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名詞
㈠ 地理一些名詞的定義
復種(multiple cropping)
同一塊土地上在一年內連續種植超過一熟(茬)作物的種植制度,又稱多次作。復種是中國蔬菜集約化栽培的主要特點之一,能顯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實現蔬菜高產種類多樣、周年均衡供應的一個有效途徑。依各地區條件及生產技術水平等的差異,復種程度有明顯不同,通常以「復種指數」作為量度的指標。
凌汛,俗稱冰排,是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顯上漲的水文現象。冰凌有時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壩,造成水位大幅度地抬高,最終漫灘或決堤,稱為凌洪。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開河期都有可能發生凌汛。中國北方的大河,如黃河、黑龍江、松花江,容易發生凌汛。
通俗地說,就是水表有冰層,且破裂成塊狀,冰下有水流,帶動冰塊向下游運動,當河堤狹窄時冰層不斷堆積,造成對堤壩的壓力過大,即為凌汛。
㈡ 地理名詞解釋
1]日珥是在太陽的色球層上產生的一種非常強烈的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的標志之一。他是太陽磁場劇烈活動的結果,也是證明太陽磁場存在的證據。 rumen8.com-入門吧是最好的入門資料網站 日珥是突出日面邊緣的一種太陽活動現象。它們比太陽圓面暗弱得多,在一般情況下被日暈(即地球大氣所散射的太陽光)淹沒,不能直接看到。因此必須使用太陽分光儀、單色光觀測鏡等儀器,或者在日全食時才能觀測到。 rumen8.com-入門吧,投資者入門的好幫手 日珥像太陽突然長出來的朱紅色大耳朵。全日食時可以用肉眼觀看。日珥的爆發最為壯觀,爆發前是一團密密實實的「冷氣團」,溫度只有7000℃,懸浮在100萬℃的日冕中。日珥在大小、形狀和運動方面差別很大,而且有活動日珥和寧靜日珥兩種主要類型。活動日珥快速噴發,持續幾分鍾至幾小時。活動日珥和黑子群有關,而且同黑子群一樣,在數量和活動上都同太陽活動周期緊密相關。寧靜日珥噴發平緩,減退更慢,可延續幾個月。 2]太陽風[1]是從恆星上層大氣射出的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在不是太陽的情況下,這種帶電粒子流也常稱為「恆星風」。太陽風是一種連續存在,來自太陽並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的等離子體流。這種物質雖然與地球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當然,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的風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中,每立方厘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厘米有2687億億個分子。太陽風雖然十分稀薄,但它颳起來的猛烈勁,卻遠遠勝過地球上的風。在地球上,12級台風的風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陽風的風速,在地球附近卻經常保持在每秒350~ 450千米,是地球風速的上萬倍,最猛烈時可達每秒800千米以上。太陽風從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向空間持續拋射出來的物質粒子流。這種粒子流是從冕洞中噴射出來的,其主要成分是氫粒子和氦粒子。太陽風有兩種:一種持續不斷地輻射出來,速度較小,粒子含量也較少,被稱為「持續太陽風」;另一種是在太陽活動時輻射出來,速度較大,粒子含量也較多,這種太陽風被稱為「擾動太陽風」。擾動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很大,當它抵達地球時,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與強烈的極光,同時也產生電離層騷擾。太陽風的存在,給我們研究太陽以及太陽與地球的關系提供了方便。 3]當太陽表面活動旺盛,特別是在太陽黑子極大期時,太陽表面的閃焰爆發次數也會增加,閃焰爆發時會輻射出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及高能量的質子和電子束。其中的帶電粒子(質子、電子)形成的電流沖擊地球磁場,引發短波通訊所稱的磁暴。所謂強烈是相對各種地磁擾動而言。其實地面地磁場變化量較其平靜值是很微小的。在中低緯度地區,地面地磁場變化量很少有超過幾百納特的(地面地磁場的寧靜值在全球絕大多數地區都超過 3萬納特)。一般的磁暴都需要在地磁台用專門儀器做系統觀測才能發現。
磁暴是常見現象。不發生磁暴的月份是很少的,當太陽活動增強時,可能一個月發生數次。有時一次磁暴發生27天(一個太陽自轉周期)後,又有磁暴發生。這類磁暴稱為重現性磁暴[1]。重現次數一般為一、二次。4]太陽常數[1](solar constant),表徵的是到達大氣頂(大氣層上界)的總太陽能量(即包含整個太陽光譜)值。由於太陽表面常有有黑子等太陽活動的緣故,太陽常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年當中的變化幅度在1%左右。
定義:
第1種:在日地平均距離(一天文單位)處,與太陽光束方向垂直的單位面積上,單位時間內所接受到的太陽總輻射能。所使用的單位為W/m2,或卡/平方厘米/分鍾(cal/cm2/min)。
第2種:在日地平均距離處,地球大氣外界垂直於太陽光束方向上接收到的太陽輻照度(在單位時間內,投射到單位面積上的輻射能,即觀到的瞬時值.),稱為太陽常數,用S0表示.
