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魚有哪些
Ⅰ 常食用的海魚有哪些
人們常食用的海魚有鱸魚、黃魚、帶魚、烏賊魚、銀魚等。不同海魚,歷代醫家論述的,多與當今防治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直接和間接相關。食用魚類中,除了膽固醇含量一般都不太高這一特點外,其所含脂肪中的脂肪酸組成也很奇特,表現為碳鏈比植物油要長或長得多、雙鍵(即不飽和脂肪酸結構)數目比植物油要多,故魚油的降膽固醇作用比植物油還要強。還有一個特點是,由於結構上的特點,使魚油脂肪酸具有明顯的抗凝血和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近來研究指出:這種脂肪酸,即二十碳五烯酸(代號為EPA),在某些海魚中含量很高,如鮐魚、沙丁魚等,一般海魚中均含有此類成分。現代流行病學研究證實,經常食用魚類及魚油,尤其是海魚,因其中含二十碳五烯酸,對防治高脂血症及冠心病大有好處。現代臨床研究觀察結果也表明:魚類、魚油及其製品,具有顯著的降血脂作用,即具有降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作用,故對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均有顯著的防治作用。
Ⅱ 常見的海魚有哪些
市場常見的深海魚有:帶魚、黃花魚、鱈魚、沙丁魚、鯊魚、鯨魚、三文魚、金槍魚、海鱸、秋刀魚、海鰻、鮁魚、黃花魚、鯧魚、鯪魚、鳳尾魚、馬面魚等等。
Ⅲ 海里有什麼魚
據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建德縣志》記載:硬骨魚類有青、鯿、草、鰱、鱅、鯉、鯽、鯰、鱧、鰣、石鮒、鱸魚、河豚、子陵魚、彈塗魚等。民國《蕭山縣志》記載:有鯉魚、鯽魚、鰱魚、鱅魚、青魚、草魚、鯿魚、鱧鱨(即黃顙)、舌鰨(比目魚)、沙鱧(土步魚)。沿海有四鰓者(俗名火哲頭),還有銀魚、鰣魚、鯰、鯔、鰻魚、鱖、鰷魚、鱭餐、鱵魚、嘉魚、梅魚(又稱梅公頭或日麋魚)、石斑魚、溪鱖等。
解放後,先後從國外和省外引進新品種近10種,形成規模養殖的有白鯽、革鬍子鯰、加州鱸魚、尼羅羅非魚、虹鱒魚、團頭魴(鯿魚)等。
據80年代初調查資料統計,全市有魚類142種,隸屬於12目31科。其中鯉形目分3科83種,占總品種的58.19%,鱸形目佔14.9%,鯰形目佔10.6%,其餘9目佔15.6%。主要經濟魚類有40餘種,養殖魚類中主要有鰱、鱅、草、團頭魴、三角魴、長春鯿、鯉、鯽、白鯽、尼羅羅非魚、黃尾密鯝、銀鯝、鯔魚、梭魚、鰻、荷包鯉、青魚等品種。
杭州水域天然魚類組成有三個特點:一是江河緩流性和湖泊定居性魚類,是魚類主體;二是錢塘江鹹淡水魚類眾多,淡水魚類有119種,河口性魚類有23種,其中洄遊性魚類有14種;三是運河段魚類有80餘種,僅次於錢塘江水系。東苕溪河床比降度大,溪短流急,多為山澗溪流性魚,有純淡水魚56種。
水域和水文條件的變化,給魚類種群帶來較大影響。新安江水庫自蓄水後,魚類種群從江河型向湖泊型轉化,光唇魚(即石斑魚)、刺紀(即軍魚)等山溪性江河魚類,多棲息於水庫支流的淺水區,由於上游兩岸施放農葯及炸、毒魚事件不斷發生,使這兩種魚類瀕於消失。新安江、富春江水庫先後建成,魚類洄遊通道被隔,鰣、鱭、鱸、鯔、鰨、鰻等河口性、溯河性魚類及珍貴水產品子陵魚在庫區絕跡或瀕於絕跡,䰾、魚骨、鯝等溪間性、河口性魚類因分布區域的變遷,在庫區消失或減少。新安江大壩至馬目23公里江段,據1958年建庫前調查有61種,1975年建庫後調查減少到39種。其中鮊、鱖、鯰、鱵等兇猛性魚類,因棲息條件得以改善,種群數量迅速增加。
Ⅳ 常吃的海魚有哪些
常吃的海魚有:帶魚、黃魚、鮁魚、馬面魚、鯧魚、三文魚。
1、帶魚屬於脊索動物門下脊椎動物亞門中的硬骨魚綱鱸形目帶魚科。又叫刀魚、裙帶、肥帶、油帶、牙帶魚等,性兇猛。體型側扁如帶,呈銀灰色,背鰭及胸鰭淺灰色,帶有很細小的斑點,尾巴呈黑色,帶魚頭尖口大,至尾部逐 漸變細,身高為頭長的2倍,全長1米左右。性兇猛,主要以毛蝦、烏賊為食。
分布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國的黃海、東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黃魚、小黃魚及烏賊並稱為中國的四大海產。
