.生產者 B. 分解者 C. 消費者 D.以上都是
19、屬於爬行類,分布在我國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局部地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是________
A、壁虎 B、揚子鱷 C、巨蜥 D、龜
20、下列做法中,沒有給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的是:________
A、大規模地砍伐樹木 B、退耕還林還草行為
C、用電網捕獲魚類等水生生物 D、工廠排放出未經處理的污水
21、在生態系統中以朽木、糞便等為營養的真菌、糞金龜子、蚯蚓等是:________
A、生產者 B、分解者
C、消費者 D、生產者兼消費者
22、有些細菌靠分解動植物的遺體或糞便獲取養料,其代謝方式叫做:________
A、自養 B、異養 C、腐生 D、寄生
23、下列哪種生物是多細胞的:________
A.黴菌 B.酵母菌 C.非典病毒 D. 細菌
24、青蛙的前肢短、後肢長,趾間有發達的蹼,這與它的( )運動方式相適應:
A、爬行、奔跑 B、奔跑、跳躍 C、跳躍、游泳 D、行走、游泳
25、一般對動植物有害的細菌和真菌:________
A.往往營共生生活,從共生體內獲取營養
B.往往營腐生生活,從腐生環境獲取營養
C.往往營寄生生活,從寄主體內獲取營養
D.往往營共棲生活,從寄主體內獲取營養
26、下列各項不屬於消費者與生產者關系的是:________
A.蝗蟲吃作物 B.蠶吃桑葉 C.羊吃草 D.蛇吃老鼠
27、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非生物和生物共同組成:________
A.生態系統 B.生物圈 C.食物網 D.食物鏈
28、在草原上,如果消滅了危害人、畜的狼,草原會出現哪種情況:________
A、草畜兩旺 B、加速沙化 C、減慢沙化 D、沒有變化
29、下列能表示一條食物鏈的是:________
A、蝗蟲 吃草的鳥 黃鼬 B、貓頭鷹 老鼠 細菌
C、綠色植物 兔子 狼 D、草 羊 狼
30、生物圈的生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A.一般生物的壽命都很長 B.生物對環境都比較適應
C.因生物的生殖而延續 D.生物的個體可以延綿不斷
31、微生物對自然界最重要的作用是:________
A. 供給氧氣 B.提供有機物
C.提供二氧化碳 D.把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
32、在成熟男性生殖系統中,產生精子並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是:________
A.睾丸 B.附睾 C.輸精管 D.精囊腺
33、一個新生命開始於:________
A.卵細胞 B.受精卵的分裂 C.胚胎 D.嬰兒
34、在一個由草原、鹿、狼組成的生態系統中,如果把狼殺絕,鹿的數量將:________
A、迅速上升 B、緩慢上升 C、保持相對穩定 D、上升後又下降
35、以下對微生物的描述正確的是:________
A、利用乳酸菌製作泡菜 B、利用醋酸菌釀酒
C、利用酵母菌製作酸奶 D、利用黴菌提取青黴素
36、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屬於:________
A.自養生物、生產者 B.自養生物、消費者
C.異養生物、生產者 D.異養生物、消費者
37、2.青少年要注意正確的坐、立、行的姿勢,這是因為他們骨的特點是:________
A.彈性小,硬度小,容易變形 B.彈性大,硬度小,容易變形
C.彈性大,硬度大,容易變形 D.彈性小,硬度大,不容易變形
38、人在青春期出現的第二性徵主要和什麼有關:________
A、身體的增高 B、大腦發育的完善 C、性激素的分泌 D、心理的變化
39、在青春期,下列相關的敘述中錯誤的是:________
A.在男女變聲過程,應少吃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B.男女同學應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建立真誠友誼
C.出現一些難以啟齒的生理現象和心理矛盾時,不要打擾他人,自己處理
D.生活要有規律,要多參加文體活動,以促進身體健康成長
40.我國修建的青藏鐵路,在穿過可可西里、楚馬爾河、加索等自然保護區的線路上採取了繞避、設置通道等措施,這樣做( )
①能減少青藏鐵路的建設投資 ②體現了人類在自然界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③有利於保護生態平衡 ④有利於保持環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60分,每空格1分。
