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生物學
美國實驗生物學聯合會第68屆年會概況
現將會議概況簡介如下,以饗國內生理科學界的同道。美國實驗生物學聯合會(簡稱FASEB)與中國生理科學會相似,由美國生理學會(APS)、美國生物化學家學會(ASBC)、美國葯理學和實驗治療學會(ASPET)、美國病理學家協會(AAP)、美國營養學會(AIN)、美國免疫學家協會(AAI)和美國細胞生物學會(ASCB)聯合組成,現任主席是H.F.Hardman,副主席是J.W.Grisham。FASEB每年舉行一次年會,其所屬各學會的學術會議則有分有合。今年除FASEB年會外,ASBC和AAI、ASPET、APS和ASCB均召開聯合的或單獨的年會,因此,ASBC、AAI和ASCB均未參加這次FASEB年會;但另有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數學生物學會等其它六個學會,則以客座學會的資格,參加了今年的FASEB年會。
[文獻類型]:期刊
[文獻出處]:《生理科學進展》
『貳』 什麼是生物學
即生命科學(life science/biology),概括地說,生物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作為繼物理、化學之後又一高速發展的學科,正朝著宏觀和微觀兩個方向發展。宏觀觀方面已經發展到全球生態系統的研究;微觀方面則向著分子方向發展。生物學與眾多科學結合形成了種類繁多的邊緣科學,呈輻射狀發展。
生物學從最開始就有2個學派,一個叫博物學派,一個是實驗學派。博物學派以生態學為代表,實驗學派以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為代表。
目前國內外尚無明確一致的生命科學的定義。特別是對生命科學的范疇,即生命科學包括哪些學科沒有明確一致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命科學是將生命世界(living world)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一個科學分支,研究活著的生物(living organisms)和生命過程(life processes),包括生物科學(biological science)--即生物學(biology)及其分支即醫葯學、農林牧漁業、人類學、社會學等。生物學的分支有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社會生物學等。生命科學中生物學及其分支是生物科學的基礎科學(basic science)或純科學(pure science),醫葯學和農林牧漁業等是生物科學的應用科學(applied science);很顯然,生物科學屬於自然科學,而人類學和社會學則屬於人文社會科學。所以生命科學的范疇是比較大的,包括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科學領域。但是,我國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新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理工科部分中與上述生命科學自然科學部分有關的專業有生物學、生物學技術、醫學、葯學、農學等等,分別屬於基礎生物科學或應用生物科學范疇。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各個層次的種類、結構、功能、行為、發育和起源進化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的科學。人也是生物的一種,也是生物學的研究對象。
20世紀40年代以來,生物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的成就,逐漸發展成一門精確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層次的科學。
人們已經認識的生命是物質的一種運動狀態。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它是由蛋白質、核酸、脂類等生物大分子組成的物質系統。生命現象就是這一復雜系統中物質、能和信息三個量綜合運動與傳遞的表現。
生命有許多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比如:生命能夠在常溫常壓下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能夠以遠遠超出機器的效率來利用環境中的物質和製造體內的各種物質;能以極高的效率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自我復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揭示生命過程中的機制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叄』 實驗生物學的發展
19世紀中到20世紀中,使用各種儀器工具,通過實驗過程,探索生命活動的回內在規律。如:答
1865年 奧地利 孟德爾 發表《植物雜交實驗》
1864年 法國 巴斯德 發明熱滅菌法(巴斯德消毒法)
1926年 美國 摩爾根 出版《基因論》
1928年 英國 弗萊明 發現青黴素
俄國 巴甫洛夫 研究高級神經生理活動
德國 海克爾和施佩曼 研究動物胚胎發育
赫胥黎和杜布贊斯基提出現代綜合進化論
