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歷史
❶ 形式科學的歷史
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巴比倫數學),公元前1600年(埃及數學)和公元前1000年(印度數學)最古老的數學教科書可以知道,形式科學比科學方法形成開始得早。此後,不同文化,如印度,希臘,和伊斯蘭數學家都對數學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中國和日本則獨立地發展自己的數學傳統。
除數學外,邏輯是另一形式科學內的最古老科目,作為一種有理的清晰分析方法,邏輯在三個地方原來就得到持久的發展:印度從公元前6世紀,中國在公元前5世紀,而希臘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希臘熟練處理現代邏輯的科學家是受到阿里斯多得學派邏輯(伊斯蘭邏輯學者進一步發展)的影晌的。印度傳統也連續到現代的早期。但中國的傳統沒能保存下來。
其它形式科學的一些學科都很大依賴數學,但當數學已發展到相對進步時,它們還沒出現。皮埃爾·費馬和布萊斯·帕斯卡(1654)和克里斯蒂安·惠更斯(1657)開始或然率理論的最早研究。1800年代早期,高斯和拉普拉斯發展了統計學的數學理論,它可以說明統計學在保險和管理機構財務方面的應用。20世紀認為數學統計是數學學科。
20世紀中由於新的數學科學和工程學科如運算研究和系統工程的上升,數學得到擴充和豐富。這些科學由於電工程的基礎研究而得益。也由於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也激勵信息理論,數字分析(科學計算)和理論計算科學的發展。理論計算科學也由於數理邏輯,包括計算理論而得益。
❷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歷史,科學小故事
科學,一來科之學,比較自側重於理論,科學的歷史就是對自然界觀察思考的過程,從對銅礦石的冶煉得到銅,接著是鐵礦,華夏人在試驗中發明了火葯,火葯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開始進入熱兵器時代,火葯在一定空間內爆炸可以產生推力,將彈丸發射出去,華夏人在對自然界的觀察思考中發現了磁鐵石並發明了指南針,不斷的試驗提煉計算發明了造紙技術,經思考試驗發明了印刷技術,科學與技術是相連的,西方人的兩大發明是蒸汽機和玻璃,蒸汽機是對開水燒水壺的觀察思考而來,根據開水燒水壺的原理設計改進出蒸汽機,接著蒸汽機火車輪船出現,帶動了大工業的發展,車床的製造,促進了生產力,後來人們思考能不能用燃量更大更方便的石油製品代替煤炭作為燃料,根據此原理,對蒸汽機進行改進根據蒸汽機原理發明了內燃機,飛機汽車等開始大量出現,對自然界的思考觀察試驗發明了玻璃,玻璃的發明為顯微鏡的出現創造了條件,讓人能更細的觀察微妙的世界,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❸ 我國科學發展的歷史
1956年,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組織專家制定了我國第一個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為航天技術、原子能技術、計算機技術、半導體、自動化、無線電等六大關鍵技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並帶動了一系列現代化工業和新技術產業的崛起,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經濟、軍事和科技實力。黨的十六中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第一次把發展科學技術提到經濟發展戰略的首要地位。我國政府確立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技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指導方針,明確了科學技術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振興國民經濟。在農業科技方面,實施了「星火計劃」;在工業方面,推廣應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電子數據交換系統、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等數萬項科技成果;在高技術研究方面,國家實施了「863」計劃,即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跟蹤世界向科技前沿,力爭在有限領域有所突破。所有這些,都為我國的科學技術進步提供了條件。天津科學技術館的主要任務是:樹立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方法,提高,國民素質。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❹ 科學跟歷史有什麼關系
科技進步對世界經濟的決定作用
21世紀第一年頭,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大大放慢,使人們為新千年而構想的宏偉藍圖黯然失色.對待世界經濟當前的形勢和未來的走向,樂觀論與悲觀論兼而有之,要從本質上把握它們,有必要回顧歷史,在一個比較寬廣的層面上進行分析,以加深對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
科技進步 決定世界經濟的形成
縱觀歷史,人類社會生產發展到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世界市場、從而形成統一的世界經濟體系,無不依靠科技進步的作用.近年來出現的經濟全球化這一概念,實際上是世界經濟這一概念的延伸,它和世界經濟一樣,是由科技進步決定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使信息傳遞更快、更便捷,促進了全球經濟協調機制的形成.當前國際分工的資源基礎不斷削弱,技術基礎大大增強,科技進步的水平成為國際分工的主要依據.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發揮各有關國家的技術優勢,一件產品的零部件可以在許多不同的國家生產,然後在某國組裝,這說明當代國際分工與協作使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空前緊密.受科技進步的作用,當代國際交換的規模、速度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國的生產和消費越來越離不開世界市場.對經濟全球化起巨大推動作用的國際投資近年來迅速發展,這也是因為科技進步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使國際投資機會大大增加,並使金融、交通、通訊等行業空前發展,為國際投資提供了便利條件.
