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明朝歷史

明朝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8 16:10:53

『壹』 概述明朝歷史

明朝的歷史進程可以分為四期: 明朝的前身—— 西吳時期(1364年-1368年) 建立全國統治——明朝時期(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 江南半壁——南明時期(1644年-1661年8月22日) 最後的餘波——明鄭時期(1662年-1683年) 由於元朝的統治日益殘暴黑暗,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他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為吳王,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不久他又命徐達、常遇春等大將北伐元朝,攻佔大都,元順帝北逃。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明朝的領土曾囊括所謂內地十八省之范圍,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烏地河流域,後改為遼河流域;西達西喇木倫河——哈密,後改為嘉峪關;並曾在今東北地區、新疆東部、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成祖時期甚至短暫征服並統治安南。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南京應天府改為留都。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北進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明初太祖至宣宗期間,是明朝國內主要最安定繁榮的時期(如永樂盛世及仁宣之治),亦是中國歷史其中一個盛世(黃金時代)。至正統七年,誠孝昭皇後張氏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永樂以來的軍事優勢遭到破壞,並使國力大損,但景泰皇帝任用於謙擊敗瓦剌。弘治時期是明中期政治作為清明的時期,歷史上稱為「弘治中興」。正德、嘉靖朝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隆慶年間,開放海禁。明神宗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代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至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主階級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關外滿族作亂,財政惡化的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明熹宗事事信賴宦官魏忠賢,加快了明朝腐敗的進程。至崇禎年間,臣子黨爭激烈,皇帝決策失准,殺袁崇煥,清朝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又遇連年災荒,各地爆發民變,叛降數易,官兵疲於奔命。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1644年4月23日),陝西榆林人李自成率軍攻佔北京,十九日早上,崇禎帝自縊,明朝在全國統治宣告結束,同年清軍入關。之後明朝宗室相繼在江南建立明朝政府,史稱南明,永曆十六年(1662年),降清明將吳三桂將永曆帝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但台灣鄭氏集團繼續沿用永曆年號,建立明鄭政府,直到明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降清明將施琅進攻台灣,鄭氏投降,明朝監國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明祚告終。 明朝的經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屬於較發達的階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但是在宣德以後,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內閣與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末年滿清初年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開始與東方平起平坐,並逐漸超越中國。同時,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辟了窗口與機會。