1944年美國 埃弗里 證明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肆』 生物學名詞解釋
1、 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本質、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
2、 醫學分子生物學:是分子生物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又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它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人體在正常和疾病狀態下的生命活動及其規律,從分子水平開展人類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研究的一門科學。
3、酶工程:過去主要是通過生物化學方法從各種材料中提取、制備酶制劑。現在主要應用基因工程技術製取酶制劑。
4、蛋白質工程:過去主要是採用化學方法對純化的蛋白質進行結構改造,制備出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質。現在主要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從改造目的基因的結構入手,在受體細胞中表達不同結構的蛋白質。
5、微生物工程:又稱發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特定性狀,使微生物產生有用物質或直接用於工業化生產的技術。
6、DNA的甲基化:DNA的一級結構中,有一些鹼基可以通過加上一個甲基而被修飾,稱為DNA的甲基化。
7、 CG島:在整個基因組中存在一些成簇、穩定的非甲基化CG,這類CG稱為CG島。
8 、信使RNA:從DNA分子轉錄的RNA分子中,有一類可作為蛋白質生物合成的模板,稱為信使RNA。
9、順反子:由結構基因轉錄生成的RNA序列亦稱為順反子。
10、 帽子結構:5端第1個核苷酸是甲基化鳥嘌呤核苷酸,它以5端三磷酸酯鍵與第2個核苷酸的5端相連,而不是通常的3、5磷酸二酯鍵。
11 、核酶:在沒有任何蛋白質(酶)存在的條件下,某些RNA分子也能催化其自身或其它RNA分子進行化學反應,即某些RNA具有酶樣的催化活性,這類具有催化活力的RNA被命名為核酶。
12、 蛋白質的變性:蛋白質分子愛到物理化學因素(如加熱、紫外線、高壓、有機溶劑、酸、鹼等)的影響時,可使維持空間結構的次級鍵斷裂,性質改變,生物活性喪失,稱為蛋白質的變性。
13、蛋白質的復性:導致蛋白質變性的因素除去後,某些蛋白質又可重新回復天然構象,表現出天然蛋白質的生物活性,稱為蛋白質的復性。
14、 基因:是核酸分子中貯存遺傳信息的遺傳單位,是指貯存有功能的蛋白質多肽鏈或RNA序列信息及表達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15、 基因組:細胞或生物體中,一套完整單倍體的遺傳物質的總和稱為基因組。
16、 操縱子:是指數個功能上相關聯的結構基因串聯在一起,構成信息區,連同其上游的調控區(包括啟動子和操縱基因)以及下游的轉錄終止信號所構成的基因表達單位,所轉錄的RNA為多順反子。
轉錄單位:儲存RNA和蛋白質肽鏈序列信息的結構基因與指導轉錄起始部位的序列(啟動子)和轉錄終止的序列(終止子)共同組成轉錄單位。
17、 啟動子:是RNA聚合酶結合的區域,操縱基因實際上不是一個基因,而是一段能被特異阻遏蛋白識別和結合的DNA序列。
18、 質粒:是細菌細胞內攜帶的染色體外的DNA分子,是共價閉合的環狀DNA分子,能獨立進行復制。
19 、質粒的不相容性:具有相同復制起始位點和分配區的兩種質粒不能共存於一個宿主菌,這種現象稱為質粒的不相容性。
20、 轉位因子:即可移動的基因成分,是指能夠在一個DNA分子內部或兩個DNA分子之間移動的DNA片段。
20、自私DNA:核生物基因組中也存在一些可移動的遺傳因素,這些DNA順序並無明顯生物學功能,似乎為自己的目的而組織,故有自私DNA之稱。
21、 自殺基因:將某些細菌、病毒和真菌中特異性的基因轉導入腫瘤細胞,此基因編碼的特異性酶類能將原先對細胞無毒或毒性極低的前體物質在腫瘤細胞內代謝成毒性物質,達到殺死腫瘤的目的,這類前體轉移酶基因稱為自殺基因。
22 、斷裂基因:真核生物的結構基因是不連續的,編碼氨基酸的序列被非編碼序列所打斷,因而被稱為--在編碼序列之間的序列稱為內含子,被分隔開的編碼序列稱為外顯子。
23、 順式調控元件(順式作用元件):是指那些與結構基因表達調控相關、能夠被基因調控蛋白特異性識別和結合的DNA序列。
24 、反式作用因子:一些蛋白質因子可通過結合順式作用元件而調節基因轉錄活性,這些蛋白質因子稱為反式作用因子。
真核細胞內含有大量的序列特異性的DNA結合蛋白,其中一些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使基因開放或關閉,稱為反式作用因子,簡稱反式因子。
25、 啟動子:是RNA聚合酶特異性識別和結合的DNA序列。
26 、上游啟動子元件:是TATA盒上游的一些特定的DNA序列,反式作用因子可與這些元件結合,通過調節TATA因子與TATA盒的結合、RNA聚合酶與啟動子的結合及轉錄起始復合物的形成(轉達錄起始因子與RNA聚合酶結合)來調控基因的轉錄效率。
27 、反應元件:一些信息分子的受體被細胞外信息分子激活後,能與特異的DNA序列結合,調控基因的表達。這種特異的DNA序列實際上也是順式元件,由於能介導基因對細胞外的某種信號產生反應,被稱為反應元件。
