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物理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盪周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從一個起點處開始,這也是時間的起點。
定義:(物理學定義)
時間是事件發生到結束的時刻間隔。 (這里所講的「時刻」我們平常是稱之為「時間」,所以從定義描述,講「時間」是不恰當的,應稱為「時刻」) 什麼是時間?時間的本質:時間是事件先後順序的量度。 t=T(U,S,……) U-宇宙;S空間,XYZ,......事件,順序 時間不是自變數,而是因變數,它是隨宇宙的變化而變化。 t=(S1,S2,S3,...,Sn) 以上是時間本質、概念、公式:世界事件發生次序的序列。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我畫的時間模型1,2,3,.....,n發生的順序,時間就是對這些事件發生順序的排序,標志的計量《時間的定義》。時間的基本概念 一切宏觀物質狀態的變化過程都具有持續性和不可逆性,此性質是它們共同的屬性,而此連續事件的度量稱為時間。 還有人認為時間是存在於人們心的中的一概念,有些人思維多一些,那他的時間將變慢,有些人行動多一些,那他的時間將變快,說到這,有人可能為認為那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上,那時間不是不平等了,錯了,時間是平等的,但是先後順序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地方發展快,有些地方發展慢的原因了。
B. 物理中時間和時刻的區別
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1、時刻:對應於鍾表表盤上的刻度;時間:對應於鍾表表盤上兩個刻度的間隔。
2、用數軸表示的話,時刻用時間軸上的點表示;時間用線段(兩個時刻對應的兩點間的線段)表示。
3、在生活中提到的時間,有時指的是時刻,有時指的是兩個時刻的間隔(即時間)。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要根據上下文認清其含義。
例如《列車時刻表》中顯示的就是時刻;「運行2小時」指的就是時間。
再如:「7點30分上課」中的「7點30分」就是時刻的意思;「課間10分鍾」裡面的「10分鍾」就是時間的意思。
物理學中表達時間和時刻時表述方式不同:
例如1秒末、2秒末、3秒末……表示的都是時刻;1秒內、2秒內、前3秒……表示的都是時間。「第1秒末」和「第2秒初」是同一個時刻,都是時間軸上坐標為1秒的點。
C. 物理學中的時間概念
物理學中來的時間概念?自
時間定義:(物理學定義)時間是兩時刻之間的時間間隔。
首先在一個參考系(要求是慣性系,或者是非慣性系,但過程發生的空間范圍無窮小)中,取定一個物理過程,設其為時間單位,然後用這個過程和其他過程比較,以測定時間。
人們在生活中得到的絕不僅僅是事件發生次序的概念,同時也有時間間隔長短的概念,這個概念來源於對兩個過程的比較——比如兩件事同時開始,但一件事結束了另一件事還在進行,就說另一件事所需的時間更長。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運用可以測量的過程來測量抽象的時間。
D.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時間到底是什麼
時間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盪周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從一個起點處開始,這也是時間的起點。
中文名稱: 時間
英文名稱: time
定義: 時間是事件發生到結束的時刻間隔
應用學科: 物理(一級學科)
時間概念
時間含義
概念
認知與人體導程量(年齡)的關系
如何增加自己的導程量(時間)
怎樣節省時間
如何管理時間
數理邏輯
「時間」在物理學上的抽象概念解析時間的理論第一節 解析時間的建立第二節 解析時空的基本性質哲學概念單位中國古代計時單位刻更點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不同職業的人對時間的譽稱展開 時間概念