解釋:
太陽輻射通過星際空間到達地球,但由於地球以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行,因此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不是一個常數,而且一年裡每天的日地距離也不一樣。眾所周知,某一點的輻射強度與距輻射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意味著地球大氣上方的太陽輻射強度會隨日地間距離不同而異。然而,由於日地間距離太大(平均距離為1.5 x 108km),所以地球大氣層外的太陽輻射強度幾乎是一個常數。因此人們就採用「太陽常數」來描述地球大氣層上方的太陽輻射強度。
測定:
1881年,第一次試圖直接測定太陽常數的是法國物理學家Claude Pouillet(1790-1868)和英國天文學家John Herschel(1792-1871)。兩人分別獨立地設計了不同的測定裝置。但原理都一樣:利用已知質量的水在太陽光下放置一定時間,用溫度計測量升溫過程,水的比熱已知,則可以計算得出光照強度。(附圖為Pouillet日溫計)。他們推定的值是現在所用值1367(±4) w/m2的一半左右,這是因為他們都沒有考慮地球大氣對光的吸收。
1875年,法國物理學家Jules Violle(Jules Louis Gabriel Violle)以在位於法國和瑞士交界的阿爾卑斯山Mont Blanc第一個開展高海拔區測定太陽常數而聞名.
1902-1957, 斯密森研究所的科學家C.G. Abbot(Charles Greeley Abbot)等人在根據多年高海拔地區觀測結果,基於地基法確定的數值為1322-1465W/m2。近年來通過各種先進手段,基於地基法測得的太陽常數的標准值為1353w/m2。
1976年,美國宇航局根據高空平台的觀測結果,發布的太陽常數值為1353(±21)W/m2(TheKaekara,1976);
根據1978-1998年6顆衛星上的觀測平台近20年連續不斷的觀測結果,得出的太陽常數值為1366.1 W/m2,標准差為425ppm, 0.37%的波動范圍(1363-1368 W/m2)(Lean and Rind,1998)。20年衛星數據也揭示了太陽常數也存在不同時間尺度的波動。
1957年國際地球物理年決定採用1380W/m2。
世界氣象組織 (WMO)1981年公布的太陽常數值是1368w/m2。
多數文獻上採用1367W/m2。
太陽常數也有周期性的變化,變化范圍在1%—2%,這可能與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有關。
㈢ 地理的名詞解釋
在日全食時,太陽的周圍鑲著一個紅色的環圈,上面跳動著鮮紅的火舌,這內種火舌狀物體就叫容做日珥
陽風
[1]
是從恆星上層大氣射出的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在不是太陽的情況下,這種帶電粒子流也常稱為「恆星風」。
當太陽表面活動旺盛,特別是在太陽黑子極大期時,太陽表面的閃焰爆發次數也會增加,閃焰爆發時會輻射出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及高能量的質子和電子束。其中的帶電粒子(質子、電子)形成的電流沖擊地球磁場,引發短波通訊所稱的磁暴。
太陽常數
[1]
(solar
constant),表徵的是到達大氣頂(大氣層上界)的總太陽能量(即包含整個太陽光譜)值。由於太陽表面常有有黑子等太陽活動的緣故,太陽常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年當中的變化幅度在1%左右。
㈣ 地理名詞彙編有哪些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的劃分。西漢以前,認為「九州」系禹治水後所劃分;東漢以後,有的認為九州是周制,有的認為九州是殷制。具體州名未有定說。《尚書》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呂氏春秋》有幽州而無梁州;《周禮》有幽、並州而無徐、梁州;《爾雅》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各家所說各州境界,也有一些出入。
八荒八為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面方向;荒,荒遠之地。《說苑·辨物》:「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九州」指中原地帶,「八荒」指離中原極遠的地方。
郡縣我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域。春秋時「縣」大「郡」小,秦代郡大縣小。秦統一後分全國為36郡,後來又增加為40郡。漢高祖劉邦分為62郡,區域變小了。隋唐時改郡為為「州」。縣制始於春秋戰國,秦代縣屬郡,一個郡管轄幾個縣。漢代郡國並存,國以下也有縣。隋唐以後縣隸屬於州或府。