『貳』 明朝歷史

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國號大明,改元洪武,建都應天府(南京),立妃馬氏為皇後、子朱標為皇太子,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1370年正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鄧愈為左副將軍,馮勝、湯和為右副將軍,統領大軍兵分兩路往征沙漠。明軍取得了沙兒峪和應昌兩大戰役的勝利,迫使元朝殘余勢力北撤。時元順帝已死,其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奔和林舊都,仍奉「大元」國號,史稱「北元」。1371年,朱元璋命湯和、傅友德帥軍分兩路進擊四川,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便攻克重慶、成都,夏主明升降,夏政權覆滅。1372年正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發兵十五萬,兵分三路遠征嶺北的北元,明軍此次遠征嶺北,只有西路馮勝獲勝,中路徐達主力慘敗。1376年,朱元璋宣布在地方上廢除行中書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別行使行中書省之職責。1380年,朱元璋從誅丞相胡惟庸(以「擅權植黨」的罪名)入手,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務改由六部分理,各部尚書直接聽命於皇帝。同時廢除了統管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代之以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每府各設左右都督,都督府負責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無權調動軍隊(二者旨在加強皇權)。朱元璋在加強皇權的同時卻又實行了分封制,其在位時除長子朱標被冊立為太子外,他的二十三個兒子和一個從孫都被封為藩王,分駐於全國各個軍事要地,以「藩屏帝室」。1381年九月,傅友德、藍玉、沐英奉命出師征雲南。十二月,藍玉、沐英攻克昆明,傅友德率軍攻下烏撒,梁王在逃亡途中自縊而死。1382年二月,明軍攻下大理,雲南全境悉平。四月,朱元璋把負責警衛的親軍都督府的儀鸞衛改為錦衣衛,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的大權,開了明代廠衛特務統治的先河。1387年,明太祖命馮勝為大將軍,藍玉、傅友德為副將軍,領兵二十萬,大舉征討東北的元丞相納哈出。強兵壓境,納哈出不敵而降明。1388年四月,藍玉奉明太祖之命,率十萬大軍再入漠北,直搗元營,殺元太尉蠻子,元主脫古思帖木兒西逃,行至土剌河畔,為其部將也速迭兒所縊殺,北元內部陷於混亂,對明的威脅不復存在。朱元璋為了子孫能坐穩皇位,不惜大肆屠戮為他南征北戰的功臣大將。1390年,朱元璋以胡案株連李善長、陸仲亨、唐勝宗、費聚、趙庸、鄭遇春、黃彬、陸聚、金朝興、葉升、毛麒、李伯升等一大批功臣,並宣布他們為奸黨,此案連坐受誅者達三萬餘人。1393年,身經百戰、屢立戰功的功臣藍玉,為錦衣衛告發謀反,於是,不僅藍玉一族被誅,還牽連到武臣曹震、張翼、朱壽、吏部尚書詹徽等,被誅者達一萬五千餘人(藍黨大獄)。朱元璋利用胡、藍之獄,殺了四萬五千人之多。此外,屢建大功的朱元璋的親侄朱之正,親外甥李文忠,開國功臣徐達,大將馮勝、傅友德等都無一倖免於難。1397年,編纂成《大明律》,正式頒行,它對官吏的貪污罪懲治特別嚴厲。
1398年五月,朱元璋去世,十六歲的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太子朱標於1392年病死),年號建文,是為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以兵部侍郎齊泰為尚書輔政,以東宮伴讀、翰林撰修黃子澄為太常卿,同參軍國事。朱允炆登上皇位後感到諸王以叔父之尊各擁重兵對自己形成很大的威脅,在與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密議後,決定削藩以根除禍患。此時,諸藩王中數燕王朱棣最年長、權勢最大、軍功最高,為了對付燕王,黃子澄建議先剪斷燕王的手足。1398年八月,惠帝朱允炆先從燕王的同母弟、封藩開封的周王朱橚開刀,將其廢為庶人,革去王封,遷徙到雲南。1399年四月,封藩大同的代王朱桂以罪被廢為庶人,幽禁大同;封藩青州的齊王朱榑因罪被廢為庶人,囚於京師;封藩荊州的湘王朱柏聞變,在王府自焚而死。六月,岷王朱楩被廢為庶人,徙置漳州。諸王被削藩後,燕王開始稱病家居,暗中則加緊練兵,收羅異人術士,趕制軍器。六月,惠帝得到密報,燕王府旗校於諒等圖謀不軌暗結死士,便下詔切責燕王,並將於諒、周鐸逮捕處死。燕王即佯裝瘋癲,走呼市中、搶奪酒食,甚至卧在土中竟日不起,暗中則與謀士僧道衍加緊策劃,令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勇士八百潛入府中守衛。此時,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布政使張昺已接到朝廷之命,率兵包圍了燕王府。七月,燕王朱棣在端禮門埋伏了甲士,設計誘殺了謝貴、張昺,迅速控制了北平,正式起兵反叛並上書惠帝,指斥齊泰、黃子澄為奸臣,打著「清君側」的旗幟,號稱「靖難」之師,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奪位之戰(史稱「靖難之役」)。朱棣起兵後,拔居庸關、破懷來、擒宋忠、取密雲、克遵化、降永平,旋即眾至數萬。朱允炆急忙調兵遣將,以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十三萬,駐兵真定,前鋒九千人進抵雄縣,朱棣率師夜渡河,襲破雄縣,九千明軍全被殺。此時,耿炳文部將張保降燕,透露耿軍虛實,燕王縱張保復歸,誘使耿軍移師渡河,耿軍剛移動,燕兵朱棣與部將張玉前後夾擊,耿炳文軍大敗,燕王俘副將李堅等並斬首三萬。耿炳文退回真定,兵眾尚有十萬,堅守不出,朱棣圍城不下,引兵往援永平。惠帝聞耿炳文敗,遂遣曹國公李景隆(未嘗習兵見陣)代領其軍。李景隆合兵五十萬,進駐河間。燕王以世子留守北平,命其堅守勿戰,以牽制李景隆大軍,自己則率軍打敗永平守軍後北趨大寧,挾制寧王朱權,吞並了其屬下八萬驍勇善戰的蒙古兵,實力大增。李景隆久攻北平不下,後又遭燕王回軍殺來,大敗逃歸德州。1400年夏,雙方再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合兵六十萬,雙方激戰兩日,最後以官軍大敗告終。李景隆逃回德州,燕軍追至,李景隆再逃至濟南,燕軍又圍濟南。都督盛庸和參政鐵鉉堅守濟南城,燕王攻城三月不克,退師北歸。惠帝遂命盛庸代李景隆為大將軍,統帥諸軍北伐,鐵鉉進為兵部尚書,參贊軍務。十二月,盛庸、鐵鉉屯兵東昌,燕王朱棣率軍攻破滄州後,在東昌與盛庸大軍相遇。燕王率軍直沖盛軍左翼,遇阻,轉而攻擊其中堅,盛軍故意放開防線,將燕軍放入陣中,圍之數重,燕軍為火器所傷甚眾,張玉死於陣中,燕將朱能及時率騎救援,燕王才得以突圍。1401年,燕軍與盛庸軍多次激戰,各有勝負。1402年,燕王得到南京空虛的情報,決定南下「臨江一決」。燕王麾師南下,繞過鐵鉉駐守的濟南,攻破東阿、汶上、鄒縣、徐州,渡過淮河,攻克盱眙、揚州,駐軍江北,盛庸率軍沿江御戰,幾次皆失利潰敗,燕軍最終渡江攻進南京城。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朱穗開門迎降,宮中火起,皇後死於火中,明惠帝朱允炆失蹤。
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帝位,是為明成祖(永樂帝)。朱棣上台伊始,首先公布了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五十餘名的「奸臣」榜,將他們逮盡殺絕並加以族誅。名士方孝孺因為惠帝穿孝痛哭、拒絕為朱棣起草即位詔書而被朱棣處以割舌和寸割的磔刑,並被誅滅九族及其門生,號為十族,共八百七十三人;兵部尚書鐵鉉、禮部尚書陳迪、大理寺少卿胡閏、刑部尚書暴昭、右副都御史練子寧、左僉都御史景清等均因不肯屈從,而被處以殘酷至極的剝皮、凌遲處死的極刑。誅除異己的同時,朱棣大大封賞「靖難之役」中的有功之臣。1404年,朱棣在東北設置了奴兒干衛。1406年,朱棣派兵入安南,平定黎氏之亂後,下詔改安南為交阯,設立交阯布政司,使之成為明皇朝的一個轄區,這一做法使安南人民不斷起來反抗,為了平定安南人民的反抗,明皇朝屢屢遣軍南征,戰爭持續了二十多年。1409年二月,朱棣遣郭驥出使韃靼,要求「相與和好」,不料韃靼殺死了使節。閏四月,朱棣正式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任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為都指揮僉事,該機構是明朝廷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七月,朱棣命淇國公丘福為大將軍率師十萬征討韃靼,明軍在臚朐河遭韃靼騎兵包圍,全軍覆沒。1410年,朱棣親率五十萬大軍深入漠北,遠征韃靼,在斡難河大破韃靼軍,韃靼可汗本雅失里逃脫。1412年,本雅失里為瓦剌部所殺,明廷遂封韃靼阿魯台為和寧王。在殺死韃靼可汗本雅失里後,勢力漸強的瓦剌向明皇朝多所要挾,並不斷騷擾邊庭,阻遏明朝的西北通道。1414年,朱棣親率三十萬大軍,出塞征討瓦剌,在忽蘭忽失溫大敗瓦剌軍,瓦剌順寧王馬哈木逃遁。1415年,馬哈木遣使向明朝謝罪,恢復了對明的朝貢。1420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詔告天下,正式遷都北京。1421年,韃靼阿魯台反叛,不斷騷擾興和等地,明成祖於1422年、1423年、1424年三次率軍親征,在最後一次親征途中,病死榆木川。
1424年七月,明成祖病死於榆木川。八月,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熾即位,詔改翌年為洪熙元年。明仁宗一上台,便宣布停止北征及西洋寶船等勞民傷財之舉。八月,明仁宗以楊榮、金幼孜、楊士奇、黃淮等正三品官員兼任大學士,以此進一步提高內閣的地位。其後,仁宗又復設官品高達一品的公孤官虛銜,並授之以內閣大學士,使閣臣的權位遠遠高過部權。仁宗即位不久後還下詔禮部將建文諸臣家屬在教坊司、錦衣衛、浣衣局及習匠、功臣家為奴者,均釋放為民,聽其還鄉。
1425年五月,明仁宗死。六月,皇太子朱瞻基即位,詔改翌年為宣德元年,是為明宣宗(宣德帝)。1426年八月,漢王朱高煦上表指責仁宗違背洪武、永樂舊制,指夏原吉等為「奸臣」,在其封地樂安起兵,對其侄兒宣宗朱瞻基發難。宣宗決定派陽武侯薛祿帥兵征討,但召集群臣計議時,楊榮、夏原吉力主宣宗親征。八月,宣宗命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京居守,自己親帥五軍將士,以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將前鋒,蹇義、楊士奇、夏原吉、楊榮等扈從,向漢王所據的樂安城進發。二十日,宣宗包圍樂安城並敕書諭降。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師,禁錮於皇城內,後被處死。1427年,征討交阯的安遠侯柳升全軍覆沒,征夷將軍、成山侯王通接報後無心再戰,遂私自接受黎利的請和,立壇為盟,從交州退師。接著,黎利以原國王陳氏三世孫陳暠的名義遣使上表明朝廷,要求復國,宣宗欲藉此罷兵息民,遂採納其主張。十一月,明宣宗盡撤軍民北還。至此,長達二十多年的交阯戰事結束。1428年,蹇義等一批元老相繼退職,蹇義等人向明宣宗薦九名官員,其中就包括都察院左都御史顧佐,顧佐任都御史後,即薦舉進士鄧棨、國子生程富等四十餘人堪任御史。經過這一番整肅,官吏的貪濁之風有所收斂,朝綱肅然。1430年六月,蹇義、楊士奇等先後推薦了況鍾等九位知府。九月,周忱、於謙等六位被薦任巡撫。「仁、宣之治」局面的出現,與任用周忱、況鍾等一大批廉能之士是分不開的。