探究時間概念的由來,可從地球人公認的時間單位「天」和「年」說起。自人類誕生起,人們就感受著晝夜輪回現象,並把一個晝夜輪回定義為一天時間,以後逐步認識到這是地球自轉(一種事物)的表現。再有,人們從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輪回現象的背後認識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這一事物,並把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定義為一年時間。不僅如此,人們還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把一年劃分為4個季節、12個月份等等。人們還拿一年時間與一天時間的長短進行了比較,以1年時間(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來對應大約365天。 通過對時間單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其實是圍繞著各個(種)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的。時間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定義、劃分和相互比對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事物的存在過程、狀態無外乎運動變化或靜止。運動變化的事物既可有空間上的位移,也可有性狀的改變,有的事物呈現出周期性的運動或變化,而有的則不明顯或者沒有。那些具有明顯周期性變化的事物,其存在過程或階段,往往被人們用來作為衡量時間長短的依據。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單擺的運動周期、原子的震盪周期等等。人們雖然由觀察事物的運動變化而建立起了時間概念,但這並不表明沒有運動變化就沒有時間或靜止對時間沒有意義。靜止狀態也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形式,比如鑽石的分子結構這一事物在通常情況下一般是穩定不變的,不然人們就不會說「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因此,不論事物是運動變化的還是靜止的,只要有事物存在就可以對其用時間來描述其存在過程,也就是時間概念里還應體現事物的靜止狀態這一面。僅僅把時間概念建立在事物的運動變化上是初步和片面的,若能進一步意識到靜止也是事物存在過程中的一種狀態,將是人們在時間概念上的一個進步。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對時,即對各個(種)事物的先後次序或者是否同時進行比對。人們為了方便相互間的交流和活動,通常以一些具有標志性事物的起止作為對時的標志。例如,以耶穌誕生的年份作為公元紀年的開始、以孫中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的年份成為民國紀年的開始、以運動場上發令槍的聲音和煙霧就作為某項比賽的開始。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另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計時,即衡量、比較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人們一般不以靜止事物的存在過程作為記時的依據,這也許是長期以來人們將時間僅僅看作「運動的存在形式」的一個因素。人們通常選擇一些周期性運動變化較為穩定的事物,以其運動周期作為計時依據。比如月相、圭表、日晷、機械鍾表、石英鍾、原子鍾等等,這些事物也就成為人們天然的或人工的計時器。計時器就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某個(種)變化事物的存在過程(尤其是周期性的)來衡量其它事物存在過程長短的裝置。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計時器度量出的時間都是呈現其本身的存在過程,不一定代表其它事物的存在過程。雖然如此,人們還是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或通過一定的轉換,以某個計時器的運行狀態來描述其它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或所處階段。比如以大約365個地球自轉周期(天)來對應1個地球公轉周期(年)、以大約29.5天來對應1個朔望月、用秒錶來測量運動員的成績等等。 由以上敘述可以看出,時間概念不應是人憑空杜撰出來的意識,時間概念來自於人們對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認識,並通過歸納總結而產生。因此時間概念對應著客觀現實——事物的存在過程。人們除了對「東西」——以實物形態呈現的客觀事物,比如恆星、行星、分子、原子、細胞等認識以後可以產生了相應的概念,還可以對不是「東西」的非實物形態的客觀事實認識以後產生相應的概念。比如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單位所對應的物理量:時間、長度、質量、電流強度、溫度、發光強度、物質的量,還有人們的空間、信息、意識等概念反映的也是非實物形態的客觀事實。所以,如果有人以時間不是「東西」為由,就否認時間概念的客觀性顯然是荒謬的。
