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山歷史

中山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04:04:53

1. 中山市的歷史

中山市廣東省轄地級市,是中國4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介於東經113°9′2″至113°46′,北緯22°11′12″至22°46′35″之間,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古稱香山縣,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1152年設立香山縣,1925年,改名為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地級城市。
中山市是著名的僑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素有華僑之鄉、廣東省曲藝之鄉(粵劇)的美譽。
中山連續多年保持廣東省第5的經濟總量。中山與順德、南海、東莞一起稱為廣東四小虎。[1]
中文名稱中山
外文名稱Chungshan City、Zhongshan
別 名香山(舊稱)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24個鎮街(即18個鎮、6個街道)
政府駐地東區街道松苑路1號
電話區號0760
郵政區碼528400
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中南部
面 積1783.67平方公里
人 口312.09萬(六普常住)
方 言以粵語-廣府片為主,有中山閩語/客家語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孫文西路步行街、岐江公園、孫中山故居、中山城
機 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珠海機場
火車站中山站、中山北站、小欖站
車牌代碼粵T
歷史名人孫中山、唐紹儀、阮玲玉、楊仙逸
市 花菊花
友好城市美國檀香山市、日本守口市等
GDP2638.93億元 (2013年)
現任領導書記:薛曉峰 市長:陳良賢
古代
中山古稱「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
廣東中山城市風光(78張)
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區的白水井遺址、大涌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製石器、夾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後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范等物。[2]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後,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
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
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斗,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寶安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2]
近現代
廣東中山(15張)
辛亥革命後屬廣東省。1925年(民國14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縣。1949年後,先後屬珠江、粵中、佛山地區。1953年3月12日內務部批准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中山縣。198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7日,升為地級市。
1951年1月,中山縣設置1個區級鎮(石岐鎮)、11個區。1953年3月改設17個區、3個區級鎮。同年6月,中山縣分出珠海縣後,全縣設15個區,3個區級鎮。1955年8月,全縣各區均以區(鎮)所在地命名。1957年2月,撤區改設鄉,15個區改劃為34個大鄉。
1958年8月,各大鄉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全縣34個公社合並為7個大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全縣共轄34個耕作區。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為石岐鎮;12月,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縣級鎮,仍稱中山縣石岐鎮,屬中山縣和佛山專區雙重管轄。1961年8月,恢復區建制,其中張家邊區轄欖邊、南蓢、翠亨等7個公社。1963年初,撤銷區建制。
1976年12月,全縣設3個區級鎮、25個公社。1983年11月,撤銷公社,改稱區公所,下轄鄉(鄉級鎮)。1984年2月,撤銷石岐鎮,設立中山市石岐中區、石岐煙墩區、石岐岐江區、石岐蓮峰區、石岐西區,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該5個區稱作城區。1986年7月,從南蓢區劃出4村成立翠亨村鎮;12月,撤區改鎮建制,並擴大市區范圍,郊區和環城、張家邊劃入市區。[3]
2011年中山市官方宣傳片
2行政區劃
編輯
沿革
1995年,轄9街道24鎮:中山港街道、中區街道、東區街道、西區街道、郊區街道、環城區街道、岐江區街道、蓮峰區街道、煙墩區街道、三鄉鎮、三角鎮、大涌鎮、小欖鎮、五桂山鎮、古鎮鎮、東鳳鎮、東升鎮、民眾鎮、沙朗鎮、沙溪鎮、坦洲鎮、坦背鎮、板芙鎮、阜沙鎮、南頭鎮、南朗鎮、神灣鎮、浪網鎮、黃圃鎮、港口鎮、翠亨村鎮、橫門鎮、橫欄鎮。市政府駐東區。
