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地理
1. 德國的地理位置
地理:德國位於歐洲中部,面積為357042平方公里。和德國接壤的國家有:東邊有波蘭和捷克;南邊有奧地利和瑞士;西南邊為法國;西邊為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北邊為北海、丹麥和波羅的海。在北海,德國擁有東弗里西亞群島、赫耳果蘭島和北弗里西亞群島的絕大部分。在波羅的海,德國擁有費馬恩島、呂根島和烏澤多姆島的大部分。海岸線長1300多公里。南部為高原山地,中部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為冰川平原。河流以萊茵河,多瑙河和西尼河為主。
氣候:德國屬溫帶氣候,但西北部為海洋性氣候,夏季涼爽,秋季溫和。向東及東南,逐漸由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平均溫度為9度,最冷的月份(1月)年平均溫度1.5度(低地)和-6度(山區)。盛夏最熱的月份(7月)北德低地為17-18度,萊茵河谷和屏障的山谷上升至20度。東部和南部地勢逐漸升高,地形復雜。氣候差異較大,屬大陸性氣候,最冷時氣溫達-10度,最熱時氣溫接近30度,南部山多地高,大陸性氣候特點更加明顯。德國一年四季雨量充足,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每年的6月是雨量最多的月份。12月至來年的3月,高原地區普遍降雪,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冬季幾乎沒有嚴寒。
2. 德國的海陸位置和地理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分別簡稱西德和東德),是位於歐洲中部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北鄰丹麥,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110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的是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
德國北部瀕臨亞德里亞海和北海與北歐隔海相望。德國的海岸線並不連貫被日德蘭半島從中間分為東西兩側,海岸線加起來的總長度據教育文庫資料顯示僅僅只有2389公里,位列世界各國海岸線排名第53位。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亞德里亞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德國地圖(網路圖片僅供學習)
3. 德國關於地理方面的知識
最新德國概況 Erwin 德國概況(一) 地理位置(Lage): 位於中歐,它周圍有9個鄰國。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為鄰,南邊是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共和國及波蘭接壤 面積(Flche): 357000平方公里,南北之間的直線距離最遠876平方公里,東西之間相距640平方公里。 地形(Landschaft): 德國的地形異常多樣,秀麗動人。從北到南劃為5大地形區:北德高地(das Norddeutsche Tiefland),中等山脈隆起地帶(die Mittelgebirgsschwelle),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das Südwestdeutsche Mittelgebirgsstufenland),南德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das Süddeutsche Alpenvorland)以及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die Bayerischen Alpen)。 氣候(Klima): 德國處於大西洋和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冬季平均溫度在1.5℃(低地)和-6℃(山區)之間。7月份低地平均溫度大約在18℃,南方有屏障的山谷為20℃左右。 人口(Bevlkerung): 8226.4萬,其中外國人730萬,60歲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的23%,而20歲以下的青年和兒童只佔21%。2000年人口出生率0.92%,死亡率1.05%,自然增長率-0.12%,移民差額0.24%,人口總增長率0.12%,人口密度 230人/平方公里 經濟 :德國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大幅增長3.6%,創自1992年兩德統一以來最快年度經濟增速。 扣除物價因素後,德國2010年出口環比增長14.2%,進口增長13.0%,機械設備投資增長9.4%,私人消費增長0.5%。 資源 :德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對進口依賴程度相當高 德國是缺乏原料的國家,主要依靠進口來滿足本國原料和能源的供給。農產品產量能滿足國內需求的一半略強。德國是世界上第五大能源消費國,所需天然能源的 2/3強必須從國外進口,2002年德國石油消費量為1.27億噸,幾乎全部靠進口,天然氣消費量826億立方米,而天然氣產量僅151億立方米。 2002年德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為:石油38.6%,天然氣22.6%,煤炭25.7%,核能11.3%,水電1.8%。