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猶太歷史

猶太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03:25:32

⑴ 猶太人的歷史

最主要的是因為宗教原因:基督教,猶太教包括伊斯蘭教所謂信仰的神,其實就是一位論神,也就是宇宙只有一個造物主,只是三者其實屬於不同版本。

猶太教,本質來說是不成熟的宗教,在各方面只是一個模板,並沒有成型。猶太人出現的一神論也不過是天啟而已,而阿伯拉罕時代的中東地區,前身依然是崇拜太陽神之類的偶像多神崇拜。
猶太教沒有成型,但是已經開始了呈現宗教社團的標志,就等同於某個家族或者民族集團的某種祭祀和念經典禮之類的程序,到了基督出現的時候,基督教的先知其實就是一個猶太民族,在東方被稱呼為耶穌,在伊斯蘭教阿拉伯閃族語言中被稱呼為爾薩。
猶太人其實是一個比較狹隘,自高自大的民族,性格上是其民族一個特點,盡管最先知道一神論,但是最大的問題,宗教並沒有成型,在猶太教塔木德經書成型的時候,猶太人基督就開始發現猶太教存在著漏洞:如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猶太人否認了天命,否認普世性。否認生命皆可信仰安拉。(猶太教北部經文舊約獨一真神的名字是避諱的,安拉這個名字出現在猶太教北部經書中,前公元700年,當然這個也是避諱的稱呼,安拉在猶太教中等於神的名字)
基督耶穌開始懷疑,尤其是猶太人遭遇的種種,基督認為猶太人並非是上帝的特有選民,而是認為猶太人是一種極度自負的民族性格。另外,猶太人認為除了猶太人有靈魂神性,其他人和其他生物不具備,而且否認了命運,大部分時間是哀怨自己被殺和詛咒,基督認為猶太人並不虔誠,尤其是金牛犢事件,約櫃的事情,和異族打仗死亡的猶太人不從宗教考慮,大部分是考慮自己如何高級,別人如何墮落,從來祈禱神和不研究如何是打仗。基督耶穌開始見到撒旦魔鬼的跡象,夢中的天啟,出現醫學上治病,基督學會的仁愛和謙卑,這個剛好跟猶太人那種自高自大認為自己是上帝特選選民的民族性格相反的東西,因為基督的道路更加接近了神學和更加親近宗教的真理,而猶太民族依然在情緒化和民族歷史上糾結,沒有發展成合格的正宗宗教,就導致了舊約中出現大量安拉(猶太經文避諱上帝之名,又叫耶和華,真實意思是自永自有的永恆之神,一般在猶太人中,尤其是基督耶穌把安拉稱呼為天父,天上的父親,這個跟他是瑪利亞兒子,他是個孤兒有很大關系,基督耶穌在人生遭到了極大的迫害)
而基督教先知基督本身就是猶太人,本身他發現了猶太人被詛咒被天命所應驗,而猶太人這個民族依然因性格和歷史受困,包括和羅馬帝國的掠奪,被當地部族的掠奪,本身是閃族人,人類著名的中東天啟宗教先知阿伯拉罕薩拉的兒子就是猶太人祖先,而小兒子埃及人夏甲的兒子伊斯馬伊則是當今阿拉伯人的祖先,只是猶太教在 前700年前就成為社團,後基督為了形成宗教體系,最後被猶太人認為危及其政權,其實本質迫害基督的原因是,一個其人神學極高,已遠在猶太人拉比之手,哈希姆教團(安拉教團)自古為其所設立,猶太人還有一個叫庫蘭社團,那個地方又號稱古老經書的「死海古經」非信徒和有靈的通神的不可能跟隨這些教團,而基督神性太強,已經遠遠超越了猶太教,屬於最好的先知非他莫屬,另外,醫治病人,樹木,植物,動物,已經從愛上超越了猶太人社會中的種種哀怨,猶太人嫉恨基督教耶穌(爾薩)的神性和哈希姆教團,因為猶太教已經出現了種種漏洞,基督已經說出來,猶太人和當時猶太祭司猶太官員便及忌恨基督,基督天命就是被釘死於十字架,他人生使命一個是傳播安拉(上帝,獨一的神)的信仰。另一個就是他創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基督教有一個說法,什麼都是天啟註定,命運無法更改,這個猶太人的遭遇戰爭被殺自憐自怨的那種民族性格引發了極大的沖突,猶太當權者害怕猶太教被其創立的基督教所打敗,也害怕大部分猶太人該信基督教,猶太人中的猶太明明是基督哈希姆(上帝)教團中一員其實為了金錢就出賣了基督,恰恰說明猶太教有猶太人民族性格包括民族特性的悲劇。因為殺害基督先知爾薩(耶穌)這個事情的真正原因,導致猶太人被屠殺的命運從那還開始無法改變。
猶太人不僅受到基督教屠殺,還被天主教屠殺,被東正教屠殺,被伊斯蘭教屠殺,在中國被當政者屠殺過,河南曾經的猶太人被佛教徒所忌恨,被印度人排斥,被非洲黑人所抵制也被屠殺過:埃塞爾比亞,猶太人民族性格作風都呈現出卑鄙,為人道德不高尚,自高自大,跟所謂的上帝特選的選民根本不相符。猶太人不回報社會,猶太人從來隱藏於隱秘的小集團中,這個也和當時同是伊斯蘭教先知默罕默德的忌恨,因為爭奪耶路撒冷最古老的清真寺,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本是三個宗教最先的中心,伊斯蘭教先知默罕默德是在耶路撒冷得到天啟的(基督教是米迦勒大天使啟發摩西和基督爾薩,伊斯蘭教是第二個天使加百列啟發默罕默德)默罕默德因為爭奪最古老清真寺,穆斯林教團跟猶太教團發生了戰爭,穆斯林教團被殺被逐出耶路撒冷,導致默罕默德決心樹立沙漠中西北角的麥加作為伊斯蘭教的聖地,至於卡巴天房原始是多神崇拜,穆斯林社團跟猶太教團打仗後還跟阿拉伯人打過仗,因為當年伊斯蘭教創立是公元後700多年了,默罕默德先知剛剛是口述,直至四大哈里發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最後定本伊斯蘭教經書才正式教團經文固定化。

