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課

歷史課

發布時間: 2020-11-18 16:22:25

『壹』 怎樣才能講好歷史課(優質課)

我雖然不是歷史老師,但我很喜歡歷史,給你一點個人建議:
(我先看了看什麼是優質課,老了啊)
1、任何歷史都脫離不了背景。把背景交待清楚,才能讓學生們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從整體上有所掌握,不斷章取義,要培養學生全面的歷史觀、
2、歷史脫離不了人物,我覺得講歷史應以講人物為主。在開始下一堂之前,讓每一個學生自己學習掌握一個歷史人物事跡,自己講出來,並做一個簡單評價。
3、每一個人看歷史都是不一樣的。可以組織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們互相辯論,評價歷史事件、任務等等,在辯論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貳』 怎樣才能學好歷史課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叄』 如何上歷史課

歷史課是一個需要極強代入感的課程,比如給你講唐朝,老師一定要讓學生感知到唐朝時期的氛圍和景象,對唐朝的人物和事件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對於老師的語言功底要求是很重要的。
假如你的歷史老師上課平淡無奇,只是對於課堂知識的反復重申和總結,那你就做好筆記,課外多閱讀。如果你老師上課富有感染力,你需要做的就是仔細聽課就好了,多做題。順帶說一句,學校課程,無論哪一科多做題是最主要的。

『肆』 如何有效地教好歷史課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是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結合。
第一、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 向)的聯系,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所謂關聯,應該有三個方面:1.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2.一堂課 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3.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後一種聯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 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系課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 課文中提到的首次用於戰爭的簡陋的飛機、笨拙的坦克、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學時可聯系現在先進的水陸兩用 坦克、隱形飛機、海灣戰爭中的「飛毛腿」和「愛國者」導彈。教師略加講解,學生即可饒有興趣地了解到武 器發展的粗略歷史,明白現代技術的巨大進步給未來戰爭帶來的殘酷性。
第二,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 在實踐中,我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 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採用教師提問題讓學生 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
第三、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願意聽、樂於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 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 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 、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雲團長達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盪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 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傑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 ,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 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伍』 歷史課怎麼

好好的備課,以課本和教輔材料為輔助,結合歷年考試大綱,應試教育,沒辦法

『陸』 歷史課,歷史課

小字部分作為正文復的補充制,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和證實力。正文是是學生必須學習的部分,而文中的小字部分只是對正文內容進行說明,起到了豐富正文的內容,增強正文的說服力的作用,對小字部分的閱讀沒有明確的要求。小字部分的內容包括人物介紹、文學藝術、個人小傳、生產事項等,這些內容增加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豐富了知識點,增加了內容的細膩性,有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柒』 學校為什麼要開歷史課啊

學校開歷史課是為了讓你分享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經驗。就好像你作為個人,也會有生活經驗、社會經驗、工作經驗、戀愛經驗,經驗越多,做事就越穩。有經驗的人,會把經驗傳授給沒經驗的人,給他節省學習的時間。當然,這個「學徒」也還是需要自己去體會,不能光靠師傅的理論。物理課、數學課是一樣,歷史課也是如此。你了解了人類歷史,就會避免犯前人的錯誤、避免走前人走過的彎路、以較短的時間獲得人類幾千年累積的智慧。要知道,很多歷史教訓是用千萬人的鮮血換來的,十分寶貴。

當然,中國的歷史課可能走得太偏,也把真正的歷史改得面目全非,全當作一種教育工具了,這就另當別論。你從中國的歷史課本上學到的未必是真東西。但這不是你不學歷史的理由。

『捌』 如何上好歷史課

多講講聞人趣事,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或者說是小說杜撰
在講課的時候多穿插一專些這樣的小故事我想會吸屬引很多同學的
在講到某個歷史事件的時候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甚至可以讓學生「穿越附身」到某個歷史人物身上,讓學生可以思考揣摩這一事件人物心理啊什麼的