1996年9月,將中區、煙墩區、蓮峰區、岐江區4個街道合並為中區街道;同年12月,石岐郊區街道改為北區街道。1998年1月1日,環城區街道正式更名為南區街道。1998年,撤銷翠亨村鎮、橫門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南蓢鎮。1998年8月,撤銷管理區。1999年,撤銷沙朗鎮並入西區街道,撤銷坦背鎮並入東升鎮。
2000年5月,撤銷中區街道辦事處和北區街道辦事處,組成石岐區街道辦事處;撤銷浪網鎮,將其並入民眾鎮;6月8日正式實施。至2000年底,全市設置19個鎮、4個街道、1個開發區,轄94個居委會、400個村委會。
2002年,中山市轄5個街道(東區、西區、石岐、環城、中山港)、19個鎮(港口、三角、民眾、南蓢、三鄉、坦洲、神灣、板芙、大涌、沙溪、橫欄、古鎮、小欖、東鳳、南頭、阜沙、黃圃、東升、五桂山),400個村委會、124個居委會。
2003年9月1日,南蓢鎮更名為南朗鎮。2005年11月10日,撤銷五桂山鎮,設立五桂山街道辦事處。至此,中山市轄6個街道、18個鎮。
2008年末,中山市戶籍總人口14643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2615人。轄6個街道(石岐、東區、西區、環城、中山港、五桂山)、18個鎮(港口、三角、民眾、南朗、三鄉、坦洲、神灣、板芙、大涌、沙溪、橫欄、古鎮、小欖、東鳳、南頭、阜沙、黃圃、東升)。市政府駐東區街道。
2009年末,中山市面積1770.42平方千米,轄6個街道、18個鎮,120個社區、159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東區街道。
區劃
中山市是中國四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截至2011年9月1日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6個街道、18個鎮;鎮(街道)下轄若干個行政村和社區;行政村下轄若干村民小組,社區下轄若干居民小組。鎮辦事機構為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機構為街道辦事處;行
中山行政區劃圖
政村辦事機構為村民委員會,社區辦事機構為社區居民委員會。
6個街道
18個鎮
石岐街道、東區街道、西區街道、南區街道、五桂山街道、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即:中山港街道)
黃圃鎮、南頭鎮、東鳳鎮、阜沙鎮、小欖鎮、東升鎮、古鎮鎮、橫欄鎮、三角鎮、民眾鎮、南朗鎮、港口鎮、大涌鎮、沙溪鎮、三鄉鎮、板芙鎮、神灣鎮、坦洲鎮
3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中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出海口。地理坐標:東經113°9′2″至113°46′,北緯22°11′12″至22°46′35″。市境面積1800平方公里,東與深圳市、香港隔海相望,中山港至香港51海里;東南與珠海市接壤,毗鄰澳門,石岐至澳門60公里;西面和西南面與江門市、新會市和斗門縣相鄰;北面和西北面與廣州市南沙區和順德市相接;馬鞍和大茅等海島分布在市境東西的珠江口沿岸。
地形地貌
中山市地形平面輪廓似一個緊握而向上舉的拳頭,南北狹長,東西短窄。地形配置分北部平原區、中部山地區和南部平原區。平原面積約佔全市面積的68%,山地佔25%,河流佔7%。市境三面環水,境內主要水道從西北流向東南,5000多條河涌和人工排灌渠道縱橫交織,互相連通,以沖口門為頂點呈放射狀的扇形分布。中山地形是在華南准地台的基礎上,經過漫長的氣候變化和風雨侵蝕,形成了以沖積平原為主,低山丘陵台地錯落其間的水鄉地形地貌。平原基底是花崗岩,屬淤積浮生平源。
中山市平原面積約1242平方公里,由低山丘陵分隔成三大片:北部平原,范圍東起張家邊,西至古鎮,北達黃圃,南到石岐附近,面積約850多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廣闊的平原;南部平原又稱金斗灣平原,南及東南與珠海市接壤,西南傍磨刀門水道,北和西北背靠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高丘陵,面積約11O平方公里,是市內第二大平原;西南部平原,位於磨刀門水道中游東側,面積近100平方公里,地勢偏低,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地下水位高,是市內低層土壤分布地區。灘塗主要分布在市境東面沿海、西南部沿海和河岸,有的已越過橫門外側,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26公里,瀕臨珠江口伶仃洋一帶,大部分屬淤泥質海岸,由於沖積物不斷下沖沉積,灘塗面積不斷擴大,西、北江河口逐年向外伸展,成為新的沖積平原。
中山市低山丘陵台地位於市境中部偏南,面積約400平方公里。以五桂山為主脈,與周圍諸山形成全市低山丘陵台地的主體,海拔高度多在100至300米之間,300米以上山峰10多座。山脈行列有卓旗山、旗山、長腰龍山、大尖山、南台山、周東坑山、白雲逕山、五桂山、飛雲洞山等9條山列,其中五桂山最高,海拔531米,山列較連續,地勢雄偉,東南坡延至珠海市境。竹篙山區位於五桂山以西,西至磨刀門水道,面積較五桂山區小,基底以花崗岩為主,抗風化力較強,山勢較高峻,有300米以上高峰5座,最高峰白水林達473米。五桂山區和竹篙山區的低山丘陵,基本都有植被覆蓋;在溪流發育的溝谷,喬木和灌木叢較多。山區丘陵外圍,高度漸降,是廣闊的丘陵和等高明顯的台地,主要分布在沙溪、張家邊等鎮。台地海拔一般在25至50米之間,風化層厚,多已開發成為果園、旱田,市境的文化活動和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這一帶地區。鄉村聚落設置、公路取道,也多與台地有關。