2、黃魚,有大小黃魚之分,又名黃花魚。屬魚綱、石首魚科。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義名「石首魚」。魚腹中的白色魚鰾可作魚膠,有止血之效,能防止出血性紫癜。黃魚食性較雜,主要以魚蝦為食。以我國舟山漁場產大黃魚最出名。
3、鮁魚也叫藍點馬鮫(學名),硬骨魚綱,鱸形目,鮁科。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狠,最長可達1米,重20公斤,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均有,屬暖性上層魚,以中上層小魚為食,夏秋季結群洄遊,部分進入渤海產卵,秋汛常成群索餌於沿岸島嶼及岩礁附近,為北方經濟魚之一。
4、馬面魚學名為綠鰭馬面魨,隸屬於魨形目、革魨科,俗名橡皮魚、剝皮魚,是外海暖溫性底層魚類,雜食性,魚肉的蛋白質含量較高,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大眾化食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煙台。分布於朝鮮、日本、印度洋非洲東岸以及中國東海、黃海、上海地區見於長江口等海域,屬於外海近底層魚類。
5、三文魚是部分鮭科魚類的俗稱,也叫撒蒙魚或薩門魚,是西餐中較常用的魚類原料之一。大馬哈魚一般指鮭形目鮭科太平洋鮭屬的魚類,有很多種,如我國東北產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等。
6、鯧魚,別名有鏡魚、平魚,白昌,叉片魚等。體短而高,極側扁,略呈菱形。頭較小,吻圓,口小,牙細。成魚腹鰭消失。尾鰭分叉頗深,下葉較長。體銀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殼類等動物為食。鯧魚是熱帶和亞熱帶的食用和觀賞兼備的大型魚類。
Ⅳ 常見的海洋魚類有哪些
1.金槍魚
金槍魚(tuna)是一種大型遠洋性重要商品食用魚。見於世界暖水海域,與鯖、鮐、馬鮫等近緣,通常同隸鯖科。科內和種間都有相當大變異,分類也很不相同,權威對此意見不一。
金槍魚又叫鮪魚,香港稱吞拿魚,澳門以葡萄牙語舊譯為亞冬魚,大部分皆屬於金槍魚屬。金槍魚的肉色為紅色,這是因為金槍魚的肌肉中含有了大量的肌紅蛋白所致。
有些金槍魚,例如藍鰭金槍魚可以利用泳肌的代謝;使體內血液的溫度高於外界的水溫。這項生理功能使金槍魚能夠適應較大的水溫范圍,從而能夠生存在溫度較低的水域。
(5)海魚有哪些擴展閱讀:
海洋魚類有大多數以鰓呼吸、用鰭運動、體表被有鱗片、體內一般具有鰾和變溫的海洋脊椎動物。
現生魚類共2萬余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為魚類中最繁盛的類群。
研究簡史一般認為,對海洋魚類的研究,是從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開始的。他在《動物志》一書中,記錄有愛琴海的魚類115種,並對魚類的結構、繁殖、洄遊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記述。
近代海洋魚類的研究,由法國學者G.B.居維葉和A.瓦朗西納發表《魚類自然史》(1828~1829)開始,以後各國對海洋魚類的洄遊、繁殖、生長及其資源的分布和開發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戰者」號、「信天翁」號、「丹納」號等調查船的工作成就最為顯著。
20世紀50年代以來,廣泛應用電子顯微鏡等新技術,對海洋魚類的發生、組織、生理和生態等進行了大量研究。
參考資料網路-海洋魚類
Ⅵ 常見海魚有哪些圖片及名稱
海水魚類的肉質特點與淡水魚有一定的差異,大多肌間刺少,肌肉富有彈性,有的魚類肌肉呈蒜瓣狀,風味濃郁。烹飪中多採用燒、蒸、炸、煎。
(1)大黃魚,又稱大黃花、大鮮,曾為我國首要經濟魚類,但現漁獲量較少。
(2)小黃魚,又稱黃花魚、小鮮,為我國首要經濟魚類。體形類似於大黃魚。
(3)帶魚,又稱刀魚、裙帶魚、鞭魚等。我國主要海產四大經濟魚類之一。體側扁,呈帶形;尾細長,呈鞭狀;體長可達 1 m 余;口大;鱗片退化成為體表的銀白色膜。肉細刺少,營養豐富,供鮮食或加工成凍帶魚及咸干製品。宜燒、炸、煎等,如香酥帶魚。
(4)鱈魚,又稱大頭鱈、石腸魚、大頭魚等,其漁獲量居世界第二位。
(5)馬面魨,又稱綠鰭馬面魨、剝皮魚、象皮魚、馬面魚等。由於馬面魨的皮厚而韌,食用前需剝去。
(6)真鯛,又稱加吉魚、紅加吉、紅立,是名貴的上等食用魚類。