在礦產品方面(如鋼、鋁、鎢、錫、錳、鈦等),對國外的依賴也很大,據統計,在西方採掘工業產品中,德國的消費量約佔10%,而它自己的採掘共有1%。德國除煤炭和鉀鹽資源豐富以外,其他礦產資源或相當缺乏,或完全沒有。現代工業不可缺少的許多原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近幾年,輕紡等日用消費品進口大量增加,尤其是紡織及服裝。 政治體制 :德國 君主立憲政體 皇帝掌握國家大權,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構,但帝國議會通過的法案必須經過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歷史 :1952: 巴登-符騰堡州成立,根據上年12月9日公民投票將符騰堡-巴登(Württemberg-Baden)、符騰堡-霍亨索倫(Südwürttemberg-Hohenzollern)、南巴登(Südbaden)合並為巴登-符騰堡州。 1952.7.23: 東德調整為14個行政區和東柏林。 1957: 薩爾正式成為德國一州。1935年歸德國,二戰後並入法國,1955公民投票拒絕自治並回德國。 1990. 7.1: 卡爾·馬克思城(Karl-Marx-Stadt)恢復1953年前的名稱開姆尼茨(Chemnitz) 1990.10.3: 兩德統一,東德14個行政區恢復為戰後初期的5個州。全德共29個行政區和9個沒有分區的州。 1991. 9.1: 柏林成為聯邦政府駐地。 ~1993: 薩克森州分成3個區,它以前不分區。 2001.1.1: 萊法州取消3個行政區(科布倫次 Koblenz、特里爾 Trier、萊茵黑森-普法爾茨 Rheinhessen-Pfalz ) 2004.1.1: 薩安州取消3個行政區(德紹 Dessau、哈雷 Halle、馬格德堡 Magdeburg) 2005.1.1: 下薩克森州取消4個行政區(不倫瑞克 Braunschweig、漢諾威 Hannover、呂訥堡 Lüneburg、威悉-愛姆斯 Weser-Ems) 行政區劃 :全國包括16個州(Lnder),有8個較大的州細分為行政區(Regierungsbezirke);所有的行政區和餘下的8個州下面分為縣(Kreise),縣又分為鄉村縣(Landkreise)和城市縣 (kreisfreie Stdte)兩種,或者乾脆就譯為縣和市;縣以下是鄉鎮(Gemeinden)。 州名-行政區名 E2000 面積 首府 巴登-符騰堡 Baden-Württemberg 10,426,040 35,742 斯圖加特 Stuttgart 斯圖加特 Stuttgart 3,898,171 10,558 斯圖加特 Stuttgart 卡爾斯魯厄 Karlsruhe 2,666,127 6,919 卡爾斯魯厄 Karlsruhe 弗賴堡 Freiburg 2,114,486 9,347 弗賴堡 Freiburg 圖賓根 Tübingen 1,747,256 8,918 圖賓根 Tübingen 拜恩(巴伐利亞) Bayern 12,086,548 70,547 慕尼黑 München 上拜恩 Oberbayern 3,996,043 17,529 慕尼黑 München 下拜恩 Niederbayern 1,162,972 10,330 蘭茨胡特 Landshut 上普法爾茨 Oberpfalz 1,069,121 9,692 雷根斯堡 Regensburg 上弗蘭肯 Oberfranken 1,113,790 7,230 拜伊羅特 Bayreuth 中弗蘭肯 Mittelfranken 1,678,535 7,245 安斯巴格 Ansbach 外弗蘭肯 Unterfranken 1,329,399 8,529 維爾茨堡 Würzburg 施瓦本 Schwaben 1,736,688 9,992 奧格斯堡 Augsburg 柏林Berlin 3,398,822 890 柏林 Berlin 勃蘭登堡 Brandenburg 2,590,375 29,476 波茨坦 Potsdam 不來梅 Bremen 667,965 405 不來梅 Bremen 漢堡Hamburg 1,700,089 755 漢堡 Hamburg 黑森Hessen 6,035,137 21,115 威斯巴登 Wiesbaden 達姆施塔特 Darmstadt 3,703,089 7,445 達姆施塔特 Darmstadt 吉森Gieen 1,060,951 5,381 吉森 Gieen 卡塞爾 Kassel 1,271,097 8,289 卡塞爾 Kassel 梅克倫堡-前波莫瑞 Mecklenburg-Vorpommern 1,798,689 23,171 什未林 Schwerin 下薩克森 Niedersachsen 7,865,840 47,614 漢諾威 Hannover 不倫瑞克 Braunschweig 1,669,708 8,098 不倫瑞克 Braunschweig 漢諾威 Hannover 2,148,713 9,046 漢諾威 Hannover 呂訥堡 Lüneburg 1,645,896 15,505 呂訥堡 Lüneburg 威悉-愛姆斯 Weser-Ems 2,401,523 14,965 奧爾登堡 Oldenburg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 Nordrhein-Westfalen 17,975,516 34,080 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5,269,171 5,290 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科隆Kln 4,249,413 7,365 科隆 Kln 明斯特 Münster 2,600,471 6,905 明斯特 Münster 代特莫爾特 Detmold 2,041,343 6,518 代特莫爾特 Detmold 阿恩斯貝格 Arnsberg 3,815,118 8,002 阿恩斯貝格 Arnsberg 