甚至可以自己憤青一些,發表自己的言論,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一些看法。

『玖』 什麼是一節好的歷史課

一節好的歷史課是什麼樣的?
我們能見到的評價標准有很多。有的面面俱到,從課前預習到課後檢測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目標要求;有的突出特色,或者強調自主學習,或者強調研究學習,或者強調情境學習……。眾說紛紜,很難有統一的完美方案。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讓老師來回答,去問問學生,一個學校那麼多歷史老師,你喜歡哪個?為什麼?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們就能總結出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課堂,老師該如何去做。據調查,學生喜歡歷史課的理由有:好玩、不枯燥;老師人很幽默,長得帥;能學會思考,增長認識;能解決學習的困難等等。這些話看起來很平常,但它揭示了學生眼中一堂好課的標准:引起學生興趣;贏得學生喜歡;提高學生能力;教給學生方法。做到了這幾點,一節好的歷史課就不在話下了。
一、引起學生興趣
「歷史都是過去的事情」,距離學生年代比較遠,按照課本講出來往往變得很枯燥。不能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感受,引不起學生興趣是導致學生厭惡學習歷史的重要原因。歷史課堂教學如果能夠合理創設有效的歷史「情境」,幫助學生通過具體形象的感知和歷史場景的體驗,實現歷史的「重演」,就能激起積極的學習情感,進而達到落實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歷史思維的培養目標。
我校宿春娣老師在《鴉片戰爭》一課就運用了情境創設的方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在講到《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英國貿易狀況》時,她是這樣說的:
英國欲將大機器生產出的商品打入中國市場,當面對著新奇的洋貨,一個中國家庭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兒子:爹爹,街上賣洋布了,可好看了。
父親:好看管什麼用?結實才行。
兒子:那洋布又細又結實。
父親:光結實管什麼用,便宜才行。
兒子:那洋布可便宜了。
母親:再便宜也要花錢,媽媽給你織,咱一文錢都不用花。
宿老師通過創設一個中國普通家庭關於英國輸入洋布的對話場景,生動再現了鴉片戰爭前中英正當貿易的狀況。這種教學方法符合了學生的實際認知和生活體驗,彷彿就是他們自己家庭每天都會發生的關於社會問題討論的再現,一下就拉近了距離。通過這段簡短的對話,把「鴉片戰爭前中英正當貿易受到中國自然經濟的頑強抵制,英國處於入超地位,不得不通過罪惡的鴉片走私來扭轉貿易逆差」的歷史結論讓學生在興趣中輕松地接受了,避免了傳統教學糾纏於「自然經濟」、「出超」、「入超」、「貿易逆差」等概念的枯燥教學。
我校欒艷老師在《太平天國》一課的講述時也運用了這樣的方法來突破難點。她是這么講的:
李富貴是個廣西桂平的農民,今年18歲。前幾年,他和同村的幾個夥伴一起加入了「拜上帝教」,又跟隨太平軍參加起義。到天京的那年冬天,《天朝田畝制度》頒布了,李富貴和夥伴們十分高興。
李富貴家裡一共五口人,他是家中的老二。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個12歲的弟弟。他很想知道,按照制度規定,他們家裡可以分多少田土?
一晃收獲的季節到了,不用交租給東家了,全家都很興奮,但又聽說除了留足吃的糧食,其餘的通通要交到天國的國庫去。娘發愁了,大姐年底該出嫁了,拿什麼去辦嫁妝呢?卒長說不用愁,這些費用都由國庫統一開支。
《天朝田畝制度》頒布沒多久,大夥的高興勁兒過了,很多人開始懶散,你說這是怎麼了?
看完「研習材料」和「情景再現」後,想一想,怎麼理解李富貴一家「高興、興奮、發愁、高興勁兒過了」這些心情?
對《天朝田畝制度》的認識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傳統講法就是引用《天朝田畝制度》的歷史資料,從太平天國的土地分配製度和產品分配製度來說明太平天國這個改造國家方案的革命性、局限性和空想性,進而證明這個方案行不通。這種教法對於難點的突破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能力,不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從而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欒老師發揮她文字能力強的特點,合理創設歷史情境,帶著學生像閱讀故事一樣分析一個普通太平軍戰士的心路歷程,這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李富貴「高興」是因為分到了土地,「興奮」是因為不用交租了,滿足了農民渴望得到土地,支配勞動果實的願望,證明了方案的革命性,可以調動農民參加革命;「發愁」是因為除了口糧外要統統上繳國庫,姐姐的嫁妝沒法置辦,這超出了農民的願望,證明了方案的局限性;「高興勁兒過了」是因為農民並沒有真正得到多少好處,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所以「很多人開始懶散」,證明了方案的空想性。
這種教學方法避免了生硬的說教,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太平軍戰士的心情變化,不斷解答各種心情變化帶來的疑問,進而形成對《天朝田畝制度》的認識,在合理的歷史再現中實現了對難點的突破。
創設合理的歷史情境,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引起學生興趣是一堂好的歷史課必備的條件。
二、贏得學生喜歡
通過創設情景的辦法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如何使學生把對歷史課的注意力保持下去,直至愛上歷史課呢?那就需要真正贏得學生的喜歡。
老師靠個人魅力可以贏得學生的喜歡。比如擁有或瀟灑或優雅的教態,能夠運用生動幽默的語言,把枯燥的課本進行通俗易懂的講解,能夠用多種手段和全面而扎實的專業知識去構建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營造出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等等。這些都是上好一節歷史課的重要前提。
「現實是凝固的歷史,歷史是流動的現實。」歷史課講的是過去的事,但如果能夠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水平,做到引起學生的時代共鳴,增強學生現實的直觀感受,發揮符合學生水平基礎上的參與,更能贏得學生的真正喜歡。比如立足於本區由「大拆遷、大改造」階段轉向「大建設,大發展」階段的熱門話題來講述改革開放的歷程,運用本區作為山區、老區、礦區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來結合課堂知識學習,發掘這些時代和生活的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校本課程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等等,做到歷史與時代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歷史與研究相結合。

