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之年是多少歲
『壹』 弱冠之年表示多大歲數
男子20歲稱為弱冠。意思為成年,但還比較「弱」,無法真正承擔起家庭責任。所以古時也不提倡男子20歲就成家。真正男子成熟定為30歲,為「強」。
『貳』 弱冠之年是幾歲,茶壽是幾歲
弱冠之年:二十歲
茶壽: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的草頭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個八,加在一起就是108歲。
『叄』 弱冠之年是幾歲
30-------而立之年,40-----不惑之年,60---70-------花甲之年,100-------歲至期頤 補充回答: 我給全一點的:中國古代年齡稱:
不滿周年----襁褓
兩三歲----孩提
男孩八歲----齠年
男孩七歲----髫年
幼年泛稱----總角
十歲以下----黃口
十三歲至十五歲----舞勺之年
十五歲至二十歲----舞象之年
十二歲(女)----金釵之年
十三歲(女)----豆蔻年華
十五歲(女)----及笄之年
十六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至二十歲----桃李年華
二十四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摽梅之年
至三十歲----(女)半老徐娘
二十歲(男)----弱冠
三十歲(男)----而立之年
四十歲(男)----不惑之年,強任之年
五十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六十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七十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八十歲----杖朝之年
八十歲至九十歲----耄耋之年
九十歲----魚合背之年
一百歲----期頤之年
『肆』 古人男子「弱冠之年」是指幾歲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伍』 古代中「弱冠」是多少歲啊
男子20歲稱弱冠。
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重的。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准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於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5)弱冠之年是多少歲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源於周朝的「冠禮」,是中國古代的成年禮。據專家考證古代早期的原始社會,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時會舉行一種儀式,稱為「成丁禮」、「入社禮」,而這種「成丁禮」後來就演變成冠禮。
在《孔穎達.正義》中記載:「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表明古代時,二十歲的貴族男子,要舉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身體還未發育強壯,所以稱弱,而弱是年少之意。
『陸』 弱冠之年指幾歲
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歲。
拓展資料
一、弱冠之年
1、出處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2、示例
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清·吳騫《拜經樓詩話》卷四:「所謂才子者,須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學問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稱之。」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地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3、古代弱冠之禮的講究
弱冠之年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重的,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里主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准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弱冠之年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二、其他年紀別稱
男子:弱冠(20歲)、而立(30歲)、不惑(40歲)、知命(50歲)、花甲(60歲)、古稀(70歲)、杖朝(80歲)、耄耋(90歲)、期頤(100歲)
女子:金釵(12歲)、豆蔻(13歲)、及笄(15歲)、碧玉(16歲)、桃李(20歲)、花信(24歲)、摽梅(出嫁)
『柒』 弱冠之年是多少歲:20歲
【詞抄目】弱冠之年
【讀音襲】ruò guàn zhī nián
【釋義】冠:古代儀禮,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
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
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希望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
【出處】《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捌』 弱冠是指男子多少歲,男子弱冠之年簡介
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1] 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玖』 弱冠之年是多少歲
2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