28 、增強子:是一段DNA序列,其中含有多個能被反式作用因子識別與結合的順式作用元件。
29、負增強子(沉默子);增強子內含負調控序列。
30 、基因家族:指核苷酸序列或編碼產物的結構具有一定程度同源性的一組基因。
31、 基因超家族:是指一組由多基因家族及單基因組成的更大的基因家族。
32、 逆轉錄轉座子:真核生物中一些中度重復序列的轉移成分則與一般細菌中的轉移成分不同,要先轉錄成RNA,再逆轉錄生成cDNA,然後重新整合到基因組中,這種逆轉錄旁路的轉移成分稱為逆轉錄轉座子。
34 、反向重復順序:是指兩個順序相同的拷貝在DNA鏈上呈反向排列。其中一種形式是兩個拷貝反向串聯在一起,中間沒有間隔順序,這種結構亦稱迴文結構。
35、 RFLP技術:通過限制酶酶切片段的長度多態性來揭示DNA鹼基組成不同的技術稱為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技術,簡稱RFLP技術。
36、 遺傳圖:又稱連鎖圖,是以具有遺傳多態性的遺傳標記作為「位標」遺傳學距離為「圖標」的基因組圖。
37、 物理圖:是以一段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為「位標」,以DNA實際長度(Mb或kb)作為圖距的基因組圖。
38、光修復:生物體內有一種光復活酶,被光激活後能利用光反提供的能量使紫外線照射引起的嘧淀二聚體分開,恢復原來的兩個核苷酸,稱為光修復。
39、逆轉錄:是指以RNA為模板,利用宿主細胞中4種dNTP為原料,在引物的3端以5-3方向合成與RNA互補的DNA鏈的過程,此過程與中心法則方向相反,故稱為逆轉錄。
40、SD序列:AUG密碼子上游8~13個鹼基處存在一個稱為SD序列的結構,該序列與小亞基中16SrRNA3端的序列互補,當mRNA與小亞基結合時,SD序列與16SrRNA3端互補序列配對結合,起始密碼准確的定位於翻譯起始部位。
41 、基因表達:是指生物基因組中結構基因所攜帶的遺傳信息經過轉錄、翻譯等一系列過程,合成特定的蛋白質,進而發揮其特定的生物學功能和生物學效應的全過程。
42、基因工程:將基因進行克隆,並利用克隆的基因表達、制備特定的蛋白或多肽產物,或定向改造細胞乃至生物個體的特性所用的方法及相關的工作統稱為基因工程
43、分子克隆:制備DNA片段,並通過載體將其導入受體細胞,在受體細胞中復制、擴增,以獲得單一DNA分子的大量拷貝。
44、 DNA重組:不同來源的DNA分子可以通過末端共價連接(磷酸二酯鍵)而形成重新組合的DNA分子。
45、管家基因:有些在生命全過程都是必需的,且在一個生物個體的幾乎所有細胞中持續表達的基因,通常被稱為管家基因。
46、誘導表達:有些基因表達極易愛環境變化影響,在特定環境信號刺激下,有些基因的表達表面為開放或增強,則這種表達方式稱為誘導表達。
47、 嚴謹反應:細菌在缺乏氨基酸的環境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RNA(rRNA,tRNA)合成減少或停止,這種現象稱為嚴謹反應。
48、 衰減子:細菌中的mRNA轉錄和蛋白質翻譯合成是偶聯在一起的。這一特點使細菌的一些操縱子的特殊序列可以在轉錄過程中控制轉錄水平。這些特殊序列稱為--又稱弱化子,位於一些操縱子中第一個結構基因之前,是一段能減弱轉錄作用於的順序。
49、組合式基因調控:每一種反式作用因子結合順式作用元件後雖然可發揮促進或抑製作用,但反式作用因子對基因表達的調控不是由單一因子完成的,而是幾種因子組合,發揮特定的作用,稱為組合式基因調控。
50、 細胞通訊:細胞間識別、聯絡和相互作用的過程稱為細胞通訊。
51、信號轉導:針對外源信號所發生的細胞應答反應全過程稱為信號轉導。
52、 調控結合元件:細胞內的信號轉導分子有許多都是蛋白質,其分子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結構域,它們是信號分子相互識別的部位,信號分子通過這些特殊結構域的識別和相互作用而有序銜接,形成不同的信號傳遞鏈或稱為信號轉導途徑,這些結構域稱為調控結合元件。
53、 第二信使:G蛋白活化之後唧 可激活其下游的效應分子,如腺苷酸環化酶和磷脂酶C等。這些效應分子隨後可催化一些分子的產生或濃度和分布的變化。這些小分子能夠繼續向下游傳遞信息,因而被稱為細胞內小分子信使,亦稱為第二信使。已知的細胞內小分子信使包括cAMP、cGMP、甘油二酯(DAG)、IP3和Ca2+等等。
54、 DNA重組:不同來源的DNA分子可以通過末端共價連接(磷酸二酯鍵)而形成重新組合的DNA分子,這一過程稱為DNA重組。
55、 限制酶:是一類內切核酸酶,因而又稱為限制性內切核酸酶。這類酶能識別雙鏈DNA內部特異位點並且裂解磷酸二酯鍵。
56、 同功異源酶:來源不同的酶,但能識別和切割同一位點,這些酶稱為同功異源酶。
57、 同尾酶:有些限制酶識別序列不同,但是產生相同的粘性末端,這些酶為同尾酶。
58、 Klenow片段:用枯草桿菌蛋白酶可將DNA聚合酶I裂解為大小兩個片段,大片段的分子量為76kD,這個片段也稱為 Klenow片段。
59、 入 噬菌體:是感染細菌的病毒,其基因組是線性雙鏈DNA分子,當其感染宿主細胞並將基因整合到細胞後,基因組DNA變成環狀,用於分子克隆中的載體。
60、 基因文庫:採用限制酶將基因組DNA切成片段,每一DNA片段都與一個載體分子拼接成重組DNA,將所有的重組DNA分子都引入宿主細胞並進行擴增,得到分子克隆的混合體,這樣一個混合體稱為--
61、 cDNA文庫:將cDNA的混合體與載體進行連接,使每一個cDNA分子都與一個載體分子拼接成重組DNA。將所有的重組DNA分子都導入宿主細胞並進行擴增,得到分子克隆的混合體,這樣一個混合體稱為-
62、cDNA:是指體外用逆轉錄酶催化,以mRNA為模板合成的互補DNA。