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死於乾清宮,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年號正統,時年九歲,遵遺詔,凡朝廷大政均奏請太皇太後張氏(仁宗誠孝皇後)而後行。張氏推心任能,委政閣臣,以先朝大臣英國公張輔、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禮部尚書胡輔政囑咐於英宗加以重用。因此,正統初年朝野清晏。但隨著張氏與楊榮、楊士奇等人先後去世與致仕,明英宗漸漸信用宦官王振,開啟了明皇朝宦官擅權亂政的先例。1437年,雲南麓川宣慰使思任發先後攻打孟定、南甸、干崖、騰沖、潞江、金齒等處,自立頭目,黔國公沐晟奏請發兵征討。1438年六月,朝廷派右都督方政、都督僉事張榮往雲南,協同鎮南將軍沐晟等率兵進討。由於沐晟屢次不準出戰,方政獨率麾下出戰,先勝後敗,沐晟怒其不聽節制,不發援兵,致方政全軍覆沒。沐晟後亦懼罪暴死。1439年五月,明廷任右都督沐昂為征南將軍、充總兵官,徵兵十二萬討伐思任發。十一月,沐昂率師討平師宗叛蠻,思任發致書雲南總兵官表示願向朝廷進貢謝罪。然而,明廷卻拒絕了思任發的求和,於1441年正月,由兵部尚書王驥督軍十五萬再次興兵,歷時一年多,搗毀思任發的老寨,思任發逃竄緬甸。1442年,思任發子思機發帥余眾居者藍,乞入朝謝罪,時王振好功名而未允。1443年,劉球上疏「迤北貢使日增,包藏禍心,誠為難測」建議加強北邊防務,王振以為其是在正針對自己,遂把劉球逮捕入獄,命人殺害並肢解了劉球。1445年,兵部尚書鄺野建議增兵大同,巡視西北邊務,而英宗、王振只熱衷於麓川兵事,對瓦剌的咄咄逼人之勢則視而不見。1449年七月,也先大舉進攻遼東、甘州、宣府、大同等地,塞外城堡多遭陷落。敗報傳至京城,好大喜功的王振竭力鼓動英宗親征瓦剌,吏部尚書王直、兵部尚書鄺野、兵部侍郎於謙等「伏闕懇留」而英宗與王振執意不聽。七月,英宗命太監金英輔郕王朱祁鈺居守京城,兵部侍郎於謙留京代理部務,以太監王振、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焚、戶部尚書王佐等隨從,親率五十萬大軍匆忙向西北進發。八月初,英宗大軍至大同,也先北撤,欲誘明軍深入,王振以為瓦剌畏懼而退兵,堅持要進兵北行,鄺野、王佐等力諫回鑾,王振不聽。後太監郭敬將瓦剌的實力密告王振,王振始懼,下令班師。初十日,明軍退至宣府,瓦剌騎兵大批趕到。十三日,英宗大軍至土木堡,十四日清晨,瓦剌軍逼近明軍,占據水源,也先從麻谷口發動進攻,都指揮郭懋與瓦剌激戰一夜。十五日,也先佯退,遣使與明軍講和。王振見使者來議和,急令移營就水,明軍剛移動三四里,瓦剌騎兵就四面圍攻上來,明軍死者數十萬。張輔、鄺野、王佐等數百名大臣勇將戰死,護衛將軍樊忠用棰捶死王振,自己也英勇戰死。英宗在混戰中突圍不成而被瓦剌俘虜(土木堡之戰)。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傳至京城,朝廷內外一片恐慌,侍講徐珵甚至提出南遷京師的主張,兵部侍郎於謙嚴詞提出「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於謙堅決抗戰的主張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一批官員的支持,太監金英將徐珵叱出殿外。八月,孫太後命郕王朱祁鈺監國,升任於謙為兵部尚書,把備戰御敵的重任交付給了於謙。二十三日,郕王朱祁鈺臨朝主政,群臣請族誅王振以安人心,王振黨羽錦衣衛指揮馬順當堂叱罵群臣,眾人當堂擊斃馬順,又打死王振同黨宦官毛貴、王長隨,悉斬王振家族。
1449年九月初,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在於謙等人的擁立下即位,年號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於謙增兵調援,運糧、運兵械入京,積極做好戰備,同時薦舉了一批有軍事才乾的將領守衛重要關隘。十月初,瓦刺久攻宣府、大同不下,便集中兵力,大舉進攻紫荊關、古北口,進逼北京。初九日,瓦刺軍在叛降宦官喜寧的引導下,繞小路越過山嶺,攻破了紫荊關。十一日,瓦刺大軍直抵北京城下。也先攻城五日不下,又得到各地援軍將至北京的消息,恐怕腹背受敵,遂焚毀了明朝皇帝的陵寢殿,退出塞外。明朝立了新皇帝後,也先手裡的王牌——英宗失去了利用價值。1450年六月,也先遣使與明朝議和,表示願送回英宗。景帝慮及皇位不保,不願接回英宗,在於謙的勸說下,最後應允講和,於八月將朱祁鎮迎回北京,送進南宮禁錮起來。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大臣奏請復立英宗之子沂王為皇太子,景帝遲遲不允。十二日,景帝召石亨至病榻前商議事情,石亨見景帝病勢沉重,遂與太監曹吉祥謀議請太上皇復位。十六日夜,徐有貞(徐珵)與石亨、曹吉祥等會合,開長安門,納兵千人,直奔南宮,宮門上鎖砸不開,徐有貞命軍士懸巨木撞門毀牆而進,扶英宗朱祁鎮登基復辟(史稱「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的次日,便逮捕少保於謙、王文、學士陳循、蕭鎡、商輅等下獄治罪。石亨、徐有貞等誣陷於謙、王文等謀立藩王,最後,於謙被殺。英宗復辟後,大封「奪門」有功之臣,徐有貞升任兵部尚書、加封武功伯;石亨被封為忠國公;曹吉祥提升為司禮太監、總督三大營。徐有貞入閣以後,得到英宗的寵信,獨攬內閣事權,同黨石亨、曹吉祥漸生不滿,兩人聯合起來,離間英宗與徐有貞的關系,並暗中使人彈劾徐有貞專擅威權,結果,才當了六個月閣老的徐有貞被逮下錦衣衛大獄,謫戍雲南。然而,英宗對曹、石兩人也心懷不滿,一是兩人劣跡昭著,強奪民田、冒功貪賞、納賄賣官;二是除掉徐有貞後,兩人依恃兵權,專橫跋扈,使英宗感到難以控制。吏部尚書李賢為英宗出主意,讓他獨斷乾綱,將權力收歸己有。1459年,英宗派人將石彪(石亨侄子)逮捕入獄,後又將石亨下錦衣衛獄。1460年二月,石亨死於獄中,石彪等被處死。石亨門下冒「奪門」之功得官者四千餘人悉被罷黜。看到石亨的結局,曹吉祥、曹欽叔侄寢坐難安,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密謀由曹欽擁兵入朝,曹吉祥以禁兵為內應,廢除英宗。都指揮馬亮從曹欽處逃出,告發了曹吉祥謀反情況,宮內立即逮捕曹吉祥。曹欽失去內應,在東西長安門縱火焚燒,孫鏜急召西征軍二千餘人鎮壓,戰亂很快被平息,曹欽兵敗投井死,曹吉祥三天後被凌遲處死(史稱「曹石之變」)。1464年正月,英宗病死,年三十八歲。
1464年正月,明憲宗朱見深即位,詔改翌年為成化元年。憲宗剛即位,就發生了都指揮使門達結納東宮內侍王綸,密謀由翰林侍讀學士錢溥取代首輔李賢輔政之事,他們的陰謀被朝臣揭發,憲宗大怒,結果王綸被斬,錢溥被貶,門達遠戍廣西。1466年,憲宗平反了於謙的冤獄。1467年二月,受於謙案牽連被貶逐的官員商輅被召回。憲宗極其寵幸萬貴妃(原為孫太後宮女,後入侍憲宗於東宮,因其善迎帝意,故深得憲宗寵幸),皇後吳氏僅因杖責萬貴妃而被憲宗廢去,打入冷宮。憲宗出遊,萬貴妃常侍從。萬貴妃以父兄為錦衣衛指揮使,偵伺百官,統領詔獄,並通過閣臣萬安(他通過各種關系,與萬貴妃敘上族譜)把持朝政。1475年五月,因悼恭太子病死,憲宗為老而無子而悲嘆,太監張敏遂將時年已6歲的皇子朱佑樘的身世道明(紀氏受憲宗偶幸而懷孕,時萬貴妃得寵,妃子、宮女一旦懷孕就會遭其殺害,在宮女和太監的同情維護下,紀氏生下朱佑樘,秘而不宣數年),憲宗知後大為高興,封紀氏為紀淑妃,移居永壽宮,次月在宮中暴死(一說萬貴妃使人賜其死,一說自縊),太監張敏也因懼怕萬貴妃而吞金死。十一月,明憲宗正式冊立朱佑樘為皇太子,並大赦天下。1477年正月,明朝在東廠之外又開設了西廠,以太監汪直(初為萬貴妃昭德宮內使)掌西廠。西廠剛一開張,便羅織了數起大獄,令臣民悚怵不已,故西廠設立僅四月,閣臣商輅即連連上疏請罷西廠,憲宗無奈,令罷去西廠、罪責汪直,謫韋瑛戍宣府。然而,罷西廠僅一月,御史戴縉、王億別有用心地倡言恢復西廠,憲宗本來是不得已而罷西廠,此時便乘機恢復西廠,仍用汪直掌西廠。大學士商輅、尚書薛遠、董方等一批正直官員遭排斥,相繼致仕離開朝廷,同時,阿諛汪直的朝臣都得到了升遷,戴縉為尚寶司少卿,後又擢升僉都御史;王億擢為湖廣按察副使;汪直的左右爪牙王越升任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學院事,陳鉞為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一時間,汪直勢傾天下。汪直把持西廠五年,作惡多端,後因與東廠太監尚銘爭權,尚銘在憲宗面前先告了他一狀,加之萬貴妃、萬安、李孜省等的嫉惡,汪直遂失勢。1482年八月,御史徐鏞上疏劾汪直欺罔罪,斥責汪直與王越、陳鉞結為腹心,自相表裡,憲宗遂降汪直為奉御,遞逐其黨王越、戴縉、陳鉞。成化後期,憲宗好方術,太監梁芳先後引進了李孜省、僧繼曉進獻方術與符籙,憲宗從迷信方術漸至寵信方士,李孜省、僧繼曉、梁芳等逐漸得以干預政事。大學士萬安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也爭獻房中術以固寵。1487年正月,萬貴妃病死。八月,憲宗病死,年四十一。
1487年九月,明孝宗朱佑樘即位,詔改翌年為弘治元年。孝宗即位後,千方百計尋找外家故人,並為其母立廟桂林府,每念及其母「欷歔流涕」。幼年的經歷對孝宗影響很深,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養成了恭仁儉朴、虛心納諫的品質。孝宗即位僅五天,即斥責左通政李孜省、太監梁芳、萬貴妃弟錦衣衛指揮萬喜等,並謫發戍邊,其後又罷斥了大學士萬安。與此同時,孝宗召進了一批在成化年間遭到排斥陷害的忠直之士。十月,召王恕為吏部尚書,倚為重臣。1489年,孝宗擢任馬文升為兵部尚書。1491年,命邱浚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預機務,班列六部尚書之上,從此閣臣愈尊。1502年,孝宗召兩廣總督劉大夏為兵部尚書。1505年五月,孝宗病逝。臨死前召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受顧命,讓他們盡心輔佐太子。弘治一朝任用了許多忠直有才乾的名臣,如王恕、馬文升、劉大夏、徐溥、劉健、謝遷、李東陽等,一般情況下,孝宗也能虛心聽取大臣的正確意見,對政事作一些必要的改進,故弘治時期戶口繁多、兵革休息,但孝宗因循守舊,只能在陳規舊制的桎梏下修修補補,不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因而弘治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並無大的改觀。
1505年五月,十五歲的明武宗朱厚照即位,詔改翌年為正德元年。武宗即位之初,就重用宦官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邱聚、高鳳、羅祥等八人,時稱「八虎」,這八名宦官每日引誘武宗耽於聲色犬馬之間,使其完全疏於政事,所有政令法度全由八虎操縱。顧命大臣劉健、謝遷、李東陽以及戶部尚書韓文等連疏請誅「八虎」,劉瑾等八人在武宗面前跪地哭訴,稱司禮監太監王岳勾結閣臣欲加害他們,武宗不辨是非,反令劉健、謝遷致仕,將王岳逐之南京,命劉瑾入掌司禮監兼提督團營,丘聚提督東廠,谷大用提督西廠,張永等並司營務,分據要地。武宗悉以天下奏章付劉瑾,而劉瑾則日益誘導武宗戲玩娛樂。給事中呂翀、劉菃,南京兵部尚書林瀚等上疏請斥權閹、挽留劉健等輔臣,劉瑾即矯旨派遣緹騎將他們逮系錦衣衛獄,責以廷杖,除名為民;左都御史張敷華、工部尚書楊守隨上言「八虎」罔上誣下,也被劉瑾革去官職;前朝老臣馬文升、劉大夏也都被迫致仕。1506年十月,劉瑾任命吏部尚書焦芳兼文淵閣大學士。1507年三月,劉瑾矯詔公布「奸黨榜」,將劉健、謝遷、韓文等五十三名反對「八虎」擅權的大臣列為奸黨,並令群臣跪在金水橋南聽其宣誡。在打壓異己勢力的同時,劉瑾又大肆安插親信於朝廷要職。四月,河南鈞州人劉宇通過焦芳的關系,厚賄劉瑾以萬金,劉瑾即將劉宇提拔為兵部尚書。十月,焦芳又向劉瑾推薦了陝西同鄉張彩,張彩很快被劉瑾晉升為吏部尚書,後又入閣取代了焦芳的地位。一時間,劉瑾勢傾天下。1508年六月二十六日早朝時,在丹墀發現一封狀告劉瑾的匿名信,劉瑾大怒,當即令百官跪在奉天門下,進行詰責,直至第二天才予釋放,其時正值酷暑,有的官員竟至熱渴而死。劉瑾還在東、西廠之外另設內行廠,自己親自掌管,內行廠較東、西廠更為酷烈,「屢起大獄」。對於劉瑾的擅權亂政,武宗不聞不問,整日沉湎於玩樂之中,他在西華門別築宮殿,造密室於兩廂,稱為「豹房」、「新宅」,每日游樂其中。皇帝的荒嬉無度、宦官的恣意枉為,致使原已危機四伏的社會經濟不斷惡化,階級矛盾不斷激化,農民起義接連不斷。1510年,劉瑾遣大理寺少卿周東度田寧夏,周東為了向劉瑾獻賄,度田時以五十畝為一頃,激起戍卒將士的憤怨,寧夏安化王朱寘鐇乘機起兵反叛,他設計襲殺了周東、總兵姜漢等,頒布「清君側」的檄文,指斥劉瑾內外交結,圖謀不軌。陝西守臣將安化王刊印的檄文封奏朝廷,劉瑾匿而不報。朝廷派前右都御史楊一清為提督,涇陽伯神英為總兵,太監張永監軍,率軍西討安化王,大軍至寧夏,安化王已被寧夏遊擊將軍仇鉞設計擒獲。西討途中,提督楊一清乘機聯絡張永扳倒劉瑾。八月,張永押解安化王至京向武宗獻俘,並呈上安化王討劉瑾的檄文,揭發劉瑾意圖謀反,武宗遂命連夜逮捕劉瑾。武宗抄其家得一偽玉璽,不禁勃然大怒將劉瑾下獄,不久劉瑾被殺。劉瑾獲罪抄家時,抄出財物竟有金二十四萬錠、元寶五百萬錠、玉帶四千。劉瑾被殺後,明武宗開始寵信山西宣府人江彬。在江彬的誘導下,武宗屢屢出巡。1517年八月至1519年二月,武宗不顧大臣們的反對,一連四次出巡。出巡宣府時,江彬為武宗建鎮國府第,並將豹房的珍玩、女御全部運送到這里。江彬還隨從武宗夜入民宅,索取婦女。武宗在外樂不思蜀,出巡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第四次出巡,時間長達半年。武宗的縱樂無度使得早已覬覦皇位的江西寧王朱宸濠伺機而起。1519年六月,寧王朱宸濠舉兵反叛,襲殺不依附於己的地方官,集兵六萬。七月初,朱宸濠經過安慶時,安慶知府張文錦等令軍士登城大罵,朱宸濠便急攻安慶。當時,巡撫南贛都御史王守仁剛剛將圍剿了一年的農民起義軍鎮壓下去,得到寧王叛亂的消息,馬上組織兵力攻打寧王的老巢南昌。七月二十日,王守仁攻克南昌。久攻安慶不下的朱宸濠得到南昌被圍的消息,馬上丟下安慶回援南昌,二十四日,與王守仁部相遇於黃家渡,激戰三天,朱宸濠大敗,妃嬪多投水死,朱宸濠及其子皆被擒。1520年九月,武宗在北返途中至清江浦,在積水潭捕魚時舟覆入水,被侍從救出後得病不愈。1521年三月,病死於豹房,年三十一。武宗死後無子,皇太後張氏(孝宗後)命太監張永、谷大用與內閣大臣商議後,以憲宗之孫、孝宗親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繼位。