『拾』 怎樣上歷史課

一 教學設計
在教學設計上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盤考慮,整體籌劃,具體安排,細心組織,處理好教材的使用,體現出新課標的理念,發揮出自己的教學特長,展現出自己的教學特色。這樣才符合新課標關於歷史教學設計的要求。
作為教學設計者,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初衷主要是讓學生在歷史教學中通過認知歷史過程,運用歷史思維,全面、辯證、客觀、發展地看待人類社會的各種復雜現象,能夠實事求是地分析歷史事物,這就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應遵循一項原則:論從史出,論中有史,史中有論。
教學設計成功與否,要看是否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是否有利於展現教學內容;是否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以中國歷史第三冊第一單元為例:
中國歷史第三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反映的是清末歷史,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期,所體現出封建制度的弊端是導致中國屢遭外敵欺辱的根源。教材通過侵略戰爭和民族救亡運動來展現主題的,而兩者之間也存在必然因果的聯系。
所以在教學設計時要注意:(1)教學的主題核心是什麼?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這是首要的。在研讀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的基礎上,抓住學習主題重心所在,有了主軸,綱舉才能目張;(2)主題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要點?根據主題核心,對教學范圍、層次等進行分析、把握內容;(3)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什麼?目的在於避免教學中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隨意和零散;(4)弄清單元中各課課題之間以及與主題的關系,最終在圍繞單元學習主題下,整體思考這一教學時段的教學策略和方式,以及資源整合。
教學資源整合主要有:(1)教學材料的整合;(2)教學方式的整合;(3)教學活動的整合;(4)作業練習的整合(整合時要遵循簡單實效的原則)。使每節課在材料類型、教學方式、活動組織形式、練習訓練上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又在整體上構成聯系和配合。
二 教學手段
當前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教師的講授只是輔助手段而已,有的人甚至不講課。不少教學理論的專家都在說要以學生為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和合作學習為主,所以教師不能夠多講課,有些地方甚至以時間為量化標准,越線即判為不當,帶上「緊箍咒」。我的看法:要講,要講好,而且不能少講。
這是為什麼?
理論上,教師、學生、教材是三位一體,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將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材則是二者的中介。教師向學生傳授教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教材。
從歷史課的性質上講,歷史學科具有其本身的特點,它是一種典型的知識性課程,因此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的常規形態。教師在課堂講授歷史知識是完成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
從歷史知識傳遞上看,歷史反映的是過去的人類活動。是不可能通過實驗方式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直接通過觀察所得,而大多數只是通過間接方式傳遞。一般情況下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有:聽、讀、看等方式,聽課則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主渠道。教師在教學中是主導者,而歷史課的思想性、導向性、科學性、教育性等只有在歷史教師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無論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學法的指導,還是其他方面都與老師的指導有最直接的關系,這也離不開老師的正面講解的原因。課堂講授在歷史教學中是必然的。我們在實際教育教學生活中,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老師,願意上什麼樣的課,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師的講授質量決定的。
三 多媒體的運用
現代化的教學,包括現代化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也包括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手段。當前的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已是比較普遍的情況了。可以說,這幾年來歷史課堂教學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內容的整合是一個突出的表現。
現代信息技術功能多樣、信息量大、合成性高、直觀性強,具有情境感、立體感、動感,甚至可以模擬空間,「一網打盡」等。然而,像任何技術一樣,其科技含量高不高固然重要,但使用技術和享受技術的人來說,技術的運用是否實用,是否有效,才是最重要的。就這一點講,課件的製作與運用關鍵在於是否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展現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
在教學實際中,存在著課件製作不當、效果不佳的狀況。諸如:課件所顯示的文字資料,內容過多且字型大小過小,密密麻麻充滿了整個界面,學生在下面讀起來既費時又費力,甚至坐在後面的學生看不清楚,選用和展示圖像清晰度太低,模糊不清;課件的底圖與文字的色彩反差小,使得文字的顯示不甚清晰,如黑底藍字、藍底綠字、粉底紅字等;在對課件中文字標題編輯時,「預設動畫」未進行靜音,使文字顯示時帶有聲響,對學生的觀看產生干擾;在界面的角落設有動畫圖標、晃動的小人等,沒有實際意義又不含學習信息,卻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一項歷史知識編排過多的圖片,如一個人物,有頭像、坐像、工作像與他人合影等好幾幅照片,眼花繚亂,信息重復。以及影視資料未經剪輯、冗長拖沓等。這些情況都可能影響到課件教學實際效果。