63、轉化:是指將質粒或其它外源DNA導入處於感受態的宿主細胞。並使其獲得新的表型 的過程。
64、 轉導:由噬菌體和細胞病毒介導的遺傳信息轉移過程也稱為轉導。
65、轉染:真核細胞主動攝取或被導入外源DNA片段而獲得新的表型的過程。
66、顯微注射法:在制備轉基因動物時,將外源基因通過毛細玻璃管,在顯微鏡下直接注射到受精卵的細胞核內,稱為顯微注射法。
67、 基因定點誘變:是指將基因的某一個或某些位點進行人工替換或刪除的過程。
68、 雙脫氧鏈終止法;是以單鏈或雙鏈DNA為模板,採用DNA引物引導新生DNA的合成,因此又稱為引物合成法,或酶促引物合成法。
69、核酸分子雜交:是指具有互補序列的兩條核酸單鏈在一定條件下按鹼基配對原則形成雙鏈的過程。
70、探針:雜交體系中已知的核酸序列稱作探針。
71、DNA變性:在物理或化學因素作用下,例如加熱、酸鹼或紫外線照射,可以導致兩條DNA鏈之間的氫鍵斷裂,而核酸分子中的所有共價鍵(如磷酸二酯鍵、糖苷鍵等)則不受影響,稱為DNA變性。常見方法:熱變性、鹼變性、化學試劑變性。
72、DNA復性:當促使變性的因素解除後,兩條DNA鏈又可通過鹼基互補配對結合形成DNA雙螺旋結構,稱DNA復性。
73、印跡:凝膠中的DNA片段雖然在鹼變性過程中已經變性成單鏈並已斷裂,轉移後,各個DNA片段在膜上的相對位置與在凝膠中的相對位置仍然一樣,因而稱為印跡。
74、Northern印跡雜交:將待測RNA樣品經電泳分離後轉移到固相支持物上,然後與標記的核酸探針進行固-液相雜交,檢測RNA(主要是mRNA)的方法。
75、斑點印跡:將RNA或DNA變性後直接點樣於硝酸纖維素膜或尼龍膜上,用於基因組中特定基因及其表達的定性及定量研究,稱斑點印跡。
76、原位雜交:核酸保持在細胞或組織切片中,經適當方法處理細胞或組織後,將標記的核酸探針與細胞或組織中的核酸進行雜交,稱原位雜交。
77、液相雜交:待測核酸分子與核酸探針都存在於雜交液中,鹼基互補的單鏈核酸分子在液體中配對形成雜交分子。目前常用的液相雜交的RNA酶保護分析法(RPA)、核酸酶S1保護分析法。
78、停滯效應:(平台期):隨著目的DNA擴增產物的逐漸積累,酶的催化反應趨於飽和,此時DNA擴增產物的增加減慢,進入相對穩定狀態,即出現停滯效應。
79、築巢PCR:先用一對外側引物擴增含目的基因的大片段,再用內側引物以大片段為模板擴增獲取目的基因。
80、多重PCR:是在一次反應中加入多對引物,同時擴增一份DNA樣品中不同序列的PCR過程。
81、連接酶鏈反應(LCR連接酶擴增反應LAR):是以DNA連接酶將某一DNA鏈的5磷酸與另一相鄰鏈的3羥基連接為基礎的循環反應。
82、基因打靶:是指通過DNA定點同源重組,改變基因組中的某一特定基因,從而在生物活體內研究此基因的功能。若定向敲除某個基因,稱為基因敲除,若定向將一段基因序列替代另一段基因序列,稱為基因敲入。
83、基因敲除:通過DNA同源重組,使得ES細胞特定的內源基因被破壞而造成其功能喪失,然後通過ES細胞介導得到該基因喪失的小鼠模型的過程稱為--;其基本程序:(1)構建打靶載體;(2)ES細胞的體外培養;(3)重組載體轉染ES細胞;(4)重組體轉染的ES細胞的鑒定;(5)ES細胞胚胎移植和嵌合體雜交育種。
84、打靶載體:由部分殘留的待敲除基因的同源片段、位於其內部的neo基因和位於其外側的HSU-tk基因共同構成的載體即為打靶載體。
85、DNA晶元技術:指在固相支持物上原位合成寡核苷酸或者直接將大量DNA探針以顯微列印的方式有序地固化於支持物表面,然後與標記的樣品雜交,通過對雜交信號的檢測分析,即可得出樣品的遺傳信息。DNA晶元的類型:原位合成晶元和DNA微集陣列。
86、自發突變:引起DNA一級結構改變的原因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復制時鹼基的偶然性錯配,由此引起的突變稱為自發突變;另一類是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由某些環境因素引起的DNA一級結構改變,由此引起的突變稱為誘發突變。
87、 錯義突變:DNA分子中鹼基對的取代,使得mRNA的某一密碼子發生變化,由它所編碼的氨基酸就變成另一種不同的氨基酸,使得多肽鏈中氨基酸的順序也相應地發生改變,這種突變稱--
88、同義突變:鹼基取代,在蛋白質水平上沒有引起變化,氨基酸沒有被取代,這是因為突變後的密碼子與原來的密碼子代表同一個氨基酸,這種突變稱為同義突變。
89、移碼突變:在編碼序列中,單個鹼基數個鹼基的缺失或插入以及片段的缺失或插入等均可使突變位點之後的三聯體密碼閱讀框發生改變,不能編碼原來的正常蛋白質,即所謂--
90、原癌基因:是一種正常細胞的正常基因,在正常細胞中編碼關鍵性調控蛋白,在細胞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它不具有致癌性,但當其受到物理、化學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失控或發生突變時,可過度表達或持續表達其產物,就變成了癌基因,可以使細胞惡性轉化。
91、病毒癌基因:病毒所攜帶著的致轉化基因。
92、抑癌基因(抗癌基因):存在於正常細胞內的一大類可抑制細胞生長並具有潛在抑癌作用的基因。其表達產物主要包括跨膜受體、胞質調節因子或結構蛋白、轉錄因子和轉錄調節因子、細胞周期因子、DNA損傷修復因子以及其它一些功能蛋白。
93、細胞周期素/周期依賴性激酶:有些蛋白激酶的細胞周期特異性或時相性激活依賴於一類呈細胞周期特異性或時相性表達、累積與分解的蛋白質,後者被稱為細胞周期素激酶,前者周期依賴性激酶。
94、啟動因子:在癌變的啟動階段使細胞發生癌前期改變的因素。