41、從行為所具有的功能來看,母雞「哺育」小雞屬於__________行為;而從行為的獲得途徑來看,母雞「哺育」小雞又屬於__________行為。在,蜜蜂的群體當中,不同的個體之間存在很明顯的分工,從動物行為的功能來看,蜜蜂的群體具有_______________行為。(3分)
42、動系統各部分的功能不同,其中關節起________作用,_________起杠桿作用,骨骼肌的收縮起________作用。在運動過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來自肌肉細胞進行_________作用氧化分解_______________所釋放的能量。整個運動還受到人體___________系統的控制。(6分)
43、老年人的骨中無機物含量超過___________,而有機物不到___________,因而骨的彈性________,容易____________,所以要關愛老年人的行走坐車安全。(4分)
44、微生物的代謝方式多種多樣,期中腐生性微生物,它們能將復雜的_______________分解成簡單的_______________,以供綠色植物再利用,在生物圈中它們屬於________________,對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_______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反,自養性微生物能夠將_______________物合成儲能的__________________物,它們在生物圈中屬於_________________。(7分)
45、利用酵母菌製作麵包的過程大致如下:將麵粉、糖、酵母菌和水混合成生面團,一段時間後,將生面團放入烤箱中烘烤。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小王認為生面團在烘烤前應放在無氧的環境中,你認為對嗎?___________。
(2)生面團在烘烤前應放在0℃或30℃的環境中?___________________
(3)發酵食品種類很多,如啤酒、泡菜等也是。其中啤酒是用________________發酵的,泡菜是用________________發酵的。(4分)
46、在有性生殖中,生命的起點是受精卵。在人體中,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的場所是__________;妊娠是指胚胎在母體中發育的過程,大概需要______天,在此過程中,胎兒在母體的___________內發育;同時,胎兒所需要的養料和氧氣是通過__________從母體獲得的。(4分)
47、小明觀察了黃蜂的生殖:雌黃蜂在交尾後便在沙土中挖一個穴道,然後把捕捉的獵物麻醉置於穴道內,接著在穴道中產下一個卵,並將穴口用沙土封閉後飛走。由卵孵化成的幼蟲以親代貯存的獵物為食,直至發育成成蟲後,才挖掘出一個洞口,從穴道爬出。子代雖然沒有見過親代,如何完成這些程序,但當它發育到一定時候卻能重復親代的同樣程序。(7分)
(1)黃蜂的生殖行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天性行為或後天學習行為)
(2)黃蜂的生殖行為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決定的
(3)小明觀察了一窩蜜蜂,發現蜜蜂有明確的分工,有一隻蜂王、少數雄蜂和大量工蜂,這說明蜜蜂是具有_______________行為的昆蟲。小明還發現,當一隻工蜂找到了蜜源後,會跳起「8」字舞招來夥伴,這說明蜜蜂群體中存在著 _____________ 。
(4)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法,探究光照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方法屬於_______________法。
48、右圖1是關節的模式圖;圖2是關於骨、關節、肌肉之間的關系模式圖,請回答:(9分)
(l)關節能靈活運動是因為[ ]_________________內有少量滑液和[ ]_________________表面光滑,從而減少骨與骨間的摩擦。
(2)關節能牢固是因為[ ]___________把相鄰兩骨聯系起來,其裡面和外面還有很多_______________起加固作用。
(3)右圖正確的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下圖是人的屈肘、伸肘示意圖,請給自己的運動回答問題:(8分)
(1)識別圖中各結構,填寫出它們的名稱:
1:_________________肌 2:___________________肌 6:_________關節
(2)該圖表示人體屈肘動作,①和②的狀態分別是
和 。屈肘運動時,骨骼肌接受了神經傳來的興奮而收縮,牽引 __繞著 活動。
(4)以上實例說明單獨的一塊肌肉或一組肌群能否完成復雜的動作?__________。
50、下圖是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示意圖,請據圖回答:(7分)
(1)這個食物網有______條食物鏈。
