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哪裡
1. 一座因水利工程而得名的城市—都江堰是哪
時光流淌過兩千年,在成都平原上,有一個偉大的水利工程,至今還在發揮著重要防洪、灌溉的作用,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始建於秦昭王末年,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的結晶,李冰父子當年運用大自然的規律和聰明智慧,讓奔騰的岷江在這里改變了方向,天府之國也因為都江堰水利工程而變得更加富庶。
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可見都江堰在成都平原上發揮的作用有多大,從安瀾橋過去,沿著山道一直向上攀爬,就可以看到整個都江堰的全貌了。 二王廟坐落於都江堰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是紀念中國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廟。二王廟是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的重要組成部分,初建於南北朝時期,綠樹掩映中的寺廟,環境十分清幽。
「都江堰」是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的。
3.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哪條江上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縣)城西,距成都市區約50公里,距離青城山風景區20公里。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年~前251年)。
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
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20年11月18日,當選「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
歷史意義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
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由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路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都江堰 (中國5A級旅遊景區)
4. 都江堰屬於哪個區
都江堰屬於四川成都市代管,不屬於任何區。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岷江出山口處,因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和中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而久已名聞遐邇;市境東與彭州市、郫都區、溫江區交界,西、北與汶川縣相連,南鄰崇州市;距成都市48公里。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興的城市;在新石器時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區,是古蜀國的發祥地之一。岷江源自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岷江南麓,東源出弓杠嶺,西源出郎架嶺,南流經松潘、汶川等縣,至都江堰市出峽,水流充沛,到成都平原後流速陡降,易淤易決,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興建以前,水災嚴重。戰國初期,蜀相開明決玉壘山,分引岷江之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訪察水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前人治水基礎上制定「深淘灘、低作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針,基本完成都江堰排灌工程,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為後世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基礎;李冰在水利方面的卓越貢獻,因此受到後人景仰。都江堰市先後為道、郡、軍、州、縣所在地,1949年12月23日新中國成立設立灌縣;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灌縣設立都江堰市。
5. 都江堰修建於哪個朝代
都江堰修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昭王末年。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都江堰風景區在2020年11月18日,當選「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
(5)都江堰哪裡擴展閱讀
修建人: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風景宜人,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其周圍還有青城山風景區,是有名的避暑聖地,南橋,趙公山,安瀾橋等,也是吸引遊客的絕佳風景區。
修建過程: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名稱由來: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6.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年代是哪裡什麼時候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依然發揮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邊的古跡甚多,主要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玉壘關、鳳棲窩和鬥犀臺等。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簡稱「灌」,由四川省直轄,成都市代管,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岷江出山口處,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東與彭州市、郫都區、溫江區交界,西、北與汶川縣相連,南鄰崇州市。
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市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轄5街道、13鎮、1鄉;2017年常住人口69.09萬人。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興的城市;在新石器時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區,是古蜀國的發祥地之一。都江堰市以山、水、林、堰、橋渾然一體,體現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為此有著「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美譽。都江堰—青城山在民國時期就列為川西風景名勝區。2018年11月,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都江堰的歷史意義
都江堰建成之後,被歷代沿用數千年,已成為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它永久解決了岷江水患問題,成為成都平原十幾個縣的生產生活用水源頭,灌溉面積達300多萬畝。成都平原能夠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李冰和他的都江堰,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冰和都江堰,已成為世界水利發展史上不朽的豐碑。
7. 都江堰在哪個省
都江堰在四川省成都市
8. 都江堰在哪裡
都江堰坐落於四川省成都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南橋、靈岩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20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
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分,稱為「離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因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
9. 都江堰修建於哪個朝代
都江堰修建於秦國。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
10. 都江堰在哪裡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灌縣(現為都江堰市)城西,南距成都55公里。遠在公元前250年的戰國時期,由秦昭王時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地處岷江中游,工程規模宏大,布局慎密合理,結構相當科學,兼有排洪、灌溉、航運、漂木等多種功能,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古堰,也是兩千多年來一直效益不衰的水利工程,被稱為古代水利的燦爛明珠,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極為罕見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