95、基因診斷:是以DNA和RNA為診斷材料,通過檢查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達異常,對人體狀態和疾病作出診斷的方法和過程。
96、 基因治療:通過在特定靶細胞中表達該細胞本來不表達的基因,或採用特定方式關閉、抑制異常表達基因,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治療方法。
97、 基因置換:(基因矯正):將特定的目的基因導入特定的細胞,通過定位重組,以導入的正常基因置換基因組內原有的缺陷基因。
98、基因添加(基因增補)通過導入外源基因使靶細胞表達其本身不表達的基因。
99、基因干預:採用特定的方式抑制某個基因的表達,或者通過破壞某個基因而使之不能表達,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伍』 學習生物小實驗的意義是怎麼樣的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以及發展的規律。
生物與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都關系密切。作為一門基礎科學,生物學一直是農學和醫學的基礎,涉及農林牧副漁、醫療、制葯、衛生等方面。隨著生物學理論與方法的不斷發展,它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現在,生物學的影響已突破上述傳統的領域,而擴展到食品、化工、環境保護、能源和冶金工業等方面。如果考慮到仿生學,它還影響到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
經過多年發展,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觀察描述法、比較法和實驗法等。而對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同學們來說,生物學實驗是獲取知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有非實驗教學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重視生物小實驗的學習和操作,既有利於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激發興趣,又有利於培養動手動腦習慣和實驗技能,有利於進一步挖掘同學們的創造潛力。
這一部分的生物實驗包括了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方面的實驗探索,讓你更好地理解各種奇妙的生物現象。
『陸』 20世紀以前的生物學,從研究特點上看,主要是()A.實驗生物學B.現代生物學C.描述性生物學D.分子
(1)從總體上看,在19世紀以前,生物學主要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和內分類,積累了大量容的事實資料.進入19世紀以後,科學技術水準不斷提高,顯微鏡製造更加精良,促進生物學全面的發展,並且對積累起來的事實數據做出理論的概括,在細胞學、古生物學、比較解剖學、比較胚胎學等方面都取得新的進展.
(2)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為研究生物的結構、生理、生殖和發育等奠定了基礎.
(3)1859,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科學的闡述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中心的生物進化的了理論,這是人類對生物界認識的偉大成就,給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沉重的打擊,在推動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4)縱觀20世紀以前的生物科學發展可以看出,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生物課科學的研究是以描述為主的,因而可以稱為描述性生物學階段.
故選:C.
『柒』 生物學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嚴格意義上的現代生物學,是從西方傳到我國的。生物學是現代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實驗生物學階段。
這個時期生物學知識主要是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勞作經驗,直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14~16世紀),生物學才開始有個重大的突破。
第二,經典生物學時期。
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期,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生物學逐漸從博物學中獨立出來。經典生物學時期以分門別類、觀察描述為主要特點,人們從多樣性的生物世界尋找統一性的理論概括,這是生物學發展過程中第一次從分析到綜合的階段。
第三,分子生物學階段。
1944年,美國生物學家艾弗里首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1953年,美國沃森,英國克里克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標志著分子生物學階段的開始)
