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歷史
⑴ 關於政治歷史
歷史我覺得不能光看課本。可以想看一些有趣的歷史,比如熱門小說《大秦帝師》,《明朝那些事》等,這些書雖然是小說,但是比較符合歷史事實。其次要想考的好,要找規律,比如(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⑵ 怎樣學好初中的政治歷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呢,要把歷史學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辦到.你每天都需要積累一些知識,背住一些歷史嘗試.從而慢慢的到了最後,把所有的課程全部都學完了,你也應該全部都記住了.那麼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同學應該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
歷史是屬於文科,是一種記憶性很強大的科目,一般呢,同學們都會把很難的知識點都一一記住,甚至是積了幾遍之後.隔了很久都不會忘記.
初中歷史時間軸簡圖
時間呢,是有先後的,你只要把那個大事年表裡的所有重要的事情多看幾遍,自然也就記住了.而地點呢,有東南西北,你只需要認識各個地方的大概位置就行了,而人物就是構建歷史事件的最重要的主角,是誰引起了這件事情,這很好記憶的.而結果你只需要記住是誰贏了,誰輸了或者是誰被簽訂了不公平協約,被分割了多少土地等等.
上邊就是關於怎麼學好初中歷史的幾個方法和技巧.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孩子們是很有幫助的,希望你們都可以考上好的學校.
⑶ 政治歷史
多讀,多記,多看,多聽,多做!
經常讀課本,反復讀,會有所得。課前預習,課後復習。
上課時多做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之後多看筆記。做筆記要記重要部分,方便復習其實筆記才是考試的重點,這是應試教育的結果。
多看政治事件和歷史事件。多聽。政治有一部分是時事。在不斷發生著多看看、聽聽新聞。關注兩會以及重要事件!
多做題,首先記住之後慢慢理解。相同類似故事用同一種方法,舉一而反三。
其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要試著喜歡他們,自然事半功倍!
⑷ 政治歷史是什麼
層建築領域來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這一社會現象很復雜,各時代的政治學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義。 政治隨著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進程而發展,社會成員參與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也隨之向前發展。政治體制指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和實施形式,是管理國家政治事務的規范體系,具體指與國家根本制度相適應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等具體制度。
⑸ 政治和歷史有什麼區別
區別:
1.政治最來通俗的理自解是與政黨,政府和國家有關。進而可以聯系的影響到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政治學其實也不僅僅學習政治的),也就是一個社會的整個元素。更加側重於共時態研究(就是在同一個時空,橫向)
2.歷史則是人類在這一刻以前所做的事情和創造的文化,某一個時期的歷史當然包括那個時期的一切元素。但是更加側重於歷時態的研究(時間軸,縱向比較)
聯系:
1.一個特定時期的歷史定然將那個時期的政治全部包括在裡面,政治是歷史靜態研究的重要元素。
2.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政治狀態必然會成為歷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比較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差別從而發展政治。政治又是歷史動態研究的重點。反過來說,歷史是研究政治的重要工具。
⑹ 什麼是政治歷史與現實表現
政治歷史是對社會治理的行為,亦是維護統治的行為,其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尤是對於某一政治實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的歷史。
現實表現是一個人對現實事物的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現實表現即一個人對現實事物的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
政治立場堅定,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旗幟鮮明的捍衛黨和國家、人民的利益,在生活中積極幫助他人,工作上積極配合上級,各方面表現突出。
(6)政治歷史擴展閱讀:
政治歷史與現實表現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其中,「政」是政權主體,「治」是維護政權的方法和手段,治是圍繞著政進行的。
政治包括軍事,法律,政權機構,政治黨派團體等方面,從人類社會學來講,政治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
社會現象復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政治歷史的論述也不相同。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斗爭行為、領導行為、權力競爭等。其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爭性。