2. 中山的歷史文化

http://61.142.114.242/history/bzsls.htm
裡面是中山歷史網.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進取精神,為了謀生不惜背井離鄉、遠涉重洋艱苦創業;辦事靈活求實,頭腦敏銳,較少保守思想,力求創新;民風平和有禮,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崇尚正義,惟富有者多豪奢、愛面子、講排場、慕虛榮。

根據中山人的民性民風,人民政府曾在80年代擬定「團結、愛國、求實、創新」為中山人精神。

鄉土舊習與陋習

中山部分地區長期以來因襲一些傳統的舊習甚至陋習。這些舊習俗自民國時期以來已逐漸為人們所摒棄;而其中有的是陋習,與現行的法律和法規相違背,解放後已被人民政府明令禁止。

不落家

中山北半部接近順德的小欖、古鎮、東鳳、南頭等地,歷史上曾有過「不落家」的風俗。這種習俗是新娘出嫁後名義上是夫家的人,但從回門之日起仍在娘家居住,只有逢年過節或在丈夫、翁姑生日時才返夫家一日一夜或半日不宿,一直到懷孕後或結婚滿三年才正式到夫家長住,稱「落家」。

自梳女

解放前,小欖、古鎮、東鳳、南頭、黃圃等經濟作物地區受鄰縣順德的影響,部分鄉村婦女也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由於這一地區的農業以桑蠶為主,婦女都是主要勞動力,收入並不少於男性,所以才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當某姑娘立下決心不嫁時便擇定吉日,宴請親友,並拜神發誓,表態「梳起」。她們保留長辮,尊稱姑婆,俗稱自梳女。自梳女可選擇志趣相投的(亦是自梳女)結為「金蘭」,甚至另闢一居所聚居,生活上互相提攜,這種房子稱為「姑婆屋」。自梳女可收養嗣女,承繼產業,嗣女及長也要「梳起」,如此代代相傳,但長幼之間全無血緣關系。解放後,自梳女的習俗已逐漸絕跡。

娘子出家

解放前,小欖、古鎮等地曾盛行已婚婦人以「不落家」為名,逃避夫妻生活而外出當傭工,過獨身生活,但名義上仍保留原來的婚姻關系。這些婦人稍有積蓄時則出資為丈夫娶「平妻」(又稱二娘),以其為夫家生兒育女,並資助丈夫維持家計。到終老時,則在夫家殮葬,並得到平妻所生子女的供奉。民間稱此俗為「買門戶」。稱呼這類已婚女人,一般前冠其夫姓,後稱其本姓,即某某氏大媽。此俗解放後已廢。

公雞拜堂

民國以前,香山一些地區曾有這種陋習:當男女兩家議定婚盟後,新郎突然出走抗婚,或出洋做工求學,不能及時返家成親,而女家又不肯易期相就時,男家則由大妗姐抱一隻大公雞代替新郎與新娘拜堂。這公雞在拜堂後放進專設的雞籠飼養,永遠不殺,讓其自然死亡。這種陋習使一些女子與公雞拜堂成婚後,往往由於丈夫永遠不歸而寡居一生。

冥婚

解放前中山有冥婚的習俗。一般人家、特別是富有人家在未婚兒子死後為其物色對象(已死去的未婚女子),並擇吉日成婚,此謂冥婚。在迎娶之夜,男家的轎扛神位到女家迎娶,女家用紙制鬼衣及竹紙粘合製成的各類嫁妝,抬至男家供拜焚燒。男家則設這對鬼夫妻的靈位於神樓,並擇一侄輩為其嗣,常年供奉香燭。男女兩家永遠行姻親之禮。

秋社

小欖解放前有農民在秋收後(即立秋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祭祀酬謝土地元神的儀式,其後倡為「春祈秋報」。今此俗已廢。