無論是基督教,天主教,還是非洲原始宗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包括猶太人散落在各個國家中都跟當地執政者有過沖突或者是被懷疑過,所以猶太人一直久久會被屠殺過。這個跟猶太人的宗教歷史有關系。主要還是迫害殺害先知有關和民族性格為人有關聯。

⑵ 猶太人的歷史是怎樣的

猶太人也屬閃族一系。最早是在黑海一帶的農耕民族,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國進入了西來亞。 成游牧民族。
在公元前先後建立過很多國家。頂盛時 ,是在公元前18紀19紀。所羅門時。曾一度幾乎佔領了整個西亞。還佔了今天非洲的 很多土地。是當時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強的封建王朝。猶太人雖不在四大文明古國這內,但其文明並不四大文明古國晚,更是絲毫 不遜於四大文明古國。在某些方面是完全超越了四大文明 古國的。
但後來所羅門王死後,猶太王國分裂。先是分裂成兩個國家,一個猶太,一個以色列。後來進而分裂成數十小國。公元前五世紀,惡述人強大起來,滅了猶太王國,猶人開始向歐洲遷徙。公元一世紀 羅馬人徹底滅亡了猶太人建立的所有國家。在羅馬人殘酷壓迫下,猶太人幾乎全遷去了歐洲。在北宋時,還有一支遷入了中國。據說現在其後裔生活在河北。
猶太人在歐洲一直飽受欺凌和壓迫。甚至反猶成了歐洲各國的一種政治需要。這種迫害到二戰時達到令人發指的地步。特別是德國人。殺了數千萬的猶人。
二戰後,在美國的支持下,猶太人重返中東。建立了今天的以色列。
猶太人最大的貢獻,就是宗教。今天世界上的四大宗教,有兩個直接是猶太人創建的。基督教 ,和猶太教。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有很大部分其實是來自於猶太教 和基督教的舊約。
猶太人的文字也對今天中東文字有很大影響,猶太人的建築,文學等等都很大程度影響了中東地區,可以說古猶太人,是西亞文明最高的民族,甚至可以說,在猶太人鼎盛時,其文明,是當時世界最高的。

