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指什麼
① 杏林是指醫學界嗎
「杏林」是醫學界的代稱。根據東晉道教學者葛洪所著《神仙傳》記載:「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講的是三國時期名醫董奉,他治病不收錢,只是讓患者痊癒後便種5棵杏樹,這樣十幾年以後,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杏子成熟的時候,如有人要摘杏子,也不必告訴他,只需倒一盆米在米倉里,就可端走一盆杏。董奉又把用杏子換來的米,救濟貧苦的農民。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杏林」也就漸漸成了醫學界的代稱。
② 「杏林高手」指什麼
杏林高手是指醫術很高的人。「杏林」一詞是中醫界常用的詞彙,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杏林"一詞典出漢末 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醫術,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
(2)杏林指什麼擴展閱讀:
杏林的來源:
建安時期名醫。又名董平,字君異(一說字君平,《大越史記全書》說字「昌」),號拔墘,侯官縣董墘(一說董厝)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龍田村)人。
少年學醫,信奉道教。年青時,曾任侯官縣小吏,不久歸隱,在其家村後山中,一面練功,一面行醫。董奉醫術高明,治病不取錢物,只要重病癒者在山中栽杏5株,輕病癒者栽杏1株。
數年之後,有杏萬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一草倉儲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自行交換。再將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後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之語,蓋源於此。
③ 杏林指的是什麼
是中醫學界的代稱。常說「杏林妙術」。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醫生,名叫董奉,家專住廬山屬。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酬。得重病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讓病人種植五棵杏樹;病情不重得人,他給治好了,就要病人種植一顆杏樹。這樣十幾年以後,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春天來臨,董奉眺望杏林,彷彿綠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間草房,住在裡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時候,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不必告訴我,只要裝一盆米倒入我的米倉,便可以裝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換來的米,救濟貧苦的農民。 後來人們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根據這個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滿」、「杏林滿園」或「譽滿杏林」等成語來贊揚醫生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
④ "杏林"指的是什麼行業
眾所周知,"杏林"-詞是中醫界常用的詞彙,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 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醫技,與當時的華倫、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據《三國志·士燮傳》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惡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製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並灌入少許水,捧其頭搖消之,食頃,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張開眼睛,手腳也能動彈,"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類似的記載詳見於《神仙傳》中,由此可見董奉醫術的高 明。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跡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雲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飢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二萬餘人。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贊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⑤ 「杏林」指( )「桃李」指( )「千金」指( )「高足」指( )「汗青」指( )「桑梓」指( )
1、杏林
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
杏林文化的開山鼻祖董奉,與南陽的張仲景、譙郡的華佗齊名,並稱為東漢末年「建安三神醫」。董奉的事跡在民間被廣泛傳頌,董奉的杏林精神被業界奉為楷模,廬山杏林被世界視為一方聖地。
「杏林」已成為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醫技以「杏林聖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道以「杏林養生」為崇。
2、桃李
比喻栽培的後輩和所教的門生;比喻人的青春年少;比喻爭榮斗艷、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也可以比喻學生。
桃李就是教師百年「樹人」所得的碩果,往往比喻老師辛勤栽培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是說老師教育出來的優秀學生遍布全世界,贊美教師辛勤育人。
「桃李」出自唐代白居易所作的《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詩句: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意思是裴令公的桃李學生遍布天下,哪裡用得著再在門前屋後種花呢?
3、千金
千金,一開始是比喻出類拔萃的少年男子,一千年來都是如此,元代之後才開始用於指官宦女兒的尊稱。
千金,原指男兒身,南朝梁司徒謝朏幼聰慧,特受父親謝庄喜愛,常把他帶在身邊。他也非常爭氣,10歲時便能寫出很不錯的文章。後隨父親游土山,受命作游記《洞井贊》,援筆便成,文不加點。
宰相王景文對謝庄誇他:「賢子足稱神童。」謝庄也手扶兒子的背說:「真是我家千金啊。」謝朏長大後不僅成了文學家,還當上了尚書令。此後的近千年內,「千金」一詞一直用來形容出類拔萃、德才兼備的年輕男子。
用「千金」來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元代曲作家張國賓所寫的雜劇《薛仁貴榮歸故里》:「小姐也,我則是個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明、清以後的話本小說中,大戶人家的女孩被普遍稱為「千金」,「千金小姐」這一稱謂便流傳了下來。
4、高足
原指良馬,駿馬,漢代驛傳設三等馬匹,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別,高足為上等快馬。後常用為稱呼別人的學生的敬詞。
5、汗青
「汗青」是史冊的意思。
古人記事要用「竹簡」,亦即用上好的竹子記寫鐫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稱「竹簡」。竹簡的製作並不簡單,首先要選擇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綠色之竹),稱其為「青」;
然後,削成長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為了便於書寫,另方面也為乾燥防蟲。烘烤之時,本來新鮮濕潤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樣。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漸漸成了竹簡的代名詞了。
從出土的古代竹簡來看,長的竹簡常用於書寫儒家經典;短的竹簡常用其記載諸子事跡及史傳。因此「汗青」代稱竹簡再演變,人們便進一步又將其代稱竹簡所記載的「史冊」了。
6、桑梓
桑梓借指故鄉。
出自:《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看到父母親種下的桑梓樹,尚且必須恭恭敬敬立樹前。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
7、尺素
尺素表示書信。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