行儺

行儺,又叫「打伙福」,是小欖地區的舊俗,意為祛除邪鬼遊魂作祟以保地方平安。每年冬至前十餘天起由各坊社(以明代衛所所轄范圍,每一衛所為一個坊)的主事人組織信眾,抬出主帥廟中的菩薩偶像安放在適合的祠宇內座鎮,等候善男信女膜拜。從翌日起,按照佔卜的順序,依次在每個坊社活動一天。當日,坊眾上香燭,奏鼓樂,抬著神像遊行於坊社內街巷。解放後已廢此陋俗。

另外,解放前的迷信陋習還有贊星、許願、契神、游神等,今均已廢棄。

3. 中山國的歷史

1.1 中山國國名演變
歷史上的中山國也叫琉球國,位於中國大陸東方(台灣島的東北方)、日本九州島西南方的大海中,為一群島。同古代日本一樣,關於其國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中國古史。《隋書》中即有《琉求傳》。據1650年成書的該國用漢語自撰的第一部國史《中山世鑒》稱:「蓋我朝開辟,天神阿摩美久築之。」「當初,未[有]琉球之名。數萬年後,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此國地界。萬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虯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虯也。」這就是說,中國隋朝時(581~617),該國始被稱為琉虯。查中國典籍,虯是龍的一種。以琉球群島散布在大洋中的狀態而言,謂之琉虯,實在非常形象。然而可能因為古代中國都將龍作為華夏帝王的象徵,史官寫史多有忌諱,所以《隋書》就將它改為同音的「琉求」了吧。
1.2 正式改稱琉球
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攜帶詔書出使琉球,詔書中稱其為琉球。從此乃成為正式名稱。可見,連琉球國的國名也是中國取的。據《殊域周咨錄》載,該詔書說:「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這份詔書除了以華夏自居中央,使用了中國歷代皇帝慣用的「蠻夷」之類詞以外,毫無威脅恐嚇的意思,是一種和平外交。因此,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首先領詔,並立刻派遣王弟泰期,與楊載一同來中國,奉表稱臣。「由是,琉球始通中國,以開人文維新之基。」(見1725年琉球國用漢語自撰的第二部正史《中山世譜》)繼中山王後,琉球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繼於翌年向中國皇帝稱臣入貢。當時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征戰。明太祖知悉後,又去詔雲:「使者自海中歸,言琉球三王互爭,廢棄農業,傷殘人命。朕聞之不堪憫憐。」因此要求他們「能體朕意,息兵養民,以綿國祚」。後三王果然罷戰息兵。足見此時中國皇帝在琉球享有高度政治權威,當時的琉球實是中國的屬國。
1.3 琉球國與大明國的關系
據琉球國史及各種史料記載,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正式確定君臣關系。這種關系延續了整整五個世紀,即使是日本慶長十四年(1609)發生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縣)島津氏入侵琉球,琉球國在受到薩摩制約的情況下,也始終未變。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賜閩人三十六姓」人琉。這批中國移民主要是向琉球傳授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琉球王國也曾主動請求賜人,如1606年,尚寧王受冊封時,便請賜明人歸化。如從中國去的蔡氏為蔡襄的後人,林氏為林和靖家族的後人。與此同時,琉球王還經常選派子弟到中國留學。
從明洪武五年(1372)以後,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直至清朝光緒五年(1879),日本強行「廢琉置縣」為止)琉球王國的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文寫的。連它的國都首里城的宮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歸慕中國之意。琉球人也與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國冊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寬永通寶,改穿唐服。琉球還配合中國抗倭,《明史》就有記載,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先是,倭寇自浙江敗還,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擊,大殲之,獲中國被掠者六人,至是送還。」