⑶ 猶太人的歷史是怎樣的

猶太人的歷史是一部漂泊的歷史。他們作為閃米特語系的一支,最初出現在兩河流域,內後來又經迦南遷容到埃及。公元前13世紀的時候,在摩西的帶領下出埃及,來到乾旱的西奈沙漠。在西奈徘徊了一代之後,他們決定返回「流淌著奶和蜜的迦南」。回鄉的征戰步履維艱,這一時期,猶太人也經歷了從部落到一個統一的民族的過程。同時,他們也逐漸放棄了游牧性的社會組織,從事耕作或城市職業。

⑷ 誰知道猶太人早期歷史

根據猶太教典籍《希伯來聖經》的記載,猶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一般紀元前20世紀前後的亞伯拉罕、以賽和雅各等人。猶太人在其故鄉「以色列地」上共建立過三個政治獨立的國家,分別是古代的前後兩個以色列王國和於1948年成立的現代以色列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猶太民族開始處於長期流浪散居的狀態。除了在現代的以色列國,猶太人在其所處的國家都為少數族群,並曾經經受了反猶主義的迫害壓制,但猶太人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始終保持了民族信仰的獨立性和連續性。
根據猶太人對聖經的注釋記載,猶太人的始祖是聖經中記載的亞伯拉罕(Abraham,阿拉伯語發音為易卜拉欣(Ibrahim))、以撒(Isaac,阿拉伯語發音為易斯哈格)和雅各(Jacob,阿拉伯語發音為葉爾孤白)等人,他們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雅各是以撒的兒子、亞伯拉罕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和神搏鬥的人」,而且因為他在和神搏鬥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至今為止發現的證明以色列存在的年代最古的證據,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古埃及麥倫普塔赫石碑。當時在迦南地區生存的猶太人是最先奉行一神教的民族。聖經中記載,當時的猶太人在士師(既負有宗教和儀式方面的職能,也擔任法官的角色)領導下,享受著充分的自治。
雅各生有12個兒子,由於約瑟(Jusuf,阿拉伯語發音為尤素福,亦譯成玉素甫)的關系,在七個荒年的第二年遷移到埃及,受到當時統治埃及的喜克索斯人的優待,居住在尼羅河下游,轉變為農業民族。喜克索斯人被努比亞人暴動趕出埃及後,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劇下降,淪為埃及人的奴隸,他們在摩西(阿拉伯發音為穆薩)的帶領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以色列的12個兒子的後代形成十二支族,原來在巴勒斯坦分居,後來統一成一個國家,先由便雅憫支族中的掃羅作王四十年。因此以色列人有了第一位國王:掃羅王。之後猶大支派的大衛王擊敗了周邊亞蘭、腓力士的騷擾,定都耶路撒冷,建立了在新月地區西部稱霸的以色列王國。
在公元前970年,大衛王(David,阿拉伯語發音為達烏德)之子所羅門(Solomon,阿拉伯發語發音為蘇萊曼)成為以色列國王。他歷經10年之久,建造了一座氣勢恢宏的聖殿(史稱「第一聖殿」或「所羅門聖殿」)。但在所羅門死後,北部的十個支族聯合起來,獨立於南方的兩個支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擊敗以色列王國,亡國的猶太人被大批流放至外地,這便是猶太人大流散的肇始。

