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怎麼讀
⑴ 昊怎麼讀
hào
⑵ 請問「昊」字的讀音是什麼,還有意思是什麼
昊hà復o。形容天的廣大。制也指天。
一、釋義
〈名〉會意。從日,從天。本義:廣大無邊。指天。
如:昊空(天空);昊穹(昊蒼。蒼天);昊天(蒼天;上帝);昊天罔極(如蒼天之無窮無盡)
二、說文解字
古文:放也。從日從天。
譯文:廣大無邊的意思。以日為偏旁,以天為偏旁。
三、字形字源(如圖)
組詞:孔昊、少昊、革昊、穹昊、太昊、昊蒼、泰昊、窮昊、青昊、玄昊、晴昊、昊天、炎昊、昊空
一、大昊[dà hào]
即大皞。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亦即伏羲氏。
二、銘昊[míng hào]
銘,銘刻,志向。昊,有天空之意。能有開闊的胸襟,廣博的視野,遠大的志向。
三、昊天恩[hào tiān ēn]
喻父母養育之大恩。
四、孔昊[kǒng hào]
孔子和太昊(伏羲氏)的並稱。
五、穹昊[qióng hào]
猶穹蒼。
⑶ 「昊「這個字怎麼讀
「昊「這個字讀:hào。
⑷ 「昊」字的粵音怎麼讀
「昊」字的粵音是hou6
⑸ 昱昊這兩個字怎麼讀呀
◎昱 yù〈名〉 (1) 明天 [tomorrow] 昱,明日也。從日,立聲。——《說文》。段玉裁注:「凡經傳子史,翌日字皆昱日之假借,翌與昱同立聲,故相借。」 (2) 又如:昱日(明天) 詞性變化 ◎昱 yù〈動〉 照耀[shine] 日以昱乎晝,月以昱乎夜。——《太玄·告》 ◎昱 yù〈形〉 (1) 光輝燦爛的,明亮而閃閃發光的 [bright;sunlight;sunshine] 焜昱錯眩。——《淮南子·本經》 後一日不亡,帝一日不得親政。則此七年者,月之朗於夜,非日之昱於晝也。——王夫之《宋論·哲宗》 (2) 又如:昱昱,昱耀(明亮);昱奕(明盛) 拼音:yù 部首:日,部外筆畫:5,總筆畫:9 五筆86&98:JUF 倉頡:AYT 筆順編號:251141431 四角號碼:60108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631 基本字義 ◎ 日光,光明:~~(明亮的樣子,亦作「煜煜」)。 ◎ 照耀:「日以~乎晝,月以~乎夜」。 是為陽光照射,頂天立地之意。 蔡昱,深愛此女子。——《亮子》 English bright light, sunlight; dazzling 昊 hào 【名】 (會意。從日,從天。本義:廣大無邊。指天)同本義〖beexpansiveandlimitless〗 投畀有昊。——《詩·小雅·巷伯》 昊天不平。——《詩·小雅·節南山》 又如:昊空(天空);昊穹(昊蒼。蒼天);昊天(蒼天;上帝);昊天罔極(如蒼天之無窮無盡) (會意。從日,從天。本義:廣大無邊。指天) 同本義 投畀有昊。――《詩·小雅·巷伯》 昊天不平。――《詩·小雅·節南山》 又如:昊空(天空);昊穹(昊蒼。蒼天);昊天(蒼天;上帝);昊天罔極(如蒼天之無窮無盡) 昊hào大,廣大無邊。常用於指天:~天。
⑹ 昊怎麼讀
多元輸復入法(多元漢字與圖制形符號輸入法)在《通用規范漢字多元碼表》文本查找欄輸入ng,打出【昊】字即知這是第3897號通用規范漢字,詳見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第520頁:【昊】hào <書> ➊ 廣大無邊。➋ 指天。
⑺ 昊粵語怎麼讀
「昊」的抄粵語讀音為houh
【昊】 houh
一、「襲昊」的釋義:
形容廣闊無限(指天),常用於人名。
二、字形演變(如圖):
三、組詞:
昊空(天空)、昊穹/昊蒼(蒼天)、昊天(蒼天;上帝)、昊天罔極(如蒼天之無窮無盡)
(7)昊怎麼讀擴展閱讀
1、昊英:傳說中的古帝名。
出處:《商君書•畫策》:「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殺獸,人民少而木獸多。」
2、昊天罔極:謂父母尊長養育恩德深廣,欲報而無可報答。
出處:
《詩•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三國·魏·曹植《責躬》詩:「昊天罔極,生命不圖。」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四回:「虧得祖父撫養成人,以有今日。這昊天罔極之恩,無從補報萬一。」
⑻ 昊字上面怎麼讀
昊字上面是:曰
曰
yuē
1. 說:子~詩雲。
2. 為(wéi ),是: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
3. 叫做:凡樂辭~詩,詩聲~歌。
4. 語助詞,無實義:昊天~明。
⑼ 姓氏中姓昊怎麼讀
姓氏中的昊讀作:hào。
昊姓源於姜姓,出自遠古東夷族嬴姓已氏首領少皓氏,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在古代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為少皓氏,即少昊氏、少暤氏、青陽氏、窮桑氏、金天氏,姓已,名摯。
他以鳥形為圖騰和官名,是炎帝神農氏的嫡系支族人,為贏姓部落聯盟首領。贏姓部落聯盟聯盟主要由四個大的部落群組成,分別是:重、該、修、熙,均為少皓氏的叔族。
音樂家昊夫
(9)昊怎麼讀擴展閱讀:
姓氏郡望
秦始皇二十五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
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
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