『叄』 絕對詳細的明朝歷史

西吳時期(1364-1368)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蒙古統治者爭權奪利,包括漢族在內廣大人民受到空前壓迫,國庫也日漸空虛。
1351年,朝廷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治河」和「變鈔」成為民變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響應,聚眾起義,攻佔濠州。不久,貧苦農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稱小明王,以亳州為都城。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統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帥。1356年,率兵佔領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朱元璋採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1360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1363年,陳友諒勢力被完全消滅。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王,與位於平江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1366年小明王沉於江中溺死,朱元璋將明年改為吳元年。1367年,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初四(西歷元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後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佔大都,元順帝北逃。之後朱元璋繼續消滅位於四川的明玉珍勢力和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漠北,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時期(1368-1644)

洪武之治
明朝建立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此時經濟長足發展,全國人口大大增加。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滅亡北元朝廷,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朱元璋性格極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效仿了漢高祖劉邦大肆屠戮功臣,朱元璋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胡藍黨獄」牽連總人數在十多萬人,一批批功臣宿將被無辜冤殺,許多無辜官員百姓也被牽連其中遭受滅族之禍,馬皇後寬厚賢德多次勸薦挽救過很多許多人的性命,但馬皇後是唯一能阻止朱元璋拿起屠刀的人,馬皇後去世後朱元璋殺伐更甚,直至其生命終結。這給朱元璋留下了累累惡名,朱元璋的極端個性很大程度上,維護了中央政權的穩固,卻也為日後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靖難之役

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以加強邊防、保衛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勢力較強,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惠宗,年號建文。建文帝立刻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岷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准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最終佔領了南京,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勝利,靖難之役告終。朱棣革除建文年號,繼續使用「洪武」紀年,即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樂。同時下令盡復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樂元年,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仁宗時定廟號為太宗,世宗於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廟號為成祖)。
永樂盛世
朱棣即位之後,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編寫《永樂大典》。三年即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有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永樂三年始,派鄭和下西洋,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永樂元年(1403年),明太宗下詔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五年(1407年),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後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朱棣統治期間史稱永樂盛世。
成祖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制度確立。
仁宣之治
明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採取了寬松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復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仁宗時「停罷采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宣宗時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他們在位期間成為歷史上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比之於西漢「文景之治」。
土木之變與奪門之變
宣德十年(1435年),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在張太皇太後及元老重臣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的輔佐下,明朝繼續沿著仁宣時期的路線穩步前進。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後死,三楊也退出政治舞台,於是英宗寵信的宦官王振更加專橫跋扈,開始專權。