⑸ 猶太教的歷史

猶太教只相信基督教聖經中的舊約,他們不承認耶穌是基督,他們認為基督是來拯救復興以色列的,讓以色列當世界老大的。
猶太公會迫使羅馬殖民當局釘耶穌基督死於十字架;
猶太公會迫害基督教會,保羅是急先鋒;
保羅皈信基督,猶太公會暗殺保羅未遂;
耶路撒冷第一次反羅馬帝國暴動中,猶太人殺害耶穌基督同母異父的弟弟、教會首腦雅各;
……

阿拉伯帝國擴張,佔領西班牙;
穆斯林奴隸主殺害地中海東岸的基督徒男子,將女子販賣作奴隸,把孩子擄去訓練成敢死隊;
十字軍東征;
奧托曼土耳其帝國滅拜占庭帝國,佔領東南歐,一度侵入中歐;
歐洲對阿拉伯國家實行殖民掠奪;
……

梵蒂岡教廷發起迫害猶太人;
馬丁·路德勸說猶太教徒皈信基督,反復遭到拒絕後號召迫害猶太人;
東正教各國牧首允許教徒迫害猶太人;
……

美國基要派基督徒號召善待猶太人、支持猶太復國主義;
美國福音派基督徒號召將福音工作重點放在穆斯林國家;
美國極端時代派基督徒支持伊拉克戰爭;
……
基督殉難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內容,而猶太人在該事件里所起的作用也決定了兩千年來基督教對猶太人的看法。聖經中記載,腐敗的猶太祭司由於懼怕耶穌日益壯大的號召力,密謀將他拘捕,並交給羅馬人。一群猶太暴民圍堵羅馬總督府,迫使羅馬總督庇拉特(Pontius Pilate)將耶穌關押,嚴刑拷打,最後判處釘上十字架的酷刑。在耶穌前往刑場的路上,猶太平民仍然不依不饒,對耶穌百般侮辱劣待。聖經記載羅馬總督完全是迫於猶太暴民的壓力才決定處死耶穌,他宣判以後,象徵性地當著眾人洗手,聲稱:「我對這個人的死不負責任,這是你們的作為。」 猶太人群高呼:「讓這個人的血濺在我們和我們孩子的頭上!」 (見新約Matthew 27:24-25)

基督教會的創始人聖保羅明確地將耶穌的死怪罪於猶太人,他說:「猶太人弒主耶穌,還迫害我們,他們對上帝多麼不敬,對人類多麼敵視!他們甚至阻止我們向鄉紳階層傳教。他們一向作惡,現在終於惡貫滿盈了。上帝的怒火已經降臨在他們頭上。」 (見新約Thessalonians 2:15-16) 聖約翰的指責更加直截了當:「你們(猶太人)是魔鬼的子嗣,因而你們繼承了他的慾望 - 他從一開始就是個謀殺犯。」 (見新約John 8:44) 猶太人在基督殉難中扮演的角色成為基督教仇視和迫害猶太人的依據。

從神學角度來看,基督教接受聖經的希伯萊部分,也並不否認猶太人曾經是上帝挑選的民族,受賜十戒,承擔將福音傳播到世上的使命。但猶太人辜負了上帝的期望,上帝這才派耶穌來到世間撥亂反正。不幸猶太人非但不承認耶穌是救世主,還密謀將他害死。上帝因而放棄了猶太人,轉爾選擇基督徒來完成這個使命。這就是聖經中希伯萊部分稱為舊約,而基督教部分稱為新約的原因,表明基督徒和上帝有了新的約定(New Testament) 。