⑺ 中國政治歷史
自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二千多年以來,中國的皇帝們越來越把國家的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裡,越來越對王公大臣們不放心。下面請看:
秦漢時期
在秦朝,在皇帝之下,設「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與皇帝共同管理國家。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軍隊打仗,御史大夫管官員的監督,三公相互監督制約。丞相受皇帝委託管理國家日常行政,只要不是涉及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定的大事,具體事務丞相可以作主自行處理,不必請求皇帝。丞相對皇帝負責,大權獨攬。比如李斯在秦統一六國後就作過丞相,郡縣制就是李斯的主意。
劉邦建立漢朝後,也基本上沿秦制,也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人掌管國家的軍政機構。漢朝初期,蕭何為丞相,灌嬰為太尉,申屠嘉為御史大夫。但是到漢武帝時期,由於寵任外戚,廢除了太尉一職統領軍隊的權力,而以大司馬大將軍成為事實上的執政,丞相也成了奉命辦事的職務,失去了決策權。這樣,丞相府本來是國家的最高執政機關,這時卻成了虛職,而大將軍以下的非正式官職卻成了實權派。到了東漢,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種三權分工的形式也取消了,而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這種三公與漢朝初期的三公差別很大)作為聯合執政的首腦,但並不把實權交給他們,而以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這樣,「三公」無權了,尚書也並沒有權力。漢朝還有一種臨時的非正式的官職,叫作「郎」,經常被皇帝委以重任。所以,後來丞相之職就只是有其名無其實的虛職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動亂時期,政權和軍權都在權臣手中。這些權臣在正規的官制之外組織了一套班子,由於是非常時期,軍、民、財不再各成體系,權力都在臨時機構手中。曹丕稱帝,由於他的父親曹操是以丞相之職取代漢朝的,所以,從他以後,就沒有了丞相一職,而以他的幕僚為中書監和中書令。這就是中書令成為實際上的宰相的起源。中書令、中書監與丞相不僅僅是名稱的不同,而且實際權力也大不一樣,中書令監只能算得上是皇帝的秘書長。在漢朝,尚書只是一個臨時官職,到魏晉南北朝,尚書就成了一部之長,由於中書令監並沒有決策權,皇帝直管各部,各部的權力就大了。由於吏部管人事,吏部尚書就成了朝廷權利顯赫的官職了。魏晉時期的皇帝再把親近的侍從官如侍中、常侍提拔起來,成立門下省,作為皇帝的機要顧問,兼管宮廷事務。這樣,中央就有了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這三個省的長官也就算得上是我們常說的宰相了。所以,自從東漢以後,宰相一職並沒有定員,也沒有定名,也沒有定職。制度上並無此官,但是習慣上又確有此官。為了有一個政務管理中心,就由尚書省為主。
隋唐時期
隋文帝統一全國後,也設「三公」,但這只是虛職,下面並沒有屬下。實際行政機構是五省:尚書省是政務總匯,下屬六部;門下省管納言,聽取下官和民眾意見的;內史省(也就是中書省)實際上就皇帝的秘書機構;秘書省是管圖書和文獻的;內侍省是管宦官的;御史台是管監察的;都水台是管河防船隻的。還有九個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將作寺、國子寺)
到了唐朝,基本上承襲隋制。中書令代中書省,侍中代門下省,尚書令代尚書省。是共同輔佐皇帝處理國家政務的首腦。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但是,唐朝後來的皇帝也沿魏晉朝的習慣,不把重權交給三省長官,而是任意差派其他官員參與其間,慢慢地,這些參與的臨時官員就成了實際上的宰相,而正式的丞相就只剩下空名了。這時,丞相們的辦公地點還在中書門下。唐朝的丞相與漢朝時期的丞相的區別是:一是唐朝丞相是集體負責,而漢朝丞相是個人負責;二是唐朝的丞相除了辦理公文的低級職員,沒有僚屬,也沒有獨立的機構,沒有直接指揮的權力。但是,三省的組織仍然是正規的機構。尚書省是行政總匯,由於李世民在當皇帝之前是尚書令,所以,尚書令一職就空著,事實上管事的是左、右僕射,這個左、右不是現在正副的意思,而只是名次的排列,這裡面關系相當微妙。如果是正副,就有了主次。左右卻沒有主次,(右在前,左在後)但皇帝如果要左僕射去辦某一件事,可以不告訴右僕射。目的就是不讓權力掌握在一個人手中。以後又在三省設左右丞,皇帝經常派左右丞處理重要政務,這樣,左右僕射也就成了一個空職了。唐玄宗後,皇帝又經常委派翰林處理重要政務。翰林學士就由起草文書的官職變成了有權的官職。
宋朝時期
宋朝的最高機構是最混亂的。宋朝初期,以同平章知事為丞相,以參知政事為副相;神宗元豐改制後,雖然名義上恢復了三省長官,但是,都是虛有其名。以尚書省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作為丞相,名義上是三省,實際上是合三為一。徵宗時,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仍兼二省侍郎;高宗時,改門 下侍郎為參知正事;孝宗時,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宋朝的官職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有某一個部門的官職,並不一定能管這個部門的事,比如說工部尚書不一定能管工部的事,要管這個部門的事,必須要有一個職,後來,有職也不一定能管事,因為朝廷又派去了差官。只有差官才是管事的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部門既有下正官,又有職官,又有差官這樣重床架屋的現象。例如包拯的官職是:吏部郎中、龍頭閣大學士、知開封府。吏部尚書是官,龍頭閣大學士是職,知開封府是差遣。官,只是一種榮譽頭銜,職,是正式職務官,差遣的「知」官才是管事的官。如果你是吏部侍郎,就並不管吏部的事,要管吏部的事必須在後面加上「判本司」的頭銜。到了南宋,又恢復了左右丞相的職務,但是,這個「丞相」與秦漢時期的丞相大不相同了。只是一種秘書職務罷了。