(2)這個食物網中最長的食物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非生物環境外,該生態系統還有一個成分沒有畫出,這個成分是_________,它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動物多樣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其基礎是__________________。
⑦ 八年級上冊生物期中試題(濟南版)
八年級生物試題
(時間:60分鍾;分值: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只限選一個最佳答案,每小題2分,共6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C D B A D B A D C B C D B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A D B C A D B C C D B D
1.如果因水域環境遭到破壞而導致一種稀有魚類滅絕,對人類的損失在於
A.漁業產量將受到損失 B.這種魚將在很久以後才會進化出來
C.人類將永遠損失一種動物資源 D.整個生態系統將失去平衡
2.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時,若直接將魚的胸鰭和腹鰭剪掉,會發生的現象是
A.失去平衡而側翻 B.不能轉向
C.不能上浮 D.不能向前游泳
3.魚有時能任意停留在某一水層,起作用的結構是
A.胸鰭 B.尾鰭 C.鰾 D.腹鰭
4.軟體動物種類很多,發布廣泛,下列各組動物中不屬於軟體動物的一組是
A.蝸牛、章魚、魷魚 B.河蚌、蛾螺、釘螺
C.扇貝、烏賊、田螺 D.蚯蚓、蛔蟲、海星
5.放置在黑暗處的下述魚缸中的魚(魚、缸大小均相同)最先死去的是
A.一缸清水2條魚 B.一缸清水10條魚和一部分水藻
C.一缸清水10條魚 D.一缸清水2條魚和一部分水藻
6.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共有的特徵是
A.都由很多體節構成 B.都有觸角
C.都有外骨骼 D.運動器官都是分節的
7.下列詞語中體現了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原理的是
A.大雁南飛 B.狡兔三窟 C.老馬識途 D.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8.胎生相當於其他生殖方式的優勢在於
A.減輕了母體的負擔 B.提高了後代的成活率
C.增強了後代的體質 D.使後代的數量大大增加
9.家兔是植食性動物,其區別於肉食性哺乳動物的最大特點是
A.盲腸發達 B.體表被毛 C.體溫恆定 D.胎生哺乳
10.與復雜的陸生生活相適應,家兔具有非常敏銳的
A.觸覺和疼覺 B.冷覺和熱覺 C.聽覺和嗅覺 D.視覺和聽覺
11.鳥類是恆溫動物,這是因為它具有良好的產熱和散熱的生理功能,下列敘述中與鳥類產熱無關的是
A.血液運輸氧氣能力強 B.消化能力強
C.羽毛的保溫作用好 D.呼吸作用旺盛
12.在無脊椎動物中,昆蟲發布最廣泛,活動范圍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A.體表有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外骨骼 B.具有翅
C.頭部長有多種感覺器官 D.具有三對足,尤其是跳躍足
13.綠頭鴨食物消化後形成的殘渣,0.5小時後就隨糞便排出體外,說明消化道中的
結構很短
A.小腸 B.大腸 C.直腸 D.肛門
14.下列關於兩棲動物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
B.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在空中飛行的動物
C.幼體生活在水中,成體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
D.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營水陸兩棲,用肺呼吸,兼用皮膚輔助呼吸的動物
15.下列對人類有害的昆蟲是
A.家蠶 B.蝗蟲 C.蜻蜓 D.七星瓢蟲
16.下列各項中屬於動物行為的是
A.小狗逐漸長成大狗 B.魚的心臟不停地跳動
C.牛的胃腸在蠕動 D.瓢蟲遇到危險時假死
17.在肌肉本身沒有病變,人體某些肌肉發生癱瘓或萎縮的原因是
A.肌肉供血不足 B.控制肌肉的神經受到損傷
C.肌肉過度疲勞 D.某些肌肉受到機械損傷
18.動物通過呼吸作用將體內的一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這體現了動物在自然界中的
作用
A .維持生態平衡 B.幫助植物傳粉
C.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D.幫助植物傳播種子
