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什麼民族
㈠ 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
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1)火把節是什麼民族擴展閱讀:
雲南各民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各有各的特色內容。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實際上是以游牧為主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後,新的文化形態對原有文化形態的揚棄。
這個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納西族關於火把節傳說的諺語中保留了火把節來歷的重大信息,與《峒溪縣志》中的記載共同對探究火把節的來歷提供了重要線索。
大理和昆明一帶關於火把節的傳說,雖然遮掩了火把節的來源,但其「星回節」的說法,一樣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文化。
㈡ 火把節是什麼族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
傳統節日
火把節,一些民族又稱星回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的節期一般是在農歷的六月廿五,也有在六月廿四,其主要的活動有鬥牛、賽馬、摔跤、歌舞表演等。
節日傳說
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火把節的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斗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范《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並吞另五詔,將會五詔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來源傳說之一
統治天地萬物的天神「恩體古孜」年派他的兒子大力神「斯熱阿比」率天兵到人間徵收苛捐雜稅。把好端端的人間被攪得民不聊生。智慧超人,英勇無畏的彝族英雄「黑體拉巴」,看到這個情景,便經常去為各個部落排憂解難,除暴安良,深受民眾的愛戴。
火把節
一天,黑體拉巴上山打獵,站在高高的山巔上,陶醉在美不勝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高亢的歌喉引來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揚婉轉的歌聲。他們隔著高山河流對唱情歌直到天黑。從此,他們相親相愛,山盟海誓。對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熱阿比」聽說了,心裡又憤恨又嫉妒,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熱阿比」便下凡想與「黑體拉巴」摔跤決斗,結果在決斗中,被彝族民間英雄「黑體拉巴」摔死,天神為此大怒,放出鋪天蓋地的蝗蟲到人間毀滅成熟的莊稼。
聰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嶺,找到了天邊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祭司,祭司告訴妮璋阿芝:消滅蝗蟲,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體拉巴帶領民眾上山扎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燒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終於燒死了所有的蝗蟲,保住了莊稼。看到這情景,可惡的體古孜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將勞累過度的黑體拉巴變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著這一切,傷心欲絕,在大祭司的祈禱聲中捨身化作滿山遍野美麗的索瑪花盛開在黑體拉巴變成的那座高山上。這一天,正好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從此,彝族人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這天便要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人們載歌載舞,普天同慶抗災的勝利,歌唱黑體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聰明美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節。
㈢ 火把節是哪個族的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由於長期的歷時性發展(時間維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變(空間維度上的),火把節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一形態,而是復合形態,含括了傳統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著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豐富的內涵。民間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㈣ 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節日,流行於雲南、四川以及貴州等地,火把節的時間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節期時間有3天,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相當於彝族的新年,節日期間會舉行唱歌跳舞、賽馬鬥牛的活動。
雲南各民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各有各的特色內容。納西族關於火把節傳說的諺語中保留了火把節來歷的重大信息,與《玉溪編事》、《祿勸縣志》、《峒溪縣志》中的記載共同對探究火把節的來歷提供了重要線索。
大理和昆明一帶關於火把節的傳說,雖然遮掩了火把節的來源,但其「星回節」的說法,一樣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文化。
少數民族的舉辦時間: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
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也是白族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
㈤ 火把節什麼民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每家每戶都准備食品。期間,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結隊行進在村邊地頭、山嶺田埂間,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間地角。
最後青年男女會聚廣場,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們圍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歡騰,徹夜不息。火把節的主要活動在夜晚,人們或點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燒起篝火,興行盛大的歌舞娛樂活動。
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娛樂活動,並開設貿易集市。
㈥ 火把節是哪個民族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其文化內涵豐厚,節目活動豐富,被稱為東方狂歡節。它的舉辦時間依照民族的不同而不同,但大多都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節日時,人們常進行鬥牛、摔跤、歌舞等活動。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等民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基諾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其文化內涵豐厚,節日活動豐富,被稱為「東方狂歡節」。
不同民族舉辦火把節的時間不同,但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活動時,各民族人民會進行鬥牛、斗雞、賽馬、摔跤、歌舞等活動進行慶祝,現場十分熱鬧。
2006年,彝族火把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是中國十大名俗節日,也是四川十大名俗節日,被列入「2010年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審批項目」之中。
㈦ 火把節屬於哪個民族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6月24日舉行,白族在6月25日舉行,拉祜族在6月20日舉行。
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迎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火把節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選美等。
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如今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據傳農歷6月24日,是人類使用火的紀念日,生活在雲南的白、彝、普米、納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為傳統的火把節,屆時,舉辦各種活動歡度,種「太陽」。
火把節對於彝族人民來說,就是年節,更是他們文化的象徵。起始於唐朝南召「星回節」的火把節,經過彝族人民一代代的傳承與發展,如今火把節已經變成了家喻戶曉的節慶。
火把節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一形態,而是復合形態,含括了傳統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著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豐富的內涵。
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
並流傳著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彝族的火把節歷來最為隆重,並逐漸成了成套的節俗歌調。
㈧ 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節日,流行於雲南、四川以及貴州等地,火把節的時間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節期時間有3天,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相當於彝族的新年,節日期間會舉行唱歌跳舞、賽馬鬥牛的活動。
火把節是彝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節日,流行於雲南、四川、貴州等彝族地區,火把節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其場面十分的盛大、壯觀,是參與人數最多,最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
火把節的節期時間有3天,別名為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相當於彝族的新年,所以這個節日在彝族地區尤為重要。
節日期間各族的男女青年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舉辦各種有趣的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唱歌跳舞,或是賽馬鬥牛、摔跤,近代時期人們會利用歡聚之機,進行情人的相會或是開展商貿活動。
㈨ 火把節是哪個民族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節日。火把節是中國部分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包含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區,人們舉行火把節狂歡的時間也不一樣,大部分是在每年農歷的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