這些問題從技術角度上講,都是不難解決的。關鍵是在備課時要考慮到,教師所有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就像我們不是為了表現自己的知識淵博、嗓音洪亮、音色優美而進行教學一樣。運用多媒體課件不是因為這是新技術,不用就顯得不時髦,而是為了提高教學實際效果,使這種先進的教學技術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服務。這就是說課件的製作與運用要圍繞著教學目標的達成,要切合教學內容的實施,要有助於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進行,要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目的與態度、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習策略與方式、學習方法與途徑等方面的提升與發展。反之,則要考慮有沒有使用價值了,因為任何技術都可能有「雙刃劍」的情況,用得不好反倒不利,不如不用,所以在應用課件時也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時時處處考慮到學生接受課件演示時的認知活動。
在課件的實際的效果上,還有一個重要方面,這就是給教師工作帶來的效果。製作的課件是否有助於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是否有助於教師教授教學內容,是否有助於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這些都是在編制課件時需要考慮到的。如果課件的使用反而削弱教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影響教師順利地進行教學,甚至是使教師被課件牽著鼻子走,那課件效果就有問題了。
四 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歷史教學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是新課改所倡導的精神,歷史課程標准也提出了歷史課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很多中學歷史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體現這一課程理念,在講授歷史問題時注意聯系實際問題,包括聯系當前國際局勢的問題、現實社會問題、實際生活問題、學生思想問題等等,力圖為歷史課注入新的活力。
毋庸置疑,歷史與學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演變的結果,古今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從歷史教學角度上講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確實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歷史與現實進行聯系,引導學生從歷史中看現實,從現實中看歷史。教師應當認識到,這種聯系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歷史,認識現實。即使是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也要從歷史的角度上進行發掘,通過對歷史的經驗教訓的探討,用歷史的視野來觀察社會與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基於歷史感的生成的。歷史感的培養並非總是局限於歷史本身,有關當今的知識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為直接地幫助理解過去。然而,認識歷史的過程,運用歷史思維,汲取歷史的智慧,並不是讓學生機械地、簡單地記住某些現成的結論,更不是讓學生鸚鵡學舌般地說出幾句響亮的大道理,而是要使學生學會用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歷史眼光來看待人類社會的各種復雜現象,能夠實事求是地分析事物。教學中進行古今的聯系,應當認識到以下幾點:
1.要寓論於史,而不是直接說教
揭示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是歷史認識和歷史解釋的表現,這種認識或解釋是基於歷史的實際。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展現了歷史的發展與演進、變化與延續,其中的知識本身已內含了一定的價值取向,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不是外來附加的。
2.要具體生動,而不要空泛議論
歷史知識和歷史認識都是具體的,是來源於歷史上曾是活生生的人與事,學生要能夠真正掌握知識和提高認識,其前提是對歷史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學生只有在其認知系統中構建起具體的知識及概念結構,才能進而生成相應的觀念和認識。歷史教學的大忌之一,就是脫離具體生動的歷史本身而進行憑空論說。
3.要有機結合,而不要牽強附會
任何事物之間建立聯系的意義,關鍵都是確立他們內在的、本質的、有機的聯系,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也是這樣,通過實事求是的有機聯系使學生更好地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現實,而不是簡單地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劃上「加號」或是「等號」。
古有成語「畫蛇添足」、「屋下架屋」、「床上施床」,喻其多此一舉,必是弄巧成拙。歷史課上的聯系實際,尤其要避免不實在的做法。
總之,教師教得活,學生學得活,教材用得活,教學搞得活,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精闢分析,教學設計的精細,教學資源的准確運用。

熱點內容
怎麼查qq 發布:2025-04-30 22:36:31 瀏覽:575
如何訪問外網 發布:2025-04-30 21:13:09 瀏覽:679
什麼犬什麼什麼 發布:2025-04-30 21:08:56 瀏覽:437
北師珠教學管理系統 發布:2025-04-30 19:19:56 瀏覽:919
教師暑期感悟 發布:2025-04-30 18:35:46 瀏覽:507
數學書2年級 發布:2025-04-30 16:22:56 瀏覽:664
老師磁力下載 發布:2025-04-30 15:38:26 瀏覽:478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5-04-30 15:34:06 瀏覽:125
顏色英語單詞 發布:2025-04-30 15:25:42 瀏覽:350
語文象徵 發布:2025-04-30 13:58:28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