明英宗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瓦剌首領也先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大軍離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兵士死傷過半,隨從王公大臣或死難或被俘。而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也被護衛將軍樊忠打死,此即為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的消息來到京師後,朝中混亂。一些大臣要求遷都南京,被兵部侍郎於謙駁斥。繼而大臣擁戴英宗弟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改元景泰。同時於謙積極備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瓦剌軍隊的進攻未果,大敗逃走,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於次年八月釋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英宗之子,後來的憲宗)為沂王,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改元天順。又殺害於謙及大學士王文,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
憲宗時期
英宗復辟八年而死,兒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成化二年諭祭於謙,復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復代宗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好景不長,憲宗好方術,終日沉溺於後宮,與比他大18歲的萬貴妃享樂,並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們肆意揮霍國庫,導致國政大亂。而朝廷中佞臣當道,政局昏暗。憲宗還設置皇莊,開明代土地兼並之先河。另外,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是為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憲宗的寵信,張狂跋扈,設置特務組織西廠大肆冤殺普通民眾與官員,民憤四起。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彈劾而被貶。
成化初期,明朝不時受到逐漸強大的建州女真侵擾,每年被掠大量財物,人民不堪其苦,成化帝多次招撫建州首領董山不成。成化三年,明廷誘使董山來朝謝罪之機斬殺董山,並由趙輔統兵5萬出擊建州,意在犁廷搗巢,朝鮮受到成化帝敕令而協同明軍作戰,此戰失去頭目董山的建州女真大敗,軍隊被斬殺數萬,從此一蹶不振,百年之後方得復甦。
弘治中興
憲宗死後,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於孝宗自幼生於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孝宗的勵精圖治,被稱為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 孝宗在位期間,先是將憲宗期間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特務部門也只能謹慎行事,用刑寬松。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用情專一,一生除了張皇後外無任何妃嬪。在其治理下,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於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百姓富裕。
武宗時期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歲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精通佛學,會梵文,還能禮賢下士,但貪圖享樂。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丘聚、高鳳、羅祥等八位過去的東宮宦官相互勾結,是為「八虎」。劉瑾的專權也引發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滿。最終劉瑾被凌遲處死。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韃靼小王子率五萬人大規模侵入邊境,正德帝御駕親征擊敗小王子,史稱「應州大捷」此役後果是,韃靼人「是後歲犯邊,然不敢深入。」
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土地兼並激烈,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深,因此變亂頻生,先後發生寧夏安化王朱寘鐇謀反、直隸劉六、劉七起義、江西寧王朱宸濠謀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於南直隸清江浦(江蘇淮安)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時期
武宗無子嗣無兄弟。死後由孝宗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位,是為明世宗。世宗一即位,
嘉靖帝
罷黜各地鎮守太監,整頓稅收,節儉財政,似乎要有所作為。但是大禮議事件嚴重損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稱生父為皇考,稱孝宗為皇伯考。但內閣首輔楊延和、禮部尚書毛澄等堅持以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紛紛迎合帝意。最後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廟號睿宗。這樣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廟,而躋於武宗之上(隆慶元年,罷睿宗明堂配享)。大禮儀引起軒然大波,朝臣中反對者均受打擊,或被罷官,或被入獄。受杖者一百八十餘人,杖死者十七人。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宮變」後世宗即不視朝。此後寵臣嚴嵩專政20餘年。
嘉靖一朝,北面韃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據河套。嘉靖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汗進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之後西去,明軍在追擊中大敗,此為庚戌之變。穆宗時,明朝與蒙古通好,俺答被封為順義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橫行,人民生活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後為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剿滅。
隆慶新政
世宗去世後,皇子朱載垕即位,是為明穆宗,改元隆慶。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階、張居正等。
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偉大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為萬曆中興奠定了基礎。
張居正改革
隆慶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風駕崩,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是為神宗。由於年幼,由太後攝政。重臣高拱由於與太後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張居正得到馮保的支持。
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提出「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洪武年間,全國耕種田地有八百五十萬零七千六百卅二頃。到了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萬八千零五十八頃。而萬曆九年經過張居正的治理後達到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練兵,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張居正改革後,萬曆初年呈現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史稱萬曆中興。
萬曆中興
張居正死後初期,萬曆帝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不久就開始怠政。萬曆14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萬曆十七年元旦後,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後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視朝。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御使袁可立借雷震景德門的機會上疏抨擊朝政,被震怒的神宗皇帝罷官為民。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然後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民間工商業以及文化得到極大的發展,萬曆年間是明代經濟最發達的時期,所謂資本主義萌芽,正是興盛於此。
萬曆朝包括援助李氏朝鮮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亂、平定寧夏哱拜之亂、平定貴州楊應龍之亂的萬曆三大征都取得了勝利。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師叛明。次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對後金從此轉為戰略防禦。萬曆48年,神宗病逝。
天啟時期
泰昌元年(1620),光宗駕崩。長子朱由校繼位,是為明熹宗,改元天啟。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喜歡木匠工作。閹黨魏忠賢趁勢而起,結黨亂政,明朝社會更加黑暗。
所謂的「魏忠賢亂政」,是明朝文官集團中佔有優勢數量的「東林黨」和「浙黨」、「齊黨」、「魯黨」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發的。皇帝企圖通過內廷與朝中少數派的官員聯合起來,從東林黨把持的內閣中爭奪權力的斗爭。這種斗爭隨著天啟皇帝病逝而最後告終。天啟皇帝死後,崇禎皇帝又開始起用「東林黨」官員,1627年十月魏忠賢被皇帝調到鳳陽看守皇陵,魏忠賢上吊自殺。
崇禎時期
天啟七年,熹宗死去。繼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檢,是為思宗(明安宗初謚為思宗,後改為毅宗,明紹宗謚為威宗),年號崇禎。他即位後,銳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宮外。時機成熟後,崇禎帝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在前去過程中得知被崇禎帝已派錦衣衛來逮捕他,便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崇禎帝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同時將客氏押到浣衣局處死。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閹黨專權雖然結束,但其後朝中又黨爭不斷,崇禎帝對朝政又開始失望。為中興國政,他開始加強集權,力圖控制百官,任用宦官來貫徹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6年冬,努爾哈赤死,袁崇煥為議和遣僧前去弔孝,遭到時任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人的激烈反對。1629年(崇禎二年)10月,後金汗皇太極由蒙古人做向導親率大軍,通過喜峰口,從龍井關突破長城,攻陷遵化、灤州、永平、遷安四座要塞,直逼帝都。由於人事變動,朝廷一度失去了對遼西邊防軍的控制,而衛戍帝都之三大營為後金武力威懾,北京城外園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躪殆盡。 同年12月,崇禎帝詔令天下兵馬進京勤王。
1630年(崇禎三年),帝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將負責遼東軍務的袁崇煥處死。同年,後金大軍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慶女總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領「白桿兵」主動向八旗軍發起進攻。在北京永定門外,皇太極派出多爾袞部迎戰秦良玉部。這一仗,秦良玉率白桿兵在孫承宗等老將的配合下戰勝鐵蹄騎兵。之後,秦良玉又趁風雪之夜成功偷襲後金大汗皇太極的大營。迫使皇太極不得不連棄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無功而返,退出關外。
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陽,殺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關,十一月佔領西安。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先是攻克了湖廣地區,後又攻克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農民軍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十八日,農民軍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禎帝在北京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南明時期(1644-1662)

弘光時期
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親率部隊與吳三桂在山海關外的一片石大戰,但由於清軍參戰,李自成大敗,接著放棄北京向西安撤退。五月初二,清攝政王多爾袞進京。八日,清順治帝進北京,北京開始成為清朝都城。而在南京明朝設有形式上的基本的政府機關。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禎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被推為監國。十二天後,朱由崧即皇帝位,是為安宗,以次年為弘光元年。弘光政府內斗不斷,內部由閹黨餘孽專權,實行「聯虜平寇」的錯誤國策,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在酒色。此時農民軍接連內訌,與清軍交戰時也連連失敗,弘光元年正月,清軍攻破潼關,李自成向湖北撤退。弘光元年三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下,進攻南明。清軍很快就到了史可法鎮守的揚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殺,清軍隨後在揚州進行整整十日的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死難者達80萬。之後,清軍渡江,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押解到北京,次年被殺於北京宣武門外的柴市。清軍佔南京後,又接連攻克蘇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弘光元年六月,清軍再下剃發令,命令十天之內,清占區漢人一律模仿滿族裝飾剃發易服,「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引發了漢族群眾的強烈反抗。江南百姓紛紛起義抗清,其中以嘉定和江陰人民的抗清尤為頑強激烈,先後發生了「嘉定三屠」和「江陰八十一日」等抗清事件,但都被清軍血腥鎮壓。清朝統治者野蠻貫徹執行剃發易服,期間死難者人數總數逾越百萬。
隆武、紹武時期
弘光政權覆滅後,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唐王朱聿鍵稱帝於福州,是為紹宗,年號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時期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勵精圖治,關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國策改以「御虜」為主,但被擁立其繼位的鄭氏集團架空,處處受制於鄭芝龍。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軍開始征伐福建與浙江。六月,魯王兵敗,在張煌言保護下逃亡海上。八月,隆武帝與清朝追兵搏鬥時被亂箭射殺於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說被俘殺)。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稱帝於廣州,是為文宗,改元紹武,僅41天即被清軍俘虜絕食而死。十一月十五,鄭芝龍不顧鄭成功苦諫,北上福州降清。
永曆時期
隆武帝被害後,桂王朱由榔於當年十月初十監國於肇慶,11月18日稱帝,是為昭宗,以次年為永曆元年。永曆政權與已經被擊潰的張獻忠李自成殘部聯合抗清,一度收復湖南全境;鄭成功堅持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抗清活動,一度攻克過漳泉二府,並奉永曆為正朔,永曆二年,永曆帝指派寧靖王朱術桂到鄭成功的部隊監國。永曆三年後,清軍大兵壓境,湖南再度淪陷。永曆四年,清軍攻克廣州與桂林。永曆帝被迫退守南寧。
永曆五年,孫可望迎永曆帝入貴州安隆所。不久,以大西軍余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州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復川南、川東。孫可望也親自率軍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磁灶大捷、錢山大捷、小盈嶺大捷、江東橋大捷、崇武海大捷、海澄大捷的一連串勝利,並接受了永曆封號。
之後,劉文秀於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寧戰役中被吳三桂僥幸取勝。而孫可望妒嫉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自己統兵卻在寶慶戰役中失利。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在漳州戰役中失利。所以明軍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場上沒能擴大戰果,陷入了與清軍相持的局面。之後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絡,於年、1654年率軍兩次進軍廣東,約定與鄭會師廣州,一舉收復廣東,但鄭軍屢誤約期,加上瘟疫流行,導致肇慶戰役和新會戰役沒能成功。但鄭成功部隊並沒有閑著,1656年,鄭軍取得泉州灣大捷,1657年又取得護國嶺大捷。
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內訌,李定國擁永曆帝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永曆帝狼狽西奔,進入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泄密導致未能大獲全勝,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此即磨盤山血戰。
這時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接連取得定海關大捷、瓜州大捷、鎮江大捷一系列的勝利。一度兵臨南京城下,並收復長江中下游四府地方,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回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鄭成功,但鄭成功沉著應戰,取得廈門海大捷的勝利,全殲達素率領的八旗、綠營水師,炮斃清順治帝於廈門思明港,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
此時清軍入緬,逼迫緬甸政府交出永曆帝。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派兒子鄭經留守金廈,自己攻打被荷蘭佔領的台灣,經過九月苦戰於次年二月復台。永曆十六年四月,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
明鄭時期(1662-1683)