明朝時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基本上沿襲元朝的官職,設立中書省左右丞相。但是,由於李善長、胡惟庸的反叛,使朱元璋對丞相權力過大不放心,於是,在洪武13年就永遠廢除了丞相一職,當然也拆銷了尚書省的衙門,改由六部尚書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由於皇帝不能親自處理政務,於是就不得不設立內閣,以大學士擔任顧問兼秘書的職務。時間一長,內閣的權力仍然在六部之上,名義上不設丞相,內閣成員大學士仍然是實際上的丞相,而且有些還是權相。不過大學士是由「廷推」產生的,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又有糾劾建言權,能夠制約內閣成員。可是,這樣一來,朝廷又容易產生派系之爭。
由於明朝自從朱棣之後,皇帝都是昏君,皇帝經常不上朝,文件由內閣起草,再由太監送到皇帝手中,皇帝往往不看,而由司禮監太監「紅批」。司禮監的決定就是皇帝的旨意,內閣只能奉行,最多隻能與太監商量一下,其他官員更不幹涉政務。因為太監有錦衣衛、東場作打手。明穆宗隆慶年間,江陵人張居正任內閣大學士,也對朝政進行了15年賦稅改革,國庫充實了很多,「太倉粟可支十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1582年,張居正死後改革也就停止了。在明朝,就出了這么一個有作為的內閣大學士,但是貪官卻出了很多,嚴嵩、劉瑾、魏宗賢等等。
清朝時期
清朝早期中央機構是很簡單的:軍事由八旗總管負責;政務由議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負責。後來,康熙年間,清朝開始設內三院,這個內三院實際上就是明朝內閣和翰林院的綜合。內閣大學士具有丞相的職務。到了雍正皇帝時,內閣的衙門還存在,但是,權力卻沒有了。因為雍正皇帝在紫禁城成立了一個軍機處。軍機處,並不只管軍事上的事,而是朝廷的一切大事都由軍機大臣決定。軍機處的領班有點像丞相,但是那畢竟是臨時機構,領班也可以隨時拆換,而且,皇帝每天都到軍機處聽取匯報,軍機大臣也沒有決定政務的權力。所以,自從明朝朱元璋拆銷丞相一職以後,中國就再也沒有丞相一職了。
中國有句俗語:伴君如伴虎,說得對極了。人們總以為,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人當官當到丞相一職,人生的目的就達到了。其實,你即使當官當到丞相,也不一定有好日子過。因為皇帝對丞相是最不放心的,隨時有撤銷你的可能。原因是,你對皇帝的威脅太大了。
1,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中越來越嚴格,縝密,監察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受皇帝支持
2,監察官員必曾至少擔任兩任知縣。月課,辱台錢,會使官員們會濫用權力,肆意彈劾,不加仔細調查。
3,據材料可知當時,吏治比較嚴苛。比如,元朝,為官不勤勉就要論殺,抄家。清朝,對禮節不周者,就要被彈劾。
4,中國監察制度的建立,使政治更加清明,統治者更易了解吏治,從而採取措施,採納忠言。但也逐漸形成一種政治勢力,使文官的權力增大,並得到濫用,導致是非難辯。
5,當代我國的監察制度應該更加完善,但要設立正當的監察程序,要嚴但不能苛,但講究證據,不能小題大作,妄論是非。
⑻ 公務員政審中直系親屬政治歷史情況怎麼寫啊要寫些什麼
不是讓個人填寫的,必須由有關組織經過審查後由組織指定的人員填寫。
政審指政治審查。政審工作一般應由基層黨組織負責進行。在進行這項工作時,可以派黨員前去調查,也可以發函請有關單位的黨組織協助調查。有些政審工作,由於情況特殊,也可以由上級黨組織負責進行。政審的內容和范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應有不同的要求。
錄用考核的內容為德、能、勤、績四個方面。德,主要指政治思想表現、工作作風、職業道德和品德修養;能,主要指從事本職工作所具備的基本能力和應用能力;勤,主要是事業心、工作態度和勤奮精神;績,主要是工作實績,包括完成工作的數量、質量、效率和所產生的效益。考核的重點是被考核人的工作實績和與擬補充職位相關的實踐經驗。
⑼ 政治歷史情況怎麼寫
政治歷史情況:參加過何種組織團體,指的是少年隊,共青團;有無參加過黨校培訓或者業余黨校培訓;參加過哪些思想教育方面的活動,比如:改革開放30年紀念演講等。是否是馬克思哲學研究小組成員,有無受到過表彰,例如: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優秀黨員等。有無受處分記錄,有無背叛組織行為。
等等一些能說明你思想進步的一些情況和經歷!
⑽ 政治歷史
大會正確的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
指出我國現階段的總任務回
就是先進的生產關系和落後答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建立成先進的工業國
總任務是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
在經濟建設上。八大既反保守反冒進。既在綜合平穩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方針都是富有創造性的。是我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