E. 時間的物理定義
這種提法挺深刻的
F. 物理中的時間表示什麼
經典力學認為,時間是抽象概念,表達事物的生滅順序、發展順序。其內涵回是無盡永前,其答外延是一切事件過程長短和發生順序的度量。無盡指時間沒有起始和終結,永前指時間的增量總是正數。時間是一維的,其數值可以無限大。時間是宇宙三要素之一。宇宙三要素物質、空間、時間都是事件的基本屬性。但現代物理學中時間有起點。
G. 時間的物理含義
時間定義:人類在生活中總結出時間的觀念,其根源來自於日常生活中事件的發生次序。當然人們在生活中得到的絕不僅僅是事件發生次序的概念,同時也有時間間隔長短的概念,這個概念來源於對兩個過程的比較——比如兩件事同時開始,但一件事結束了另一件事還在進行,我們就說另一件事所需的時間更長。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運用可以測量的過程來測量抽象的時間。
在物理學中也是類似,時間是通過物理過程來定義的,首先在一個參考系(要求是慣性系,或者是非慣性系,但過程發生的空間范圍無窮小)中,取定一個物理過程,設其為時間單位,然後用這個過程和其他過程比較,以測定時間。
但測量時間(即上述比較過程)必須有同時性概念。過程開始有一個同時性問題,過程結束也有一個同時性問題——最簡單的例子:我們要求運動員在發令槍開槍同時起跑,同時計時員開始計時,並在運動員抵達終點線時計時員必須同時停止計時。
這個問題具體見各類相對論書籍。同時性問題,使得古典牛頓力學、狹義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有著不同的「時間」。直觀概念告訴我們:任何人在事件是否同時上是可以達成一致意見的(也許某些人會欺騙別人,造成類似偵探小說或政治小說中的情形,不過這是人類「高智商」的表現,我們完全可以用測量用的儀器來代替:),所以我們之後不說人,而說觀察者)在相對論中,觀察者的運動狀態引起同時性的變化,或者說觀察者1以v1運動,認為同時的兩件事,以v2運動的觀察者2可能會認為不同時——這導致時間測量的相對性。
從數學上說,古典牛頓力學中時間參數只有一個,所有參考系共享此時間參數。這其實就是假設所有參考系,所有空間位置可以共享同一個同時性定義。
而狹義相對論認為不同參考系就不同時了,即不同參考系有各自的時間參數t,其間關系由洛倫茲變換決定。廣義相對論認為不同地點也會不同時,廣義相對論中關於時間有比較復雜的內容,參見廣義相對論書籍。
當然請注意:嚴格說這不是簡簡單單的「認為」,而是基於兩個假設:狹義相對論是光速不變原理。廣義相對論是引力本質為時空彎曲等。而這兩個假設得到了實驗的廣泛驗證。
上面我們說完了時間間隔測量的問題。但前面也提到:時間的先後次序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的第一印象。古典牛頓力學中,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我們有唯一的時間參數t,所以任意兩事件(一個發生在t1,另一個發生在t2)也就有確定的先後次序。那麼相對論中呢?相對論中同地兩事件先後順序的確定的,這可以從洛倫茲變換直接看出。但可以肯定,相對論中不同地兩事件的先後次序也是隨參考系(我很願意這么說:儀器的運動狀態不同,這樣能夠把事情的本質說出來)不同而不同的。但這里就有一個問題:會不會有可能在參考系1中事件a先於事件b發生,且事件a的發生影響了事件b的發生(最極端的情況,使得b無法發生,譬如一個孩子殺死了他年輕的祖父),而在參考系2中正好反過來?如果是這樣,物理學乃至一切原理中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原理——因果律將轟然倒塌。所以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讓我們嚴格敘述這個問題:事件a發生,並發出信號(廣義的信號,涵蓋一切可以影響到b的方式,但由於a,b不同地,這個信號就需要一定時間的傳播),影響b。另一個參考系中正好相反。值得慶幸的是:可以用洛倫茲變換證明,只要信號速度不超過光速(最多使用光,光速),信號就不可能先於b的發生傳遞到b所在位置。