早期基督教會的頭面人物毫不掩飾他們對猶太人的敵視。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克里索斯托姆(John Chrysostom)這樣說:「猶太人是人類最無價值的民族,他們淫盪、貪得無厭,他們是最狡詐的基督徒謀殺者. . . 猶太人是弒主的兇手,這個罪永遠無可救贖,無可豁免。基督徒永遠不能停止復仇。猶太人必須永遠活在奴役之下,所有的基督徒都有責任仇恨猶太人。」 中世紀歐洲各地每年復活節前夕都要上演基督殉難的劇目,就是為了提醒基督徒們不要忘記這個血仇。觀看完戲劇的人們群情激憤,往往自發地集會,痛斥猶太人的種種劣行,而歐洲各國復活節前後總會發生迫害猶太人的事件。

歐洲反猶主義的登峰造極之作當屬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滅族大屠殺。這個所謂「最終解決」計劃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地實施,也得到歐洲各國民眾和教會的配合。雖然歐洲人對納粹統治滿腹怨言,但在屠殺猶太人的問題上普遍表現出理解和支持,基督教會兩千年的反猶主義教育應該對此負責。

直到1965年,天主教會才鼓起勇氣糾正這個延續了兩千年的錯誤。這年羅馬教廷發表「梵第崗二號宣言」(Vatican II Declaration of the Relation of the Church to Non-Christian Religious) ,該宣言聲稱:「的確,猶太祭司和追隨者促成了基督的殉難,但基督的遭遇不能不加區別地怪罪於當時以及現在的猶太人。雖然基督徒是新的上帝子民,但猶太人不能如同聖經里那樣被視作上帝拋棄或詛咒的人民。」 現任教皇保羅二世尤其致力於修補基督教和猶太人之間的緊張關系。但反猶主義情緒依然在現代西方社會若隱若現,根除這種荒謬的思想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⑹ 猶太人歷史

種族歷程
建國前夕
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猶太人有了自己的居住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移民浪潮。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移民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移民。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建立國家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里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斗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後來那裡被稱為「約旦河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沖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20世紀60年代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干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20世紀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沖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干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盡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准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地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20世紀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侵略,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1982年9月16日,以色列支持的基督教民兵製造了慘絕人寰的貝魯特大屠殺,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沖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在1980年代裡,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總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了一個政黨聯盟的協議。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佔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在暴動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20世紀90年代
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導彈擊中。導彈並沒有直接殺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為不正確使用預備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愛國者導彈碎片擊中而喪命。
在1990年代早期,蘇聯的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移民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移民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
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為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
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贊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倫(Hebron)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
2000年後
巴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的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旋下於2000年在戴維營進行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巴拉克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沙地帶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阿拉法特拒絕這個提議。
2003年6月4日,在喬治·沃克·布希主持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於約旦相會。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暴動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艾里爾·沙龍挑釁性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艾里爾·沙龍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的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沙龍開始從加沙地帶進行單邊的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
在艾里爾·沙龍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後,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多數派席位。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沖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沖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恐怖襲擊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沖突殺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

⑺ 猶太人的歷史

猶太人[1](希伯來語:יהודים)乃是指猶太教民,或者更籠統意義上所有猶太族人(也被稱為猶太民族),是族群體既包括自古代沿傳下來的以色列種族,也包括了後來在各時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猶太宗教的人群。從廣泛的角度,猶太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嚴格的宗教奉行者。正統派猶太教和保守派猶太教界定一個人是否屬猶太人的標準是要看其母親是否是猶太人,如果其母親是猶太人無論她的子女是否信仰猶太教還是信仰基督教或者是無神論者她的子女也被承認為猶太人。卡拉派(Karaism)界定方法剛好相反,卡拉派認為父親是猶太人他的子女就是猶太人。自由派和改革派認為,主要母親或者是父親有一方是猶太人並按照猶太人的風俗習慣來撫育子女,他們的子女就是猶太人。
從民族宗教上講,猶太群體原來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一個游牧民族,最初被稱為希伯來人,意思是「游牧的人」。根據記載他們歷史的《聖經·舊約》傳說,他們的遠祖亞伯拉罕(阿拉伯語發音為易卜拉辛)原來居住在蘇美爾人的烏爾帝國附近,後來遷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帶)。他有兩子,嫡幼子以撒成為猶太人祖先,根據《古蘭經》的記載,其與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長子以實瑪利(阿拉伯發音易斯瑪儀)的後代就是阿拉伯人。但根據基督教《聖經》記載,以撒有兩子,長子以掃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次子雅各是猶太人的祖先,而以實瑪利流亡埃及不知所終。