萊茵蘭-普法爾茨 Rheinland-Pfalz 4,018,228 19,847 美因茲 Mainz 科布倫次 Koblenz 1,508,795 8,072 科布倫次 Koblenz 特里爾 Trier 509,322 4,923 特里爾 Trier 萊茵黑森-普法爾茨 2,000,111 6,852 諾伊施塔特 薩爾Saarland 1,074,223 2,570 薩爾布呂肯 Saarbrücken 薩克森 Sachsen 4,489,415 18,413 德累斯頓 Dresden 開姆尼斯 Chemnitz 1,654,765 6,097 開姆尼斯 Chemnitz 德累斯頓 Dresden 1,735,992 7,930 德累斯頓 Dresden 萊比錫 Leipzig 1,098,658 4,386 萊比錫 Leipzig 薩克森-安哈特 Sachsen-Anhalt 2,674,490 20,447 馬格德堡 德紹Dessau 558,911 4,280 德紹 Dessau 哈雷Halle 885,661 4,430 哈雷 Halle 馬格德堡 Magdeburg 1,229,918 11,737 馬格德堡 Magdeburg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Schleswig-Holstein 2,766,057 15,769 基爾 Kiel 圖林根 Thüringen 2,462,836 16,172 埃爾富特 Erfurt 德國Germany 82,030,270 357,022 柏林 Berlin
採納哦
4. 簡介一下德國的地理位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4)德國地理擴展閱讀:
德國的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氣候特徵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國
5. 德國的地理位置怎樣有什麼河流
德國-地理位置
地理:德國位於歐洲中部,面積為357042平方公里。和德國接壤的國家有:東邊有波蘭和捷克;南邊有奧地利和瑞士;西南邊為法國;西邊為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北邊為北海、丹麥和波羅的海。在北海,德國擁有東弗里西亞群島、赫耳果蘭島和北弗里西亞群島的絕大部分。在波羅的海,德國擁有費馬恩島、呂根島和烏澤多姆島的大部分。海岸線長1300多公里。南部為高原山地,中部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為冰川平原。河流以萊茵河,多瑙河和西尼河為主。
氣候:德國屬溫帶氣候,但西北部為海洋性氣候,夏季涼爽,秋季溫和。向東及東南,逐漸由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平均溫度為9度,最冷的月份(1月)年平均溫度1.5度(低地)和-6度(山區)。盛夏最熱的月份(7月)北德低地為17-18度,萊茵河谷和屏障的山谷上升至20度。東部和南部地勢逐漸升高,地形復雜。氣候差異較大,屬大陸性氣候,最冷時氣溫達-10度,最熱時氣溫接近30度,南部山多地高,大陸性氣候特點更加明顯。德國一年四季雨量充足,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每年的6月是雨量最多的月份。12月至來年的3月,高原地區普遍降雪,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冬季幾乎沒有嚴寒。
由於近期乾冷空氣的流入,德國大部分河流的洪水情況有所緩解。不過,目前很多近岸地區仍被洪水淹沒。
昨天上午萊茵蘭地區萊茵河水位以每小時1-2厘米的速度回落。科隆的水位4日夜間曾一度達到9.71米,處於科隆老城區警戒水位(10米)以下。目前多瑙河、美因河、 納卡河以及萊茵河水位大都有所回落,洪水形勢得到緩解。
筆者昨日赴科隆了解水情,傍晚時分攝得的萊茵河科隆段的照片,表明大水對科隆老城區的威脅還未解除。
6. 德國的地理特徵
⑴ 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⑵ 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勢低平,氣溫較低,冬冷夏涼、土壤較貧瘠,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人口較稀;中部谷地和寬廣的山地,宜於農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布森林和草地。
⑶ 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有利:豐富的煤炭、鉀鹽;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飛機、微電子
分布特點:工業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注意]魯爾區的興衰(必修內容)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區位優勢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
衰落原因 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綜合整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⑷ 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於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啤酒之都