國周代分封諸侯,每個諸侯都建立一個「國」。秦代取消分封制,不存在國。西漢實行郡、國並置之制,國是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國的區域與郡相當,所以常連稱「郡國」。
道地方一級行政單位。唐代將全國分為十「道」,後分為十五道,大略相當於漢代的州,隸屬於中央的監察區。北宋初沿襲唐制,分全國為十三道,不久即廢,改道為路。清代又恢復道,它的范圍較小,屬於省管轄,但比府、州為大。
路北宋廢道為「路」,初為徵收賦稅、轉運漕糧而設,後來逐漸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最初分全國為十五路,後來分為十八路、二十三路。南宋失北方之地,仍以勢力所及分路十六,如福建路、廣東路、廣西路、湖南路等,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區域也大致相當。元代也有路,但比宋代小,相當於州、府。
省最初是指宮禁之地,魏晉時成為中央政府機關的名稱,金代開始有了「行省」,它是中央尚書省的臨時派出機關。元代省成為正式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12個大行政區,中央政府直轄的稱中書省(元時中央政府即是中書省,同時中書省在元及明初亦是政區名,指直隸中書省的地區),另外分設11個「行中書省」,也簡稱「行省」。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一般習慣上仍稱「省」,而中央機關已不再用省的名稱,於是「省」就專指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清沿襲明代制度,分全國為十八省,「省」一直沿襲到現在,雖省的數量增加,但它作為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劃的性質沒有改變。
州相傳堯時,分天下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依《尚書》說)。冀州相當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一帶;兗州相當今河南省北部和山東省西南部一帶;青州相當今山東省東部和北部;徐州相當今河南省東南部、安徽省東北部、山東省南部和江蘇省北部地區;揚州相當今安徽省南部、江蘇省中南部以及江西省東部、浙江省和福建省部分地區;荊州相當今湖南、湖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部分地區;豫州相當今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一帶;梁州相當今陝西省南部、四川省東部地區;雍州相當今陝西省和甘肅、寧夏的部分地區。舜時為十二州,增加了幽、並、營三州。到了漢代,又增加交州、朔方。三國時,共十八州。晉初分為十九州,後又分為二十一州,從漢到南北朝,州基本上是監察區,有時也是行政區。從南北朝起,州的范圍逐漸縮小了,當時江南的州實際上與郡無異。在唐代,全國共有300多個州,是行政區,但大的州,也可稱為「府」。明清統一改州為府。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稱為「府」。唐代府隸屬於道,宋代府隸屬於路。元代的府,有的隸屬於路,有的直轄於中央。明清改州為府,一府管轄幾個縣。
軍「軍」是宋代的行政區域,一個軍等於一個州或府,隸轄於路。如宋代的平定軍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軍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見軍和州府相當。
山東(1)戰國、秦、漢時代,通稱華山或崤山函谷關以東為「山東」,泛指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領土。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東」,指在華山以東包括作者故鄉蒲地(今山西省永濟縣)一帶。(2)春秋時的晉國、建都平城時代的北魏、五代時的晉國,均地居太行山西,所以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3)金代開始,山東即指現山東半島一帶,成為行政區域名。
山西戰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即「關中」(今陝西省一帶),後來指太行山以西的區域為山西。元代開始,山西成為行政區域名。