第四,當代生物的發展方向。
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生物技術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當今世界最令人矚目的高新技術之一,是許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
(7)實驗生物學擴展閱讀
學科分支
1、動物學領域:
動物學-動物生理學-解剖學-胚胎學-神經生物學-發育生物學-昆蟲學-行為學-組織學
2、植物學領域:
植物學-植物病理學-藻類學-植物生理學
3、微生物學/免疫學領域:
微生物學-免疫學-病毒學
4、生物化學領域:
生物化學-蛋白質力學-糖類生化學-脂質生化學-代謝生化學
5、演化及生態學領域:
生態學-生物分布學-系統分類學-古生物學-演化論-分類學-演化生物學
6、現代生物技術學領域:
生物技術學-基因工程-酵素工程學-生物工程-代謝工程學-基因體學
7、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領域:
分子生物學- 細胞學-遺傳學
8、生物物理領域:
生物物理學-結構生物學-生醫光電學-醫學工程
9、生物醫學領域:
感染性疾病-毒理學-放射生物學-癌生物學
10、生物信息領域:
生物數學-仿生學-系統生物學
11、環境生物學領域:
大氣生物學-生物地理學-海洋生物學-淡水生物學
『捌』 生物學和醫學有什麼關系
關系如下:
1,生物學是現代醫學的重要基礎理論基礎醫學各科,如解剖學、回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答、生理學、寄生蟲學、微生物學、免疫學、葯理學、病理解剖學及病理生理學等,都是以細胞為研究基礎,以生物學為理論指導。
2,生物學與醫學的關系非常密切,它是現代醫學的重要基礎理論,它的理論與實踐將大力促進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深入發展。因此,研究現代醫學就必須學習與掌握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
(8)實驗生物學擴展閱讀:
生物學實驗技術用於醫學研究,已引起醫學工作者的普遍重視。近廿年來,在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物技術物工程,其中的細胞工程就是利用細胞生物學的技術和方法,按照預定的設計,改變或創造細胞的遺傳物質,可能對癌症、遺傳病進行診治。
現已發現不少疾病的發生都與生物膜的特異變化相關。再如,缺血性心臟病和腦血管病可能是由於動脈內皮細胞的變化而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對這些疾病的認識,就必須從細胞生物學入手,深入探索動脈內皮細胞的結構和功能變化。由此可見,生物學在現代醫學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
『玖』 是生物科學,生物科學與生命科學到底有什麼區別
生物科學與生命科學(即生物學)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概述不同:
1、生物科學的概述:生物科學是一門前沿的邊緣學科,要想在此有成就,深造是難免的。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一般大學都設在生命科學院內,與生物技術,生物工程是兄弟專業。
2、生命科學的概述: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部分。
二、兩者的研究意義不同:
1、生物科學的研究意義:生物與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生物科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傳統上一直是農學和醫學的基礎,涉及種植業、畜牧業、漁業、醫療、制葯、衛生等等方面。隨著生物科學理論與方法的不斷發展,它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
現在,生物科學的影響已突破上述傳統的領域,而擴展到食品、化工、環境保護、能源和冶金工業等等方面。如果考慮到仿生學,它還影響到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
2、生命科學的研究意義:目的在於闡明和控制生命活動,改造自然,為農業、工業和醫學等實踐服務。幾千年來,中國在農、林、牧、副、漁和醫葯等實踐中,積累了有關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人體的豐富知識。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確立了唯物主義生物進化觀點,推動了生物學的迅速發展。
三、兩者的研究內容不同:
1、生物科學的研究內容:生物的結構、生理行為和生物起源、進化與遺傳發育等,經歷實驗生物科學、分子生物學和系統生物科學等發展時期。
2、生命科學的研究內容:生物體生命活動規律。
『拾』 1990到2015生物學重大發現及歷史
19世紀30年代, 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科學地闡述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生物進化理論。