1609年,薩摩「以勁兵三千入其國,擄其王,遷其宗器,大掠而去」(《明史》)。當時琉球王侍從寫的《喜安日記》記載:「有如家家日記,代代文書,七珍萬寶,盡失無遺!」薩軍將琉球王尚寧等百餘人俘至鹿兒島,達三年五個月,逼迫尚寧王屈辱地承認向其「進貢」。同時還強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島。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變中琉關系。如據《明史》記載,萬曆十四年(1616),「日本有取雞籠山之謀(其地名台灣)」,當時忍辱負重的尚寧王在國家殘破的情況下,依然不忘「遣使以聞」,通報中國防備日本侵略。
1.4 日本兼並琉球國
清朝入主中原後,中琉冊封關系繼續保持,貿易和文化交流還更為擴大了。然而,日本明治維新後,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原來薩摩對琉球的侵略掠奪,還只是日本西南某個島藩的強盜行為;現在,日本則要進行整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擴張了。明治初年的「征韓論」中,就提到了要侵佔琉球。明治五年(1872),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訪日本之際,突然強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並列入所謂「華族」。這是明治政府強行改變日琉關系的第一步。而這些行徑,當時都是暗中進行,對中國隱瞞的。從此,琉球便成為了所謂「日清兩屬」。而後,日本政府不斷施加政治、軍事壓力,進一步脅迫琉球斷絕與中國的宗屬關系,但每次均遭拒絕。如1875年8月5日琉球王尚泰答復日方的信中,便說不能「忘卻中國累世之厚恩,失卻信義」。還提到所謂「兩屬」之事,「以往對中國隱匿,懇請對中國說明,採取明確處置」,並表示「願對兩國奉公,永久勤勉」。但日本還是不肯罷休。
面對日本政府的百般逼迫,琉球國在不斷向日本「請願」要求保持中琉關系、不變琉球國體政體的同時,還向西方各國公使發出外交求援信。日本惱羞成怒,1879年1月10日日本《朝野新聞》竟稱「琉奴蔑視我日本帝國甚哉」!於是,日本決定不顧國際公法,不顧琉球國臣民的意願,加快吞並琉球。1879年3月,日本向琉球秘密派出軍警人員,採取突然行動,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今歸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權。4月4日,日本悍然宣布「廢琉置縣」,即將琉球國改為沖繩縣。隨即大肆搶掠中琉往來的文書、文物和寶印,以及琉球國的政府檔案,企圖銷毀和隱匿歷史見證。並強迫尚泰王等前去日本。這時,琉球王國仍拚死反抗,發出血淚抗議,並曾秘密派官員赴天津謁見李鴻章,請求中國「盡逐日兵出境」。清政府也據理與日本力爭過,但終究未能派兵援助琉球。這當然也是與清朝政府腐敗、實力衰落有關的。當時,琉球國陳情通事林世功還在北京壯烈自殺,以死抗議日本侵略,以死請求中國出兵。然而「自為一國」的琉球還是生生被日本滅絕了社稷!但反抗運動繼續進行,大概到甲午戰爭結束後才漸息。
直到1919年,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在組織人輯集清詩總集《晚晴移詩匯》(1929年編成)時,仍然將琉球詩人的詩作為「屬國」的作品收在最後一卷中。1925年,著名詩人聞一多發表《七子之歌》,將被帝國主義列強強佔去的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七地,比作離開了母親懷抱的七個兒子,哭訴著被強盜欺侮蹂躪的痛苦,在「台灣」一節里他也寫到了琉球:「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流球滅國一百二十年後,日本政府別出心裁地把2000年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放在沖繩召開。日本還特意新印了面值2000日元的紙幣,上面的圖影是當年琉球王國的遺跡。真不知那些世界首富國家的首腦,坐在當年琉球國的土地上,會不會回想起歷史並不十分久遠的那一幕滅人社稷的暴行?會有什麼感想?