7. 德國的地理知識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與九個國家相鄰:北鄰丹麥,西鄰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南連瑞士和奧地利,東接捷克和波蘭。有很多國家的關系與德國是非常好的,如果你的學校在德國邊境的話,那麼周末就可以騎自行車出國旅遊了。
德國總面積有357,000平方公里,南北長是876公里,南端是Bavaria 的Oberstdort,北端是Sylt島;東端是 Saxony 的 Deschka,西端是North Rhine / Westfalia。邊境總長是3767公里。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北部低地的特徵是丘陵起伏的沿海岸高燥地和粘土台地與草原,泥沼以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前向南伸展的黃土地之間有星羅棋布的湖泊。中等山脈隆起地帶則將德國分成南北兩片。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包括上萊茵低地及其邊緣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包括施瓦本巴伐利亞高原以及在南部的丘陵和湖泊,碎石平原,下巴伐利亞丘陵地區和多瑙窪地。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則包括阿爾高伊的阿爾卑斯山,巴伐利亞的阿爾卑斯山,和貝希特斯加登的阿爾卑斯山,在這些山區散落著風景如畫的湖泊。德國境內有六個山脈,最高是:Zugspitze,高2962公里。關於河流,只流經本國境內的河流有五條,它們是:Rhine 865公里;Elbe 700公里;Main 524公里;Weser 440公里;Spree 382公里。我們熟悉的多瑙河是德國與鄰國共有的河流。
德國處於大西洋河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度左右,南部山地為20度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度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度左右。所以,因各地區地理條件的不同,德國最高溫度在攝氏18-20度之間,最低溫度在攝氏1.5-零下6度之間。
德國擁有近8,200萬居民,其中約有720萬外國人(約有中國人33,000), 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為229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德國的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德國統一以後人口迅速增加有柏林。在城市犬牙交錯,沒有明確界線的萊茵河和魯爾河畔工業區,人口超過400萬。大約每平方公里5500人。其他的人口密集地區是法蘭克福、威斯巴登和美因茲等大城市所在的萊茵-美因地區,曼海姆和路德維希港所在的萊茵-內卡河流域的工業地區。以斯圖加特為中心的經濟區以及不來梅、德累斯頓、漢堡、科隆,萊比錫、慕尼黑和紐倫堡/菲爾特等城市的附屬區。
此外,也有「人口十分稀少的地區」,例如北德陸地的草原和沼澤地區、艾弗爾、巴伐利亞林區、上法耳茨、勃蘭登堡邊境地區以及梅克倫堡一前波莫端的大部分。德國西部比東部的五個新聯邦州人口密度大得多。在東部,僅為居民人數五分之一(1600萬人)的人口生活在大約30%的土地面積上。人口在30萬以上的20個城市中有4個在德國東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幾乎三分之一的人口在此居住。
德國國家是聯邦制,有16個州。其中巴伐利亞洲是一個自由王國,著名的魯爾工業區則在北威州。
8. 詳細的德國地理
有人說,德國是東西方之間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和地中海地區的轉車站;也有人說,德國是通向中歐和東歐各國的橋梁。本圖冊以政區為主,重點表示政區、交通、旅遊等內容,向讀者詳細介紹了德國的諸多方面。讀罷此圖,對德國或許讀者會有自己的認識。
語言:德語為官方用語和通用語。德語屬於印歐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是世界上1億多人的母語。除德國以外,將德語作為母語的還有奧地利、列支敦斯登、瑞士的絕大部分地區;義大利和比利時的小部分地區;法國和盧森堡沿德國邊境的地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合並,兩德統一。統一後的德國面積35萬平方公里左右,人口8180萬,民族以德意志為主,官方語言為德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新首都為柏林。大城市有柏林、漢堡、慕尼黑、科隆、法蘭克福、埃森、多特蒙德、斯圖加特、杜塞爾多夫、不來梅等。
地理位置: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南北直線距離為876公里,東西之間相距640公里,邊境線全長為3,758公里。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氣候:
德國處於大西洋河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 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度左右,南部山地為20度左右; 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度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度左右。
歷史:
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鄂圖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第一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
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第二帝國」。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進軍波蘭,發動了歐洲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對戰敗的德國實行了分區佔領。西方佔領軍建立了一個西德政權,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不久以後,蘇聯在它的佔領區內建立了一個德國政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89年東部德國發生巨變,在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了統一,仍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旅遊景點:
德國是一個富有魅力的旅遊之國。它為旅遊者提供了罕有的豐富多彩的值得游覽的城市與風光;吸引著人們來了解漫長而豐富的歷史以及現代生活的各種形式。引人入勝的旅遊目的地比比皆是。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岸邊和島嶼上,海洋性氣候溫和宜人。荷爾斯泰因和梅克倫堡的多湖平原使人流連忘返。中等山脈地區和阿爾卑斯山是徒步旅遊者涉足為快的目的地。萊茵河、美因河、摩澤爾河、內卡河、多瑙河、易北河以及薩勒河的河谷充滿了浪漫色彩。遠離交通干線的大約100多條旅遊之路,例如「德國童話之路」、「浪漫之路」或「德國葡萄園之路」,揭示了古代的文化風光,使人更加接近自然景色、田園詩般的古老城市和村莊。
教育制度:
德國約有300餘所高等學校(一般都接受外國學生),其中約有90所國立大學。整個高等學校的結構為:
(1)大學:大學不僅是教學中心,而且還是獨立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中心。大學通常有權授予文學士、理學士和博士學位。各大學開設的專業通常包括:醫學、自然科學、工程學、人文學、法律、神學、經濟學、社會科學、農業和林業學。大學崇尚「純科學」,期望造就具有科學觀念和素養的大學生。
(2)工業大學:教學和科研主要面向工業。然而,許多年以來,工業大學也發展成具有綜合性傾向的大學。如在柏林工業大學,學生可以學習古典哲學、音樂、教育;在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學生可以學習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當然,工業大學的重點主要在於工程學和自然科學。
(3)教育學院:主要為小學和中學低年級培養師資,個別教育學院也培養中學高年級師資。目前,只有少數幾個州還獨立設有教育學院,大部分州的教育學院於70年代並入了大學。
(4)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是在綜合大學、教育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有時還包括藝術院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綜合性大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學習機會。
其它高等院校,包括設在漢諾威的醫學和獸醫學高等學校;設在呂貝克的醫科大學;設在科隆的德國體育大學;以及設在施佩耶爾的管理學院。
非國立大學,這些大學的經濟資助主要來自非政府渠道,如一些教會學校。另有少數的私立大學,專業偏重於經濟學和醫學。但她們通常需要收取學費。 學位體系如下: 理學士(Diplom) 專業為自然科學,工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的大學畢業生將獲得理學士。理學士一般要求在某一學科領域內學習8個學期,並要達到規定的學習要求。理學士的獲得需要撰寫有深度的,獨立的學位論文(Diplomarbeit),及通過相應的筆試和口試。 文學士(Magister Artium) 人文科學,通常也包括一些社會科學的大學畢業生通常將獲得文學士。與理學士的學位考試相比,文學士的學位考試包括兩門主要學科,或一門主科和兩門副科。考試的要求因學科和大學而相異,但通常都需要撰寫學位論文和通過口試。 博士(Doctorate) 原則上說,德國大學的任何一個專業都可以招收博士生。博士生的資格取決於優異的大學學習成績。在德國之外獲得學位的學生是否有資格攻讀博士學位,通常決定於大學的學院或系。此外,你必須要找到一位願意指導你學業的教授(德國人稱博士之父,Doktorvater)。博士導師可能會給你一個做博士論文的課題,也有可能接受你提出的課題。在德國攻讀博士一般意味著同時也參與研究。除了博士論文的撰寫之外,博士生通常要參加博士生討論會(Doktorandenkolloquien),與其它博士生討論和交流 課題的研究進展。博士學位的獲得需要提交博士論文,並且要通過主科和相關副科的口試。
生活文化:
德國住宅設備先進,面積寬敞,環境幽雅,故國際上有「吃在中國,穿在法國,住在德國」的說法。德國的工業發達,其生產的汽車等均以質量上乘聞名。德國的狂歡節以時間長、內容豐富而具特色。每年人們都要從2月的第二個星期四開始,慶祝為期一周的狂歡節。節日里,人們隨心所欲,演習婦女執政典禮,把城市鑰匙交給愚人會議,舉行化妝遊行及盛大的假面舞會等。每年9月最後一星期到10月第一星期的慕尼黑啤酒節,柏林電影節都是國際盛會。德國人送禮時更注重禮品的裝潢,而對裝潢內的東西是否滿意卻不太看重。由於玫瑰花象徵著浪漫的愛情,是專為情人准備的,因此,人們從來不隨意把鮮花當作禮品送人。德國人在稱謂上重視職務、學銜及學位。在與德國人交談中,不要議論打壘球、籃球或美國式的橄欖球等,而最好談談德國的原野、個人的業余愛好和足球之類的體育項目。按德國習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賀。