江東一名江左。長江在蕪湖、南京之間作西南偏南、東北偏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主要渡口的所在。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區),習慣上稱為「江東」。三國時這個地區是孫權的根據地,所以當時又稱孫吳統治區為江東。
江表泛指長江以南地區。在中原人看來,該地區在江外,故稱「江表」。赤壁之戰中魯肅所稱「江表英豪」,即指東吳的英雄豪傑。
江南泛指長江以南。古代一般指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江南部分,近代專指今蘇南和浙江一帶。唐代「江南」又為十道之一,轄境相當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蘇皖二省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省江南的一部分,以及貴州省東北部地區。宋代是十五路之一,轄境相當今江西及安徽省長江以南和江蘇省江南茅山以西地區。
河東戰國至漢時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後泛指山西省。因黃河經河套後,流向由北向南,本區位於黃河以東而得名。秦代開始設河東郡,唐代設河東道,宋代設河東路,除唐代河東道包括今山西省及河北省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其他轄境均在今山西省內。
關外(1)秦、漢、唐定都陝西的王朝,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為「關外」。(2)明清稱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為關外,因位於山海關以外得名。
關內(1)古代在陝西建都的王朝,通稱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王畿附近叫「關內」。(2)明清稱山海關以西地區為關內。另外,今四川省康定縣以東地區亦稱為關內。
關西漢、唐時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為「關西」。
西垂殷周時對西方邊地的泛稱,相當於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
中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區,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和中土、中州是同義詞。陸游《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中的「中原」,系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區。
關中相當今陝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區,因春秋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白居易《秦中吟》之秦中,即指陝西中部平原地區。
劍外四川省北部有劍門關,關南的蜀中地區稱「劍外」。唐代京都長安在劍門關東北,以長安為中心,稱此關以南地區為劍外。杜甫詩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劍外,即指劍門關南的蜀中地區。
塞外「塞」指長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指長城以北,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和西部一帶。
西洋明代把今南海以西(約自東經110度起)的海洋及沿海各地(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北部),統稱為「西洋」。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七次遠航南海,通常稱為下西洋。明末清初以後,西洋泛指大西洋兩岸即歐、美各國。
南洋我國唐朝時候,由於歷史原因,不少人遠渡重洋,到現在的東南亞一帶謀生。聚居在東南亞各地的華僑越來越多,華僑就把東南亞稱做「南洋」。「南洋」包括11個國家。在中南半島上有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馬來群島上有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東帝汶、汶萊等。
東洋這名詞字面上的意思是東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還可以代表東亞地區。而東洋的說法,是相對南洋、西洋而有的說法。明朝初期以婆羅洲的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外,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不過,近代中國通常用它指稱日本,可作日本一詞的別稱。