(7)鱸魚,又稱花鱸、板鱸、真鱸,魚綱科動物。我國沿海均產,為常見的食用魚類。體表銀灰色,背部和背鰭上有小黑斑。
(8)石斑魚,大中型海產魚,名貴食用魚。體表色彩變化多,並具條紋和斑點。種類頗多,常見的有赤點石斑魚(俗稱紅斑)、青石斑、網紋石斑魚、寶石石斑魚等。
(9)沙丁魚,世界重要海產經濟魚類之一,是制罐的優良原料。常見的有金色小沙丁魚、大西洋沙丁魚和遠東擬沙丁魚等。
Ⅶ 海里的魚有哪些
1、鯊魚,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中的魚類。鯊魚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專上,至今已屬超過五億年,它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
2、帶魚,屬於脊索動物門下脊椎動物亞門中的硬骨魚綱鱸形目帶魚科。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國的黃海、東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黃魚、小黃魚及烏賊並稱為中國的四大海產。
3、石斑,棲息於沿海岸岩礁、起伏而又多石礫的海區、珊瑚礁、沉船或人工魚礁等水域。石斑魚是典型的捕食型肉食性魚類,它靠著靈敏的視覺和感光、感色的分辯能力,往往兇猛地掠食魚、蝦、蟹、章魚、甚至藤壺等海洋生物,特別喜食鮮活動物。屬於瀕危名貴物種。
4、墨魚,亦稱烏賊魚、墨斗魚、目魚等。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十腕目,烏賊科。中國所指的「墨魚」或叫「烏賊」,大多是中國東海主產的曼氏無針烏賊和金烏賊兩個種。
5、比目魚,它們特別適於在海床上的底棲生活。由於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比目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
Ⅷ 好吃的海魚有哪些
1、三文魚
三文魚是西餐中較常用的魚類原料之一,別稱北鱒魚、大馬哈魚、羅鍋魚、馬哈魚、麻糕魚等,在不同國家的消費市場三文魚涵蓋不同的種類,挪威三文魚主要為大西洋鮭,芬蘭三文魚主要是養殖的大規格紅肉虹鱒,美國的三文魚主要是阿拉斯加鮭魚,大馬哈魚一般指鮭形目鮭科太平洋鮭屬的魚類,有很多種,如東北產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等。
2、金槍魚
金槍魚是一種大型遠洋性重要商品食用魚,香港稱吞拿魚,澳門以葡萄牙語舊譯為亞冬魚,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中部與大西洋中部、屬於熱帶-亞熱帶大洋性魚,遊程很遠,過去曾經在日本近海發現過從美國加州游過去的金槍魚。金槍魚有8個品種,其中多數品種體積巨大,最大的體長達3.5米,重達600至700千克,而最小的品種只有3千克重。
3、鱈魚
鱈魚是全世界年捕撈量最大的魚類之一,具有重要的食用和經濟價值,純正鱈魚指鱈屬魚類,分為大西洋鱈魚、格陵蘭鱈魚和太平洋鱈魚。通常的鱈魚的概念擴大到鱈科魚類,有50多種,大多數分布於大西洋北部大陸架海域,重要魚種有黑線鱈、藍鱈、綠青鱈、牙鱈、挪威長臂鱈和狹鱈等。
4、秋刀魚
秋刀魚是頜針魚目竹刀魚科秋刀魚屬的唯一一種,也是重要的食用魚類之一,為中上層魚類,在部分東亞地區的食物料理是種很常見的魚種,棲息於水深0~230米的太平洋亞熱帶或溫帶海域中,分布於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海、阿拉斯加、白令海、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等海域。
5、帶魚
帶魚屬於脊索動物門下脊椎動物亞門中的硬骨魚綱鱸形目帶魚科,別稱刀魚、裙帶、肥帶、油帶、牙帶魚等,頭尖口大,至尾部逐漸變細,身高為頭長的2倍,全長1米左右,性兇猛,主要以毛蝦、烏賊為食,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國的黃海、東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黃魚、小黃魚及烏賊並稱為中國的四大海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