另外說一句:狹義的另一個假設:任何物理系中物理定律有著相同形式,也是廣義相對論所服從的。換句話說,參考系1中對一個物理過程加以測量,得到l1=v1t1。參考系2中加以測量同樣也會得到l2=v2t2,盡管可能l1,v1,t1和l2,v2,t2都不相等。當然嚴格說這個例子不合適,因為v的定義位置矢量導數。但是對一些復雜的物理學定律,如麥克斯韋方程組,這個假設就很重要了。 關於時間與空間的聯系空間和時間是事物之間的一種次序。空間用以描述物體的位形;時間用以描述事件之間的先後順序。空間和時間的物理性質主要通過它們與物體運動的各種聯系而表現出來。在狹義相對論中,不同慣性系的空間和時間之間遵從洛倫茲變換。根據這種變換,同時性不再是絕對的,相對於某一參照系為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相對於另一參照系可能並不同時發生。在狹義相對論中,長度和時間間隔也變成相對量,運動的尺相對於靜止的尺變短,運動的鍾相對於靜止的鍾變慢,光速在狹義相對論中是絕對量,相對於任何慣性參照系光速都是c.空間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運動的表現形式,是人們從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認識對象,是相對抽象事物、元本體和元實體組成的對立統一體,是存在於世界大集體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個體成員。空間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眼睛可以看到、手可以觸到的具體事物,都是處在一定空間位置中的具體事物,都具有空間的具體規定,沒有空間規定的具體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盪周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從一個起點處開始,這也是時間的起點。經典時空觀認為,時間是獨立於物體及其運動而存在的。時間旅行能否實現呢?辨證唯物主義認為任意宇宙狀態都是其前宇宙狀態積累的結果。任意運動狀態均是其前運動狀態積累的結果。具有最為廣泛的普遍性。這就是因果律. 最吸引人的是一旦時間旅行發生,因果律必定被擾亂。時間旅行對因果會發生什麼影響呢?理論有四: 理論A-Fate事實(CircularCausation循環因果):你企圖回到過去拯救一個人的命,卻發覺那人仍是無可避免的死了,甚至更糟的是,你回到過去的此一行為正是導致他死亡的原因!這個理論是四個理論中較合理的。 理論B-AlternateUniverse:回到過去,去救了一個人的命,結果,發現其實一切都沒改變!「量子理論」中,每一個可能的機率都可能產生另一個含有那個機率的宇宙,於是有許多「平行宇宙」。當你回到過去救了那人的命,你只不過創造了另一個平行宇宙,在那個宇宙中那人是活下來了,可是在你的宇宙中他本來就還是死的。理論C-Success成功:回到過去,而且殺了你的曾祖父。你真的成功殺了他嗎?如果你成功了,你就不可能出生,因此也不可能回去殺了他,因此他就不會死,因此你會出生...?並且,如果你真的成功了,當你回到你的時間點時你又存在或許會發現你的曾祖父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時,你會認為這是你的曾祖父嗎?又或者當你回到了這個時間點時你已經忘了你曾經殺死過你的「曾祖父」?這是一個矛盾的理論,也是其中最不合理的。 理論D-ObserverEffect觀察者效應:回到過去,並且成功改變了歷史,但只有時間旅行者本身知道歷史改變前後有什麼不同。這個矛盾是在於,旅行者本身為什麼不受影響?在這種情形下,當他回到已經改變後的現代,他可能成了一個陌生人。比如他回到過去殺了曾祖父,回到現代時,發現沒有任何能證明他自身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紀錄。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盪周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從一個起點處開始,這也是時間的起點。經典時空觀認為,時間是獨立於物體及其運動而存在的。
時間箭頭
下面說說時間箭頭。在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從時間間隔和先後次序兩方面討論了時間,卻忽略了時間很重要的一個特性:時間箭頭。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生百年,逝去就沒有重生的餘地。但覆水難收的又何嘗僅僅是人生!物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凡是與熱現象相關的物理過程,都是不可逆的。這里的不可逆,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不可恢復,而是說:這些物理過程產生的結果不可能在不造成其他影響的情況下完全恢復。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下面給出兩個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表述:
1.低溫熱源不可能將熱量自發傳遞給高溫熱源(或不可能從低溫熱源將熱量傳遞給高溫熱源,並不產生其他變化)
2.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熱完全轉化為機械功,並不引起其他任何變化。
可以證明兩表述等價。後一個表述有明顯的工程痕跡——這來源於對蒸汽機一類將熱轉化為功的工程機械的研究。這些研究大都與當時那個工業革命的時代相聯系,在今天已經沒有太多純理論的價值,但卻有一種東西,雖然主流研究已經基本絕跡,還是有非專業學者前仆後繼地加以研究,那就是第二類永動機。第二類永動機是這樣一種機器——給它一定能量,讓它開始運行,接下來它可以將由於摩擦等耗散因素耗散掉的能量全部吸收,接著再將這些能量投入回機械的能量循環。這樣的一個永動機如果造出,就意味著我們有辦法用今天開采出的能源維持機械的永恆運動(因為一切耗散掉的能量都可以重新利用),使得世界以現今的能耗速度運行到世界末日!但熱力學第二定律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耗散掉的能量(內能)絕不能完全轉化為耗散前的形式(機械功),這破壞了無論古典牛頓力學還是相對論中的,基本原理的無時間方向性。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熵
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引入熵的概念。由於在經典熱力學中,引入熵的概念需要很多技術性內容,這里不加贅述,可以參見任何熱學教本。這里只給出熵的一個性質:任何絕熱(也就是孤立,不被外界所影響)熱力學過程,只要初始狀態和末態是平衡態(經典熱力學中熵對平衡態才能定義,對於這一點的誤解,曾導致了熱寂說),末態的熵一定大於初態的熵。簡單說,孤立體系向著熵增加的方向發展。注意,一般熱學書中會說:不可逆絕熱過程熵増,可逆絕熱過程熵是不變的。但其實可逆過程不是真實存在的過程——真實存在的宏觀過程,只要其中分子有熱運動,過程就是不可逆的。(在超流等現象中,存在可逆宏觀過程,但這時超流部分沒有熱運動)
但熵究竟是什麼?玻爾茲曼用一個公式告訴了我們S=klnw,其中k為常數,w為熱力學概率(關於物質的分子、原子運動的量,在經典熱力學的情況表徵體系混亂程度的量)。他用統計方法證明了,平衡態下這個公式給出了前面所說的熵。也就是說,在經典熱力學的意義下,熵意味著事物朝混亂的方向發展。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並非所有情況下,這種發展都可以稱之為「混亂」。比如宇宙從遠古的濃湯狀態演化到現今的星系結構。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熵並是否意味著絕對的時間箭頭還並不清楚,因為越來越多的實驗告訴我們:熵並非恆增。其實這並非新論,玻爾茲曼當時就前段時間一個實驗實現了10^(-1)s數量級的熵減,也就是說在零點幾秒的時間內,測量到了系統的熵減。這是怎麼回事呢?第一點,統計方法得到的熵增加只是平均意義上的增加,也就是說存在熵減小的概率,只是概率非常之小,以至於我們基本觀察不到熵減的情形。第二,也是更有爭議的一點是實際上,玻爾茲曼用統計方法證明S必定增加時,採用了分子為剛性球體的假設,並用到了近似。這並不是很能讓人信服。現代系綜理論(其創始人為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吉布斯)研究表明,必須對時間參數t或空間參數取取某些「粗化」,或者說,將我們對時間或空間觀察的精度降低,才能得到熵增加的結論。
那麼這是不是說明熵增加,或者說時間箭頭的存在只是一種幻覺,只是人類觀測手段和技術手段無能的表現呢?愛因斯坦是這么認為的,他晚年曾經在采訪中指出;時間的箭頭只不過是一種錯覺,雖然這種錯覺根深蒂固。其間不禁透出一位老者的無奈——和廣博的胸襟。但一些科學家卻不這么認為,如另一位研究時間和演化的物理學大師普利高津,在他看來時間箭頭是時間的某種本質特徵——但必須說,今日的熵概念似乎並不能嚴格證明這一點。當然,物理學直到今天仍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學科。而熵的概念更是從誕生以來就經歷著不間斷的發展,對其意義探究也越來越深入。而最終,它是否能為我們展開一幅「逝者如斯」的單向時間圖景?這恐怕也只有交給時間來回答了。
H. 時間在物理上怎麼解釋
時間在物理上怎麼解釋
時間是與空間維相同的第四維。在人類的宇宙模型中,必然要牽扯「時間」進行對宇宙的描述。
而我們知道,宇宙模型的基本邏輯是:
如果在時空坐標系的區域A中發生了事件B,那麼在時空坐標系中的區域C內必然發生事件D。很明顯,在用人類邏輯所建立的這樣一個模型中,時間也只是用來描述某向量的位置的一個維而已。用我們平常的理解,也是這樣。但為什麼人類能在其他三個空間維中隨意向四處移動,卻只能在時間維中向前呢?