華陽相當今陝西秦嶺以南,包括漢中和四川、雲南、貴州一帶。因這些地區均在華山之陽而得名。東晉常璩(qú)所著《華陽國志》即記載此地區的歷史。南朝時曾設華陽縣、華陽郡,轄境亦在此地區之內。
兩淮宋熙寧後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二路,簡稱淮東、淮西,合稱「兩淮」。元代以後,指江蘇省長江以北的淮南、淮北二鹽場。
三楚秦漢時分稱戰國楚地為西楚、東楚和南楚,即「三楚」。西楚在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當今豫東、皖北和江蘇省西北部一帶。秦亡後,項羽曾於西楚的彭城(今徐州)建都,國號亦為「西楚」。東楚約當今江蘇(除西北部以外)、安徽東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區。南楚約當今安徽西南部及江西、兩湖一帶。
三都、兩都東漢時的「三都」為東都雒(luò)陽(即洛陽,在今洛陽市東北)、西都長安(漢城在今西安市西北)、南都宛(yuàn,在今河南南陽市)。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三國魏時改「雒」為「洛」)、北都晉陽(在今太原市)以及京都長安。左思《三都賦》所指三都,是三國時的蜀都成都、吳都建業(在今南京市)和魏都鄴(在今河北省臨漳縣附近,故城早已毀)。班固《兩都賦》所指「兩都」,是東都雒陽(東漢的國都)和西都長安(西漢舊都)。唐代的兩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五代則指東都開封府和西都河南府。
五京、兩京唐代的「五京」,指東京河南府(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北京太原府(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南京成都府(在今成都市)、西京鳳翔府(在今陝西省鳳翔縣)、中京京兆府(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漢的「兩京」,指首都雒陽和西漢舊都長安。宋代則以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西京河南府(洛陽)為兩京。明代永樂以後,兩京指京師順天府(在今北京市)和南京應天府(在今南京市)。
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和大庾五嶺的總稱(一說有揭陽嶺而無都龐嶺),綿亘於湘、贛、桂、粵邊境地區,為長江、珠江分水嶺,又名南嶺。其中以越城嶺(2118米)最高。大庾嶺古稱梅嶺。毛澤東《七律·長征》「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所指「五嶺」,即此。
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匣子)而得名。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合縱攻秦,至函谷關敗還,當時該關亦為秦國與關東六國的分界。崤山東自河南新安縣境,西迄潼關,高峰凌絕,形勢險要。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即指此。
易水在河北省西部,有中、北、南3條支流。源出易縣境,流人南拒馬河,最後注入大清河。荊軻所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即指此水。
陽關西漢置,故址在今甘肅孰隍縣西南古董灘附近,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即指此。
㈤ 地理名詞
西北地區東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寧夏、
華北大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北部、山西、內蒙南部、河南中北部
東北地區南部:遼寧、吉林南部內蒙東南部
黃淮:河南中南部、安徽中北部、江蘇北部
漢水流域:湖北大部、陝西小部
江淮:安徽中南部、江蘇西部、浙江西部、江西北部
江南大部:長江中下游以南區域
華南大部:湖南、廣東、福建南部、江西南部、廣西東部
㈥ 地理名詞解釋!!!
1.中緯度地區指的是:30---60SN之間的地區!
回歸線兩側和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少版,--錯!沿海地區如有寒流經過權,降溫建濕則乾旱!