19.下列幾種動物行為,不屬於學習行為的是
A.失去雛雞的母雞撫愛小貓 B.猴子表演騎車
C.小黑猩猩模仿取食白蟻 D.蚯蚓走「T」形迷宮
20.關於蜘蛛結網行為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是先天具有的本能 B.是身體利的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
C.屬於先天性行為 D.是小蜘蛛向大蜘蛛學習來的
21.在緊急情況下,很多動物都喜歡假死(如金龜子、負鼠等),這種行為屬於
A.取食行為 B.防禦行為 C.繁殖行為 D.適應行為
22.動物具有學習行為,其意義是
A.便於找到配偶 B.能夠逃避敵害
C.能夠適應復雜的生活環境 D.便於找到食物
23.下列不屬於動物間通訊的是
A.烏賊在逃避鯊魚追擊時釋放墨汁
B.烏鴉受到驚嚇時飛起來「哇哇」亂叫
C.羊一邊啃草一邊嗅著地上同伴的糞便
D.鹿感到危險時,立即撅起尾巴,露出反面顯眼的白色
24.通過動畫片《黑貓警長》我們知道,螳螂在食物嚴重缺乏時,有雌蟲吃雄蟲的行為。這種行為的意義是
A.雌蟲有吃雄蟲的習慣 B.為了減少食物消耗
C.不利於種族延續 D.利於種族延續
25.狗外出時走很遠也不會忘記回家的路,這是由於它出去時走不遠就撒尿,其目的是
A.與其他的狗溝通信息 B.留下氣味做「記號」
C.吸引異性的狗前來 D.生理活動的需要
26.以前的黃土高原和幼發拉底河流域曾是森林茂密的理想居住場所,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
要貢獻,而今卻成了不毛之地,其主要原因是
A.地球上的溫室效應造成的 B.氣候變得乾燥造成的
C.人類濫砍亂伐造成了生態平衡的失調所致 D.地殼變遷造成的
27.渡渡鳥滅絕後,300年內,模里西斯島上最珍貴的樹——大顱欖樹就再也沒有種子發過新芽,渡渡鳥對大顱欖樹最重要的作用是
A.取食其種子減少其數量 B.產生糞便供樹生長
C.為其種子催生有利萌芽 D.保護大顱欖樹不被其他動物傷害
28.下列產品中不屬於仿生產品的是
A.蠅眼照相機 B.飛機上的平衡錘 C.雷達 D.汽車發動機
29.科學家利用動物做生物反應器,必須改造動物的
A.外形 B.遺傳基因 C.乳房 D.大腦
30.下列不屬於生物防治實例的是
A.嚙小蜂將卵產在美國白蛾的幼蟲體內 B.瓢蟲吃蚜蟲
C.蘇雲金桿菌毒殺松毛蟲 D.人們噴灑農葯殺害蟲
二.非選擇題(每空1分,共40分)
31.(12分)在「飼養和觀察蚯蚓」的實驗中
(1)你飼養蚯蚓時選用的土壤是 潮濕、松軟、富含有機物 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 。
(2)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發現其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結構構成,這些環狀結
構是 蚯蚓的體節 ;區別蚯蚓前後端的依據是 頭部靠近環帶 。
(3)用手觸摸蚯蚓體壁,感到體表有 黏液 ;用手指來回觸摸蚯蚓的腹面,感覺有些粗糙不平的小突起,它們是 剛毛 。
(4)蚯蚓運動時,可以觀察到它的運動是靠體內 肌肉 的收縮和舒張及 剛毛
配合作用完成的,身體前後端的運動是 交替 進行的。
(5)取兩條蚯蚓,一條放在糙紙上,另一條放在有水的玻璃板上,能正常爬行的是放在 糙紙上 的一條,另一條不能正常爬行的原因是 玻璃板過於光滑,妨礙了蚯蚓的運動 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剛毛無法支撐和固定身體 。
(6)夏天的雨後,常常見到一些蚯蚓爬出地面,這是因為 雨水把土壤里的空氣排擠了出來 。
(7)訓練蚯蚓走迷宮的實驗,經過多次嘗試和錯誤後,蚯蚓能學會直接爬向另一邊潮濕的暗室,這屬於 學習 行為。
32.(12分)如圖1表示一草原生態系統,請分析回答:
(圖1) (圖2)
(1)此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 草 ;消費者中,草食動物是 兔和鼠 ,此圖生物部分中缺少 分解者 。
(2)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主要是 吃與被吃 的關系,它們之間相互交叉形成了 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網
。
(3)此圖中含有 5 條食物鏈,寫出其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草—鼠—蛇—鷹 。
(4)此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 相對穩定 的狀態,這種現象被稱為 生態平衡 。
(5)倘若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獲取毛皮而大量捕殺狐狸,則會使 兔子 大量增多,導致 草大量減少 ,最終導致 生態失衡 生態平衡被破壞 。