科技進步 決定世界經濟的增長
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後,雖然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經濟總量是不斷增長的.僅從1958年算起,全球生產總值由1.2萬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32萬余億美元,增長了近28倍.世界經濟總量的增長,是由科技進步推動的.
二戰前,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是不夠緊密的,戰爭期間和戰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科學對技術的指導作用越來越大,技術對科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沒有量子物理學就沒有現在的電子技術,沒有分子生物學也就沒有現在的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還體現在從科學發現到技術形成的時間大大縮短,科研機構與技術開發機構相互滲透,有的甚至是完全融合在一起.
隨著商業競爭的加劇,企業產品創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決定了企業的盛衰成敗.科學、技術、生產之間以及各門科學和各項技術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在西方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現在已達到80%.
科技進步 決定世界經濟的結構
科技進步對世界經濟結構的決定作用,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由於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員和科技活動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作為一個整體,製造業就業比重不斷下降,服務業就業比重不斷上升,呈現出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過渡的趨勢;另一方面,佔世界人口70%以上的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投入較少,大部分國家還處在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過渡的階段.
科技進步通過影響勞動手段、勞動對象和勞動力等生產力諸要素,推動了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以現在的美國為例,信息產業對美國GDP的貢獻不斷增大,已經取代汽車製造業、建築業而成為經濟增長的新支柱.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美國各類產業的各個部門,極大地提高了傳統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使社會分工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美國的收入和就業人口,在第一、二產業中的比重下降,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上升.信息技術替代了一部分人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使勞動方式和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導致藍領工人減少,白領階層擴大.信息技術動搖了美國傳統貿易的基礎,增加了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使世界貿易結構中科技和服務產品的份額增加.信息技術還影響了美國人的消費方式,使娛樂、教育等消費的比例上升.信息技術所起的這些作用,不僅僅是在美國才有,在其它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也程度不同地存在.
科技進步使勞動力和資金在整個要素中的比例下降,技術和組織要素的比例不斷上升.有研究表明,在研究和開發方面的投資至少能為社會帶來30%的收益,而新機器設備等有形資本投資只能帶來8%至10%的收益.目前,美國私營和公共部門每年用於研究和開發的支出高達2000多億美元,而聯邦儲備委員會認為這一支出還應該比現在的實際支出高三倍以上.近年來頻繁出現的知識經濟這一概念,實質上是突出科技和管理在生產要素中的作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在提升科技和管理在生產要素中的地位.
科技進步 決定世界經濟的格局
科技進步的快慢,對各國經濟實力的對比,進而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至關重要.現在世界經濟格局是「三足鼎立」,即美國、歐盟、日本經濟實力最強,美、歐、日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是與它們的科技水平相稱的.從總體上看,目前美國的科技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並且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還在拉大;它的大學教育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並仍在以優越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條件從世界各地吸引人才,是人才薈萃之地.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超級大國地位不會改變.
現在世界各國的經濟關系是相互滲透、影響和依存,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居主導地位.世界經濟組織,如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都由它們把持著,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主要由它們來制定,這是由它們的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決定的.盡管發展中國家在資源、勞動力和個別技術上有比較優勢,但由於整體的科技水平較低,要將這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的優勢還存在許多困難.因此,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新秩序任重道遠.