2.陸上國界線:就是接壤的國土分界線嘛,與之相應的有海界線和空界。
大陸海岸線:也就是有領海的國家,和海接觸的那部分地區,稱之為大陸海岸線。
它們的區別:前一個是之陸地上與其他國家接壤的地方,後一個是與海接壤的地方。
3.領水面積指一個國家境內的水域面積之和。包括內陸水域和海域。
管轄的海域面積:就是一個與海接壤的國家,在國土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的范圍內的所有海岸面積。
它們的區別:前一個包括後一個,前一個是國家范圍內所有的水域,後一個只是海域
㈦ 地理名詞有哪些
地理學常用名詞
1.地理單元——按照一定的尺度和性質將地理要素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間單位。
2.地理空間——地球表層現象的相關幾何范圍。實在、客觀並界定了的,稱絕對地理空間;個人或群體所感知到的各地理事件之間或地理事件各方面之間的幾何關系,稱相對地理空間。
3.地理過程——地理事物隨時間的演變軌跡。
4.地理結構——一定尺度地理系統中各要素和各部分的空間格局和相互關系。
5.地理考察——以地理環境為對象的實地調查和觀測,是地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6.地理閾值——又稱「地理臨界值」。它將地理系統中的不同狀態加以區分或分隔,對某一性質的表現范圍加以限制和說明。
7.地理系統穩定性——地理系統在外部干擾下保持原狀的能力。
8.地理系統敏感性——地理系統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響應程度和速度。
9.地理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球表層。
10.地理因子——影響和決定地理現象的原因和條件。
11.地理要素——構成地理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組成成分。
12.地理分布——地理現象在一定地區或范圍內的集聚或擴散。
13.地理界線——將地域單位或地理現象加以區分的線或帶。一般處在地理要素或地域綜合體特徵變化最明顯的部位。
14.地理位置——地理現象所在的地點。作為絕對的術語,是指經緯坐標網中的某個地點;作為相對的術語,是指在某個地域內的相對空間關系。
15.地理綜合——地理學最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將地球表層或某一特定區域作為統一整體,綜合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其空間結構和演變過程。
16.地理循環——地球表層具有時間上可重復性的現象。包括地質大循環、生物小循環等。
17.區域分析——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整體中的作用,18.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其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
19.區域分異——地球表層不同地域之間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差異。
20.區域承載力——一定空間范圍內所有資源能支撐的人口數量和人類活動強度。
21.地理系統——地球表層中所有地理要素構成的時間、空間動態整體。可以分為自然地理系統和人文地理系統,兩者又相互作用,緊密聯系。
22.地球系統——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社會組成的作為整體的地球,包括了自地核到地球外層空間的廣闊范圍,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
23.地球表層——地球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類圈之間互相滲透、互相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是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圈層。
24.地球表層系統——地球系統中直接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相關聯的表層部分,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活動組成的一個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
25.景觀——反映統一的自然空間、社會經濟空間組成要素總體特徵的集合體和空間體系。包括自然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
26.岩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岩石組成的地球外殼固體圈層。
27.水圈——地球表層由水和冰雪佔有或覆蓋的圈層,包括大氣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上限到對流層頂,下限到深層地下水所及深度。
28.大氣圈——地球最外層,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汽、氬、氦及其他稀有氣體組成。
29土壤圈——地球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長植物的疏鬆土層覆蓋。
30.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
31智能圈——生物圈的高級階段,指人類通過技術手段和社會化大生產使生物圈受到影響的部分。
32地圈——地球的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及地殼、地幔、地核等圈層。不同圈層之間有物質和能量交換。
33地理緯度——地面上的法線與赤道面之間的夾角。地理緯度從赤道向兩極量度,由0°到90°,赤道以北稱為北緯,赤道以南稱為南緯。
㈧ 世界地理名詞解釋
終於總結好了!