4. 中山的歷史是什麼

中山市歷史

中山,建制於公元1152年(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稱中山縣。1949年10月30日,中山縣解放,後來逐漸分出珠海縣、斗門縣(大部分)和劃出部分地方歸番禺縣、順德縣、新會縣。1983年12月22日,撤銷中山縣,設立中山市(縣級),以中山縣的行政區域為中山市的行政區域。1988年1月7日,中山市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人民政府管轄。 從香山縣建縣之初起至今已有840餘年歷史,經歷了從下等縣-大縣-模範縣-特等縣-城市幾個經濟文化的發展階段。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代為東莞縣地。南宋紹興22年(1152年)設香山縣,隸屬廣州,由一群海島組成,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彼此沒有陸地相連,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宋、元、明代均被朝廷列為下等縣。

明《永樂大典》載:

5. 中山的歷史文化及其特點

文化名片:孫中山。

6. 中山歷史

中山古稱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代為東莞縣地.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內(1152年)設香山縣容,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隸屬廣州.民國後直屬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1925年香山縣易名中山縣.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改為中山市(縣級).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地級市.

7. 廣東省中山市的抗日歷史

國立中山大學的抗日救亡運動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

日本佔領中山期間,是中山近百年歷史中最黑暗的年代,百業凋零,民不聊生。1934年,中山人116.8萬人共21萬戶,居全省之首;可10年後,1944年,中山僅剩75萬人,減少36%,若干鄉死亡過半。
大涌農民勇救飛虎隊員
中山人民抗日史是一段苦難史,但在這烽火歲月中,中山人民不屈不撓的戰斗豪情和不怕犧牲抵禦外侮的民族精神可歌可泣。「中山為什麼比周圍的地區遲一年淪陷,就是中山人民積極堅持抗日。」說起中山人的反抗精神,鄧振鈴話語中充滿著感動和自豪。
抗日戰爭中,中山軍民以頑強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抵禦了日軍來自海陸空的一次又一次侵襲,創造了不少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在畫作中,中山人的不屈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如1939年橫門保衛戰,當時,周邊都已淪陷,中山孤懸敵後,全縣人民同仇敵愾,擊退日軍海陸空多次包圍入侵,並使敵軍遭受慘重損失。還有粉碎日偽十路圍攻,1944年,日偽軍出兵近萬人,分十路圍攻五桂山區。然而日偽軍原計劃一個月的「十路圍攻」,僅5天就被中山抗日軍民所粉碎。
鄧振鈴在畫中還畫了鮮為人知的中山農民救國際友人的故事:1943年,美國飛虎隊轟炸香港日軍倉庫船塢後,一飛機被日機擊中,飛行員跳傘飄至大涌,大涌農民李東勇敢將其救起,治好傷後,經小路,溯西江,親自將飛行員送往廣西桂林美國空軍司令部。
------------------
在返航經過廣東省中山縣大赤坎鄉時,被中國駐軍第12集團軍挺進第3縱隊發現。縱隊司令袁帶當即下達命令,重機槍群立刻用密集火力一起向機群射擊。運輸機被多發子彈擊中,失去控制,在兩名機上人員跳傘後,墜落於黃楊山的山坳中。

袁帶率領部隊迅速趕到墜機地點,先行封鎖了三條進山的路口,接著進行搜索。在徐徐的余煙中,官兵們找到了10 具血肉模糊的屍體,其中有2具佩戴著日本海軍將官服飾。從證件上查明,一名是海軍大將大角岑生,他的頭部中彈,額頭炸裂,鮮血染紅了雪白的海軍將官禮服。另一名是海軍少將須賀彥次郎,他被燒灼得臉面全非。

大角岑生是在抗日戰爭期間被中國抗日武裝力量擊斃的日本海軍最高級將領。1941年2月17日上午9時,大角岑生等10人的骨灰運達日本東京羽田機場。20日13時,日本軍部在駐地本願寺為其舉行了海軍葬禮。
---------------------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國展開全面抗日戰爭。中共中山縣委即於同年8月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廣泛發動各界人民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2月16日,日軍海、陸、空三軍侵佔了中山縣七區三灶島(現屬珠海市),以此作為侵略廣州和珠江三角洲的軍事基地。從此更加激起了中山人民抗日之義憤。

1939年7月日軍開始對中山進行軍事侵略。至1940年3月止,日軍向縣城及其附近進行了5次進攻,其中有兩次是由於國共合作,進行了頑強的保衛戰而取得了勝利的。第一次獲勝是橫門之戰。1939年7月24日至30日共進行了7天的戰斗。縣長兼第六游擊區司令、同時又是青年抗日先鋒隊總隊長張惠長親臨前線指揮。中共中山縣委以「抗先」隊的名義,組織1000多名青年和婦女,在中共中山縣委書記孫康(「抗先」隊副總隊長)的統一指揮下擔負了宣傳、救護、擔架、運輸等支援工作。由於合力抗敵,至30日下午,日軍不得不被迫撤退。第二次獲勝是橫門、張家邊之戰。此戰從8月中旬至9月中旬,長達28天,日軍共出動3000多人,登陸艇30多艘,飛機10多架,但在國共合作和軍民的頑強抵抗下,日軍終於在9月28日下午撤回海上。這兩次戰役,充分顯示了中山軍民抗戰的英勇和國共合作的威力。