1900年,孟德爾(G.Mendel,1822- 1884)發現的遺傳定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學邁進第2個階段—— 實驗生物學階段。
1944年,美國生物學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用細菌做實驗材料,第1次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J.D.Watson,1928——)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這是20世紀生物科學最偉大的成就,標志著生物科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分子生物學階段。
177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L.Spallanzani,1729- 1799),通過實驗證明,胃液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從胃液中提取出胃蛋白酶。(第2次出現) 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J.B.Sumner,1887—1955),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結晶,並且通過化學實驗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20世紀80年代, 美國科學家切赫(T.R.Cech,1947一)和奧特曼(S.Ahman,1939一)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1771年, 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 18o4),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J.yon Sachs,1832—1897),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1880年, 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G.Engelmann,1809- 184 ),通過實驗證明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n)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1880年,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通過實驗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第2次出現)
1928年,荷蘭科學家溫特(F.W.Went,1903——),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尖端確實產生了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從尖端運輸到下部,並且促使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分生長。
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F.Ko )等人從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長素。
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1944年, 美國科學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
1952年,赫爾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2)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J.D.Watson,1928一)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維爾金斯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2次出現)
基因的分離定律 孟德爾(G.Mendel,1822-1884),奧國人,通過豌豆等植物的雜交試驗,於1865年,在當地的自然科學研究學會上宣讀了《植物雜交試驗》論文,提出了遺傳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第2次出現)
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J.Dalton,1766— 184 ),第1個發現了色盲症,也是第1個被發現的色盲症患者。
l9世紀(1859年),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生物進化理論。(第3次出現)
1973年,美國科學家科恩(S.N.Cohen,l935一),第1次實現了不同物種間的DNA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