正確利用科技進步 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帶來了生產力的空前發展,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繁榮,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也要看到,科技進步總是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其作用受到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社會制度的制約.當美國經濟實現了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增長後,有人聲稱在高技術條件下美國經濟的周期規律已不復存在.誠然,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美國當局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提供了便利條件,一些企業也確實依靠信息技術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但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化的矛盾並沒有解決,只是表現形式有了很大變化,由這對根本矛盾派生出的從信息產業開始的生產過剩,是當前美國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事實表明,科技進步本身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但科技進步的成果運用不當,也將阻礙經濟的發展.
現在世界上仍有一些人只把科技進步當作自己致富的手段,他們利用科技進步的成果,將自己的富裕建立在別國的貧窮基礎之上,使世界經濟中南北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如果說二戰結束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用槍炮去打開落後國家的市場、掠奪其資源,那麼戰後它們則主要是以科技為武器來達到同樣的目的.近年來,有的發達國家在亞太經合組織中極力推動商品貿易,阻撓技術貿易,其目的就是要進一步打開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市場,同時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封鎖,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技術壟斷,進而進行經濟壟斷,從發展中國家榨取更多的壟斷超額利潤.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只有各國經濟協調發展,世界經濟才能發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緩慢,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乃至世界經濟的增長都是非常不利的.
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發達國家憑借自己的科技優勢和以此為基礎的經濟優勢、綜合國力優勢,侵犯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政,大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只能加劇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局勢的動盪,阻礙世界經濟的發展,甚至使世界經濟出現大倒退.過去兩次世界大戰都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破壞,人類的這一慘痛教訓是應該牢記的.因此,只有公正、和平地利用科技進步的成果,才能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否則只會阻礙世界經濟的發展.
應當看到當前世界經濟不景氣,不是科技進步造成的,而是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制度性因素造成的.世界經濟要走向復甦離不開科技進步.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們不僅需要資本的全球化,更需要技術的全球化,一切阻礙科技進步和技術全球化的因素都應該被清除.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作為經濟生活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的發展終將沖破不公正、不合理的世界經濟舊秩序,代之以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新秩序.盡管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可能較長,但這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❺ 科學的歷史問題
墨子的《墨經》中的光學八條(沒記錯的話就是....)人教版高中歷史最後一冊中國古代史裡面有
❻ 科學歷史
弗利·戴維先生是科學巨匠邁克爾·法拉第先生的引導者。
戴維是法拉第的老師;
法拉第比戴維有名;
臨終前有人問過他,他還的確說過這種話;
不是法拉第還有誰啊?
❼ 近代科學誕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近代科學技術的興起
15世紀中葉是歐洲歷史上的重要轉變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為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提供了社會條件。於此同時,科學本身為爭得自己的獨立地位,擺脫宗教的桎梏,也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實驗科學的興起,更使自然科學有了獨立的實踐基礎。
2、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主要原因或政治前提在於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逐漸建立並日益加強;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產生並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國內市場; 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場。
3、科學的世紀
科學的世紀是指稱近代科學全面繁榮的19世紀。19世紀科學發展的規模和成熟遠遠超過17世紀的科學革命,熱力學、光學、電磁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等學科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並大都進入到理論綜合的新階段。
(7)科學的歷史擴展閱讀
在自然科學為爭取獨立而同神學的斗爭中, 有兩個突出的事件: 一是哥白尼的 《天體運行論》 的發表, 二是血液循環理論的提出。
前者在對大宇宙———天體結構的解釋上, 把天地翻轉過來, 用太陽中心說推翻了被宗教奉為神明的托勒密地球中心說, 被稱之為近代科學史上的第一次科學革命———天文學革命。
後者在對小宇宙———人體結構的解釋上, 沖破了神學所說的人體內部不會有循環運動的信條, 使生理學、解剖學、醫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這兩個事件作為劃時代的標志而載入史冊。
❽ 科學解釋的歷史發展
20世紀對科學解釋問題的研究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形成了兩種科學解釋理論。一是邏輯實證主回義架構的邏輯-語義答型科學解釋理論,二是以范-弗拉森為代表的文化-語用型科學解釋理論。前者因局限於邏輯和語義的剛性界域而限制了科學解釋的具體性和豐富性;後者則以語用和文化的無界域流變模糊了科學解釋在次語言基底上的獨特性和范導性。
❾ 中國科學發展的歷史
南極考察站中山站和長城站;北極考察站黃河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