⑻ 猶太民族的發展歷史

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以色列國分裂後與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國對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巴比倫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徵,其他10個支派於公元前721年亞述滅亡北方王國後四散而同化於其他民族。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各派猶太人都承認由猶太婦女所生者即為猶太人,而改革派則認為,雙親中有一人是猶太人者即為猶太人。一般地講,從純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猶太人環境中而保留猶太教許多基本教義的社團,作為整體被認為真正猶太人,但作為個人,這種人不能任意同猶太人結婚。
猶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國有580萬,以色列442萬,法國60萬,俄羅斯60萬,烏克蘭44.6萬,加拿大36萬,英國30萬,阿根廷25萬,南非11.4萬,澳大利亞10萬,巴西10萬。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⑼ 猶太區的歷史

在中世紀猶太人在歐洲屬於少數種族、由於種族歧視而比較貧困。很多歐洲城市設立了猶太區、猶太人只允許在此區域內居住。西方語言的詞彙「ghetto」(隔都)就是中世紀威尼斯共和國的猶太區名稱而來。十八世紀,拿破崙嚮往宗教平等,在他侵略歐洲其他國家時,解除了許多西歐城市的猶太人必居猶太區的法律。十九世紀的猶太解放運動(Jewish emancipation)再次同等化歐洲猶太人的地位。二十世紀,二戰時期希特勒暫時復原了猶太區的法律,後又掀起了猶太人大屠殺。
西方語言里的「ghetto」已經不用來稱呼猶太區,一般用來稱呼市區中的貧民區或少數民族的聚居區。

⑽ 猶太人的歷史 是如何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

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以色列在立國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鄰國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鄰之手。」盡管歷屆以色列總理一再重申這一呼籲,但始終遭到拒絕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斷襲擊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國家不僅支持和鼓勵襲擊行動,而且還實行經濟和外交抵制,封鎖以色列海運的國際航道並挑起全面戰爭。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對蓄意挑釁作出反應。1973年,以色列擊退了阿拉伯鄰國同時從三條戰線發動的全面進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屢遭恐怖分子的襲擊,以色列採取行動,摧毀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動的基地。

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應貝京總理邀請訪問耶路撒冷,從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這次訪問導致了雙方的談判,其結果是1979年3月26日簽署《埃以和平條約》並達成《戴維營協定》,該協議包括實現中東和平的有關條款及就1967年以來以色列管理的猶地亞、撒馬利亞及加沙地帶未來地位所做的一項安排。隨著這些地區在1987年爆發了暴力抗議行動,阿以沖突的焦點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確信有關各方只有通過直接談判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對由美俄主持下,於1991年10月30日在馬德里舉行的中東和平會議提供的對話機會表示歡迎。這次會議使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以及約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團坐在一起,為以色列隨後與其每個阿拉伯鄰國間的雙邊談判及為解決區域問題舉行多邊會談奠定了基礎。

猶太人將自己稱為「記憶的民族」。亞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隸生活,先知的言行,賢人的智慧,民族的歷史、與聖城耶路撒冷的關系,猶太人靠著「記憶」將這些繼承下來,並告訴子孫過去所發生的一切。說猶太人是「記憶的民族」,是為了表示他們記憶和繼承歷史的遺產。在這些記憶中,不光有民族的偉業和光榮,還有那些迫害、離散、痛苦和失敗。猶太人通過記憶,將這些痛苦和教訓世代相傳,以警後人。