33.(12分)圖2 是人的屈臂、伸臂示意圖,請結合自己的運動回答問題。
(1)當【①】 肱二頭肌 收縮時,可產生屈前臂。伸臂運動的產生可以看出,人體完成一個運動都要有 神經系統 的調節,由 骨 、 骨骼肌 、和 關節 的共同參與,多組肌肉的 協調 作用,才能完成。
(2)如果你手提一桶水,容易感到累,這是因為肱二頭肌處於 收縮 狀態,肱三頭肌處於 收縮 狀態,這說明 任何一個動作都不是由一塊骨骼肌單獨完成的 。
(3)由圖中可知,肱二頭肌的肌腱至少固定在 2 塊骨上;屈肘動作符合杠桿作用原理,起支點作用的是【 ③ 】 肘關節 。
34.(4分)實驗探究題
1.用線吊著一隻小蝗蟲逗引一隻飢餓的蟾蜍,蟾蜍會立即張口把小蝗蟲吃掉。
2.換成用線吊著一隻形狀和顏色都很像大野蜂,但卻沒有毒刺的盜虻來逗引這只蟾蜍,蟾蜍會像對付小蝗蟲那樣吞掉盜虻。
3.接著用線吊著大野蜂來逗引這只蟾蜍,蟾蜍仍是張口去吞,不過,大野蜂螫刺了一下蟾蜍的舌頭,蟾蜍立刻把大野蜂吐了出來。
4.再次用大野蜂逗引這只蟾蜍,蟾蜍伏著頭不予理睬了。
5.改用盜虻再來逗引這只蟾蜍,蟾蜍也不去吞吃了。
6.最後,還是用線吊著小蝗蟲來逗引這只蟾蜍,蟾蜍又把小蝗蟲吃了,顯示出蟾蜍並沒有吃飽。
問題:
(1)實驗1、2、3說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蟲的本能,這是 先天性 行為。
(2)實驗4說明了蟾蜍通過生活經驗,對大野蜂有了識別,因而不再吞吃,這是
學習 行為。
(3)實驗5說明了蟾蜍利用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仍然比較 弱 。
(4)實驗6證明了蟾蜍在實驗3、4、5中確實建立起新的 學習行為 。
陳埠中學2006/2007年秋八年級地理競賽試題
一、單選題活動(本題包括40小題, 共40分。)
1.下列關於我國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C )
A.我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B.我國東臨太平洋,東部廣大地區雨量充沛,利於農業生產
C.我國主要位於熱帶
D.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近50°,南北氣候差異大,為我國發展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2.與我國陸地相鄰,並且均為內陸國的有 ( C )
A.俄羅斯,蒙古、巴基斯坦 B.哈薩克、印度、緬甸
C.蒙古、阿富汗、寮國 D.朝鮮、尼泊爾、寮國
3.下列各組中,屬相鄰的兩個省級行政區的是 ( D )
A.黑龍江省和遼寧省 B.雲南省和廣東省
C.甘肅省和重慶市 D.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陝西省
4.分布在第三級階梯上的主要地形類型是 ( A )
A.丘陵和平原 B.丘陵和盆地 C.山地和高原 D.平原和高原
5.世界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我國找到適合生長的地區,是因為我國 ( C )
A.季風氣候顯著 B.夏季普遍高溫 C.氣候復雜多樣 D.雨熱同期
6.下列地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地區、溫帶季風氣候的是 ( D )
A.長江中下游平原 B.東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華北平原
7.我國內流河大多分布在 ( C )
A.東南沿海地區 B.東部季風區內 C.西部非季風區內 D.黃河和長江流域
8.下列省級行政區中有兩個簡稱的是 ( C )
A.河南省 B.湖南省 C.甘肅省 D.山西省
9.下列有關我國季風的敘述,正確的是 ( D )
A.影響我國的夏季風,既有來自太平洋的西南季風,也有來自印度洋的東南季風
B.東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西部地區
C.受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季風區 D.季風區降水比非季風區降水較多
10.下列城市中冬季平均氣溫最低的是 ( B )
A.北京 B.哈爾濱 C.上海 D.廣州
11.北回歸線穿過的省區,自西向東排列正確的是 ( C )
①廣東 ②廣西 ③雲南 ④台灣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⑧ 初二生物上冊人教版期中考試經常出哪些生物圖
初二生物會考資料——《動物》,對教材的歸納總結,系統性強,有利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復習,是那難得的…… 初二生物會考植物部分資料 2004-10-26 14:24:25免費 初二生物會考植物部分資料對初一生物——《植物》教材進行了系統的歸納總結,有利於學生...