1940年3月7日石岐為日軍佔領,附近的一、二、四、五、六區也相繼淪陷。從此,中山縣便先是在中共南番中順中心縣委、後是在中共珠江特委的領導下,開展抗日武裝斗爭,以五桂山為根據地,組織了一支抗日游擊大隊(後擴展為支隊),並建立了民主政權。國民黨的一些部隊也同共產黨結合,組成一支「抗日殲偽,保衛家鄉」的游擊隊伍。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的抗日游擊隊先後在廣東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的直接指揮下,同日軍共進行了140多次的戰斗,在戰斗中有300多人犧牲了。在中山淪陷後,領導堅持抗日武裝斗爭的出色領導者有:林鏘雲、梁嘉、謝立全、謝斌、譚桂明、歐初、梁其達、羅章有、楊子江等。他們在中山抗日斗爭中所起的作用與影響,一直為中山人民所景仰和傳頌。

8. 中山的人文歷史

中山概況 中山市古稱香山,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東望香港、深圳,南鄰珠海、澳門,北臨廣州,全市人口130多萬,為享譽中外的富庶僑鄉。
中山市素為「魚米之鄉」,自被列入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之後,經濟發展迅速,從一個農業縣變為工農商貿綜合發展的外向型中等城市,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之一。近年來中山市相繼獲得「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聯合國授予「人居獎」」、「全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工作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山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干線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9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鐵路運輸經由廣州通達全國各地。中山已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碼頭布局。
中山風俗節慶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於進取,勇於創新,靈活求實,較少保守思想。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崖口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鹹水歌、高棠歌、大繒歌、客家山歌、鶴歌、姑妹歌、漁鼓、龍舟、小調兒歌等,其中以鹹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這兩種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坦洲鎮等大沙田區
中山歷史名人 孫中山: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致力於救國的政治活動。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並與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

9. 中山市歷史沿革

中山古稱「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區的白水井遺址、大涌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製石器、夾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後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范等物。

先秦時期屬南越。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

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

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

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

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斗,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寶安縣(古東莞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

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

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

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近現代

辛亥革命後屬廣東省。1925年(民國14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縣。

1949年後,先後屬珠江、粵中、佛山地區。

1953年3月12日內務部批准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中山縣。

198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

1988年1月7日,升為地級市。

1951年1月,中山縣設置1個區級鎮(石岐鎮)、11個區。

1953年3月改設17個區、3個區級鎮。同年6月,中山縣分出珠海縣後,全縣設15個區,3個區級鎮。

1955年8月,全縣各區均以區(鎮)所在地命名。

1957年2月,撤區改設鄉,15個區改劃為34個大鄉。

1958年8月,各大鄉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全縣34個公社合並為7個大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全縣共轄34個耕作區。

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為石岐鎮;12月,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縣級鎮,仍稱中山縣石岐鎮,屬中山縣和佛山專區雙重管轄。

1961年8月,恢復區建制,其中張家邊區轄欖邊、南蓢、翠亨等7個公社。

1963年初,撤銷區建制。

1976年12月,全縣設3個區級鎮、25個公社。

1983年11月,撤銷公社,改稱區公所,下轄鄉(鄉級鎮)。

1984年2月,撤銷石岐鎮,設立中山市石岐中區、石岐煙墩區、石岐岐江區、石岐蓮峰區、石岐西區,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該5個區稱作城區。

1986年7月,從南蓢區劃出4村成立翠亨村鎮;12月,撤區改鎮建制,並擴大市區范圍,郊區和環城、張家邊劃入市區。

10. 廣東中山有多少年歷史了

中山古稱「香山」,據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地多神仙 中山市中心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後,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斗,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寶安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1925年,為紀念剛剛去世的孫中山,香山易名為中山,掀開了城市發展新的一頁。

熱點內容
什麼是深度水解奶粉 發布:2025-01-20 16:30:38 瀏覽:824
教學ppt模板下載免費 發布:2025-01-20 16:09:49 瀏覽:980
初中英語片段教學設計 發布:2025-01-20 15:41:25 瀏覽:900
老師您辛苦了的圖片 發布:2025-01-20 15:00:48 瀏覽:857
數學金融學 發布:2025-01-20 12:30:09 瀏覽:660
小學學校立師德正師風鑄師魂活動實施方案 發布:2025-01-20 12:23:02 瀏覽:579
瀘沽湖摩挲人家訪手鐲 發布:2025-01-20 12:18:41 瀏覽:197
八字看老師 發布:2025-01-20 10:41:47 瀏覽:816
洛川教育局 發布:2025-01-20 10:40:12 瀏覽:195
拋光機教學 發布:2025-01-20 10:37:42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