永曆帝被害後,全國較大規模抗清活動就只有夔東十三家與鄭成功在台澎金廈1662年清軍開始對其進行絞殺,1664年,夔東十三家軍抗清失敗,首領李來亨全家自焚。永曆十六年五月鄭成功病逝後,鄭經從廈門來到台灣接手經營,繼續沿用永曆年號,表面上仍舊奉明監國寧靖王朱術桂為正朔,並於次年從福建迎接朱術桂入台。1663年滿清與荷蘭聯手進攻金門與廈門,金廈兩島陷,明鄭勢力撤退台灣,在陳永華的輔政下,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鄭經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請援,率軍西征福建。鄭經收回廈門後,並收漳州、泉州與潮州三府,進而攻下廣東惠州。後來,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繼為清軍所平定,雲南平西王吳三桂亦敗亡,鄭經勢力敗退僅能守住廈門,1680年清將萬正色遣人游說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原為耿精忠部將)率艦300艘,將士2萬餘人降清,鄭經放棄廈門並班師回台,之後沉迷於酒色。1681年鄭經病歿,遺命鄭克臧嗣位,馮錫范毒害鄭克臧,擁立其婿鄭克塽,獨攬大權。清康熙帝趁明鄭政權內部爆發內訌,以叛將施琅為水師提督著手征討台灣。1683年,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台灣造成極大軍事壓力,結果鄭克塽剃發降清,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全國最後一支抗清勢力覆滅。

推薦你看 《明朝那些事》正史,非常詳細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Mzk4MzI=.html
明朝對歐洲殖民者的輝煌勝利

『肆』 明朝歷史詳細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鳳陽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滅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為明太祖。他死於1398年,時年71歲。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後,進行削藩,以統一軍事,惹惱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說被燒死,一說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爭,在1420年打敗惠帝統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1421年遷都北京,並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死於1424年,時年65歲。
仁宗朱高熾(1378-1425)
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明成祖長子,仁宗政治比較清明,採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於1425年,時年48歲。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長子,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並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宣宗死於1435年,時年38歲。
英宗朱祁鎮(1427-1464)
年號「正統」「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長子,即位時才9歲,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於1464年,時年38歲。
景帝朱祁鈺(1428-1457)
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後被擁立為帝,即位後,用於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後,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景帝死於1457年,時年30歲。
憲宗朱見深(1447-1487)
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憲宗,英宗長子,憲宗好方術,溺於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死,時年41歲。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憲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死於1505年,時年36歲。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長子。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過度,死於1521年,時年31歲。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憲宗孫,父興獻王。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誅殺宦官,節用寬民,但後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農民起義世宗因服丹葯中毒死,時年60歲。
穆宗朱載垕(1537-1572)
年號「隆慶」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於1572年,時年36歲。
神宗朱翊鈞(1563-1620)
年號「萬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時才10歲,由皇太後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神宗親政後,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政治腐敗,神宗時,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窺視中原。神宗死於1620年,時年58歲。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號「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長子。是一個貪財好色的皇帝,由於淫慾過度,即位當天就病倒了,後因服用丹砂過度而亡。時年39歲。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號「天啟」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長子。在位時任用宦官魏忠賢,致使政治腐敗。努爾哈赤乘機攻佔沈陽。熹宗死於1627年,時年23歲。
思宗朱由檢(1610-1644)
年號「崇禎」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後,誅殺魏忠賢,頗為勤政,勉力振作,無奈積重難反,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又崇禎性多疑,剛愎自用。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縊身亡。時年35歲。死前於蘭色袍服上大書「勿傷百姓一人」。
網路里的答案

『伍』 明朝歷史

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便竭力推行加強中央集權的方針和政策,如廢除丞相、創設內閣大學士、改行省為三司、重用廠衛特務等,從而使君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前期,雖曾爆發「靖難之役」,但政治上強大,並出現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土木之變」後,國勢由盛轉衰,宦官長期干政。萬曆時,出現張居正改革。明末,內外矛盾激化,明朝被農民戰爭滅亡。

在前代的基礎上,明朝社會經濟獲得極大的發展。農產品商品化擴大,手工業生產水平提高,工藝精湛,商業繁榮,市場活躍,更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在明代,封建文化極為繁盛。思想界產生了王守仁、李贄等著名人物;小說成就輝煌,《水滸》、《三國演義》及《西遊記》等作品名聞於史;湯顯祖、袁宏道及徐渭等文學藝術家領一時風騷;徐光啟、宋應星、李時珍及徐霞客等科學家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當時,還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17歲那年,家鄉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當和尚,以求溫飽。誰知和尚也並不好當,不久後的飢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這次外出可以說對朱元璋的一生影響非常大,不僅鍛煉了他的意志,身體,同時也使他初步接觸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鄉後不久,由小時的玩伴湯和介紹,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由於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並取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一隻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很輕易地就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取得了對這只隊伍的控制權。 朱元璋並不滿足以得的地盤,他要大占宏圖就要有穩定的根據地,這樣南京(集慶)就走入了他的視線。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並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同時採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良、緩稱王」大力發展生產,為今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他在南京外圍大敗陳友亮,鄱陽湖血戰徹底擊潰比自己強大的陳友亮軍團,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沈殺韓林兒,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逐個消滅了各個勢力,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將元順帝趕出北京。

建國後,他採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穩定社會秩序。同時他廢除丞相,實行六部制,改御史台為督察院,實行衛所制,使武將與兵權分離,設立錦衣衛,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朱元璋的屢興大獄在歷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洪武時期的功臣除了耿並文等少數幾個外,其餘全部被殺。胡惟庸一案,牽連被殺者達三萬人,朱元璋晚年的藍玉案又牽連了一萬五千人。以至於到了靖難之役南京朝廷竟無將可派,可以說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殺功臣直接導致了靖難之役中建文帝的失敗。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於南京,在位31年,終年71歲。

--------------------------------------------------------------------------------

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朱標長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

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 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番,當時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番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備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可以說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針對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軟弱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一個錯誤。他並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即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准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最初的戰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勢,但由於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但由於兵力所限,燕軍佔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在此期間明軍中涌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聖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 經過四年的拉鋸戰之後,燕王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麼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

於是燕軍繞過大城市、一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親王與某些將領又擅自開門投降,南京終於被佔領,建文帝不知所終,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朱棣的靖難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號永樂。 而在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做皇帝不一樣,皇帝註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

--------------------------------------------------------------------------------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只有眾人自己把握了。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就藩北京,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並不安寧,他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番。在先後削奪了五位番王後,建文帝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採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發動靖難。

由於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殆盡,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輕將領掛帥。但由於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一個拉鋸戰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於它的一些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搗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佔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

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余黨,朱棣採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殺十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殺十族。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並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也是明朝宦官專政的禍根。

永樂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因為當時有人傳說建文帝從海上逃跑了,朱棣擔心建文帝會卷土重來,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監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另一個原因就是朱棣為人好大喜功,當時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應該來朝賀,因此他派鄭和下西洋去接各國的國王來朝賀,以襯托盛世。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荊城,准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四庫全書》卻有很多內容被編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壞。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永樂十年以後,朱棣開始了北爭,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爭的頻率越來越快。朱棣一生共發動了五次北爭,除前兩次有所斬獲外,其餘多為勞民傷財,使得剛剛恢復的經濟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爭時,病逝於榆木川,在位22年,終年65歲,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

--------------------------------------------------------------------------------

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成祖朱棣的長子,生於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後。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熾就被立為燕王世子,而且由於它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的喜愛。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靖難之役爆發以後,朱高熾曾與母親徐氏成功地阻擋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此後由於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後方,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

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文臣的力量實在太大了,在和平時期,掌握了文臣就相當於掌握了國家,武將的本嘴拙舌怎麼也抵不上文臣的筆和嘴,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這與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異曲同工之妙。

朱高煦並沒有就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然後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後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高煦與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

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成祖,然後矯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後,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成祖總算沒有再追究。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六十五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

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在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朱高熾即位後,改元洪熙,開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他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辦珠寶;他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採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於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

洪熙皇帝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於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朴,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洪熙皇帝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北四」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由於心臟病突發猝死,終年四十七歲。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對於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爭,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不愧為一代仁主的稱號。

--------------------------------------------------------------------------------

宣宗朱瞻基

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熾的長子,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徵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
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難之役勝利以後,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代在身邊,讓他了如何解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

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捲入了這場爭斗,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座熱,十個月之後就暴病去世了。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備在半路截殺太子,然後自立為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預料到前途的險惡,因此當得知父親病重後,馬上日夜兼程趕到了北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早。 回到北京之後,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後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明年為宣德元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登基之後,擺在宣宗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宣宗即位之後,馬上著手整頓軍務,准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分封樂安之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終於機會來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國家動盪,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於是經過精心的准備後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早已准備就緒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架親征,在聲勢上一下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投降,這次戰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敵酋而告終。宣宗也網開一面,沒有殺皇叔朱高煦,而是將他軟禁在了逍遙城。

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後,宣宗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作衛),朱高燧並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於得到了解決。 安南問題也是宣德朝的一個重要問題。早在永樂時期,由於安南內部的爭斗,使得安南原來的統治者絕嗣,安南一片混亂,成祖派大將張輔率兵平叛,並在安南正式建衙,並派人管理,但是由於一些貪官污吏的壓榨,加之歷史淵源,安南幾乎沒有斷過兵燹,這使得明初的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到了宣宗即位,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朝廷軍隊不斷在安南遭遇敗績,在這種情況下,宣宗毅然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佔領。這在當時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現在看來,宣宗皇帝的決策是正確的,起碼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遠征安南不僅空耗國庫,而且使得中國許多的家庭遭受喪子,喪夫的痛苦,既不利於經濟的恢復,也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因此放棄安南是明智之舉。 宣宗朝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於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鬥蟋蟀,即位之後他曾經讓各地采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前些年還專門有這么一個動畫片是專門敘述這段歷史的。 宣宗朝的廢後風波也是他的一個污點,這將在英宗的文章中詳細介紹,總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家稱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於宣宗來講都並不誇張,只是宣德皇帝享壽不長,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寰,終年三十八歲。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嘆。