⑨ 八年級上冊生物卷、期中測試。。。速!!!急求。。最好有答案,
1、 目前己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有脊柱;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樣性:1、種類的多樣性;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3、00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 魚之所以能在水裡生活,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魚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形(梭子形)身體;身體表面分泌粘液。
5、 魚在游泳時,靠軀幹部有尾部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臀鰭來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6、 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製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 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到輔助協調的作用。
8、 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9、 鰓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10、 鰓絲又多又細,是為了擴大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於充分進行氣體交換。鰓不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氧,魚離開水後,鰓絲相互覆蓋,減小了與空氣接觸面積,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因此缺氧而死。
11、 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豐富毛細血管;鰓絲又多又細。
12、 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後緣流出。
13、 流出魚鰓的水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氣體交換 水中O2——鰓絲的毛細血管中
鰓絲中Co2—水中
15、 魚的主要特徵:體表常常有鱗,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6、 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7、 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
18、 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的動物,叫做甲殼動物。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 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 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21、 與水域環境相比,陸地環境要復雜得多。(1)比較乾燥;(2)晝夜溫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氣態的氧;(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22、 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於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2、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4、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
23、 環節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 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因為蚯蚓是冷血動物,溫度變化不大,適合蚯蚓生活。
26、 身體分節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和固定運動。
28、 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完成。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後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30、 恆溫動物比不恆溫動物較高等,更能適應環境,有利於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31、 兔的體溫恆定,不僅靠體表的毛,還需發達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共同協調。
32、 兔的後肢較長,前肢較短,後肢肌肉發達,適於跳躍。
33、 門齒——切斷食物 犬齒——撕裂食物 臼齒——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這說明了人與兔的分類很接近,同屬哺乳動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雜食性(如人)
36、 盲腸主要用於消化纖維,草食性動物盲腸發達。
37、 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適於切斷植物纖維,臼齒適於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發達的盲腸,這些都是與它們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38、 兔有發達的大腦及遍布全身的神經,有發達的四肢,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
39、 哺乳動物是最高等的動物,是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4000多種,除極個別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徵(其他特徵: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恆定,屬恆溫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40、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41、 鳥的外形呈流線形,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
42、 鳥的羽毛分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翼呈扇形,可增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便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3、 鳥的胸肌發達,附於龍骨突,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4、 鳥的骨骼中空,輕而堅固,胸骨突出,有龍骨突的結構,便於發達的胸肌附於胸骨(龍骨突),減輕重量,利於飛行。
45、 鳥類消化特點:1、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能量的消化;2、糞便不貯存,減輕體重,利於飛行;3、直腸短,排便頻繁。
46、 鳥的心臟發達,工作能力強,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於飛行。
47、 鳥的身體里有發達的氣囊(不是呼吸器官),輔助肺進行呼吸,滿足飛行時氧氣的需要。
48、 鳥的全身都是為飛行而設計。
49、 恆溫動物 哺乳動物
鳥類
50、 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呼吸,體溫高而恆定。
51、 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占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52、 昆蟲的翅與鳥翼結構不同,但就適於飛行來看都有這些共同點:都有利於飛行的扇形結構,這些結構的運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氣中產生向上的升力和前進的動力,相對身體來說,都有輕、面積大的特點,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53、 翅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義:有利於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和分布范圍,有利於尋偶交配,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
54、 昆蟲的外部特徵: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發達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韌的外殼(會發生蛻皮),有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55、 昆蟲在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節肢動物除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6、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過變態發育,此後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57、 動物的行為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
58、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運動肌肉)、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如關節))組成的。
59、 運動系統由骨、骨骼肌和骨連接(如關節)組成。
60、 人有206塊骨 顱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動)
軀干骨(半活動)
四肢骨(能活動) 能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61、 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結)
62、 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活動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
關節囊
關節頭
關節腔
關節軟骨
關節窩
63、 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是骨繞著轉動的點。
64、 人體主要的關節:上肢 肩關節 下肢 髖關節
肘關節 膝關節
腕關節 踝關節
指關節 趾關節
65、 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6、 運動時,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容易受傷。
67、 如何在運動中保護關節:一、運動前做好充分的准備運動;二、運動強度應適當;三、佩戴護腕和護膝。
68、 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70、 為什麼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71、 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
72、 人全身有六百多塊骨骼肌,雙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