這只不過是人腦的沖突。
人類邏輯需要四個維度以解釋宇宙,但人類用以獲取信息的途徑卻只能確定三個維度。(人眼就不能看穿時間)在這樣的沖突下,一方面人類在解釋四個維,另一方面人類卻只能確定三個維,這樣,人類便只能感受著第四個維(時間)的流逝與另三個維在第四維中的變化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對時間的感受產生的原因。
然而事實上,我們眼中,思維中所「看」到的時間,並不是一定的。那是因為這個世界是相對的,時間也不例外。自從我們人類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探索出超越時間的規律時,人類就開始了時光探索。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光速時間論」吧——當人運動的速度無限接近光速時,周圍的時間就會放慢。甚至出現「山中僅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情況。但是即便是這樣,人類依舊面臨著另一個時間的問題——相對的時間。如上例中,「世上已千年」不過是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的時間。而那個正在用光速運動的人,依舊面臨著相對於自己的時間「山中僅一日。」所謂的「山中僅一日,世上已千年」,不過是相對我們這些以正常速度運動的人而言罷了。超越了自己本質的時間,依舊會有相對於自己的另一個本質時間來約束自己,所以說,人類對時間的探索,是永遠沒有止境的。因為這個世界永遠存在相對的時間,時間永遠是存在的。超越了本質的時間,我們又會進入一個新的時間規則。
【時間理論、本質、因子}
時間是啥?關於這個問題人們有很多設想.無論如何,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時間.
定義;
1.時空面積相等原理;運動系1或觀測系1'中的長度為固有長度,時間為固有時間.如果把長度和時間相乘,兩個時空坐標系都是相等的.
2.時空偏轉原理;若運動系相對觀測系運動,在某一時刻相對速為u或u',運動系與觀測系沿相對運動產生偏轉,偏轉角θ為時空偏轉角,時空偏轉角的大小與相對速度有關,即sinθ=u/c. 這就是時間因子.
【時間的本質】
時間是宇宙固有物質位移的進程.
時間的本質指的是物質變化發展的過程,因而是物質的.
時間的長短指的是人為的進程度量,因而是意識的.
【釋義】
①物質存在的可用鍾表來量度的屬性。某一過程的發生、發展、終止,既反映了過程的持續性也反映了順序性。過程的持續性表現為時間間隔,順序性表現為日期和時刻。
②運動著的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的延續性、間隔性和順序性,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和伸張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即不可逆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時空同物質運動不可分離,沒有離開物質和物質運動的時空,也沒有離開時空的物質。物質是永恆的、絕對的,作為物質存在基本形式的時空也是永恆的、絕對的,但時空的具體表現形態和特性是多樣的、可變的、相對的。
◎註:時間從學術上來說不是一維的,也不是不可逆轉的流逝。時間是二維的,就像復數的平面。時間有實軸、虛軸之分。時間在實軸上時間是有意義的,也就是現實的時間,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時間:過去、現在、將來。而在虛軸上的點,只是時間的一種形式,一種可能發生的形勢,在我們看來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虛時間的存在根本不可能影響到我們。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天能夠像霍金所說的進行時間旅行的話,就會經過虛時間軸,到那時虛時間對咱們也就不難理解了,更加對咱們有影響。
I. 物理中時間怎麼理解
什麼是時間?時間的本質:時間是宇宙事件順序的度量、描計. t=T(U,S,X,Y,Z.) U-宇宙;S空間,XYZ,.事件,順序 時間不是自變數,而是因變數,它是隨宇宙的變化而變化. t=(S1,S2,S3,...,Sn) 以上是Deng's時間本質、概念、公式:世界事件發生次序的序列.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1,2,3,.,n發生的順序,時間就是對這些事件發生順序的排序,標志的計量.
J.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時間到底是什麼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