--------------------------------------------------------------------------------

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皇帝的長子,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後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後,宣宗還有一位貴妃,姓孫,這位孫貴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愛,唯一遺憾是沒有得到皇後的寶座,於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後而自立。
機會終於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後沒能為宣宗生下一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棟的計策,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了身孕,於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後買通御醫,對外號稱懷孕,並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始於太祖朱元璋,終於思宗朱由檢,共16帝。

明朝是元朝滅亡後,漢族人在華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漢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數的漢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來,為今後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至此宣告滅亡。

明朝的疆域不及元朝,但極盛時,北控蒙古、西有西域、東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轄西藏、南方建立了交郡,其間又有鄭和遠航揚威於海外,號稱 「四海咸賓」,實遠逾於唐,而不遜於清。明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衛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進了中華多民族的統一和發展。

由於明朝在統治上相對比較穩定,故而明朝社會在各方面都有所發展。到明朝中期,不論是在生產工具上,還是在產量上,農業的發展都已遠遠超過前代,而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爐等手工業產品已成為今天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另外,明朝的科學文化發展更是迅速,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於明朝,而作為科學著作出現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天工開物》以及《徐霞客游記》等著作成為今日我們研究和借鑒古代技術的珍貴的文獻資料。在永樂年間,我國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曾率遠洋船隊六次出使,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陸』 明朝歷史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於應天府(今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柒』 明朝歷史簡介

明朝的歷史進程可以分為四期:
明朝的前身——西吳時期(1364年-1368年)
建立全國統治——明朝時期(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
江南半壁——南明時期(1644年-1661年8月22日)
最後的餘波——明鄭時期(1662年-1683年)
由於元朝的統治日益殘暴黑暗,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他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為吳王,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不久他又命徐達、常遇春等大將北伐元朝,攻佔大都,元順帝北逃。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明朝的領土曾囊括所謂內地十八省之范圍,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烏地河流域,後改為遼河流域;西達西喇木倫河——哈密,後改為嘉峪關;並曾在今東北地區、新疆東部、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成祖時期甚至短暫征服並統治安南。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南京應天府改為留都。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北進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明初太祖至宣宗期間,是明朝國內主要最安定繁榮的時期(如永樂盛世及仁宣之治),亦是中國歷史其中一個盛世(黃金時代)。至正統七年,誠孝昭皇後張氏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永樂以來的軍事優勢遭到破壞,並使國力大損,但景泰皇帝任用於謙擊敗瓦剌。弘治時期是明中期政治作為清明的時期,歷史上稱為「弘治中興」。正德、嘉靖朝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隆慶年間,開放海禁。明神宗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代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至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主階級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關外滿族作亂,財政惡化的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明熹宗事事信賴宦官魏忠賢,加快了明朝腐敗的進程。至崇禎年間,臣子黨爭激烈,皇帝決策失准,殺袁崇煥,清朝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又遇連年災荒,各地爆發民變,叛降數易,官兵疲於奔命。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1644年4月23日),陝西榆林人李自成率軍攻佔北京,十九日早上,崇禎帝自縊,明朝在全國統治宣告結束,同年清軍入關。之後明朝宗室相繼在江南建立明朝政府,史稱南明,永曆十六年(1662年),降清明將吳三桂將永曆帝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但台灣鄭氏集團繼續沿用永曆年號,建立明鄭政府,直到明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降清明將施琅進攻台灣,鄭氏投降,明朝監國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明祚告終。
明朝的經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屬於較發達的階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但是在宣德以後,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內閣與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末年滿清初年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開始與東方平起平坐,並逐漸超越中國。同時,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辟了窗口與機會。

『捌』 介紹一下明朝的歷史

明朝
明朝(英譯:Ming)(1368年—1644年),公元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 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於應天府(今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明朝初年國力比較強盛,在明朝前期極盛時,北控內蒙古,西到新疆東部,東北控制了女真地區,西南方管轄雲南、貴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衛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後來國力逐漸衰落,尤其到了後期社會矛盾尖銳,甚至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但後來南明政權又延續了十多年,直到最後被清朝消滅。

明朝歷史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敗,國庫也日漸空虛。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賦稅以外,還發行新鈔「至正寶鈔」並大量印製,致使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剋扣口糧,非常憤怒。於是,「治河」和「變鈔」就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明朝建立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農民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聚眾起義,攻佔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貧苦農民出身的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興病死,朱元璋執掌該部的領導權。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佔領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然後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此時的朱元璋「地狹糧少」「孤軍獨守」,遠不及其他起義軍勢力,處境十分艱難。朱元璋採納了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經過幾年努力,朱元璋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朱元璋先後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滅陳友諒,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滅張士誠,降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佔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一方面懲治貪污的官吏,即使是皇親國戚,開國功臣也不手軟。又分封皇子鎮守各地,他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是為明成祖。朱棣興建了北京城,於1421年遷都北京。其間還派鄭和七下西洋;又編纂《永樂大典》。成祖之後,又有仁宣之治。

1435年,不滿9歲的明英宗繼位,崇信宦官王振。結果導致1449年的土木之變,皇帝被瓦剌俘虜。但是在於謙的率領下,明廷另立明景帝,並發動全國軍民抗戰,打退了入侵的瓦剌軍,明朝一度復興。明孝宗弘治年間是明朝政治最為清明的時期,這位皇帝勤勉而不專制,信任大臣,內閣權力大為上升。

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大臣嚴嵩把持朝綱,致使政治腐敗,財政出現危機,以至海瑞稱「嘉靖嘉靖,家家皆盡」。

萬曆年代

萬曆初年,神宗得到內閣首輔張居正的鼎力輔佐。在內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練兵,使邊境安然。萬曆初年呈現出明代中葉以來最好形勢。

張居正逝世之後,中興之象消失,明朝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神宗是個貪婪的君主,大肆侵佔土地,搜刮民財。神宗又廢除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黷貨、臣下貪污、黨爭激烈的狀況。

明末三案、魏忠賢專權、李自成起義都導致了明朝的衰落。

神宗的腐敗招致國庫空虛,邊關危機。這一時期,位於東北的後金的崛起,形成了與明王朝相對立的地方政權。此時的明王朝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明王朝滅亡的危機已然形成。

明朝滅亡

明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魏忠賢專攬朝政,迫害異己、鎮壓人民。統治者不斷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加上連年的災荒,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628年,戰爭在陝北爆發,涌現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幾十支起義軍。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深得農民擁護。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佔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三月,佔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身亡,主宰中國的明朝至此滅亡。之後清兵入關,並打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進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殘余勢力大多投降清朝或與清朝合作共同對抗起義軍;而在南方,忠於明朝的各種勢力建立了數個流亡政權,史稱「南明」,在隨後的十多年間被清朝逐一消滅。

* 直隸:京師、南京

* 布政使司(省):山東、山西、河南、 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

* 都指揮使司: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統管黑龍江流域——西起阿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烏第河,南瀕日本海的廣大地區),1409年建立,共持續25年,後廢棄。

官吏制度

* 中央官制:

o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o 五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

o 御史台

* 地方官制

o 承宣布政司

o 提刑按察司

o 都指揮使司

明朝設有特務機構監視大臣的言行。太祖有錦衣衛,成祖設東廠,憲宗設西廠,武宗有內行廠。

軍事制度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征,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

衛所制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

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因此在嘉靖年間,在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浙江地區採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

外交

明朝初年,因為明初的朝貢貿易厚往薄來,造成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到明朝這里來騙錢。日本實際上是處於割據狀態,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很多到中國來冒充朝貢使者的日本人沒有日本政府的管轄,朝貢完了以後他們滯留在中國沿海搶劫。這是明初的倭寇。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布了海禁政策。

明成祖即位後,在永樂年間,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曾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體現了永樂時明王朝的鼎盛。明成祖之後,其子朱高熾繼位,也就是明仁宗。他聽從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收效不大,宣布停止下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閏十二月初六日,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到了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藏匿起來(一說將其銷毀),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無果,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罷。後來倭寇橫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朝中後期,倭寇逐漸平息,才重新開放禁海。

公元16世紀,新航路開辟以後,葡萄牙人於1511年佔領了馬六甲,愈甚渴望對中國的往來。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並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後來,中國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並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列強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陸中國並接觸中國。西方國家的東來,使不少新鮮東西也傳入中國。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羅馬教皇派出利瑪竇去中國教區工作。由於萬曆援朝之戰的爆發,利瑪竇一行沒能及時到達中國。後來戰爭中國得勝,利瑪竇才能進入中國境內,由於利瑪竇很快學會中文,並穿儒服、通儒書,頗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後來他被舉薦到北京,頗得神宗信任。他向中國進獻坤輿萬國地圖、自鳴鍾、日晷、西洋炮、望遠鏡、火槍、西葯、聖母像、十字架等貢品。先後在北京、肇慶等地展出。利瑪竇不僅傳播天主教,還啟發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學習西學,另外他還將中國各種文化傳入歐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學說、圍棋等,可謂「貫通中西第一人」。 另外,明朝軍隊而大量使用火器,火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不比西方國家小,但是隨著滿清入主中原,火器的使用返而減小了。