★盎格魯撒克遜美洲——
北美洲,就經濟政治地理而言,是指美國南部國界以北的美洲,即通常所說的盎格魯撒克遜美洲。美國和加拿大占據了北美洲的絕大部分,這兩個國家受英國殖民(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影響極大主要語言為英語,與主要受西、葡文化影響的拉丁美洲有顯著區別。
★欽諾克風——
春夏之交,在40°N以北,落基山以東的大平原地區,西風在翻越落基山脈後,氣流下沉,於落基山東麓形成的焚風叫做欽諾克風。(歐洲的焚風叫布拉風)
★陽光地帶——
美國的「陽光地帶」是七十年代出現的概念,一般指北緯37°以南地區,大致范圍是:西起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州,東到大西洋沿岸的北卡羅來納州,北至密西西比河中游,南到墨西哥灣沿岸的一個區域。陽光地帶之意為:南部「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適宜人類居住地帶」,亦有「這一地帶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經濟日趨繁榮」之含義。這個昔日以貧困落後,種族歧視,人口外流著稱的地區,由於其低廉的房價吸引人口的大量遷入,隨著人口的遷移,以及當地豐富的能源、農業資源,吸引著美國的新興工業在南部的布局,從而形成了美國三大工業區之一的南部工業區。我們稱之為美國的「陽光地帶」。
★普列利亞群落——
是北美溫帶高草原植物群落。多分布於落基山脈以東,密西西比河以西。草被由1.5米高的禾本科植物組成,土壤肥沃,腐殖質多,春季開滿鮮花。適宜發展牧業。
★希列亞群落——
南美的熱帶常綠雨林一般稱為希列亞群落。植物種類成分極其豐富,而且相互雜生,很少形成純林,多南美特有種。樹高可達80—100m,有些樹種在樹干底部生有板狀根。
★沙巴拉群落——
在亞熱帶夏干氣候條件下,植物一般具有常綠、葉片硬、光滑等生態特徵,一般多為高於2米的落葉灌木。這種類型的植物在南美洲的40°—30°N的太平洋沿岸地帶,從不列顛哥倫比亞向下延伸到下加利福尼亞有典型分布,稱沙巴拉群落(歐洲稱馬基群落),與之相搭配的土壤是褐色土。
★坎普群落——
受熱帶干濕季氣候的影響下,分布於巴西亞馬遜河與巴拉那河間的巴西高原上的稀樹草原,稱為坎普群落。因排水良好,易受乾旱。多禾本科植物,雙子葉草本植物則以豆科和菊科占優勢。
★里雅諾群落——
受熱帶干濕季氣候的影響下,分布於奧里諾科平原的稀樹草原稱里雅諾群落,它的外貌和種類成分與坎普群落有一定差異。由於地勢較低,雨季遭受定期泛濫,土中水分較充足,草被生長非常茂盛,多為2m 以上的高草,以禾本科、莎草科以及菊科為主。
★潘帕斯群落——
占據著30°S 以南的大陸東岸地區,包括巴西高原南緣、烏拉圭、阿根廷的河間區南部以及潘帕斯東部。這里氣溫年較差不大、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的亞熱帶濕潤氣候,應該宜於森林發育,但實際上除了沿河兩岸有走廊林外,基本為無林草原,一般稱潘帕斯群落。草類中占優勢的是硬葉禾本科植物還有多種多樣的雙子葉植物,特別是菊科植物。豆科植物較少是該群落的一大特點。此外,由於植被發育歷史不長,所以特有種比較貧乏。
★嶺谷區、瀑布帶都市
阿巴拉契亞山脈大的西南區自動向西依次排列著山麓台地、藍嶺、嶺谷區和阿巴拉契亞高原幾個地貌單元。山麓台地和藍嶺岩性古老,與海岸的陡崖相銜接,河流至此陡落,形成著名的瀑布線,其間分布著眾多城市。藍嶺是崎嶇的山地。嶺谷區以上古生代沉積岩為主,有一系列平行褶皺和沖斷層,在地形上呈嶺谷相間的特徵,分布著縱橫交錯的水系。阿巴拉契亞高原包括阿勒格尼高原和坎伯蘭高原,地勢較為平緩。
★托納托風
因為大平原春季增溫較快,形成熱低壓中心,形成的陸龍卷風。美國境內落基山以東,五大湖以南,春夏皆有,春季最多。
★拉丁美洲
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地處北緯32°42′和南緯56°54′之間,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因長期曾淪為拉丁語組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現有國家中絕大多數通行的語言屬拉丁語族,故被稱為拉丁美洲。
★桑鮑人
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種人稱為桑鮑人
★中美地峽
即中美洲,位於墨西哥以南、哥倫比亞以北的美洲中部狹長地帶,東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包括7個國家: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和貝里斯。
㈨ 地理相關的名詞
正午太陽高度、大氣環流、水循環、地質構造、地帶性
國際日期變更線、厄爾尼諾、洋流、褶皺、斷層、平行不整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