歷史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烙印的記錄。猶太人認真記憶民族歷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過這個方式,讓離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認識到猶太人的一體性。但是,歷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對人格的全方位啟發,這一點猶太人也是相當認同的。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教育不僅是強調光榮的歷史,還要正視歷史中的失敗、挫折、迫害和沒落,從中進行反省,取得教訓。在這層意義上,猶太人試圖將教育定義為「痛苦的教育」。他們不但告訴孩子們人生有喜悅和幸福,更告訴他們人生會有黑暗和失意。

普陵節(也稱普珥節)就是每到二或三月舉行的化裝遊行。在古代,成為王妃的猶太人以斯帖曾經不惜一切地拯救過猶太人的生命。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段歷史。

在普陵節上,人們要吹笛、敲鍾,孩子和大人們都化裝上街遊行。在進行這個愉快的遊行之前,孩子們必須學習這個節日的由來。以斯帖曾經捨身向國王通報屠殺猶太人的陰謀,結果陰謀的主犯被處決,猶太人在千鈞一發之際保住了生命。表達猶太人的感謝之情就是普陵節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歷時八天的獻殿節。在古代,為了反抗希臘的暴政,馬喀比派舉行起義,恢復了猶太人自治。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次起義而設的。在這個節日里,人們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褻瀆和猶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剝奪的歷史進行學習。

還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臘軍隊親手破壞了耶路撒冷神殿。為了紀念這次事件,每年八月猶太人都會回顧歷史,實行一天的絕食,祈禱神殿的再建。

另外,還有西班牙的猶太人遭流放,猶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彈壓,被徵收苛捐雜稅,一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殺,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關,猶太人都會調查清楚,詳細地記載和記憶。

猶太人選擇的使命就是不再讓這些悲慘的歷史重演。過去的苦痛就是將來的教訓,所以,猶太人會把這種使命傳於下一代,告訴他們:對人生不能採取安逸的態度;對民族、對世界都要有責任感;學習歷史不應該只停留在過去,還要對未來敞開自己的胸懷。

一個民族擁有自己的歷史,一個人同樣也擁有自己的歷史,比如人的成長、體驗、家庭、朋友和故鄉。每一種體驗都和有關的歷史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大的歷史板塊。歷史就是個人和他所在共同體的產物。學習歷史不是要羅列過去的歷史事件,而是要考慮這些事件和現在之間的關系以及它所具備的意義。對猶太人來說,歷史就是對現在的挑戰和對未來的發問。

舉例來說,猶太人的教科書中不會單純記錄猶太人怎樣遭法西斯屠殺,而是要設問:如果你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會怎樣對應?學生們會被要求參考先人寫的各種關於集中營生活的文章,把自己想像成受害者。根據情況不同,有的人如果有從集中營中倖存下來親戚朋友,可以與他們進行座談,聽一下最真實的體驗。

學生們通過這樣的學習,更能直觀地認識歷史,從中進行反省和看到未來的方向。法西斯德國的罪惡再不可饒恕,也要和德國人民建立友好的關系,這就猶太人對歷史採取的歸納法的態度。從失敗中,能認清善與惡,正面事物和負面事物,並進行區別。猶太人最忌諱的就是無視事實,對所有的事物都做一刀切式的規定。由柳洪平創建。

熱點內容
建築教師招聘 發布:2025-01-20 03:47:12 瀏覽:847
生物鍾的調節 發布:2025-01-20 03:32:51 瀏覽:436
教師師德個人事跡 發布:2025-01-20 01:15:46 瀏覽:216
地理陳美麗 發布:2025-01-20 00:55:43 瀏覽:692
北京教育考試院網址 發布:2025-01-19 23:59:07 瀏覽:277
cf對講機怎麼用 發布:2025-01-19 22:33:56 瀏覽:560
幼兒園教師師德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9 21:55:36 瀏覽:795
梧州市第十四中學 發布:2025-01-19 21:37:16 瀏覽:54
宣城教師 發布:2025-01-19 21:32:43 瀏覽:200
師生會美篇 發布:2025-01-19 21:16:12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