明朝的農業發展無論是產量還是生產工具,都高於宋元時期,為明朝中葉開始的人口穩步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展,促進了市場經濟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農抑商」的原則以及嚴厲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了一定的壓制。隨著明朝紙幣「大明寶鈔」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白銀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一步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明嘉靖、萬曆時候,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外國的不少東西,如歐洲的西洋鍾,美洲的煙草,中國城市都有賣。當時商業大都會有北京、南京、揚州、蘇州、廣州、西安、成都等,著名的商業集團有徽商、川陝商、蘇商、京畿商、粵商等,在世界上,明朝是16世紀、17世紀時期手工業、經濟最繁華的國家之一。

明朝的科學文化發展比較迅速,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於明朝。《金瓶梅》亦是此時作品。湯顯祖的戲劇《牡丹亭》至今仍在演出。

傳統雅文學的發展在明代繼續發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等人。散曲家則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明朝的民間文學很發達,唐伯虎是傑出的代表人物。民間盛行對聯,還有鎖南枝等山歌,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思想上,王陽明的新哲學「心學」在嘉靖以後盛行,形成一股反對傳統束縛的思想浪潮,塑造了新的社會風尚,也使明代後期的士大夫有一種別於其他時代的生命哲學。如「異端」思想家李贄就是最好的例子。

科技

明朝初期至中期的科技有了較大的發展,直至16世紀,一直處於世界的前列。

這一時期出現的科學著作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還有《徐霞客游記》等著作是我們現在研究和借鑒古代技術的珍貴的文獻資料。

於謙寫得《詠煤炭》詩歌說明當時煤炭已經普遍應用。計成的《園冶》則是園林建築的專著。

明朝的軍事科技也較發達,明末已經出現了火銃槍,還有威力巨大的火炮。據說有個叫萬戶的人,坐在綁滿火葯棍的椅子上,試圖利用火葯的推力飛上天空,可惜失敗了,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探索太空犧牲的人。

明朝時期的名人
王陽明 劉基 * 常遇春 * 解縉 * 張居正

* 魏忠賢* 鄭和* 海瑞* 於謙* 戚繼光* 袁崇煥

* 鄭成功* 袁宏道(「三袁」)* 歸有光* 朱載堉* 文徵明

* 唐寅* 黃宗羲* 李贄* 徐光啟* 湯顯祖* 史可法

* 李時珍* 宋應生

耕地面積世界第一:

在古代,農業是國家的重中之重,耕地的多少跟國力強弱有直接關系。在萬曆年間,明朝的耕地總面積是七百萬頃,明末時達到七百八十多萬頃,此一水平即使是到了後來的康乾盛世都沒有被打破。當時歐洲的傳教士是這樣形容明朝的,中國的耕地像花園一樣井井有條,沒有一塊荒地,中國產的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美。

人口世界第一:

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爭議。在明末清初,因為戰亂,大部份人留離失所,但有戶可查的人口仍然達五千萬,所以保守估計當時明朝的人口大約在七千到八千萬左右,當時全世界的人口又不超過四億,所以明朝絕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礦產量世界第一:

明朝的鐵產量是宋朝的兩倍,萬曆年間達9000多噸,冶金工業極其發達,天工開物對這方面有詳盡記載,後來的兩百多年,世界上都沒有國家能破這個紀錄。

白銀佔有量世界第一:

在16和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了美洲並在那裡得到大量的黃金和白銀。當西班牙和葡萄牙貴族得到這些財富後,他們第一件要乾的事就是向中國買絲綢,瓷器和茶葉,到最後這些白銀和黃金大部份都流到了中國。美國佛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種說,在十六和十七世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通過貿易流向了中國。

軍隊數量世界最龐大:

據記載在明初,明朝有二百萬官兵駐扎在全國各地。到了明末,長江一帶的經濟圈為皇侯和軍閥把持,中央政府出現了財政危機,明朝政府已養不起那麼多軍隊了,在山海關防守後金的官兵常常不足十萬。但根據傳教士的筆記,當時明朝的軍隊數量依然很多,就算把整個歐洲的軍隊加起來也不夠中國多。

軍工產值世界第一:

明朝軍工業極其發達,一營5000人的士兵中就裝備有霹靂炮一千挺,鳥槍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門,除此之外明軍還有鬼頭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裝備。跟宋朝不一樣,明朝在每代皇帝執政期間,都會發生大規模戰事,所以明朝的軍工業為了應付戰爭所生產出來的武器數量是十分可觀的。

間諜機構世界最龐大:

明朝的錦衣衛,東西廠,是當時世界上最有組織和最旗幟鮮明的間諜組織,在鼎盛時期人數達到六萬人。在武俠小說裡面,錦衣衛,東西廠常常被描寫成是一群武功高強的殺人機器。但實際上,明朝間諜機構的主要作用是打擊貪污,叛臣,維護國家穩定,但不排除有部份人濫用職權,謀取私利。跟專門從事顛覆敵國政權的中情局和克格勃比起來,明朝的間諜組織其實並不太可怕。

船隻總噸位世界最大:

在明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明朝最大的寶船長150米,寬30多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除了寶船外,鄭和的船隊還有二百多艘平均長度達七,八十米的大帆船。到了明朝中葉,雖然朝廷再沒有進行像鄭和那樣的大航海,但中國的水師卻仍然控制著整個南太平樣,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家的國王都是在明朝的支持下建國的。對明朝的海上實力,當時歐洲的傳教士是這樣描述的,只要中國的皇帝願意,他們可以一夜之間徵集到從大陸連接致馬六甲海峽的那麼多船隻。到了明末,由於要抗擊倭寇,聯朝抗日,明朝政府無瑕南顧,最後被葡萄牙和荷蘭鑽了空子,把勢力伸展致南太平洋。即使是這樣,荷蘭的殖民者依然要每年向盤踞在台灣的鄭氏政權進貢。

第三產業世界最大:

據阿拉伯旅遊家記載,當時在中國,幾乎每一座城市都存在第三產業,在北京從事第三產業的工作者保守估計就有近兩萬人。跟歐洲和回教世界不同,當時第三產業在明朝是合法的,官員不以掃盪第三產業為政績,明朝讀書人又獨愛風花雪月,再加上明朝人口基數巨大,第三產業為世界之最並不奇怪。

國土面積世界最大:

明朝的國土面積在大部份時間都保持在900萬平方公里左右,比鼎盛時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奧斯曼帝國都要大,明朝在東南亞的海外殖民地也絕不比當時的英國要少。

防禦工事世界最多: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排第二長的防禦工事,據傳教士記載,中國的城市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每座城市都有高十米的城牆保護,城上有大炮,城牆外還有溝,戰爭時灌滿了水,中國人認為那是最好的防禦工事。

帝王年表

廟號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陵墓

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孝陵

惠宗[1]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朱允炆 1399年-1402年 建文

成祖[2]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朱棣 1403年-1424年 永樂 長陵

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朱高熾 1425年 洪熙 獻陵

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朱瞻基 1426年-1435年 宣德 景陵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朱祁鎮 1436年-1449年 正統
1457年-1464年 天順 裕陵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鈺 1450年-1457年 景泰 景泰陵

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1465年-1487年 成化 茂陵

孝宗 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佑樘 1488年-1505年 弘治 泰陵

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1506年-1521年 正德 康陵

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1522年-1566年 嘉靖 永陵

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朱載垕 1567年-1572年 隆慶 昭陵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1573年-1620年 萬曆 定陵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泰昌 慶陵

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21年-1627年 天啟 德陵

思宗[3]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檢 1628年-1644年 崇禎 思陵

南明 (1644年-1662年或1664年)

廟號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備注

安宗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朱由崧 1644年-1645年 弘光 史稱弘光帝,也稱福王

朱常淓[4] 1645年 潞王

朱以海[5] 1645年-年 魯王

紹宗 襄皇帝 朱聿鍵 1645年-1646年 隆武 史稱隆武帝,也稱唐王

朱聿【釒粵】 1646年 紹武 史稱紹武帝

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1646年-1662年 永曆 史稱永曆帝,又稱為桂王

* 註:

1. ^ 此為南明弘光年間追崇,清朝乾隆年間,追謚為恭閔惠皇帝。

2. ^ 本作「太宗」,嘉靖時改為「成祖」。
http://ke..com/view/3371.html?wtp=tt

3. ^ 清朝謚為懷宗,後改謚庄烈愍帝。南明政權謚為思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後又改謚為毅宗,唐王謚為威宗。

4. ^ 潞王、魯王政權均稱「監國」,而未稱帝,故無年號。

熱點內容
師德常識案例題 發布:2024-11-22 06:06:42 瀏覽:905
生物應考 發布:2024-11-22 05:59:38 瀏覽:905
儲存危險化學品的建築採暖 發布:2024-11-22 05:54:32 瀏覽:862
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 發布:2024-11-22 05:53:02 瀏覽:52
射精性教育 發布:2024-11-22 05:32:41 瀏覽:435
師母老師 發布:2024-11-22 05:23:55 瀏覽:156
水是什麼 發布:2024-11-22 05:12:44 瀏覽:845
如何安慰女朋友 發布:2024-11-22 02:03:11 瀏覽:268
老師強奸女 發布:2024-11-22 01:38:59 瀏覽:31
通俗歌曲教學視頻 發布:2024-11-22 00:42:54 瀏覽: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