8、杜康
「杜康」借指酒。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因杜康善釀酒,後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後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9、紅豆
紅豆借指思念。
相傳漢代閩越國有一男子被強征戍邊,其妻終日望歸。後同去者歸,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終日立於村前道口樹下,朝盼暮望,哭斷柔腸,泣血而死。樹上忽結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艷,人們視為貞妻摯婦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又叫「相思子」。
⑥ 杏林指( );桃李指( );高足指( );桑梓指( );汗青指( )。
杏林"指良醫
"高足"指對別人的學生的敬稱
"桑梓"指故鄉
"桃李"指所教的學生
"肝膽"指真誠的心
"千金"指對別人的女兒的敬稱
"汗青"指史書或者完成的著作
"尺素"指書信
"杜康"指酒
"樓蘭"指敵人
"紅豆"指相思
"手足"指兄弟
⑦ 我國傳統文化中杏林指的是
中國稱醫學界又為杏林.稱醫學高明之人為"杏林國手".以下是"杏林"由來的典故
據晉代內葛洪所著《神仙傳》記載:三容國時期東吳有位叫董奉的名醫,他醫術精湛,長年隱居深山,為人治病卻不收報酬,凡患重病被他治癒者只需在其宅邊、園內栽下5棵杏樹。
光陰荏苒,栽下的杏樹也愈來愈多。到了收獲季節,只見紅杏競秀、壓彎枝頭。董奉便在茂密的杏樹林中建一間草屋,對前來買杏的人不收錢幣,而以穀子交換。董奉用杏換來的穀子年年堆滿倉,他用這些穀子救濟貧困百姓和路過該地缺少盤纏的人。
自此,「杏林」一詞便成了中醫界的代稱,「杏林高手」便代指醫術高超的醫生,「杏林之家」一詞也屢見報端。
⑧ 好一位杏林名家。中的杏林指代的內容是什麼
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常說「杏林妙術」。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醫生,名叫董奉,家住廬山。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酬。得重病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讓病人種植五棵杏樹;病情不重得人,他給治好了,就要病人種植一顆杏樹。
這樣十幾年以後,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春天來臨,董奉眺望杏林,彷彿綠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間草房,住在裡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時候,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不必告訴我,只要裝一盆米倒入我的米倉,便可以裝一盆杏子。
董奉又把用杏子換來的米,救濟貧苦的農民。 後來人們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根據這個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滿」、「杏林滿園」或「譽滿杏林」等成語來贊揚醫生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
(8)杏林指什麼擴展閱讀:
杏林精神:
董奉的杏林園創立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末年,經久不衰的杏林文化從它的內涵層面上來說,董奉充分汲取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均和」思想,使得所構築的杏林文化內涵深深地打上了「道與德」的文化烙印。
董奉在廬山幾十年,追求的是「奉天地順五行」,在現實中構建「和諧杏林園」,從而達到其修道從醫的最高境界——無為而為。「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體現了一種超然境界。
「敷浴治癘」、「斬鼉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無不體現董奉對平民百姓的寬厚善良,以及自然療法、環境調適與心理調適的妙用。
從「百禽群獸,游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山裡山外群眾往來杏林的恬淡愜意的畫卷,使人們看到杏林文化的內涵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這種「和諧」是通過「懲惡揚善」、「伐其不足、損其有餘」來實現的,同時達到「至親」、「至善」、「至誠」、「至信」、「至中」、「至和」。
「杏林」體現的是一種價值標准,包含著「親、善、誠、信、中、和」豐富的內涵,其靈魂是「道」與「德」。凡習醫葯者必推崇「杏林精神」,欲成為「杏林中人」。這正是杏林文化延續至今的生命力所在,同時也是傳統中醫葯文化精神的開宗。
杏林梨園:
梨園,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
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知為玄宗時宮廷所設。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後世遂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史載,唐明皇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軔之始。
「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余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指玄宗)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
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樹,因名曰梨園。後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現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了梨園的來歷。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並存的一個果木園。
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後、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後來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由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梨園。
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於校長(或院長)。
崔公以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又稱魁伶)兩套人馬。李隆基為梨園搞過創作,還經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編撰節目,如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杏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梨園
⑨ 杏林指( );桃李指( );高足指( );桑梓指( );汗青指( )。
杏林指:良醫;
桃李指:學生;
高足指:尊稱對方的 弟子、學生;
桑梓指:家鄉;
汗青指:歷史。
⑩ 請寫出下面代稱的含義。杏林指( );桃李指( );高足指( );桑梓指( );汗青指( )。
1、杏林
「杏林」為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醫技以「杏林聖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道以「杏林養生」為崇。
2、桃李
桃李就是教師百年「樹人」所得的碩果,往往比喻老師辛勤栽培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是說老師教育出來的優秀學生遍布全世界,贊美教師辛勤育人。
3、高足
指良馬; 駿馬。猶言高才。後常用為稱呼別人的學生的敬詞。
4、桑梓
借指故鄉。古代人們家宅旁常栽種桑和梓,《詩經·小雅》中說「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是說桑與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後來「桑梓」就用來做「故鄉」的代稱。
5、汗青
汗青是指古時在竹簡上記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滲出,再颳去青皮,便於書寫,避免蟲蛀,故稱汗青,也叫殺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杏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桃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桑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