73、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74、 當然,運動並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5、 一句話概括骨、關節、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著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運動。
76、 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另一類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77、 有很多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二者結合的結果,如鳥的遷徙。
78、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為使動物更能適應多變的環境,更好地生存。
79、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環境。同樣,環境越復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80、 先天性行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種生物只有先天性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就會被自然淘汰。
81、 對一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育階段相適應的,一旦錯過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2、 社會行為的特徵: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83、 群體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制度。
84、 「首領」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其他成員會對它做出表示順從的姿態,對它的攻擊不敢還擊,也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
85、 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
86、 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靠群體的力量往往更易獲得食物和戰勝天敵的侵襲,能有效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群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活。
87、 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正是由於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88、 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在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生態平衡。
89、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2、動物可以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90、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除以蟲治蟲外,還有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等。
91、 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供人們食用;在醫葯保健方面發揮作用;在觀賞、娛樂方面,文學藝術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們在生活中用來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點;動物傳播給人類一些疾病(害處)。
92、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93、 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動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94、 生物反應器的好處: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95、 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96.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97.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乾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能呈現紅、褐、綠、黑等不同的顏色。
98.從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可以大致區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種類。
99.菌落常用來作為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
100.培養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製含有營養物質的營養基。②培養基進行高溫滅菌冷卻。③將少量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基上(此過程叫接種)。④培養皿放在保持恆定溫度的培養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進行培養。
101.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廣泛分布的生物。
102.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還有有機物。
103.經過嚴格高溫黴菌的環境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
104.乳酸菌只有在無氧的條件下才能把有機物分解成乳酸。
105.所有的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
106.有些細菌互相連接成團或長鏈,但每個細菌也是獨立的生活的。
107.細胞結構示意圖:
108.營養方式分為自養和異養,細菌和真菌的營養方式都為異養,異養又分為腐生和寄生。
109.有些細菌生長發育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小而輕還可以隨風飄散各處,落在適當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細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們無處不在。(細菌分裂速度極快)
110.酵母菌為單細胞真菌。黴菌、食用菌、大型真菌為多細胞真菌。
111.
112.真菌的細胞中都沒有葉綠體,進行孢子生殖。
113.酵母菌為出芽生殖。
114.青黴:孢子青綠色,排列呈掃帚狀。營養方式為異養。
115.麴黴:孢子有多種顏色,排列呈放射狀。營養方式為異養。
116.引起食物發霉的真菌為黴菌。
細菌 真菌
相
同
點 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異養)。
不
同
點 單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分裂生殖。 既有單細胞種類也有多細胞種類,細胞內有真正的細胞核,多數為孢子生殖。
117.比較真菌與細菌:
118.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患病(3)與動物共生。
119.大多數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120.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細菌和真菌把動植物的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有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進而製造有機物。可見 細菌和真菌對於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
121.細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種類營寄生生活,它們從活的動植物體和人體吸收營養物質,導致動植物和人患不同疾病。
122.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不能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叫做共生。(一旦分開,可以獨立生活,叫做共棲)
123.寄生(往往有害);共生(互利)。
124.酵母菌發酵狀態:
有機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多用於做麵包]
有機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 [用於釀酒]
125.發酵:微生物的無氧呼吸(也稱作呼吸作用)
126.食物的腐敗主要是由細菌和真菌引起的,這些細菌和真菌可從食品中獲得有機物,並在食品中生長和繁殖,導致食品的腐爛,因此食品保存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防腐。防止食物腐敗所依據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內的新軍和真菌殺死或抑制它們生長和繁殖。
127.有些真菌可以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這些物質稱為抗生素(抗菌素)。
128.科學家還能用現代技術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種基因轉入一些細菌內部,只這些細菌能夠生產葯品(用細菌做生物反應器)。
129.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明抗生素。
130.生物分類的意義: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使每個物種在生物分類上的位置一目瞭然,同時也進一步明確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131.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態結構、內部構造、生理功能)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實和種子往往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133.每個界分為六個更小的等級,它們從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134.兩種生物之間共有的分類單位越多,它們的親緣關系越近。
135.綱 < 亞門 < 門
136.分類登記越高,射干內務體間的差異越大,共同特徵越少,所含生物數量越多。
137.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樣式,外在形式是種類的多樣性。
138.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
139.生物的各種特徵是由基因控制的
140.生態系統的多陽性受到破壞就會導致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的多樣性喪失。
141.自然條件下,平均2000年一種鳥類滅絕。平均8000年一種哺乳動物滅絕。
142.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有(1)生存環境改變和破壞;(2)掠奪式的開發利用;(3)環境污染;(4)生物入侵。
143.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護法》。(每個法律前要加「中華人民共和國」)
144.建立自然保護區分為:就地保護和圈地保護。
145.森林是全球50%~90%的陸生生物的家園。
146.珙桐是被子植物。銀杉是裸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