9. 德國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屬於例外的是氣候溫潤的上萊茵河谷,以及經常可以感到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燥熱南風的上巴伐利亞和山風刺骨、夏季涼爽、冬季多雪,從而構成自己獨特氣候區的哈爾茨山區。因各地區地理條件的不同,德國最高溫度在攝氏20-30℃之間,最低溫度在1.5-﹣10℃之間。
德國的北部是海洋性氣候,相對於南部較暖和。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
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
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
10. 德國的地理及風俗文化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德意志朕邦共和國的面積為35700平方公里。南北之間的直線最遠相距公里,東西之間最遠為640公里。德國的地形按照南部的山嶽地帶、中部的丘陵地帶、北部的平原地帶分成三大塊。 它周圍有九個鄰國:北鄰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為鄰,南邊是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共和國和波蘭接壤。這個中心地理位置令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為東西方之間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和地中海地區中轉站的作用更加明顯。 - 歷史文化 日耳曼人(German)是歐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紀起,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德國1000多年的歷史上曾經歷過三個帝國,這期間也有一個共和國。1949年5月,宣布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同年1O月,蘇聯佔領區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到了2O世紀8O年代中後期,在東西方關系逐漸緩和的氛圍中,東西德國日益走向統一。 由於德國歷史上曾有過在眾多的小城邦國家, 以至當今德國的許多大都市都仍各自具有鮮明的歷史和地域特色。不同的傳統和人文特色塑造了各富魅力的文化與都市生活, 乃至其餐飲文化和商業傳統。德國的城市文化生活是全包容和豐富多彩的, 無論您喜歡音樂, 戲劇, 歌劇, 音樂劇, 還是舞蹈和繪畫藝術, 這里都能讓您滿足。 - 行政區劃 分為聯邦、州、地區三級,共有 16個州,14808個地區。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柏林、勃蘭登堡、不來梅、漢堡、黑森、梅克倫堡-前波莫瑞、下薩克森、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萊茵蘭-法耳茨、薩爾、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特、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圖林根。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是市州。 經濟發展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德國經濟決定整個歐洲經濟。作為西方七個經濟強國之一,德國經濟在歐洲穩坐第一把交椅(等於英、法總和),被稱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其GDP占歐盟的三分之一。在全球貿易中歐洲佔36.9%,而德國本身就佔了歐盟的一半。德國是一個貿易出口型國家。出口值約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1/3,因而擴大出口市場是其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 然而統一給德國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經濟困惑。東部改造給國家帶來的負擔達1000億馬克,以至到1997年不得不從稅收中拿出24%的金額用於償還舊債。巨額的財政負擔使經濟增長乏力,失業人數不斷增加,1997年底失業率為11.4%失業人口約438萬。 人口民族 德國人口有8250萬左右,民族主要由德意志人、丹麥人、吉仆賽人、索布族人組成。走近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總括來說德國人守紀律、守時,講整潔、清靜,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旅遊資源 德國主要的河流有萊茵河 (Rhein)、多瑙河 (Donau)等,主要河道中分著著無數景緻迷人的支流,旅客可乘觀光船游覽,一邊沉醉於沿河的美麗風景,一邊走訪歷史和文化名城,而當中更有不少是世界文化遣產。德國擁有 27 個保護景點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